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管子

战国时齐国稷(ji)下学者著作的总集。其中亦有汉代附益的部分,托名春秋时齐国管仲所著。大体成书于战国末期至汉初。共24卷,西汉刘向校定为86篇,今存76篇。该书内容庞杂,包含有儒、道、法、名、兵、农、纵横、阴阳各家思想及天文、舆地、历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但以管仲为代表的齐法家思想为主。书中提出了“水”和“气”是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提出“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的观点;认为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做事就会成功。同时强调法治的作用,把法看作最高准则;认为治民之本,在于治令,“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对井田制也进行了批判,提出实行实物地租和按地质量的好坏分等征税的主张;强调治国的任务是发展生产,提倡发展盐、铁、矿产、森林、商业、水利、土壤等经济事业。该书中的《轻重》等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篇幅较多的著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等问题均有所论述,价值尤大。有关《管子》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唐贺知章《管子注》、辽刘绩《管子补注》、俞樾《管子平议》、近人章炳麟《管子余义》等。

《管子》全部章节目录

(1)牧民第一
(2)形势第二
(3)权修第三
(4)立政第四
(5)乘马第五
(6)七法第六
(7)版法第七
(8)幼官第八
(9)幼官图第九
(10)五辅第十
(11)宙合第十一
(12)枢言第十二
(13)八观第十三
(14)法禁第十四
(15)重令第十五
(16)法法第十六
(17)兵法第十七
(18)匡君大匡第十八
(19)匡君中匡第十九
(20)匡君小匡第二十
(21)王言第二十一(缺)
(22)霸形第二十二
(23)霸言第二十三
(24)问第二十四
(25)谋失第二十五(缺)
(26)戒第二十六
(27)地图第二十七
(28)参患第二十八
(29)制分第二十九
(30)君臣上第三十
(31)君臣下第三十一
(32)小称第三十二
(33)四称第三十三
(34)正言第三十四(缺)
(35)侈靡第三十五
(36)心术上第三十六
(37)心术下第三十七
(38)白心第三十八
(39)水地第三十九
(40)四时第四十
(41)五行第四十一
(42)势第四十二
(43)正第四十三
(44)九变第四十四
(45)任法第四十五
(46)明法第四十六
(47)正世第四十七
(48)治国第四十八
(49)内业第四十九
(50)封禅第五十
(51)小问第五十一
(52)七主七臣第五十二
(53)禁藏第五十三
(54)入国第五十四
(55)九守第五十五
(56)桓公问第五十六
(57)度地第五十七
(58)地员第五十八
(59)弟子职第五十九
(60)言昭第六十(缺)
(61)修身第六十一(缺)
(62)问霸第六十二(缺)
(63)牧民解第六十三(缺)
(64)形势解第六十四
(65)立政九败解第六十五
(66)版法解第六十六
(67)明法解第六十七
(68)臣乘马第六十八
(69)乘马数第六十九
(70)问乘马第七十(缺)
(71)事语第七十一
(72)海王第七十二
(73)国蓄第七十三
(74)山国轨第七十四
(75)山权数第七十五
(76)山至数第七十六
(77)地数第七十七
(78)揆度第七十八
(79)国准第七十九
(80)轻重甲第八十
(81)轻重乙第八十一
(82)轻重丙第八十二(缺)
(83)轻重丁第八十三
(84)轻重戊第八十四
(85)轻重己第八十五
(86)轻重庚第八十六(缺)

猜你喜欢
  墨子·墨子
  法言·扬雄
  絜斋毛诗经筵讲义·袁燮
  子华子·子华子
  渔樵问对·邵雍
  春秋三传辨疑·程端学
  二程粹言·杨时
  帝学·范祖禹
  江式近思录集注·江永
  人谱·刘宗周
  春秋正旨·高拱
  学庸正说·赵南星
  四书通旨·朱公迁
  日讲四书解义·佚名
  论语商·周宗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九·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二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人登进士为襄崇令王安石倡新法舜民上书言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富国所以蹙国时人壮之朝廷讨西夏环庆帅高遵裕辟舜民掌机密王师无功作诗寓讽坐谪赴鄜

  • 列传节义第七十五 于什门 段进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娄提 刘渴侯 朱长生 于提马八龙 门文爱 晁清 刘侯仁 石祖兴 邵洪哲 王荣世 胡小虎 孙道登 李几 张安祖 王闾·魏收

    大义重于至闻自日人。慕之者盖希,行之者实寡。至于轻生蹈节,临难如归,杀身成仁,死而无悔,自非耿介苦心之人,郁怏激气之士,亦何能若斯。佥列之传,名《节义》云。于简,字什门,代人也。太宗时为谒者,使喻冯跋。及至和龙,住外舍不入,使

  • ●卷十·徐锡麟

    雍正十一年四月,奉上谕:“国家声教覃敷,人文蔚起,加恩科目,乐育群材,彬彬乎盛矣。惟博学宏词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俾之黼黻皇猷,润色鸿业,膺著作之任,备顾问之选。圣祖仁皇帝康熙十七年,特诏内外大臣荐举博学宏儒,召试授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佚名

    废帝郕王附录第三十一景泰三年二月乙丑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监察御史朱骥下狱骥初巡按直隶尝奏请徵巡抚右都御史李实回京命都察院俟骥至以闻及至至都察院劾其罪遂下狱○丙寅○给庆成王府镇国将军钟镈錂西河王府镇国将军

  • 卷之四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提要·朱熹

    【臣】等谨案伊洛渊源录十四卷宋朱子撰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其身列程门而言行无所表见甚若邢恕之反相挤害者亦具录其名氏以备攷其后宋史道学儒林诸传多据此为之葢宋人谈道学宗派自此书始而宋人分道学门户亦

  • 卷六·班固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武帝纪第六 孝武皇帝【荀悦曰讳彻之字曰通应劭曰礼諡法威强叡德曰武】景帝中子也母曰

  • 卷一百七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七十九人物志五十九大臣传四十五【满洲镶蓝旗二 巴都哩 蓝拜逊塔 根特 巴特玛 介山哲库讷 巴海 额赫纳 嵩祝】巴都哩【侄海都】巴都哩满洲镶蓝旗人先世居性佳以地为姓父刚格当

  • 卷一百五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三工部七皇妃仪仗红杖一对朱漆攅竹为杖铜裹两末长四尺九寸清道旗一对纯青质朱漆攅竹竿通长一丈二尺五寸内贴金木枪头长一尺七寸铜束绦引旛一对朱漆竿带贴金铜凤头共长一丈二尺五寸内凤头

  • ●雪冤鉴第十二(三十一案)·徐谦

      干卿什事,恨深骨髓。旁观快心,当局切齿。恩怨分明,夐哉侠士。辑雪冤   毗陵猴(《坚瓠集》)   万历中,毗陵有乞儿,日系一猴,至街坊施技索钱,积数岁,约有五、六金。偶与同伴一丐饮,醉中夸诩。丐忽起恶心,置毒于酒,强灌之而死

  • 提要·刘敞

    【臣】等谨按七经小传三卷宋刘敞撰敞有春秋传已着録是编乃其杂论经义之语曰七经者一尚书二毛诗三周礼四仪礼五礼记六公羊传七论语也然公羊传仅一条又皆校正传文衍字于传义无所辨正后又有左传一条国语一条亦不应独以公

  • 卷一·胡广

    <经部,书类,书传大全钦定四库全书书传大全卷一明 胡广等 撰虞书虞舜氏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也书凡五篇尧典虽纪唐尧之事然本虞史所作故曰虞书其舜典以下夏史所作当曰夏书春秋亦多引为夏书此云虞书或以为孔子所定也【

  • 卷九十六·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十六庶人之孝爱亲左传赵宣子【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桑之多隂翳者】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遣之使尽之

  • 释氏稽古略卷四·觉岸

        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 觉岸 宝洲(编集再治)  宋  赵姓。以土德王。都汴。今汴梁路。  &middot;太祖  &middot;太宗  &middot;真宗  &middot;仁宗  &middot;英宗  &middot;神宗  &middot;哲

  • 月灯三昧经卷第二·佚名

    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尔时世尊告月光童子言。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过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曰声德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童子。尔时声德如来应正遍知。于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澄观

    第六尔时金刚藏菩萨说。此下请分中三。初说已默住。二是时下三家五请。三尔时金刚藏观察下。许说分齐。所以默者。将欲演之必固默之。欲令大众渴仰请说故。所以俟请者。略有二意。一增诸菩萨尊敬法故。二前本分中。举

  •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佚名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金刚经歌者。梁朝时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请志公讲经。志公对曰。自有傅大士善解讲之。帝问。此人今在何处。志公对曰。见在鱼行。于时即照大士入内。帝问。大士欲请大士讲金刚经。要何高坐。大

  • 清史纪事本末·黄鸿寿

    民国黄鸿寿撰,八十卷,民国四年(1915)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书多根据《东华录》及私家著述等资料,按纪事本末体例,记载自满洲初起、清初开国至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之史事。全书约四十万字,分类排列,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