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小称第三十二

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莫归问于家矣。故先王畏民。操名从人,无不强也。操名去人,无不弱也。有天子诸侯,民皆操名而去之,则捐其地而走矣。故先王畏民。在于身者庸为利,气与目为利。圣人得利而托焉,故民重而名遂。我亦托焉。圣人托可好,我托可恶。我托可恶,以来美名,又可得乎!我托可恶,爱且不能为我能也。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我且恶面,而盛怨气焉。怨气见于面,恶言出于口,去恶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甚矣百姓之恶人之有余忌也。是以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管子曰: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治身之节者惠也。不以不善归人者,仁也。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于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于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今夫桀纣则不然,有善则反之于身,有过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归之于民,则民怒;有善而反之于身,则身骄。往怒民,来骄身,此其所以失身也。故明王惧声以感耳,惧气以感目,以此二者,有天下矣,可毋慎乎?匠人有以感斤欘,故绳可得断也。羿有以感弓矢,故壳可得中也。造父有以感辔筴,故遫兽可及,远道可致。天下者无常乱,无常治,不善人在则乱,善人在则治,在于既善所以感之也。管子曰: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尝试多怨争利,相为不逊,则不得其身。大哉恭逊敬爱之道,吉事可以入察,凶事可以居丧,大以理天下而不益也。小以治一人而不损也。尝试往之中国诸夏蛮夷之国,以及禽兽昆虫之地,皆待此而为治乱。泽之身则荣,去之身则辱,审行之身而毋怠,虽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爱。审去之身,虽兄弟父母,可化而使之恶。故之身者使之爱恶,名者使之荣辱。此其变名物也,如天如地,故先王曰道。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管仲对曰:“微君之命臣也。故臣且谒之。虽然,君犹不能行也。”公曰:“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令寡人西,寡人西。仲父之命于寡人,寡人敢不从乎?”管仲摄衣冠起对曰:“臣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于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人情非不爱其子也,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公喜宫而妒,竖刁自刑而为公治内;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公子开方事公十五年,不归视其亲,齐卫之间,不容数日之行;臣闻之,务为不久,盖虚不长。其生不长者,其死必不终。”桓公曰:“善。”管仲死,已葬,公憎四子者,废之官。逐堂巫。而苛病起兵逐易牙,而味不至。逐竖刁,而宫中乱。逐公子开方,而朝不治。桓公曰:嗟!圣人固有悖乎?乃复四子者,处期年,四子作难。围公一室不得出。有一妇人,遂从窦入,得至公所,公曰:吾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不可得,其故何也?妇人对曰: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分齐国,涂十日不通矣,公子开方以书社七百下卫矣。食将不得矣。公曰:嗟兹乎,圣人之言长乎哉!死者无知则已,若有知,吾何面目以见仲父于地下。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绝。死十一日,虫出于户,乃知桓公之死也。葬以杨门之扇,桓公之所以身死十一日,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桓公管仲鲍叔牙甯戚四人饮,饮酣,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甯戚毋忘饭牛车下也,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

猜你喜欢
  戒子通録卷四·刘清之
  卷九十四·湛若水
  原序·袁俊翁
  卷十八·程端学
  卷九·程公说
  卷九·程川
  卷二十六·胡广
  左传折诸卷十四·张尚瑗
  辨性上·章太炎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欧阳竟无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上·道宣
  ●附录·神会
  光赞经卷第十·佚名
  卷九十七·佚名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脱脱

        刘安世 邹浩 陈瓘 任伯雨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虞城多奸猾,喜寇盗;犀浦民弱而驯。航为政,宽猛急缓不同,两县皆治。知宿州。押伴夏使,使者多所要请,执礼不逊,且欲服球文金带入

  • 卷一百六十五·志第一百一十八·职官五·脱脱

        ◎职官五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国子监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都水监 司天监   【大理寺】旧置判寺一人,兼少卿事一人。建隆三年,以工部尚书窦仪判寺事。凡狱讼之事,随官司决劾,本寺不复听

  • 始诛第二·王肃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两观阙名尸于朝。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二·佚名

    嘉靖三年八月癸巳朔命原任给事中于桂陈洸史道阎闳御史曹嘉等俱复原职降南京太仆寺少卿夏良胜三级调外任先是洸奉使回籍居二年始复命在道已闻升潮广佥事犹以旧衔上言主事张璁等危言论礼出于天理人心之正而当道者目为逢

  • 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成化十三年三月戊辰朔命故广西南宁卫带俸都指挥使蔡芳子杰袭父原职指挥使○己巳沈府黎城王幼<土爰>薨王昭僖王之子母妃陈氏正统丁巳生丁卯袭封黎城王至是薨年四十有一讣闻辍朝一日赐祭葬如制谥曰庄惠○安南国王黎灏遣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五月。乙卯朔。赐故都统三等伯佟六十祭葬。  ○调兵部尚书觉罗伊图、为吏部尚书  ○赐中式武举林本直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工部议覆、刑科都给事中粘本盛条奏祀典疏言、各郊坛门内

  • 五一一 军机大臣奏贵州解到应毁书籍并再将原单呈览片·佚名

    五一一 军机大臣奏贵州解到应毁书籍并再将原单呈览片乾隆四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本月二十三日,贵州巡抚图思德奏缴应毁书籍一折奉朱批:览。钦此。又奉旨:书籍解到时再奏。钦此。今日据该省委员将书籍二百四十六部零三十六

  • 卷一·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一元 胡一桂 撰三皇总论三皇之号昉於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周礼注云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而不指其名其次则见於秦博士有天皇地皇人皇之议【史记秦初并天下令议尊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

  • ●一五 帝崩马下·佚名

    贞元二年,宋绍兴二十年庚午,完颜亮移帝于燕京元帅府左廨中,拘禁如前,然已萌害杀之心矣。 贞元三年,宋绍兴二十一年辛未,帝囚居左廨如前。 贞元四年,宋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完颜亮下令,修治甲兵,有南侵之意。亮母乃契丹主耶律延禧之

  • 坊记·戴圣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踰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

  • 卷十五·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蒙引卷十五明 蔡清 撰尽心章句上尽其心者章【芟八条减二百五十二字】心体之所以如此其大者盖天体物而不遗其精神之全付于人而为心故心之神明上穷苍穹下入黄泉中贯万物其于天

  • 引用总目·赵顺孙

    四书纂防引用总目晦庵先生【易本义 啓防  诗集解 太极解通书解 西铭解 文集  语录】三山黄氏【榦  论语通释 孟子讲义直卿 诸经讲义 文集 语录】庆源辅氏【广  论语答问 孟子答问汉卿】临漳陈氏【

  • 叙·江味农

    蒋叙金刚经讲义,为江味农居士之遗著。此著在居士生前,既因病魔时扰,未克写定。殁后,又因种种障碍,几至佚失。是岂无上甚深之秘机,未可轻易宣露,抑众生福薄,未能仰契大法耶。否则何以魔障重重,若是之甚也。余与居士缔交二十余年

  • 例言·江味农

    一 此书为江居士遗著,付印公世,初版时因稿未完成,取蒋居士显觉之笔记,当时曾经江居士修正者补之。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再版时,所缺讲义,已由蒋居士显觉,将旧时笔记,悉心校订,据以补入,遂成完璧。一 此书分信解行证四大科,即据以分

  • 卷八·佚名

    第五十五 有所缘二法第一章 相缘分[第一节 顺]一缘有所缘法而有所缘法从因缘生。[曰]缘有所缘之一蕴而三蕴,二蕴&hellip;&hellip;于结生刹那&hellip;&hellip;乃至&hellip;&hellip;。缘有所缘法而无所缘法从因缘生。[曰]缘

  • 小学诗·谢泰阶

    《小学诗》,是由清代人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著《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全篇依《小学》一书的内容为主轴,依次分为立教、明伦和敬身。语言通俗易懂,通用五言句,并以四句为一段,整齐押韵,颇便诵读。书中,关于养成进

  • 词洁辑评·先著

    词论。清人先著、程洪撰。六卷。著字迁夫,泸州(今属四川)人。徙居江宁。有《之溪老生集》八卷、《劝影堂词》三卷。洪字丹问,曾与吴绮合编《纪红集》。二人生卒年俱末详,约生活于清初。原名《词洁》,流传不广。北京图书馆

  • 一字佛顶轮王经·佚名

    梵名Eka^ks!ara -buddhos!n!i^s!a-cakra-ra^ja-su^tra 。凡五卷。略称五佛顶经。唐朝菩提流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述释迦佛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金刚道场,应金刚密迹主菩萨之请,入大三摩地,现大转轮王相,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