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六十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得纳息第一之五

味相应初静虑。入当言味耶。出当言味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品类足说。初静虑云何。答初静虑所摄善色受想行识。乃至第四静虑云何。答第四静虑所摄善色受想行识。勿令生如是疑静虑唯善。欲显静虑非唯是善故作斯论。以静虑通善染无覆无记故味相应。初静虑入当言味耶。出当言味耶。答于能味当言入。于所味当言出。乃至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入当言味耶。出当言味耶。答于能味当言入。于所味当言出。此中爱名为味三摩地。名初静虑等即爱相应。诸三摩地名味相应静虑无色。问何故但说与爱相应非余烦恼。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亦应说余烦恼。谓应说有身见相应初静虑。入当言取我我所耶。出当言取我我所耶。答于能取当言入。于所取当言出。广说乃至无明相应初静虑入当言愚耶。出当言愚耶。答于能愚当言入。于所愚当言出。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说亦如是。而不作是说者应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举爱为门。令知余烦恼亦尔。有说。此中说相似者。谓爱与定相似非余烦恼。所以者何。定于所缘流注相续爱亦如是。复次定于所缘审谛而取爱亦如是。复次定于所缘系心不离。爱亦如是。复次定于所缘摄受而转爱亦如是。复次定能长益诸根大种。爱亦如是。诸余烦恼无此相故不说相应。问味是爱非静虑等不应言入。以于定有入言故。静虑等是定非爱。不应言味。以于爱有味言故。何故二法更互得名。答由此二法展转相应更互受名斯有何过。谓定爱相应故亦可名味。爱定相应故。亦可言入。此中入出者入出有五种。一地。二行相。三所缘。四异类心。五刹那。地入出者。谓初静虑等无间第二静虑现在前时。名入第二静虑。出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等无间非想非非想处现在前时。名入非想非非想处。出无所有处。如顺次入出。如是逆次入出及顺逆超入出亦尔。行相入出者。谓无常行相等无间。苦行相现在前时。名入苦行相。出无常行相。余行相亦尔。所缘入出者。谓缘色定等无间。缘受定现在前时。名入缘受定。出缘色定缘。余定亦尔。异类心入出者。谓欲界心等无间。色界或不系心现在前时。名入色界或不系心。出欲界心。色界心等说亦尔。如欲界等心。学等心亦如是。余善等心随应亦尔。刹那入出者。谓初刹那等无间第二刹那现在前时。名入第二刹那。出初刹那。余刹那亦尔。于五入出中此依刹那入出而作论。于能味当言入。于所味当言出者。有作是说。此中说味相应定。流注相续现在前时。皆以前刹那为所味是所缘故。后刹那为能味是能缘故。于能味当言入者。谓后后刹那。味相应静虑无色现在前时。名于能味已入。于已起位方成能味故。于所味当言出者。谓前前刹那味相应静虑无色。已谢灭时名于所味。已出于已灭位方成所味故。问爱相应定能缘三世。何故唯说缘过去耶。有说。此依多分而说。谓有情类法尔。多缘曾所受顺境生爱味故。有说。过去定于相续中已作饶益。现在定从彼而起追恋生爱。有说。此中依入出定而为问答。未来定未名入出。现在定名入未名出。过去定名入已出。今欲显于已出位生味故。但说缘过去。有余师说。此中说净定无间起味相应定。净定为所味是所缘故。味相应定是能味是能缘故。余如前说。评曰。应知初说为善。此中入出皆依味定而作论故。诸味相应初静虑皆有覆无记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前文唯说爱相应定。今欲显定亦与余烦恼相应故作斯论。诸味相应初静虑皆有覆无记耶。设有覆无记初静虑皆味相应耶。答诸味相应初静虑皆有覆无记。有有覆无记初静虑。非味相应。谓除爱余烦恼现前。乃至诸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皆有覆无记耶。设有覆无记非想非非想处。皆味相应耶。答诸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皆有覆无记。有有覆无记。非想非非想处非味相应。谓除爱余烦恼现前。此中味相应静虑无色。皆有覆无记者。能障圣道及圣道加行故名有覆。不招异熟果故名无记。余烦恼者。谓见疑慢无明。此诸烦恼与不染污静虑无色。展转相续而现在前。令瑜伽师名爱上静虑。见上静虑。疑上静虑。慢上静虑者。亦有余缠随烦恼垢共相应义。烦恼胜故但说烦恼。颇有不入初静虑。入第二静虑耶。答入。乃至颇有不入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耶。答入。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如品类足说。初者谓次第随顺。相续连合中数为初故。复次次第随顺。相续连合入诸定时此最初故。诸契经中亦说九次第定。或有生如是疑。若不入初静虑等。便不能入第二静虑等。今欲令彼生决定解。不入初静虑等。亦能入第二静虑等故作斯论。颇有不入初静虑。入第二静虑耶。答入。云何入。谓从未至定。或静虑中间。或第二静虑近分。或第二静虑。或第三静虑近分。或第三静虑。或第四静虑等无间第二静虑现在前。此中有说。欲界善心等无间。唯能入未至定。有说。亦能入初静虑。有说。亦能入静虑中间。尊者僧伽伐苏说曰。亦能入第二静虑如超定者。从初静虑等无间。超第二静虑。入第三静虑。如是亦应从欲界善心等无间。超初静虑入第二静虑此不应理。欲界善心非定心故。不可得说与诸定心同其势力。颇有不入第二静虑。入第三静虑耶。答入。云何入谓从初静虑。或第三静虑近分。或第三静虑。或第四静虑近分。或第四静虑。或空无边处。有说。亦从第二静虑近分等无间。第三静虑现在前。颇有不入第三静虑入第四静虑耶。答入。云何入。谓从第二静虑。或第四静虑近分。或第四静虑。或空无边处近分。或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有说。亦从第三静虑近分等无间。第四静虑现在前。如是乃至颇有不入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耶。答入。云何入。谓从识无边处。或非想非非想处近分。或非想非非想处。有说。亦从无所有处近分等无间。非想非非想处现在前。此中遮刹那。不遮相续。不遮分位。不遮众同分。不遮无始时来。谓入此定前刹那。不入彼定。非余刹那亦不曾入故。相续等于此不遮。由斯理趣应知。亦有遮二遮三乃至遮七。谓颇有不入初第二静虑入第三静虑耶。答入。谓依未至定离欲界。乃至第二静虑染。命终生第三静虑。或从上地殁生第三静虑。即于彼第三静虑现在前。乃至颇有不入四静虑下三无色。入非想非非想处耶。答入。谓依未至定离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染。命终生非想非非想处。即于彼非想非非想处定现在前。此依遮刹那乃至遮众同分。不遮无始时来。说其有亦不遮众同分。或亦不遮分位。义亦无违应准前说。

颇有不入初静虑。生梵世耶。答生。乃至颇有不入非想非非想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耶。答生。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如契经说。先此入定后生彼中。乃至广说。或有生疑。要入彼定方得生彼。欲令此疑得决定故。显虽不入彼定亦得生彼故作斯论。问若尔经说当云何通。答有诸有情先入彼定。后生彼中。有诸有情不入彼定而亦生彼。契经说入定生彼者。阿毗达磨说不入定生彼者。如是则二说善通。问若不入彼定亦得生彼。何故世尊唯说入定生彼处耶。答有诸外道。谓梵天等非修定得故。世尊说先此入定后方生彼。令决定信果由因得。复次有诸有情耽著现在少分欲乐。不乐当来离欲胜果。世尊为彼毁呰欲乐赞离欲果。彼有情闻已忻乐请说所因故。佛为说先入彼定后生彼处。复次有诸有情。闻说上界离欲胜果不生信解。佛意欲显若能入彼根本定时现受胜乐。令知彼果更为胜妙故。佛为说先此入定后生彼中。复次有瑜伽师能入彼定。虽乐生彼。而不现入故。佛为说先此入定后方生彼。复次有瑜伽师。虽厌欲界苦求离欲乐。而于离欲法懈怠不修故。佛为说先此入定后生彼处。颇有不入初静虑生梵世耶。答生。云何生。谓依未至定离欲界染。最后解脱道。及后时不入初静虑彼若未离初静虑染命终。必当生于梵世。或上地殁生彼天中。问不起彼定云何生彼无异熟因故。答顺后次受业为异熟因故得生彼。颇有不入第二静虑。生极光净耶。答生。云何生。谓依未至初静虑。静虑中间。第二静虑近分随一。离初静虑染。不入第二静虑。彼若未离第二静虑染命终。必当生极光净。或上地殁生彼天中。颇有不入第三静虑。生遍净耶。答生。云何生。谓依未至初静虑。静虑中间。第二静虑。第三静虑近分随一。离第二静虑染。不入第三静虑。彼若未离第三静虑染命终。必当生于遍净。或上地殁生彼天中。如是乃至颇有不入非想非非想处。生非想非非想处耶。答生。云何生。谓依未至定乃至无所有处随一。离无所有处染。未离上染。不入非想非非想处命终。必生非想非非想处。此中遮刹那。遮相续。遮分位。遮众同分。不遮无始时来。

若得初静虑非第二静虑。彼命终生何处。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我说依初静虑能尽诸漏。依第二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能尽诸漏。勿有生疑唯依根本定能尽诸漏非未至等。为令此疑得决定故。显依九地皆能尽漏。谓七根本未至中间余近分地。虽不能尽而亦能断故作斯论。然得有二种。一现前得。二成就得。此中依现前得而作论。若得初静虑非第二静虑彼命终生何处。答或梵世。或极光净。或遍净。或广果。或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或无所有处。或非想非非想处。或无处。所谓现前得初静虑。非第二静虑者。决定已离欲界染而上地不定。于中若未离初静虑染。彼命终生梵世。若依未至定。或初静虑。或静虑中间或第二静虑近分随一。离初静虑染最后解脱道。及后时不入第二静虑。未离第二静虑染。彼命终生极光净。即彼若依未至。初静虑。静虑中间随一。离第二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遍净。若即依前三地随一。离第三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广果。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三地随一。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已离三界染故。若得第二静虑。非第三静虑。彼命终生何处。答或极光净。或遍净。乃至或非想非非想处。或无处。所谓现前得第二静虑。非第三静虑者。决定已离初静虑染。而上地不定。于中若未离第二静虑染。彼命终生极光净。若依未至。初静虑。静虑中间。第二静虑。第三静虑近分随一。离第二静虑染。不入第三静虑。未离第三静虑染。彼命终生遍净。即彼若依未至。初静虑。静虑中间。第二静虑随一。离第三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广果。若即依前四地随一。离第四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空无边处。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四地随一。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若得第三静虑。非第四静虑。彼命终生何处。答或遍净。或广果。乃至或非想非非想处。或无处。所谓现前得第三静虑。非第四静虑者。决定已离第二静虑染。而上地不定。于中若未离第三静虑染。彼命终生遍净。若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静虑随一离第三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广果。若即依前五地随一。离第四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空无边处。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五地随一。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若得第四静虑。非空无边处。彼命终生何处。答或广果。乃至或非想非非想处。或无处。所谓现前得第四静虑。非空无边处者。决定已离第三静虑染。而上地不定。于中若未离第四静虑染。彼命终生广果。若依未至定。乃至第四静虑随一。离第四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空无边处。若即依前六地随一。离空无边处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识无边处。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六地随一。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若得空无边处。非识无边处彼命终生何处。答或空无边处。乃至或无处。所谓现前得空无边处。非识无边处者。决定已离第四静虑染。而上地不定。于中若未离空无边处染。彼命终生空无边处。若依未至定。乃至空无边处随一。离空无边处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识无边处。如是乃至若即依前七地随一。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若得识无边处。非无所有处。彼命终生何处。答或识无边处。乃至或无处。所谓现前得识无边处。非无所有处者。决定已离空无边处染。而上地不定。于中若未离识无边处染。彼命终生识无边处。若依未至定。乃至识无边处随一。离识无边处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无所有处。如是乃至若即依前八地随一。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若得无所有处。非非想非非想处。彼命终生何处。答或无所有处。乃至或无处。所谓现前得无所有处。非非想非非想处者。决定已离识无边处染。而上地不定。于中若未离无所有处染。彼命终生无所有处若依未至定。乃至无所有处随一。离无所有处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非想非非想处。若即依前九地随一。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由斯理趣应知亦有得二得三乃至得七。遮亦如是。答理无异故不具说。问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静虑。此中何故不问。彼命终生何处耶。有说。亦应说若得欲界善心。非初静虑彼命终生何处。答或欲界。或梵世。乃至或非想非非想处。或无处所。谓现前得欲界善心。非初静虑者。彼决定在欲界而离染不定。谓彼若未离欲界染。命终还生欲界。若依未至定离欲界染。最后解脱道。及后时不入初静虑。未离初静虑染。彼命终生梵世。即彼若依未至定。离初静虑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极光净。乃至若依未至定。离无所有处染。未离上染。彼命终生非想非非想处。若依未至定。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彼命终无生处应作是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彼不应问答欲界。以此是定蕴。正问答定及定果。欲界非定非定果是故不说。问得初静虑非第二静虑等。彼命终亦生欲界等。此中何故不说。有说。亦应说彼生一切下地。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是定蕴正显生定地。若说生下则有生欲界不定地过是故不说。有说。此中说得诸定而死生者。诸生下者退舍诸定是以不说。问诸生上者于命终时。亦舍诸定何故则说。答诸生上者虽有所舍犹名胜进。况有所得。诸生下者虽有所得尚名退堕。况有所舍。今是定蕴正显胜进是故不说。问契经但说依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能尽诸漏。云何知有静虑中间。及未至定依之尽漏。答世尊。说有三三摩地能尽诸漏。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余经又说。初静虑名有寻有伺。第二静虑以上名无寻无伺。若无静虑中间更说何等名无寻唯伺。由此知有静虑中间依之尽漏。又契经说佛告苾刍。我不唯说依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等能尽诸漏。然由慧见亦能尽漏。此经则显有未至定依之尽漏。又未离欲染圣者。未得静虑而见圣谛。若无未至定依何得起圣道永断诸漏。由此故知有未至定依之尽漏。问何不即说初静虑等能尽诸漏而说依耶。有说。静虑有先曾得。若世尊说初静虑等能尽诸漏。则无知者。谓得静虑皆已尽漏。是故佛说依静虑等。起无漏道方能尽漏。有说。诸定唯是奢摩他要毗钵舍那方能尽漏。故说依定应须起慧。有说。诸定多是曾得勿有恋著不欲进修。故说依之进求胜道不应生著。问如契经说。非想非非想处俱行修念等觉支。余经复说。乃至想定能正通达能辩圣旨。前经亦说依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能尽诸漏。如是二说岂不相违。答初经说能引发。后二经说即依彼。又初经说方便。后二经说成满。问若尔何故说俱行耶。答于前后义俱声亦转。如世尊说。曼驮多王起此想俱即便堕落。又经复说起此想俱。彼诸有情即便殒殁。又余经说。毗摩质多罗王。起此心俱寻见自身被五系系。此皆前后而说俱声。修觉支经应知亦尔。问若法初静虑为因。彼法是初静虑果耶。设法是初静虑果。彼法初静虑无因耶。答诸法初静虑为因。彼法是初静虑果。有法是初静虑果。彼法非初静虑为因。谓三界结断。及初静虑果。欲界通果心品。乃至第四静虑亦应作此问答。于无色定唯应说结断。问诸舍初静虑地心。得第二静虑地心。皆初静虑地心灭。第二静虑地心起耶。答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依未至定。或静虑中间。或第二静虑近分。离梵世染。不入根本地。尔时舍初静虑地染污心。得第二静虑地不染污心。而非彼灭此起。第二句者。谓非离染次第入定时。第三句者。谓初静虑殁生第二静虑时。第四句者。谓除前相。问诸舍第二静虑地心。得初静虑地心。皆第二静虑地心灭。初静虑地心起耶。答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起欲界缠退第二静虑时。第二句者。谓逆次第入定时。第三句者。谓生时。第四句者。谓除前相。问诸舍初静虑烦恼。彼得第二静虑地善法耶。答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依未至定。或初静虑。静虑中间。入见道四心顷。第二句者。谓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入见道时。及圣者离上七地染时。第三句者。谓离静虑染时。第四句者。谓除前相。问诸舍第二静虑地功德。彼得初静虑地烦恼耶。答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退上地对治。及上地所修第二静虑地功德时。第二句者。谓上地殁生欲界及梵世时。第三句者。谓极光净殁生欲界及梵世时。及起下地烦恼。退第二静虑时。第四句者。谓除前相。于余定随其所应。亦应作此问答分别。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一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七十四·佚名
  卷第四十五·李通玄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二卷·普光
  起信论疏上卷·元晓
  治平铁壁机禅师年谱·铁壁慧机
  卷四百八十六·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一(有序)·智旭
  卷之十一·纪荫
  佛教人乘正法论·太虚
  卷二十·赜藏主
  续高僧传序·佚名
  卷七·佚名
  卷第三十·智旭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缘起·密云圆悟
  佛说普法义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陈坦之·唐圭璋

      坦之字行简。   塞翁吟   远碧秋痕瘦,楚玉恨赋凄凉。荷雨碎,泣残妆。击愁在垂杨。秋衣拂叠仙栀露,裁云刀尺犹香。诗锦字,献明珰。肯容易相忘。   思量。空掩抑,分宵缓枕,终不敌、凉谯漏长。自解珮、兰皋去后,渐消

  • 易祓妻·唐圭璋

      一剪梅   染泪修书寄彦章。贪做前廊。忘却回廊。功名成就不还乡。铁做心肠。石做心肠。   红日三竿懒画妆。虚度韶光。瘦损容光。不知何日得成双。羞对鸳鸯。懒对鸳鸯。

  • 关汉卿·隋树森

    小令 【正宫】白鹤子(四首) 一 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 二 花边停骏马,柳外缆轻舟。湖内画船交,湖上骅骝骤。 三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春意两丝牵,秋水双波溜。 四 香焚金

  • 卷一百八·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八目録鳞介类题张道隐太山祠画龙【唐蒋贻恭】题画龙【宋楼钥】毘陵天庆寺观画龙【宋戴复古】画龙【宋刘叔赣】段志坚画龙【元元好问】题家龙溪画龙【元李祁】题陈所翁画龙【元李祁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四·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十年岁次庚辰 金海陵炀王亮正隆五年春正月庚辰朔不受朝金国贺正旦使施宜生等诣西上合门进名奉慰命兵部尚书杨椿假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就驿燕之 户部郎中緫领湖广财赋彭合言荆南府新招效用六千兵又马

  • 东都事略卷六十五·王称

    列传四十八  贾昌朝字子明真定人也曽祖纬为史官官至给事中五代史有传天禧元年昌朝献文章于朝召试除晋陵簿国子监説书时孙奭判监一见许以公辅景祐元年初置崇政殿説书以授昌朝而天章阁侍讲亦自昌朝始在经筵善称説仁宗

  •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三·王祎

    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光宅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嗣圣【以新旧纪修】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以吕祖谦标目修】二月戊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己未立豫王旦为皇帝居别殿妃刘氏为皇后永平郡王成器为皇太子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

  • 班马异同卷三十五·倪思

    日者列第六十七史记一百二十七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

  • 卷七·陆以湉

    ◎陈忠愍公同安陈忠愍公化成,由行伍积军功,官至提督,封振威将军。故例,提镇不得官本乡,上以非公莫能膺海疆重任,破格授厦门提督。道光庚子,英夷扰浙东,命沿海严防,特移公江苏。抵署甫六日,闻舟山失守,即帅师驰赴吴淞口,审度险要,列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六·李衷纯

    唐太宗论李密论骆宾王李敬业论狄仁杰论韩文公与大颠书及别传辩洪忠宣论宋孝宗论解大绅论于忠肃论圣贤人物志论○唐太宗论甚哉君臣之间、始终之际、未易言也、夫人情患不亲。亲则爱。爱甚易昵。昵则狎。狎则猜易以起。

  • 第二○七钤领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六日一一四一○—四三·佚名

    上件附送之钤领典史今于与请钤领事。遵领得光绪十八年正月起、闰六月底止,春夏两季养廉银壹拾两,增廉银壹拾两,役食银壹拾伍两伍钱,马夫工食银参两壹钱,共银参拾捌两陆钱;除扣减平外,实应领银参〔拾〕陆

  • 第五章 徽商资本的出路·佚名

    第一节 购置土地  927 处士讳(汪)明德,世昭其字也。……处士聪明过人,善对句,涉猎百家子史,通大义。及壮,练达时务,极有条理,父兄悦其能。凡家事内外一以委之,服劳无违命。事商贾每倍得利,归父兄娱其心。厥考

  • 萧会理传·李延寿

    萧会理字长才,从小聪明灵慧,喜爱文史。十一岁时,萧会理成了孤儿,因此特别受到梁武帝的宠爱,给他的衣服、礼仪和品爵都和正王待遇相同。十五岁时被任命湘州刺史,他总是相信他身边的人所出的主意,行事刘纳因此而经常限制他的行

  • 李皇后传·薛居正

    高祖皇后李氏,晋阳人。高祖卑微时,曾在晋阳的别墅放马,乘机在夜间闯入她家,将她抢来与她成亲。到高祖掌管藩镇时,封她为魏国夫人。高祖在太原立国,想对军士颁行赏赐,因国家资财不足,准备向民间征敛,以促成此事。皇后听到后劝谏

  • 卷二十七·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二十七宋 真德秀 撰广大学易文言君子学以聚之说见前易大传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

  • 恃君览第八·吕不韦

    恃君原文:一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 ,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 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故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二之余·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壬)中根领解白佛自陈中。二重颂二。初颂法说。二颂譬说。(癸)今初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癸)二颂譬说

  • 秦汉神异·佚名

    《秦汉神异》主要选录了秦汉以前的神话故事。若从“志怪小说”这种文体发展的角度说,秦汉以前尚处于志怪小说的萌芽期,神话故事只能称作“准志怪小说”;若从“神话”这种文学样式演变的角度说,魏詈的志怪小说,乃至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