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六十七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七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二

无常想等摄几静虑等耶。答无常想摄四静虑四无色四解脱。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如分别论者。许他性摄遮自性摄。今止彼意许自性摄遮他性摄故作斯论。问何故此中不说想还摄想。答有说。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中应作是问。无常想等摄几想等耶。答无常想摄无常想。乃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摄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应作是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欲成立未成立义。想还摄想不待成立是故不说。问若尔后文亦不应说初静虑等。还摄初静虑等。有说。静虑等摄多法体非于多法。自性摄义不说自成想唯一法是故非难。有说。彼亦不应说静虑等摄静虑等。而说者欲现种种文种种说。由种种文种种说庄严于义。义则易解。有说。为现二门二略二阶二炬二明二光二种文影。如不说想摄想。如是亦应不说静虑摄静虑等。如后说静虑摄静虑等。如是亦应说想摄想。欲令彼此二义俱通。故作二文互相影发。有说。此中辩摄及相应义。以想对想但有摄义。无相应义是故不说。此不应理于智等持。亦不应说无相应故。应作是说。想自性无杂于摄易了是故不说。智与等持或自性有杂。或行相有杂。于摄难了是故则说。无常想摄四静虑者。此即总说。然诸静虑皆五蕴性。此无常想唯摄相蕴不摄余蕴。于想蕴中唯摄无常想不摄余想。于无常想中过去摄过去。未来摄未来。现在摄现在。有漏摄有漏。无漏摄无漏。学摄学。无学摄无学。非学非无学摄非学非无学。退法摄退法。乃至不动法摄不动法。于中在初静虑者摄初静虑。乃至在第四静虑者摄第四静虑。是故总说摄四静虑。如说摄四静虑。摄四无色四解脱亦尔。差别者。四无色四解脱四蕴为性。余想随应亦准此说。然诸想皆以想为自性故。皆不摄智三摩地第八解脱。问无常想亦通欲界系。此中何故不说。答有说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无常想在欲界者。是加行非根本。此中唯说根本是故不说。有说。今此定蕴唯说定地法故不说欲界。有说。此中以十想对静虑等门为问。欲界非静虑等门是故不说。余想不说义亦同此。如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断想离想灭想亦尔。皆在八等至通有漏无漏故。此七想以所缘行相异故。不摄初三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及无量不净想。摄第三第四静虑初二解脱。问四静虑中皆有不净想。何故唯说摄第三第四静虑耶。答亦应说摄初第二静虑。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若说摄初二解脱。当知已说摄初二静虑。以初二解脱在初二静虑故。有说。此中举后显初。举离喜地显有喜地故。有说。初二静虑无不净想是故不说。所以者何。彼二地皆有喜根一切喜根欣欢行转。不净想厌戚行转非一心中二行转故。问若尔者此想所摄初二解脱在何地耶。答在二近分非根本地。亦以与喜受相违故。问若尔后文不应说初二静虑。摄初二解脱前四胜处。答彼说静虑亦摄眷属。如说城邑亦摄城邑边。问若尔不应说不净想摄第三静虑。以彼地有乐受亦与不净想相违故。答第三静虑言亦摄眷属。非根本地是故无过。若尔此中亦应说不净想摄初二静虑。以汝俱许在近分地无差别故。如是说者。初二静虑根本地中。亦有不净想及初二解脱。若谓无者应无有能离此地染。以此地有增上喜动踊其心。若无不净想初二解脱制伏彼者。诸瑜伽师岂能离彼地染。又彼亦应无苦集忍智以彼厌行转故。由此亦应无无常想无常苦想。问云何喜受作厌行转耶。答能自在厌故亦生喜。即生喜时于彼亦厌。如胜怨时亦厌亦喜。有说。如王与将士摧怨敌已共受喜乐。如是行者以不净想等摧欲界已。于初静虑等共受喜乐。有说。初静虑中初二解脱及不净想。对治欲界鼻舌二识。第二静虑初二解脱及不净想。对治初静虑眼耳身识。是故初二静虑中定有初二解脱及不净想。然此中略故不说不净想摄初二静虑。有说。不净想实在四静虑。然此唯说摄第三第四静虑者。以第三静虑有生死中殊胜受乐。第四静虑有生死中殊胜轻安乐。难厌难舍故于是中说不净想。初二静虑中无如是乐故不说摄。问何故不净想但说摄初二解脱。不说摄前四胜处耶。答不净想是初修总观与初二解脱相似故摄。胜处是后起别观故不相摄。如不净想厌食想亦尔。问厌食想非解脱自性。云何亦摄初二解脱。答此文但应说厌食想摄第三第四静虑。而说如不净想者。欲显厌食想以不净想为加行。说厌食想及加行。故说如不净想。有说。厌食想与不净想相杂相引有相摄义。是故说摄如不净想。有说。厌食想亦作不净行转。如说若得饭时作虫蛆想。乃至广说。是故亦摄初二解脱俱观色处不净转故。问若厌食想与不净想俱观色处不净转者。世尊所说厌食想不净想何差别。答体实无别但以所对治爱有差别故建立二想。谓不净想对治淫欲爱。厌食想对治段食爱。评曰。不应作如是说。佛所安立十想各各异故。又段食爱缘段食起。香味触处是段食性。若许此想对治彼爱。云何说同不净想观色处故摄初二解脱耶。是故应知初说为善。此二想所缘行相。及地异故。不摄余解脱胜处及遍处无量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摄第三第四静虑。问初第二静虑亦有此想何故不说摄耶。答此文应说摄四静虑。而但说摄后二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举后显初。有说。上二静虑是殊胜可爱乐地。以有最胜受乐及最胜轻安乐故。于如是地说有此想。显修行者于胜乐地中。尚能起不可乐想。况于余处是故唯说摄此二地。有说。初静虑为寻伺风所动。第二静虑为极喜水所漂。虽有不净厌食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而不明净。后二静虑与此相违故说摄彼此想所缘行相及地异故。不摄一切解脱胜处遍处无量。

初静虑等摄几静虑等耶。答初静虑摄初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八智三三摩地。第二静虑摄第二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八智三三摩地。第三静虑摄第三静虑三无量八智三三摩地。第四静虑摄第四静虑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八智三三摩地。此中四静虑皆以自根本地五蕴为性。故得摄此诸门功德。应知皆是自性摄非他性摄。

慈无量等摄几无量等耶。答慈摄慈世俗智乃至舍摄舍世俗智。此中四无量皆以俱生品诸蕴为性故。得摄世俗智总缘有情为境故。不摄解脱胜处遍处及他心智有漏故。不摄余智三三摩地。

空无边处等摄几无色等耶。答空无边处摄空无边处。及彼解脱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识无边处摄识无边处及彼解脱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无所有处摄无所有处及彼解脱六智三三摩地。非想非非想处摄非想非非想处及彼解脱灭想受解脱世俗智。此中四无色皆以自根本地四蕴为性故。得摄此所有功德。六智者。除法智他心智。此二不依无色地故。

初解脱等摄几解脱等耶。答初第二第三解脱摄初第二第三解脱世俗智。空无边处解脱摄空无边解脱及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识无边处解脱摄识无边处解脱及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无所有处解脱。摄无所有处解脱六智三三摩地。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世俗智。灭想受解脱摄灭想受解脱。此中前三解脱皆以俱生品五蕴为性故。得摄世俗智。是初总观故不摄胜处遍处。是有漏故。不摄余智三三摩地。缘色故不摄他心智。四无色解脱各以自地加行善四蕴为性。是故得摄后二遍处及六智三三摩地。

初胜处等摄几胜处等耶。答初胜处摄初胜处世俗智乃至第八胜处。摄第八胜处世俗智。此中八胜处皆以俱生品五蕴为性故。得摄世俗智胜处。是中观故不摄遍处。有漏故不摄余智三三摩地。缘色故不摄他心智。初遍处等摄几遍处等耶。答初遍处摄初遍处世俗智乃至第十遍处。摄第十遍处世俗智。此中十遍处皆以俱生品五蕴四蕴为性故。得摄世俗智。有漏故不摄余智三三摩地。缘色及地异故不摄他心智。

法智等摄几智等耶。答法智摄法智五智少分。乃至广说。法智摄法智者。法智在六地。谓未至定。静虑中间。及四静虑。未至定摄未至定。乃至第四静虑摄第四静虑。又法智在三道。谓见道修道无学道。见道摄见道。乃至无学道摄无学道。又法智缘四谛。苦法智摄苦法智。乃至道法智摄道法智。又法智在四道。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加行道摄加行道。乃至胜进道摄胜进道。又法智堕三世。过去摄过去。未来摄未来。现在摄现在。于中乃至此刹那摄此刹那。彼刹那摄彼刹那。此中总说故但言法智摄。法智摄五智少分者。谓法智亦摄他心智。四谛智少分。他心智通有漏无漏。此唯摄无漏。无漏中有法智类智。此唯摄法智故言少分。四谛智各通法智类智。此唯摄法智故言少分。类智摄类智五智少分者。如法智说。差别者。此在九地。他心智摄他心智者。他心智在四根本静虑。初静虑摄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摄第四静虑。又他心智通有漏无漏。有漏摄有漏。无漏摄无漏。又他心智有法智类智。法智摄法智。类智摄类智。又他心智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学摄学。乃至非学非无学摄非学非无学。又他心智堕三世。过去摄过去。未来摄未来。现在摄现在。于中乃至此刹那摄此刹那。彼刹那摄彼刹那。此中总说故。但言他心智摄他心智。摄四智少分者。谓他心智亦摄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小分。法智类智各缘四谛。此唯摄缘道谛少分。故言少分世俗智在十八地。谓欲界静虑中间四静虑。四无色。及彼近分。此唯摄四静虑。于四静虑中。有善染污无覆无记。此唯摄善。于善中有生得闻所成修所成。此唯摄修所成。于修所成中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此唯摄胜进。于胜进道中。有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此唯摄顺住分。于顺住分中。有缘过去未来现在及离世。此唯摄缘现在。于缘现在中有缘自相续缘他相续。此唯摄缘他相续。缘他相续中有缘心心所。有缘五蕴。此唯摄缘心心所缘。心心所中有缘一法有缘多法。此唯摄缘一法。缘一法中。有是他心智。有非他心智。此唯摄他心智。由如是义故言少分。道智在九地。谓未至定。静虑中间四静虑。三无色。此唯摄四静虑。于四静虑中。有见道修道无学道。此唯摄修道无学道。于此二中有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此唯摄胜进道。于胜进道中有缘过去未来现在。此唯摄缘现在。于缘现在中。有缘自相续有缘他相续。此唯摄缘他相续。于缘他相续中有缘心心所法。有缘五蕴。此唯摄缘心心所法。于缘心心所法中。有缘一法有缘多法。此唯摄缘一法。于缘一法中。有是他心智有非他心智。此唯摄他心智。由如此义故言少分。世俗智摄世俗智者。世俗智在十八地如前说。欲界摄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摄非想非非想处。又世俗智有善染污无覆无记。善摄善。乃至无覆无记摄无覆无记。于善中有加行得离染得生得。加行得摄加行得。乃至生得摄生得。复有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顺退分摄顺退分。乃至顺决择分摄顺决择分。复有加行道乃至胜进道。加行道摄加行道。乃至胜进道摄胜进道。复有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摄过去。乃至现在摄现在。于中乃至此刹那摄此刹那。彼刹那摄彼刹那。此中总说故言世俗智摄世俗智。一智少分者。谓世俗智亦摄他心智少分。他心智通有漏无漏。此唯摄有漏故言少分。苦智摄苦智者。苦智在九地。在三道。在四道。堕三世。堕刹那。随在何地何道。堕何世。何刹那。即彼地。彼道。彼世。彼刹那摄。此中总说故言苦智摄苦智。二智少分者。谓苦智亦摄法智类智少分。法智类智各缘四谛。此唯摄缘苦谛故言少分。集智摄集智二智少分。灭智摄灭智二智少分者。皆如苦智说。道智摄道智者。亦如苦智说。三智少分者。谓道智亦摄法智类智他心智少分。法智类智各缘四谛。此唯摄缘道谛。他心智通有漏无漏。此唯摄缘无漏故言少分。空三摩地等摄几三摩地耶。答空摄空。无愿摄无愿。无相摄无相。空三摩地缘苦谛二行相转。无愿三摩地缘三谛十行相转。无相三摩地缘灭谛四行相转。于中一一行相皆在九地。在三道。在四道。堕三世。堕刹那。随何行相。在何地。何道。堕何世。何刹那。即彼行相。彼地。彼道。彼世。彼刹那摄。此中总说故言空摄空。乃至无相摄无相。三三摩地虽通有漏。此中依解脱门说故唯摄无漏。

如摄可得亦尔由自体于自体可得是摄义故。谓自体于自体。是有。自体于自体。是实。自体于自体。是现有。是不异。是不外。是不相离。是不解脱。是无差别。是不空。是不无非客非远非二非诤。诸如是等皆是可得义故。诸法自体摄自体。非如以手摄食以指摄衣。但一切法障碍自体。令究竟不舍故名为摄。有余师说。此自体摄有四种。谓各别界。各别物。各别刹那。各别相续。各别界者。谓眼界摄眼界。乃至法界摄法界。各别物者。谓法界中有七物。即色受想行。及三无为。色摄色。乃至非择灭摄非择灭。各别刹那者。谓色中有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摄过去。乃至现在摄现在。各别相续者。谓现在色有堕自相续。有堕他相续。自相续摄自相续。他相续摄他相续。由此理趣余应准知。故言如摄可得亦尔。摄与可得义无异故。无常想等与几静虑等相应耶。答无常想与四静虑四无色四解脱四智一三摩地相应。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愚于相应法执相应法非实有者意显相应法是实有故。而作斯论。无常想与四静虑相应者。四静虑皆五蕴性。此想与彼二蕴全。一蕴少分相应。与四无色四解脱相应者。四无色及四无色解脱皆四蕴性。此想与彼二蕴全。一蕴少分相应。与四智相应者。谓与法智类智。世俗智苦智。相应。一三摩地相应者。谓缘苦无愿。如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死想。断想。离想。灭想。亦尔者。此依皆与四智一三摩地相应。数同故言亦尔。于中一切同者。谓死想行想异而名同者。谓无常苦想智名同。余不同者。谓苦无我想。与空三摩地相应故。唯有数同余皆不同者。谓断离灭想。与灭智无相三摩地相应故。不净想与后二静虑初二解脱世俗智相应者。此想与四静虑相应。而但言后二静虑相应者。如摄中说。如不净想厌食想亦尔者。此想实不与初二解脱相应。而说与相应者。亦如摄中说。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与后二静虑世俗智相应者。此想亦与四静虑相应。而但言与后二相应者亦如摄中说。初静虑等与几静虑等相应耶。答初静虑与初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八智三三摩地相应。第二静虑与第二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八智三三摩地相应。第三静虑与第三静虑三无量八智三三摩地相应。第四静虑与第四静虑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八智三三摩地相应。此中四静虑皆以自地五蕴为性。一一地俱生四蕴展转相应故。言初静虑与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与第四静虑相应。非自性与自性有相应义。又以一一静虑摄多法。故得与诸无量等功德相应。三无量者除喜无量。后二静虑无喜根故。诸有欲令喜无量不以喜受为自性者。亦说此与喜受相应故。彼二地唯三无量。

慈无量等与几无量等相应耶。答慈与慈世俗智相应。乃至舍与舍世俗智相应。慈等虽以无嗔善根等为自性。而此中所说总摄自性相应俱有。为慈等体故说慈与慈相应。乃至舍与舍相应。即是俱生四蕴互相应义。空无边处等。与几无色等相应耶。答空无边处与空无边处及彼解脱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相应。识无边处与识无边处及彼解脱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相应。无所有处与无所有处及彼解脱六智三三摩地相应。非想非非想处与非想非非想处及彼解脱世俗智相应。此中四无色皆以自地四蕴为性。一一地俱生四蕴展转相应故。言空无边处与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与非想非非想处相应。又以一一无色摄多法故。得与余所说功德相应。六智者如摄中说。

初解脱等与几解脱等相应耶。答初第二第三解脱。与初第二第三解脱世俗智相应。空无边处解脱与空无边处解脱及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相应。识无边处解脱与识无边处解脱及彼遍处六智三三摩地相应。无所有处解脱与无所有处解脱六智三三摩地相应。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与非想非非想处解脱世俗智相应。灭想受解脱非相应。前三解脱虽皆以无贪善根为自性。而此中所说总以自性相应俱有法为体故。说初第二第三解脱与初第二第三解脱相应。即是俱生四蕴互相应义。四无色解脱如四无色说。灭想受解脱虽有多法如心心所不相离俱时起。而无所依所缘行相同义故非相应。

初胜处等与几胜处等相应耶。答初胜处与初胜处世俗智相应。乃至第八胜处与第八胜处世俗智相应。此中八胜处虽皆无贪善根为自性。而此中所说总以自性相应俱有法为体故。说初胜处与初胜处。乃至第八胜处与第八胜处相应。

初遍处等与几遍处等相应耶。答初遍处与初遍处世俗智相应。乃至第十遍处与第十遍处世俗智相应。前八遍处虽以无贪善根为自性。此中所说总以自性相应俱有法为体。后二遍处总以俱生四蕴为性。故言初遍处与初遍处。乃至第十遍处与第十遍处相应。法智等与几三摩地相应耶。答法智与三三摩地少分相应。乃至广说。法智与三三摩地少分相应者。此智不与类智及一切忍俱三三摩地相应故言少分。如法智类智亦尔者。此智不与法智及一切忍俱三三摩地相应故言亦尔。他心智与一三摩地少分相应者。此智与苦集灭智及他心智所不摄道智。并一切忍俱。三摩地不相应故言少分。即是与一缘道无愿三摩地少分相应义如他心智。集灭道智亦尔者。此依数同故说亦尔。然集智唯与缘集无愿三摩地少分相应。灭智唯与无相三摩地少分相应。道智唯与缘道无愿三摩地少分相应。皆除忍俱三摩地故。苦智与二三摩地少分相应者。此智唯与智俱。空三摩地。及苦智俱无愿三摩地相应故言少分。三三摩地门不别说相应者。对前诸门具已说故。于自门中无相应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七

猜你喜欢
  卷第十·霁仑超永
  佛祖正传古今捷录序·雪兆果性
  南岳大乘止观序·慧思
  大般涅槃经 第七卷·佚名
  清净品第八(此品摄第九叹品)·佚名
  评道德学社丛书·太虚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六·石雨明方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三·玄奘
  卷第十八·白岩净符
  卷十三·性音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智旭
  卷第二·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三卷·佚名
  恶行品第十七·佚名
  答 某 师 书·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霍安人·唐圭璋

      待考。   感皇恩   十月小春天,梅飘香细。九叶尧蓂已呈瑞。寿阳仙子,暂降羽衣环珮。林间风味,别人难比。   齐眉共庆,劝声鼎沸。有子知书继家世。兼金五福,行被君恩宠贲。愿祈龟鹤算,千千岁。   醉蓬莱   正

  • 总目五·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五韦元甫王铤潘炎张叔良吕牧韦夏卿綦毋诚姚伦于结郑孺华张叔卿房孺复杨郇伯陈润杜诵郑丹郑昈朱长文【共一卷】戴叔伦【二卷】张建封

  •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九十一·柯劭忞

      陆耉 李拱辰 潘泽 李廷 王道 郭郁 任仁发 苗好谦 韩冲中   陆耉,字仁仲,江阴人。父涣,宋江阴军安抚副使。大安南下,耉从父降,授江阴军判官。   至元十六年,入觐,除朝列大夫、同知徵州路总管府事。耉儒家子,又年少,民

  • 卷三百二十五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起神宗元豐五年四月盡其月   夏四月壬子朔,雲陰,日不見食。(兩紀並書日食不見。)   參知政事蔡確上元豐法寶錄。   知開封府王安禮言三院獄空。詔送史館,安禮遷一官,推、判官許懋、胡宗愈、劉仲熊並賜章服,軍巡判

  • 明光宗贞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丙辰 万寿圣节免朝贺遣阳武侯薛濂武定侯郭应麒怀宁侯孙承荫抚宁侯朱国弼丰城侯李承祚丰润伯曹以忠广宁伯刘嗣爵祭 长陵等陵都指挥使李承恩祭 景皇帝陵内官祭 端肃皇贵妃等陵○御史郑宗周<锍-釒>陈时政一曰充仁

  • 西汉年纪卷八·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文帝十一年冬十月梁王胜淮阳王武代王参来朝【史记年表】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如淳曰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公车令张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 逆臣传四·纪昀

    逆臣传五代○五代 李振孔循蒋殷王宏贽 张彦泽 王峻王殷李振 孔循 蒋殷 王宏贽 张彦泽 王峻 王殷 △李振 李振字兴绪其祖抱真 【按嶭史以振为抱真曾孙与此异】 唐潞州节度使振为唐金吾卫将军拜台州刺史盗起浙东不果

  • 战国策卷三·鲍彪

    宋 鲍彪 注秦【苏张説外自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炖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皆属焉】孝公【献公子显王八年庚申立】卫鞅【卫之庻孽公子姓

  • ●牧令书卷十七 刑名上·徐栋

    安肃徐栋致初辑 近今言政特重刑名以为官之考成所系人之生死所关也而吾谓所宜重者尤在弼教以明刑书曰祥刑又曰刑期于无刑岂尚申韩之术者所能哉 王士俊 袁守定 汪辉祖 陆向荣 刘衡 王有孚 无名 栗毓美 李渔 陈宏谋 沈峻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五 洪武十七年九月丙申朔,应天府奏乡试中式举人廖孟瞻等二百二十九人。 上谕都督府臣曰:“朕自布衣奋迹淮甸,与群雄角逐,十有五载而成帝业,皆赖尔诸将士之力,然朕每思之,当临机决胜,陈师贾勇,固

  •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何休

    五年,春,公观鱼于棠。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曷为远而观鱼?(据浚洙也。○观鱼,《左氏》作“矢鱼”。浚,思俊反。洙,常朱反。)[疏]注“据浚洙也”。○解云:庄九年“冬,浚洙”,传曰“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

  • 引用书目·冯复京

    六家诗名物疏引用书目申公鲁故 齐后氏故 韩婴内传薛君章句 韩诗外传 卜子夏小序 毛苌传 郑笺 郑谱王肃毛诗注 王肃毛诗杂义驳 刘桢毛诗义问王基毛诗驳 韦昭毛诗答杂问 孙毓异同评 蔡谟毛诗疑字议 崔

  • 沙门品法句经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佚名

    沙门品者,训以法正弟子受行得道解净,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手足莫妄犯,节言顺所行。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学当守口,宥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学无求利。无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自融

    紫箨山沙门自融撰门人性磊补辑闽莆林友王较 订佛灯珣禅师禅师名守珣。号佛灯。出吉安州施姓巨族。早岁弃家。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珣初参广鉴瑛不契。竟谒佛鉴。佛鉴孤硬难入。珣乃封其衾而矢曰。此生不悟。不展此也

  • 卷第三十七·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七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十九僧残法之余佛住王舍城。尔时世尊制戒。不听漏心男子边取衣钵饮食疾病汤药。时树提比丘尼不取长者施衣。时偷兰难陀比丘尼语树提言。何不取此男子施。男子漏

  • 易学启蒙意见·韩邦奇

    明韩邦奇撰。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旨在阐明朱熹《易学启蒙》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出:“一卷曰《本图书》,二卷曰《原卦画》,皆推衍邵氏之学,详为图解;三卷曰《明蓍策》,亦发明古法,而附论近世‘后二变不挂’之误;

  • 秦汉史·吕思勉

    秦汉历史研究专著。吕思勉著。开明书店1947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再版。香港太平书局翻印本流传亦较广。分上下两册,凡20章126节,约60万字。上册是秦汉政治历史,分列12章79节,以纪事本末体叙述自秦始皇26年(前2

  • 马有八态譬人经·佚名

    一卷,后汉支曜译。经中说恶马有八态,以譬恶比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