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梵名Abhidharmamaha^vibha^s!a^ -s/a^stra 。凡二百卷。略称大毗婆沙论、婆沙论、婆沙。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毗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自西元一○○年至一五○年间于北印度迦湿弥罗(梵Kas/mi^ra ,今克什米尔)编辑而作,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相传系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梵Pa^rs/va )招集五百阿罗汉,经十二年而成,即第四次之经典结集。本论之内容系收集诸论师对说一切有部佛教根本圣典发智论之注释,与发智论同样分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蕴(八章)。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之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耆那教等之观点进行批驳。其中心问题为三世实有与法体恒有论。由于此婆沙论之编辑,部派佛教教义遂因而广为宣扬,对大乘佛教亦产生极大影响。异译本为阿毗昙毗婆沙论,凡六十卷,相当于玄奘译本卷一一一以前之部分,为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合译,世称为旧婆沙,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二论皆为研究部派佛教之珍贵资料。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全部章节目录

(1)卷第一
(2)卷第二
(3)卷第三
(4)卷第四
(5)卷第五
(6)卷第六
(7)卷第七
(8)卷第八
(9)卷第九
(10)卷第十
(11)卷第十一
(12)卷第十二
(13)卷第十三
(14)卷第十四
(15)卷第十五
(16)卷第十六
(17)卷第十七
(18)卷第十八
(19)卷第十九
(20)卷第二十
(21)卷第二十一
(22)卷第二十二
(23)卷第二十三
(24)卷第二十四
(25)卷第二十五
(26)卷第二十六
(27)卷第二十七
(28)卷第二十八
(29)卷第二十九
(30)卷第三十
(31)卷第三十一
(32)卷第三十二
(33)卷第三十三
(34)卷第三十四
(35)卷第三十五
(36)卷第三十六
(37)卷第三十七
(38)卷第三十八
(39)卷第三十九
(40)卷第四十
(41)卷第四十一
(42)卷第四十二
(43)卷第四十三
(44)卷第四十四
(45)卷第四十五
(46)卷第四十六
(47)卷第四十七
(48)卷第四十八
(49)卷第四十九
(50)卷第五十
(51)卷第五十一
(52)卷第五十二
(53)卷第五十三
(54)卷第五十四
(55)卷第五十五
(56)卷第五十六
(57)卷第五十七
(58)卷第五十八
(59)卷第五十九
(60)卷第六十
(61)卷第六十一
(62)卷第六十二
(63)卷第六十三
(64)卷第六十四
(65)卷第六十五
(66)卷第六十六
(67)卷第六十七
(68)卷第六十八
(69)卷第六十九
(70)卷第七十
(71)卷第七十一
(72)卷第七十二
(73)卷第七十三
(74)卷第七十四
(75)卷第七十五
(76)卷第七十六
(77)卷第七十七
(78)卷第七十八
(79)卷第七十九
(80)卷第八十
(81)卷第八十一
(82)卷第八十二
(83)卷第八十三
(84)卷第八十四
(85)卷第八十五
(86)卷第八十六
(87)卷第八十七
(88)卷第八十八
(89)卷第八十九
(90)卷第九十
(91)卷第九十一
(92)卷第九十二
(93)卷第九十三
(94)卷第九十四
(95)卷第九十五
(96)卷第九十六
(97)卷第九十七
(98)卷第九十八
(99)卷第九十九
(100)卷第一百
(101)卷第一百一
(102)卷第一百二
(103)卷第一百三
(104)卷第一百四
(105)卷第一百五
(106)卷第一百六
(107)卷第一百七
(108)卷第一百八
(109)卷第一百九
(110)卷第一百一十
(111)卷第一百一十一
(112)第一百一十二
(113)卷第一百一十三
(114)卷第一百一十四
(115)卷第一百一十五
(116)卷第一百一十六
(117)卷第一百一十七
(118)卷第一百一十八
(119)卷第一百一十九
(120)卷第一百二十
(121)卷第一百二十一
(122)卷第一百二十二
(123)卷第一百二十三
(124)卷第一百二十四
(125)卷第一百二十五
(126)卷第一百二十六
(127)卷第一百二十七
(128)卷第一百二十八
(129)卷第一百二十九
(130)卷第一百三十
(131)卷第一百三十一
(132)卷第一百三十二
(133)卷第一百三十三
(134)卷第一百三十四
(135)卷第一百三十五
(136)卷第一百三十六
(137)卷第一百三十七
(138)卷第一百三十八
(139)卷第一百三十九
(140)卷第一百四十
(141)卷第一百四十一
(142)卷第一百四十二
(143)卷第一百四十三
(144)卷第一百四十四
(145)卷第一百四十五
(146)卷第一百四十六
(147)卷第一百四十七
(148)卷第一百四十八
(149)卷第一百四十九
(150)卷第一百五十
(151)卷第一百五十一
(152)卷第一百五十二
(153)卷第一百五十三
(154)卷第一百五十四
(155)卷第一百五十五
(156)卷第一百五十六
(157)卷第一百五十七
(158)卷第一百五十八
(159)卷第一百五十九
(160)卷第一百六十
(161)卷第一百六十一
(162)卷第一百六十二
(163)卷第一百六十三
(164)卷第一百六十四
(165)卷第一百六十五
(166)卷第一百六十六
(167)卷第一百六十七
(168)卷第一百六十八
(169)卷第一百六十九
(170)卷第一百七十
(171)卷第一百七十一
(172)卷第一百七十二
(173)卷第一百七十三
(174)卷第一百七十四
(175)卷第一百七十五
(176)卷第一百七十六
(177)卷第一百七十七
(178)卷第一百七十八
(179)卷第一百七十九
(180)卷第一百八十
(181)卷第一百八十一
(182)卷第一百八十二
(183)卷第一百八十三
(184)卷第一百八十四
(185)卷第一百八十五
(186)卷第一百八十六
(187)卷第一百八十七
(188)卷第一百八十八
(189)卷第一百八十九
(190)卷第一百九十
(191)卷第一百九十一
(192)卷第一百九十二
(193)卷第一百九十三
(194)卷第一百九十四
(195)卷第一百九十五
(196)卷第一百九十六
(197)卷第一百九十七
(198)卷第一百九十八
(199)卷第一百九十九
(200)卷第二百

猜你喜欢
  佛说维摩诘经·佚名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佚名
  如来兴显经·佚名
  百千印陀罗尼经·佚名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佚名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延寿
  法华文句记·湛然
  金光明经文句·智顗
  辟除贼害咒经·佚名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元照
  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佚名
  赞阿弥陀佛偈·昙鸾
  雪峰慧空禅师语录·雪峰慧空
  盂兰盆经赞述·佚名
  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九回 北阙献俘缯拜赐 西陲告警绖从戎·萧晶玉

    且说高公接得回书,知道家中平安,倒也放心。就知那耶律通甚是凶勇,他那五色神石乃异人传授,念动咒语,打将出来,一变十,十变百,又变千,又变万,无数的石子乱打敌人。交战毕念咒收回,依然还是一块。五六年中,高公与他战过

  • 兰庭集巻下·谢晋

    明 谢晋 撰客感醉中偶成旅馆夜沉沉挑灯坐独吟不缘愁易醉那觉酒杯深题滕王阁图巍巍高阁瞰清波阑外时闻响佩珂蛱蝶图成人已去朱帘不卷雨来多送顾掾秩满之京罢阅案间牍复辞江上家千山迎白下一骑入京华题画苍松影静白云

  • 自序·刘半农

    我今将我十年以来所作所译诗歌删存若干首,按时期先后编为一集,即用第一首诗第一二两字定名为“扬鞭”。我不是个诗人。诗人两字,原不过是作诗的人的意思。但既然成了一个名词,就不免带着些“职业的”

  • 卷三十五·志第十一·历五·张廷玉

        ◎历五   大统历法三上   大统推步,悉本《授时》,惟去消长而已。然《通轨》诸捷法,实为布算所须,其间次序,亦有与《历经》微别者。如气朔发敛,《授时》原分二章,今古合为一。《授时》盈缩差在日躔,迟疾差

  • 卷五徵部·赵璘

      徵為事,凡不為其人與物而汎說者,皆入此部。  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小橋,相承目為「拗項橋」,言侍御史及殿中諸郎久次者,至此必拗項而望南宮也。  都堂南門東道,有古槐垂陰至廣。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中即有人入相者,俗

  • ·覆赵尚书言台湾兵事书·丁曰健

    奉六月望后谕,以台营恶习,几有魏博牙兵之势,深虑之。集思广益,令博采舆论以闻。莹以为此不足为台地深忧,皆告者过耳。自古治兵与治民异。盖兵者凶器,其人大率粗鲁横暴;驭之之道,惟在简、严。简者不为苛细,责大端

  • 第一章 我的家世 四 摄政王监国·溥仪

    我做皇帝、我父亲做摄政王的这三年间,我是在最后一年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那是我刚在毓庆宫读书不久,他第一次照章来查看功课的时候。有个太监进来禀报说:“王爷来了。”老师立刻紧张起来,赶忙把书桌整理一下

  • 殷绍传·魏收

    殷绍,长乐人。少年时聪敏,喜爱陰陽术数,曾游学四方,通晓九章、七曜。世祖时为算生博士,在东宫西曹任事,因擅长陰陽术数而为恭宗知遇。太安四年(458)夏,向皇帝进献《四序堪舆》,奏启说:“我于姚氏时代,求学到达伊川,遇见周游讲学

  • 阳休之传·李百药

    陽休之,字子烈,右北平无终人氏。父固,魏洛陽令,赠太常少卿。休之俊爽有风度,年轻时勤奋好学,喜好词藻,弱冠即有名声,为后辈中的俊秀。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分别征召他任州主簿。魏孝昌中,杜洛周攻克蓟城,休之携带宗室以及乡亲几

  • 胡俨传·张廷玉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从小十分好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占卜方面的书籍,无不博览。洪武年间,他以举人身份被授予华亭县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改到长垣任教谕,请求给予便地养家,后又改到余干县任职。

  • 徐达传·张廷玉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祖先世代务农。徐达年少有大志,身长高颧,刚毅武勇。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部帅时,徐达二十二岁,前去投奔朱元璋,双方一见如故,言谈十分投机。到朱元璋南征定远时,率领二十四人前往,徐达就已位列第一。不久随朱元

  • 卷一百八十·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人物志六十大臣传四十六【满洲镶蓝旗三 格尔古德 库哷讷 阿山 阿兰泰 富宁安穆和伦 新柱】格尔古德格尔古德满洲镶蓝旗人姓钮祜禄初由

  • 卷五·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五穆宗孝安敬正皇帝穆宗皇帝讳璟小字舒噜後更名明太宗之长子也太宗攻石晋入大梁留帝侍舒噜太后太宗於大同元年四月崩於栾城诸将畏舒噜太后残虐遂立世宗世宗遇弑诸将共迎帝即位改元宝

  • 礼记析疑卷七·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曽子问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大祝裨冕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毋哭不曰冢宰而曰摄主者或冢宰丧疾亦得以他卿摄也告子生摄主涖之子见则就羣臣之列以执事而不称摄主别嫌也子未生朝夕之奠宰为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戴圣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5),与三代之英(6),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选

  • 卷一百一十六(梁三藏曼陀罗仙译)·佚名

    △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

  •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菩萨心密品第三之余复次金刚手大秘密主菩萨摩诃萨。告寂慧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心密者。谓修慈行即知无我。若修悲行即无众生。若修喜行即无寿者

  •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奠基性著作和现代微观经济学基础著作。马歇尔著。第1版1890年伦敦出版。以后多次再版,到1920年出了第8版。中译本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志泰译。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