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章 我的家世 四 摄政王监国

我做皇帝、我父亲做摄政王的这三年间,我是在最后一年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那是我刚在毓庆宫读书不久,他第一次照章来查看功课的时候。有个太监进来禀报说:“王爷来了。”老师立刻紧张起来,赶忙把书桌整理一下,并且把见王爷时该做什么,指点了给我,然后告诉我站立等候。过了一会,一个头戴花翎、嘴上没胡须的陌生人出现在书房门口,挺直地立在我的面前,这就是我的父亲。我按家礼给他请了安,然后一同落坐。坐好,我拿起书按老师的指示念起来: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王立于沼上……”

不知怎的,我心慌得很,再也念不下去。梁惠王立于沼上是下不来了。幸好我的父亲原来比我还慌张,他连忙点头,声音含混地说:

“好,好,皇帝好,好好地念,念书吧!”说完,又点了一阵头,然后站起来走了。他在我这里一共呆了不过两分钟。

从这天起,我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不像老师,他没胡子,脸上没皱纹,他脑后的花翎子总是跳动。以后他每隔一个月来一次,每次呆的时间也都不过两分钟。我又知道了他说话有点结巴,明白了他的花翎子之所以跳动,是由于他一说话就点头。他说话很少,除了几个“好,好,好”以外,别的话也很难听清楚。

我的弟弟曾听母亲说过,辛亥那年父亲辞了摄政王位,从宫里一回来便对母亲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母亲被他那副轻松神气气得痛哭了一场,后来告诫弟弟:“长大了万不可学阿玛(满族语父亲)那样!”这段故事和父亲自书的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虽都不足以证明什么真正的“退隐”之志,但也可以看出他对那三年监国是够伤脑筋的。那三年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失败的三年。

对他说来,最根本的失败是没有能除掉袁世凯。有一个传说,光绪临终时向摄政王托付过心事,并且留下了“杀袁世凯”四字朱谕。据我所知,这场兄弟会见是没有的。摄政工要杀袁世凯为兄报仇,虽确有其事,但是被奕劻为首的一班军机大臣给拦阻住了。详情无从得知,只知道最让父亲泄气的是奕劻的一番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结果是隆裕太后听从了张之洞等人的主意,叫袁世凯回家去养“足疾”,把他放走了。

有位在内务府干过差使的“遗少”给我说过,当时摄政王为了杀袁世凯,曾想照学一下康熙皇帝杀大臣鳌拜的办法。康熙的办法是把鳌拜召来,赐给他一个座位,那座位是一个只有三条好腿的椅子,鳌拜坐在上面不提防给问了一下,因此构成了“君前失礼”的死罪。和摄政王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是小恭亲王溥伟①。溥伟有一柄咸丰皇帝赐给他祖父奕訢的白虹刀,他们把它看成太上宝剑一样的圣物,决定由溥伟带着这把刀,做杀袁之用。一切计议停当了,结果被张之洞等人拦住了。这件未可置信的故事至少有一点是真的,这就是那时有人极力保护袁世凯,也有人企图消灭袁世凯,给我父亲出谋划策的也大有人在。袁世凯在戊戌后虽然用大量银子到处送礼拉拢,但毕竟还有用银子消除不了的敌对势力。这些敌对势力,并不全是过去的维新派和帝党人物,其中有和奕劻争地位的,有不把所有兵权拿到手誓不甘休的,也有为了其他目的而把希望寄托在倒袁上面的。因此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维新与守旧、帝党与后党之争,也不是什么满汉显贵之争了,而是这一伙亲贵显要和那一伙亲贵显要间的夺权之争。以当时的亲贵内阁来说,就分成庆亲王奕劻等人的一伙和公爵载泽等人的一伙。给我父亲出谋划策以及要权力地位的,主要是后面这一伙。

①溥伟(1880-1937),恭亲王奕訢之孙,光绪二十四年袭王爵,辛亥革命前为禁烟大臣,辛亥后在德帝国主义庇护下寓居青岛,青岛被日本占领后又投靠日本。在此期间与升允等组织宗社党,不断进行复辟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出任沈一陽一四民维持会会长,企图在日本支持下组织“明光帝国”,但不久即被抛弃,拿了日本人赏的一笔钱老死于旅顺。

无论是哪一伙,都有一群宗室觉罗、八旗世家、汉族大臣、南北谋士;这些人之间又都互有分歧,各有打算。比如载字辈的泽公,一心一意想把堂叔庆王的总揆夺过来,而醇王府的兄弟们首先所瞩目的,则是袁世凯等汉人的军权。就是向英国学海军的兄弟和向德国学陆军的兄弟,所好也各有不同。摄政王处于各伙人句心斗角之间,一会儿听这边的话,一会儿又信另一边的主意,一会对两边全说“好,好”,过一会又全办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满意他。

其中最难对付的是奕劻和载泽。奕劻在西太后死前是领衔军机,太后死后改革内阁官制,他又当了内阁总理大臣,这是叫度支部尚书载泽最为忿忿不平的。载泽一有机会就找摄政王,天天向摄政王揭奕劻的短。西太后既搬不倒奕劻,摄政王又怎能搬得倒他?如果摄政王支持了载泽,或者摄政王自己采取了和奕劻相对立的态度,奕劻只要称老辞职,躲在家里不出来,摄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脚。所以在泽公和庆王间的争吵,失败的总是载泽。醇王府的人经常可以听见他和摄政王嚷:“老大哥这是为你打算,再不听我老大哥的,老庆就把大清断送啦!”摄政王总是半晌不出声,最后说了一句:“好,好,明儿跟老庆再说……”到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奕劻照他自己的主意去办事,载泽又算白费一次力气。

载泽的失败,往往就是载沣的失败,奕劻的胜利,则意味着洹上垂钓①的袁世凯的胜利。摄政王明白这个道理,也未尝不想加以抵制,可是他毫无办法。

①一九○九年袁世凯被清廷罢斥后,息影于彰德迈水(安一陽一河),表面上不谈政治,曾经著蓑衣竹笠,作渔翁状,驾扁舟一叶,垂竿洹水滨,以示志在山水之间,其实仍与旧部来往不断,尤其是有“军师”徐世昌经常秘密向他报告国事政局,朝廷动向,并得到他暗中部署,因此,武昌事起,就有了徐世昌等联名保举及袁讨价还价的故事。

后来武昌起义的风暴袭来了,前去讨伐的清军,在满族陆军大臣荫昌的统率下,作战不利,告急文书纷纷飞来。袁世凯的“军师”徐世昌看出了时机已至,就运动奕劻、那桐几个军机一齐向摄政王保举袁世凯。这回摄政王自己拿主意了,向“愿以身家性命”为袁做担保的那桐发了脾气,严肃地申斥了一顿。但他忘了那桐既然敢出头保袁世凯,必然有恃无恐。摄政王发完了威风,那桐便告老辞职,奕劻不上朝应班,前线紧急军情电报一封接一封送到摄政工面前,摄政王没了主意,只好赶紧赏那桐“乘坐二人肩舆”,挽请奕劻“体念时艰”,最后乖乖地签发了谕旨:授袁世凯钦差大臣节制各军并委袁的亲信冯国璋①、段祺瑞为两军统领。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府邸后,另一伙王公们包围了他,埋怨他先是放虎归山,这回又引狼入室。他后悔起来,就请这一伙王公们出主意。这伙人说,让袁世凯出来也还可以,但要限制他的兵权,不能委派他的旧部冯国璋、段祺瑞为前线军统。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有人认为冯国璋还有交情,可以保留,于是载洵贝勒也要求,用跟他有交情的姜桂题来顶替段祺瑞。王公们给摄政王重新拟了电报,摄政王派人连夜把电报送到庆王府,叫奕劻换发一下。庆王府回答说,庆王正歇觉,公事等明天上朝再说。第二天摄政王上朝,不等他拿出这一个上谕,奕劻就告诉他,头一个上谕当夜就发出去了。

①冯国璋(1857—1919),字华南,河北河间人,在清末亦是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的得力将领。在辛亥革命后成为北洋军阀的直系首领之一,是英美帝国主义的走狗。

我父亲并非是个完全没有主意的人。他的主意便是为了维持皇族的统治,首先把兵权抓过来。这是他那次出使德国从德国皇室学到的一条:军队一定要放在皇室手里,皇族子弟要当军官。他做得更彻底,不但抓到皇室手里,而且还必须抓在自己家里。在我即位后不多天,他就派自己的兄弟载涛做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建立皇家军队。袁世凯开缺后,他代替皇帝为大元帅,统率全国军队,派兄弟载洵为筹办海军大臣,另一个兄弟载涛管军谘处(等于参谋总部的机构),后来我这两位叔叔就成了正式的海军部大臣和军谘府大臣。

据说,当时我父亲曾跟王公们计议过,无论袁世凯镇压革命成功与失败,最后都要消灭掉他。如果他失败了,就借口失败诛杀之,如果把革命镇压下去了,也要找借口解除他的军权,然后设法除掉他。总之,军队决不留在汉人手里,尤其不能留在袁世凯手里。措施的背后还有一套实际掌握全国军队的打算。假定这些打算是我父亲自己想得出的,不说外界阻力,只说他实现它的才能,也和他的打算太不相称了。因此,不但跟着袁世凯跑的人不满意他,就连自己的兄弟也常为他摇头叹息。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出使德国赴任之前,到摄政王这里请示机宜,我七叔载涛陪他进宫,托付他在摄政王面前替他说一件关于禁卫军的事,大概他怕自己说还没用,所以要借重一下李经迈的面子。李经迈答应了他,进殿去了。过了不大功夫,在外边等候着的载涛看见李经迈又出来了,大为奇怪,料想他托付的事必定没办,就问李经迈是怎么回事。李经迈苦笑着说:“王爷见了我一共就说了三句话:‘你哪天来的?’我说了,他接着就问:‘你哪天走?’我刚答完,不等说下去,王爷就说:‘好好,好好地干,下去吧!’——连我自己的事情都没说,怎么还能说得上你的事?”

我祖母患乳疮时,请中医总不见好,父亲听从了叔叔们的意见,请来了一位法国医生。医生打算开刀,遭到了醇王全家的反对,只好采取敷药的办法。敷药之前,医生点上了酒一精一灯准备给用具消毒,父亲吓坏了,忙问翻译道:

“这这这干么?烧老太太?”

我六叔看他这样外行,在他身后对翻译直摇头咧嘴,不让翻给洋医生听。

医生留下药走了。后来医生发现老太太病情毫无好转,觉得十分奇怪,就叫把用过的药膏盒子拿来看看。父亲亲自把药盒都拿来了,一看,原来一律原封未动。叔叔们又不禁摇头叹息一番。

醇王府的大管事张文治是最爱议论“王爷”的。有一回他说,在王府附近有一座小庙,供着一口井,传说那里住着一位“仙家”。“银锭桥案件”①败露后,王爷有一次经过那个小庙,要拜一拜仙家,感谢对他的庇佑。他刚跪下去,忽然从供桌后面跳出个黄鼠狼来。这件事叫巡警知道了,报了上去,于是大臣们就传说王爷命大,连仙家都受不了他这一拜。张文治说完了故事就揭穿了底细,原来这是王爷叫庙里人准备好的。

猜你喜欢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七·百官二·脱脱
  元明事类钞卷八·姚之骃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五十·佚名
  卷之九百四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八·佚名
  卷三十九·叶盛
  八七 祭书神·周作人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范晔
  张咏传·脱脱
  耶律古传·脱脱
  汉纪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司马光
  卷二十五·鄂尔泰
  卷一百四十七·雍正
  第三节 懿、僖时之内乱(上)·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七浑家门客联句【文明初毘陵滕庭俊之洛调选至荥水西投道傍庄家见二人一称麻大名来和一称和且耶言同作浑家门客邀庭俊赴其馆饮啖各赋诗题曰同在浑家平原门馆联句忽被主人觅唤乃知坐厠

  • 卷三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十八李吉甫李吉甫字弘宪以父栖筠?补仓曹参军为太常博士宪宗立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转中书舍人元和二年同平章事後为淮南节度虽居外每朝廷得失辄以闻帝尊任之官而不名卒赠司空吉

  • 第一三四比单(堂谕)光绪十年四月十八日一一三一四—九·佚名

    税差叶仁欠缴契税事件之提比,及堂谕原本比单 私记 承税总差皂总计开:在押税差叶仁〔堂谕〕既据纪永、许能、陈镛等,具限月底先缴五十元,准如所请。如到期不缴,惟该役等是问。叶仁仍管押。此谕。〔光绪

  • 龚元祥传·张廷玉

    龚元祥,字子祯,长洲人。乡试中举,崇祯四年(1631)为霍山教谕,为人品行端正,以传授孔孟之教为己任,与训导姚允恭友善。八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凤阳,元祥同县令共同守御。义军突然而至,县令逃跑,元祥督率士民坚守。有人劝他逃避,他说:“

  • 卷三·萨囊·彻辰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蒙古源流卷三 额讷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 古土伯特地方尼雅持赞博汗之七世孙色尔持赞博汗为其臣隆纳木簒夺汗位其子博罗咱罝持布尔特齐诺等弟兄三人俱各出亡季子布尔特齐诺出之恭博地方即娶恭博

  • 燕文公时·佚名

    【提要】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张仪等谋略家、雄辩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非常的有分量。凭着他们的三言两语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收复十座城池。 【原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

  • 卷四十九、湘军水师之编制·黄鸿寿

    文宗咸丰三年,秋七月,帮办江南军务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奏:“请饬两湖、四川分造战船,以清江面。”诏行之。先是二年冬,湖北巡抚常大淳疏言:“洪秀全水陆攻武昌,船炮充斥。请调江南军中之广西炮船、江南水师之广

  • 施厚元·周诒春

    施厚元 字培生。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上海。父肇曾。陇海铁路督办。已婚。初学于上海纯正学堂。及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二年。自费游美。入苦克学校。光緖三十三年。入马沙贝学校。宣统三年。入本薛文尼大学。习普通

  •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条·范立本

    《性理书》云:“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景行录》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rd

  • 论语精义卷七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七下 宋 朱子 撰 宪问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范曰君子之仕所以行其义非利其禄也邦有道则谏行言听膏泽下於民富其禄者荣也邦无道则谏不行言不听则膏泽不下於民富其禄者耻

  • 卷六·佚名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集说钦定四库全书周礼集说卷六夏官司马郑氏曰象夏所立之官马者武也言为武者也夏整齐万物天子立司马共掌邦政可以平诸侯正天下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

  • 夏聲說·欧阳竟无

    人必有所以為人,然後能人,然後謂之曰人。人之所以為人者,惻隱、羞惡、是非之心是也。堂下觳觫,堂上不忍,況乎國將亡、族將滅、種將絕?痛之所不勝,不得不大聲疾呼,奔走號 。大聲疾呼,奔走號 ,而後舉國震悚,萬眾一心,出其才力智能

  • 现忧惧品第九·马鸣

    王愍太子愁,劝令行游观。始出宫城门,霍然日出雲。驾乘七宝车,众德相自严。所将从贵重,如月与众星。功德充满备,形容甚殊妙。都敕国邑里,并除老病死。穷冻困厄者,莫令现道侧。各各尽力严,若干幢幡盖。楼阁诸妇女,犹如天宫城。严

  • 道院集要卷三·晁迥

    (宋)晁迥撰毘卢遮那文殊普贤合而为一强名曰毘卢遮那此梵语也以华言解之是种种光明徧照如来本觉为如今觉为来谓本真常觉夫何背本逐末今则悟而来复证其本觉故曰如来楞严五十七重修行等级初从干慧起其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 告全国佛教徒代表·太虚

    ──二十年四月在中国佛教代表大会提出──庙产兴学已打销,再言整顿僧寺兴办教务等等,徒惹人厌。故太虚才在常会提出“本会最低限度应办各事案”中之就常州天宁寺办教理院案,已引起无谓之反对。今特声明将原提“本会最低

  • 卷第二十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二十八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六门第四子摄颂大药之余是时大药。既知国事。将领四兵遍观国界。每至城邑聚落问诸人言。此等聚落谁所管耶。诸人答曰。此是某大臣。彼是某大臣。摄之属己将

  • 诗人主客图·张为

    简称《主客图》,一卷。诗论专著。唐张为撰。成书年代未详。张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唐末江南诗人,与周朴齐名。《诗人主客图》以风格区分诗派,每一流派找出一个代表人物为“主”,风格相同或相近的其他诗人为

  • 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

    佛教律仪书。唐道宣撰。一卷。唐乾封二年(667)道宣在终南山麓清宫精舍创立戒坛,同年“博寻群录,统括所闻”,撰写此书,以明戒坛创立始末及立戒坛之法。书分十一章:戒坛元结教兴第一、戒坛立名显号第二、戒坛形重相状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