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职役考【一】

【臣】等谨按古者体国经野因民授事凡乡党州里之间皆以官治之考之周礼其法良备大抵以士大夫治其乡之事为职以民供事於官为役於以敷政教聨族党兴庶功而均劳逸条理秩然亦上下相维之端也汉治近古三老亭长啬夫之属其职匪一於民之任役者则从而後先之至於唐乡职渐微自是凡治其乡之事皆类於役迨至宋代役法纷如差役雇役义役屡变而弊弥甚自元暨明鲜有良规我

朝政平事简与民休息鼛鼓之徵公旬之召几无其事不独公家营造一瓦一木不肯徒用民力甚至修城浚池以及河工兴筑诸务凡所以为民扞御者莫不按日计工人予之直殆实未尝役一民也即如近年

皇上平定伊犁大兵冞入师行极远然所用皆索伦劲旅河西近塞之民目覩出车耳闻唱凯而身不与其役古所称从袵席上过师者今始见之且所过之区蠲租赐复殆无虚岁民生其间诚厚幸矣是故袭狐貂之厚者不知至寒之凄怆享昇平之乐者不知惮人之况瘁熙熙之衆沐

国家休养生息之恩百有余年之久自高曾以逮子孙安居聚处愚氓狃於乐利或有忘乎前代之事竟若分所应得如击壤老人者臣等依马氏前考仍立此门非徒以体例不容变易而已亦以见职役为生民之常分而

圣朝寛大实千载一时也谨就现存版籍编为四卷而

复除一卷附焉

天聪八年以汉官陈诉差役重科

命集衆官宣谕之时衆汉官诉於管户部贝勒之前云所

派差役似有重科之事

太宗文皇帝命大臣察讯所诉多不实因

命传集衆官谕曰尔衆官在明国时所有人丁若干今有若干孰多孰寡何不细思之朕思我国虽贫尔等如此亦足矣欲令尔等与满州一例当差尚恐致累今尔等反言苦累过於满洲满汉官民虽有新旧皆我臣庶岂有厚薄之分乎满洲出兵三丁抽一今令尔等亦与满洲一例三丁抽一为兵尔等以为何如乎且满洲之偏苦於汉人者不但三丁抽一也如每牛彔下守台淘铁及一切工匠牧马人旗下听事人役等所出不下三十人当差者凡十有四家又每年耕种以给新附之人每牛彔又出妇人三口又耀州烧盐猎取禽兽供应朝鲜使臣驿马修筑边境四城出征行猎後巡视边墙守贝勒门及派兵防守巨流河在在需人皆惟每牛彔是问又每牛彔设哨马二匹遇有倒毙则均摊买补遇征瓦尔喀时又各餧马二三匹从征每牛彔复派护军十名

兵丁二三名往来驱使差回又令餧养所乘马匹遇各国投诚人至拨给满洲现住房屋令满洲展界移居又分给粮谷令其舂米酿酒解纳每年猎取兽肉分给新附之人又发帑金於朝鲜贸易布疋仍令满洲负载运送边城满洲又有窖氷之役每年迎接新附之虎儿哈於教场看守皮张运送薪水朝鲜蒙古使至驻渖阳护军甲喇额真各出一人运给水草若夏月至更有采给青草之役又每年采参并负往朝鲜货卖每旗以一户驻英格地方巡缉踪迹又以一户驻渖阳渡口看守船只此皆满洲偏苦之处若不向尔等详切言之尔等亦未必深信今满汉均属一国人民尔等何竟不知差徭之少倍减於满洲而满洲差徭之多实踰尔等三十余项也谕毕衆官谢罪并释之

【臣】等谨按开

国之初规模宏远而经制未定徭役之事略见於此敬録之以备原始之义至於各项差务分派八旗兵丁者不复与民差类载云

九月严滥役民夫之禁先是天命十一年

太宗即位之初尝

谕羣臣云城郭边墙事关守御劳民力役事非得已今修葺已竣嗣後不复兴筑用恤民力专勤南亩以重本务

至是自郊外还集诸臣於朝

谕之曰朕昨出见民间耕种愆期盖因牛彔章京有事城工欲先时告竣故额外派夫致误耕作筑城固为正务然田地荒芜民食何赖嗣後有滥役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牛彔等俱治其罪

顺治元年置各州县甲长总甲之役各府州县卫所属乡村十家置一甲长百家置一总甲凡遇盗贼逃人奸宄窃发事件隣佑即报知甲长甲长报知总甲总甲报知府州县卫核实申解兵部若一家隐匿其隣佑九家甲长总甲不行首告俱治以罪

【臣】等谨按保甲为弭盗安民之良规

国家定鼎之初即举而行之其後屡经申饬为法甚详且备此盖其权舆也考十七年令民间设立里社则有里长社长之名惟八旗庄屯以设领催不更设里长南省地方以图名者有图长以保名者有保长其甲长又曰牌头以其为十家牌之首也十牌即为甲头十甲即为保长又曰保正是皆民之各治其乡之事而以职役於官沿诸古法变而通之与民宜之各直省名称不同其役一也又有耆老一项例有顶带亦预闻乡里之事考顺治三年佥都御史李日芃言耆老不过宣谕

王化无地方之责非州县乡约比若以连坐之法加之似於情法未协乃定议耆民在九家内者连坐在外者免其株连

定取用匠夫之例臣等谨按凡内工取用匠夫行文工部移都察院转行五城取送如工程紧急即行坊官取送至康熙十年定各衙门应用工匠均行都察院转行五城取用永以为例

二年令顺天府属州县各派匠役一百名赴工应役时以营建

太和殿需用工匠行令各州县派解应役按工给值至十二年工部以匠役缺少工程稽迟复奏令顺天等八府派解赴工又令山东山西二省查各匠有愿应役者解部供用其後大功告成凡匠役皆酌路涂远近按日给与饭银令其回籍

又除豁直省匠籍免徵京班匠价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竈籍皆世其业以应差役至是除之其後民籍之外惟竈丁为世业【匠价详见十五年】

三年

特命大臣订正赋役全书因田定赋计丁授役旧有经制

明季加派纷繁民生凋瘁

世祖章皇帝定鼎後

特命大臣察核欵项尽除滥额拟定赋役全书进呈御览至十四年告成

颁行天下兹後随时修订备详旧制以现行者为定则【臣】等谨按取民之制有田则有赋有丁则有役而丁役分银差力差则有受役输银之不同其闲分异等则派别名目皆役法也今考全书所载地粮自归田赋人丁宜属户口惟是丁徭之征原系版籍供役而凡民役之在官者编徵工食召募应役其数具列於中优免服除亦在焉是故会典所载祗举大纲考丁徭者惟全书可备稽云

又定编审人丁征徭科则编审之法核实天下丁口具载版籍年六十以上开除十六以上添注丁增赋亦随之考直省丁徭有分三等九则者有一条鞭徵者有丁随地派者有丁随丁派者其後改随地派十居其七总计直省徭里银约三百数十

余万亦闲徵米徵豆其科则最轻者每丁科一分五厘重者至一两三四钱不等而山西有至四两余者巩昌有至八九两者大抵因地制宜如前代差役视民间物力为轻重故各有不同三年或五年一编审凡所以平赋役清隐匿别老幼均差徭律有差遣不平赋役不均隐蔽差役逃避差役之目皆役法之条件也又有屯丁者明代卫所屯军各给以地入

本朝除其军籍改为屯丁其後惟留驾运漕船之运丁其非运丁者陆续改入民籍现运屯丁则免科闲丁各科银不等皆免其民丁重派又三等九则之目沿自前明一条鞭征法亦同其法将均徭均费等银不分银力二差俱以一条鞭从事凡十甲丁粮总於一里各里丁粮总於一州县州县总於府府总於布政司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里甲与两税为一凡一州县丁银毕输於官官为佥募以充一岁之役小民得无扰而事亦易集至康熙五十二年

恩诏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以後各省丁徭皆陆续摊入地亩惟编审人丁以供差役其详具见於户口考

又定内外各衙门额设吏役凡内外各衙门书吏皆取良民充役定有经制额数不许滥设

国初沿前明之例吏典由各处佥拨充役後改为考取或由召募投充凡在内各衙门书役投充必取原籍地方官印结方准着役不许有冒籍冒姓顶替之弊各衙门各派一官专司稽察在外府州县书役必取隣佑亲族甘结地方官印结方准着役其有无弊端责令道员按察司查察之司道关盐书役令督抚稽察督抚衙门自行稽察不许有重役滥充之弊役以五年为满役满不退者斥革凡在内书役及各馆阁供事役满报部彚至三月於

吏部衙门考试封贮试卷以俟在外考试者在外书吏役满印官保送巡抚每年七月彚集考试并试卷送吏部至年终吏部一并校閲定等第名次奏

闻请

旨以杂职等官分别铨用其府州县额设祗候禁子弓兵於该纳税粮三石之下二石之上户内差点免其杂泛差役勿得将粮多上户差占各处衙门又有快手皁隶门卒库子诸役皆按额数召募额外滥充者谓之白役私用白役者有禁白役犯赃与正役同罪通州坐粮厅所属八行运役及仓役亦有定额令知州佥选诚实良民应役不许旗人充应不许一人充两三役兼充者谓之霸役罪至徒初定禄秩之时吏役银米皆有定额在内各衙门听事书役及皁役隶卒匠夫人等按季给以银米多寡各殊在外各衙门吏书门子舍人皁隶禁卒舖兵仓夫斗级工匠人役亦按季给以工食银两其後屡经裁减皆於州县地亩编征详载赋役全书

臣等谨按吏役之设今古异制而未尝不同如内外衙门之有书吏犹古之有曹掾古者由於辟召故有秩有职士人为之不以为贱今由召募充役官府故皆名之曰役然必取之乡户之中择而使之其受役有期考察有法入仕有阶亦与古相似其在乡里非出於微贱者亦可以与士齿凡吏之能其事者可以赞助政理有禆吏治在宋代所云曹司押録诸名目皆其类也其曰快手者以供奔走驱使如宋之承符人力手力之属又以马步别为名目其主捕逐盗贼者别名健快亦曰应捕其役如古游徼求盗大率不得与士人齿其诸杂役则又卑矣民壮一项考之前明其初为数不多後州县官以额设兵丁随营差操不敷驱遣多取民闲壮丁教以技艺以备守城御寇已遂泛应杂差用供奔走

国初颇裁其冗制为定额凡督税课摄词讼捕盗贼祗候迎送皆役使之白役非额设之人诸正役私引为助律有明禁然州县事剧役繁必藉其力势有不能尽革者惟在得良民充之正役有缺即以代役书吏虽禁额外滥充然因税粮由帖户口册籍雇募攅造者则勿论或从书吏习业名曰贴写亦非所禁又各衙门皆有募充书识凡经制之吏有缺即於现充书识内选代惟滥取挂名及监司衙门收受纳班钱者有禁自书吏以下诸役既庀官事亦养身家在民每愿为承应非如宋时役法之害视为畏途者比也其以乡人治其乡之事者乡约地方等役类由本乡本里之民保送佥充而地方一役最重凡一州县分地若干一地方管村庄若干其管内税粮完欠田宅争辩词讼曲直盗贼生发命案审理一切皆与有责遇有差役所需器物责令催办所用人夫责令摄管稍有违误扑责立加终岁奔走少有暇时乡约里长甲长保长各省责成轻重不同凡在民之役大略若此又定赋役不均及脱漏户口隐蔽差役逃避差役之律凡有司杂泛差役皆验籍内户口田粮为派差之差等若放富差贫那移作弊者罪之如由部中派取物料必酌所属大小丰歉坐派不均者亦罪之在民户有定籍按籍受役若户不附籍及隐蔽他人在户则差役不平应治其脱漏之罪仍改正当差若民户逃往他处以避差役者罪如之并治里长故纵之罪若丁夫杂匠在役而逃与故纵者皆罪之

又禁革主保里长并催头大户名色天下各府州县编赋役册以一百一十户为里推丁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里曰里里长十人轮年应役催办钱粮勾摄公事凡十年一周先後各以丁数之多寡为次其鳏寡孤独不任役者带管於百一十户之外名曰畸零若有妄称主保小里长保长【此与他处保长不同】主首等项名色生事扰民者皆治其罪里中有合设耆老者於本乡年高有德衆所推服人内选充不许罢闲吏卒及有过之人充应凡里甲之民轮充现年止令催纳各户钱粮其一应差徭勿使现年受累若有徵收钱粮派人作催头者或有借称徵粮令里中佥报大户派纳银米至於破产者皆严行禁革其州县官或於额外私派而上司狥隐者许里长甲长据实控告依律治之

又禁止私充牙行埠头凡城市乡村通商之处陆有牙行船有埠头为客商交易货物并选有抵业人户充应官给印信文簿附写客商船户住贯姓名路引字号物货数目每月赴官查照不许私充雍正二年有言各省牙帖之弊者略为州县正税之外又有杂税户部额徵为数无几将所收田宅印契典舖行帖等银已绰然解部有余至小民趁集交易乃数百文数十文之事为利甚微藉以营生餬口而地方光棍自呼为经纪百十成羣逐日往州县中领牙帖数十纸每纸给银二三钱不等持帖至集任意勒索不论货物大小精粗皆视卖之盈缩为抽分之多寡名曰牙帖税少与龃龉即行驱逐不容陈设於街道此积弊也於是令各省藩司查明禁止至十一年奉

谕旨各省商牙杂税额设牙帖俱由藩司衙门颁发不许州县滥给所以防增添之弊不使贻累於商民也近闻各省牙帖岁有增添即如各集场中有杂货小贩向来无籍牙行者今概行给帖而市井奸牙遂恃此把持抽分利息是集场多一牙户商民即多一苦累甚非平价

通商之本意着直省督抚饬令各该藩司因地制宜着为定额报部存案不许有司任意增添嗣後止将额内退帖顶补之处查明换给再有新开集场应设牙行者酌定名数给发亦报部存案庶贸易小民可永除牙行苛索之弊矣【互见市籴考】

又禁有司官私役部民凡有司官私役部民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有禁仍追雇直若有吉凶及在家借使杂役不得过五十名役其人不得过三日违者以私役论

又定州县舖司舖兵及弓兵之制禁止私役直省各州县公文来往役民递送名曰舖兵每十五里置急递舖一所设舖兵四名舖司一名於附近有丁力粮近一石之上二石之下者点充须要少壮正身与免杂泛差役凡公文一到即刻递送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者分别时刻治罪若公文有损坏沈匿拆动原封者亦分别治罪舖司为舖兵之长专一於该管舖分往来巡视其提调官吏每月亲临稽查若有无藉之徒不容正身应当用强包揽多取工钱以致公文有误者重治其罪其各衙门一应公差人员不许差使舖兵挑送官物各私齎行李若舖舍不修什物不备舖兵数少及老弱当役则罪其舖长巡检司所属弓兵专司巡缉地方亦不许包揽应当并禁止私役违者如私役舖兵之罪

四年设直隶沿河堤夫御史佟凤彩言近畿沿河州县屡年冲决禾稼被淹有亏正赋宜令各州县额设堤夫量其河之浅深口之寛狭修筑坚固庶河水不致泛涨而秋成可望下部议允之

【臣】等谨案濒河之地例有夫役守护黄运两河皆然此所请设乃旧制未备者余并详後

又设立临河州县墩堡舖夫快壮从总河杨方兴请以护漕运也

九年令直省州县置社学社师每乡置社学一区择其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令提学考核之雍正元年复申明其制十一年定流民附籍当差之例明季民多流移所居之地不附册籍至是部臣议奏凡外省新旧流民俱编入册籍与土着一体当差新来者五年当差从之

十二年增给河夫工食时遣大臣视河言额设河夫工食不敷请酌为增给下部议行仍令河臣严察河工官吏扣折夫食

【臣】等谨案民间夫役河工为大用民之例有二一为佥派一为召募皆属民间力役前代沿河州县有岁修民夫颇为苦累

国初改设河夫额给工食编入赋役全书十六年河臣朱之锡条奏河政议增河南夫役均派淮工夫役拨补河夫工食皆下所司议行考顺治九年河决封邱起大名东昌兖州及河南丁夫数万塞之此佥派旧例也额设之夫则召募新例也间遇大役召募不足即用佥派仍给工食详见於後又考河工夫役其名不一黄河两岸皆有堡夫二里置堡设夫二名住宿堡内常川巡守每日责令担积土牛以资修补堤工之用後令改筑子堰运河所设亦同山东有黄运河徭夫分汛供役遇有险要调集抢护又有浅溜桥牐坝渡等夫各以其事供役又於有泉之十七州县额设泉夫岁以春夏秋三季在本境浚泉栽柳冬季调赴运河均令濬浅河南有浚船柳船长夫埽工长夫桩埽夫直隶河淀有?夫浅夫漳河有防夫其或裁或设事例不一皆於沿河州县召募应役山东运河大濬额募夫六千有余小濬用夫千二百有余日给工银外仍给以器具银江南浙江海塘例设堡夫塘长湖广江防有堤长圩长圩甲圩役其沿江堤岸例用民间夫役按粮均派至康熙五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赏银六万两以助民工至雍正六年世祖宪皇帝亦赏银六万两以助民工四川亦有堰工按照田亩均摊夫价解官募夫冬月修筑考各直省所用夫役皆始由佥派继归召募盖役民给直较古役法为最善矣

十五年令直省匠价仍照经制徵解工部等衙门奏言按经制所载遇有大工直隶各省徵诸匠役解赴京师每年春秋更换後匠役屡解屡逃因而折工价解部於顺治二年奉

旨除免匠价今臣部工程尚繁需用不赀应将匠价仍照经制徵解从之至康熙三十六年以後陆续并归田亩各省赋役全书分析项数名目具存十六年令直省举行乡约之法宣讲

上谕

【臣】等谨按先是顺治九年

颁行六谕卧碑文曰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至是令五城设立公所讲解开谕以广教化直省府州县亦皆举行乡约各地方官责成乡约人等每月朔望聚集公所宣讲至康熙九年

颁上谕十六条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一笃宗族以昭雍睦一和乡党以息争讼一重农桑以足衣食一尚节俭以惜财用一隆学校以端士习一黜异端以崇正学一讲法律以儆愚顽一明礼让以厚风俗一务本业以定民志一训子弟以禁非为一息诬告以全善良一诫窝逃以免株连一完钱粮以省催科一聨保甲以弭盗贼一解讐忿以重身命令府州县乡村人等切实遵行十八年浙江抚臣衍辑直解奏进名曰乡约全书刋刻分发至雍正二年

御制

圣谕广训万言

颁发直省通行讲读於是人敦孝弟俗化敦龎蒙乐利之

泽於无疆矣

十七年禁有司私派里甲之弊凡有司各官私派里甲承奉上司一切如日用薪米修造衙署供应家具礼物及募夫马民壮每年婪饱之弊通饬抚按俱行严禁康熙八年科道官言各处土产有文武官员行票差役令州县买送州县按里派取等弊请行严禁部臣又言州县加派里民近经禁革乃以日用供应取办牙行舖家并强索贱市应勒石永禁皆从之至三十九年复申陋规杂派之禁如遇大差大役有因公济私以一派十者又有每年每节派送大小礼仪者郡守之交际又有派之各属者有府州县卫所官出门派中火路费以及跟役之食用者有上司差使往来派送规例下程者起运饷银派解费者嗣後革除陋习不得仍蹈前辙又部议湖广等处徵收钱粮有公然科派如

阖邑通里共摊同出者名曰软台如各里各甲轮流独当者名曰硬驼豪劣奸棍包揽分肥应勒石永禁从之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一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 薛辩 寇赞 郦范 韩秀 尧暄·魏收
  列传第六十五·李延寿
  卷一百二十·志第七十三·礼二十三等·脱脱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陈邦瞻
  春秋战国异辞卷六·陈厚耀
  卷之八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五·佚名
  第四八、禀光绪七年九月二十八日一一二○七-一·佚名
  卷五十九·佚名
  世家卷第四 高丽史四·郑麟趾
  朱长生传·魏收
  苏伯衡传·张廷玉
  金兴旺传·张廷玉
  卷二十二·孔毓圻
  陈天骥·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成之·唐圭璋

      成之字伯可。   小重山   恨入眉尖熨不开。日高犹未肯,傍妆台。玉郎嘶骑不归来。梁间燕,犹自及时回。   粉泪污香腮。纤腰成瘦损,有人猜。一春那识下香阶。春又去,花落满苍苔。

  • ●慶芝堂詩集卷十三·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七言律詩一 ◆七言律詩一◆ 元日書懷 艾掄元招康東侯葉聖嘉魏文壁艾明德車宜年詩集余遠歸聞赴同用雄字 送富氏姊隨夫閩南 送車宜年鄉試 接閩南富氏姊書載饑寒甚迫感賦二章 都門秋 西征聞捷三章 生日書

  • 续词品·杨夔生

    轻逸悠悠长林,蒙蒙晓晖。天风徐来,一叶独飞。望之弥远,识之自微。疑蝶入梦,如花堕衣。幽弦再终,白云愈稀。千里飘忽,鹤翅不肥。绵邈秋水楼台,澹不可画。时逢幽人,载歌其下。明星未稀,美此良夜。惝恍从之,梦与烟借。荷香沈浮,若出

  • 卷五·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五     宋 吕本中 撰初去白沙再望路中江南诸山慨然有怀 青山如美人浓淡各有态挽之不肯来乃似孤竹隘念无千里风限此一衣带夏木与藩屏不畏炎日晒三年白沙游藉尔寛眼界脱身尘垢中一笑终

  • 列传第二十一·李延寿

    李灵 曾孙元忠 浑 弟子璨 璨曾孙德饶 公绪 李顺 玄孙元操 李孝伯 兄孙谧 谧弟子士谦 李裔 子子雄 李义深 弟幼廉李灵,字武符,赵郡平棘人也。父勰,字小同,恬静好学,有声赵、魏间。道武平中原,闻其已亡,哀惜之,赠宣威将军、兰陵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  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司马迁

    安砚方译【说明】关于越国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

  • 卷一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一百火器营总统六人【以王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护军各统领兼任】掌教演火器之政令八旗鸟枪护军参领十有六人旗各二人鸟枪骁骑参领二十四人满洲旗各二人蒙古旗各一人管鸟枪散秩官五十六人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孔子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

  • 卷十三·姚际恒

    春秋通论卷十三 佚

  • 儒行集传卷上·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服行章第一【古未有称儒者鲁之称儒有道艺之臣伏而未仕者也其首行曰待聘待问待举待取待者需也故儒之为言需也易曰云上于天需天下所待其膏雨也而失者以为柔濡故天下无知儒者也天子无儒臣则道义不光礼乐不

  • 第十五节 论毅力·梁启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圣哉斯言!圣哉斯言!欲学为“人”者,苟非于此义笃信死守,身体而力行之,虽有高志,虽有奇气,虽有异才,终无所成。人治者,常与天行相

  •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悲訓第二·欧阳竟无

    體相一悲者,法爾如是,自然而具,現成不求,固有不後,盡人能由,而不知其所由。有悲者,有情;無悲者,頑冥不靈。有悲者,含識;無悲者,木石,無想外道無六識,不害心法長夜淪失。有悲者,有用;無悲者,無功德。有悲者,有生趣;無悲者,焦芽敗種,萬溉不殖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佛子.云何爲菩薩摩訶薩不壞迴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去來今諸如來所得不壞   信悉能承事一切佛故.於諸菩薩乃至初發一念之心求一切智得不壞信誓修一

  • 卷第四十五·德清

    续藏经 华严纲要 唐 澄观疏义 明 德清提挈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来意有二。一通。谓前三

  •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四上·远门净柱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 净柱 辑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七世东明旵禅师法嗣湖州东明海舟普慈禅师苏州常熟钱氏子。出家於破山。听讲楞严至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有疑。往参万峰。举前话再拜求示。峰便劈头两棒栏背一踏。以脚两踢曰。

  • 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何守证

    南宋何守澄撰。其序撰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述印、符、服炁伏魔法。载有每日服炼法、净明气镜篇、每日服气法、诀目掌图等内容。

  • 见闻录·智旭

    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撰于清顺治三年至十一年(1646—1654)间。是宣扬佛教善恶报应说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共收录以明代末年为背景的故事七十九则,其中善报事例三十条。多为作者本人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