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七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

舆地考【五】

山西省

【臣】等谨按禹贡叙冀州於九州之首而晋阳平阳之间伊耆氏实先後都之所谓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者也冀州三面距河当时辟龙门凿吕梁至於壶口既载而西河以治此施功之最大者然则今之山西固禹迹所首经之地矣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其霍恒二山及诸州浸多在今山西境内地利之胜自古而然战国时赵韩魏以三晋遗墟争雄大国逮乎十六国南北朝时诸雄并起割据相寻率以此为用武之地盖其界隣朔塞东据太行而西薄大河形势最为险要明代自边墙以外为元裔所逼处筑城架屋号曰板升侵轶之患无岁无之终明之世大同宣府之间倚为重镇又以雁门宁武偏头为外三关列戍分屯控防孔亟我

朝边境敉宁各卫所之地俱已改为朔平宁武等郡县至於长城之外蒙古各部久为臣仆若归化城绥远城及丰镇宁远诸厅并以王官临治其奉令禀敎视内地无异焉於以拱护

帝京峙为右辅固不仅区区焉画郊圻固封守之为矣山西明置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治太原府领太原平阳潞安大同四府汾泽沁辽四州又置山西都指挥使司领太原左右等七卫保德等四守御千户所又置行都指挥使司领大同等十三卫二所万历中又升汾州为府

本朝初因之设山西巡抚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驻太原府复仍明制设宣大总督驻大同府之阳和城顺治十三年裁宣大总督改置山西总督康熙四年并为山陕总督驻西安府兼辖山西十四年复专设山西总督十九年裁山西总督雍正元年增置归化城同知厅分理边外蒙古民人交涉事务二年升太原府属之平定忻代保德四州平阳府属之蒲解绦吉隰五州俱为直隶州三年增置朔平宁武二府六年升蒲州泽州俱为府乾隆四年增置绥远城同知厅与归化城厅并直隶於归绥道二十五年於归化城绥远城所属地方又增置五通判厅分理边外事务三十五年升平阳府属之霍州为直隶州仍以吉州还属府凡领府九直隶州十道所辖之厅七各卫所俱以次裁并入州县东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千七百八十三里东至直隶正定府赞皇县界四百三十里西至陕西绥德州吴堡县界五百五里南至河南陕州界一千二十三里北至杀虎口边墙七百六十里东南至河南卫辉府辉县界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陕西同州府朝邑县界一千一百五里东北至直隶宣化府怀安县界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陕西榆林府府谷县界八百八十里在

京师西南一千二百里其北自得胜口边外为丰镇宁远二厅界东西距二百七十余里南北距二百八十余里自杀虎口边外为归绥七厅界东西距四百余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

太原府为省治东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三十里东至平定州夀阳县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宁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县界四百七十里北至代州崞县界二百六十里东南至辽州榆社县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忻州定襄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德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明太原府共领州五县二十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平定忻代保德四州俱为直隶州以乐平等九县分属四州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县入徐沟县今领州一县十

阳曲县【附郭】

太原县【在府西南四十里】

榆次县【在府东南六十里】

太谷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祁县【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

徐沟县【在府南八十里】

交城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文水县【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岢岚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岚县【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兴县【在府西北四百十里】

平阳府在省治西南五百六十里东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至泽州府沁水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西至隰州蒲县界八十里南至绦州界一百十里北至汾州府介休县界二百五十里东南至绦州垣曲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绦州稷山县界一百十五里东北至沁州沁源县界一百五十三里西北至隰州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明平阳府领州六县二十八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蒲解绦吉隰五州俱为直隶州以临晋等十七县分属五州乾隆三十五年仍以吉州及乡宁县还属升霍州为直隶州以赵城灵石二县属之凡领州一县十

临汾县【附郭】

洪洞县【在府东北五十五里】

浮山县【在府东南八十里】

岳阳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

曲沃县【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翼城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太平县【在府西南九十里】

襄陵县【在府西南三十里】

汾西县【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乡宁县【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 本朝雍正二年分属吉州乾隆三十五年还属】吉州【在府西一百七十里旧属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乡宁蒲二县九年以蒲县改属隰州乾隆三十五年还属】

蒲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一百里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解州界九十里西至陕西同州府朝邑县界五里南至同州府潼关厅界六十里北至绦州河津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解州芮城县界一百十五里西南至潼关厅界六十里东北至绦州稷山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朝邑县界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二千二百里明为蒲州省河东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为直隶州以临晋等四县来属六年升为蒲州府增置永济县八年增置虞乡县凡领县六

永济县【附郭明初省入蒲州 本朝雍正六年升州为府以州地改置永济县为府治】临晋县【在府东七十里】

虞乡县【在府东六十里元省入临晋县 本朝雍正八年复置】

猗氏县【在府东北一百十里】

荣河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

万泉县【在府东北一百六十里】

汾州府在省治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太原府祁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陕西绥德州吴堡县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霍州灵石县界六十里北至太原府文水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沁州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隰州治二百七十里东北至祁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陕西榆林府葭州治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八十里明初为直隶汾州万历二十三年升为汾州府

本朝因之领州一县七

汾阳县【附郭】

孝义县【在府南少东三十五里】

平遥县【在府东八十里】

介休县【在府东南七十里】

石楼县【在府西少南二百五十里】

临县【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永宁州【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宁乡县【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潞安府在省治东南四百五十里东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东至河南彰德府林县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平阳府岳阳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泽州府高平县界八十里北至辽州界二百里东南至河南卫辉府辉县治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泽州府沁水县治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彰德府涉县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沁州治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明洪武九年为直隶潞州嘉靖八年升为潞安府共领县八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九年以平顺县省入潞城黎城壶关三县凡领县七

长治县【附郭】

长子县【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屯留县【在府西北六十里】

襄垣县【在府北少西九十里】

潞城县【在府东北四十里】

黎城县【在府东北一百十里】

壶关县【在府东南三十里】

泽州府在省治东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东至河南卫辉府辉县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平阳府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河内县界一百十里北至潞安府长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东南至辉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绦州垣曲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至河南彰德府林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明泽州洪武初省州治晋城县入州属平阳府九年升为直隶泽州共领县四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为泽州府增置凤台县凡领县五

凤台县【附郭本晋城县明初省入州 本朝雍正六年升州为府以州地置凤台县为府治】高平县【在府北少东八十五里】

阳城县【在府西八十里】

陵州县【在省东北一百二十里】

沁水县【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大同府在省治北六百二十里东西距六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三里东至直隶宣化府怀安县界二百十里西至朔平府左云县界五十里南至代州繁峙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得胜堡边墙八十三里东南至直隶宣化府蔚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左云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新平堡边墙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破鲁堡边墙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七百二十里明洪武五年置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七年改为大同府共领州四县七

本朝初因之顺治六年移大同府治于阳和城八年仍还故治雍正三年改置阳高天镇二县以朔州及马邑县往属朔平府六年以蔚州往属直隶宣化府十一年以广昌县往属直隶易州乾隆十一年增置丰镇厅凡领州二县七厅一

大同县【附郭】

怀仁县【在府西南七十里】

浑源州【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应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山隂县【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广灵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

灵邱县【在前东南二百七十里】

阳高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阳和高山二卫 本朝顺治十三年以高山卫并入阳和卫为阳高卫雍正三年改为阳高县】

天镇县【在府东北一百八十四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天城镇远二卫 本朝顺治十三年以镇远卫并入天城卫为天镇卫雍正三年改为天镇县】

丰镇厅【在得胜口外三十余里明为边外地 本朝康熙十四年迁察哈尔部衆分驻於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开垦地亩生聚日衆置丰川卫及镇宁所乾隆十五年裁卫所设立理事通判管理边外官地及察哈尔正黄半旗正红一旗并附近各扎萨克部落蒙古民人交涉事务仍属于大同府】

朔平府在省治北六百七十里东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至大同府大同县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边墙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宁武府宁武县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杀虎口边墙二十里东南至大同府山隂县界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宁武府偏关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威鲁堡边墙二十里西北至阻虎堡边墙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九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定边镇朔二卫後省永乐七年移置大同左右二卫于此正统间徙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名右玉林卫徙边外云川卫并入左卫名左云川卫成化时又置平鲁卫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右玉林卫为朔平府置右玉左云平鲁三县又以大同府之朔州马邑县来属乾隆十五年增置宁远厅凡领州一县四厅一右玉县【附郭明洪武时置定边卫永乐时改置大同右卫正统时并置右玉林卫 本朝雍三年改置右玉县为府治】

左云县【在府东南七十五里明洪武时置镇朔卫永乐时改置大同左卫正统时并置左云川卫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左云县】

平鲁县【在府西南一百十五里明成化时置平鲁卫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平鲁县】朔州【在府南二百四十里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属朔平府】

马邑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初属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属朔平府】

宁远厅【在杀虎口外六十里明为边外地 本朝康熙十四年迁察哈尔部衆分驻於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开垦地亩生聚日衆置宁朔卫及怀远所乾隆十五年裁卫所设立理事通判管理边外官地及察哈尔镶黄镶蓝二旗并附近各扎萨克部落蒙古民人交涉事务仍属於朔平府】宁武府在省治北少西三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七里东至朔平府朔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岢岚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代州崞县界七里北至水泉营边墙一百七十里东南至崞县界九十五里西南至忻州静乐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朔平府平鲁县界二百里西北至保德州河曲县界一百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师九百五十里明初置宁化守御千户所属山西都司成化二年置宁武关与偏头关及代州之雁门关称外三关为重镇

本朝初为宁武营雍正三年改置宁武府领县四宁武县【附郭明初置宁化守御所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宁武县为府治】

神池县【府北三十里明嘉靖十八年置神池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县】

偏关县【在府北一百八十里明成化二年置偏关所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县】五寨县【在府西一百里明嘉靖十六年置五寨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县】

沁州在省治东南三百十里东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里东至潞安府黎城县界二百十里西至霍州界二百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县界七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县界三百三十里东南至襄垣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平阳府岳阳县

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辽州榆社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与北并界武乡县西界沁源县南界襄垣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铜鞮县入州九年升为直隶沁州万历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复为直隶州

本朝因之领县二

沁源县【在州西少南一百二十里】

武乡县【在州东北六十里】

辽州在省治东南三百四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东至河南彰德府武安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太谷县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潞安府黎城县界一百里北至平定州乐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黎平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沁州武乡县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直隶顺德府邢台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太原府榆次县界二百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东界武安县西界榆社县南界黎城县北界和顺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二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辽山县入州九年升为直隶州

本朝因之领县二

榆社县【在州西九十里】

和顺县【在州北九十里】

平定州在省东南二百七十里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东至直隶正定府井陉县界九十五里西至太原府榆次县界一百七十五里南至辽州和顺县界八十五里北至代州五台县界二百十里东南至正定府赞皇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榆次县界九十五里东北至正定府平山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太原府阳曲县界二百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界井陉县西界夀阳县南界乐平县北界盂县自州治至

京师八百七十里明属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三

乐平县【在州东南五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平定州】

夀阳县【在州西一百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平定州】

盂县【在州西北一百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平定州】

忻州在省治北一百里东西距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平定州盂县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岚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阳曲县界四十里北至代州崞县界六十里东南至阳曲县界六十五里西南至汾州府永宁州界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代州五台县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宁武府五寨县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界定襄县西界静乐县南界阳曲县北界崞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秀容县入州属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二

定襄县【在州东五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忻州】

静乐县【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忻州】

代州在省治东北三百二十里东西距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东至大同府灵邱县界二百三里西至宁武府寜武县界一百七十三里南至平定州盂县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大同府山隂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直隶正定府平山县界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忻州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大同府浑源州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与南并界繁峙县西界崞县北界山隂县自州治至

京师七百七十里明为代州属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县三

五台县【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代州】

繁峙县【在州东六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代州】

崞县【在州西南八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代州】

保德州在省治西北四百六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至宁武府五寨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太原府兴县界一百十里南至太原府岢岚州界七十里北至边墙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岢岚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兴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寜武府偏关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边墙一百四十五里本州境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九十一里东界河曲县西与北并界陕西榆林府府谷县南界兴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十五里明属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以河曲县及兴县来属八年仍以兴县还属太原府今领县一河曲县【在州东北六十里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属保德州】

解州在省治西南九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绦州垣曲县界二百五里西至蒲州府虞乡县界二十里南至河南陕州灵宝县界六十里北至蒲州府猗氏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陕州界一百里西南至陕州阌乡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绦州闻喜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蒲州府临晋县界三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东界安邑县西界虞乡县南界芮城县北界猗氏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四百五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解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以安邑夏平陆芮城垣曲五县来属八年以垣曲县改属绦州凡领县四

安邑县【在州东北五十五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

夏县【在州东北一百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

平陆县【在州东南九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

芮城县【在州西南七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

绦州在省治西南七百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平阳府曲沃县界十里西至陕西同州府韩城县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解州夏县界八十里北至平阳府太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曲沃县界二十里西南至蒲州府荣河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太平县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吉州乡宁县界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界曲沃县西界稷山县南界闻喜县北界太平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以太平襄陵河津稷山四县来属七年以闻喜绦二县来属仍以太平襄陵二县还属平阳府八年又改垣曲县来属凡领县五

闻喜县【在州南七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七年分属绦州】

绦县【在州东南八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绦州】

稷山县【在州西五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绦州】

河津县【在州西一百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绦州】

垣曲县【在州东南二百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解州八年改属绦州】隰州在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东至平阳府汾西县界九十里西至陕西延安府宜川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吉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汾州府宁乡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平阳府临汾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安府宜川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汾州府孝义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汾州府石楼县界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东界汾西县西界永和县南界大寜县北界宁乡县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七百里明洪武二年省州治隰州县入州属平阳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以汾阳大宁永和三县来属九年又改蒲县来属仍以汾阳县还属平阳府凡领县三

蒲县【在州东南一百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吉州九年改属隰州】

大宁县【在州西南九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隰州】

永和县【在州西九十里初属平阳府雍正二年分属隰州】

霍州在省治西南五百里东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东至沁州沁源县界五十里西至汾州府汾西县界三十里南至平阳府洪洞县界七十里北至汾西县界一百五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五百五十里明省霍邑县入州复属平阳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升为直隶州凡领县二赵城县【在州南二十五里初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属霍州】

灵石县【在州北五十里初属平阳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属霍州】

归绥七厅在杀虎口外直隶于归绥道东西距四百余里南北距三百七里东至镶蓝旗察哈尔界西至鄂尔多斯界南至边城界北至四子部落喀尔喀右翼茂明安各蒙古界归化绥远二城至

京师一千一百八十余里明初于故丰州东南置玉林卫西南置云川卫又於故胜州地置东胜左右二卫设兵戍守永乐初俱内徙宣德初复置玉林云川二卫正统以後移治於大同其故地遂废为蒙古诸部驻牧地嘉靖间察哈尔小王子之族曰谙达始筑城於丰州滩屡为边患隆庆间封为顺义王名其城曰归化是为西土默特

本朝天聪八年

太宗文皇帝亲征察哈尔驻跸归化城土默特部衆悉降後编为二旗设都统等官管辖雍正元年以口外地方生聚日衆设立归化城理事同知乾隆元年於归化城东北增建绥远城四年移建威将军驻其地又设立绥远城理事同知後因地方辽濶增设协理通判分管六年设归绥道驻绥远城以各同知通判隶之後又增至七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裁协理通判二员改为五厅与两同知共为七厅凡口外官地及土默特并附近各扎萨克部

落蒙古民人交涉事务俱归五通判分理由两同知核转并属归绥道管辖

归化城同知厅【在杀虎口北二百里雍正元年设同知治此管理民人事务乾隆二十五年定各地方归五通判分管其刑名事务由归化城同知核转】

绥远城同知厅【在归化城东北五里乾隆元年建城四年设同知治此管理蒙古民人事务二十五年定各地方归五通判分管其钱谷事务由绥远城同知核转】

归化城通判厅【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蒙古民人事务】

和林格尔通判厅【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蒙古民人事务】

萨拉齐通判厅【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蒙古民人事务】

清水河通判厅【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蒙古民人事务】

托克托城通判厅【初以笔帖式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设通判治此分管蒙古民人事务】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

猜你喜欢
  东都事略卷二十六·王称
  卷之四百十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六·佚名
  第二九○移光绪八年四月十一日一一七○七--一·佚名
  第五十册 天命八年四月至五月·佚名
  志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七十四·郑麟趾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司马迁
  刘颂传·房玄龄
  宗炳传·姚思廉
  薛胄传·李延寿
  唐景思传·薛居正
  姓文的秘书·沈从文
  卷五十八·雍正
  职官五四·徐松
  121.王羲之写字换鹅·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六·钱仲联

    二五二、陈独漉《读秦记》云:“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此诗传诵已久。顷阅《袁中郎集》,则竟是窃取中郎。中郎诗为《经下邳》云:“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纲目

  • 二妙集卷第三·段克己

    五言律诗遯庵先生菊轩先生◆遯庵先生方平道中微雨后偶成余侨居龙门山十有余年封张二子日从余游而贫又甚焉因写所怀兼简二子共成一笑仲坚见和复用韵以答枕上再赓前韵野步仍用韵示封张二子李山人湛然始生之朝座客各赋诗

  • 竹斋诗集附録·裘万顷

    宋宁宗赐秘书监丞裘万顷勅勅秘书监丞裘万顷帝王之治必有典籍之藏又择当世聪明拔出之士聚于其间使得渐摩文学之益奬成其材以待国家之用故书省之设不计近功而要于广蓄徳所以厚其礼秩而难于用人庶以眀朕好古乐善之勤而励

  • 庄氏史案 全文·佚名

      庄廷龙《明史》案,又称《庄氏史案》,系清顺治、康熙时文字狱之一。  清顺治年间,南浔富户庄廷龙购得明大学士、首辅朱国桢生前的部分明史稿后,聘请了一批江浙学者,对尚未刊刻的《明史概。诸臣列传》等稿本进行重编,增

  • 卷之六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二 元纪六·纪昀

    元纪 【六】成宗 【一】○成宗一成宗皇帝讳特穆尔世祖之孙太子珍戬第三子也母鸿吉哩氏至元二十二年太子薨二十五年世祖命帝讨叛王哈坦削平辽左诸部 三十年受皇太子宝抚军北边明年甲午春正月世祖崩诸王大臣遣使如军中

  • 敬乡录卷一·吴师道

    元 吴师道 辑梁刘峻字孝标平原人隠金华山事见本传及文选注孝标所自叙郡志山之紫薇岩乃其讲授处清修寺即故宅也峻甞撰类苑一百二十卷不传世说注行世诸文间见文选独山栖志一篇传云其文甚美近出金华智者寺经藏函中人罕

  • 三三 深夜被捕·邹韬奋

    我对于国事的立场和主张,已很扼要地谈过了。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主张,有许多热心救国的朋友们也都有这同样的主张;这不仅是我和我的许多朋友们的主张,我深信这主张也是中国大众的公意的反映。于是我们便以国民的地位,积极推

  • 卷七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七十二歌颂十二【词臣四】万寿颂【有序】翰 林 院 侍 读 【臣】 魏 方泰【臣】闻太极肇分上元初辟斗枢电绕华渚星流暨白气与黄云越瑶光而石纽载诸信史各有奇徵盖宝籙之膺璇图之握百

  • 卷五·戴锡章

    春正月,宋以天书降,加赐德明守正功臣,益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以西京左藏库使阎承翰充夏州加恩官告使。还,请于浦洛河置馆,以待夏台进奉使。宋帝以荒敻劳役,不许。(《宋史·夏国传》及《阎承翰传》)夏境旱,宋诏榷场勿禁西人

  • 为谁而学?·孔子

    【原文】 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天的学者学习为了沽名钓誉。” 【读解】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

  • (八)泰伯篇·钱穆

    士不可以不弘毅章。 朱子曰:“弘非止是容物,乃容得众理耳。今之学者执德不弘,才得些子道理,便自足。他说更入不得,如此则滞于一隅,如何得弘,如何胜得重任耶。”今按:西方学者崇尚专门,倘以中国语衡重,亦可谓其执德不弘。所以在

  • 《大学问》原文·王守仁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

  • 佛地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親光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又如世界爲諸衆生廣大受用.如是如來妙觀察智示現一切諸佛衆會雨大法雨爲   令衆生受大法樂。   論曰.此中顯示受用因相。如器世間隨有情業增上力故阿賴耶識共相種子變

  • 新华严经论 第一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亡知心体合。今此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众生之本际。示诸佛之果源。其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为源也。不可以行得

  • 卷第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九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憍萨罗胜军大王。闻乔答摩沙门游憍萨罗国到室罗筏城住誓多林给孤独园。彼世尊乔答摩沙门说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胜军大王闻此语已。往世尊所在

  • 净土圣贤录卷二·彭希涑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慧远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晋太

  • 参同直指·刘一明

    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一自虚无质兆,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顾易道妙尽乾坤之理,遂托象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