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四十七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七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根蕴第六中有纳息第二之一

欲有相续最初得几业所生根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当广分别。然有声目多义。如前广说。此中说续众同分有情数五蕴名有。相续有五。亦如前说。此中依二相续作论。谓中有相续生有相续欲有相续最初得几业所生根。答卵生胎生湿生。得二。谓身根命根。问最初羯逻蓝位亦得余色根不。若得者。如何于少时顷便得尔所根耶。又此中何故不说。毗奈耶说复云何通。如说。于母腹中二根初得。谓身与命。若损害彼。乃至广说。若不得者。何故经说天眼观知是男是女。答有言亦得。问如何于少时顷便得尔所根耶。答尔时虽无诸色根相而已具得彼根种子。如清盐水酥蜜沙糖酒等。和合贮在一器。若以草端沾取一渧。于中具有盐等诸味。羯逻蓝位应知亦尔。一切色根种子皆具。问若尔。何故此中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说皆得者。余得不定。是以不说。如生盲等不得眼等。问毗奈耶说复云何通。答彼说能持诸余根者。谓身根能持诸余色根。命根能持余非色根。是故偏说。有说。此位不得余色根问天眼云何观知男女。答羯逻蓝时虽无男女根。而有男女相。由观彼相得知男女。所以者何。非彼已有男女二根可说观故。有余师说。依经故知。经说。若胎是男。依母右胁向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左胁向腹蹲坐。得天眼者。观此差别依经而说。或有说者。观中有知。谓天眼观中有后位。若是男子。入于母胎。知此羯逻蓝是男非女。若女入者。复知此位是女非男。如是说者。羯逻蓝位未得余色根。钵罗奢佉位中方乃得故。化生得六或七或八。无形者六。谓眼耳鼻舌身命根。一形者七。谓前六及男女根随一。二形者八谓前六及男女根。问余无色根尔时亦得。谓意五受信等五根。此中何故不说。答此中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有余有说。尔时一切得者。此中则说。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一切。是故不说。谓上地殁生下地时。虽得彼根。若自地殁还生自地。彼皆不得。是故不说。有说。此中但问初得业所生者。初受生位余无色根。虽有得者而非业生。故此不说。后位所得虽业所生。而非初得。故亦不说。色有相续最初得几业所生根。答六。谓眼耳鼻舌身命根。无色有相续最初得几业所生根。答一。谓命根。颇思惟欲界系法。遍知欲界耶。乃至广说。此中思惟者。是取所缘义。遍知者。是究竟断义。此文显示缘彼彼界法离彼彼界染。或不能离。

颇思惟欲界系法。遍知欲界耶。答遍知此通异生及圣者。通无间道及解脱道。若世俗道离欲染时。九无间道缘欲界法离欲界染。若无漏道苦集法智离欲染时。九无间道九解脱道。缘欲界法离欲界染。颇思惟欲界系法。遍知色界耶。答不遍知。颇思惟欲界系法。遍知无色界耶。答不遍知。问何故俱不遍知。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染地。色无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离染地。非缘不定界非修非离染地法。能离定界修地离染地染。有说。欲界是粗界色无色界是细界。非缘粗界法能离细界染。有说。欲界是下界。色界是中界。无色界是妙界。非缘下界法能离中妙界染。有说。欲界是劣界。色无色界是胜界。非缘劣界法能离胜界染。由此等义故不遍知。颇思惟色界系法。遍知色界耶。答遍知。此通异生及圣者。通无间道及解脱道。若世俗道离色染时。九无间道缘色界法离色界染。若无漏道苦集类智。离色染时。九无间道九解脱道。缘色界法离色界染。颇思惟色界系法。遍知欲界耶。答遍知。此通异生及圣者。唯解脱道非无间道。谓世俗道离欲染时。九解脱道缘色界法离欲界染。

颇思惟色界系法。遍知无色界耶。答不遍知。问何故不遍知。答色界是粗界无色界是细界非缘粗界法能离细界染。有说。色界是中界。无色界是妙界。非缘中界法能离妙界染。有说。色界是劣界。无色界是胜界。非缘劣界法能离胜界染。由此等义故不遍知。

颇思惟无色界系法。遍知无色界耶。答遍知。此唯圣者非异生。通无间道及解脱道。谓无漏道苦集类智离无色染时。九无间道九解脱道。缘无色界法离无色界染。

颇思惟无色界系法。遍知欲界耶。答不遍知。问何故不遍知。答以极远故。非观极远界法能离极远界染。

颇思惟无色界系法。遍知色界耶。答遍知。此通异生及圣者。唯解脱道非无间道。谓世俗道离色染时。九解脱道缘无色界法离色界染。

几根遍知欲界。答世俗道七。无漏道八。世俗道七者。谓意舍信等五根。无漏道八者。谓前七及已知根。

几根遍知色界。答世俗道七。无漏道十。世俗道七者。谓意舍信等五根。无漏道十者。谓前七及喜乐已知根。

几根遍知无色界。答十一。谓前十及具知根。已知根为无间道。具知根为解脱道。当知此依最后位说。问离欲界染时最后解脱道。容有根本初静虑现前。彼以舍根为无间道。喜根为解脱道。何故不依最后位说世俗道或八。无漏道或九耶。答此文应作是说。世俗道七或八。无漏道八或九。而不说者。当知有余。有说。此中说决定者。谓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定以具知根为最后解脱道。离欲界染时。非定以喜根为最后解脱道。有于尔时不能即入根本地故。然于尔时多依近分故唯说舍。

遍知欲界时。遍知几根。答四。谓女男苦忧根。虽于尔时遍知十九。而依永断无余。无分无片无影无随缚断。故作是说。或此中说。上界不行不可得者。故唯说四。遍知色界时遍知几根。答五。谓眼耳鼻舌身根。虽于尔时遍知十三。而依永断无余。无分无片无影无随缚断。故作是说。或此中说。上界不行不可得者。故唯说五。遍知无色界时遍知几根。答八。谓意命舍信等五根。由此诸根离非想非非想处染时。皆永断故几根得预流果。答九。谓意舍信等五未知当知已。知根。未知当知根为无间道。已知根为解脱道。几根得一来果。答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如预流说。若从预流果得一来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七者。谓意舍信等五根。八者。谓前七及已知根。几根得不还果。答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谓意根。乐喜舍根随一。依地别故。信等五未知当知已知根。未知当知根为无间道。已知根为解脱道。若从一来果得不还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七及八如一来说。此依多分。若入根本或八或九。几根得阿罗汉果。答十一。谓意乐喜舍信等五已知具知根。已知根为无间道。具知根为解脱道。问此说十一为以用故。为以有故。若以用者。无有一时三受并用。如何说十一。若以有者。得不还果亦有三受。何故不说。答此以用故。不以有故。问无有一时三受并用。云何说十一耶。答依一相续作用而说。故无有过。谓容有一补特伽罗。先以乐根得阿罗汉。退已用喜。复退用舍。或初退用舍。后退用喜。如先以乐。如是先喜先舍随应亦尔。证不还果。无如是事。若以此根先得彼果退已还用此根。而得此根者即舍根。以喜乐得无退义故。

得预流果遍知几根。答无。尔时未有一根究竟断故。得一来果遍知几根。答无。尔时亦未有根究竟断故。得不还果遍知几根。答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无义如前说。若从一来果得不还果者四。谓女男苦忧根。得阿罗汉果遍知几根。答八。谓命意舍信等五根。

诸根得预流果。此根得彼果已。当言成就。当言不成就。答解脱道摄者。当言成就。无间道摄者。当言不成就。道类智俱生品诸根。是解脱道摄。此当言成就。已得故。道类智忍俱生品诸根。是无间道摄。此当言不成就。已舍故。诸根得一来果。此根得彼果已。当言成就。当言不成就。答解脱道摄者。当言成就。无间道摄者。当言不成就。道类智或第六解脱道俱生品诸根。是解脱道摄。此当言成就。已得故。道类智忍或第六无间道俱生品诸根。是无间道摄。此当言不成就。已舍故。诸根得不还果。此根得彼果已。当言成就。当言不成就。答解脱道摄者。当言成就。无间道摄者。当言不成就。道类智或第九解脱道俱生品诸根。是解脱道摄。此当言成就。已得故。道类智忍或第九无间道俱生品诸根。是无间道摄。此当言不成就。已舍故。问以无漏道得一来不还果时。可言无间道摄者不成就。若以世俗道得二果时。无间道不舍云何言不成就。答此二果文。应作是说。解脱道摄者。当言成就。无间道摄者。当言或成就或不成就。而不作是说者。当知此中唯依不共胜道而说。有言。此说现前成就。以世俗道得二果已。无间道诸根定不现前故。诸根得阿罗汉果。此根得彼果已。当言成就。当言不成就。答解脱道摄者。当言成就。无间道摄者。当言不成就。最初尽智俱生品诸根。是解脱道摄。此当言成就。已得故。金刚喻定俱生品诸根是无间道摄。此当言不成就。已舍故。诸根得预流果。此根断何界结。答色无色界。或无断。色无色界者。谓道类智忍俱生品诸根。或无者。谓道类智俱生品诸根。以解脱道非断对治故。此根何果摄。答预流果。或无预流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诸根。或无者。谓道类智忍俱生品诸根。诸根得一来果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或色无色界或无断。欲界或无者。谓从预流果得一来果时。第六无间道俱生品诸根断欲界结。第六解脱道俱生品诸根不断结。断色无色界或无者。谓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得一来果时。道类智忍俱生品诸根。断色无色界结。道类智俱生品诸根不断结。此根何果摄。答一来果或无。一来果摄者。谓第六解脱道。及道类智俱生品诸根。或无者谓第六无间道。及道类智忍俱生品诸根。诸根得不还果。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或色无色界或无断。欲界或无者。谓从一来果得不还果时。第九无间道俱生品诸根断欲界结。第九解脱道俱生品诸根不断结。断色无色界或无者。谓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得不还果时。道类智忍俱生品诸根断色无色界结。道类智俱生品诸根不断结。此根何果摄。答不还果。或无。不还果摄者。谓第九解脱道。及道类智俱生品诸根。或无者。谓第九无间道。及道类智忍俱生品诸根。诸根得阿罗汉果。此根断何界结。答无色界。或无。断无色界者。谓金刚喻定俱生品诸根。或无者。谓初尽智俱生品诸根。此根何果摄。答阿罗汉果。或无。阿罗汉果摄者。谓初尽智俱生品诸根。或无者。谓金刚喻定俱生品诸根。

得预流果时所舍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或色无色界。或无。得预流果时见道所摄。已得诸根名为所舍。此根或断欲界。谓四法智忍俱生品诸根。或断色无色界。谓四类智忍俱生品诸根。或无。谓七智俱生品诸根此根何果摄。答无。以无预流下果摄此诸根故。得一来果时所舍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或色无色界。或无。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得一来果时。见道所摄已得诸根名为所舍。此根或断欲界。谓四法智忍俱生品诸根。或断色无色界。谓四类智忍俱生品诸根。或无。谓七智俱生品诸根。若从预流果得一来果时。预流果及此胜果道所摄诸根名为所舍。此根或断欲界。谓六无间道所摄诸根。或无。谓预流果及此胜果道中诸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诸根。此根何果摄。答预流果。或无。预流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所舍诸根。或无者。谓此胜果道。及见道所摄所舍诸根。得不还果时所舍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或色无色界。或无。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得不还果时。见道所摄已得诸根名为所舍。此根或断色无色界谓四类智忍俱生品诸根。或无。谓四法智忍。及七智俱生品诸根。若从一来果得不还果时。一来果及此胜果道所摄诸根名为所舍。此根或断欲界。谓三无间道所摄诸根。或无。谓一来果及此胜果道中诸加行道。解说道胜进道所摄诸根。此根何果摄。答一来果。或无。一来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及第六解脱道所摄所舍诸根。或无者。谓此胜果道。及见道所摄所舍诸根。

得阿罗汉果时所舍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色界或无色界。或无。得阿罗汉果时。不还果及此胜果道所摄诸根名为所舍。此根或断色界。谓离四静虑染各有九无间道所摄诸根。或断无色界。谓离四无色染。各有九无间道所摄诸根。或无。谓不还果及此胜果道中诸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诸根。

此根何果摄。答不还果。或无。不还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及第九解脱道所摄所舍诸根。或无者。谓此胜果道所摄所舍诸根得预流果时所得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无。谓得预流果时所得诸根。皆是解脱道类所摄。唯无间道摄能断烦恼故。此根何果摄。答预流果。或无。预流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所得诸根。或无者。谓尔时所得世俗诸根。问尔时所得诸根皆是无漏预流果摄。复有何世俗根是今所得而言或无。答此文但应说预流果。不应言或无。而说或无者。欲显尔时所得命等八根。是无始时来所未曾得。以是初得圣果依故。

得一来果时所得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无。义如前说。

此根何果摄。答一来果。或无。一来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及第六解脱道所摄所得诸根。或无者。谓尔时所得世俗诸根。

得不还果时所得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无。义如前说。

此根何果摄。答不还果。或无。不还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及第九解脱道所摄所得诸根。或无者。谓尔时所得世俗诸根。得阿罗汉果时所得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无。义如前说。此根何果摄。答阿罗汉果。或无。阿罗汉果摄者。谓初尽智俱生品所得诸根。或无者。谓尔时所得世俗诸根。

诸预流者所成就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或无。断欲界者。谓六无间道所摄诸根。或无者。谓预流果及此胜果道中诸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等诸根。此根何果摄。答预流果。或无。预流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所成就诸根。或无者。谓诸预流者所成就胜果道所摄诸根。及所成就余善有漏染污无覆无记诸根。

诸一来者所成就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或无。断欲界。者。谓三无间道所摄诸根。或无者。谓一来果及此胜果道中诸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等诸根。

此根何果摄。答一来果。或无。一来果摄者。谓道类智俱生品。及第六解脱道所摄所成就诸根。或无者。谓一来者所成就胜果道所摄诸根。及所成就余善有漏染污无覆无记诸根。

诸不还者所成就根。此根断何界结。答色界或无色界。或无。断色界者。谓离四静虑染。各有九无间道所摄诸根。断无色界者。谓离四无色染。各有九无间道所摄诸根。或无者。谓不还果及此胜果道中诸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等诸根。

此根何果摄。答不还果。或无。不还果摄者。谓道类智忍俱生品。及第九解脱道所摄所成就诸根。或无者。谓不还者所成就胜果道所摄诸根。及所成就余善有漏染污无覆无记诸根。

诸阿罗汉所成就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无。以阿罗汉诸结已尽无可断故。此根何果摄。答阿罗汉果。或无。阿罗汉果摄者。谓阿罗汉所成就无漏诸根。或无者。谓阿罗汉所成就善有漏无覆无记诸根。

诸预流者断结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谓欲界修所断前六品结。此根何果摄。答无。谓无间道能断诸结。沙门果所摄诸根必是解脱道故。诸一来者断结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欲界。谓欲界修所断后三品结。此根何果摄。答无。所以如前。

诸不还者断结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色界或无色界。色界者。谓四静虑修所断各九品结。无色界者。谓四无色修所断各九品结。此根何果摄。答无。所以如前诸阿罗汉诸结已尽。无断结根故。不问答。

诸预流果所摄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无。以沙门果所摄诸根是解脱道。唯无间道能断结故。诸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所摄诸根。此根断何界结。答无。所以如前。阿罗汉果又无结可断故。

诸苦智是于苦无漏智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苦智集智行相无杂。所缘有杂。灭智道智行相无杂。所缘无杂。或有生疑。如苦集智行相无杂所缘有杂。灭道智亦如是耶。如灭道智行相无杂所缘无杂。苦集智亦如是耶。为令此疑得决定故。显苦集智所缘有杂灭道智所缘无杂故作斯论。问何故苦智集智行相无杂。所缘有杂。答离苦无集离集无苦故。谓一一有漏事。果义名苦因义名集。即于一一有漏事中。若智作苦等四行相转名苦智。若智作集等四行相转名集智。故苦集智行相无杂。所缘有杂。灭智道智行相所缘二俱无杂。灭等道等行相异故。有为无为所缘别故。

诸苦智是于苦无漏智耶。设于苦无漏智是苦智耶。答诸苦智是于苦无漏智。由无漏智于苦事中。作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转。名苦智故。有于苦无漏智非苦智。谓于苦知集智。由无漏智于苦事中。作因集生缘四行相转。名集智故。前已说离苦无集。故集智所缘亦名为苦。

诸集智是于集无漏智耶。设于集无漏智是集智耶。答诸集智是于集无漏智。由无漏智于集事中。作因集生缘四行相转。名集智故。有于集无漏智非集智。谓于集知苦智。由无漏智于集事中。作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转。名苦智故。前已说离集无苦。故苦智所缘亦名为集。

诸灭智是于灭无漏智耶。答如是设于灭无漏智是灭智耶。答如是诸道智。是于道无漏智耶。答如是。设于道无漏智是道智耶。答如是。由前已说灭智道智行相所缘俱无杂故。若无漏智缘择灭。作灭静妙离四行相转。名灭智。若无漏智缘圣道。作道如行出四行相转。名道智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七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八卷·宝亮
  卷一百七·佚名
  圆瑛法汇序一·圆瑛
  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上·佚名
  卷四百四十二·佚名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佚名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五·岱宗心泰
  第九卷·知礼
  第六十四卷·佚名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太虚
  杂宝藏经卷第九·佚名
  阅为性空者辨·太虚
  卷第十二·佚名
  卷五百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三十三贯休寿春节进【一本注武成元年作】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振揺三蜀地耸发万年枝出震同中古承乾动四夷恩颁新命广泪向旧朝垂大宝归玄谶殊祥出远池【时有黄龙见於嘉州之野】法天深罔测

  • ●卷第一百九十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九十五   起绍兴瑙年五月,尽六月二十一日己巳   五月张俊韩世忠来朝。   复南京归德府为应天府许州为应昌府陈州为淮甯府颍州为顺昌府寿州为寿春府曹州为兴仁府渭州为平凉府庆州为庆阳府延州为延安

  • 四·况周颐

    相传吴淞间,有巨蜃吐珠之异。崇明与吴淞相隔百里,一水相望,海上屡见珠光,见则数日内必有风雨。其色紫赤,上烛霄汉,倏忽开阖,不可名状。其光若此,珠之大不知凡几,蜃之巨更不知凡几也。海舟篙师,长得见之。见光而已,不见珠与蜃也,谓

  • ●崇祯实录卷之九·佚名

    怀宗端皇帝(九)崇祯九年正月甲寅,李自成攻固始,别将陷灵台。丙辰,左良玉遇李自成于阌乡,陈友福援之,良玉斩九十级;贼东趋江北。又别贼后至,自桐柏、唐县偪随州。戊午,故礼部尚书孙慎行卒,赠太子太保。慎行性恬退,然矫矫持风节,士君

  • 卷之二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四佥禀(抄)光绪八年二月二十九日一一一○六-一·佚名

    大安街郊铺金万和等,为修理大众爷庙,请巡抚岑捐办银两具佥禀竹南四保大安街郊铺金万和,暨董事陈兴、易云,铺户万发号、自成号、协源号、自源号、源美号、源荣号、吉金号、丹成号等,为港地损坏,庙宇将崩

  • 列传卷第十九 高丽史一百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白文节[*(白) 正]。○白文节字彬然蓝浦郡人新罗谏官仲鹤之后高宗时登第入翰院累官至中书舍人历吏部侍郞国子祭酒。 忠烈朝拜司议大夫时无功

  • 李昶传·令狐德棻

    李昶,顿丘临黄人,小名那。祖父李彪,在魏朝很有名气,任御史中丞。父亲李游,也有才能德行,被当时人所称赞。李游之兄李志,任南荆州刺史,李游随他到那里。适逢尔朱氏作乱,与李志都逃往长江以东。李昶性情严厉急躁,不乱交游,幼年时已

  • 陈仲微传·脱脱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任给他。那年歉收,部卒与饥民一起造反,陈仲微立刻把作乱

  • 卷一百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十七兵部十二侍卫朝廷侍卫将军等项人员各设官统领凡正旦冬至圣节三大朝会大祀誓戒册封遣祭传制御殿则用全直常朝则更番其衣甲器仗及陈列位次各有定制具列于後事例凡大朝御殿华盖殿导驾锦衣卫

  • 卷二百三十八·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三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六出师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传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方朔方近玁狁之国也 笺王使南仲为将率为军垒以

  • 萨陀波伦品第八十八·佚名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欲求般若波罗蜜者,当如萨陀波伦菩萨。今现在在雷音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佛所。常修梵清净之行。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萨陀波伦菩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佛报言:萨陀波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时。不惜身命不望供养

  • 论佛法为人生之必要·太虚

    ──十一年六月在安徽佛教会讲──论到佛法大意,本来头头彰显,不待言说,言说不及。若欲方便开演,则尘说刹说,说之终不能尽,今又安从宣扬起耶?夫佛法虽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施设,亦不单为吾人之需要而存在,但吾人欲信解行证于佛法

  • 杂毒海卷一·性音

      京都柏林嗣祖沙门 性音 重编佛诞大术胎中无伎俩。毗蓝园里逞风流。年年恶水难回避。烦恼皆因强出头(疎山如)。从来家富产娇儿。才出胞胎便乱挥。到得伎穷双树下。始知四十九年非(懒庵枢)。未曾撞入摩耶腹。两手

  •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凡尔纳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Voyages et aventures du capitaine Hattera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全书共2部59章。一艘名叫“前进号”的船在英国的一个港口,以高价召集了一批单身且身体强壮的船员,到北极这片当

  • 秘传断易鬼灵经·陵罗子

    鬼灵经自大宋陵罗子所做,专论堪舆一道,其中之妙,灵应异常,非别书所能比也,世之论风水者,纷纷不一,然无秘诀,终难入道,为人开山点穴,焉能趋吉避凶,此书之奥,不究来龙去脉,砂水罗盘,只要见景生情,触机应变,一动一静,一草一木,皆可参详,知往

  • 锦绣衣·潇湘迷津渡者

    清代拟话本小说集。无名氏撰;题“潇湘迷津渡者编次”,“西陵醉花驿使、吴山热肠樵叟细评”。今此书仅存残篇。卷首题“纸上春台第三戏新小说锦绣衣第一戏”,可知全书当为3篇。《纸上春台》一书在日本的《舶载书目》中

  • 霞外诗集·马臻

    元诗别集。10卷。马臻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元人十种诗》之一)。卷首有黄石翁序,龚开序,大德六年(1302)仇远序。全书所收诗篇未按体裁类编。卷末有毛晋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