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七十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

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独觉到究竟声闻皆离染得。尽智时得故。余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后作加行方现在前。佛不由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然有愿智由边际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问此愿智加行云何。答以一切地及边际定为加行。谓修行者将起此愿智时。先起欲界善心。次此无间入初静虑。次入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起还入无所有处。次第乃至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复入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第四静虑。彼既如是于上下地一切等至。循环入出令极调顺第四静虑已。复于第四静虑从下入中从中入上。如是上品名为边际第四静虑。从此次第引起愿智。是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诸阿罗汉为饶益他故。于上下地循环入出令调柔随顺第四静虑。若时加行流注无滞。尔时名为加行成满。从此能引愿智现前。大德说曰。于无间灭无间起及俱生中了知方便。若时加行流注无滞。尔时名为加行成满。从此引起愿智现前。

问宿住随念智与缘过去愿智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此名宿住随念智。此名缘过去愿智。复次宿住随念智知前际有漏五蕴。此愿智知有漏无漏诸蕴。复次宿住随念智知欲色界前际五蕴。此愿智知三界及不系诸蕴。复次宿住随念智知诸蕴共相。此愿智知诸蕴自相及共相。复次宿住随念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愿智唯此法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异生有圣者亦有。此愿智唯圣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有。此愿智唯无学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时解脱不时解脱相续中皆有。此愿智唯不时解脱相续中有。复次宿住随念智依四根本静虑。此愿智唯依第四根本静虑。复次宿住随念智通曾得未曾得曾习未曾习共不共。此愿智唯未曾得未曾习不共。复次宿住随念智初引发时唯能生生次第随念后成满时。若生生次第若超百生千生等。随其所欲皆能随念。此愿智初引发时及成满时。若次第若超越如其所愿皆如实知。复次此愿智但于宿住随念智所知境转者。即有六事胜。一炽盛胜。二增上胜。三微妙胜。四清净胜。五明白胜。六迅速胜。况余多耶。是谓宿住随念智缘过去愿智差别。

问他心智与缘现在愿智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此名他心智。此名缘现在愿智。复次他心智缘一物为境。此愿智缘一物或多物为境。复次他心智缘自相境。此愿智缘自共相境。复次他心智缘他相续。此愿智缘自他相续。复次他心智缘心心所法。此愿智缘五蕴。复次他心智依四根本静虑。此愿智唯依第四根本静虑。复次他心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愿智唯此法者有。复次他心智异生有。圣者亦有。此愿智唯圣者有。复次他心智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有。此愿智唯无学者有。复次他心智时解脱不时解脱相续中皆有。此愿智唯不时解脱相续中有。复次他心智通曾得未曾得曾习未曾习共不共。此愿智唯未曾得未曾习不共。复次他心智有漏无漏。此愿智唯有漏。复次他心智缘欲色界系及不系法为境。此愿智缘三界系及不系法为境。复次此愿智但于他心智所知境转者。即有六事胜。谓炽盛胜等如前说。况余多耶。是谓他心智缘现在愿智差别。

问云何愿智能知未来。答有说。以过去现在比知未来。譬如田夫下种子已。比知定有如是果生。彼亦如是。有说。若尔愿智应是比量智非现量智。应作是说。此愿智不待观因而能知果。不待观果而能知因。是故此智是现量智。非比量智。问云何愿智知无色界。答有说。由观等流及行差别。如观行路之人知所从至。有说。若尔愿智应是比量智非现量智。应作是说。此愿智不观因而知果。不观果而知因。故此智是现量智。非比量智。然声闻独觉有余习过患故。于所愿境加行乃知。如来余习过患永尽。故于所愿举心即知。问世尊愿智云何能知一切有情心相差别。答有说。此不必须问。所以者何。此是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有说。先已品量而今能知。有说。由取一分所识知有情心相差别。类知余者。如世界坏时有情多分生极光净天。于彼展转访宿住事。后以宿住随念智知。佛亦如是。有说。佛于缘起善达故知。有说。佛于愿智自在故知。有说。佛于自业善达故知。有说。佛于等流善达故知。有说。佛于行差别善达故知。尊者说曰。佛于有情心界欲知便知。不因加行无烦责问。以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此种类智皆已得故。问何缘发起如是愿智。答为饶益他故。谓先起愿智观诸有情意乐差别。后随所应作饶益事。譬如良医先观病者差别相已然后授药。

问愿智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此中有说。愿智唯一。谓在第四静虑唯是善。有说。愿智有二。谓在第四静虑及欲界各唯善。有说。愿智有三。谓第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有说。愿智有五。谓四静虑及欲界各唯善。有说。愿智有六。谓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有说。愿智有七。谓上三静虑唯善。初静虑及欲界各善无记。有说。愿智有十。谓四静虑及欲界各有善无记。如是说者。应知如前说六者善。问愿智唯在第四静虑又唯是善。何故乃言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耶。答愿智实在第四静虑及唯是善。然此中依密意说。愿智及愿智后同缘起说智。皆名愿智故。其事云何。谓瑜伽师先依第四静虑发起愿智知所知法。即缘此法入第三静虑。次第乃至即缘此法。起欲界善心。从此无间即缘此法起欲界善或无记心说所知法。此中若根本若后起皆说名愿智。是故说或善或无记。

云何无诤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我弟子中善现苾刍住无诤行第一。虽作是说。而不广辩。云何无诤行无诤名何法。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问云何无诤行。答一切阿罗汉善达内时外不如是。若亦善达外时名无诤行。云何内时。谓自相续中所有烦恼。云何外时。谓他相续中所有烦恼。遮此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所有烦恼皆已遮断。于他相续所有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遮名无诤行。有说。时谓三时。即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于此三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三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三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有说。时谓六时。即日夜各初中后分。于此六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六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六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尊者妙音说曰。非谓无有自相续中烦恼故名无诤行。但以能遮他相续中烦恼诤故名无诤行。所以者何。诤是对他之名。非对自故。问何故遮制烦恼。名为善达。答要由方便觉慧现前。方能遮制自他烦恼故名善达。

问无诤名何法。答令他相续无杂秽转。谓诸烦恼能为津润垢腻杂秽。得无诤者不为他相续中烦恼之所津润垢腻杂秽。即是远离他相续中诸烦恼义。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遗余转。谓得无诤者。如于自相续烦恼永断无余。如是于他相续烦恼亦能遮制令无有余。即是遍遮他相续中应令彼起诸烦恼义。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差别转。谓得无诤者如能遮亲相续中烦恼令其不生。如是亦能遮怨及中相续中烦恼令其不起。即是平等遮制他相续中诸烦恼义。问善达外时无杂秽转有何差别。答善达外时。谓慧无杂秽转。谓烦恼不起。

复次彼阿罗汉行五种法。令他相续烦恼不起。何等为五。一净威仪路。二应时语默。三善量去住。四分别应受不应受。五观察补特伽罗。净威仪路者。彼阿罗汉先一处坐。若他来者即观其心。以何威仪令不起结。若知由此生彼结者。即便舍此住余威仪。若不起结即如本住先住。余威仪亦尔。应时语默者。彼阿罗汉见他来时便观其意。为应与语为应默耶。观已若见语起彼结。虽极欲语即便默然。若见由默起彼结者。虽不欲言而便与语。若涉道路见二人来。即观谁应先可与语。观已若见与此语时彼起结者。即与彼语与彼亦然。若俱与语而起结者。即便默然俱默亦尔。若语若默俱起结者。即为避路令不起结。善量去住者。彼阿罗汉随所住处即便观察。我为应住。为应去耶。若见住时起他结者处虽安隐资具丰饶随顺善品而便舍去。若见由去生他结者。处虽不安资缘匮乏不顺善品而便强住。分别应受不应受者。彼阿罗汉若有施主以资具施。即观其心为应受为不应受。观已若见受起彼结。虽是所须而便不受。若见不受起彼结者。虽所不须而便故受。观察补特伽罗者。彼阿罗汉为乞食故将入城邑里巷他家。观察此中男女大小。勿有因我起诸烦恼。若知不起便入乞食。若知起者。虽复极饥而便不入。无如是事为分别故。假使一切有情。因见我故起烦恼者。我即往一无有情处断食而死。终不令他因我起结。彼阿罗汉修行如是五种行法。则能遮他相续烦恼令不现前。

问何故阿罗汉已得解脱而修此法自拘缚耶。答彼阿罗汉先是菩萨种性。不忍有情造恶招苦。为拔彼故恒作是念。我无始来与诸有情互起缠缚。轮回五趣受诸剧苦。我幸得免复应救彼。又作是念。我无始来或作倡妓或淫女等鄙秽之身。百千众生于我起结。尚由此故长夜受苦。况我今者离贪恚痴为世福田。于我起结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应复作烦恼因缘。故阿罗汉虽自解脱而为有情起无诤行。

问彼为遮他自相烦恼。为共相耶。答唯自相可遮。非共相。所以者何。共相烦恼随其所应。一时总缘一界一地一处一类。一所得身执我我所。或执断常。或拨为无。或执第一。或执能净。或起犹豫。无明不了一切有情恒任运起不可遮止。是故唯遮自相烦恼。问无诤行自性云何。为是定。为是慧耶。设尔何失。若是定者此文云何通。如说善达外时名无诤行。善达是慧。若是慧者余说云何通。如说应习静定无诤。答应说是慧。问若尔。何故说应习静定无诤耶。答彼应说应习静慧无诤。而说应习静定无诤者。欲显与定俱故名定。而实是慧。是名无诤自性。如自性我物等亦尔。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云何名无诤行。答此行能对治他烦恼诤故。名无诤行。然诤有三。一烦恼诤。二蕴诤。三斗诤。烦恼诤者谓百八烦恼。蕴诤者谓死。斗诤者谓诸有情互相陵辱言语相违。应知此中说烦恼诤。为遮有情起烦恼故。复有说者。由此能令自他诤无故名无诤行。即是善修无我行义。是故尊者善现曾于日暮至一毗诃罗扣门而立。门内苾刍问言是谁。尊者善现由住无诤久时熟修无我行故。默不能答言我是善现。良久乃曰。此是世间假所立名为善现者。又彼尊者曾路行遇雨。至一外道门侧避之。外道问言。仁字何等。尊者善现由住无诤久时熟修无我行故。默不能答我是善现。再三问已。乃徐答言。此是世间假名善现。故知善修无我行者。令自他诤无说名无诤行。有说。诸瑜伽师由住此故于爱不爱。宜不宜。可意不可意。有利无利苦乐具中。悉皆无诤故名无诤行。

复次无诤界者堕色界。有说。堕欲色界。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地者在第四静虑。有说。在五地。谓四静虑及欲界。如是说者。谓初说善。所依者依欲界身。行相者是不分明行相。所缘者缘欲界。于欲界中但缘烦恼。有说。通缘欲界五蕴。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念住者是法念住。有说。通四念住。如是说者。法念住。善智者是世俗智。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根相应者舍根相应。世者堕三世缘未来。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不善。有说。通缘不善无记而多缘不善。三界系不系者。色界系缘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是修所断缘修所断。有说。通缘见修所断多缘修所断。缘名缘义者但缘义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但缘他相续。有说。通缘自他相续而多缘他相续。何处起者。应言欲界起。非色无色界。欲界中唯人趣非余趣。人趣中唯三洲非北洲。三洲中男子女人俱能起。尊者众世说曰。唯赡部洲唯男子能起。如是说者初说为善。何等补特伽罗起者。是圣者非异生。唯无学非学。无学中唯不时解脱非时解脱。所以者何。以要得自在定及相续不为烦恼所持者方能起故。问佛独觉到究竟声闻。为亦住无诤不。设尔何失。若彼亦住无诤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故犹起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若彼不住无诤者。契经说云何通。如说尊者善现住无诤第一。彼根性劣尚能住无诤。佛独觉等根胜。而彼何故不能住于无诤耶。答应言佛等亦住无诤。问若尔。何故犹起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耶。答佛及到究竟声闻。俱是说法教化他者皆得愿智。观察有情我今为能令彼于我不起烦恼而种善不。若知能者便往化之。若知不能不起彼结但能令彼种善根者。即念宁起彼结要当令种善根。所以者何。彼若能起毛许胜善。必能摧灭如山烦恼诸恶行故。若知俱不能者则方便避之。胜于善现过百千倍。有说。佛及到究竟声闻不住无诤。问何故善现能住无诤。佛等根胜不能住耶。答尊者善现于无诤中爱乐尊重恒时修习。佛等不尔。非于无诤起极尊重想故。然非不能住。如是说者。佛等亦住无诤然不多住为化有情故。所以者何。诸受化者根性不等。或宜慰喻。或宜诃责。或宜称赞。然后入法。彼虽或于诃责等位起贪嗔慢。然必因此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舍利子等虽能恒住无诤行。为化有情而不多住。

问无诤。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独觉到究竟声闻皆离染得。尽智时得故。余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后加行现在前。佛不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然有无诤由边际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问此无诤加行云何。答以一切地及边际定为加行。如愿智中广说。

如契经说。善现苾刍修无诤行证法随法。问无诤不能断诸烦恼。世尊何故作如是说。答彼尊者于无诤行从昔以来。爱乐修习由此展转能起圣道。断诸烦恼成阿罗汉。从此能起无诤现前。依此密意故作是说。非谓无诤能断烦恼。其事云何。曾闻尊者昔由二缘。于无诤中发起正愿。一由见二由闻。由见者。谓于往昔见佛弟子由住无诤。每至城邑衢路市里。将护有情令不起结。由闻者。谓于往昔闻佛弟子由住无诤。余说如前。既见闻已起正忆念。随所修习施戒多闻精勤梵行。一切皆以回向无诤。愿我未来作佛弟子恒住无诤。将护有情如所见闻。诸佛弟子。由彼愿力感众同分。于释迦牟尼佛法中。为住无诤第一弟子。为无诤故速疾证得阿罗汉果。以无诤必依无学身故。由斯密意。契经说言。修无诤行证法随法。问无诤作何行。答作寂静行。为寂静他诸烦恼故。

如说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中。世尊记说五百弟子。各随所能双双第一。今本论师欲于相似双中显差别故。而作斯论。问何故世尊说诸弟子双双第一。尊者世友说曰。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师与弟子贤和无诤互不相隐真实功德。非如外道为名利故心怀嫉姤弟子与师互相非毁。复次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弟子尚有真实功德可称可记。何况于师。恶说法中师尚无有实德可记。何况弟子。复次欲显善说法中悭垢永断师与弟子互相称扬真实功德。非如外道有悭垢故。师于弟子。弟子于师。尚不欲闻他人称赞。何况自说。复次世尊显已所应作事皆已成办舍教授担而自安故。复次欲显苾刍修正加行。有所归趣非悠悠故。复次世尊欲令于所赞德随彼爱乐多住中者生敬重心意望满故。复次佛为勉励新学苾刍令生希慕翘勤修故。大德说曰。由二因缘世尊记说弟子功德。一者显己现法乐住。二者哀愍后世有情。复次世尊自显于九十六诸外道众中我众最胜故。复次世尊欲显佛出世间有大饶益。谓佛出世乃有如是诸第一双开士出现非无佛时。复次世尊欲令于诸功德差别门中别别乐者欢喜勤修舍诸懈怠疾证得故。复次世尊欲以弟子所得证已所说是真实故。复次欲止诽谤善说法中无有现证上人法者故。复次世尊欲止见诸苾刍形容憔悴生轻慢者。显此皆有殊胜功德。阿毗达磨诸论师言。随诸佛法故。谓过殑伽沙数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法。皆记说弟子众中所有多双第一功德今佛亦尔。复次欲令世间别别爱乐诸功德者闻生欢喜。于佛正法。起尊重心种诸善根获大饶益故。复次欲与未来诸佛庄严徒众故。谓佛记说诸弟子已无量有情若见若闻皆生欢喜发起正愿。随所修习施戒多闻正勤梵行皆以回向第一功德。愿我来世于佛法中得预如斯诸正士数。则为庄严彼佛徒众。复次欲令所记弟子自庆愿满故。谓因儒童等五百苾刍曾于过去五百佛所。若见若闻彼佛记说弟子功德欢喜发愿。随我所有施戒多闻正勤梵行愿于来世佛正法中得预如是大弟子数今既愿满。复闻佛记欢喜踊跃深自庆幸故有是说。一一如来大弟子众皆于过去五百佛所大誓庄严方得成就。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佛记弟子双双第一。

问如说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因儒童心直心无曲心淳质增上。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由此俱名第一。此中黠慧即是敏捷敏捷即是黠慧。而佛各称第一故须问其异相。尊者因儒童心直心无曲心淳质增上者。直无曲淳质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直者是总句。心无曲者别。显心无谄心淳质者别显心无诳。如黠慧马善识人意。虽或惊触无损于人。尊者因儒童亦复如是由黠慧故善知佛意。于诘问时随顺正答。其事云何如契经说。彼在家时丰饶财宝亲属豪贵。常事日天彼以盛年时当娉妇。广请外道婆罗门众于自宅中大设祠祀。佛于化事终不失时。是日晨朝为化彼故著衣持钵命阿难陀。汝可随我入城乞食。命已便入室罗筏城至因儒童宅门而住。外道梵志遥见叱言。今日此家设吉祥会此不祥物何用来为。佛闻便告阿难陀曰。汝往语彼诸外道等。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此因儒童定于今日弃舍汝等投我出家。尽汝技术能留难不。时阿难陀受佛教敕如师子王无所畏难往如群鹿外道众中告言。如来善达因果所言诚谛语汝等曰。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此因儒童定于今日弃舍汝等投我出家。尽汝伎术能留难不。外道闻已相视笑言。沙门乔答摩随情诡说。何有将临祀会延屈我等内外庆集而归汝出家耶。奇哉沙门如是妄语。时有婆罗门名为五顶。曾见世尊记事不谬告外道众曰。此因儒童定当出家莫生异念。外道咸曰。设有斯事我等必能为作留难。即共相率弹指拊掌。绕因儒童室七重而住。须臾日出此因儒童著新净衣。至重阁上。烧香发愿跪拜日轮。尔时世尊知化时至便自化作婆罗门形。著乌鹿皮金绳络体。手执金杖。从日轮来至因儒童前敷座而坐。儒童接足归诚顶敬。外道喜曰。儒童福人感大梵天亲临礼席事今已办。快哉沙门所言无实。时佛即以所化作形告儒童言。今作何事如是喧扰。儒童羞赧俯首答曰。今随俗法正欲娶妇。佛问所费。答言我费三百千金。复问所用。答言百千与妇作庄严具。百千为众办诸饮食。百千用施诸婆罗门。佛言汝设饮食施婆罗门用二百千。当获爱果事容可尔。余百千者用买妇耶。彼心直故即答言买。佛言汝妇直尔许耶。且汝妇发为直几许。儒童答言此无多直若诸倡伎淫女置之。直一迦羯尼。或唯直半。复问彼爪为直几耶。儒童答言此无所直。佛复次第举彼身中三十六物一一问之。儒童亦一一而答皆言此无所直。然因儒童曾于过去迦叶波佛法中。经十千岁修界方便观因佛别问不净物故。过去所习善品现前遂伏欲贪。离欲界染。世尊于是还复本形。为因儒童说四真谛。彼闻即得不还果证。佛时便执因儒童手上升虚空。说伽他曰。

虽极庄严而行法  静调息务修梵行

一切世间累皆舍  即是净志沙门僧

由此故知彼心质直。若不尔者。化人问时彼应答言。汝是梵志何用知我娶妇事。为娶妇法然云何名买。由质直故随问而答。善品成熟得不还果。是故世尊赞因儒童黠慧第一。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九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六卷·宝亮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念常
  重刻佛法金汤编叙·岱宗心泰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希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五下·智顗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卷·湛然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四·唐慧琳
  禅心经语·佚名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一·澄观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佚名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一卷·安慧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佚名
  无生法忍总摄十二门义·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词苑丛谈卷四·徐釚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品藻二复斋漫録云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云世言栁耆卿是曲调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惨闗河冷落残照当楼此唐人语不减髙处矣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此等语絶妙只一出

  • 卷七十四·徐世昌

    蔡新蔡新,字次明,号葛山,漳浦人。乾隆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谥文恭。有《缉斋诗文集》。题汪文端公松泉图种树添新荫,先当培其根。疏泉资灌溉,先当裕其源。少师勤学殖,呈材依禁

  • 卷七十三·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七十三兵部主事陈焯编许 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徙金华至谦方五世父觥宋淳佑七年进士仕未显以殁谦生数岁而孤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稍长肆力于学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虽疾不废既乃受业金

  • 卷一百二十一 寶元元年(戊寅,1038)·李焘

      起仁宗寶元元年正月盡是年三月   春正月癸卯,元昊請遣人供佛五臺山,乞令使臣引護,并給館券,從之。元昊實欲窺河東道路故也。   刑部員外郎、直史館、同知禮院宋祁上疏曰:   臣伏見頃歲以來,災眚數見,依類託寓【一

  • 陕西总督岳钟琪奏折 一、感泣悚惶,披肝沥胆再上奏折·雍正

      编者按:岳钟琪因张熙投书劝自己谋反,故深惧雍正疑心,所以才写了这个奏折以表示忠心,雍正在折后的批语中,对岳钟琪好言安慰,进行表彰,才算使岳钟琪吃了一颗定心丸。  【原文】  陕西总督臣岳钟琪谨奏,圣恩超越古今,特再

  • 第二节 郑成功未生时中国之时势·陈匪石

    吾中国乱界有东西不可经、南北不可纬之公例二:(甲例)流寇—假王—真帝(乙例)流寇=假王=真帝吾中国乱界又有东西不可经、南北不可纬之特例一:(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其公例(甲),则有流寇然后有假王、有假王然

  • 武元衡传·刘昫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曾祖武载德,是天后堂弟,官至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作文,死时官至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事迹载于《逸人传》。父武就,为殿中侍御史,因武元衡权位显贵,追赠吏部侍郎。武元衡应举进士登第,屡次被使府

  • 卷二十三·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二十三宋 徐天麟 撰舆服上天子车旗【皇后子附】王车黄屋左纛【高纪李斐曰天子车以黄缯为盖里纛毛羽幢也在乘与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犁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文帝初立奉天子法驾迎代

  • 春秋集传详説卷十八·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成公下【简王五年晋景十九年】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帅师侵郑【义已见隠七年】母弟岀聘脩时事之常犹之可也以将兵伐国非所似亲爱其弟春秋之书之所以讥也春秋有书齐侯之弟秦伯之弟郑伯之弟宋公之弟者书弟虽

  • 卷七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十六宗庙制度书益稷搏拊琴瑟以咏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注郑司农云云和地名也?谓云和山名】 空桑之琴

  • 入国第五十四·管仲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

  •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六祖因风□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

  • 由三种所依显念佛胜义·太虚

    ──二十五年一月在汕头庵埠各界欢迎会讲──佛法在离言自证,本无可以宣说的文字语言。而佛以方便利人故说法,则法法皆显不思议理,随举一句一偈,皆可总持全体佛法,无欠无缺。现在即举出三句义,对佛法全体作概略的说明:一 迷

  • 卷第二十三·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二十三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启 复彦升陈榜眼请住太平启 伏以卷舒格外乾坤妙在主宾默契展拓寰中日月何妨凡圣交参恩大难酬功高莫纪恭惟台下胸藏二酉学富三车雁塔名题金薤增金

  • 尽言集·刘安世

    奏议集。宋刘安世著。十三卷。《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十三卷。安世原有《尽言集》、《元城集》二集,前者收录谏章,后者为文集。《元城集》唯《宋史·艺文志》著录,题《刘安世文集》,

  • 云南风土记·(清)张咏

    《云南风土记》清张咏撰。此书仅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录十三条。

  •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白玉蟾

    题“海琼白真人注,祖天师张真君解义,五雷使者张天君释, 纯阳子孚佑帝君讚。”注者为白玉蟾,较为可信,后三人盖伪托。 注义、释文多释专门词语,敷衍经义。卷后附《圆满吉祥灵章》、 《符篆》及十五种鬼名。又附三十九代天师

  • 时方妙用·陈修园

    《时方妙用》系医方书。4卷。清·陈修园撰于嘉庆8年(1803年)(嘉庆8年)。此书在《时方歌括》108首方剂基础上,详论病原。陈氏认为“时方固不逮于经方,而以古法行之,即与经方相表里亦在乎用方之妙也”,故名书为《时方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