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七十二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二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二

问意识界云何。答意及法为缘所生意识是名意识界。此中问答分别如眼识界应知。问何缘六识界不说彼同分。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六识界是生所显。依生建立彼同分心。是不生故唯说同分。复次六识界是用所显。依用建立彼同分心。无作用故唯说同分。复次六识界皆是意界摄。已说意界有彼同分。应知即已说六识界。故不复说。问若尔。不应立六识界。此六即是意界摄故。答虽即意界而为建立。根境识三各有六故复别说有六识差别问诸契经中说心意识。如是三种差别云何。或有说者。无有差别。心即是意意即是识。此三声别义无异故。如火。名火亦名焰顶。亦名炽然。亦名生明。亦名受祀。亦名能熟。亦名黑路。亦名钻息。亦名烟幢。亦名金相。如是一火有十种名。声虽有异而体无别。如天帝释亦名铄羯罗。亦名补烂达罗。亦名莫伽梵。亦名婆飒缚。亦名憍尸迦。亦名设芝夫。亦名印达罗。亦名千眼。亦名三十三天尊。如是一主有十种名。声虽有异而体无别。如对法中说受名受。亦名等受。亦名别受。亦名觉受。亦名受趣。如是一受有五种名。声虽有异而体无别。故契经说心意识三。声虽有异而无差别。复有说者。心意识三亦有差别。谓名即差别。名心名意名识异故。复次世亦差别。谓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故。复次施设亦有差别。谓界中施设心。处中施设意。蕴中施设识故。复次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复次业亦有差别。谓远行是心业。如有颂曰。

能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调伏此心者  解脱大怖畏

前行是意业。如有颂曰。

诸法意前行  意尊意所引

意染净言作  苦乐如影随

续生是识业。如契经说。入母胎时识若无者。羯刺蓝等不得成就。故知续生是识业用。复次彩画是心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诸傍生趣由心彩画。有种种色。归趣是意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五根各别所行各别境界。意根总领受彼所行境界。意归趣彼作诸事业。了别是识业。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识能了别种种境事。复次滋长是心业。思量是意业。分别是识业。胁尊者言。滋长分割是心业。思量思惟是意业。分别解了是识业。应知此中滋长者是有漏心。分割者是无漏心。思量者是有漏意。思惟者是无漏意。分别者是有漏识。解了者是无漏识。心意识三是谓差别。

问眼色眼识界。为必同系。为亦有异系耶。答如是三种或有同系或有异系。云何同系。谓生欲界以欲界眼见欲界色时。彼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识。即彼以初静虑眼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若生初静虑以初静虑眼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是名同系云何异系。谓生欲界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二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第二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第二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三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第三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第三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四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第四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四静虑色时。彼第四静虑眼。第四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若生初静虑。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所余广说如生欲界。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广说随相应知。颇有异系眼异系色。生异系眼识耶答有。谓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二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三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四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如是三种各异地系。是谓眼色识同系异系义。问身眼色眼识界为必同系。为亦有异系耶。答如是四种或有同系或有异系。云何同系。谓生欲界以欲界眼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生欲界眼识。若生初静虑以初静虑眼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初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是谓同系。云何异系。谓生欲界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初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初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第二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二静虑眼识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二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四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四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若生初静虑。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初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二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二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二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三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三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初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初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四静虑色时。彼初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四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如生初静虑。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广说随相应知。有差别者。若生第二静虑应一切时说第二静虑身。若生第三静虑应一切时说第三静虑身。若生第四静虑应一切时说第四静虑身。

颇有异系身异系眼异系色生异系眼识耶。答有。谓生欲界以第三静虑眼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三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第二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欲界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若生第二静虑。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二静虑身第三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即彼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二静虑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三静虑色时。彼第二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三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若生第三静虑以第四静虑眼见欲界色时。彼第三静虑身第四静虑眼欲界色生初静虑眼识。见第二静虑色时。彼第三静虑身第四静虑眼第二静虑色生初静虑眼识。如是四种各异地系。是谓身眼色识同系异系义。如说眼界色界眼识界及与身同系异系。如是耳界声界耳识界及与身同系异系广说随相应知。

问鼻香鼻识界。为必同系。为亦有异系耶。答如是三种唯有同系。谓欲界鼻欲界香生欲界鼻识。虽有余系鼻而无香鼻识。故此不说。

问身鼻香鼻识界为必同系。为亦有异系耶。答如是四种唯有同系。谓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生欲界鼻识。虽有余系身及鼻界而无香鼻识故此不说。如鼻界香界鼻识界及与身唯同系。如是舌界味界舌识界及与身唯有同系。广说随相应知。

问身触身识界为必同系。为亦有异系耶。答如是三种。或有同系或有异系。云何同系。谓生欲界彼欲界身欲界触生欲界身识。若生初静虑彼初静虑身初静虑触生初静虑身识。是谓同系。云何异系。谓生第二静虑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触生初静虑身识。若生第三静虑彼第三静虑身第三静虑触生初静虑身识。若生第四静虑彼第四静虑身第四静虑触生初静虑身识。是谓异系身触必无异地系义。以根境合方生识故。根境粗细必相似故。此中无四相对同异身界无别所依身故。

问意法意识界。为必同系。为亦有异系耶。答如是三种。或有同系或有异系。云何同系。谓欲界意欲界法生欲界意识。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意。非想非非想处法。生非想非非想处意识。是谓同系。云何异系。有作是说。欲界善心无间唯有未至定现在前。未至定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或有说者。欲界善心无间有未至定或初静虑现在前。彼二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复有说者。欲界善心无间有未至定或初静虑或静虑中间现在前。彼三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欲界善心无间有未至定或初静虑或静虑中间或第二静虑现在前。彼四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如超定时初静虑等无间超第二静虑等而第三静虑等现在前故。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定不定心相生异故。应作是说。欲界善心无间有未至定或初静虑现在前。彼二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彼无间势力唯能至此故。谓欲界善心无间或未至定或初静虑现在前时。彼欲界意初静虑地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彼二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时。彼初静虑地意欲界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静虑无间顺次入第二静虑时。彼初静虑意第二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二静虑无间逆次入初静虑时。彼第二静虑意初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二静虑无间顺次入第三静虑时。彼第二静虑意第三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三静虑无间逆次入第二静虑时。彼第三静虑意第二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三静虑无间顺次入第四静虑时。彼第三静虑意第四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四静虑无间逆次入第三静虑时。彼第四静虑意第三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四静虑无间顺次入空无边处时。彼第四静虑意空无边处意识法。或无色界系或不系。空无边处无间逆次入第四静虑时。彼空无边处意第四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空无边处无间顺次入识无边处时。彼空无边处意识无边处意识法。或识无边处系或无所有处系。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识无边处无间逆次入空无边处时。彼识无边处意空无边处意识法。或无色界系或不系。识无边处无间顺次入无所有处时。彼识无边处意无所有处意识法。或无所有处系。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无所有处无间逆次入识无边处时。彼无所有处意识无边处意识法。或识无边处系或无所有处系。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无所有处无间顺次入非想非非想处时。彼无所有处意非想非非想处意识法。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处无间逆次入无所有处时。彼非想非非想处意无所有处意识法或无所有处系。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初静虑无间顺超入第三静虑时。彼初静虑意第三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第三静虑无间逆超入初静虑时。彼第三静虑意初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识无边处无间顺超入非想非非想处时。彼识无边处意非想非非想处意识法。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处无间逆超入识无边处时。彼非想非非想处意识无边处意识法。或识无边处系。或无所有处系。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余地随相皆应广说。

如是。已说顺逆入定。次复应说入定定果。此中定果者。十四变化心。谓欲界初静虑各有四。第二静虑有三。第三静虑有二第四静虑有一。且欲界有四变化心者。谓初静虑果乃至第四静虑果。此四变化心无间净四静虑现在前。净四静虑无间此四变化心现在前。欲界初静虑果变化心无间。净初静虑现在前时。彼欲界意初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净初静虑无间。欲界初静虑果变化心现在前时。彼初静虑意欲界意识法。即所变化或四处或二处。如是乃至欲界第四静虑果变化心无间。净第四静虑现在前时。彼欲界意第四静虑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净第四静虑无间。欲界第四静虑果变化心现在前时。彼第四静虑意欲界意识法。即所变化或四处或二处。余十静虑果变化心对净静虑广说随相应知。

如是已说入定定果。次复应说命终受生。谓欲界殁生初静虑时。彼欲界意初静虑意识法。或上八地系。或不系。初静虑殁生欲界时。彼初静虑意欲界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欲界殁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处时。彼欲界意非想非非想处意识法。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处殁乃至生欲界时。彼非想非非想处意欲界意识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无所有处殁生非想非非想处时。彼无所有处意非想非非想处意识法。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非想非非想处殁生无所有处时。彼非想非非想处意无所有处意识法。或无所有处系或非想非非想处系。或不系。是谓异系。此中无四相对同异。以意界等通在九地。不必依止色身起故。

问此六识身几有分别。几无分别。答前五识身唯无分别。第六识身或有分别。或无分别。且在定者皆无分别。不在定者容有分别。计度分别遍与不定意识俱故。此中且说眼识后起分别意识。

问以欲界眼见欲界色。及以色界眼见欲色界色时。于彼色起几种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几种分别意识。答已断善根者眼见色时。于彼色起二种眼识。谓染污无覆无记。此后于彼复起三种分别意识。谓善染污无覆无记。不断善根者若诸异生未离欲界染。眼见色时于彼色起三种眼识。谓善染污无覆无记。此后于彼复起欲界三种分别意识。谓善染污无覆无记。即彼若生欲界已离欲界染。未离初静虑染。以欲界眼见诸色时。于彼色起二种眼识。谓除染污。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初静虑二种。不退法者。欲界初静虑各二种。谓除染污。即彼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初静虑二种除染污。欲界若退法者三种。不退法者二种。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初静虑三种。欲界若退法者二种。除无记。不退法者唯善。即彼已离初静虑染。未离第二静虑染。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初静虑二种。不退法者欲界二种。初静虑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初静虑各唯善。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前二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第二静虑各二种。初静虑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初静虑各唯善。第二静虑二种。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初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初静虑各唯善。第二静虑三种。即彼已离第二静虑染。未离第三静虑染。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前三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及第三静虑各二种。前二静虑各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静虑各唯善。第三静虑二种。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前二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二种。前二静虑各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第二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静虑各唯善。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初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静虑各唯善。即彼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前三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第三静虑各二种。前二静虑各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第二第三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静虑各唯善。第三静虑二种。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静虑各唯善。第三静虑二种。见第三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静虑各二种。第三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二静虑各唯善。第三静虑三种即彼已离第三静虑染。未离第四静虑染以初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四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及第四静虑各二种。前三静虑各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后三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即彼以第二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四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静虑各二种。前三静虑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后三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即彼以第三静虑眼见欲界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三种。四静虑各二种。不退法者欲界第四静虑各二种。前三静虑唯善。见初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后三静虑各二种初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见第二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三第四静虑各二种。第二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见第三静虑色时。于彼色起无覆无记眼识。此后于彼复起分别意识。若退法者欲界及初第二第四静虑各二种。第三静虑三种。不退法者。欲界及前三静虑各唯善。第四静虑二种。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二

猜你喜欢
  坐禅三昧法门经卷上·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玄奘
  大般涅槃经 第十六卷·佚名
  第六章 阿育王传记·多罗那他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三·佚名
  第八·宗鉴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九·法藏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三·念常
  卷第二·费隐通容
  卷一百七(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佚名
  传教西洋之提议·太虚
  答尚法圆问(三则)·太虚
  唐梵文字一卷·全真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智顗
  卷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十六·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七十六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黄端伯【五首】端伯字元公建昌新城人崇祯戊辰进士除宁波推官改杭州厯礼部郎中南京既下死于市有瑶光阁集【静志居诗话元公近体浏亮虽注意逃禅都无蔬笋之气絶命辞云欲识分

  • 卷三十六·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三十六兵部主事陈焯编胡 铨【字邦衡庐陵人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见其对策奇之将以冠多士为忌者改寘第五授抚州判官未上以护隆佑太后募乡丁於贑州论赏转承直郎用荐除枢密院编修会和议起上疏请斩

  • ●卷十二·周密

      ○姜尧章自叙(单丙文附)   番易有布衣姜夔尧章,出处备见张辑宗瑞所著《白石小传》矣。近得其一书,自述颇详,可与前传相表里云。   "某早孤不振,幸不坠先人之绪业,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谓名公钜儒,皆尝受其知矣。内翰梁公

  • 卷之二百九十五·佚名

      康熙六十年。辛丑。冬。十月。戊午朔。享太庙。遣和硕简亲王雅尔江阿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暂安奉殿、孝陵、孝东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颁康熙六十一年时宪历  ○河南巡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七十四 宦者传一·纪昀

    宦者传(臣)等谨案宦寺之祸唐与东汉覆辙相踵至召外兵以诛锄之国随以亡唐末令天下悉诛宦者方镇往往藏匿给事后唐庄宗复令 访求送京师得数百人谗谮反侧卒至阶祸宋初待宦者甚严掖庭给使不过五十人民闲有私阉童孺者论死然养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五十·纪昀

    列传宋 【五十四】○宋五十四孙长卿 周沆罗拯马仲甫 王居卿 孙构张诜苏寀马从先沈遘【辽 括 】李大临 吕夏卿祖无择 张问【陈舜俞乐京刘蒙】苗时中 韩贽楚建中张 颉卢革【秉】孙长卿周沆罗拯马仲甫王居卿孙构

  • 九八一 军机大臣奏遵旨改正孔安国序内舛误处并请将仿刊各书改正片·佚名

    九八一 军机大臣奏遵旨改正孔安国序内舛误处并请将仿刊各书改正片【真按:四库全书篡改原书。四库全书校勘典籍。】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臣等遵旨恭查尚书孔安国序内「遂乃定礼乐」句,「礼」字误行加图,谨卽改正。至

  • 卷三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二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晋楚交兵表春秋时晋楚之大战三曰城濮曰邲曰鄢陵其余偏师凡十余遇非晋避楚则楚避晋未尝连兵苦战如秦晋吴楚之相报复无已也其用兵尝以争陈郑与国未尝攻城入邑如晋取少

  • 唐纪四十六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五兴元元年(甲子、784)·司马光

    唐纪四十六 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 [1]二月,戊申,诏赠段秀实太尉,谥曰忠烈,厚恤其家。时贾隐林已卒,赠左仆射,赏其能直言也。 [1]二月,戊申(初七),德宗颁诏追赠段秀实为太尉,谥号称为忠烈,以优厚的待遇抚恤段秀实的家人。当

  • ●守廉鉴第八(十五案)·徐谦

      桑扈窃脂,马不食脂。鸡廉狼贪,物性难齐。我思古人,泌水乐饥。辑守廉   周藩驯虎(《池北偶谈》)   先祖方伯公,为河南按察使,时周王府有驯虎,日唯啖豆腐数斤。猛虎如此,何异驺虞。   鹤子曰:似此寅客,愧杀封使君矣。  

  • 子华子原序·子华子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讎中子华子书凡二十有四篇,以相校复重十有四篇,定著十篇。皆以杀青书可缮写。子华子程氏名本,字子华,晋人也。晋自顷公失政,政在六卿,赵简子始得志,招徕贤俊之士为其家臣。子华子生于是时

  • 第十四章 36·辜鸿铭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辜讲有人有一次问孔子,说:“你怎么认为‘以友好的行为回报伤害’呢?”孔子回答:“那么,你怎么回报友好的行为呢?以正义的行为回报伤害并以友好的行为回报友好。”

  • 卷二十五·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五中庸二或问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曰君子只是説个好人时中只是説做得个恰好底事君子而时中与易传中所谓中重于正正者未必中之意同正者且是分别个善恶中则

  • 上海佛法僧园法苑之新建设·太虚

    ──十六年元旦发表── 一 缘起   二 说明    甲 关于本苑宗旨者    乙 关于本苑法事之改良者    丙 关于本苑之改良社会风俗者    丁 关于本苑之推请护法干事者    戊 关于本苑内部

  • 注维摩诘经卷第八·僧肇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什曰。有无迭用。佛法之常。前品说有。故次说空门。复次从始会以来。唯二人相对。余皆默然。今欲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亦云情惑不同。发悟有因。令

  • 卷第二十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二十八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嫌毁轻贱学处第十二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林园中。于时实力子苾刍。被众差令分僧卧具及知食次。时友地二苾刍与实力子。积代怨仇业缘未终。此二苾刍共

  • 张果星宗·张果

    《张果星宗》是一本中国传统的星命学著作,有“星学鼻祖”之称。成书于明朝时代,《四库全书》未收录,《古今图书集成》收在艺术类星命部内。这种星命术也被称为七政四余之术。该书的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二年金间书业堂刊

  • 御定千叟宴诗·康熙

    四卷。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奉敕编。为集皇家开宴庆颂之诗。首录康熙之作,继以群臣和章,以颂“盛世”安以乐之音。有 《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