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七十六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六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

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问彼天何故名无烦耶。答彼是假名假想名施设想施设随欲而立。不必如名悉有其义。复次彼天身无烦扰心无烦扰。一期领受纯寂静乐非下所有故名无烦。复次彼天审见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离下所起粗重烦恼故名无烦。复次烦者谓广即广果天。今此天最初超彼故名无烦天。云何无热天。谓无热天一类伴侣乃至广说。问彼天何故名无热耶。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广说。复次彼天身无热恼心无热恼。一期领受纯清凉乐非下所有故名无热。复次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下所起烦恼蒸热故名无热。复次无烦天中邻逼下地所起增上烦恼火故犹名为热。此超彼故名无热天。云何善现天。谓善现天一类伴侣乃至广说。问彼天何故名善现耶。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广说。复次彼天形色端正妙好。过下二天故名善现。复次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诸垢浊心净显了故名善现。复次彼得上品杂修静虑善粗显故名善现天。云何善见天。谓善见天一类伴侣乃至广说。问彼天何故名善见耶。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广说。复次彼天形色转复妙好众所乐观故名善见。复次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诸垢浊心转净了故名善见。复次彼得上胜圆满品杂修静虑所得善法转粗显故名善见天。云何色究竟天。谓色究竟天。一类伴侣乃至广说。问彼天何故名色究竟。答彼是假名假想乃至广说。复次彼天形色最为胜妙余不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诸垢浊诸余色天所不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得上极圆满品杂修静虑。余色界善根所不能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天于有色界最尊最胜最极故名色究竟。复次彼亦名为碍究竟天。碍者谓积集色。彼于此碍最尊最胜最极故名碍究竟。复次彼亦名为顶究竟天。是一切有色顶亦是究竟故。

问净居天生为由业感。为由杂修静虑耶。若尔何失。若由业者杂修静虑则为唐捐。若由杂修静虑者便与品类足论所说相违。如彼说杂修静虑及由业故生净居天乃至广说。答有作是说。彼由业感。问杂修静虑岂不唐捐。答由杂修静虑业得决定故非唐捐。复次要杂修静虑后乃能引彼思业现前由此能引彼众同分。有余师说。由杂修静虑。问品类足说当云何通。答即杂修静虑以业声说。复次彼论先说杂修静虑者。为显先时入彼定故。后说及由业故生净居者。为显后时即由彼力生净居故。如是说者。亦由业力亦由杂修静虑。谓虽有思业现前若不杂修静虑则不得生彼。虽有杂修静虑若无思业现前亦不得生彼。是故要有思业牵引杂修静虑令其决定。方得生彼。

诸学彼一切为得未得而学耶。设为得未得而学彼一切学耶。答应作四句。问何故作此论。答始缚迦经是此论根本。彼说学所学故名学。勿有生疑。诸有学者学所学时乃名为学。住本性时不名为学。诸无学者住本性时乃名无学。学所学时不名无学。欲令此疑得决定故。显诸学者有住本性。诸无学者亦学所学故作斯论。有学非为得未得而学。谓学住本性有二因缘名住本性。一守贤善性而无退转。二守自分德而不进修。今但说不进修名住本性。谓预流者不进修一来果加行。一来者不进修不还果加行。不还者不进修阿罗汉果加行。信胜解不求作见至。又诸学者不求起所未得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七处善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不引发诸通。不杂修静虑。不入灭尽定。不受持读诵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亦不授与他。不住阿练若处思惟观察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亦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学非为得未得而学。问彼何因缘不学所学。答彼或长病。或阙资缘。作是思惟我已越度无量生死。唯余七有。或余一有。或念我已出欲淤泥。唯余上界少许生在今既患苦。或资缘阙幸可少息何遽进修。由此学者不学所学。有为得未得而学彼非学。谓阿罗汉及异生进求上法。此中上法谓胜功德即时解脱求作不动。及阿罗汉起所未得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七处善。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引发诸通。杂修静虑入灭尽定。起无碍解无诤愿智边际定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受持读诵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若授与他若住阿练若处。思惟观察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或复经营佛法僧事。及异生求离欲染色染无色一分染。或起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暖顶忍世第一法。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引发诸通入无想定。受持读诵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若授与他若住阿练若处。思惟观察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或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为得未得而学彼非学。问何故阿罗汉复学所学。答彼虽不为断烦恼故学。而以爱乐胜功德故。学有学亦为得未得而学。谓学进求上法。即预流者进修一来果加行。广说乃至或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学亦为得未得而学。有非学亦非为得未得而学。谓阿罗汉及异生住本性。即时解脱不求作不动。广说乃至亦不经营佛法僧事。及异生不求离欲界染。广说乃至亦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非学亦非为得未得而学。

诸无学彼一切不为得未得而学耶。设不为得未得而学。彼一切无学耶。答应作四句。有无学非不为得未得而学。谓阿罗汉进求上法即时解脱求作不动及阿罗汉起所未得不净观持息念。广说乃至或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无学非不为得未得而学。有不为得未得而学彼非无学。谓学及异生住本性即预流者不进修一来果加行。广说乃至亦不经营佛法僧事。及异生不为离欲界染。广说乃至亦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不为得未得而学彼非无学。有无学亦不为得未得而学。谓阿罗汉住本性即时解脱不求作不动及阿罗汉。不求起所未得不净观持息念。广说乃至亦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无学亦不为得未得而学。有非无学亦非不为得未得而学。谓学及异生进求上法。即预流者进修一来果加行。广说乃至或复经营佛法僧事。及异生求离欲界染。广说乃至或复经营佛法僧事。是谓非无学亦非不为得未得而学。问为学所学故名学。为得学法故名学。设尔何失。若学所学故名学者此文云何通。如说学住本性。若得学法故名学者经说云何通。如说学所学故名学。答有说。得学法故名学。谓若学若不学但成就学法即名为学。问若尔。经说当云何通。答彼经但依现学者说。不说一切。复次彼经依意乐不息故作是说。谓诸学者若起善心。若起不善无记心。若起加行。若不起加行。彼一切学意乐未尝废息。以不永舍加行。故如行路者暂休息时他问何往。答言往某。彼亦以意乐不息。故虽住言往此亦如是。有说。学所学故名学。问若尔。此文云何通。如说学住本性。答此依暂息加行而说。然以意乐。不舍学故名学所学。复次学住本性时虽不起学心心所等。而其学得恒时现行。依此义故名学所学。问若学者不学无学者学。云何建立学无学异。答于圣位中约断烦恼立学无学。不依修胜功德。是故有异。

顺流是何义。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补特伽罗。一顺流。二逆流。三中住。四到彼岸。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问顺流是何义。答于诸生诸趣诸有诸种类诸生死。为支为门为事为道为迹向是顺流义。逆流是何义。答于诸生灭趣灭有灭种类灭生死灭。为支为门为事为道为迹向。是逆流义。流有多种。或说圣道名流。或说业名流或说爱名流。或说生死名流。此中流者。但说生死。又契经说顺流云何。谓习诸欲及造恶业。逆流云何。谓不习诸欲不造恶业。当知彼经依一生建立顺流逆流。此中所说依多生建立顺流逆流。复次彼经依暂时起欲恶离欲恶。建立顺流逆流。是故未离欲染圣者亦名顺流。已离欲染异生亦名逆流。此中所说依长时向生死背生死建立顺流逆流。是故有已离色染者而名顺流。有未离欲染者而名逆流。诸生者谓四生。诸趣者谓五趣。诸有者谓三有。诸种类者谓地处等种类差别。诸生死者。谓无始时来乃至后际流转差别。为支者谓十二有支。为门者谓业烦恼。为事者谓所依止。为道者谓趣生死道。为迹向者谓趣萨迦耶进迹向。此中前五句显生死。后五句显生死长养。生死摄受。生死任持。生死无断绝。生死增益随顺。如引河流而无有尽。逆流义中生等五种如前说。差别者于彼得灭。为支者谓八圣道支。为门者谓不净观持息念等。为事者谓三解脱门。为道者谓趣生死灭道。为迹向者谓趣萨迦耶灭迹向。此中前五句显生死灭。后五句显能摧灭生死非长养。能弃背生死非摄受。能散坏生死非任持。能断绝生死非无断绝。能损减违逆生死非增益随顺。如决陂潢渐令枯涸。问齐何名顺流逆流者。有说。乃至苦法智忍未生名顺流者。已生名逆流者。有说。乃至世第一法未生名顺流者。已生名逆流者。有说。乃至增上忍未生名顺流者。已生名逆流者。有说。乃至忍法。有说乃至顶法。有说。乃至暖法。有说。乃至念住。有说。乃至不净观持息念等未生名顺流者。已生。名逆流者。如是说者。若未种顺解脱分善根名顺流者。已种顺解脱分善根名逆流者。所以者何。无量有情虽能惠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独远行疲极。及苦行者种种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房舍灯明香花。及诸珍宝种种所须。又设无遮祠祀大会。如吠罗摩不刚强等。彼由不种顺解脱分善根故。于生死长夜受彼果已还生饿鬼中受饥渴苦经百千岁。乃至不闻饮食之名。或生人中贫穷下贱多诸苦恼。或复见有无量有情护持禁戒学习多闻。受持读诵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通达文义分别解说。又能傍通世俗诸论。所谓记论因论王论诸医方论工巧论等。或复兼善外道诸论。所谓胜论数论明论顺世间论离系论等。彼由不种顺解脱分善根故。于生死长夜受彼果已。还生傍生趣中。作诸牛羊驼驴身等。愚痴盲瞑乃至不能言。或生人中盲聋喑哑闇钝无智。或复见有无量有情。修习诸定。或离欲染。或离色染。或离无色一分染住八等至。起四无量引发五通。彼由不种顺解脱分善根故。于生死长夜受彼果已。还生地狱受诸剧苦。或傍生趣作大蟒身。吐毒炽然崩岩裂石。或生人中作旃茶罗补羯娑等造秽恶业。诸如是等虽暂受福还退堕故皆名顺流。若诸有情或但惠施一抟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诵四句伽他。或须臾间修定加行而能种殖顺解脱分善根。由此后时虽因烦恼造作种种身语意恶行。或作无间业。或复断灭一切善根。乃至身中无有少许白法种子。堕无间狱受种种苦。而得名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此中有喻。如钓鱼人以食为饵。置于钩上著深水中。有鱼吞之。彼鱼尔时虽复游戏或入穴中。当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当至岸上故。由此故说。宁作提婆达多堕无间狱。不作嗢达洛迦遏逻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者何。提婆达多虽造三无间业断诸善根堕无间狱。而于人寿四万岁时当得独觉菩提。利根胜舍利子等。嗢达洛迦遏逻摩子。虽离八地染住八等至极奢摩他垂越三有近甘露门。生非想非非想处经八万大劫受寂静乐。从彼命终。由恶业力生彼阿练若苦行林中。作著翅飞狸捕食禽兽水陆空行无得免者。由此恶行命终当堕无间地狱。具受种种难忍处苦。佛不记彼得解脱时。由此故说。虽住苦行林中而名顺流者。虽处五欲境界而名逆流者。此中有喻。如人赍二器行。一金二瓦。脚跌而倒二器俱破。其人尔时不惜金器而惜瓦器。以是嗟恨。人问其故彼具答之。人复诘言。金器破坏汝能不惜。何乃伤惜一瓦器耶。彼复答言。汝诚愚痴。所以者何。金器破已虽失器形不失器体。还付金师可令如本或胜于本。瓦器破已形体俱失。虽付陶师。乃至不堪复作灯盛。况本器乎。是故我今不叹金器而惜瓦器。如是天授已种顺解脱分善根故。虽造众恶生地狱中。而当成独觉胜舍利子等。如彼金器破已还成。猛喜子不种顺解脱分善根故。虽离八地染生有顶天。而终堕恶趣未期解脱。如彼瓦器破已不收。是故未种顺解脱分善根者名为顺流。已种顺解脱分善根者名为逆流。问顺解脱分善根在有情身其相微细。已种未种云何可知。答以相故知。彼有何相。谓若闻善友说正法时。身毛为竖悲泣流泪。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于法法师深生爱敬。当知决定已种顺解脱分善根。若不能如是当知未种。此中有喻。如人于田畦中下种子已经久生疑。我此畦中曾下种不。踌躇未决。傍人语言。何足犹豫。汝今但可以水灌渍以粪覆之。彼若生芽则知已种。不然则不。彼如其言便得决定。如是行者。自疑身中曾种解脱种子已不。时彼善友而语之言。汝今可往至说法所。若听法时身毛为竖悲泣流泪。乃至于法法师生爱敬者。当知已种解脱种子。不然则不。故由此相可得了知。

自住是何义。答非于诸生乃至诸生死为支。乃至为迹向亦非于生灭乃至生死灭为支。乃至为迹向是自住义。此谓少分所作已办。或一切所作已办。意乐暂息或究竟息。不同顺流及逆流者。于生死涅槃各作所作意乐不息故名自住。即是住自分义。问诸阿罗汉彼一切自住耶。设自住彼一切阿罗汉耶。答诸阿罗汉彼一切皆自住。彼为住何处。谓住离非想非非想处染。阿罗汉果一切结尽断遍知中。有自住非阿罗汉。谓不还。彼为住何处。谓住离欲染不还果五顺下分结尽断遍知中。如世尊言。

永断五烦恼  学满无引法

得自在定根  是人名自住

五烦恼者。谓五盖及五顺下分结。不还已尽故。言永断。学满者。谓果满根满非等至满。无引法者。谓欲界业烦恼所不能引。得自在者。谓得心自在即是于他心智证通得自在究竟义。得定根者。谓成就静虑所摄三摩地根。是人名自住者。谓住离欲染不还果五顺下分结尽断遍知中。

诸得极禁。彼一切得极迹耶。设得极迹彼一切得极禁耶。答诸得极禁彼一切得极迹。所以者何。无学尸罗名为极禁。四种神足名为极迹。诸有已得无学尸罗。必亦逮得四神足故。有得极迹非得极禁。谓不还如世尊言。云何苾刍得极迹。谓于五顺下分结永断遍知。所以者何。以不还者。已得四神足未得无学尸罗故。或作是说。诸得极迹彼一切到彼岸耶。设到彼岸彼一切得极迹耶。答诸得极迹彼一切到彼岸。所以者何。一切结尽名为极迹。如契经说。迹谓涅槃。永断五结不复轮回生死名到彼岸。诸阿罗汉身已作证名得极迹。已断五顺上分结。不复轮回三界生死名到彼岸。有到彼岸非得极迹。谓不还。如世尊言。云何苾刍名到彼岸。谓于五顺下分结永断遍知。以断此故不复轮回欲界生死名到彼岸。复次阿罗汉于三界再到彼岸。谓断三界见所断修所断时。不还者。于欲界亦再到彼岸。谓断欲界见所断修所断时。而未得涅槃故不名得极迹。或作是说。诸阿罗汉彼一切尽源底耶。设尽源底彼一切阿罗汉耶。答诸阿罗汉彼一切尽源底。有尽源底非阿罗汉。谓不还。如世尊言。云何苾刍尽源底。谓于五顺下分结永断遍知。此中二释如到彼岸说。

齐何名菩萨。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言。有一有情。是不愚类是聪慧类。谓菩提萨埵。虽作是说而不分别。齐何名菩萨。得何名菩萨。彼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复次为断实非菩萨起菩萨增上慢故而作斯论。所以者何。有诸有情。以一食施。或以一衣或一住处。乃至或以一杨枝施。或受持一戒。或诵一伽他。或一摄心观不净等。便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因此故定当作佛。为断如是增上慢故。显虽经于三无数劫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若未修习妙相业者犹未应言我是菩萨况彼极劣增上慢者。是故菩萨乃至初无数劫满时。虽具修种种难行苦行。而未能决定自知作佛。第二无数劫满时。虽能决定自知作佛。而犹未敢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第三无数劫满已修妙相业时。亦决定知我当作佛。亦发无畏师子吼言。我当作佛。齐何名菩萨。答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问若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不退转。从此便应说为菩萨。何故乃至造作增长相异熟业方名菩萨耶。答若于菩提决定及趣决定乃名真实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修妙相业来。虽于菩提决定。而趣未决定。未得名为真实菩萨。要至修习妙相业时。乃于菩提决定。趣亦决定。是故齐此方名菩萨。复次修妙相业时。若人若天共识知彼是菩萨故名真菩萨。未修妙相业时唯天所知。是故未得名真菩萨。复次修妙相业时。舍五劣事得五胜事。一舍诸恶趣恒生善趣。二舍下劣家恒生贵家。三舍非男身恒得男身。四舍不具根恒具诸根。五舍有忘失念恒得自性生念。由此得名真实菩萨。未修妙相业时与此相违。是故不名真实菩萨。问菩萨得此自性生念有何利益耶。答菩萨得此自性生念离有情过。积集多闻深信因果。善摄徒众所说教诫终不唐捐。菩提资粮转复圆满是为利益。得何名菩萨。答得相异熟业。问何故复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先作是说。齐能造作增长相异熟业名为菩萨。勿有生疑。虽齐此位名为菩萨。而菩萨名或由证得其余胜法。欲显即由相异熟业得菩萨名不由余法。故作斯论。问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菩提萨埵。何故未证得时此名随转。及证得已便不随转而更名佛陀耶。答由此萨埵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趣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是故名为菩提萨埵。彼既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求菩提意乐加行并皆止息。唯于成就觉义为胜。一切染污不染污痴皆永断故觉了一切胜义世俗诸尔焰故复能觉悟。无量有情随根欲性作饶益故。由如是等觉义胜故。名为佛陀。不名菩萨。复次萨埵是勇猛者义。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是故名为菩提萨埵。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便于菩提勇猛心息。唯觉义胜故名佛陀。以能成就最胜觉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六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八·佚名
  革命当从革心起·太虚
  第三次研究会·太虚
  卷第一百二十·佚名
  覆陕西佛教会延请法师函·太虚
  卷第三十二·元来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上·智顗
  进呈奏疏·纪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七·玄奘
  自 造·太虚
  卷一·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九·佚名
  第五十九章 爱护之行政·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四·欧阳竟无
  持戒相品第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四十三·彭定求

        卷543_1 【赠李商隐】喻凫   羽翼恣抟扶,山河使笔驱。月疏吟夜桂,龙失咏春珠。   草细盘金勒,花繁倒玉壶。徒嗟好章句,无力致前途。   卷543_2 【元日即事】喻凫   敛板贺交亲,称觞讵有巡。年光悲掷旧,景

  • 卷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石仓历代诗选卷三明 曹学佺 编晋诗一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周星火既夕忽焉素秋凉风振落熠燿宵流吉士思秋实感物化日与月与荏苒代谢逝者如斯曾无日夜嗟尔庶士胡宁自舍仁道不遐德輶如

  • 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九·赵尔巽

      方积 朱尔汉 杨頀 廖寅 陈昌齐 朱尔赓额 查崇华   方积,字有堂,安徽定远人。拔贡生。以州判发四川,补阆中知县,署梁山。达州东乡贼起,梁山当其冲,贼犯县境,营白兔山守兵溃。积以一百人据小山为疑兵,贼不敢进。筑砦二百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年秋七月按是月壬寅朔癸卯武义大夫合门宣赞舍人马秦为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张俊之得宿州也从政郎权蕲县于跃杀敌之在邑中者率其民来归诏跃改右宣教郎知县事于跃事以林待聘外制集所书附入 是日湖北京

  • 谏逐客书原文·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 卷二十八画一·何良俊

    余小时即好书画,以为此皆古高人胜士其风神之所寓,使我日得与之接,正黄山谷所谓能扑面上三斗俗尘者也。一遇真迹辄厚赀购之,虽倾产不惜。故家业日就贫薄,而所藏古人之迹亦已富矣。然性复相近,加以笃好,又得衡山先生相与评论,故

  • 五九七 谕嗣后四库馆効力年满议叙人员着严加考试分别核办·佚名

    五九七 谕嗣后四库馆効力年满议叙人员着严加考试分别核办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六日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初六日奉旨:吏部奏请将四库馆効力年满议叙人员严加考试,分别核办。所奏是,应如此办理。此项在馆人员,虽系自备资斧劾(効)力

  • 林兴祖传·宋濂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治二年(1322),考中进士,历任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铅山州知州。铅山一向有人制伪钞,土豪吴友文是其中的头目,远至江淮、燕蓟,都有这种伪钞。友文奸刁凶暴,因制伪钞致富,他分派流氓四、五十人到衙

  • 卷二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征榷考【臣】等谨按马端临征榷考纪述榷政为目有六曰征商即关市之征也曰盐铁则管子正盐筴之说所造端也曰榷酤自汉时征之曰榷茶曰坑冶皆自唐

  • 卷五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五十一宋 赵汝愚 编百官门台谏一上真宗乞以赏罚责谏臣举职任 随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士得士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治道所由生也是则时之否泰事之损益万化所系必因人情人莫智

  • 奏销例·佚名

    目录 奏销各册由司道核定送部后,按款照抄底册,分发各营县备案 议覆各营造报兵马俸饷班兵眷口奏册迟延限期章程 议覆各营造报兵米奏册迟延限期章程 奏销各册由司道核定送部后,按款照抄底册,分发各营县备案 一件遵札详覆事

  • 68.张骞通西域·林汉达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 张子正蒙注卷六·王夫之

    三十篇  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  尽其用之谓器,无动非礼,则立人之道尽矣。  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  礼之所自出,义之当然也,精之,则尽变矣。  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  义者因事而

  • 卷二百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八十三体国经野顾氏栋高春秋大事表吴都梅里【今为江南常州府无锡县吴地记奉伯筑城于梅李平墟周三里二百歩外郭周三十余里其地汉为无锡

  • 梵网经忏悔行法·智旭

    明菩萨戒弟子藕益智旭述【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香华供养】【四赞礼归依】【五陈罪悔除】【六立愿诵戒】【七苦到礼佛】【八重修愿行】【九旋绕自归】【十坐念实相】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

  • 论 塔 果 尔·太虚

    塔果尔或译太戈儿、泰莪尔、太谷尔,是现时飞声世界的一个印度诗人及哲学者。质言之,则是印度吠檀陀派中一个文学的人,哲学的人,修静虑的人,热心济世的人。然塔果尔之略历,已见于冯飞君塔果尔哲学之第一章、第二章,而吠檀陀之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七·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二体相续假。荆溪云。以显迅速者幼犹似住。三体相待假。待有二种者荆溪云。异时竖待也。同时横待也。相待之文皆具此二待。前无后有故竖。待三无为故横。二总譬三假。或是者前分此文属相待假。今又作

  • 割台三记·佚名

    本书(一册七九面四七、四○○字)系一集刊,收录罗惇曧「割台记」、俞明震「台湾八日记」及吴德功「让台记」三种,因题称「割台三记」。「割台记」综述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澎割让及台民抗日之经过,文极简略。作者罗惇曧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