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六十五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五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缘纳息第二之四

若最初入无漏初静虑。乃至广说。初有四种。一入正性决定初。二得果初。三离染初。四转根初。此中依二初作论。谓得果及转根。得果初者。谓得阿罗汉果初尽智时。转根初者。谓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最后解脱道时。问何故于四初中但依二初作论。答若尔时修一切地功德者。此中依之作论。唯二初位能如是修故依作论。若最初入无漏初静虑。尔时所得诸余未来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当言有寻有伺耶。答彼或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有寻有伺者。谓所修未至定。及初静虑。无寻唯伺者。谓所修静虑中间。无寻无伺者。谓所修上三静虑。下三无色。若最初入无漏第二静虑。尔时所得诸余未来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当言喜根相应耶。答彼或乐根相应。或喜根相应。或舍根相应。乐根相应者。谓所修第三静虑。喜根相应者。谓所修初及第二静虑。舍根相应者。谓所修未至定。静虑中间。第四静虑。下三无色。若最初入无漏第三静虑。尔时所得诸余未来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当言乐根相应耶。答彼或乐根相应。或喜根相应。或舍根相应。义如前释。若最初入无漏第四静虑。尔时所得诸余未来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当言舍根相应耶。答彼或乐根相应。或喜根相应。或舍根相应。义如前释。若最初入无漏空无边处。尔时所得诸余未来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当言空无边处摄耶。答彼或空无边处摄。或识无边处摄。或无所有处摄。空无边处摄者。谓所修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摄者。谓所修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摄者。谓所修无所有处。若最初入无漏识无边处。尔时所得诸余未来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当言识无边处摄耶。答彼或空无边处摄。或识无边处摄。或无所有处摄。义如前释。若最初入无漏无所有处。尔时所得诸余未来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当言无所有处摄耶。答彼或空无边处摄。或识无边处摄。或无所有处摄。义如前释。问何故此中于静虑问相应。于无色问摄。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随彼意而作论。但不违法相便不应责。有说。于静虑无色并应俱问。而不问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为现种种文种种说。由种种文种种说故义则易解。有说。为现二门二略二阶二炬二明二光二种文影。如于静虑说相应。于无色亦尔。如于无色说摄。于静虑亦尔。有说。静虑粗显易见易知。故问相应。无色微细难了难觉。故但问摄。有说。静虑有种种相互不相似。故问相应。无色不尔。故但问摄。有说。静虑有种种受种种根。故问相应。无色不尔。有说。静虑有多功德多胜利。故问相应。无色不尔。有说。静虑有遍缘智。故问相应。无色但有缘自上智。故但问摄。问何故此中于静虑亦摄无色。于无色不摄静虑耶。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于静虑无色并应俱摄。而不说摄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为现种种文种种说。由种种文种种说故义则易解。有说。为现二门二略二影二光。乃至广说。有说。无色依属静虑。以先得静虑后得无色故。于静虑亦摄无色。静虑不依属无色。故于无色不摄静虑。有说。于静虑亦不摄无色。以无寻无伺等言有别意故。谓无寻无伺者。唯说后三静虑。舍根相应者。唯说未至静虑中间及第四静虑。以静虑无色其相各异。虽互相修而不相摄。有说。于无色亦应摄静虑。应作是说。或未至定摄。乃至或无所有处摄。而不说者欲显无色非入静虑加行。以静虑现前不必因无色故。有说。生静虑地能起无色。生无色地。不能起静虑。有说。圣者生静虑后容生无色。生无色后无容生静虑。

是故于静虑摄无色。于无色不摄静虑。

味相应初静虑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譬喻者意。以彼于缘性中不明了故。说缘非实有。今欲显示诸缘自性。令知诸缘皆是实有。故作斯论。味相应初静虑。与味相应初静虑等为几缘。答与自地味相应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三因。即相应俱有同类因。等无间者。谓味相应初静虑等无间。味相应初静虑现在前。所缘者。谓味相应初静虑与味相应初静虑为所缘。增上者。谓不碍生。及唯无障。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避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缘如与欲法。与自地净为等无间。所缘增上等无间者。谓味相应。初静虑等无间净初静虑现在前。如爱见慢疑。上静虑者。烦恼等无间净定现在前。此则总说。若别说者。净有四种。谓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此中有说。味相应等无间。唯顺退分现在前。有说。亦起顺住分所缘者。谓味相应初静虑。与净初静虑为所缘。增上者。谓不碍生及唯无障。非因者。以染污法与善法非如种子法故。由此义故味相应与自地净。若总说为三缘。若别说或三或二。谓与前二分为三缘。与后二分为二缘。与自地无漏。为所缘增上。所缘者。谓与苦集类忍类智品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非因者。有漏法与无漏法非如种子法故。非等无间者。烦恼等无间不起圣道现在前故。由此义故味相应与自地无漏。若总说为二缘。若别说或二或一。谓与苦集类忍智品为二缘。与灭道类忍类智品及一切法忍法智品。为一缘。与净无漏上三静虑为所缘增上。所缘者。彼缘下地味相应故。增上者。谓不碍生及唯无障故。非因缘者。染于不染非种子法故。非等无间缘者。已离下染方能起上根本地净无漏故。与余为一增上。余谓味相应上三静虑。及一切无色。增上义如前说。非因缘者。异界地法因果断故。及异类法非种子故。非等无间缘者。已离下染上地染方现前故。及相违故。非所缘者。上地烦恼。及根本无色。不缘下地有漏法故。净初静虑与净初静虑等为几缘。答与自地净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三因。即相应俱有同类因。等无间者。谓净初静虑等无间。净初静虑现在前。所缘者。谓与净初静虑为所缘。增上义如前说。此即总说。若别说者。净有四分。顺退分与顺退分为四缘。与顺住分亦尔。与余二分为三缘。除等无间。顺住分与顺住分为四缘。与顺胜进分亦尔。与顺决择分为三缘。除等无间。与顺退分为三缘。除因缘。胜非劣因故。顺胜进分与顺胜进分为四缘。与顺决择分亦尔。与顺退分。有说。但为所缘增上。顺胜进分无间顺退分不现前故。如是说者。亦现在前。是故与顺退分为三缘。除因缘。以彼劣故。与顺住分亦尔。顺决择分与顺决择分为四缘。与顺退分为所缘增上。与顺住分。有说。但为所缘增上。以顺决择分无间顺住分不现在前故。如是说者。亦现在前。是故与彼为三缘。除因缘。与顺胜进分亦尔。与自地无漏。为等无间所缘增上。等无间者。谓净初静虑等无间。无漏初静虑现在前。此但从顺决择分。有说。亦从顺胜进分。所缘者。谓与无漏初静虑为所缘。增上者如前说。非因缘者。有漏法非无漏因故。与自地味相应为等无间所缘增上。等无间者。如爱见慢疑。上静虑者净定等无间烦恼现在前。当知此从顺退分。或顺住分。起由已离未离自地染者。起自地烦恼有差别故。所缘者。味著自地净静虑故。余如前说。与净无漏第二第三静虑为等无间所缘增上。等无间者。于第二顺次入故。于第三顺起入故。当知从顺胜进分入上净非余。余如前说。与净无漏第四静虑为所缘增上。无等无间者。以极远故。余如前说。与余为一增上。余谓味相应三静虑。及一切无色。增上义如前说。是中差别者。谓与净无漏无色。非等无间者。以极远故。余如前说。问亦有等无间缘。谓初静虑善心命终生上地时。此中何故不说。答应说与彼为等无间增上。而不说者。当知义则有余。有说。此定蕴中唯说定善及定烦恼命终。结生但是生善及生烦恼。是故不说。有说。此定蕴中唯说根本善及烦恼命终。结生唯住近分不住根本。是以不说。无漏初静虑与无漏初静虑等为几缘。答与自地无漏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者三因。即相应俱有同类因。所缘者。谓与道忍道智品为所缘。余说如前。此即总说。若别说者。法智品与法智品为四缘。与类智品为三缘。除所缘。类智品与类智品为四缘。与法智品为三缘。除所缘。苦集灭智品与苦集灭智品为三缘。除所缘。与道智品为四缘。道智品与道智品为四缘。与苦集灭智品为三缘。除所缘。未知当知根品与未知当知根品为四缘。与已知根品亦尔。与具知根品为三缘。除等无间。已知根品与已知根品为四缘。与具知根品亦尔。与未知当知根品为二缘。除因等无间。除因者。后生于前。生非因故。除等无间者。修道等无间。见道不现在前故。具知根品与具知根品为四缘。与未知当知根品及已知根品为二缘。除因等无间。无学法智品与学类智品为一增上。无学类智品与学法智品为一增上。是故以总说故云与自地无漏为四缘。若差别说。则有如是或四三二一。与无漏第二第三静虑。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以无漏法不堕界故。异地为因缘如前说。与自地净及净第二第三静虑。为等无间所缘增上。此中于自地净。有说。除顺退分与余三分为等无间。有说。唯与后二分为等无间。于上地净亦尔。如是说者。渐次入时。亦与胜进分为等无间。超越入时唯与顺决择分为等无间。问何故超越入时唯顺决择分。与无漏道互为等无间缘。余时不尔。答于超越时。唯有猛盛坚固善根。能相引发顺决择分猛盛坚固。余分不尔。与净第四静虑及净无色。为所缘增上。以初静虑类智品是无色对治故。与净无色亦为所缘。余如前说。与无漏第四静虑及无漏无色为因所缘增上。以无色道类智品亦缘初静虑类智品故。余如前说。与余为增上。余谓与一切味相应。增上义如前说。由无漏与味极相违故无等无间。贪不能缘无漏法故非所缘。无漏与染非种子法故非因。问若无漏与味极相违者。云何作增上。答于无间起虽极相违。而正生时去来无障。故得展转互为增上。

味相应。第二静虑与味相应第二静虑等为几缘。答与自地味相应。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净初二静虑为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一切无漏静虑及净第三第四静虑为所缘增上。与余为一增上。余谓味相应初第三第四静虑。及一切无色。此中与净初静虑为等无间者。谓瑜伽师第二静虑净定无间。起诸烦恼。其心热恼如为火烧。遂即归投净初静虑。故契经说。宁起厌作。意俱初静虑。不起劣作意俱第二静虑。问彼起何等净初静虑。有说。起顺住分。以易起故。有说。起顺胜进分。防护上地故。又此所说与味相应初静虑为一增上。

问第二静虑染心命终生初静虑。则有等无间缘。何故不说。答应说与彼为等无间增上。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定蕴中唯说定烦恼命终。结生是生烦恼。是故不说。有说。此定蕴中但说根本地烦恼命终。结生唯住近分地烦恼。是故不说。余随所应如前说。净第二静虑与净第二静虑等为几缘。答与自地净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一切无漏静虑及净初第三第四静虑。并自地味相应。为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余为一增上。此亦如前随应广说。无漏第二静虑与无漏第二静虑等为几缘。答与一切无漏静虑。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一切净静虑为等无间所缘增上。与净无色。为所缘增上。与无漏无色。为因所缘增上。与余为一增上。此亦随应广如前说。从第三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有五三一二问答。广说如本论应知。问如以世俗道离第四静虑及下三无色染时。一切无间道皆缘下地。何故不说第四静虑下三无色味相应净与上地净为所缘耶。答此亦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有余。有说。此定蕴中唯说根本地。九无间道但是近分地。是故不说。问何等无漏第三第四静虑。与净无漏无色为等无间耶。答唯类智品。问何故非法智品。有说。法智品依下缘下故。谓法智品但依欲界。但缘欲界诸行。及彼因彼灭彼对治道。净无漏无色不尔。故法智品非彼等无间缘。有说。法智品但缘欲界及彼灭道。缘欲界及彼灭道无间。不得即缘无色地境。以极远故。由此法智品非无色等无间缘。有说。无色地非法智品所依所缘及地故。谓四静虑虽非法智品所依所缘。而是法智品地。欲界虽非法智品地。而是法智品所依所缘。诸无色地无如是事。故非法智品无间所起。问何故净无漏无色。但缘下地类智品道。非法智品道耶。答法智品道非彼地对治故。问岂不法智品道亦对治彼耶。答虽对治彼而非根本亦非全。是故不说。谓虽是彼修所断法对治。而非彼见所断法对治。又虽灭道法智是彼对治。而非苦集法智。有说。类智品是彼主对治。法智品是彼客对治故非彼所缘然净无漏静虑无色或下或上无间而起。从下起者名顺次顺超。从上起者名逆次逆超同类起者名纯。异类起者名杂。地无间者名次地。有间者名超。有间唯能越于一地。是谓此处略毗婆沙。

问所说超定加行云何。答修超定时。彼修定者。先起欲界善心。从此无间入有漏初静虑。次入有漏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从彼还入有漏无所有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循环修习。令善淳熟如王路已。复入无漏初静虑。次入无漏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无漏无所有处。从彼还入无漏。识无边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无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循环修习。令善淳熟如王路已。复入有漏初静虑。从有漏初静虑。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有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有漏无所有处。从有漏无所有处。还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有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循环修习。令善淳熟如王路已。复入无漏初静虑。从无漏初静虑。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无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无所有处。从无漏无所有处。还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无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无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循环修习。令善淳熟犹如王路。齐此超定加行成满。从此复入有漏初静虑。从有漏初静虑。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无所有处。从无漏无所有处。还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初静虑。如是名为超定成满。有余师说。修超定时。先起欲界善心。从此无间入有漏初静虑。次入有漏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从彼还入有漏无所有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无漏初静虑。次入无漏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无漏无所有处。从彼还入无漏识无边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无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有漏初静虑。次入无漏第二静虑。次入有漏第三静虑。次入无漏第四静虑。次入有漏空无边处。次入无漏识无边处。次入有漏无所有处。从彼还入无漏识无边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无漏初静虑。次入有漏第二静虑。次入无漏第三静虑。次入有漏第四静虑。次入无漏空无边处。次入有漏识无边处。次入无漏无所有处。次入非想非非想处。从彼还入无漏无所有处。次第乃至复还入无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有漏初静虑。从有漏初静虑。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有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有漏无所有处。从有漏无所有处。还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有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习已。复入无漏初静虑。从无漏初静虑。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无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无所有处。从无漏无所有处。还入无漏空无边处。从无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无漏初静虑。于此诸地善串修习。是名超定加行成满。从此复入有漏初静虑从有漏初静虑。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无所有处。从无漏无所有处。还超入有漏空无边处。从有漏空无边处。超入无漏第三静虑。从无漏第三静虑。超入有漏初静虑。从此复入无漏初静虑。从无漏初静虑。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有漏第三静虑。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无漏空无边处。超入有漏无所有处。从有漏无所有处。还超入无漏空无边处。从无漏空无边处。超入有漏第三静虑。从有漏第三静虑。超入无漏初静虑。如是名为超定成满。复有说者。前来所说皆是加行。从此位后自在循环超入诸定。无所挂碍乃名成满。然必不能超入第四。问何故不能超入第四。答过殑伽沙数诸佛世尊及圣弟子超入诸定法皆如是。故不应问。有说。诸超定者本应渐起。若从彼超法唯超一。势不过故。如登梯时亦应渐上。其有越者莫能越二。势不及故。有说。后起径路法皆如前故但超一。谓观行者初超定时。从五入五从四入四。支数等故易可超入。后亦如是故不超二。有说。如所缘缘故唯超一。谓观行者不念作意。于所缘缘唯能超一。问云何观行者于所缘超。答彼由不念作意以初静虑。于九地境一一别缘。于中唯能超缘一地。谓缘欲界无间能上缘初静虑。或第二静虑非余。缘初静虑无间能下缘欲界。上缘第二静虑。或第三静虑非余。缘第二静虑无间能下缘欲界。或初静虑。上缘第三静虑或第四静虑非余。缘第三静虑无间能下缘初静虑。或第二静虑。上缘第四静虑或空无边处非余。如是乃至缘非想非非想处无间能下缘识无边处。或无所有处非余。如依初定。如是依余定。随其所应于所缘缘皆应广说。如不能越二地所缘。超定亦尔。故不入第四。问若尔。何故说净解脱次起五心。净解脱心缘于欲界。第四静虑遍行随眠能缘自上乃至有顶。岂非能越二地所缘。答说不染心不能超二。彼心是染故不相违。问如苦法智缘欲界无间起苦类忍。乃至缘有顶云何说不染污心不能超二。答彼但是总缘不名为超。亦俱缘余地故是故非难。

问何处能超定。答在欲界非色无色。在人趣非余趣。在三洲非北洲。男子女人俱能超定。尊者僧伽筏苏说曰。唯赡部洲唯男子能超定。余洲及女人所依劣故不能。如是说者。余洲及女人亦能超定。彼于三摩地亦得心自在故。问何等补特伽罗能超定。答是圣者非异生。是无学非学。无学中是不时解脱非时解脱。于不时解脱中。要得愿智边际定等殊胜功德然后能超。问何故唯无学不时解脱能超定耶。答要相续中无诸烦恼。于定自在乃能超定。学相续中犹有烦恼。时解脱于定不得自在故并不能超定。问何等善根无间能超定耶。答无量解脱胜处遍处诸通等善根无间皆不能超定。唯无常等行相善根无间能超。所以者何。要猛利增上善根能超定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五

猜你喜欢
  卷第六(从第十一经至第十六经三纸)·澄观
  续高僧传卷第二·道宣
  人 生 学 序·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高僧傳卷第八(義解五)·慧皎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七·佚名
  济宗颂语(附)·法藏
  广大莲华庄严曼拏罗灭一切罪陀罗尼经·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四·法藏
  通例(例者略也类也举略以知类也)·志磐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一(有序)·智旭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下·佚名
  卷十一·佚名
  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太虚
  卷八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出至第十二出·柯丹邱

    第一出 家门 【临江仙】(末上)一段新奇真故事,须教两极驰名。三千今古腹中存,开言惊四座,打动五灵神。六府齐才并七步,八方豪气凌云,歌声遏住九霄云。十分全会者,少不得仁义礼先行。〔问答照常〕。 【沁园春】才子王生,佳人

  • 东观集卷九·魏野

    宋 魏野 撰和詶张井见赠溪上闲居四十春春溪兰佩蕙为绅自知吟咏非经济谁道机谋学渭滨三尺焦桐胜面友数家老叟是比隣少年多谢擕诗什来访疎慵潦倒人啄木鸟二首爪利嘴还刚残阳啄更忙千林螙如尽一腹馁何妨形小过槐陌声髙

  • 卷二十·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二十 宋 王十朋 撰 庆贺 秦少游梦发殡而葬之者云是刘发之柩是岁发首荐秦以诗和之刘泾亦作因次其韵 君看三代士执雉【次公士执雉出周礼宗伯以禽作六摰疏云义取所守介而死不失其节】本以杀

  • 卷218 ·佚名

    陆游 放翁自赞 遗物以贵吾身,弃智以全吾真。 剑外江南,飘然幅巾。 野鹤驾九天之风,涧松傲万木之春。 或以为跌宕湖海之士,或以为枯槁陇畝之民。 二者之论虽不同,而不我知则均也。 陆游 放翁自赞

  •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司马迁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 卷十二 孟陈韩朱列传第九·陆游

       孟坚始事建州王延政为将。保大初,查文徽讨王氏之乱,坚来降,文徽即以兵付之,出奇鏖击有功,及冯延鲁之攻福州也,坚亦在兵间,吴越援兵自海道至,阻淖不得登岸,延鲁不知兵,急于破敌,欲敛兵诱而蹙之,坚谏曰:吴越兵进退俱不能,方致死

  • 皇王大纪卷四十一·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襄王元年春正月丁丑宋公薨諡曰桓公兹父嗣卫国风七篇曰河广二章章四句宋襄公母归于衞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逺曾不崇朝邶国风十四篇

  • 绎史卷一百二十八·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鹖冠子之言真隠传鹖冠子或曰楚人隠居幽山衣被屡空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厐谖常师事之后显于赵鹖冠子惧其荐已也乃与谖絶【汉书道家鹖冠子一篇】鹖冠子【博选】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

  • 卷八十二审断一·冯煦

    督审局省城按察使署设立督审局,由司派员督率办理。光绪三十三年十月,按察使朱寿镛详抚院文称:查直隶、江苏、河南、福建等省臬司衙门均设有督审局,札委专员驻局,遇有招解案件,核其情节较重犯供参差,或因谳局复讯解司供仍翻异

  • 卷五十九·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九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九>燔瘞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澤司巫凡

  • 卷二十五·程公说

    <经部,春秋类,春秋分记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二十五   宋 程公说 撰书七疆理书第一昔在黄帝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唐虡稽古协和万邦至扵夏殷亡所变更周既克殷监扵二代损益莫详焉大司徙掌建邦

  • 卷六十三·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六十三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春秋左氏传成公经元年公即位注无传【注字毛本误在无传下】无冰注书冬温【冬监本误多】疏彼春无月云云此亦应竟春无冰【月毛本误冰监本脱此字】作丘甲节音义甸徒

  • 卫献公出奔(1)·戴圣

    ——一碗水难以端平【原文】卫献公出奔,反于卫(2)。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而从(3)?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注释】①本节选自《

  •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尔时世尊。普为一切修出世间最上悉地者。宣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法。彼大明曰。那谟(引)婆誐嚩帝(引一句)阿哩也(二合)钵啰(二合)倪也(二合引)播(引)啰

  • 古林智禅师语录序·佚名

    序古林智禅师语录序古公得法语公语公得法雪公雪公得法破山和尚破和尚得法密云老人多奇诸方能言之古公余乡人志亦仿佛少弃家参学顿悟第一义藏峨嵋山中成自了汉不欲诸方知有古公余曾披缁衣混迹麋鹿或倚扁舟武陵溪上骋

  •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王子一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简称《误入天台》,题王子一撰。《太和正音谱》有著录。剧写东汉人刘晨、阮肇因天下大乱,不愿为官,入山采药,遇仙女结为夫妇的传说故事。《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天台二女”条即为此故事,本剧即据此写成

  • 太子和休经·佚名

    西晋录失译人名,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异译

  • 四不可得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略称四不得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内容叙述四位梵志兄弟为避免无常之逼迫,遂于预知命终之期后,一人踊身空中,一人隐入市中闹处,一人遁入大海,一人走避山中,然皆无法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