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一十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三

若成就法智。彼类智耶。答若得。此中得者。已得名得。谓苦类智现前以后。后诸得言皆准此释。设成就类智彼法智耶。答如是。谓苦法智现前以后。法智苦智恒成就故。若成就法智彼他心智耶。答若得不失。此中得者。谓已离欲染。不失者。谓不退起欲界烦恼。设成就他心智彼法智耶。答若得谓苦法智现前以后。若成就法智彼世俗智耶。答如是。一切有情无不成就世俗智故。设成就世俗智彼法智耶。答若得。谓苦法智现前以后。余智一行如文广说。然法智类智及四谛智。若得以后恒时成就他心智。有漏者已离欲染。若不退起欲界烦恼。及不生无色界恒时成就。无漏者已离欲染。若不退起欲界烦恼恒时成就。世俗智一切有情恒时成就。是谓此处略毗婆沙。

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耶。答如是。此成就过去者。必成就未来故。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设成就未来。彼过去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谓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法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谓得果练根或退故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谓若不起类智诸忍。或世俗智非无心位。尔时法智定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道现观各一心顷。谓三法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及现在前。设成就现在。彼过去耶。答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法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未已灭设灭已失。而法智现在前。若成就未来法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集灭道现观各一心顷。谓四法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现在前。设成就现在彼未来耶。答如是。若成就现在法智者必成就未来故。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现在耶。答未来定成就。现在若现在前。此如前成就过去现在说。设成就未来现在彼过去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如前说。设成就现在彼过去耶。设若成就未来法智彼过去现在耶。答有未来。非过去现在。谓彼已得。未灭设灭已失不现在前。此中已得者显有未来。未灭设灭已失者。显无过去。不现在前者。显无现在。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未已起灭。先已起灭者已失。及不现在前。有未来及过去非现在。谓彼已灭不失不现在前。此中已灭不失者。显有过去。不现在前者显无现在。但有过去必有未来。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三心顷。除法智时。道现观二忍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不现在前。有未来及现在非过去。谓彼现在前未灭设灭已失。此中现在前者。显有现在未灭。设灭已失者。显无过去。但有现在必有未来。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法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未灭先灭已失而现在前。有未来及过去现在。谓彼已灭不失亦现在前。此中已灭不失者。显有过去。亦现在前者。显有现在。若有过去现在必有未来。此如前成就过去现在说。设成就过去现在彼未来耶。答如是。但成就过去现在。必成就未来故。若成就现在法智。彼过去未来耶。答未来定成就。过去若已灭不失则成就。如前成就三世位说。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如前成就未来现在非过去说。设成就过去未来。彼现在耶。若现在前如前成就三世位说。如法智历六。类苦集灭道智亦尔者。如法智依三世有六句问答。类苦集灭道智亦尔。有差别者。各说自名随应而说。

若成就过去他心智。彼未来耶。答如是。但成就过去必成就未来故。此在何位谓生欲界已离欲染。若生色界若学者。在欲色界已起无漏他心智不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设成就未来彼过去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学者在欲色界。未起无漏他心智。设起已失。生无色界设起不失。生无色界得无学果。若成就过去他心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谓若不起余智诸忍。非无心位。尔时此智定现在前。此在何位。谓诸圣者。或诸异生。生欲色界此他心智现在前时。设成就现在。彼过去耶。答如是。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他心智现在前时。必成就过去有漏他心智。无漏者则不定。若成就未来他心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此如前成就过去现在说。设成就现在。彼未来耶。答如是。但成就现在必有未来故。若成就过去他心智。彼未来现在耶。答未来定成就。现在若现在前。此在何位。谓他心智现在前时。即欲色界异生圣者。设成就未来现在。彼过去耶。答如是。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成就未来他心智。彼过去现在耶。答有未来。非过去现在。谓彼已得不失。未灭设灭已失不现在前。此中已得不失者。显有未来。未灭设灭已失者。显无过去。不现在前者。显无现在。此在何位。谓若学者在欲色界。未起无漏他心智。设起已失。生无色界设起不失。生无色界得无学果。有未来及过去。非现在。谓彼已灭不失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生欲界已离欲染。他心智不现在前。若生色界他心智不现在前。若学者在欲色界。已起无漏他心智不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有未来及过去现在。谓彼现在前。即生欲色界异生圣者。他心智现在前时。设成就过去现在。彼未来耶。答如是。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成就现在他心智。彼过去未来耶。答如是。亦如次前所说诸位。设成就过去未来。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此亦如前所说诸位。

若成就过去世俗智。彼未来耶。答如是设成就未来彼过去耶。答如是。一切有情无不成就过去未来世俗智故。若成就过去世俗智。彼现在耶。答若现在前谓若不起诸无漏慧非无心位。此世俗智定现在前设成就现在彼过去耶。答如是。此等准前应知其相。

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类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起法类智已灭不失。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得一来不还果。及学者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未灭设灭已失。设成就过去类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前成就过去法智及类智位说。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类智已灭不失。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类智耶。答若得。谓苦类智已生。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一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设成就未来类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类智耶。答若现在前。谓若不起余智诸忍。非无心位。此定现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集灭现观各一心顷。谓类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现在前时。设成就现在类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而类智现在前。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现在类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类智。谓法智已灭不失。类智未灭设灭已失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类智忍时。得一来不还果。及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未灭先灭已失不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过去类智非现在。谓法类智已灭不失。类智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道现观各三心顷。除类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类智已灭不失。而类智不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现在类智非过去。谓法智已灭不失。类智现在前未灭设灭已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类智时。得一来不还果。及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未灭先灭已失而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类智。谓法类智已灭不失。类智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现观各一心顷。谓类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类智已灭不失。而类智现在前。设成就过去现在类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类智已灭不失。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而类智现在前。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现在类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类智。谓法智已灭未得类智。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类智忍时。有过去法智及未来类智非现在。谓法智已灭不失。已得类智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道现观各前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不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类智。谓法智已灭不失。类智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集灭现观各后一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现在前。设成就未来现在类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而类智现在前。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类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类智。谓法智已灭未得类智。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类智忍时。有过去法智及未来类智非过去。谓法智已灭不失。已得类智未灭。设灭已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一心顷。得一来不还果。及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未灭设灭已失。有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类智。谓法类智已灭不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类智已灭不失。设成就过去未来类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类智已灭不失。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现在类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现在类智。谓法智已灭未得类智。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类智忍时。有过去法智。及未来类智。非过去现在。谓法智已灭不失已得类智。未灭设灭已失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得一来不还果。及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未灭设灭已失不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类智非过去。谓法智已灭不失。类智现在前。未灭设灭已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一心顷。得一来不还果。及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类智未灭设灭已失而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类智非现在。谓法类智已灭不失。类智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道现观各前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类智已灭不失。类智不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类智。谓法类智已灭不失。类智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集灭现观各后一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类智已灭不失。而类智现在前。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类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类智已灭不失亦现在前。法智未灭设灭已失。如对类智作小七。对集灭道智亦尔者。如法智对类智作小七。对集灭道智作小七亦尔。有差别者。各说自名随应而说。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他心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在何位。谓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若学者法智无漏他心智已灭不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未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初二沙门果。及未离欲染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若学者法智已灭不失。无漏他心智未灭设灭已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设成就过去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前俱成就说。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诸异生。生欲界已离欲染。及生色界。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初二心顷。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学者无漏他心智已灭不失。法智未灭设灭已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他心智耶。答若已得不失。此中已得者。谓已离欲染。不失者。谓不退起欲染。此在何位。谓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若学者在欲界。法智已灭不失。生色无色界未得无学果。设成就未来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诸异生已得他心智不失。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初二顷。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学者在欲界法智未灭设灭已失。生色无色界设灭已不失。生彼得无学果。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他心智耶。答若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现在前。设成就现在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诸异生起他心智现在前时。若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有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而他心智现在前时。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现在他心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过去现在他心智。谓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未灭设灭已失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未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初二沙门果。及未离欲染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若学者法智已灭不失。无漏他心智未灭设灭已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有过去法智及过去他心智非现在。谓法智他心智已灭不失。他心智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不现在前。若学者无漏他心智已灭不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有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他心智。谓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现在前设成就过去现在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诸异生起他心智现在前时。若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而他心智现在前时。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现在他心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他心智。谓法智已灭不失。未得他心智。设得已失。此在何位。谓未离欲染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初二沙门果及未离欲染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有过去法智及未来他心智非现在。谓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不现在前。此在何位。谓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后二沙门果。及已离欲染学无学练根已。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不现在前有过去法智及未来现在他心智。谓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现在前。此如前成就过去法智现在他心智说。设成就未来现在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如前成就现在他心智。不成就过去法智说。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他心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他心智谓法智已灭不失。未得他心智。设得已失。此如前有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他心智说。有过去法智及未来他心智非过去。谓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灭设灭已失。此在何位。谓学者法智已灭不失。无漏他心智未灭设灭已失生无色界未得无学果。有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他心智。谓法智他心智已灭不失。此如前成就过去法智他心智说。设成就过去未来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如前。设成就过去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说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未来现在他心智耶。答有过去法智。非过去未来现在他心智。谓法智已灭不失。未得他心智设得已失。此如前有过去法智非未来现在他心智说。有过去法智及未来他心智非过去现在。谓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已得不失。未灭设灭已失不现在前。此如前有过去法智及未来他心智非过去说。有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他心智非现在。谓法智他心智已灭不失。他心智不现在前。此如前有过去法智及过去他心智非现在说。有过去法智及过去未来现在他心智。谓法智已灭不失。他心智现在前。此如前有过去法智及过去现在他心智说。设成就过去未来现在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如前。设成就过去现在他心智。彼过去法智耶。说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世俗智耶。答如是。以过去未来世俗智一切有情皆成就故。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设成就过去世俗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一切异生。若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初二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世俗智耶。答如是。此如前。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世俗智耶。说设成就未来世俗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如前。设成就过去世俗智。彼过去法智耶。说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世俗智耶。答若现在前。谓若不起诸无漏慧非无心位此定现前。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起世俗智现在前时。设成就现在世俗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一切异生。若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起世俗智现在前时。余文准前应知其相。若成就过去法智。彼过去苦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苦智已灭不失。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非苦法智已灭不失。苦智未灭设灭已失。设成就过去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前成就过去法智苦智说。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苦类智已灭不失。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未来苦智耶。答如是。若成就过去法智者。必成就未来苦智故。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后二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设成就未来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法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若成就过去法智。彼现在苦智耶。答若现在前。谓若不起余智诸忍。非无心位此定现前。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类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若法智已灭不失。而苦智现在前。设成就现在苦智。彼过去法智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此如次前所说诸位。若未灭设灭已失则不成就。此在何位。谓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谓苦法智时得四沙门果。及学无学练根已。法智未灭设灭已失。而苦智现在前时。余文准前应知其相。如法智对后作小七。乃至灭智对道智。随其所应作小七亦尔者。谓如法智对后类智等作小七。如是类智对后他心智等。乃至灭智对后道智应知亦尔。如小七大七亦尔者。谓如八智以前对后作小七。如是八智以前对后作大七应知亦尔。差别者。以二或多对一。或以一对二或多者。谓前小七中定以一对一。今大七中。或以二或多对一或以一对二或多。是谓小七大七差别。如过去为首有七。未来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为首亦各有七。如应当知者。谓如过去法智等为首问三世类智等。有小大七差别。如是未来法智等为首。问三世类智等乃至过去未来现在法智等为首。问三世类智等。亦各有小大七差别。皆如所应当知其相。此中一行历六小七大七差别等义。如前结蕴广说应知。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一

猜你喜欢
  佛说三品弟子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五十·延寿
  居士学佛之程序·太虚
  禅海钩沉·胡适
  重刻菩萨戒本疏序·义寂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七卷·宝亮
  与过圣严居士书(三通)·太虚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八·明盂
  卷十七·性音
  卷之九·铁壁慧机
  卷三百三十五·佚名
  伽耶山顶经(元魏菩提流支译)·佚名
  慨古录·圆澄
  法华游意·吉藏
  卷之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离騒草木疏卷三·吴仁杰

    (宋)吴仁杰 撰橘后皇嘉植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言橘生江南徙种北地则化而为枳屈原自比志志如橘亦不可移洪庆善引广异志云橘为木白华赤实皮既馨香又有善味仁杰按山海经荆山多橘櫾櫾与柚同尚书厥包橘柚锡贡孔安

  • 精华録巻六·王士祯

    刑部尚书王士祯撰今体诗送孙无言归黄山四首昨夣黄山碧溪月白云三十六峯深朝来却送沧洲逸兴发还为呉防吟未能采药入青城且傍浮邱毕此生知君西渡松明水已有羣仙抗手迎硃砂汤口三千顷石笋淩空一万株更问黄山竒絶处天都瀑

  • 卷一百八·表第九·外戚恩泽侯表·张廷玉

        ◎外戚恩泽侯表   

  • 卷六 崇祯三年庚午·计六奇

      志异  正月辛巳朔,京师大风,霾昼晦。三月,威鼎自鸣,荧惑入井分,退而复留,又入鬼宿。五月二十二日辛丑,海丰县有石围数丈,高丈余,忽移五十余步。  昼晦异矣,元旦昼晦,尤异之甚,殆天地否塞之会乎?故首书之。  陕盗王子顺苗

  • 竹书统笺卷五·徐文靖

    殷商成汤【笺按诗商颂谱曰商者契所封之地国语王勤商十四世而兴是其始称商也竹书盘庚自奄迁于北防曰殷鸟云殷受命咸宜是其兼称殷也大明云殷商之旅荡云咨女殷商是又总称为殷商也诗补曰殷以溵水得名古溵水县今陈州之商水

  • 四 寄谕各省督抚学政速行购访遗书并先将购访情形奏覆·佚名

    四 寄谕各省督抚学政速行购访遗书并先将购访情形奏覆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各省督抚学政,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向来未登大内收藏书目者,已降旨直省督抚会

  • 卷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九乾隆二十年春三月庚寅命防赞大臣达尔党阿会同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进兵上谕军机大臣曰达尔党阿奏带领索伦兵三百名于三月初三日至军营初六日起程继大兵前进达尔党阿所领系索伦劲

  • 卷三十四·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三十四盛事【十赐科第职衔二】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乡试赐高年应试诸生孟盼等举人三十名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奉上谕本年顺天乡试诸生中三塲完卷年届八

  • 小称第三十二·管仲

    管子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莫归问于家矣。故先王畏民。操名

  • 补传·王夫之

    凡大全所辑无关疑义者,则不复著说,故第四章传阙。中庸、论语、孟子如此类者尤多。小注谓&ldquo;已知之理&rdquo;,承小学说来,此乃看得朱子胸中原委节次不妄处。乃既以小学所习为已知之理,则亦洒扫应对进退之当然,礼乐射御书

  • 卷二十三·段昌武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二十三宋 段昌武 撰大雅【阙】毛诗集解卷二十三

  • 序·钱穆

    《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最着有三书。一、何晏《集解》,网罗汉儒旧义。又有皇侃《义疏》,广辑自魏迄梁诸家。两书相配,可谓《论语》古注之渊薮。二、朱熹《

  • 昭公·昭公二年·左丘明

    【经】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夏,叔弓如晋。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冬,公如晋,至河乃复。季孙宿如晋。【传】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

  • 毗婆尸佛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苾刍言。时毗婆尸佛既成道已。即作是念。我于何处先应说法利益有情。谛观思惟。满度摩王所都大城。人民炽盛机缘纯熟。作是念已。即从座起整

  • 卷第三·佚名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卷第三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五顶王密印品第八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斯会众。汝善男子等。应当受持我诸如来出现三摩地无量无数大勇猛力。一切如来安住咒身。一切如来真实种族无量无边未曾有法

  • 卷第十二·宗密

    圆觉道场修证广文卷第十二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十八上 叹佛功德 如来应正等觉。大智慧海。於中有四大智宝珠。具足无量福智功德。由此能生一切众生。声闻独觉。学无学位。及诸菩萨智慧之宝。所谓无染善巧

  • 古穰杂录摘抄·李贤

    一名 《莘野纂闻》,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贤撰。 《国史经籍志》、 《千项堂书目》、 《明志》著录为二卷。 《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三卷。现存历代小史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

  • 阿毗昙毗婆沙论·佚名

    凡六十卷。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之异译本。依道挻所作之序载,本论旨在注释八犍度,初译成百卷,惟以北魏太武帝攻破北凉之故,经书、什物皆烧毁,其后零落收拾而仅得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