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五十七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七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得纳息第一之一

诸得过去法。彼得过去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过未是无而说现在是无为法。为遮彼执显过未有现非无为故作斯论。所以者何。若无过去未来者。应无有情成就彼法。及不成就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等。无有成就不成就者。然有成就过去未来。及不成就故知实有。或复有执。成就非实有法。如譬喻者作如是论。诸有情类不离彼法。说名成就此无实体。但是观待分别假立。如五指合名之为拳。离即非拳故非实有。如是有情不离彼法说名成就。离即不成就故体非实有。问彼何故立此论耶。答依契经故。如契经说有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此成就是实有者。应成就他身及非有情数。谓彼轮王若成就轮宝神珠宝者则法坏。亦是有情数法。亦是非有情数法。若成就象宝马宝者则趣坏。亦是人趣亦傍生趣。若成就女宝者则身坏。亦是男身亦是女身。若成就主藏臣宝兵将宝者则业坏。亦是王亦是臣。勿有此过故成就非实有。为止彼宗显成就体是实有故而作斯论。若成就体非实有者便违经说。如说有学成就八支。漏尽阿罗汉成就十支。若成就非实者。彼圣者有漏心现前。及无心时便不成就三世圣道。云何成就八支十支。以支皆是无漏法故。又若成就非实有者。复违余经。如余经说。此补特伽罗成就善法及不善法。若成就非实有者。彼起善法时应不成就不善法。起不善法时应不成就善法。起无记法时应俱不成就。又若成就非实有者。复违余经。如说若苾刍成就七妙法者。于现法中多住喜乐。彼应成就一妙法或不成就。谓七妙法随一现前。时彼苾刍但成就一。以七妙法皆慧为性。尚无二慧俱起况当有七。若起余法现在前时则七妙法皆不成就。又若成就非实有者。复违余经。如说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十力。彼应但说成就一力。或不成就。谓若随起一力现前。余九离身便不成就。以十力皆慧为体。无二慧俱起故。若起余法现在前时。是则十力皆不成就。又若成就非实有者。复有余过异生应名离三界染。诸阿罗汉应名异生。谓诸异。生起善无覆无记心。及无心时身中现无烦恼。复不成就过去未来。岂不名为离三界染。诸阿罗汉起有漏心及无心时。现无圣道。复不成就过去未来。岂非异生无圣法故若尔便为大过。是故成就决定实有。问若成就是实有者。譬喻者所引经云何通。答彼说自在名为成就。谓转轮王于自七宝摄御自在。假说成就非如成就学八支等。或复有执。成就虽实有体。而不成就。无有实体。为遮彼执显不成就亦有实体故作斯论。若不成就无实体者。成就亦无实体。观不成就说成就故。如观夜立昼。观闇立明。皆实有体。此。亦如是。又不成就是成就近对治。更互相违。如贪无贪嗔无嗔痴无痴定乱等。若无实体何所相违成近对治。又不成就若无体者。应不施设断诸烦恼。谓圣道起断诸烦恼。非如以刀割物以石磨物但断系得证离系得令诸烦恼不成就起说名为断。故知实有不成就性。或复为欲断疑网故而作斯论。谓杂蕴说过去法生老住无常当言过去。乃至广说。勿有生疑。如相与法不异世。不异刹那。得与法亦尔。如得与法有异世有异刹那。相与法亦尔。为令此疑得决定故。明相与法定不异世。不异刹那。而得与法有同有异。谓三世法一一各有三世得故。问何故相与所相世及刹那决定无异。得与所得或同或异耶。答相与所相。必同一果。相随行不相离。无前后。于同聚法不能弃舍。得与所得不同一果。非定相随非不相离。或有前后。于同聚法或能弃舍。如诸树皮性离于树。是故为止他宗显于己义及令疑者得决定故。设不止他显己令疑决定。但于法相相应义中。应显所明故作斯论。

诸得过去法彼得过去耶。此中得言欲何所显。谓获成就。云何知然。如施设论说。得云何谓获成就。获云何。谓得成就。成就云何。谓获得。得获成就声虽有别而义无异。所得法类有十一种。欲界有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界有三。除不善。无色界亦尔。及无漏法。欲界善不善无覆无记各具五蕴。有覆无记唯有四蕴。色界三各具五蕴。无色界三各唯四蕴。无漏法具五蕴。及择灭非择灭。除虚空无为非所得法故。此中欲界善不善色。若在过去有三世得。若在未来唯有未来得。若在现在有二世得。谓未来现在。善不善有覆无记四蕴。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彼得世杂刹那杂。谓在过去未来现在。皆具三世得故。无覆无记一切色蕴异熟生四蕴。及威仪路。工巧处。多分四蕴彼得世不杂刹那不杂。若在过去得亦过去。若在未来得亦未来。若在现在得亦现在。威仪路四蕴中。善串习者如佛马胜。及余有情所善串习。并工巧处四蕴中善串习者。如佛妙业天子。及余有情所善串习。彼得亦皆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彼得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不定。善色蕴如欲界善不善色蕴。说一切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蕴。及威仪路异熟生四蕴。彼得世不杂刹那不杂。随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故无色界善有覆无记四蕴彼得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异熟生四蕴彼得世不杂刹那不杂。随在彼世。即唯有彼世得故。无漏五蕴彼得。亦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此则总说。若别说者。诸未曾得无漏五蕴。及未曾得有漏修所成。并未曾得闻思所成。彼最初得。若在未来彼法唯有未来得。若在现在彼法则有未来现在得。若在过去彼法则有三世得。择灭非择灭法虽非三世摄而有三世得。然择灭得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有漏择灭得。由离欲界染乃至无所有处染故起。是世俗道类。若未离染彼灭唯有过去未来得。若已离染彼灭。即有三世得。无漏择灭得。由离三界见修所断染故起。是圣道类欲界见苦所断法择灭。若苦法智未现在前彼灭唯有未来得。若现在前彼灭则有未来现在得。若已灭。彼灭则有三世得。如是乃至有顶第九品法择灭。若尽智未现前等如理应知。非择灭得唯是有漏。彼最初得。若在未来彼灭唯有未来得。若在现在彼灭则有未来现在得若在过去彼灭则有三世得。此中初问答显一一世法有三世得。第二问答显一一世得得三世及离世法。是谓此处略毗婆沙。

诸得过去法彼得过去耶。答彼得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得过去法过去得者。谓过去三界一切诸蕴。及无漏蕴彼所有过去得。得过去法。未来得者。谓过去欲界善不善五蕴。有覆无记四蕴。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仪路工巧处一分四蕴。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无色界善有覆无记四蕴。无漏五蕴彼所有未来得。得过去法。现在得者。谓过去欲界善不善五蕴。乃至广说。如未来彼所有现在得。设得过去彼得过去法耶。答彼法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无为过去得。得过去法者。谓过去得。得过去三界一切诸蕴。及无漏蕴。过去得。得未来法者。谓过去得。得未来欲界善不善有覆无记四蕴。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仪路工巧处一分四蕴。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无色界善有覆无记四蕴。无漏五蕴。过去得。得现在法者。谓过去得。得现在欲界善。乃至广如得未来说。过去得。得无为法者。谓过去得。得择灭非择灭。

诸得未来法。彼得未来耶。答彼得或未来。或过去。或现在。得未来法。未来得者。谓未来三界一切诸蕴。及无漏蕴。彼所有未来得。得未来法。过去得者。谓未来欲界善不善有覆无记四蕴。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仪路工巧处一分四蕴。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无色界善有覆无记四蕴。无漏五蕴彼所有过去得。得未来法。现在得者。谓未来欲界善。乃至广说如过去。彼所有现在得。设得未来彼得未来法耶。答彼法或未来。或过去。或现在。或无为。未来得。得未来法者。谓未来得。得未来三界一切诸蕴及无漏蕴。未来得。得过去法者。谓未来得。得过去欲界善不善五蕴有覆无记四蕴。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仪路工巧处一分四蕴。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无色界善有覆无记四蕴。无漏五蕴。未来得。得现在法者。谓未来得。得现在欲界善。乃至广如得过去说。未来得。得无为者。谓未来得。得择灭非择灭。诸得现在法彼得现在耶。答彼得或现在。或过去。或未来。得现在法。现在得者。谓现在三界一切诸蕴。及无漏蕴彼所有现在得。得现在法。过去得者。谓现在欲界善不善有覆无记四蕴。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仪路工巧处一分四蕴。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无色界善有覆无记四蕴。无漏五蕴。彼所有过去得。得现在法。未来得者。谓现在欲界善不善五蕴。有覆无记四蕴。余如过去得说。彼所有未来得。设得现在。彼得现在法耶。答彼法或现在。或过去或未来。或无为现在得。得现在法者。谓现在得。得现在三界一切诸蕴。及无漏蕴现在得。得过去法者。谓现在得。得过去欲界善不善五蕴有覆无记四蕴。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及威仪路工巧处一分四蕴。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品四蕴。无色界善有覆无记四蕴。无漏五蕴现在得。得未来法者。谓现在得。得未来欲界善不善有覆无记四蕴。余如得过去说。现在得。得无为者。谓现在得得择灭非择灭。诸得善法彼得善耶。答如是以善法得必是善故。设得善彼得善法耶。答如是。以诸善得唯得善法故。不善无记问答亦尔。能得所得性必同故。诸得欲界法。彼得欲界耶。答如是。以欲界法得必是欲界故。设得欲界彼得欲界法耶。答彼法或欲界。或不系。欲界者。谓欲界五蕴。不系者谓诸非择灭。以生欲界补特伽罗。于三界系及不系法得非择灭。彼得皆是欲界系故。诸得色界法。彼得色界耶。答如是。以色界法得必是色界故。设得色界。彼得色界法耶。答彼法或色界或不系。色界者。谓色界五蕴。不系者。谓诸择灭非择灭。择灭者。谓欲界下三静虑五蕴择灭。彼世俗道类。得皆色界系。以下地择灭有漏得皆上地近分摄故非择灭者。谓生色界补特伽罗。于三界系及不系法得非择灭。彼得皆是色界系故。诸得无色界法。彼得无色界耶。答如是。以无色界法得皆是无色界系故。设得无色界彼得无色界法耶。答彼法或无色界或不系。无色界者。谓无色界四蕴。不系者。谓诸择灭非择灭。择灭者。谓第四静虑地系五蕴。及下三无色地系四蕴择灭。后世俗道类得皆无色界系。所以如前。非择灭者。谓生无色界补特伽罗。于三界系及不系法得非择灭。彼得皆是无色界系故。诸得学法彼得学耶。答如是。以学法得必是学故。设得学彼得学法耶。答彼法或学。或非学非无学学者谓学五蕴。非学非无学者。谓诸学得。所得择灭。诸得无学法彼得无学耶。答如是。以无学法得必是无学故。设得无学彼得无学法耶。答彼法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无学者。谓无学五蕴。非学非无学者。谓诸无学得所得择灭。

诸得非学非无学法。彼得非学非无学耶。答彼得或非学非无学。或学或无学。非学非无学者。谓有漏五蕴四蕴。得一切非择灭。得诸择灭世俗道类。得学者。谓诸择灭。学道类。得无学者。谓诸择灭。无学道类得。设得非学非无学。彼得非学非无学法耶。答如是。以诸非学非无学得。唯得非学非无学法故。诸得见所断法。彼得见所断耶。答如是。以见所断法得必是见所断故。设得见所断彼得见所断法耶。答如是。以见所断得。唯得见所断法故。诸得修所断法。彼得修所断耶。答如是。以修所断法得必是修所断故。设得修所断。彼得修所断法耶。答彼法或修所断。或不断。修所断者。谓修所断五蕴。不断者谓一切非择灭。及世俗道类所得择灭。诸得不断法。彼得不断耶。答彼得或不断。或修所断。不断者。谓无漏五蕴得。及诸择灭无漏道类得。修所断者。谓一切非择灭得。及诸择灭世俗道类得。设得不断。彼得不断法耶。答如是。以不断得唯得不断法故。已随本文辩诸得相。当更随义显诸非得。若法有得。彼法有非得。若法无得。彼法无非得。获成就非获非成就说亦尔。由此一切有情数法。及择灭非择灭。有得非得有获非获。有成就非成就。一切非有情数法。及虚空无为。则皆无有得非得等。又于自相续法。有得。有非得等。于他相续法。无得非得等。此中过去未来法。各有三世非得。现在法唯有过未二世非得。以可成就法在现在世必成就故。得与非得更互相违不俱起故。善不善无记法非得。皆唯无记。三界法非得皆通三界。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非得。皆唯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不断法非得。皆唯修所断。是谓非得略毗婆沙诸不得过去法。彼非得过去耶。答彼非得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不得过去法。过去非得者。谓过去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无漏五蕴。彼所有过去非得。此中断善根者。善五蕴离欲染者。不善五蕴。诸阿罗汉有覆无记五蕴。一切有情多分无覆无记五蕴。以无覆无记法。已过刹那及未至刹那。多分不成就故。诸异生类无漏五蕴。是谓总相所不得法。不得过去法未来非得者。谓过去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无漏五蕴。彼所有未来非得。如前释。不得过去法现在非得者。谓过去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无漏五蕴。彼所有现在非得。随所应如前释。设非得过去彼不得过去法耶。答彼法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无为。过去非得。不得过去法者。谓过去非得不得过去善乃至无漏五蕴。如前释。过去非得不得未来法者。谓过去非得不得未来善。乃至无漏五蕴。如前释。过去非得不得现在法者。谓过去非得不得现在善乃至无漏五蕴。如前释。过去非得不得无为法者。谓过去非得不得择灭非择灭法。谓具缚者。于择灭。一切有情于非择灭。诸不得未来法。彼非得未来耶。答彼非得。或未来。或过去。或现在。不得未来法。未来非得者。谓未来善乃至无漏五蕴。彼所有未来非得。如前释。不得未来法过去非得者。谓未来善乃至无漏五蕴。彼所有过去非得。如前释。不得未来法现在非得者。谓未来善乃至无漏五蕴。彼所有现在非得。如前释。设非得未来。彼不得未来法耶。答彼法或未来。或过去。或现在。或无为。未来非得。不得未来法者。谓未来非得。不得未来善。乃至无漏五蕴。如前释。未来非得。不得过去法者。谓未来非得。不得过去善乃至无漏五蕴。如前释。未来非得。不得现在法者。谓未来非得。不得现在善乃至无漏五蕴。如前释。未来非得。不得无为法者。谓未来非得。不得择灭非择灭。如前释。诸不得现在法。彼非得现在耶。答彼非得或过去。或未来。非现在相违故。不得现在法。过去非得者。谓现在善乃至无漏五蕴。彼所有过去非得。如前释。不得现在法。未来非得者。谓现在善乃至无漏五蕴。彼所有未来非得。如前释。设非得现在。彼不得现在法耶。答彼法或过去。或未来。或无为。非现在相违故。现在非得。不得过去法者。谓现在非得。不得过去善乃至无漏五蕴。随所应。如前释。现在非得。不得未来法者。谓现在非得。不得未来善乃至无漏五蕴。如前释。现在非得不得无为法者。谓现在非得。不得择灭非择灭。如前释。

诸不得善法。彼非得善耶。答不尔。以彼非得是无记非善性故。设非得无记。彼不得善法耶。答彼法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以无记非得不得三性法故。诸不得不善法。彼非得不善耶。答不尔。以彼非得是无记非不善性故。设非得无记。彼不得不善法耶。答彼法。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以无记非得不得三性法故。诸不得无记法。彼非得无记耶。答如是。以诸非得唯无记故。设非得无记彼不得无记法耶。答彼法。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以无记非得不得三性法故。诸不得欲界法。彼非得欲界耶。答彼非得或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不得欲界法。欲界非得者。谓生欲界。欲界诸蕴非得。不得欲界法。色界非得者。谓生色界欲界诸蕴非得。不得欲界法无色界非得者。谓生无色界。欲界诸蕴非得。设非得欲界。彼不得欲界法耶。答彼法或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或不系。欲界非得。不得欲界法者。谓生欲界不得欲界诸蕴。欲界非得。不得色界法者。谓生欲界不得色界诸蕴。欲界非得。不得无色界法者。谓生欲界不得无色界诸蕴。欲界非得。不得不系法者。谓生欲界不得无漏诸蕴。及择灭非择灭。诸不得色界法彼非得色界耶。答彼非得。或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不得色界法。欲界非得者。谓生欲界色界诸蕴非得。不得色界法。色界非得者。谓生色界色界诸蕴非得。不得色界法。无色界非得者。谓生无色界色界诸蕴非得。设非得色界。彼不得色界法耶。答彼法或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或不系。色界非得不得欲界法者。谓生色界不得欲界诸蕴。色界非得。不得色界法者。谓生色界不得色界诸蕴。色界非得。不得无色界法者。谓生色界不得无色界诸蕴。色界非得。不得不系法者。谓生色界不得无漏诸蕴。及择灭非择灭。诸不得无色界法。彼非得无色界耶。答彼非得或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不得无色界法。欲界非得者。谓生欲界无色界诸蕴非得。不得无色界法。色界非得者。谓生色界无色界诸蕴非得。不得无色界法。无色界非得者。谓生无色界无色界诸蕴非得。设非得无色界。彼不得无色界法耶。答彼法或欲界。或色界。或无色界。或不系。无色界非得。不得欲界法者。谓生无色界。不得欲界诸蕴。无色界非得。不得色界法者。谓生无色界。不得色界诸蕴。无色界非得。不得无色界法者。谓生无色界。不得无色界诸蕴。无色界非得。不得不系法者。谓生无色界。不得无漏诸蕴。及择灭非择灭。诸不得学法。彼非得学耶。答不尔。以彼非得是非学非无学非是学故。设非得非学非无学。彼不得学法耶。答彼法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以非学非无学非得不得三种法故。诸不得无学法。彼非得无学耶。答不尔。以彼非得是非学非无学非是无学故。设非得非学非无学。彼不得无学法耶。答彼法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以非学非无学非得不得三种法故。诸不得非学非无学法。彼非得非学非无学耶。答如是。以诸非得唯是非学非无学故。设非得非学非无学。彼不得非学非无学法耶。答彼法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以非学非无学非得不得三种法故。诸不得见所断法。彼非得见所断耶。答不尔。以彼非得是修所断非见所断故。设非得修所断。彼不得见所断法耶。答彼法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以修所断非得不得三种法故。诸不得修所断法。彼非得修所断耶。答如是。以诸非得唯修所断故。设非得修所断。彼不得修所断法耶。答彼法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以修所断非得不得三种法故。诸不得不断法。彼非得不断耶。答不尔以彼非得是修所断非不断故。设非得修所断。彼不得不断法耶。答彼法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以修所断非得不得三种法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七

猜你喜欢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三·佚名
  卷八·净挺
  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太虚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智旭
  角虎集卷之上·佚名
  卷二·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智旭
  卷三百二十二·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上)·智俨
  理事·印光
  成唯識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二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二十九绣毬花类七言律绣毬花次兀顔廉使韵   【元】张 昱绣毬春晚欲生寒满树玲珑雪未干落遍杨花浑不觉飞来蝴蝶忽成团钗头嬾戴应嫌重手里闲抛却好看天女夜凉乗月到羽车偷驻碧

  • 甲乙集卷第八·罗隐

    馀 杭罗隐昭谏诗夜泊义兴戏呈邑宰溪畔维舟问戴星此中三害在图经长桥可避南山逺却恐难妨是最灵听琵琶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晤处闻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经来阳今林工部墓紫菊馨香覆楚醪奠君江畔雨萧骚旅魂自

  • 帝纪第六 元帝 明帝·房玄龄

    元皇帝讳睿,字景文,宣帝曾孙,琅邪恭王觐之子也。咸宁二年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年十五,嗣位琅邪王。幼有令闻。及惠皇之际,王室多故,帝每恭俭退让,以免

  • 卷二百·列传第九十七·柯劭忞

      阿沙不花 亦纳脱脱(铁木儿塔识 达识 帖睦迩 伯撒里)   阿沙不花,康里氏。初,太祖亲征康里而有其地。阿沙不花祖母苫灭古麻里氏,有孤子二:曰曲律,曰牙牙,皆幼,置褚中,负以橐驼来朝。时太祖已崩,乃以二子觐于太宗,曰:“此康里

  • 卷之二百六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稽古録卷七·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殷下王武丁思复兴殷道亮隂三年不言羣臣咸諌王曰予恭黙思道梦帝赉予良弼【梦天与我良佐】乃以形求于天下傅説筑傅岩之野惟肖【傅岩在今陜州平陆界傅説贤而隠代胥靡刑人筑此道以供食肖似也】王召与语果圣

  • 第二三四申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一一五○九--二四·佚名

    新竹县对臬道顾、及台北知府龙,申报县内教堂及教士补用同知、本任台北府宜兰县、调署新竹县,为造报事。案蒙宪札,饬即查明所辖,各国建设教堂几处,系何国,何教士几人,是何姓名人氏,堂内有无育婴、施药等事

  • 秘书志卷第九·王士点

      题名周之外史,职掌坟典秘书之官。始由两汉,爰至我朝,收古今之图籍,贮之秘府。奉藏之官,协恭寅畏,为中朝之清选。征其供职之氏名先后,书诸左方。   知秘书监事张易 【字仲一,忻州人。至元十三年三月以枢密副使知秘书监

  • 三十二年·佚名

    (庚午)三十二年大明景泰元年春正月1月1日○丁丑朔,百官行望闕禮于景福宮,詣時御所進表裏鞍馬,諸道進箋。1月2日○戊寅,曲宴,又賜宴宗親于時御所,文武二品以上于議政府,堂上官以上于禮曹。翼日,賜御案果肉及內醞于承政院曰:「東宮

  • 玉藻·戴圣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日中而馂,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醴、酏。卒食,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

  • 卷三 三之二·孔颖达

    《蝃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不齿者,不与相长稚。○蝃蝀,上丁计反,下都动反。《尔雅》作“螮蝀”,音同。长,丁丈反。[疏]“《蝃蝀》三章,章四句”至“不齿”。○正义曰:作《蝃蝀》诗者,言能止当时

  • 卷十一·郑方坤

    ●钦定四库全书经稗卷十一兖州府知府郑方坤撰○四书韩退之注论语张籍祭退之诗云鲁论未讫注手足今微茫是退之尝有论语传未成也今世所传如宰予昼寝以昼作画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以三月作音字浴乎沂以浴作沿字至为浅

  • 卷五百二十六·佚名

    △第三分方便善巧品第二十六之四尔时善现复白佛言:世尊,常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依何义故名为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善现,由此般若波罗蜜多。到一切法究竟彼岸。依此义故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复次善现,由此般若

  • 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品目·欧阳竟无

      涼譯        宋加        晉譯   夀命品第一之三   長夀品第四     長夀品第五   金剛身品第二    金剛身品第五    金剛身品第六   名字功德品第三   名字功德品第六

  • 佛教寺僧的经济建设·太虚

    ──三十五年九月作──抗战八年,后方工商业因经济政策的束缚,由困顿而迫近崩溃边缘;胜利以后,收复区的工商业,由于经济政策未能作尽善尽美之调整而濒于破产。这是稍微注意国内工商界情形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上海工商界,几度

  • 季总彻禅师语录叙·佚名

    季总彻禅师语录叙从古有言优昙钵华三千年一度现大善知识五百世许相逢且昙华作么现知识作么逢满眼烟波难泊岸钓竿未举早先知莫道世间无骏骨追风现有季法兄师生缘南楚姓刘适陈陈君宦西粤殒于非命师白简鸣冤报仇雪恨即

  • 续水浒传·王冷佛

    续水浒传 二十回 [民国]冷佛(王作镐)著。该书连载于《盛京时报》,时间为民国十三年1924——十五年1926,未出过单行本。《续水浒传》 共二十回,写宋江、吴用等人千方百计破坏朝廷招安,甚至派刺客刺杀想要招安的林冲等人,还写

  •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章冲

    五卷。章冲撰。章冲,字茂深,湖州吴兴 (今属浙江省)人,祖籍建州浦城 (今属福建省)。章祐曾孙,叶梦得之婿。官朝散大夫,孝宗淳熙 (1174—1189年) 中尝知台州。叶梦得精于《春秋》之学,章冲亦究心于《左传》,以《左传》“事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