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清史纪事本末

民国黄鸿寿撰,八十卷,民国四年(1915)上海进步书局印行。本书多根据《东华录》及私家著述等资料,按纪事本末体例,记载自满洲初起、清初开国至宣统三年(1911)清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之史事。全书约四十万字,分类排列,每卷一事,每事各祥起汔,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并附有撰者之注释及评论。书中于清代的内政外交,如夺嫡文宗、宗室大臣诸疑狱、政变叛乱、立宪内阁、鸦片战争及与英、法、俄、日之和约等事实均“纂辑从祥,毫无讳饰”。有关法制者计有开国法制兵制及官制;官制之改革;文字之狱;严禁朋党;英法联军入京及和约;俄定爱辉、天津、北京诸条约;天津教案;甲武战争及和约、复诏变法;予备立宪之宣示、谕禁鸦片之严厉;假饰立宪及组织贵族内阁、开设资政院、铁路国有政策等多目。书中不称人民抵抗官吏之事为匪为逆,所记史实对于研究清代尤其是清末法制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清史纪事本末》全部章节目录

(1)卷一、满洲初起
(2)卷二、辽籓建国
(3)卷三、明季战争
(4)卷四、燕京陷贼
(5)卷五、顺治入关
(6)卷六、削平流寇
(7)卷七、多尔衮摄政及诸王内讧
(8)卷八、明南渡三帝及监国鲁王
(9)卷九、明朱成功之事迹
(10)卷十、明起义军之失败
(11)卷十一、开国法制兵制及官制
(12)卷十二、康熙勤政
(13)卷十三、三藩起事及孙延龄
(14)卷十四、准葛尔及西藏之兵事
(15)卷十五、欧人通商布教及和议之开始
(16)卷十六、台湾朱一贵之乱
(17)卷十七、治河之政策
(18)卷十八、立储之反复
(19)卷十九、官制之改革
(20)卷二十、文字之狱
(21)卷二十一、鸿博经学诸特科
(22)卷二十二、诸儒出处学问之概
(23)卷二十三、雍正清察
(24)卷二十四、兄弟猜忌及大臣之逐戮
(25)卷二十五、严禁朋党
(26)卷二十六、青海及凖部之用兵
(27)卷二十七、俄订尼布楚条约及增订市约
(28)卷二十八、乾隆极盛
(29)卷二十九、增加兵额
(30)卷三十、苗族及金川之征剿
(31)卷三十一、凖部及囘部之平定
(32)卷三十二、西南诸囯之宾服
(33)卷三十三、台湾林爽文之乱
(34)卷三十四、和珅之贪横
(35)卷三十五、巡游之无度
(36)卷三十六、内禅之真相
(37)卷三十七、嘉庆中衰
(38)卷三十八、各省之叛乱
(39)卷三十九、中英交涉之变态
(40)卷四十、道光世局
(41)卷四十一、囘部张格尔之役
(42)卷四十二、平傜之役
(43)卷四十三、开矿之弛禁
(44)卷四十四、鸦片之战争及和约
(45)卷四十五、咸丰时政
(46)卷四十六、英法联军入京及和约
(47)卷四十七、俄订爱珲天津北京诸条约
(48)卷四十八、湘军陆师之编制
(49)卷四十九、湘军水师之编制
(50)卷五十、同治中兴
(51)卷五十一、太平天国之兴亡
(52)卷五十二、捻事之起灭
(53)卷五十三、日本订约
(54)卷五十四、天津教案
(55)卷五十五、平靖滇回
(56)卷五十六、光绪入继
(57)卷五十七、平定新疆及回收伊犁条约
(58)卷五十八、通使及选派留学
(59)卷五十九、英订烟台条约及续约
(60)卷六十、法越交兵及和约
(61)卷六十一、藩属之丧失
(62)卷六十二、创设海军及改练陆军
(63)卷六十三、兴办铁路
(64)卷六十四、甲午战事及和约
(65)卷六十五、疆域之丧失及军港租借条约
(66)卷六十六、戊戌政变
(67)卷六十七、拳匪之乱及庚子和约
(68)卷六十八、自立军之失败
(69)卷六十九、复诏变法
(70)卷七十、日俄之战
(71)卷七十一、改订藏印条约
(72)卷七十二、光复军之顿挫
(73)卷七十三、预备立宪之宣示
(74)卷七十四、谕禁鸦片之严厉
(75)卷七十五、宣统嗣立
(76)卷七十六、亲贵用事
(77)卷七十七、假饰立宪及组织贵族内阁
(78)卷七十八、开设资政院
(79)卷七十九、铁路国有政策
(80)卷八十、民军起事及下诏辞位

猜你喜欢
  帝鉴图说·张居正
  石匮书后集·张岱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
  明名臣琬琰录·徐紘
  三家世典·郭勋
  满清入关暴政·韩菼
  愧郯录·岳珂
  殿阁词林记·廖道南
  福建通志列传选·陈衍
  江苏省通志稿金石志·缪荃孙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佚名
  法军侵台档案补编·佚名
  救亡决论·严复
  宋宰辅编年录·徐自明
  安徽咨议局章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烂果·闻一多

    我的肉早被黑虫子咬烂了。我睡在冷辣的青苔上,索性让烂的越加烂了,只等烂穿了我的核甲,烂破了我的监牢,我的幽闭的灵魂便穿着豆绿的背心,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卷六十六·徐世昌

    刘统勋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诸城人。雍正甲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正。有《刘文正公集》。登上方寺塔铅黄眯目两旬余,梵宇临高快意初。一带河流来苍莽,四天楼阁敞晴虚。登场禾黍

  • 巻中·殷璠

    ○岑参【七首】参诗语竒体峻,意亦造竒。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终南双峰草堂作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兴来恣佳游,事

  • 硃治硃然吕范硃桓传第十一·陈寿

    硃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会坚薨

  • 卷四十五·志第十五·百官志一·脱脱

        ◎百官志一   官生于职,职沿于事,而名加之。后世沿名,不究其实。吏部,一太宰也,为大司徒,为尚书,为中书,为门下;兵部,一司马也,为大司马,为太尉,为枢密使。沿古官名,分今之职事以配之,于是先王统理天下之法,如治丝而

  • 御制开国方略序·阿桂

      粤昔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慙徳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斯诚大圣人昭徳垂裕万世之训而非漫为谦辞也葢世之治乱犹日月之盈晦四时之周序治极必乱乱极亦必返治此守器者所宜保泰而嬗代循环所由有开剏也汤之后为武王其于处桀

  • 刘通传(附刘复亨等传)·宋濂

    刘通,字仲达,东平齐河人。初随严实归附于蒙古,随后又随大军征服濮、曹、相、潞、定陶、楚丘等地。严实把他荐举给太师木华黎,任齐河总管,不久授镇国上将军、左副都元帅、济南知府、德州总管、行军千户。太宗赐他金符,升上千

  • 二〇 一个基本原则·邹韬奋

    我以为做英文教师的都须懂些语音学(Phonectics),不是要用来教学生,却是教师自己要用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材料。有了这种参考,关于发音正确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就是你的音本来正确,再懂些语音学,于教授的时候也有很大的

  • 卷二百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十一人物志九十一忠义传三【满洲八旗三顺治元年至八年共七十四人】昂锦昂锦满洲镶黄旗人姓傅察氏世居讷音天聪八年随大兵征大同攻王家庄先登有功授云骑尉崇德元年五月同俄屯往征瓦尔喀

  • 中庸纂疏卷一·赵顺孙

    钦定四库全书中庸纂疏卷一     宋 赵顺孙 撰朱子章句中者不偏不无过不及之名【文集曰不偏者明道体之自然即无所着之意也不则以人而言乃见其不于物耳○语録曰急些子便是过慢些子便不及】庸平常也【语

  • 卷十三·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十三王制王制者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制汉文帝令博士诸生作其书采集秦以前古书所载而又杂取传记之说故与周官孟子不尽合程子曰孟子时载籍未经秦火然

  •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四十六善现,八胜处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八胜处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八胜处清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

  • 宁波佛教会之成立·太虚

    今日为鄞、慈、镇、奉、象、佛教分部之常例大会,亦为改组为宁波佛教会之成立大会,吾当故是舍而新是谋,与轮扁言其甘苦,就大匠正其绳墨焉!一、佛教于今日不可不有团体  优胜劣败,强存弱亡,虽非慈祥闿弟、平等通溥之德音,固亦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

  •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三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三卷尊者世友造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分别诸使品第五问九十八使。几界系。答三界系。谓欲界。色界。无色界。问此九十八使。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三十六欲界系三十

  • 古刻丛钞·陶宗仪

    碑刻集录。明代陶宗仪编。一卷。共录碑刻六十九种。所录者皆以原碑额为题,全载原文,首尾完备。编排不分时代先后,随得随抄。所录碑刻见于他书者不过几种,余下者皆藉此编得以流传。

  • 太上洞玄灵宝宣戒首悔众罪保护经·佚名

    原三卷,今缺上卷,仅存二卷。传天师道首罪悔过之法。谓人身中常有司过之神,随时上下,告人善恶。罪过从百二十至三千六百分为十七等。按罪过轻重,给以惩罚。如百二十过则使人“多衰少利”。犯三千六百过则令人死亡。小

  •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遵式

    宋耆山沙门遵式撰,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今并决之。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即世称小净土忏),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