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法第十六

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亲人而不固,殆。同谋而离,殆。危人而不能,殆。废人而复起,殆。可而不为,殆。足而不施,殆。几而不密,殆。人主不周密,则正言直行之士危。正言直行之士危,则人主孤而毋内。人主孤而毋内,则人臣党而成群。使人主孤而毋内,人臣党而成群者,此非人臣之罪也,人主之过也。民毋重罪,过不大也;民毋大过,上毋赦也;上赦小过,则民多重罪,积之所生也。故曰:“赦出则民不敬,惠行则过日益”。惠赦加于民,而囹圄虽实,杀戮虽繁,奸不胜矣。故曰:“邪莫如蚤禁之”。赦过遗善,则民不励。有过不赦,有善不遗,励民之道,于此乎用之矣。故曰:“明君者事断者也”。君有三欲于民,三欲不节,则上位危。三欲者何也?一曰求,二曰禁,三曰令。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求多者,其得寡,禁多者,其止寡。令多者,其行寡。求而不得,则威日损。禁而不止,则刑罚侮。令而不行,则下凌上,故未有能多求而多得者也,未有能多禁而多止者也;未有能多令而多行者也;故曰:“上苛则下不听”,下不听而强以刑罚,则为人上者众谋之矣,为人上而众谋之,虽欲毋危,不可得也。号令已出,又易之。礼义已行,又止之。度量已制,又颉之。刑法已错,又移之;如是,则庆赏虽重,民不劝也。杀戮虽繁,民不畏也。故曰:“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国无常经,民力必竭。数也。”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议自贵者。国毋怪严,毋杂俗,毋异礼,士毋私议,倨傲易令,错仪、画制、作议者,尽诛,故强者折,锐者挫,坚者破,引之以绳墨绳之以诛戮,故万民之心皆服而从上,推之而往,引之而来,彼下有立其私议自贵,分争而退者,则令自此不行矣。故曰:“私议立则主道卑矣。”况主倨傲易令,错仪画制,变易风俗,诡服殊说犹立。上不行君令,下不合于乡里,变更自为,易国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不牧之民,绳之外也,绳之外诛,使贤者食于能,斗士食于功。贤者食于能,则上尊而民从,斗士食于功,则卒轻患而傲敌,上尊而民从,卒轻患而傲敌,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而主安矣。

凡赦者,小利而大害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祸。毋赦者,小害而大利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福。故赦者,奔马之委辔,毋赦者,痤睢之矿石也。爵不尊,禄不重者,不与图难犯危,以其道为未可以求之也。是故先王制轩冕,所以着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观也。使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则上尊而民顺。小人食于力,则财厚而养足。上尊而民顺,财厚而养足,四者备体,则胥足上尊时而王不难矣。文有三侑,武毋一赦。惠者多赦者也,先易而后难,久而不胜其祸。法者先难而后易,久而不胜其福;故惠者民之仇雠也,法者民之父母也。太上以制制度,其次失而能追之,虽有过,亦不甚矣。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其美。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为雕文刻镂,足以辨贵贱,不求其观;故农夫不失其时,百工不失其功,商无废利,民无游日,财无砥墆,故曰:“俭其道乎!”

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则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于妄作。愚民操事于妄作,则大乱之本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贼作矣令已布而赏不从,则是使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民不劝勉,不行制,不死节,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安矣。令已布而罚不及,则是教民不听,民不听,则强者立;强者立,则主位危矣;故曰:“宪律制度必法道,号令必着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凡大国之君尊,小国之君卑。大国之君所以尊者,何也?曰:“为之用者众也。”小国之君所以卑者,何也?曰:“为之用者寡也。”然则为之用者众则尊,为之用者寡则卑,则人主安能不欲民之众为己用也。使民众为己用奈何?曰:“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者寡矣;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废者寡,则民不诽议;民不诽议,则听从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与其所废者钧,则国毋常经;国毋常经,则民妄行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寡,而所废者多,则民不听;民不听,则暴人起而奸邪作矣。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为爱民之故,不难毁法亏令,则是失所谓爱民矣。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毋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法道行于国,民皆舍所好而行所恶。故善用民者,轩冕不下儗,而斧钺不上因。如是,则贤者劝而暴人止;贤者劝而暴人止,则功名立其后矣;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上令尽行,禁尽止,引而使之,民不敢转其力。推而战之,民不敢爱其死,不敢转其力,然后有功;不敢爱其死,然后无敌;进无敌,退有功,是以三军之众,皆得保其首领,父母妻子,完安于内;故民未尝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功。是故仁者知者有道者不与大虑始。国无以小与不幸而削亡者,必主与大臣之德行失于身也,官职法制政教失于国也,诸侯之谋虑失于外也,故地削而国危矣。国无以大与幸而有功名者,必主与大臣之德行得于身也,官职法制政教得于国也,诸侯之谋虑得于外也,然后功立而名成。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得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于兴利除害;期于兴利除害,莫急于身,而君独甚。伤也,必先令之失。人主失令而蔽,已蔽而劫,已劫而弑。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易位,势在下也。在臣期年,臣虽不忠,君不能夺也。在子期年,子虽不孝,父不能服也。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矣;故曰:“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廷远于万里;”今灸者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百里也。灸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事,一月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千里也。灸者百日,万里之情通矣;门廷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故请入而不出,谓之灭,出而不入,谓之绝。入而不至,谓之侵。出而道止,谓之壅。灭绝侵壅之君者,非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政之有所不行也;故曰:“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故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故曰:势非所以予人也。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勇而不义,伤兵。仁而不法,伤正。故军之败也,生于不义。法之侵也,生于不正,故言有辩而非务者。行有难而非善者;故言必中务,不苟为辩。行必思善,不苟为难。规矩者,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圜。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圜也。一曰,凡人君之德行威严,非独能尽贤于人也,曰人君也,故从而贵之,不敢论其德行之高卑。有故,为其杀生,急于司命也。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人主操此六者以畜其臣,人臣亦望此六者以事其君;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六者在臣期年,臣不忠,君不能夺。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夺;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者在臣,则主蔽矣,主蔽者,失其令也,故曰:令入而不出,谓之蔽,令出而不入,谓之壅。令出而不行,谓之牵。令入而不至,谓之瑕。牵、瑕、蔽、壅之事君者,非敢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令之有所不行也;此其所以然者,由贤人不至而忠臣不用也;故人主不可以不慎其令;令者,人主之大宝也,一曰,贤人不至,谓之蔽。忠臣不用,谓之塞。令而不行,谓之障。禁而不止,谓之逆。蔽塞障逆之君者,不敢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贤者之不至,令之不行也。凡民从上也,不从口之所言,从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则民不从,彼民不服法死制,则国必乱矣;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凡论人而远古者,无高士焉。既不知古而易其功者,无智士焉。德行成于身而远古,卑人也。事无资,遇时而简其业者,愚士也。钓名之人,无贤士焉。钓利之君,无王主焉。贤人之行其身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贤人之行,王主之道,其所不能已也。明君公国一民以听于世。忠臣直进以论其能。明君不以禄爵私所爱,忠臣不诬能以干爵禄。君不私国,臣不诬能,行此道者,虽未大治,正民之经也。今以诬能之臣,事私国之君,而能济功名者,古今无之。诬能之人易知也。臣度之先王者。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后稷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贤人也,犹尚精一德。以事其君;今诬能之人,服事任官,皆兼四贤之能,自此观之,功名之不立,亦易知也;故列尊禄重,无以不受也。势利官大,无以不从也。以此事君,此所谓诬能篡利之臣者也。世无公国之君,则无直进之士;无论能之主,则无成功之臣。昔者三代之相授也,安得二天下而杀之,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此四患者明矣,古今莫之能废也。兵当废而不废,则古今惑也。此二者不废,而欲废之,则亦惑也。此二者,伤国一也。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今德不及三帝,天下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故明君知所擅,知所患,国治而民务积,此所谓擅也。动与静,此所患也;是故明君审其所擅,以备其所患也。猛毅之君,不免于外难;懦弱之君,不免于内乱。猛毅之君者轻诛,轻诛之流,道正者不安。道正者不安,则材能之臣亡去矣,彼智者知吾情伪,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故曰:“猛毅之君,不免于外难”。懦弱之君者重诛,重诛之过,行邪者不革,行邪者久而不革,则群臣比周,群臣比周,则蔽美扬恶;蔽美扬恶,则内乱自是起;故曰:“懦弱之君,不免于内乱”。明君不为亲戚危其社稷,社稷戚于亲。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不为重宝分其威,威贵于宝。不为爱民亏其法,法爱于民。

猜你喜欢
  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第二十七·晏婴
  附录三 着录·王符
  仁学二·谭嗣同
  榕村语録卷十·李光地
  卷三十一·纳兰性德
  卷二十五·纳兰性德
   第一章 中国人民·林语堂
  卷二十七·孔颖达
  卷五·陈大章
  礼记要义卷第三十一·魏了翁
  论语卷八·朱熹
  卷二百五十·佚名
  一乘品第三之一·佚名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阮秀实·唐圭璋

      秀实号梅峰,兴化军人。早见知于赵蕃。岳珂主淮南饷,秀实妙年布衣登门。游贾似道之门最久,人号阮怪。咸淳初,摄芜湖茶局。卒年八十馀。   酹江月   庆王漕六十九   汉庭用老,想君王、也忆潜郎白首。底事煌煌金玉

  • 卷一百三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三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明道先生诗集程颢字伯淳其先世居中山曽祖而下河南遂为洛阳人父昫神宗朝大中大夫颢生而秀爽举进士歴鄠上元主簿晋城令専尚德化熈寕初为御史里行论新

  • 乾道稿卷上·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乾道稿卷上 宋 赵蕃 撰 五言古诗 东坡在惠州窘於衣食以重九近有樽俎萧然之叹和渊明贫士七诗今去重九三日尔仆以新谷未升方絶粮是忧至於樽俎又未暇计也因诵靖节贫士诗及坡翁所和者辄复用韵 故乡堕渺茫

  • 卷第八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五〔起屠维协洽(己未),尽上章涒滩(庚申),凡二

  • ●卷六·姚元之

    吾乡张英沙先生若瀛初官热河巡检。高庙巡幸日,张治道涂。有内监过,不礼于张,张杖之。高庙嘉其有胆,擢县令,游升南路同知。其生平爽直有如此者。归田后,于西郭外创一园,名逸园。欲速成,然烛施工,楼台墙屋草草而已。有言其不坚

  • 张嵊传·李延寿

    张嵊字四山。他的父亲张稷起初去做剡县令,走到嵊亭,生了他,于是就取名叫嵊,字四山。他少年的时候就很有孝行,三十岁时,还穿着彩衣受张稷的杖打,常常多到几百下,收了眼泪仍然是欢喜的样子。他方正文雅而有志向和操守,能够清谈。

  • 卷六·黄佐

    钦定四库全书翰林记卷六      明 黄佐 撰朝参凡朝参洪武中常朝御谨身华盖奉天三殿命本院官序立居文武第一班之後稍近上便於观听不许搀越每遇上御奉天门则立御榻之左皆常服朝朔望上御奉天殿具公服随班行礼毕诣

  • 卷九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九十歌颂三十【词臣二十二】万寿诗【四言一首】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鄂尔奇维天则清维地则宁维圣一之无为而成圣人之生光昭万古三才以参五德以伍祥纪庆云灵应华渚恭惟我皇翼翼圣敬

  • 法行篇第三十·荀况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

  •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五·陆世仪

    天道类问西法地在天中四围俱有生齿海水周流于地其说似不可信然与古浑天所谓天形如卵者正相合地在空中虽是荒唐然云大气举之似亦有此理如何曰此说不但我辈难信即传其学如李之藻者亦疑之葢天气轻清地形重浊轻清上浮重浊

  • 卷五·邱濬

    △正百官 ▲总论任官之道 《虞书皋陶谟》曰:无旷(废也)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蔡沈曰:“人君代天理物,庶官所治无非天事,苟一职之或旷则天工废矣,可不深戒哉。” 臣按:宋儒陈大猷曰:“天子能以一心察天下之几

  • 卷十·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十左庶子叶酉撰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杜注周之二月今之十二月而无冰书冬温三月作丘甲传为齐难故作丘甲按司马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甸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

  • 地员第五十八·管仲

    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渎田悉徙,五种无不宜,其立后而手实。其木宜蚖、菕与杜、松,其草宜楚棘。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其水仓,其民强。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其麻白,其

  • 书传卷四·苏轼

    宋 苏轼 撰虞书益稷第五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汝亦昌言者因臯陶之言以访禹也臯陶曰予未有知者犹曰吾不知其他也思日夜賛襄而已賛进也襄上也读如怀山襄陵之襄臯陶之意曰吾不知其他也思日夜进益

  •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量无数声闻菩萨摩诃萨俱。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众前后围绕。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吾今愍念一切有情。略说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

  • 第十八章 马鸣阿阇梨等时代·多罗那他

    旃陀罗崛多王之子频头莎罗出现于憍罗国,在位三十五年。婆罗门遮那迦阿阇梨修持大忿怒降阎魔尊,亲见本尊,因而明咒之力极大,用降伏法杀死十六大城的君臣,国王随即兴兵使权力达到东西外海。这个婆罗门用杀业的行事使三千左右

  • 虎牙·莫里斯·勒布朗

    侦探韦罗、建筑师弗维尔和儿子相继中毒身亡,现场都留有虎牙啃过的食物,这与一桩巨额遗产继承案有关。由于亚森·罗平也是这份遗产的受益者,警察对他产生了怀疑,为了洗清自己,罗平狠追线索,却发现案情越来越扑朔迷离。这究竟

  • 咒三首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列述三项咒文,即:(一)大轮金刚陀罗尼,若诵读二十一遍,于人一切坛场之际,所行之法皆得成就。(二)日光菩萨咒,可灭除一切障难、恶魔、天灾等。(三)摩利支天咒,可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