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业第四十九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折折乎如在于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此稽不远,日用其德。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是故卒乎其如可与索。眇眇乎其如穷无所。彼道之情,恶音与声。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有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舍,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何谓解之,在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不治必乱,乱乃死。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疾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菑,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然而不反,此生之忒。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于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抟气如神,万物备存。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蚤为图,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徵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臧。大摄,骨枯而血沍。充摄之间,此谓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饥饱之失度,乃为之图。饱则疾动,饥则广思,老则长虑,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饥不广思,饱而不废。老不长虑,困乃速竭。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猜你喜欢
  牧民第一·管仲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晏婴
  杨子折衷卷之六·湛若水
  丽泽论说集録卷四·吕祖谦
  提要·阎若璩
  卷十三【起僖公十五年尽二十一年】·杜预
  卷八·杨于庭
  卷二十七·朱熹
  提要·熊节
  时则训·刘安
  文公·文公四年·左丘明
  普眼菩萨·佚名
  人工与佛学之新僧化·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下·宗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六十二·彭定求

        卷862_1 【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清远道士   我本长殷周,遭罹历秦汉。四渎与五岳,名山尽幽窜。   及此寰区中,始有近峰玩。近峰何郁郁,平湖渺瀰漫。   吟俯川之阴,步上山之岸。山川共澄澈,光彩交凌乱。  

  • 第二折·孙仲章

    (净扮孤领张千、祗候上,诗云)官人清似永,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和,湖涂成一片。小官本处大尹。今日升厅,坐起早衙,张千喝撺箱。(旦拖王小二上,云)冤屈也。(孤云)甚么人叫冤屈?拿将过来。(张千云)当面。(旦、王小二跪科)(孤云)

  • 御选明诗卷六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六十七五言律诗十八通润将归简三如学公晓起春寒甚思君岩上庐当门雪几许倚杖兴何如不日理归櫂无人传别书临行重相忆先此寄双鱼贺九岭晚归半月足未出空林叶渐稀偶随秋草去便趂晚云归路逼沙穿履松

  • 卷九十一 晉紀十三·司马光

      起屠維單閼(己卯),盡重光大荒落(辛巳),凡三年。   中宗元皇帝太興二年(己卯、三一九年)   春,二月,劉遐、徐龕擊周撫於寒山,破斬之。初,掖人蘇峻帥鄉里數千家結壘以自保,遠近多附之。曹嶷惡其強,將攻之,峻帥衆浮海來奔。帝以

  • 卷四十六 后燕録四·崔鸿

    慕容宝 慕容宝字道佑小字库勾垂之第四子也元玺元年生于信都少而轻果无志操好人佞已秦苻坚时为太子洗马万年令坚淮肥之役以宝为陵江将军及为太子砥砺自修敦崇儒学工谈论尤善属文曲事垂左右以求

  • 一三七四 湖广总督毕沅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佚名

    一三七四 湖广总督毕沅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臣毕沅跪奏,为遵旨查缴《纲目续编》,循例汇奏,仰祈圣鉴事。窃照乾隆四十八、九年内先后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

  • 金佗续编卷二十三·岳珂

    <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金佗稡编__金佗续编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二十三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录卷七襄阳石刻事迹二智谋王尝自言为将无谋不?以搏匹夫陶俊贾进之乱王请以百骑灭之宣抚使刘韐与步骑二百王预遣三十人易

  • 南唐书卷四·陆游

    宋 陆游 撰宋齐丘列传第一宋齐丘字子嵩世为庐陵人父诚与钟传同起兵高騈表传为洪州节度使以诚副之卒官因家洪州齐丘好学工属文尤喜纵横长短之説烈祖为升州刺史齐丘因骑将姚克赡得见暇日陪燕游赋诗以献曰养花如养贤

  • 八九 俳谐·周作人

    这时我所注意的一种日本文学作品,仍是俳谐,这也称作俳句,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但在现在也还有人做,而且气势很是旺盛。这本是日本诗歌的一种形式,我自己知道不懂得诗,况且又是外国的东西,要想懂它已是妄想,若说是自己懂得,那简直是

  • 二八 两个明堂二·周作人

    桂花明堂全部铺着石板,只有桂花树下用小石条砌出一个六角形,那里是泥土,夏天发现许多圆孔,是蝉从地下钻出来所留下的痕迹。可是那里虽然到处都只是砖石,却也生出了不少的花草来。最特别的是桂花树干上所生的牌草,其次是凤尾

  • 鸠摩罗什传·房玄龄

    鸠摩罗什是天竺人,世代做相国。他父亲鸠摩罗炎,聪颖贤德有气节,正要继任相位时,却推辞回避而出家,向东越过葱岭。龟兹王听说过他的名声,在城郊迎接他,请求他做国师。龟兹王有个妹妹,芳年二十,聪明而有才干,各国争相求婚,都没有答

  • 昭阳为楚伐魏·佚名

    【提要】 汉语中的很多成语都出自《战国策》,“画蛇添足”一语就出自此章。《战国策》不仅是口才与谋略宝典,而且也是中国人的文学宝典。 【原文】 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

  • 明鉴易知录卷十·吴楚材

    明纪神宗显皇帝编 戊寅,六年,春正月,帝冠。编 三月,立妃王氏为皇后。纪 大婚礼成,上两宫徽号。编 张居正乞归治葬,许之。纪 居正辞朝,上劳谕之曰:&ldquo;朕不能舍先生,恐重伤先生怀,是以忍而允所请。然先生虽行,国事尚宜留

  • 第十四章 36·辜鸿铭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辜讲有人有一次问孔子,说:“你怎么认为‘以友好的行为回报伤害’呢?”孔子回答:“那么,你怎么回报友好的行为呢?以正义的行为回报伤害并以友好的行为回报友好。”

  • 林野和尚語錄序·通奇

    宗風薪接,祖禰雲昆,後先傳衍。其間法諦昭流,有筆墨而無文字,有文字而無區等,此無慮百千萬億言。正使相視同堂,撫肩大笑。林野和尚為密雲老祖正系,兩坐天台者數十年。泉聲禽語,牧唱樵歌,總屬唐宋以來諸鼻祖交盤至意。近山多搶攘

  •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佚名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是书亦称《净明秘法》或《净明真经》。传说南宋初年许真君降临江西西山(今新建县)传授,为南宋净明道道士奉持之主要经典。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书分为三十五篇。前十二篇概述净明教义

  • 春王正月考·张以宁

    二卷。张以宁 (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末著名经学家。泰定年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以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读学士。史称元故官来京者,危素以及以宁名尤重,危素长

  • 阿弥陀经义疏·元照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