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地数第七十七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桓公曰:“何谓得失之数皆在此?”管子对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筴,坐起之费时也。黄帝问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伯高对曰:『请刈其莞而树之,吾谨逃其蚤牙。则天下可陶而为一家。』黄帝曰:『若此言可得闻乎?』伯高对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其荣者,君谨封而祭之。距封十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若犯令者罪死不赦。然则与折取之远矣。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送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天财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对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桓公问于管子曰:“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谁子也?”管子对曰:“文武是也。”桓公曰:“若此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夫玉起于牛氏边山,金起于汝汉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其涂远而至难。故先王各用于其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令疾则黄金重,令徐则黄金轻,先王权度其号令之徐疾,高下其中币,而制下上之用,则文武是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管子对曰:“可,夫水瞠而流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桓公问于管子曰:“其行事奈何?”管子对曰:“夫昔者武王有巨桥之粟,贵籴之数”,桓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民举所最粟,以避重泉之戍,而国谷二什倍,巨桥之粟亦二什倍。武王以巨桥之粟二什倍而市缯帛,军五岁毋籍衣于民;以巨桥之粟二什倍而衡黄金百万,终身无籍于民,准衡之数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今亦可以行此乎?”管子对曰:“可。夫楚有汝汉之金,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此三者亦可以当武王之数。十口之家,十人娀盐。百口之家,百人娀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盐之重,升加分耗而釜五十。升加一耗而釜百,升加十耗而釜千,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桓公曰:“何谓籍于时?”管子曰:“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缮冢墓,丈夫毋得治宫室,毋得立台榭,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然盐之贾必四什倍。君以四什之贾,修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恶食无盐则肿,守圉之本,其用盐独重。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减矣。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富本而丰五谷可乎?”管子对曰:“不可,夫本富而财物众不能守,则税于天下。五谷兴丰,巨钱而天下贵,则税于天下。然则吾民常为天下虏矣。夫善用本者,若以身济于大海,观风之所起,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天下高我下,则财利税于天下矣。”

桓公问于管子曰:“事尽于此乎?”管子对曰:“未也,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人求本者,食吾本粟,因吾本币。骐骥黄金,然后出令有徐疾。物有轻重,然后天下之宝壹为我用。善者用非有,使非人。”

猜你喜欢
  丧亲章第十八·佚名
  春秋管窥卷二·徐庭垣
  卷十·胡广
  卷一中·吴澄
  卷三·司马光
  卷六·苏辙
  卷一·王引之
  卷六十七(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慈仁品法句经第七(十有八章)·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自融
  寰游之动机与感想·太虚
  菩萨的人生观与公民道德·太虚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下·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六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四十四·彭定求

        卷544_1 【听歌】刘得仁   朱槛满明月,美人歌落梅。忽惊尘起处,疑是有风来。   一曲听初彻,几年愁暂开。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卷544_2 【青龙寺僧院】刘得仁   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

  • 第二折·郑光祖

    (田能同徐弘吉、徐弘义领卒子驾鹰引犬打旗上)(田能云)莫乃田能是也。同众官来到此郊野外,大小三军,布下围场,公子这早晚敢待来也,将围场摆开者!(徐弘吉云)将军,摆布严整了也。(田能云)公子敢待来也。(齐公子同晏婴、祗候跚

  •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三权德舆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威凤翔紫气【一作氛】孤云出寥天奇采与幽姿缥缈皆自然尝闻陶唐氏亦有巢由【一作许】全以此耸风俗岂必效覊牵大君遂羣方左史蹈前贤振衣去朝

  • 心泉学诗稿巻四·蒲寿宬

    宋 蒲夀宬 撰五言律诗送庄纠之官莆阳荷槖蔼诸孙英英列防门能声家有谱清识郡无寃松影旌旗道梅花玉雪村亲庭两驿便时得问凉暄嵗暮度朋山岭登山庵追慕先人不胜悲怆因用杨敬夫韵嵗寒霜露感况复度髙深云木犹如此苔矶不忍

  • 第一節 詩的種類·王力

    關於詩是種類,問題是相當重復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

  • 提要·司马光

    【臣】等谨案稽古録二十卷宋司马光撰光既撰资治通鉴又有举要历有目録有历年图有百官表历年图仍依通鉴起于三晋终于显徳百官表止着宋代是书则上溯伏羲下讫有宋靡不备载而为书不过二十卷葢以各书卷帙繁重又历年图刻于他

  • 第二卷 兴学·缪荃孙

    历代学制 学 额学校之设,肇于唐虞,备于成周,两汉而后,郡县之学渐次修举。自言游氏兴于东吴,为圣门文学称首,所谓南方之学得其精华者,故大江以南挟策缀文之士积而日盛。本省文治光昭,礼乐明备,列圣相承,加意作人之化者,所以尊孔

  • 三六一 军机大臣奏请令门应兆在四库全书校对上行走俾校勘图样片·佚名

    三六一 军机大臣奏请令门应兆在四库全书校对上行走俾校勘图样片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查四库全书处凡有绘画图样等事,前经奏明另设绘图誊录承办,但一切校勘更改,需人办理。查有理藩院主事门应兆,系汉军,前在礼器馆绘

  • 表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年表一。高丽太祖降罗灭济尽有三韩之地子孙传守世通上国传世凡三十二王历年幷伪辛共四百七十五岁其始终有可考焉作年表。------------------

  • 慕容垂传·魏收

    慕容垂,字道明,慕容元真的第五子。小时候很受宠爱,元真经常看着他对诸弟说:“这孩子豁达好奇,终久既能破人家,也能成人家。”所以取名为霸,字道业,得到父亲的恩遇超过其兄慕容俊,所以慕容俊不能与他平起平坐。慕容俊即王位后,因

  • 政学录卷三·郑端

    畿辅丛书 枣强郑端辑 初任事宜 日行规则 居官立政 四事箴 十害箴 戒石铭 事上接下 清均地土 改复过割 编审均徭 征收钱粮 兑量漕米 查盘仓库

  • 卷53·陈邦瞻

    ○复燕云徽宗政和元年九月,遣端明殿学士郑允中及宦者童贯使辽。童贯既得志于西羌,遂谓辽亦可图,因请使辽以觇之,乃以郑允中充贺辽主生辰使,而以贯副之。或言“以宦官为上介,国无人乎?。”帝曰:“契丹闻贯羌,故欲见之,因使觇其国

  • 冰揭罗天童子经·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若有行者持此明者。或能乞食或专吃乳粥或能自食。当于像前持诵满三十万遍。然后作火法。取玉柔作一千八片。一诵一掷火中烧。每日三时满四日。证云云所求皆遂。 

  • 成实论 第四卷·佚名

    成实论 第四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根假名品第四十五问曰。眼等诸根与四大为一为异。答曰。从业因缘。四大成眼等根。是故不异四大。又佛分别眼。作如是言。眼肉形中。所有坚依坚。名为地种。故知诸根

  • 谈美人·佚名

    美人所居,如种花之槛插枝之瓶。沉香亭北,百宝栏中,自是天葩故居。儒生寒士,纵无金屋以贮,亦须为美人营一靓妆地。或高楼,或曲房,或别馆村庄。清楚一室,屏去一切俗物。中置精雅器具,及与闺房相宜书画。室外须有曲栏纡径,名花掩映

  • 曾公遗录·曾布

    大臣日录。北宋曾布撰。残本3卷。布字子宣,曾巩弟,嘉祐进士。元祐八年(1093)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元符三年(1100)十月入相,崇宁元年(1102)六月罢相,先后在政府9年。宋制,皇帝有日历、实录,大臣有日录,记每日之行事、奏对,是编即曾

  •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佚名

    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 八大灵塔梵赞·佚名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   纯梵语,无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