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禁第十四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强而治矣。君壹置则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是以人用其私,废上之制,而道其所闻,故下与官列法,而上与君分威。国家之危,必自此始矣。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不然,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财厚博惠,以私亲于民者,正经而自正矣。乱国之道,易国之常,赐赏恣于己者,圣王之禁也。圣王既殁,受之者衰,君人而不能知立君之道,以为国本,则大臣之赘下而射人心者必多矣,君不能审立其法,以为下制。则百姓之立私理而径于利者必众矣。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泰誓曰:“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纣以亿万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故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通上之治,以为下法,则虽有广地众民,犹不能以为安也。君失其道,则大臣比权重,以相举于国,小臣必循利以相就也。故举国之士,以为亡党,行公道以为私惠。进则相推于君,退则相誉于民,各便其身,而忘社稷。以广其居,聚徒威群。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故国之危也。擅国权以深索于民者,圣王之禁也。其身毋任于上者,圣王之禁也。进则受禄于君,退则藏禄于室,毋事治职,但力事属,私王官,私君事,去非其人,而人私行者,圣王之禁也。修行则不以亲为本,治事则不以官为主。举毋能,进毋功者,圣王之禁也。交人则以为己赐,举人则以为己劳,仕人则与分其禄者,圣王之禁也。交于利通而获于贫穷,轻取于其民而重致于其君,削上以附下,枉法以求于民者,圣王之禁也。用不称其人,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圣王之禁也。拂世以为行,非上以为名,常反上之法制以成群于国者,圣王之禁也。饰于贫穷,而发于勤劳,权于贫贱,身无职事,家无常姓,列上下之闲,议言为民者,圣王之禁也。壶士以为亡资,修田以为亡本,则生之养私不死然后失缫以深与上为市者。圣王之禁也。审饰小节以示民时言大事以动上远交以踰群,假爵以临朝者,圣王之禁也。卑身杂处隐行辟倚,侧入迎远,遁上而遁民者,圣王之禁也。诡俗异礼,大言法行,难其所为,而高自错者,圣王之禁也。守委闲居,博分以致众。勤身遂行,说人以货财。济人以买誉,其身甚静,而使人求者,圣王之禁也。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以朋党为友,以蔽恶为仁,以数变为智,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圣王之禁也。固国之本,其身务往于上,深附于诸侯者。圣王之禁也。圣王之身,治世之时,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故士莫敢诡俗异礼,以自见于国,莫敢布惠缓行,修上下之交,以和亲于民。故莫敢超等踰官,渔利苏功。以取顺其君。圣王之治民也,进则使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必使反乎安其位,乐其群,务其职,荣其名,而后止矣。故踰其官而离其群者,必使有害。不能其事而失其职者,必使有耻;是故圣王之教民也,以仁错之,以耻使之,修其能,致其所成而止。故曰:“绝而定,静而治,安而尊,举错而不变者,圣王之道也。”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五 历代二·黎靖德
  船山经义 全文·王夫之
  卷五·朱熹
  卷一百二十一·陈祥道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卷八十九·程公说
  卷二十九·严虞惇
  原序·陆陇其
  僖公·僖公十五年·左丘明
  论语正义卷三·刘宝楠
  卷四十·佚名
  天帝释品第二十·佚名
  卷三十·道世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佛说求欲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又编·贺裳

      ○初唐  △太宗皇帝  《大风歌》冲口而出,卓伟不群。即《鸿鹄》酸楚之音,犹有笼罩一世之气。太宗沾沾铺张功烈,粉饰治平,即此便输汉祖一筹,不徒骨之靡弱。○“萤火不温风”,真为宫体之靡。“圆花钉

  • 卷50 ·佚名

    陈著 戴帅初九日无憀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为韵七首袖而示余因次其韵 吾发白且老,面目又尘土。 流落如秋娘,无复画眉妒。 徒怀万里心,夜梦良劳苦。 欲言言向谁,鸡鸣正风雨。 陈著 戴帅初九日无憀以满城

  • 翰苑遗事 全文·洪遵

    淳化二年闰二月,命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同句当差遣院,李沆同判吏部流内铨。学士领外司,自此始也。 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定降麻事例。宰臣、枢密使、使相、节度使特恩加官除授,学士事例银百两,衣着百匹;覃恩加食邑

  • 濯缨亭笔记 序·戴冠

    故绍兴郡学训导戴先生著书一编,曰《濯缨亭笔记》。余为绪正伪阙,除其复重,离为十卷。华学士子潜取而刻之。 戴先生名冠,字章甫,吴之长洲人也。少颖敏笃学。始游乡校,已刻意为古诗文。博览,无所不通。而伉爽负气,高自许与,不能

  •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十五·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五月。己丑。命陕西巡抚谭钟麟入觐。以布政使王思沂护理陕西巡抚。以前甘肃西甯镇总兵黄武贤为云南临元镇总兵官。现月  ○以捐银助赈。予闽浙总督何璟议叙。山西布政使葆亨等奖叙。山东盐运使傅

  • 一九 县考·周作人

    县考是件小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讲的,这在清朝还举行科举的时代,每年在各县都有一次,并不是希罕的事情。但是它的意义却很是重大。这是知识阶级,那时候称作士人或读书人的,出身唯一的正路,很容易而又极其艰难的道路。这有如彩

  • 序·李光坡

    禮記述註序諸經註疏共最禮記朱子教學者看註看疏自好然文字浩汗班史謂說五字之文至二三萬言者盖漢唐講師之體爾也又與諸經連部合梓價重匹士家不能皆有即有而讀之亦何得於制舉故是書不講殆千年矣宋末有陳氏集說學者喜其

  • 卷七·郑伯谦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经国书卷七    宋 郑伯谦 撰官制【论叙属职联成计】或问太宰既建六典小宰又辨六职六典于邦国万民之中则言官府六职于邦国万民之下则不言官府而言庶事何也曰其法则有六典其官则有六职典所以举其

  • 卷一百七十一·佚名

    △初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一之四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知地界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实知水火风空识界。不堕欲界色界无色界。若俱不堕三界则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三世则不可以彼有相为方便。有所得为方便

  •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七·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如幻三昧经二卷 慧琳撰  善住意天子经三卷 慧琳撰  太子刷护经一卷 慧琳撰  太子和休经一卷 慧琳撰  大乘显识经二卷 慧琳撰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 玄应撰  大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自融

    径山无准范禅师无准禅师者。讳师范。蜀都雍氏子也。九岁依阴平山沙门。试经。目不遗照绍。熙五年。具戒访道。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有信入。即出峡。谒佛照光禅师。光曰。生缘何处。对曰。剑州。曰。带得剑来么。师

  • 成大乘论·太虚

      皈心分第一  述意分第二  性相分第三  回向分第四  皈心分第一皈心无方自心体,自心常如真实性,广大清净德相海,无碍圆明微妙用。及彼满成大菩提,究竟正觉自心者,刹身庄严不思议,愿轮平等周法界,大智大悲大修行,无

  • 前世三转经·佚名

    西晋沙门法炬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皆阿罗汉也。一切大圣皆其上尊。悉知他人心所念。独阿难未也。尔时佛出精舍坐于虚空。为无央数百千众会围绕。而为说法。及七万菩萨。皆

  • 枕中记·佚名

    古代养生术书。撰者不详。一卷。内容大体由唐孙思邈《枕中方》与唐符度仁《修真秘诀》两部分组成。言禁戒、导引、行气、饵药、断谷等延年长生之术。收入《道藏》第五七二册。

  • 上清素灵上篇·佚名

    《上清素灵上篇》,又名《玄丹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陶弘景《登真隐诀》已引此篇。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人首九宫神君之法。其内容文字与《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所载《太上道

  •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佚名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唐 金刚智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法藏

    全一卷。略称般若心经略疏。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般若心经之注疏。书中分教兴、藏摄、宗趣、释题等四门。卷首并附自序。本书之注疏本有题正记三卷(仲希)、连珠记二卷(师会)、探要钞二卷‘普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