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六十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四

颇有成就味相应四静虑非净非无漏耶。答有。谓欲爱未尽。彼于四静虑所有善法皆未得故。无净无漏即以此故成就味相应四静虑。颇有成就净四静虑非味相应非无漏耶。答有。谓异生生欲界梵世色爱尽。异生故无无漏色爱尽故无味相应。生欲界梵世色爱尽故成就净四静虑。颇有成就无漏四静虑非味相应非净耶。答有。谓圣者生无色界。以圣者生彼故成就无漏四静虑。即以生彼处故无味相应净。问若色爱尽依未至定初静虑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或练根作见至。彼得果已不起胜果道。命终生无色界。彼皆不成就无漏上三静虑。何故说四耶。答有说。此依渐次得果者说不依余故。有说。彼入正性离生者得不还果已。必起胜果道修无漏四静虑然后生上。若不尔者应有圣者生广果以上不成就乐根。若尔便违十门所说。其信胜解练根作见至者。有说。彼得果已亦必起胜果道如前说。修无漏四静虑然后命终生无色界。有说。彼练根时即亦修上无漏静虑是故无过。

颇有成就净无漏四静虑非味相应耶。答有。谓圣者生欲界梵世色爱尽。问若色爱尽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不成就无漏静虑。至道类智但成就一即彼乃至。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十六心顷但成就三何故说四耶。答有说。此中依渐次得果离染者说。有说。彼得果已不久必起胜果道现前修上无漏。是故于十六心时虽未成就。必当得故亦说成就颇有成就余二或三耶。答无谓成就味相应四静虑者。必不成就四净四无漏故。颇有不成就味相应四静虑非净非无漏耶。答有。谓圣者生欲界梵世色爱尽。此如前成就中第六句释。颇有不成就净四静虑非味相应非无漏耶。答无。颇有不成就无漏四静虑。非味相应非净耶。答无。此皆如前成就中所无第四第五句释。颇有不成就味相应净四静虑非无漏耶。答有。谓圣者生无色界。此如前成就中第三句释。颇有不成就味相应无漏四静虑非净耶。答有。谓异生生欲界梵世色爱尽。此如前成就中第二句释。颇有不成就净无漏四静虑非味相应耶。答有。谓欲爱未尽。此如前成就中初句释。颇有不成就味相应净无漏四静虑耶。答有。谓异生生无色界。异生故无无漏四静虑。生无色界故无味净四静虑。

颇有成就味相应四无色非净非无漏耶。答有。谓色爱未尽彼于四无色所有善法皆未得故。无净无漏即以此故成就味相应四无色。颇有成就净无漏四无色非味相应耶。答有。谓生欲色界空无边处阿罗汉。阿罗汉故无味相应。生彼地故具成就四净三无漏。颇有成就余耶。答无。此中无第二句唯成就四净者。以必有无漏味随一或俱故无第三句。唯成就三无漏者以必有净故无第四句。成就四味净非无漏及无第五句。成就四味三无漏非净者。以成就四味时必不成就四净或三无漏故。即由此义无第七句。颇有不成就味相应四无色非净非无漏耶。答有。谓生欲色界空无边处阿罗汉。此如前成就中第六句释。颇有不成就净无漏四无色非味相应耶。答有。谓色爱未尽。此如前成就中初句释。颇有不成就余耶。答无。此中无唯不成就四净者。以彼必亦不成就无漏故。无唯不成就三无漏者。如成就中所无第四句释。无不成就四味净非无漏者。如成就中。所无第三句释。无不成就四味三无漏非净者。如成就中所无第二句释。无一切皆不成就者。以于三中随一或二必成就故。于此静虑无色成就不成就中。具成就者名成就。具不成就者名非成就。及具不成就者名不成就。具成就者名非不成就应知。

颇有得味相应四静虑非净非无漏耶。答有。谓色爱尽起欲界。缠退时。若无色界殁生欲界时。此中退者通异生及圣者。或学或无学起彼缠时。具得四味非净无漏。生者。唯异生于结生时具得四味非净无漏。颇有得无漏四静虑非味相应非净耶。答有。谓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若得阿罗汉果时。此中入正性离生时者。谓苦法忍起时。尔时无漏。四静虑先无。而得非味非净。得阿罗汉果时者。谓尽智起时。尔时无漏四静虑皆舍。而得非味非净。虽净四静虑。尔时亦有得者。然其种类先有不舍。今但更得少分。于净四静虑无一名得。何况四耶。是故说非味非净。有说。此依生无色界得阿罗汉果者说。问学练根时亦有于无漏四静虑皆舍而得。何故不说耶。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略举初后以显中间。故不具说。有说。彼所舍所得俱是学类。非全别类。是以不说。由此亦不说无学练根。颇有得余耶。答无。此中无第二句。唯得四净及无第六句。得四净无漏非味者。无有俱时得四净故。问依第四静虑见道三类智时。及得阿罗汉果时。岂非具得四净及无漏耶。何故不说。答彼于尔时于净四静虑皆先得不舍。今虽更得少分。犹于净四静虑无一名得。况复四耶。是故不说。无第四句。得四味净非无漏。及无第五句。得四味无漏。非净者。以得四味时必不得四净或四无漏故。即由此义亦无第七句。颇有舍味相应四静虑。非净非无漏耶。答无。无有俱时离四地染故。颇有舍净四静虑。非味相应。非无漏耶。答有。谓异生遍净爱尽。起欲界缠退时。若欲界梵世殁生无色界时。此中生无色界通异生及圣者。颇有舍净无漏四静虑。非味相应耶。答有。谓圣者遍净爱尽。起欲界缠退时。颇有舍余耶。答无。此中无第三句。唯舍四无漏者。以退舍时或非全舍故。或彼时还得故。或兼舍净故。得果舍时还即得故。无第四第五第七句者。无有俱时断四味故。颇有得味相应四无色。非净非无漏耶。答有。谓阿罗汉起欲色界缠退时。尔时具得四味非净无漏。颇有得无漏三无色。非味相应非净耶。答有。谓得阿罗汉果时。如前静虑中释。颇有得余耶。答无。此中无第二句。唯得四净者。无有俱时得四净故。无第四第五第七句者。以得四味时必不得四净三无漏故无第六句。得四净三无漏非味相应者。以于得三无漏时。虽亦少分得净。而不名得故。具如前释。颇有舍味相应四无色。非净非无漏耶。答无。以无俱时离四地染故。颇有舍净四无色。非味相应。非无漏耶。答有。谓异生无所有处爱尽。起欲色界缠退时。颇有舍净无漏四无色。非味相应耶。答有。谓圣者无所有处爱尽。起欲色界缠退时。颇有舍余耶。答无。此中无第三句。唯舍三无漏者。如静虑中说。无第四第五第七句者。以无俱时断四味故。于此静虑无色得及舍中。全得者名得。全不得者名非得。全舍者名舍。全不舍者名非舍。应知。

颇有退味相应四静虑。非净非无漏耶。答无。以于功德法有退非于过失法故。亦无俱时舍四味故。颇有退净四静虑非味相应。非无漏耶。答有。谓异生遍净爱尽。起欲界缠退时。颇有退净无漏四静虑。非味相应耶。答有。谓圣者遍净爱尽。起欲界缠退时。颇有退余耶。答无。此中无第三句。唯退无漏四静虑者。或与净俱退故。或不全退故。或退时还得彼地故。无第四第五第七句者于味无退故。无唯退四无漏故。颇有退味相应四无色。非净非无漏耶。答无。如前说。颇有退净四无色。非味相应非无漏耶。答有。谓异生无所有处爱尽。起欲色界缠退时。颇有退净无漏四无色。非味相应耶。答有。谓圣者无所有处爱尽。起欲色界缠退时。颇有退余耶。答无。此中无第三句。唯退无漏三无色者。或与净俱退故。或非全退故。无第四第五第七句者。如静虑中说。

问颇有退无漏静虑。非净耶。答有。谓学者起无色缠退时。尔时退彼对治无漏静虑非净故。问颇有不起无色缠。而退无漏静虑非净耶。答有。谓无学练根未至第九解脱道位。不起烦恼而退所得。无间解脱道时。问颇有不起缠而退无漏静虑非净耶。答有。即前所说。及学练根未至见至位不起烦恼而退。所得无间解脱道时。问颇有退七地所摄无漏功德。而非净耶。答有。谓少分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还起彼地所断品缠退时。问颇有唯舍无漏静虑而得净无漏耶。答有。谓得阿罗汉果时。问颇有舍净无漏静虑。唯得无漏耶。答有。谓阿罗汉起无色缠退时。问颇有无漏静虑与净俱时得而别舍耶。答有。谓得阿罗汉果。及依静虑得不还果。并学者练根时。问颇有净静虑与无漏俱时得而别舍耶。答有。谓圣者离自地染。及生上地时。问颇有净无漏静虑别时得俱时舍耶。答有。谓圣者离自地染起下地缠退时。问颇有净无漏静虑俱时得俱时舍耶。答有。谓圣者已离下地染起下地缠退时。如问静虑。如是无色亦应准问。

复次如前所说等至。略有二十三种。谓静虑有十二。即四味相应四净四无漏。无色有十一即四味相应四净三无漏。此二十三若广建立成六十五等至。谓前二十三加四无量。四无碍解。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六通。无诤愿智所依。问此六十五几唯缘自地。几唯缘下地。几缘自地及下地。几缘自地及上地。几缘一切地。答十等至唯缘自地。谓八味相应。及空识无边处遍处。二十四等至唯缘下地。谓四无量。初三解脱。八胜处。前八遍处。及无诤。或有欲令无诤缘欲色界者。除无诤。七等至缘自地及下地。谓法词二无碍解。五通所依。九等至缘自地及上地。谓净无漏三无色。及下三无色解脱。此依缘有漏者说。十二等至缘一切地。谓净无漏四静虑义辩二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此亦但依缘有漏者说。若通依缘无漏者说。则有二十三等至缘一切地。谓即前十二加十一无色。谓净无漏无色及无色解脱。

问若等至随以何味相应静虑为因。即以彼为等无间耶。设等至随以何味相应静虑为等无间。即以彼为因耶。答诸等至随以彼味相应静虑为因。亦即以彼为等无间。有等至以彼味相应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于中若等至以味相应初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六。谓净初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五通所依。若等至以味相应第二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七。谓净第二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五通所依。及净初静虑。若等至以味相应第三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谓净第三静虑。三无量。五通所依。及净第二静虑。若等至以味相应第四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二十三。谓净第四静虑。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五通所依。及净第三静虑。

问若等至随以何味相应无色为因。即以彼为等无间耶。设等至随以何味相应无色为等无间。即以彼为因耶。答诸等至随以彼味相应无色为因。亦即以彼为等无间。有等至以彼味相应无色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于中若等至以味相应空无边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四。谓净空无边处。即彼解脱即彼遍处。及净第四静虑。若等至以味相应识无边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五。谓净识无边处即彼解脱。即彼遍处。及净空无边处。即彼解脱。若等至以味相应无所有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四。谓净无所有处。即彼解脱及净识无边处。即彼解脱。若等至以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四。谓净非想非非想处。即彼解脱。及净无所有处。即彼解脱。问若等至随以何净静虑为因。即以彼为等无间耶。设等至随以何净静虑为等无间。即以彼为因耶。答诸等至随以彼净静虑为因。亦即以彼为等无间。有等至以彼净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于中若等至以净初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六。谓自地味相应无漏。及净无漏第二第三静虑。若等至以净第二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八。谓自地味相应无漏。及净无漏初第三第四静虑。若等至以净第三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一。谓自地味相应无漏。及净无漏初第二第四静虑。空无边处即彼解脱。若等至以净第四静虑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二。谓自地味相应无漏。及净无漏第二第三静虑。空识无边处即彼解脱。

问若等至随以何净无色为因。即以彼为等无间耶。设等至随以何净无色为等无间。即以彼为因耶。答诸等至随以彼净无色为因。亦即以彼为等无间。有等至以彼净无色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于中若等至以净空无边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二。谓自地味相应无漏。及净无漏第三第四静虑。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即彼二处解脱。若等至以净识无边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二。谓自地味相应无漏。及净无漏第四静虑。空无边处。无所有处。即彼二处解脱。净非想非非想处。即彼解脱。若等至以净无所有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谓自地味相应无漏。及净无漏空识无边处。即彼解脱。净非想非非想处。即彼解脱。若等至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等无间。而不以彼为因者有七。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即彼二处解脱。

问若等至随以何无漏静虑为因。即以彼为等无间耶。设等至随以何无漏静虑为等无间。即以彼为因耶。答依一一无漏静虑皆应作四句。依无漏初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初静虑为因。非等无间。此有七。谓无漏第四静虑。三无色。及三无色解脱。有等至以无漏初静虑为等无间非因。此有十九。谓净初第二第三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二无碍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初静虑为因。亦等无间此有七。谓无漏初第二第三静虑。二无碍解。他心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初静虑为因。亦非等无间。此有三十二。谓八味相应净第四静虑。四无色。三解脱。后四胜处。十遍处。无诤愿智所依。依无漏第二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第二静虑为因。非等无间。此有六。谓无漏三无色。及三无色解脱。有等至以无漏第二静虑为等无间非因。此有十九。谓净四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法无碍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二静虑为因。亦等无间。此有八。谓无漏四静虑。二无碍解。他心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第二静虑为因。亦非等无间。此有三十二。谓八味相应净四无色。三解脱。后四胜处。十遍处。词无碍解。无诤愿智所依。依无漏第三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第三静虑为因。非等无间。此有四。谓无漏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即彼二处解脱。有等至以无漏第三静虑为等无间非因。此有十三。谓净四静虑。空无边处。三无量。法无碍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三静虑为因。亦等无间。此有十一。谓无漏四静虑。空无边处。即彼解脱。二无碍解。他心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第三静虑为因。亦非等无间。此有三十八。谓八味相应。上三净无色。喜无量。五解脱。八胜处。十遍处。词无碍解。无诤愿智所依。依无漏第四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第四静虑为因。非等无间。此有三。谓无漏初静虑。无所有处。及无所有处解脱。有等至以无漏第四静虑为等无间非因。此有二十八。谓净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识无边处。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法无碍解。四通无诤愿智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四静虑为因。亦等无间。此有十一。谓无漏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识无边处。即彼解脱。二无碍解。他心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第四静虑为因。亦非等无间。此有二十三。谓八味相应。净初静虑。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喜无量。四解脱。前四胜处。后二遍处。词无碍解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无漏无色为因。即以彼为等无间耶。设等至随以何无漏无色为等无间。即以彼为因耶。答依一一无漏无色皆应作四句。依无漏空无边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因。非等无间。此有三。谓无漏初第二静虑。及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等无间非因。此有六。谓净第三第四静虑。下三无色。及空无边处。遍处。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因。亦等无间。此有十一。谓无漏第三第四静虑。三无色。及下三无色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空无边处为因。亦非等无间。此有四十五。谓八味相应。净初第二静虑。非想非非想处。四无量。五解脱。八胜处。九遍处。二无碍解。四通无诤愿智所依。依无漏识无边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识无边处为因。非等无间。此有四。谓无漏初第二第三静虑。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识无边处为等无间非因。此有七。谓净第四静虑。四无色。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识无边处遍处。有等至以无漏识无边处为因。亦等无间。此有十。谓无漏第四静虑。三无色。及下三无色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识无边处为因。亦非等无间。此有四十四。谓八味相应净初第二第三静虑。四无量。四解脱。八胜处。九遍处。二无碍解。四通无诤愿智所依。依无漏无所有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无所有处为因。非等无间。此有五。谓无漏四静虑。及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无所有处为等无间非因。此有五。谓净四无色。及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有等至以无漏无所有处为因。亦等无间。此有九。谓无漏三无色。下三无色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无所有处为因。亦非等无间。此有四十六。谓八味相应净四静虑。四无量。四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二无碍解。四通无诤愿智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味相应静虑为因。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味相应静虑为所缘。即以彼为因耶。答诸等至随以彼味相应静虑为因。亦即以彼为所缘。有等至以彼味相应静虑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于中若等至以味相应初静虑为所缘。而非因者有十三。谓净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三通愿智所依。或有欲令无诤亦缘色界者。彼说有十四。加无诤。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如味相应初静虑。味相应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亦尔。

问若等至随以何味相应无色为因。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味相应无色为所缘。即以彼为因耶。答诸等至随以彼味相应无色为因。亦即以彼为所缘。有等至以彼味相应无色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于中若等至以味相应空无边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五。谓净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净无漏空无边处。即彼解脱遍处。若等至以味相应识无边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八。谓净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净无漏空识无边处。即彼解脱。识无边处。遍处。若等至以味相应无所有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二十。谓净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净无漏下三无色。及下三无色解脱。若等至以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二十二。谓即前二十加净非想非非想处。及彼解脱。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九

猜你喜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中·佚名
  卷六十一·性音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下·佚名
  卷三十七·佚名
  卷一·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二卷·佚名
  卷三·佚名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序·佚名
  微妙比丘尼缘品第二十五·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
  卷四·印光
  十一面神咒心经·佚名
  卷第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一回 新夫人归宁父母·陈端生

    第十一卷第四十一回新夫人归宁父母陈寅恪评:综观吾国之文学作品,一篇之文,一首之诗,其间结构组织,出于名家之手者,则甚精密,且有系统。然若为集合多篇之文多首之诗而成之巨制,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亦不过取多数无系统或各自独立

  • 卷十一·孙默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十五家词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十一      休宁孙默编王士禄炊闻词下中调临江仙忆东堂花树最惜东堂花树好几枝掩雪骄霞春宵胜引酒情赊共倾银凿落细玩玉夭斜 羣季惠连真不让新诗同竞

  •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仁宗二·宋濂

        ◎仁宗二   延祐元年春正月丁亥,授中书右丞刘正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丙申,除四川酒禁。兴元、凤翔、泾州、邠州岁荒,禁酒。庚子,敕各省平章为首者及汉人省臣一员,专意访求遗逸,苟得其人,先以名闻,而后致

  • 卷一百十三·毕沅

      ◎宋纪一百十三 ∷起昭阳赤备若十月,尽阏逢摄提格六月,凡九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   冬,十月,壬午朔,诏曰:“昨者出自朕意,分遣使人,授以手历,澄清诸道。逮胡蒙

  • 第八十二回 弃越疆中法修和 平韩乱清日协约·蔡东藩

      却说孤拔入袭浙境,浙江提督欧阳利,已先机预防,飞檄海口炮台守将,严行堵御。守将静候数天,未见动静,未免懈怠起来。也是孤拔命运该绝,闯入三门湾的时候,遥望岸上刁斗无声,未知有备无备,因此猱升桅竿,窥探内容。适值炮台上面,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乾隆

      周

  • 东汉会要卷七·徐天麟

    礼五【宾礼】封先代后【孔子后】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十三年改封常为卫公安为宋公以为汉宾在三公上【百官志】初平帝时王莽秉政乃封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追諡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及莽败失

  • 一四二二 左都御史纪昀奏查《性理大全》错误请旨换写分赔折·佚名

    一四二二 左都御史纪昀奏查《性理大全》错误请旨换写分赔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九日臣纪昀跪奏,为错误官书难于改补,请旨换写分赔事。伏查《性理大全》一书,乃明永乐中胡广等奉勅所撰。臣等奏定缮写,原以明刻旧本送殿,现

  • 一〇八 绍兴县馆二·周作人

    上边写的是关于绍兴县馆的外面情形,这里想来把会馆里面说明一下子。这虽如此,我对于里面的事或者比较外面知道得更少,也未可知,仰蕺堂是会馆里南边一部分,我尚且不曾走到过,何况是与我们无关的西北方面呢。去年夏天,鲁迅博物

  • 第五章 潜往东北 四 白河偷渡·溥仪

    动身日期是十一月十日。按照计划,我必须在这天傍晚,瞒过所有的耳目,悄悄混出静园的大门。我为这件事临时很费了一番脑筋。我先是打算不走大门,索性把汽车从车房门开出去。我命令最亲近的随侍大李去看看能不能打开车房门

  • 魏纪二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癸卯、223)·司马光

    魏纪二 魏文帝黄初四年(癸卯,公支223年[1]春,正月,曹真使张击破吴兵,遂夺据江陵中洲。[1]春季,正月,曹真派张击溃吴军一部,攻占江陵的中洲。[2]二月,诸葛亮至永安。[2]二月,诸葛亮到达永安。[3]曹仁以步骑数万向濡须,先扬声欲东

  • 总论·蒋廷黻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在此以前,华族虽已与外族久已有了关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较低的民族。纵使他们入主中原,他们不过利用华族一时的内乱而把政权暂时夺过去。到了十九世纪,这个局势就大不同了,因

  • 卷六·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续説卷六   宋 吕祖谦 撰文公下富父终生驷乗【十一年】古者车甲士三人驷乘之制盖缘戎狄强大特添此一人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十一年】大抵君道善羣须得众人共辅方得岂有独恃一已有力而能自立者

  • 如来生品第四·佚名

    于时佛星,適与月合,吉瑞应期。从右胁生,犹如雲除,千日霍现。譬如久冥,炬光卒耀,东方为首。树为头发,华草为毛,莲花为面。青莲为眼,丹树为口,须弥为乳。四海为腹,中土为腰,南方为髋。私为垂珠,恒为香璎,西方为足。众宝为饰,诸转轮王,历

  • 卷第二·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二  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  &middot;十衣食所须&middot;十一著衣法式&middot;十二尼衣丧制&middot;十三结净地法&middot;十四五众安居&middot;十五随意成规&middot;十六匙筋合否&middot;十七知时

  • 题山庵杂录后·无愠

    山庵录者。录山庵所闻之事也。其间所纪。或善不善。直书无隐。殆缁门之良史也。夫事有关乎宗教者。不可以不书。书而能公合天下之论。尤可嘉也。是书之行。盖将与林间.草庵诸作并垂於无穷者矣。洪武庚午春二月既望 天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四·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四 住杭州路凤山大报国禅寺语录 参学比丘 昙绍等 编 师於至元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入寺。 山门。东门南门西门北门。门门有路。路头在什么处。五凤楼前。 佛殿。黄金殿上。释迦老子。不合

  • 四 第三合诵·佚名

    [四 第三合诵][帝须长老]帝须大梵天由梵天界殁而生于目犍连婆罗门家。私伽婆大德由彼之生向往托钵七年间。一日而不得一杓粥、一碗饭。经七年有一日而得:&ldquo;尊者!请通过吧。&rdquo;之语。其日婆罗门在外完作何事还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