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五

经籍考【五】

经【春秋】

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春秋者帝王经世之大法史外传心之要典也大义炳若日星而褒贬笔削微显婉章非後世所能窥至其立法谨严宅心一本忠恕因善恶是非而施予夺焉有正例有变例有事同而辞异有事异而辞同一人之身前後不相掩一人之事功过不妨殊如化工之肖物随类付形未尝有所容心於其间後之说经者或穿凿深文或附会失实固难悉当圣人之心左氏亲见圣人公羊谷梁及门子夏犹彼此抵牾蹖驳互见何况去圣人日远纷纭探索如汉唐以下董仲舒赵匡啖助诸家乎惟宋康侯胡氏濳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谷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

过激抉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於春秋大旨十常得其六七较之汉唐以後诸家优矣朕万几之暇研精六经窃有嘅於春秋经圣人手定其衮钺本乎王章刑赏原於忠厚义例虽繁而其明白正大之旨必不如後之说经者委折碎细若此爰命儒臣撰集进讲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朕亦时有所折衷期归於一编辑成书朝夕省览亦欲俾学者有所遵守其於经世大法传心要典未必无少助云尔

皇上御制序曰尝考春秋经文不过万有六千三百余言自三传以後羣儒义疏累数千万言而微词隐义之难明者犹十有六七盖是经乃夫子所手定也辞约而义深圣心之所运用每举一事其义必贯於全经非若他经一章一节各指一事虽有不通而不害其可通者故程朱二子深探力索久之皆见为难明而止至明初胡氏安国之说遂独列於学官以朱子深病是经之难通而教门人姑从胡氏之说也然谓其以义理穿凿则非义理之真而於圣人笔削之旨未能脗合明矣故自明以来虽着功令科举之士禀为程式而终不足以服学者之心我

圣祖仁皇帝聪明天亶自少时即笃好经书及

躬揽大政辨色出视朝裁决万几甫毕即

召儒臣讲论经义务抉其根源参伍羣言以求至当经筵所进日讲四书及尚书周易解义皆裁自

圣心以为无憾者故即时刋布及晩年以明初五经大全收采讨论尚未精详口授指画成周易折中一书诗书春秋则

命重臣开馆编次而

亲厘定之惟三礼体大未议纂修盖有待也周易折中成於康熙五十四年春秋传说彚纂成於六十年已经颁布余二经则至我

皇考继序之後始次第告成

皇考大孝尊亲凡

皇祖一言一动莫不敬述以昭示来兹念

钦定春秋於胡氏之说旣多驳正则廷臣当日所进讲义

一遵胡氏之旧者於

圣心自多未洽是以迟之又久未尝宣布必将俟诸经备

成而後重加讨论也故再降

谕旨命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内阁学士方苞详细

校订始事於雍正七年?呈

御览者再而後告成凡六十四卷乾隆二年镌板旣讫诸【臣】请制序文颁示海内朕反覆循览於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夫解义之成盖数十年於兹矣观

皇祖之久不宣布可以徵望道未见之心观

皇考之再三考订而後

命刋可以知善继善述之义岂惟是经之窔穾将由是以

开通哉即

两朝圣人之心法治法亦於斯可覩矣

臣等谨按是编亦

圣祖仁皇帝讲筵旧稿雍正七年

世宗宪皇帝复命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等重加考订排次成书因崇政迩英进御旧体先徵左氏之事实次明公谷之义例凡三传之得失辨之至详而酌之极当伏读

御制序文陈

述之源流志校刋之颠末

圣祖仁皇帝未经宣布之隐

世宗宪皇帝再三考订之心昭然若揭洵惟

圣人能知

圣人矣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四十卷

康熙三十八年大学士王掞等奉

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六经皆孔圣删述而孟子特言孔子作春秋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各述所闻以为传门弟子各衍其师说末流益纷以一字为褒贬以变例为赏罚微言旣絶大义弗彰至於灾祥?纬之学兴而更趋於怪僻程子所谓炳若日星者不因此而反晦乎迨宋胡安国进春秋解义明代立於学官用以贡举取士於是四传并行宗其说者率多穿凿附会去经义愈远朕於春秋独服膺朱子之论朱子曰春秋明道正谊据实书事使人观之以为鉴戒书名书爵亦无意义此言真有得者而惜乎朱子未有成书也朕恐世之学者牵於支离之说而莫能悟特命大学士王掞纂辑是书以四传为主其有舛於经者删之以集说为辅其有畔於传者勿録书成凡四十卷名之曰传说彚纂夫春秋之作以游夏之贤不能赞一词司马迁称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而人人异端当时已无定论後之诸儒欲於千百年後悬断圣人笔削之指不亦难乎是书之辑亦惟择其言之当於理者虽不敢谓深於春秋而辨之详取之慎於属辞比事之义或有资焉是为序

【臣】等谨按是书卷首二卷曰纲领曰王朝世表列国年表王朝列国世次及兴废说列国爵姓地图王朝地名列国地名自隐公迄哀公分三十八卷通四十卷获麟後附録经传书成?呈

钦定凡其中与经旨违戾者详加驳正於订释之内寓予夺之公而後尼山笔削之旨粲然如日月经天矣

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

乾隆二十三年大学士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中古之书莫大於春秋推其教不越乎属辞比事而原夫成书之始即游夏不能赞一词盖词不待赞也彼南史董狐世称古之遗直矧以大圣人就鲁史之旧用笔削以正褒贬不过据事直书而义自为比属其词本非得已赞且奚为乎厥後依经作传如左氏身非私淑号为素臣犹或详於事而失之诬至公羊谷梁去圣愈远乃有发墨守而起废疾俨然操入室之戈者下此龈龈聚讼人自为师经生家大抵以胡氏安国张氏洽为最着及张氏废而胡氏直与三传并行其间傅会臆断往往不免承学之士宜何所考衷也哉我

皇祖钦定传说彚纂一书熔范羣言去取精当麟经之微

言大义炳若日星朕服习有年绍

闻志切近因辑易诗二书竣事命在馆诸臣条系是经具解以进一以彚纂为指南意在息诸说之纷歧以翼传融诸传之异同以尊经庶几辞简而事明於范甯去其所滞择善而从之论深有取焉夫儒者猥云五经如法律春秋如断例故啖助赵匡陆淳辈悉取经文书法纂而为例一一引徽切墨以求之动如凿枘之不相入譬诸叔孙通萧何增置傍章已後例转多而律转晦盖曲说之离经甚於曲学之泥经也审矣书旣成命之曰直解匪不求甚解之谓谓夫索解而过不直则义不见尔而岂独春秋一经为然哉是所望於天下之善读经者

【臣】等谨按是书宗主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以求笔削之大旨复承

训示务酌情理之平凡穿凿破碎之见悉斥不采辞简事明晓易切直一洗旧说迂曲之弊彼胡安国传之附会臆断经

御制序文直揭其失而後圣经之微意涣然氷释怡然

理顺不诚读春秋者之大幸哉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

顾炎武撰炎武一名绦字宁人崑山人

炎武自序曰北史言周乐逊着春秋序义通贾服说发杜氏违今杜氏单行而贾服之书不传矣吴

之先逹邵氏宝有左觽百五十余条又陆氏粲有左传附注傅氏逊本之为辨误一书今多取之参以鄙见名曰补正凡三卷若经文大义左氏不能尽得而公谷得之公谷不能尽得而啖赵及宋儒得之者则别记之於书而此不具也

春秋程传补二十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书类

【臣】等谨按承泽以程子春秋传为未完之书重为增辑於桓公九年以前则全録程传旧文十年以後补以经说经说所无集诸儒之说以补之其九年以前程传之所无者亦为补缀然所采取多本新安汪克寛纂疏则是胡氏安国之徒而非程子之意矣

左传统笺三十五卷

姜希辙撰希辙字二滨余姚人明崇祯壬午举人

国朝官至奉天府府丞

春秋稗疏二卷 春秋家说三卷

王夫之撰夫之见易类

春秋平义十二卷 春秋四传纠正一卷

俞汝言撰汝言字右吉秀水人前明诸生

汝言自序曰公谷胡氏以名称褒贬言春秋而六经有名家法家矣彼其初未始不欲探圣人之精藴而智识弇浅强求深远迨至有宋大儒程朱辈出而後正其纰缪夫春秋左氏亲见圣人公谷传诸高第弟子而偏驳者半焉康侯品高学博方以为程氏之正传而疵累不少朱子心知之而时时见於弟子讲论之余後人又不能推明其义徒使附会穿凿刑名法术之言出於一代大儒而不觉是可异也汝言不揣纂集诸家自为一书先之以四传纠正为六端以该之一曰尊圣而忘其僭二曰执理而近於迂三曰尚辞而邻於凿四曰亿测而涉於诬五曰称美而失情实六曰摘瑕而伤锲刻六者之弊去而後可以读春秋矣

缪泳曰汝言研精经史之学尤熟於明代典故拟成一书仅先就?辅列卿年表而已晩专治春秋其诗古文曰渐川集

读左日钞十二卷补二卷

朱鹤龄撰鹤龄见书类

鹤龄自序曰春秋三传并立左氏独详於史事必世为鲁史能尊信圣经而为之作传其蹖驳而不纯者固有之而胪陈二百四十年史事则十得八九特其笔法简古往往费人推索元凯注旣多未备而孔仲逹疏又卷帙繁重东山赵子常特申不书之旨辑为补注多与经义相证发予复广演而博通之自孔疏而下弋获於刘原父吕东莱陈止斋王伯厚陆贞山邵国贤傅士凯者居多又取春秋人物引绳墨而论断之使学者知古今人材之盛兵法之精莫过於春秋应变出奇益人神智读史者当有取焉

春秋传注三十六卷

严起隆撰起隆字尔泰乌程人前明诸生

春秋论二卷

严?撰?字佩之无锡人前明诸生

春秋正业经传删本十二卷

金瓯辑瓯字完城一字宁武秀水人

春秋传议四卷

张尔岐撰尔岐见易类

左传事纬十二卷附録八卷

马驌撰驌字骢御又字宛斯邹平人顺治己亥进士官淮安府推官终灵璧县知县

朱彝尊曰马氏左传事纬凡十二卷前有序传一卷辨例三卷图说一卷览左随笔一卷春秋名氏谱一卷左传字音一卷又尝会萃三代之书为绎史人目之曰马三代

【臣】等谨按序传等八卷即附録也本名前书其十二卷曰正书凡百有八篇篇为终始篇末各为之论盖易编年为叙事者

春秋志十五卷

汤秀琦撰秀琦见易类

宋荦序曰临川汤子弓庵作春秋志分事与理为二体事则统以年表而为表者八理则统以书法而为法者四八表各主一事为纲二百四十二年之首尾数简足以了之其书法四种以精义为经比事为纬而条例遗旨且足为交参考互之资其为道也备矣以此陈事宁复乱而无绪乎以此制理宁复参而不一乎

春秋备要三十卷

翁汉麐撰汉麐字仔安常熟人

春秋类义折衷十六卷

王芝藻撰芝藻见易类

芝藻自序略曰公羊袭取谷梁之书而续为之亦多缪戾左传可信者十之四不可信者十之六惟谷梁犹不失圣门之旧

春秋疏略五十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臣】等谨按沐以经文为鲁史以左传为孔子所作谓孔子尊鲁史为经而以不可为经者附之经左故曰左传殊骇人听闻也

春秋类考十二卷 春秋疑义一卷

华学泉撰学泉字天沐无锡人

春秋辑传辨疑【无卷数】

李集凤撰集凤字翽升临榆人官洛阳县丞畿辅通志曰集凤淹贯羣籍尤善春秋彚先儒注解讨辨详核历三十年凡四易稿然後成书名曰春秋辨疑

春秋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春秋蓄疑十一卷

刘?枢撰?枢见易类

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 春秋简书刋误二卷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 春秋条贯篇十一卷毛奇龄撰奇龄见易类

李塨序毛氏传曰经解曰春秋之失乱乱者亡之端也又曰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夫属辞比事治乱之法也先生知其然专为治经因为立一例曰以传释经不以经释传取史官记事法以设门部经若干条条若干事事若干门门若干部於是聨其书法之通核谓之属辞较其记事之参变谓之比事而予夺见焉於是始为之治传就三传之中取其事之与经合者曰传且别其传之与史合者曰策书不特杜预何休贾逵范甯受其区别即公羊谷梁指斥如蒯隶必不使与左氏策书互相溷乱至於唐後诸儒大率弃置不屑道而胡氏一书三致意焉以为是书者固乱经之阶而亡经之本也间考先生立说不好诡异每所考校必与门部相依而分乃一袪杂例若所称三体五情七缺九旨者而以四例该之礼者固春秋要领也事与文与义又春秋之所自备也於是又立一例曰以经释经不以传释经任取经文一条而初观其礼继审其事继核其文又继定其义而经之予夺进退无出此者而犹谓春秋之亡非藉是书以存之不得矣

【臣】等谨按朱彝尊经义考云毛氏说春秋分二十二门曰改元即位生子立君朝聘盟会侵伐迁灭昏觌享唁丧葬祭祀蒐狩兴作甲兵田赋丰凶灾祥出国入国盗弑刑戮而总括以四例曰礼例谓前二十二门皆典礼也曰事例则以二十二门一千八百余条无非事也曰文例则史文之法也曰义例则贯乎礼与事与文之间其简书刋误一编取三传异文详为辨证大率多取左氏而仍执其传据策书经据简书之说故以简书为名属辞比事记四卷仿沈棐赵汸之例以经文分隶二十二门然仅得七门盖其未完之书条贯篇则奇龄分校礼闱时监试官谓春秋双题必以胡传条贯奇龄谓惟经始可以条贯归田後旣为传三十六卷复於圣经中检其事之有绪属者或一条一属或数条一属而为是编也

春秋集解十二卷绪余一卷春秋提要补遗一卷应撝谦撰撝谦见易类

学春秋随笔十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礼类

浙江通志曰斯大之言春秋也一曰专传经无事实待传而明左氏详核宜奉为主一曰论世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世皆无道孔子但据事直书是非自见一曰属辞比事春秋一事必有本末异事亦有同形如卫人杀州吁卫人立晋此属辞而见其为一人也立晋书卫人立王子朝书尹氏此比事而见其公私也一曰原情定罪如鲁桓见杀於齐时庄公尚幼法无可施故书薨书丧至书葬迨旣长而忘讐共狩则书如齐如莒以罪之

春秋遵经集说二十六卷

邱锺仁撰锺仁字近夫崑山人康熙戊午应博学鸿词老不与试

特赐中书舍人

例略曰是编本述孟子朱子说经之义故冠二子之说於简端其集说则兼取诸家

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 左传姓名考四卷高士奇撰士奇字澹人钱塘人居於平湖以诸生荐直

内廷授中书舍人改翰林院侍讲官至詹事府詹事士奇自序曰成周千八百国春秋以还强兼弱削见於经传者总一百二十四国【按晋书地理志见於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百三十九知其所居三十一国尽亡其处杜佑通典同与此序互异谨附识於此】税安礼指掌图可按也元凯所注十得八九若郑樵春秋地名谱十卷杨湜春秋地谱十三卷及郦善长水经注陆淳春秋纂例张洽春秋集传多所考按然世代侵寻沿革互异地名之异同往往毫厘千里王地洛邑相近而殊名故绦新田屡迁而非昔楚邱之纷纷聚讼郊郢之譌为郢中所系非细士奇奉

命总修春秋讲义於纂记之暇博搜诗书而参考之取春秋二十会盟之国为纲各以其当时封境所属随地标名诸小国则编年附缀之削入他国者则从其初不从其後使览者一展卷而知当日之某地某邑即今日之某名某处云

【臣】等谨按地名考或又以为士奇乡人徐善着善字敬可嘉兴人朱彝尊曝书亭集中载有此序谓地名考吾乡徐善所辑余文并同谨附志於此以备参核姓名考则考周鲁郑晋楚齐宋卫陈曹蔡秦越许邾吴滕薛杞莒及诸小国君臣见经传者或以族从或以官从后夫人妇人附焉亦间采国语

春秋大义【无卷数】

张希良撰希良字石虹黄安人康熙乙丑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

希良自序曰善说经者莫若康侯私心窃有所未满者圣心忠恕刻则离圣心简直曲则离圣心明白而正大纎则离左氏即未亲见圣人亦必窃窥鲁史公谷二氏得之传闻难以依据康侯据二氏以驳左亦未为尽得故一本左氏错综当时之事势平心以想圣人之心而名字人爵时日诸例槪所不取

春秋管窥十二卷

徐庭垣撰庭垣秀水人官新昌县丞

庭垣自序曰世但知推尊圣人而不知孔子当日一鲁大夫也於周天子则其大君於鲁公则其本国之君於列国诸侯则俱周天子所封建与鲁君并尊者也身为人臣作私书以赏罚王侯君公此犯上作乱之为而谓圣人肯为之乎如谓所诛絶者非在位之王公岂先王先公遂可得而诛之乎昌言无忌祸之招也纵曰深藏其书不轻示人然圣人者不欺屋漏明知犯上干禁而故作之又深匿之以图幸免亦必无之事矣又自述释例曰以左传之事实质经以经之异同辨例於公羊谷梁二传及诸儒论释其合於义例先後无悖者不复置议如其曲说偏断理有窒碍则据经文先後以驳正之

三传折诸四十四卷

张尚瑗撰尚瑗字宏蘧一字损持吴江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外补兴国县知县

【臣】等谨按尚瑗取扬雄羣言淆乱折诸圣之语故名是编曰折诸虽体要有乖而引据犹称典核春秋参义十二卷 春秋事义慎考十四卷 公谷彚义十二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公谷彚义自序曰左氏传主纪事二传主发义先儒谓左氏为史学而失之诬二传为经学而失之凿唐以来乃升诸传为经而与於十三经之列是明经而不免乱经也胡文定尝本程传以推经之藴而朱子复参胡传以探经之真故程胡朱子之论合而後圣经存所以存其是也杜预尝注左氏传以释经之事而忘其诬何休范甯复注公羊谷梁二传以释经之义而忘其凿故杜预何休范甯之论纷而後诸传存而圣经乱所以驳其非也驳其非乃以存其是也何也其文其事皆其义定之也夫左之失诬不待言矣且以二传言之如月当书日之文间有逸文也而诬为异例则支月有书时之文乃指首时也而臆为异义则紊此皆混其文为害而义随之也如赤归曹而连郭偃纳燕而牵阳且唐为阳又增为阳生朱为东又幻为东国此又皆窜其文为害而事随之义亦随之也又如公子翬公子招而谓豫贬於前公子臧公叔术而谓延赏於後祭仲党奸谋蔑国君而美之曰行权叔术背王命奸国母而推之曰贤行讫於婴齐以弟继兄卫辄以子拒父又皆事与义胥害而害义弥大也然则二传一无取乎曰如所谓正终以正始贵道不贵惠之属固卓乎道义之权衡圣哲之轨范也其择之也宜慎故曰驳其非乃以存其是也

春秋义疏【无卷数】

蒋家驹撰家驹见易类

春秋指掌三十卷前事一卷後事一卷

储欣蒋景祁同撰欣字同人康熙庚午举人景祁字京少皆宜兴人

春秋详说【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宋元春秋解提要【无卷数】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编与宋元易解提要皆其属稿未完之书

或庵评春秋三传【无卷数】

王源撰源字崑绳号或庵大兴人康熙癸酉举人春秋钞十卷

朱轼撰轼见易类

轼自序略曰是编恪守胡传惟间有词旨未畅及意所未安者始妄陈管窥之见以质之

春秋阙如编八卷

焦袁熹撰袁熹字广期金山人康熙丙子举人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

张自超撰自超字彝叹高淳人康熙癸未进士见江南通志儒林传

自超自序曰朱子谓圣人作春秋原以褒善贬恶示万世不易之法今乃用此说以诛人未几又用此说以赏人非圣人至正之道又谓春秋直载当时之事使见其治乱兴衰不於一字两字定褒贬此则春秋之条目可悉举也朱子之说虽略因其说而推之不必强立为例而大义自通

春秋通论四卷 春秋比事目録四卷

方苞撰苞见礼类

苞自序曰屈摺经义以附传事者诸儒之蔽也执旧史之文为春秋之法者传者之蔽也脱去传者诸儒之说必义具於经文始用焉而可通者十四五矣然後以义理为权衡辨其孰为旧史之文孰为孔子所笔削而可通者十六七矣

春秋长历十卷 春秋世族谱一卷

陈厚耀撰厚耀字泗源泰州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苏州府教授以通算入直

内廷改授检讨终右谕德

【臣】等谨按厚耀明於算学是书补杜预长历而作而所推较预为密能正杜氏之譌舛实有禆於推步之学世族谱一卷亦补杜氏之阙盖预有释例原本久就湮没?遇

圣朝博访遗编表章旧学释例一编得於永乐大典中辑成完帙而世族谱尚阙厚耀旣未见释例因据孔氏正义证以他书搜采颇为淹洽治春秋者固不可少此两书矣

半农春秋说十五卷

惠士奇撰士奇见易类

春秋三传纂凡表四卷

卢轩撰轩字六以海宁人康熙己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左传拾遗二卷

朱元英撰元英字师晦上元人康熙己丑进士春秋说十二卷

田嘉谷撰嘉谷见易类

春秋义十五卷

孙嘉淦撰嘉淦见礼类

【臣】等谨按是编无传文谓经旨本明无藉传也春秋集传十卷

李文炤撰文炤见易类

左传杜注补义一卷

苏本洁撰本洁字幼清常熟人康熙癸巳举人官宣化府知府

陶贞一曰本洁原本兼补林尧叟注义贞一为删之

春秋测微十三卷

朱奇龄撰奇龄字与三号拙斋海宁人康熙中贡生

春秋三传同异考一卷

吴陈琰撰陈琰字宝崖钱塘人

春秋左传事类年表一卷

顾宗玮撰宗玮字廷敬吴江人

【臣】等谨按是编凡例尚有三传异同一卷春秋通例一卷春秋稽疑一卷春秋参同一卷春秋提要发明一卷春秋图谱一卷春秋笺释一卷春秋余论一卷今皆未见其书盖犹未完之本耳

左绣三十卷

冯李骅陆浩同编李骅字天闲钱塘人浩字大瀛定海人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偶笔一卷附録一卷

顾栋高撰栋高见书类

栋高自序曰胡氏之春秋即开章春王正月一条而其违背者有二其一谓春秋以夏时冠周月是夫子以布衣而改时王之正朔也其一谓不书即位为首绌隐公以明大法是夫子以鲁臣子而黜君父也其余多以复讐立论是文定之春秋而非夫子之春秋用是覃精研思废寝与食家贫游历燕齐宋晋陈卫吴楚越之区所至访求春秋地理始创意为表为目五十为卷六十有四首列时令表明商周皆改时改月以正胡氏及蔡氏书传之非於吉礼表详列十二公即位或不书即位明当日皆据事实书以正圣人以天自处贬削君公之谬列朔闰及长历拾遗二表以补杜氏之长历而二百四十二年之时日屈指可数列疆域及犬牙相错五表以补杜氏之土地名而一百四十国之地理聚米可图郊禘社雩崩薨卒葬蒐田大閲会盟聘享逆女纳币列吉凶宾军嘉五礼以纪上陵下僭之情形税以足食赋以足兵乃鲁税亩而田制坏作邱甲而兵制亦坏列田赋军旅表以志强臣损上剥下之实霸统兴而王道絶周室夷为列国霸统絶而诸侯散列国淆为战争列争盟凡五交兵凡七以纪盛衰强弱之世变列晋中军楚令尹以志二国盛衰强弱之由列宋郑二执政表以志二国向背关於天下之故列王迹拾遗鲁政下逮二表以志周鲁陵迟尾大不掉之渐禘即祫祫即禘而朱子取赵伯循说谓祭始祖所自出殊不知帝喾原非稷契之父生民长发皆商周禘祀之乐断无称母不称父之理着禘祫说以明戴记祭法大传之诬去姜存氏去氏存姜杜孔已断为阙文宋儒谓各有意义不知文姜哀姜之恶岂待去其姓氏而明况上下截去一字人复知为谁某圣人无此弄巧文法列阙文表以扫後儒穿凿支离之翳三传各执一说学者靡所适从列三传异同表酌衷一是以袪後日雷同偏枯之弊列四裔表以正史迁允姓姬宗目为兄弟之妄列兵谋以志孙吴韬略之始文王演易周公作诗书一时士大夫占筮决疑歌诗赠答引物知类千里同风列三经表以志汉宋儒经说之祖大河迁徙从古不常而周定王五年河徙系鲁宣公之七年春秋以河为境者六国独系於卫列河未徙与已徙二图以志春秋与禹贡河流迁变之自谨述其缘起命之曰春秋大事表云

春秋义存録十二卷

陆奎勲撰奎勲见易类

春秋识小録九卷

程廷祚撰廷祚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编凡职官考略三卷地名辨异三卷人名辨异三卷订证颇为详洽惟考职官一门略诸国而独详晋则未解其何意也

春秋笔削微旨二十六卷 春秋通论五卷刘绍攽撰绍攽见易类

空山堂春秋传十二卷

牛运震撰运震见易类

春秋管见【无卷数】

魏枢撰枢见易类

春秋义补注十二卷

杨方逹撰方逹见易类

【臣】等谨按方逹凡例载孙嘉淦作春秋义复自毁其板盖嘉淦以胡传常事不书之说为宗主於春秋本旨颇多未惬方逹为孙嘉淦所知因为增其阙略删其譌舛以成是编故名之补注

春秋原经四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左传补注六卷

惠栋撰栋见易类

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春秋地理考实四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臣】等谨按永以现在之舆图订春秋山川国邑地名确指其今为何地当时方向道里会盟侵伐之迹读者得以展卷了如订讹补阙凿凿可稽名曰考实信不诬也

三正考二卷

吴鼐撰鼐见易类

春秋究遗十六卷

叶酉撰酉见诗类

春秋深十九卷

许伯政撰伯政见易类

春秋随笔二卷

顾奎光撰奎光字星五无锡人乾隆乙丑进士官泸溪县知县

春秋集古传注二十六卷或问六卷

郜坦撰坦淮安人

春秋义解十二卷

刘梦鹏撰梦鹏字云翼蕲水人乾隆辛未进士官饶阳县知县

梦鹏自序曰公谷比事属辞义不诡於儒者而斤斤於日月名氏爵号以求例曾谓春秋之旨尽如是乎若左氏纪事多而误说经疎而谬如莒密州之事经不云世子展舆也而左以为展舆莒庶其之事经不云世子仆也而左以为仆蔡侯申之事经贱者书盗也而左以为公孙翩晋州蒲之事经不云栾书中行偃也而左以为书与偃晋夷臯之事经以为赵盾也而左以为穿郑伯夷之事经以为归生也而左以为宋吴僚之事经不云公子光也而左以为光郑髠顽经以为卒也而左以为公子騑之谋楚子麋经以为卒也而左以为公子围之逆齐阳生经以为卒也而左以为陈乞以说於吴其他大夫奔杀经或止一二人而左增入数人会盟侵伐经各有其事而左或牵移他事滕薛杞宋蔡邾各二国经载分明而左误合为一缘陵城杞实系两地而左以为俱繋淳于入祊假田各有情事而左以为鲁郑相易子帛君氏讹误字也而左以为名称甲戌己丑两存日也而左以为再赴葬桓王讳也而左以为改葬子般卒也而左以为杀子牙卒也而左以为酖诸如世次增添事迹引误难以殚述

读左补义五十卷

姜炳章撰炳章见易类

炳章自述略曰春秋无例左氏所言之例皆史氏之旧文其凡有五一曰西周旧典二曰东迁後列国相沿之例三曰鲁史自相传授之例四曰霸国更定之例五曰鲁君臣私定之例杜预所谓凡例皆周公之礼经变例皆圣人之新意者未为定论春秋经传类求十二卷

孙从添过临汾同编从添号石芝常熟人临汾长洲人

左传评三卷

李文渊撰文渊字静叔益都人

李文藻曰弟文渊潜心易礼两经取古人图象传注罗而绎之者数年以至於病故所评閲多未终卷

春秋日食质疑一卷

吴守一撰守一字万先歙县人

春秋不传十二卷

汤启祚撰启祚字迪宗宝应人

【臣】等谨按是书专取公谷胡氏三家严刻煅链之说裒为一编名之曰不传者谓於四传无所专从也

春秋集解读本【无卷数】

吴应申撰应申字文在歙县人

春秋三传事实广证【无卷数】

不着撰人名氏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五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列传第四十二·脱脱
  ●卷 七·曾布
  第五十一回 遇刺客险遭毒手 访名姝相见倾心·蔡东藩
  提要·乾隆
  读礼通考卷五十三·徐乾学
  ◎戴笠二三事·恽逸群
  第五节慈善事业·佚名
  八七七 谕《明臣奏议》着交武英殿写入四库全书交聚珍版处排印·佚名
  提要·乾隆
  卷十九·李天根
  高阿那肱传·李百药
  汉纪三十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61)·司马光
  卷第五十二·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四十四·钱若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张元凯

    五言古诗安履山房赠舅氏启孙二首黄鹄恣冥翮,寒松挺贞干。纵尔寡谐合,允为明哲叹。舅氏甘隐沦,幽栖抱璀璨。冒枕白云多,隐几青山乱。岩扉暮霭浮,风树空音散。流坎任所止,豕鹿聊为伴。不苦扬雄吃,而爱长卿慢。原阡竭心力,愚谷安

  • 一个星期(译诗)·徐志摩

    哈代 原作星一那晚上我关上了我的门,心想你满不是我心里的人,此后见不见面都不关要紧。到了星期二那晚上我又想到你的思想,你的心肠,你的面貌,到底不比得平常,有点儿妙。星三那晚上我又想起了你,想你我要合成一体总是不易,就

  • 列传第二十四 江敩何昌宇谢抃王思远·萧子显

    江籞,字叔文,济阳考城人也。祖湛,宋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父恁,着作郎,为太子劭所杀。敩母,文帝女淮阳公主。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曰:“此小儿方当为名器。”少有美誉。桂阳王休范临州,辟迎主簿,不就。尚孝武女临汝公主,拜驸

  • 卷四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三·脱脱

        陆持之 徐鹿卿 赵逢龙 赵汝腾 孙梦观 洪天锡 黄师雍 徐元杰孙子秀 李伯玉   陆持之,字伯微,知荆门军九渊之子也。七岁能为文。九渊授徒象山之上,学者数百人,有未达,持之为敷绎之。荆门郡治火,持之仓卒指授

  • 第五十七回 朱元璋濠南起义 董搏霄河北捐躯·蔡东藩

      却说脱脱流徙滇边,忽又接到密诏,竟是要他的性命,还有一樽特赐的珍品。看官道是何物?乃是加入鸩毒的药酒,原来这道诏敕,实是哈麻假造出来,他此时已接连升官,进为左丞相,因脱脱未死,总是不安,所以大着胆子,假传上命,赐脱脱鸩酒,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六·佚名

    正统二年十一月丁亥朔钦天监进正统三年大统历 上御正朝受之给赐诸王文武群臣颁行天下○升镇番卫军卢信等为试百户赐织金纻丝衣一袭钞三千贯以深入贼营获马功也○命直隶永平府卢龙县知县刘恭复职升从六品俸恭九年任满

  • 第一七七申光绪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一四○二—三·佚名

    新竹知县朱,申解光绪九年冬季分拨府民壮工食并补水银与台北府署理新竹县知县,为遵札批解事。本年十二月十二日,奉宪台札开:「案查该县应解本年秋季分,拨府当差民壮工食(云云照文叙至)切速。特札」等因。

  •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二·允秘

    表二 【贝勒 贝子 镇国公 辅国公 以罪黜宗室贝勒】和硕贝勒 【阿敏所立爵】多罗诚毅贝勒【穆尔哈齐所立爵】多罗笃义贝勒【巴雅喇所立爵】多罗广略贝勒【禇英所立爵】多罗贝勒【芬古所立爵】多罗安平贝勒【杜度

  • 尹知章传·刘昫

    尹知章,绛州翼城县人。年轻时勤于学业。曾经梦见一位神仙用大凿子凿开他的心,把一些药放了进去,从此以后他心胸日益开朗明亮,通晓各种经书的精微要义,不久众师友都拜他为师研修学业。则天长安年间,驸马都尉武攸暨看重他的经

  • 燕王李忠传·刘昫

    燕王李忠,字正本,后宫刘氏生,高宗的长子。高宗初当太子的时候,刘氏生李忠,并在弘教殿宴请宫僚。祖父唐太宗亲临,环视宫臣们说道:“近来王业日渐振兴,尽管酒食准备不周,还是冒昧地请卿等赴宴,乃因朕有了孙儿,故请大家一起乐一乐。

  • 九三、惠施仕魏考·钱穆

    《魏策》:“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雠也,怨之至死不忘。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如何?惠子教以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大怒,自将伐齐,大败齐于徐州。”今按:马陵之役,在惠王二十八

  • 卷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十二六书略【二】清篆乾隆十三年谕我朝国书音韵合乎元声体制本乎圣作分合繁简悉协自然惟篆体虽旧有之而未详备宝玺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为各体篆文儒臣广搜载籍援据古法成三十二类

  • 卷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五光禄寺兼管寺事大臣  【特简无定员】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掌大内膳羞及燕飨饔饩之需辨其物品以待供馈所属大官署正满汉各一人丞满二人珍羞署正满汉各一人丞满二人良醖署正满

  • 第六章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林语堂

    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在中国人思想中初无“社团”这个名词的存在,不可谓非奇事……一、公共精神的缺乏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

  • 卷五十二·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五十二 明 冯复京 撰周颂清庙之什清庙篇显相笺云诸侯来助祭○周礼云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賔服者享日祭月祀时享○何休公羊注云王者贵得天下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职故分四方诸侯为五

  • 卷三十五·道世

    △法服灾第三十(此有六部)▲述意部第一夫袈裟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为衬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销瘦,取能销瘦烦恼;铠名忍辱,取能降伏众魔。亦喻莲华,不为汙泥所染;亦名幢相,不为邪众所倾。亦名田文之相,不为见者生恶;亦名救龙

  • 一切仪轨中最上成就仪轨分第二十·佚名

    尔时金刚手,三界最上尊。欲净贪等法,为说此成就。灭此三毒已,世间成甘露。复为摄诸龙,而说曼罗。说此心明曰:普。当作曼罗,四方与四门。画八大龙形,门各画其二。龙首皆向门,引尾至坛隅。曼罗中画,阿难陀龙王。其龙王八首,於外曼

  • 百城烟水·徐崧

    区域志。清徐崧、张大纯辑。九卷。崧有《大兴徐氏三种》已著录。大纯字文一,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徐氏好游览,出必囊书载笔,以所录见闻,辑而成篇,未终而卒,托其好友大纯续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加编辑,补缀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