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禁藏第五十三

禁藏于胸胁之内,而祸避于万里之外,能以此制彼者,唯能以己知人者也。夫冬日之不滥,非爱在也;夏日之不炀,非爱火也;为不适于身不便于体也。夫明王不美宫室,非喜小也;不听钟鼓,非恶乐也,为其伤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居民于其所乐,事之于其所利,赏之于其所善,罚之于其所恶,信之于其所余财,功之于其所无诛。于下无诛者,必诛者也。有诛者,不必诛者也。以有刑至无刑者,其法易而民全。以无刑至有刑者,其刑烦而奸多。夫先易者后难,先难而后易。万物尽然;明王知其然,故必诛而不赦,必赏而不颉者,非喜予而乐其杀也,所以为人致利除害也。于以养老长弱,完活万民,莫明焉,夫不法法则治,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故明王慎之,不为亲戚故贵易其法,吏不敢以长官威严危其命。民不以珠玉重宝犯其禁。故主上视法严于亲戚吏之举令,敬于师长。民之承教,重于神宝故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也。夫施功而不钧,位虽高,为用者少,赦罪而不一,德虽厚,不誉者多。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刑赏不当,断斩虽多,其●不禁。夫公之所加,罪虽重,下无怨气。私之所加,赏虽多,上不为欢。行法不道,众民不能顺。举错不当,众民不能成。不攻不备,当今为愚人。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矣。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赡,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人情皆然,而好恶不同,各行所欲,而安危异焉,然后贤不肖之形见也。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也。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饮食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虞足以发欢欣,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营,则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则侵争不生,怨怒无有,上下相亲,兵刃不用矣;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故善者圉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而过寡矣。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夫为国之本,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什伍以为行列,赏诛为文武,缮农具,当器械,耕农当攻战,推引铫耨,以当剑戟,被蓑以当铠鑐,菹笠以当盾橹,故耕器具则战器备,农事习则功战巧矣。当春三月,萩室熯造,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举春祭,塞久祷,以鱼为牲,以糱为酒,相召,所以属亲戚也,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拊竿,所以息百长也。赐鳏寡,振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发五正,赦薄罪,出拘民,解仇雠,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夏赏五德,满爵禄、颉官位、礼孝弟、复贤力,所以劝功也。秋行五刑,诛大罪,所以禁淫邪,止盗贼。冬收五藏,最万物,所以内作民也。四时事备,而民功百倍矣;故春仁夏忠,秋急冬闭,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民材而令行,内无烦扰之政,外无强敌之患也。夫动静顺然后和,不失其时然后富,不失其法然后治,故国不虚富,民不虚治;不治而昌,不乱而亡者,自古至今,未尝有也。故国多私勇者,其兵弱。吏多私智者,其法乱。民多私利者,其国贫。故德莫若博厚,使民死之。赏罚莫若必成,使民信之。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故奔亡者无所匿,颉徙者无所容,不求而约,不召而来,故民无流亡之意,吏无备追之忧;故主政可往于民,民心可系于主。夫法之制民也,犹陶之于埴,冶之于金也;故审利害之所在,民之去就,如火之于燥湿,水之于高下。夫民之所主,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所以富民有要,食民有率,率三十亩而足于卒岁,岁兼美恶。亩取一石,则人有三十石,果蓏素食当十石,糠秕六畜当十石,则人有五十石。布帛麻丝,旁入奇利,未在其中也。故国有余藏,民有余食。夫叙钧者,所以多寡也。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而谋有功者五:一曰视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内必衰也。臣不用,其国可危。二曰视其阴所憎,厚其货赂,得情可深。身内情外,其国可知。三曰听其淫乐,以广其心,遗以竽瑟美人,以塞其内,遗以谄臣文马,以蔽其外。外内蔽塞,可以成败。四曰必深亲之,如典之同生阴内辩士,使图其计。内勇士,使高其气。内人他国,使倍其约,绝其使,拂其意。是必士斗,两国相敌,必承其獘。五曰深察其谋,谨其忠臣,揆其所使,令内不信,使有离意。离气不能令,必内自贼。忠臣已死,故政可夺。此五者,谋功之道也。

猜你喜欢
  执节第十六·孔鲋
  卷八·陈士元
  集说名氏·卫湜
  卷二百八·秦蕙田
  卷六·梁寅
  卷一百五十八·佚名
  释提桓因品第六十三·佚名
  灯指因缘经全文·佚名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四·唐慧琳
  第一章 《玉历》之起源·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七·陈梦雷
  卷第二·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法照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二·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八·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二十八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偷存集【起辛巳正月至四月】辛巳四月舟过吴门遇盗出都以後诗约五十余首胠箧以去无一存者闲中记忆偶得十数章题曰偷存集题费而奇画水仙月季花水边林下各幽姿春在梅花

  • 卷五·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 庆湖遗老诗集卷五    宋 贺铸 撰近体诗七十二首 雨余晩望 熙宁丙辰五月临城赋 相应乳鸠鸣桑间返照平明津小舫度高陇一牛耕林薮归心健尘埃病骨轻屈骚魂爽在未许独君清 自讼 元丰戊午六月滏阳赋

  • 张说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说(667—730 ),唐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则天永昌中(689),举贤良方正,授太子校书郎。因不肯依附张易之兄弟,忤旨,被流放钦州。唐中宗复位,召回,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 )任宰相,监

  •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五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十一月。乙巳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癸酉皆如之。  ○热河正总管延曾奏。挑穵园内水旱河道。各工完竣。下所司知之。  ○丙午。大学士荣禄奏。武<目辟>

  • 王继忠传·脱脱

    王继忠,开封人。父亲王王充,任武骑指挥使,戍守瓦桥关,去世。继忠六岁时,补为东西班殿侍。真宗在王府时,得以事奉左右,因恭谨厚道被亲信。真宗即皇帝位,继忠补为内殿崇班,累迁至殿前都虞候、掌领云州观察使,出任深州副都部署,改任

  • 六五、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钱穆

    《史记 年表》:“齐康公二十年,田和卒。二十一年,田和子桓公午立。”按:《田齐世家索隐》引《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田午弑其君孺子喜而为公。”并引《春秋后传》为

  • 汉纪三十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四年(辛酉、61)·司马光

    汉纪三十七汉明帝永平四年(辛酉,公元61年) [1]春,帝近出观览城第,欲遂校猎河内;东平王苍上书谏;帝览奏,即还宫。 [1]春季,明帝出宫,在附近观览洛阳城楼宅第,打算随后去河内郡行猎。东平王刘苍上书劝止。明帝看到奏书后,立即回宫。

  • 卷二百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二象纬考天变【臣】等谨按马端临考历代天变详载其占讫於宋宁宗开禧元年略无渗漏顾悬象着明感召固由人事而占验易涉矫诬前史五行志每多傅会未

  • 周书·毕命·佚名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

  • 卷五 释乐第七·邢昺

    [疏]“释乐第七”。○释曰:案《乐记》云:“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也。”《说文》云:“乐,五声八音之总名。象鼓な之形。木,ね也。白,歌也。又象锺磬也。”五声者,商、角、宫、徵、羽也。《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

  • 卷九六·邱濬

    ▲宝玉之器 《书》:辑(敛也)五瑞(信也),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朱熹曰:“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五等诸侯执之以合符于天子而验其信否也。” 臣按:物质之美而贵者莫

  • 左传杜解补正卷上·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撰北史言周乐逊着春秋序义通贾服说发杜氏违今杜氏单行而贾服之书不传矣吴之先达邵氏寳有左觽百五十余条又陆氏粲有左传附注傅氏逊本之为辨误一书今多取之参以鄙见名曰补正凡三卷若经文大义左氏不能尽得而公

  • 卷第二十三·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八 大般若经之余七 第三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与五亿苾刍等俱,余并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舍利子品第二。与初分

  •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莲华净。问无言菩萨。如族姓子属者兴意。白问如来。宁见答解及微妙行。如受法染可悦心乎。无言答曰。唯族姓子。吾始以来未曾问法。亦无所受。当以何缘而致法染可染心耶

  •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佛告天子。此妙吉祥菩萨从是已后。复于七十二殑伽沙数佛世尊所发菩提心。最初有佛。名尸邻捺啰王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于彼佛所发菩提心。其后有

  • 卷第十一·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十一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四等处第三十四四无量等慈悲喜护。问曰。何以故次禅说无量等。答曰。从禅生故次说等禅。有余功德次说无量等。问曰。无量等有何性。答曰。慈悲护无贪性取彼共

  • 日知录集释·黄汝成

    注释书。三十二卷,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清黄汝成撰。他博采众家之说,抉择精义,详加辨证七百多条,又综括群书,发明考证,再作 《刊误》二卷、《续刊误》二卷,为《日知录》最精善本。书中不分门目,编次顺序以类相从,其具体内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