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四

职官考【八】

在京武职衙门文官

銮仪卫主事满洲一人经历汉人一人笔帖式满洲七人汉军三人

三旗领侍卫内大臣所属主事满洲一人笔帖式十二人

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满洲二人主事满洲二人司务满洲一人笔帖式十二人

【臣】等谨按武职衙门所辖文员仍隶吏部选授王府属文官

亲王府管领四人典膳一人马羣牧长二人司库二人司匠四人牛羣牧长羊羣牧长各一人郡王府管领三人典膳一人马羣牧长一人司库二人司匠四人牛羣牧长羊羣牧长各一人守护

陵寝文官

【臣】等谨按各官除授陞转之制内务府官员由内务府具题礼部工部等官由本部咨送吏部题补

永陵掌关防官一人副掌关防官二人笔帖式二人【隶盛京

礼部】

福陵

昭陵掌关防官各一人副掌关防官各二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管领各一人笔帖式各四人

昭西陵礼部郎中一人内务府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孝陵掌关防礼部郎中一人掌关防内务府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孝东陵内务府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景陵掌关防内务府总管一人礼部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一人尚膳正二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笔帖式二人总管衙门笔帖式二人

景陵皇贵妃园寝内务府员外郎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

郎三人

景陵妃园寝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礼部笔帖式二人

总管衙门笔帖式一人

东陵工部郎中一人员外郎四人笔帖式四人

东陵总理内外事务衙门主事二人笔帖式二人泰陵掌关防内务府总管一人礼部工部郎中各一人礼部工部内务府员外郎各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礼部工部内务府主事各一人内管领一人副内管领二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工部内务府总管衙门笔帖式各二人

泰陵妃园寝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

西陵总理内外事务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二人孝贤皇后陵寝礼部郎中一人掌关防内务府郎中一人礼部员外郎二人内务府员外郎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内务府主事一人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礼部笔帖式四人内务府总管衙门笔帖式各二人

纯惠皇贵妃园寝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

端慧皇太子园寝副内管领一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

圣贤後裔世职

先师後裔太常寺博士一人国子监学正一人尼山书院学録一人洙泗书院学録一人孔顔曾孟四氏学教授一人学録一人南宗五经博士一人元圣周公述圣子思子复圣顔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先贤仲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言子卜子颛孙子有子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张子邵子後裔五经博士各一人朱子後裔五经博士二人先儒韩氏後裔五经博士一人关氏後裔五经博士三人

孔庙执事官

执事官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六品一人七品八人八品九品各十人司乐一人管勾一人典籍一人

【臣】等谨按顺治元年议定衍圣公袭封由长子承袭主子思子祀事五经博士由衍圣公次子承袭主圣泽书院祀事太常寺博士由衍圣公三子承袭顔曾孟仲五经博士程朱五经博士俱以嫡派子孙承袭国子监学正亦照衍圣公咨送题请承袭九年定南宗孔氏五经博士由嫡派子孙承袭康熙二十四年定周公後裔世袭二十六年定宋儒张子後裔世袭二十九年定宋儒朱子闽派嫡孙世袭三十九年定闵子端木子後裔世袭四十年定宋儒卲子後裔世袭五十一年定言子後裔世袭五十八年定关氏後裔世袭雍正二年定颛孙子後裔世袭乾隆二十一年改曲阜世袭知县为世袭六品执事官

盛京官

盛京於

国初建立顺治元年定鼎燕京

盛京官不备设十四年置

盛京户礼刑工四部设侍郎以下等官康熙三十年增置兵部各掌其事

户部侍郎一人掌

盛京赋税之出纳

其属经会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粮储司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农田司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银库掌关防监督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堂主事二人司库二人仓监督正副各一人管官屯六品官二人笔帖式二十一人汉军二人礼部侍郎一人掌

盛京朝祭之典礼

其属左右二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二人堂主事一人读祝官八人赞礼郎十六人管千丁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

凤凰城迎送朝鲜官三人助教四人笔帖式十人兵部侍郎一人掌

盛京武备及邮驿边防之政

其属左右二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

堂主事二人驿站监督正副各一人笔帖式十二人

刑部侍郎一人掌

盛京旗民之狱讼

其属前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後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左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右司郎中主事各一人蒙古郎中主事各二人

堂主事满洲一人汉军一人赃罚库司库一人司狱汉人一人【雍正五年设】笔帖式满洲二十四人蒙古二人汉军五人

工部侍郎一人掌

盛京营作之事

其属左右二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

堂主事二人四品官五品官各一人六品官二人银库司库二人管理琉璃窑官二人笔帖式满洲十六人汉军一人

【臣】等谨按初设五部理事官各一人康熙六十年裁雍正五年裁刑部汉军员外郎主事增设户刑工三部汉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乾隆八年定五部司官仍专用旗员旧设工部制造库司匠一人乾隆二十九年裁

管理威远堡等六关口事务侍郎一人【即以五部侍郎内一人兼理】所属威远堡英额门鹻厰汪清霭哈凤凰城守口官各一人笔帖式各一人

奉天府府尹掌一府之政令兼辖锦州府府尹一人兼管府尹一人【以奉天侍郎兼】府丞一人掌府属之学校其属治中一人理事通判一人经历一人儒学教授一人

【臣】等谨按

国初设立辽阳府顺治十四年改今名旧设推官一人康熙六年裁乾隆二十八年以奉天案牍申奏诸事俱应会同奉天将军办理旋停止

凡田赋应徵银米供地方祭祀官役俸廪之用余解

盛京户部岁终彚疏达户部核销凡狱讼由所在州县审讯上其事於府尹定谳焉旗民交讼之事地方官会所在理事官审详府尹会

盛京刑部共定其谳仍各分别造册解刑部覆夺凡盛京设立宗学教习七人分教宗室觉罗子弟由府尹会

盛京将军稽察期满分别叙用凡奉天所属满洲蒙古汉军及民籍童生由府丞考取入学岁科试及廪贡条规与直省学政同

京县一承德县知县一人【品视外县令加一等】典史一人司狱一人巨流河巡检一人

外州二辽阳州知州一人学正一人仓官吏目各一人复州知州一人学正一人吏目一人外县六海城县知县一人训导一人巡检典史各一人盖平县知县一人训导一人典史一人宁海县知县一人教谕一人仓官典史各一人开原县知县一人训导一人典史一人铁岭县知县一人训导一人典史一人

锦州府知府一人理事通判一人教授一人经历一人宁远州知州一人巡检一人学正一人吏目一人义州知州一人学正一人仓官吏目各一人锦县知县一人巡检典史各一人广宁县知县一人训导一人巡检仓官典史各一人

【臣】等谨按宁远州旧有中後所州判一缺乾隆四十一年裁改设巡检一员即驻中後所又锦州旧有教谕一缺乾隆三十七年裁改设巡检一员驻凤凰城

又谨按奉天州县各官向俱满洲汉人兼用乾隆十六年以奉天案牍关涉旗民者多弹压稽察俱应专用满员四十一年复以奉天地方旗人居处者多旗员在彼不无沾涉亲故嗣後奉天各州县缺出仍以满洲汉人通用

盛京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十一人牛庄开原辽阳锦州盖州金州熊岳宁远广宁义州等处仓官各一人清河河庄口白土厰彰武台新台松岭法库明水塘寛邦九关台等处边门并中後所笔帖式各一人

吉林将军衙门主事一人助教一人笔帖式一人宁古塔锦州驿站官各二人宁古塔仓官二人白都讷拉林仓官各一人笔帖式各一人

黑龙江将军衙门主事三人笔帖式二人黑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城等处驿站官各一人黑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城呼兰等处仓官各一人打牲乌拉笔帖式二人办仓厫事笔帖式二人仓官一人

熊岳锦州副都统衙门笔帖式各二人

兴京辽阳复州义州岫岩金州开原凤凰城城守尉衙门笔帖式各一人

牛庄盖州防守尉衙门笔帖式各一人

旅顺口水师营广宁宁远协领衙门笔帖式各一人

各省笔帖式

【臣】等谨按外省督抚将军等衙门笔帖式仍属京官具详於左其止给月廪不食禄者不载

江宁杭州凉州绥远城宁夏青州福州广州将军衙门天津水师营都统衙门各三人直隶云南总督西安将军京口副都统衙门各一人陕甘四川总督衙门各二人山西巡抚杭州将军衙门各二人陕西巡抚衙门一人山海关衙门各三人热河乍浦右卫四川凉庄副都统衙门各二人保定沧州德州太原开封城守尉衙门各一人永平三河玉田防守尉衙门各一人独石口古北口冷口防守尉衙门各二人喜峯口防守尉衙门一人罗文峪防守尉衙门二人张家口总管衙门二人察哈尔都统衙门四人

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四

猜你喜欢
  庄宗纪六·薛居正
  原序·浦起龙
  卷二百四十五·杨士奇
  ●卷四·朱彭寿
  中兴小纪卷二十四·熊克
  卷五十九·郝经
  卷五十二·朱轼
  涉史随笔原序·宋葛洪
  卷十·欧阳昱
  崔彭传·魏徵
  卷一百十七·阿桂
  卷之九十三  議處安南事宜(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序·何孟春
  卷一百五十·佚名
  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胡学正炳文(云峰集)·顾嗣立

    炳文,字仲虎,徽之婺源人。父孝善先生斗元,从朱晦庵从孙小翁得《书》、《易》之传。炳文尤潜心朱子之学,作《四书通》、《易本义通释》诸书。吴文正公尝荐诸朝,不就。辟信州道一书院山长,再调兰溪学正,未赴。至大间,其族子淀为

  • 云龛子·隋树森

    云龛子,道士。姓名,生平均不详。 小令 【中吕】迎仙客 混元珠,无价宝,赤水溪边收拾了。色浑浑,光皎皎,手中握定,占断人间俏。 没机关,没做作,日月任催催不老。逆行船,翻拨掉,谁知这个,清净家风好, 水深清,山色

  • ○比红儿诗注·沈可培

    唐罗虬原序比红者,为雕阴官妓杜红儿作。貌丽年少,朴智慧悟,不与群女等。余知红者,乃择古之美色灼然称于史传者,优劣于章句间。遂题《比红儿》一百首。云间翡翠一双飞,水上鸳鸯不暂离。写向人间百般态,与君题作比红诗。此百首

  • 补遗卷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补遗卷十一室宇原心亭赋         【明】南师仲繄絪缊之肇判人聿配乎三才惟兹心之本虚湛明妙于灵台为一身之真宰乃驱役乎百骸敛之不盈乎径寸舒之则弥于八垓若夫位总丹枢明如皎日光发

  • 卷六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六十八性道融结为河岳赋       【唐】黄 滔象帝以伐出物我陶开杳冥至精风散元气雨零一浊一清既定乾坤之体或融或结遂为河岳之形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气旁

  • 卷五·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五陈子昻子昻字伯玉射洪人家世豪富子昻独苦节读书金华山善属文举进士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数上疏陈事词皆典美武攸宜统军北讨契丹以子昻为管记圣厯初解官归为县令段简因事收系忧愤卒子昻褊躁

  • 卷二十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二十九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七首【丁卯秋冬官翰林学士时作】 和穆父新凉 家居妻儿号出仕猿鹤怨未能逐什一安敢【别本作能讹】抟九万常恐

  •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秋七月。甲寅朔。享太庙遣固山贝子温齐行礼。  ○遣官祭司门之神  ○命太子太保工部尚书霍达、仍以原衔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  ○兵部议覆甘肃巡抚佟延年疏言黑城堡、距洪水市口虽三十里

  • 卷十·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十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二汉贾谊贾谊雒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於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文帝初立以吴公治行第一徵为廷尉廷尉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书乃召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少每

  • 卷八 太甲中第六·孔颖达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阕,苦穴反。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冕,冠也。逾月即吉服。○冕音免。[疏]“惟三”至“于亳”○正义曰:周制,君薨之年属前君,明年始为新君之元年。此殷法,君薨之

  • 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上·陈师凯

    元 陈师凯 撰周官按此篇与今周礼不同如三公三孤周礼皆不载周礼未尝不言公孤之名但不载其专职耳如位次之髙下未尝不显然可考也如云王之三公八命出封加一等则九命爲伯是举朝无尊于此者而外朝之位三公在前三槐之下孤卿

  • 我之佛教观·太虚

    ──六年十月在台湾佛教讲演会讲──一 佛教与吾人之关系茫茫宇宙,譬如一大逆旅,吾人与万物并生此逆旅之中,要皆过客而已。逆旅未至销毁,即过客不绝来往。然逆旅依然存在,悠悠千古,一代一代之过客竟不知其何所归往?只少数所

  • 父子合集经卷第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紧那罗王授记品第十二   尔时会中。有八俱胝紧那罗王。其上首者名曰大树。见诸阿修罗王乃至诸药叉众。咸于佛所广作供养。复闻如来与授

  • 第六回·胡兰成

    把心经与西洋的宗教和哲学相比,更能明白它的可贵。佛说阿弥陀经与圣经皆说极乐世界天堂之神只是光,如耶和华无法造像,这[空即是色],万物却又从祂而造,这[色即是空],耶和华之神与佛经皆意思满满,圣经却没有佛经说得深洪,说得好。再

  •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佚名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憍睒弥国建吒迦林。与大苾刍众五百人俱。又与多诸大菩萨摩诃萨俱。时憍睒弥国中有一长者。名曰妙月。诸根寂静心意寂静。多有男女及多僮仆。净信成就

  • 卷第三十二·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二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杂跋渠法之十共食法者。佛住舍卫城。尔时六群比丘共食。为世人所嫌。云何沙门释子。如世间淫泆人共食。乃至佛言呼六群比丘来。来已佛语比丘。汝实尔不。答言实

  • 佩玉斋类稿·杨翮

    诗文别集。元杨翮撰。杨翮,字文举,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不详。刘仔肩选其诗入《皇明雅颂正音》,又杨基集《悼杨文举博士》诗有“白发苍苍老奉常,乱离终喜得还乡”句,则翮之卒当在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翮

  • 医脉摘要·佚名

    本书上、下两卷,署为"萧廉泉先生所著"。同社陈龙池君,从友人李宇仁君处录示。李君酷嗜医籍,亦在旧书肆中所得原署"希琴叠研斋主人手抄",未刊稿也。其间,鉴别证候之疑似,并验舌诊脉之方法,附以时方歌、药性赋,为医学入门之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