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二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四

补特伽罗既不可得。又无前心往后心理。何缘能忆本所作事。答有情于法由串习力。得如是同分智。随所更事能如是知。问前说无有补特伽罗。今何复言有情于法。答前依圣想名示现。今依世想名示现。前依圣言说示现。今依世言说示现。前依胜义。今依世俗。有说。为顺文故。若说法于法于义虽顺。于文不顺。若说有情。于法文义俱顺。依世俗理有有情故。有说为生解故。若说法于法弟子不了。谁能忆谁若说有情于法。弟子便了有情忆法。有情于法由串习力。得如是同分智者。谓有情智于所知法。决定串习。随欲自在前后相似。故名同分。随所更事能如是知者。谓随本所见。随本所受能如是忆。有说。此文应作是说。随所有事能如是知。谓随本所有体。所有相。所有我。所有物。所有性。所有分。能如是忆。有说。此文应作是说。随所住事能如是知。谓随本所住显色。随本所住形色等。能如是忆。为令此义得分明故。引世现喻。谓如有二造印者。能了自他所造印字。虽彼二人不往相问。汝云何造此字。亦不相答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由串习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印字。有情亦尔。由串习力。乃至广说。此中能书者皆名造印者。如彼二人虽不相问亦不相答。而由串习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印字。乃至海外书来亦能读知。有情亦尔。虽无真实补特伽罗。亦无前心往后心理。而由串习力得如是同分智。随所更事能如是知。复令此义重分明故。引第二喻。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心。虽彼二人不往相问。汝云何知我心。亦不相答。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人由串习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有情亦尔。由串习力。乃至广说。此中知他心者。谓得他心通者。如彼二人虽不相问亦不相答。而由串习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乃至百逾缮那外亦相知心。有情亦尔。虽无真实补特伽罗。乃至广说。问若异心所更异心能忆者。云何不天授所更祠授能忆。祠授所更天授能忆耶。答彼相续异故。前心后心相续无异。不应为难。有说。彼心相望无因义故。前心能与后心为因。不应为难。有说。彼二身心不相属故。前后身心既相继属。故先所更后能记忆。问若心相属即能忆者。何不见异牛而忆是前牛。答若于曾受。今见相似则能记忆。若虽曾受。今见不相似便不能忆。日初分所更日后分能忆。日后分所更日初分能忆。前后所见身相似故。

复次一切心心所法。于所缘定安住所缘。此于所问是胜义根本。答所以者何。如见蕴说。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不与彼法作耶。答无时非所缘。以心心所于所缘定。安住所缘不可移转。是故能忆本所作事。谓于一所缘有无量心心所聚。转此一所缘如以此理趣以此性类以此法式。与一心心所聚作所缘事。与余无量心心所聚。作所缘事亦尔。如一心心所聚。以此理趣以此性类以此法式。领受此所缘。余无量心心所聚。领受此所缘亦尔。譬如一人而有百子。此一人如于一子作父事。于余子亦尔。如一子于父作子事。余子于父亦尔。此中眼识及相应法于色所缘定。乃至意识及相应法。于一切法所缘定。此色与眼识及相应法。为所缘者。无时非所缘。乃至此法与意识及相应法。为所缘者。无时非所缘。以一切心心所法。各能领受自所缘故。由此无有余心聚所更。余心聚能忆。问云何心心所法。于所缘定为于处定。为于青等定。为于刹那定耶。此中有说。唯于处定。所以者何。勿有无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故。问云何于处定。答眼识及相应法于色处定。乃至身识及相应法于触处定。意识及相应法于法处等定。如一眼识。若遇青色和合现前则缘青起。若遇黄等和合现前则缘黄等起。如是余识于自所缘亦唯处定。彼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若尔者。应一觉有多了性。一法多体不应道理。识身论说复云何通。如说。过去眼识唯缘过去色。非未来现在。有余欲避知是过失。说心心所法于所缘处定。亦于青等定非于刹那定。所以者何。勿有无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故。问云何亦于青等定耶。答缘青等心心所其体各异。若遇青色和合现前则生。缘青心心所法。若遇黄等和合现前则生。缘黄等心心所法。彼亦不应作如是说。所以者何青有多种。谓青根青茎青枝青叶青花青果。黄等亦尔。应缘根等觉即是缘茎等觉。若尔一觉有多了性。一法多体不应道理。亦与识身论所说相违如前说。如是说者心心所法于三事定。问若尔则应无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答斯有何过。未来世宽无容处耶。然彼本来已有住处。故不应难。问心心所法。如于所缘定。于所依亦定不。设尔何失。若于所依亦定者。何故此中但说于所缘定。不说于所依定耶。品类足说复云何通。如说。云何有俱有法。答一切有漏法。及有漏法俱生无漏法。若于所依不定者。何故于所缘定。于所依不定耶。答于所依亦定。然心心所法。在未来世与所依远。现在则俱。过去复远。有说。在未来世与所依远。现在过去与所依俱。有说。三世皆与所依俱。问若尔。何故此中不说。答此中但欲说忆本所作。所忆者。是所缘非所依故。问品类足说复云何通。答彼文应作是说。云何有俱有法。答一切有为法。而不作是说者。彼文显示有用圣道。不说无用故不相违。有说彼文显示圣道。依他力得依他力起。故但说与有漏法俱生者。问若心心所法。于所缘定于所依亦定者。彼于何位取所缘耶为于生时为于灭时。设尔何失。若生时者生时在未来。云何未来法能有所作。若灭时者。灭时诸法衰退散坏。云何此位能取所缘。答应言灭时。问云何衰退散坏之法能取所缘。答诸有为法性羸劣故。不自依故。依他转故。无作用故。不自在故。随于何位。若遇所依。所缘和合即于彼位。能取所缘。唯于灭时有此和合。有说生时是未来世。未来诸法无作用故。不能取所缘灭时是现在世。现在诸法有作用故能取所缘。若灭时不取所缘者。则心心所法毕竟不能取于所缘。勿有斯过。故于灭时能取所缘。

又以受意为因力强。念便不忘。应知此中前生心聚以意声说。后生心聚以念声说。然受意有二种。一受行相意。二受所缘意。且如于增上忍有二心。受彼行相不受彼所缘。谓苦类智忍苦类智相应有二心。受彼所缘不受彼行相。谓集法智忍集法智相应有三心。受彼行相亦受彼所缘。谓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应。余心不受彼行相。亦不受彼所缘谓余忍智相应。如于增上忍于余心。随应广说亦尔。受行相所更受所缘能忆。受所缘所更受行相能忆。复有二种意。一染污。二不染污。一一所更二种。能忆复有三种意。谓善不善无记。一一所更三种能忆。复有四种意。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一一所更四种能忆。复有四种意。谓彼因彼等无间彼所缘彼增上。一一所更四种能忆。复有五种意。谓见苦所断乃至修所断。此中见苦所断所更五种能忆。见集修所断所更亦尔。见灭所断所更四种能忆。除见道所断。见道所断所更四种能忆。除见灭所断。复有五种意。谓善不善有覆无记。如理所引无覆无记。不如理所引无覆无记。此中有说。善所更二种能忆。谓善如理所引无覆无记。如理所引无覆无记所更亦尔。不善所更三种能忆。谓不善有覆无记。不如理所引无覆无记有覆无记。不如理所引无覆无记所更亦尔。如是说者。一一所更五种能忆。复有六种意。谓眼识乃至意识。五识所更意识能忆。意识所更六识能忆。复有十二种意。欲界有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界有三。谓前四除不善。无色界亦尔。无漏有二。谓学无学。欲界善所更十二种能忆。不善色界善所更亦尔。欲界有覆无记所更八种能忆。谓除色界有覆无记无色界三。欲界无覆无记所更亦尔。色界有覆无记所更十种能忆。除欲界二无记。无色界善所更亦尔。色界无覆无记所更十种能忆。除无色界二无记。无色界有覆无记所更九种能忆。除欲界二无记及色界无覆无记。无色界无覆无记所更亦尔。学所更十一种能忆。除欲界有覆无记。无学所更若退法者如学说。若不退法者七种能忆。除学及四染污。由前受意为因力强。于彼所缘引生后念。不忘者。谓心不狂乱非苦所逼。尊者世友说曰。由三因缘忆本所作。一善取前相故。二同分相续现行故。三不失念故。由此虽无补特伽罗。亦无前心往后心理。而能忆念本所作事。

何缘有情忘而复忆。答有情同分相续转时。于法能起相属智见。此中忘者是失念义。非不念义。所以者何。无有少法名不念故。同分有三种。谓加行同分所缘同分。随顺同分。加行同分者。如有先诵素怛缆藏。中间忘失。后因如前所作加行还得记忆。先诵毗奈耶阿毗达磨藏亦尔。如是先起不净观。中间忘失。后因如前所作加行还得记忆。先起持息念界方便亦尔。曾闻有婆罗门子。先诵得四吠陀书。中间忘失。复温诵之尽其方便不能通利。便往师所具述因缘。师即问言。汝先诵时以何加行。答言。本时手绳口诵。师言。汝当如本加行。彼随师教一切皆忆。所缘同分者。如有先见如是园林泉池山谷经行处等。中间忘失。后见相似园林等时一切皆忆。随顺同分者。如得随顺饮食衣服卧具房舍说法人等。则能忆念先所更事。曾闻有一苾刍。先诵得四阿笈摩。中间忘失。复温诵之尽其方便不能通利。便往尊者阿难陀所。问其因缘。尊者答言。汝今可往以油涂身温室洗浴。求诸随顺衣服饮食卧具房舍说法人等。苾刍依教悉还通利。如是同分相续转时。于法能起相属智见。问起谁相属。答三种同分有异。诵言于法能起连续智见。即是起长时流注相续智见义。复有诵云。于法能起次第智见。即是起彼彼周遍行列智见义。复有诵言。于法能起无碍智见。即是起无滞无著无断智见义。复有诵言。于法能起无障智见。即是起离障伏所治胜怨敌智见义。又以受意为因力强念便不忘。应知此中前生心聚以意声说。后生心聚以念声说。受意言如前释。由前受意为因力强。于彼所缘。引生后念。中间虽忘而后复忆。不忘言如前释。

何缘有情忆而复忘。答有情异分相续转时。于法不起相属智见。此中忘者。是失念义。广说如前。异分有三种。谓加行异分。所缘异分。随顺异分。加行异分者。如有先诵素怛缆藏。中间忘失。舍之复诵毗奈耶。或阿毗达磨藏。后皆不忆。先诵毗奈耶阿毗达磨藏亦尔。如是先起不净观。中间忘失。舍之复起持息念。或界方便后皆不忆。先起持息念界方便亦尔。所缘异分者。如有先见如是园林泉池山谷经行处等。中间忘失。后更不见彼相似相。于前所更不复能忆。随顺异分者。如有不得随顺饮食衣服等事。于前所更不能复忆。如是异分相续转时。于法不起相属智见。问不起谁相属。答三种同分此中亦有四种异诵。与前相违应广说。又以受意为因力劣念便忘失。应知此中前生心聚以意声说。后生心聚以念声说。受意言如前释。由前受意为因力劣。于彼所缘不生后念。中间虽忆而后复忘。忘者谓心狂乱苦受所逼。尊者世友说曰。由三因缘念便忘失。一不善取前相故。二异分相续现行故。三失念故。复作是说。由八因缘念便忘失。一者生时生苦所逼故念便忘失。二者死时死苦所逼故。三者余语多现行故。四者根钝依余智故。五者生非爱趣苦受所逼故。六者五根于境驰散不息多放逸故。七者重烦恼障数现行故。八者不数修定心散乱故。念便忘失。

问何等智所更念有忘失。闻所成耶。思所成耶。修所成耶。生得等耶。有说。闻思所成及生得等所更念有忘失。非修所成。定力所持无忘失故。有说。修所成所更亦有忘失。身羸弱故。谓有得定身羸弱者。心亦羸弱故。彼所更亦有忘失。问何处有忘念耶。答在欲界。非色无色界。于五趣中皆有忘念。有说地狱无有忘念。以恒忘故。问何等补特伽罗有忘念耶。答异生圣者皆有忘念。圣者中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皆有忘念。唯除世尊。以佛成就无忘失法故。云何知然。答经为量故。如说。舍利子假使诸苾刍众。以床座舁我行经百年。欲令如来无上慧辩。有少退失无有是处。故知佛具无忘失法。

如象迹喻。契经中说。舍利子言。若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及能生作意正起。尔时意识生。问意云何坏。答有三种坏。一暂时坏。二尽众同分坏。三究竟坏。暂时坏者。谓善心无间。不善无记心现前。尔时名为善心暂坏。乃至无记心无间。善不善心现前。尔时名为无记心暂坏。如是欲界心无间。色界不系心现前。尔时名为欲界心暂坏。乃至不系心无间三界心现前。尔时名为不系心暂坏。若入无想灭尽等至。尔时名为一切心暂坏。尽众同分坏者。谓断善根者。善心有尽众同分坏。离欲染异生不善心。有尽众同分坏如是等。究竟坏者。谓苦智已生集智未生。三界见苦所断心究竟坏。乃至灭智已生道智未生。三界见苦集灭所断心究竟坏。预流者三界见所断心究竟坏。不退法一来者。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六品心究竟坏。不退法不还者。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染污心究竟坏。不退法阿罗汉。三界见修所断染污心究竟坏。不退法异生离欲染者。欲界染污心究竟坏。乃至离无所有处染者。八地染污心究竟坏。尊者世友说曰。意若遇和合缘不名为坏。若不遇和合缘则名为坏。复作是说。意若不为相违因所障不名为坏。若为相违因所障则名为坏。

何缘祭祀饿鬼则到非余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释经故。如契经说。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白佛言乔答摩。我有亲里命过欲施其食。彼为得我食不。世尊告言。此事不定。所以者何。诸有情类有五趣别。若汝亲里生地狱中。食地狱食。以自存活。彼不能受汝食。生傍生趣天趣人趣。亦复如是。若汝亲里生鬼趣中。则能受汝所施饮食。婆罗门言。若我亲里不生鬼趣。所施饮食谁当受之。佛语彼言。饿鬼趣中。无汝亲里无有是处。乃至广说。彼经虽作是说。而不说何缘祭祀饿鬼则到非余。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问彼婆罗门。何故不问佛何缘祭祀饿鬼则到非余。答有二缘故。谓彼或是利根或是钝根。若是利根自能解了不须问佛。若是钝根不能生疑故不问佛。问何故世尊。不为彼说唯施饿鬼则到因缘。答亦二缘故。谓彼或是利根或是钝根。若是利根自能解了不须佛说。若是钝根非法器故。佛不为说。

何缘祭祀饿鬼则到非余趣耶。答彼趣法尔得如是处。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则到非余。此中问意此趣为以下贱故到。为以高贵故到。设尔何失。若以下贱故到者。则祭祀地狱傍生彼亦应到。若以高贵故到者。则祭祀人天彼亦应到。此中答意不以下贱故到。亦不以高贵故到。然由二缘。一由彼趣法尔故。二由业异熟故。于中先显示彼趣法尔。谓彼鬼趣法尔得如是处。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则到非余。欲令此义得分明故。引世现喻。如鹅雁孔雀鹦鹉舍利命命鸟等。虽如意自在飞翔虚空。而神力威德不大于人。然彼趣法尔得如是处。事生我分能飞翔虚空。鬼趣亦尔。由法尔力祭祀则到。余趣不尔。谓如傍生趣中鹅雁孔雀等。由趣法尔力能飞翔虚空久住。游戏人离神足咒术药草。欲住虚空去地四指。经须臾顷犹无能者。然彼神力威德不胜于人。饿鬼亦尔。由趣法尔力。祭祀则到非余。欲令前义重分明故。引第二喻。又如一类那落迦。能忆宿住亦知他心。一类傍生。一类饿鬼。能忆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烟焰。兴云致雨作寒热等。虽能作是事。而神力威德不大于人。然彼趣法尔得如是处。事生我分能作是事。鬼趣亦尔。由法尔力祭祀则到。余趣不尔。此中一类那落迦。能忆宿住者。如契经说。地狱众生作如是念。大德沙门婆罗门等。观欲将来能作过患。是大怖畏。恒为我等说断欲法。我等虽闻而不能断。今因欲故受大苦恼。又作是念。我等昔于净行沙门婆罗门等作邪恶行。由彼为因今受此苦。问彼于何时能作是念。答于初生时非中后时。所以者何。彼初生时未受苦痛。能作是念。若受苦痛。今生所受尚不能忆。况先所受。问彼住何心能作是念。善耶。染污耶。无覆无记耶。答三种皆能。问何无覆无记。答威仪路非工巧处。彼无工巧事故。非异熟生。彼异熟心是五识故。问彼如是念。为在意地为五识身。答在意地非五识身。五识中无此分别故。问彼如是念为忆几生。答彼唯忆一生。谓所从没来生此者。有说。能忆多生乃至五百。亦知他心者。谓地狱中有生处得知。能知他心。然无事可显。问彼于何时能知他心。答唯初生时。所以者何。若受苦痛心便闷乱故。问彼住何心知他心耶。答住三性心皆能知。问何无覆无记。答威仪路非工巧处。异熟生如前说。问为在意地为五识身。答在意地非五识身。以五识身缘色法故。一类傍生能忆宿住者。如契经说。

婆罗门告饷佉狗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可升此座。彼便升之。复语之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可食此饭。彼便食之。又复告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汝命终时所藏财宝。今可示我。彼便示之。问何时能忆宿住事耶。答初中后时并皆能忆。问住何心忆。答住三性心。问何无覆无记。答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皆能忆。问此在何识。答在意地非五识身问能忆几生。有说。唯能忆一生。谓所从没来生此者。有说。能忆多生乃至五百。云何知然。传说。有一女人置儿一处。有缘他行。须臾有狼负其儿去。众人捕逐而语之言。汝今何缘负他儿去。狼言。此女五百生来常杀我子。我亦于其五百生中常杀其子。若彼能舍旧怨嫌心。我亦舍之。女言。已舍。狼观此女口虽言舍而心不舍。即便断其子命而去。亦知他心者。谓傍生趣亦知他心。即如彼狼知女心事。问何时能知。答三时皆知。问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问何无覆无记。答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皆能知。问此在何识。答在意地非五识。一类饿鬼能忆宿住者。如伽他说。

我昔集资财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乐  我独受贫苦

问何时能忆。答三时皆能。问住何心忆。答住三性心。问何无覆无记。答三种如前说。问此在何识。答在意地非五识身。问能忆几生。答乃至五百。云何知然。传闻。有一女人为鬼所执。羸困欲死。咒师语言。汝今何故恼他女人。鬼言。此女五百生来常害我命。我亦于其五百生中常害彼命。彼若能舍旧怨嫌心。我亦舍之。女言。已舍。鬼观此女口虽言舍而心不舍。便害而去。亦知他心者。即如彼鬼知女心事。问何时能知。答三时皆能。问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问何无覆无记。答三种如前说。问此在何识。答在意地非五识。及起烟焰兴云致雨。作寒热等者。此唯傍生趣能非余趣。傍生趣中唯龙能。非余类。问若尔。经说当云何通。如说。有天能兴云。有天能降雨。有天作寒热。有天起风雷。答应知彼经说龙为天。如余经说。

佛告阿难。汝看天雨为不雨耶。彼亦于龙以天声说。问起烟焰等。为多龙作。为一龙耶。答一龙亦能。问若尔何故经作是说。有天能兴云有天能致雨。乃至广说。答随别所乐故作是说。谓或有龙。唯乐兴云。或复有龙。唯乐致雨。余亦如是。此中烟焰云雨等事。是龙加行所引发故。唯是彼龙近士用果。若从龙宫所流出水。非彼加行所引发故。是一切有情共增上果。如地狱等由趣法尔力。虽有如上所说事。而神力威德不大于人。鬼趣亦尔。由趣法尔力。祭祀则到非余。复有说者。五趣皆有法尔胜事。谓地狱趣异熟色等断已还续。余趣不尔。傍生趣中有能飞空兴云雨等。饿鬼趣中祭祀则到。人趣能受善戒恶戒。修胜品善。勇猛强记智力深远。天趣中欲天。随其所须应念则至。色无色天有胜生胜定。复有说者。诸方亦有法尔胜事谓支那国虽奴仆等。皆衣缯绢。余方贵胜所不能得。印度等国乃至贫贱皆衣[疊*毛]衣。余方贵人亦不能得。迦湿弥罗国中秋时牛颈系郁金花鬘余方胜人所不能得。北方贫人饮葡萄酒余方富者亦不能得。如诸方有法尔胜事。饿鬼亦尔祭祀则到。有说。诸趣法尔有异。谓四趣中一一皆有生处得智。唯人趣无三恶趣有。如前广说。天趣有能忆宿住者。如伽他说。

我施誓多林  蒙大法王住

贤圣僧受用  故我心欢喜

彼亦知他心。而无现事可说何时忆知等。如傍生鬼随应广说。问此生处得智为忆知几趣。有说各唯自忆知。有说地狱唯忆知地狱。傍生忆知二趣。饿鬼忆知三趣。天忆知五趣。问若傍生不知天者。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如说。善住龙王等知帝释心念。乃至广说。答此是比知非现知故无相违过。如是说者此事不定。如狼及鬼忆知人故。问何故人趣无此智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广说。复次人趣有瞻相智。睹言相智。本性念生智。妙愿智等。覆蔽彼故。如生处得智。余趣皆有唯人趣无。如是祭祀。唯鬼趣到。余趣不尔。如是已显示由趣法尔力。祭祀饿鬼则到非余。今当显示由业异熟。复次有人长夜起如是欲。如是爱乐我当娶妇。为儿娶妇。为孙娶妇。令生子孙绍继不绝。我命终已若生鬼趣。彼念我故当祭祀我。由彼长夜有此欲乐。是故祭祀则到非余。谓彼由起如是欲乐。引发诸业生鬼趣中。是故祭祀则到非余。如诸聚落城邑中人。或为子孙不断绝故。或为财产转增盛故。或为富名久流传故。以法非法集诸财宝牛羊等物。于己亲属尚不欲与。况施他人。彼由悭贪缠缚心故。舍人同分生鬼趣中。于自舍宅水窦厕溷不净处住。彼有亲属追恋生苦。作是念言。彼集财产自不受用。亦不施人。今生何所。遂集亲里。请诸沙门婆罗门等。设大施会。愿此资彼舍苦受乐。尔时饿鬼于自住处。见如是事。于自亲里生眷属想。于其财物生己有想。即时欢喜。于福田所。生信敬心。于其所作起随喜心。便离重苦。由此因缘祭祀则到。问若尔何故。不名他作业他受果耶。答不尔。彼于尔时。由生敬信随喜心故。见施功德悭贪过失。由此增长舍相应思。成顺现受业得现法果故。尊者世友说曰。今所受果是先业所引。先业有障以今业除之故。无他作业他受果失。谓彼饿鬼先世已造感饮食业。但由悭贪障蔽心故。于所饮食起倒想见不得受用。然彼饿鬼有二种。一乐净。二乐不净。彼乐净者。以悭贪故河见非河。水见为血。所有饮食见为不净。乐不净者。河见干枯。水见无水。满饮食器悉见为空。若彼亲里为设施会。彼便信敬起随喜心。见施功德。悭贪过失舍相应思。得增长故除想见倒。彼乐净者。见河是河。见水澄清。于诸饮食皆见净妙。乐不净者。见河盈溢见水是水。见饮食器悉皆盈满。故彼亲里祭祀则到。有作是说。彼先世亦有感饮食业。但由悭贪所覆蔽故。今时感得怯劣身心。诸饮食处必有大力鬼神守护。彼怯劣故不能得往。设复得往亦不敢食。若彼亲里为设施会。广说乃至舍相应思。得增长故。令彼身心转得强胜。由此能至有饮食处。食其饮食。由此因缘祭祀则到。是故无有他作业他受果失。大德说曰。彼先虽造感饮食业。以微劣故未能与果。若彼亲里为设施会。广说乃至舍相应思得增长故。先所作业便能与果。故彼亲里祭祀则到。由此无有他作业他受果失。问舍相应思得增长已。为但感资具为亦感得胜身心耶。答二种俱得。胜身心者。舍劣色香味触。得胜色香味触。舍无威德得有威德。感资具者。谓得饮食衣服园林宅舍等事。问若生余趣亲里为其修福业者。彼亦得不。答若彼亦能生于信。敬随喜之心。令舍俱思得增长者。亦得其福。问若尔。此中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从多分说。谓饿鬼中多有是事。余趣不尔故。有说。鬼趣多有。如是业故。谓造此业者。多生鬼趣故。有说鬼趣于人常希求故。有说。鬼趣饥渴所逼。于一切处常有希望。是故偏说。此中应辨五趣义。如定蕴当广分别。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十二

猜你喜欢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一卷·世友
  卷四百二十三·佚名
  嘉泰普灯录总目·雷庵正受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卷第八(金刚部中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灌顶
  卷六十六·道世
  第一章 《玉历》之起源·佚名
  卷五·佚名
  甘露军茶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一卷·佚名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朱棣
  彰所知论序·佚名
   第八則  翠巖眉毛·胡兰成
  俱舍论疏 第二卷·法宝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七十六·彭定求

        卷876_1 【二贺诗】   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   卷876_2 【四王语】   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   卷876_3 【时人为屈突语】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 鲍参军集卷四·鲍照

    扶风歌 昨辞金华殿,今次鴈门县。寝卧握秦戈,栖息抱越箭。忍悲别亲知,行泣随征传。寒烟空徘徊,朝日乍舒卷。 代少年时至衰老行 忆昔少年时,驰逐好名晨。结友多贵门,出入富儿邻。绮罗艳华风,车马自扬尘,歌唱青齐女,弹筝燕赵人,好

  • 卷五·韦庄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浣花集> 钦定四库全书 浣花集卷五      唐 韦庄 撰 今体诗凡二十八首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 积石乱巉巉庭莎緑不芟小桥低跨水危槛半依岩花落鱼争唼樱红鸟竞引泉疏地

  • 本纪第十 顺帝·沈约

    顺皇帝讳准,字仲谋,小字智观,明帝第三子也。泰始五年七月癸丑生。七年,封安成王,食邑三千户。仍拜抚军将军,置佐史。废帝即位,为扬州刺史。元徽二年,进号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诸军事,给鼓吹一部,刺史如故。四年,又进号骠骑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吐蕃·欧阳修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傉檀

  • 卷第一百三十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齐纪四〔昭阳作噩(癸酉),一年。〕世祖武皇帝下

  •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六·佚名

    卷十六   康熙十四年闰五月壬辰,诏责湖广诸将。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等奏:逆贼两路出犯南漳、均州,与我兵对垒。迩来虎渡口诸处贼船日增,闻逆贼吴三桂身在松滋,声言渡江与我兵战;且欲决堤水灌荆州,使我岳州大兵不得援荆。

  • 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四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殿阁词林记卷八·廖道南

    (明)廖道南 撰○史馆附修撰陟礼部尚书朱梦炎朱梦炎字仲雅江西进贤人元进士金溪县丞歳丙午以故官入朝授国子博士吴元年迁修撰梦炎博学能文凡稽古礼文志多预议未几补浙江按察司经歴洪武二年转山西行省贠外郎召入为礼部贠

  • 王钅夫传·张廷玉

    王钅夫,字德威,顺天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常熟知县。滨海多奸诈之徒,常窝藏亡命,为非作歹,钅夫都赦免其罪。倭寇之患发生后,钅夫对这些奸诈之徒说“:何以报答我?”都表示愿誓死效力。于是立长老,收纳子弟数百人与边防士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氏族略【一】【臣】等谨按郑志氏族略以三十二类叙得姓受氏之原附以四声缀以总论旁罗古今綦辨且博虽炫多闻而广附会在所不免然伊古姓氏已备见於此矣恭惟我国家肇兴东土受姓自天帝统既尊皇支益

  • 兵二一·徐松

    监牧牧养上下监二监。大中祥符四年十一月, 牧制置使(奉)[奏]请以在京诸坊监及诸军病马就京城西开远门外草地,分作两监,量破草料牧放。诏以为牧养上下监。马重病者送下监,轻者上监。 太宗雍熙二年九月,太宗幸天驷监阅马,诏宰

  •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七·高晋

    目录祀典【三】 钦定南巡盛典巻六十七祀典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二日礼部奏言明春圣驾南巡所有山东省元圣周公先师孔子阙里东岳岱宗江南省河渎淮渎江渎明太祖陵请照例遣祭以昭盛典其浙江省禹陵南镇防稽山海神圣驾两次

  • 提要·熊朋来

    【臣】等谨案经説七卷元熊朋来撰朋来字与可南昌人登宋咸淳十年进士仕元为福清县判官事迹具元史儒林传朋来之学恪守宋人故易亦言先天后天河图洛书书亦言洪范错简诗亦不主小序春秋亦不主三传葢当时老师宿儒相传如是门户

  • 卷二十六·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二十六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襄公二经【丙申】八年春王正月公如晋○夏葬郑僖公【无传】○郑人侵蔡获蔡公子燮【杜郑子国称人刺其无故侵蔡以生国患燮蔡庄公子○燮息协反】○季孙宿防晋侯

  •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太虚

    ──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义。菩萨是略语,正云菩提萨埵。菩提、是对宇宙万有的最高觉悟,萨埵、是有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七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七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七今圣神文武皇帝朝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一部十卷(御制序)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一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一部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