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十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四

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过去见结系耶。答若未断。谓于此事若有前生爱结未断。见结亦未断。即于此事亦有过去见结系义。若于此事虽有前生爱结未断而见结已断。即于此事无有过去见结系义。如道类智已生于修所断法。有爱结前生未断。集类智已生于见灭道所断见结不相应法。有爱结前生未断。由此义故。此中总说若未断言。不说道类智未至已生位。由彼位亦有有爱无见故。迷共相结过去未断必系三世所系事故。非如爱等作不定说。设有过去见结系。复有过去爱结系耶。答若前生未断则系。若前未生设生已断则不系。谓于此事若有前生见结未断。亦有前生爱结未断。即于此事亦有过去爱结系义。若于此事虽有前生见结未断。而前于此爱结未生。虽余处生而于此事亦名未生。设生已断。即于此事无有过去爱结系义。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未来见结系耶。答若未断。谓于此事若有前生爱结未断见结亦未断。即于此事亦有未来见结系义。若于此事虽有前生爱结未断。而见结已断。即于此事无有未来见结系义。余如前说。设有未来见结系复有过去爱结系耶。答若前生未断则系。若前未生设生已断则不系。谓于此事。若有未来见结未断。亦有前生爱结未断。即于此事亦有过去爱结系义。若于此事虽有未来见结未断。而前于此爱结未生。虽余处生而于此事亦名未生。设生已断。即于此事无有过去爱结系义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现在见结系耶。答若现在前。谓于此事若有前生爱结未断。亦有见结现在前则有现在见结系义。若于此事。或起余结现在前。或起善无覆无记心现在前。或于余处起见结现在前。或无心时则无现在见结系义。设有现在见结系。复有过去爱结系耶。答若前生未断则系。若前未生设生已断则不系。谓于此事若有见结现在前。亦有爱结前生未断。即于此事亦有过去爱结系义。若于此事虽有见结现在前。而前于此爱结未生。虽余处生而于此事亦名未生。设生已断。即于此事无有过去爱结系义。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过去现在见结系耶。答此中有三句。或有过去爱结系。无过去现在见结系。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而见结已断。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而见结已断者遮有过去现在见结。谓集类智已生。于见灭道所断见结不相应法。有前生爱结未断。道类智已生。于修所断法。有前生爱结未断。或有过去爱结系及有过去见结系。无现在。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及有见结未断而不现在前。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有见结未断者。显有过去见结。彼未断位于所系事必有过去见结系故。而不现在前者。遮有现在见结。或有过去爱结系。亦有过去现在见结系。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亦有见结现在前。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亦有见结现在前者。显有现在见结。此过去有不说自成。见结现在前过去必有故。设有过去现在见结系。复有过去爱结系耶。答若前生未断则系。若前未生设生已断则不系。此中义意广如前说。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未来现在见结系耶。答此中有三句。或有过去爱结系。无未来现在见结系。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而见结已断。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而见结已断者。遮有未来现在见结。余如前说。或有过去爱结系。及有未来见结系无现在。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及有见结未断而不现在前。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有见结未断者。显有未来见结。彼未断位于所系事必有未来见结系故。而不现在前者。遮有现在见结。或有过去爱结系亦有未来现在见结系。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及有见结现在前。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有见结现在前者。显有现在见结。此未来有不说自成。见结现在前未来必有故。设有未来现在见结系。复有过去爱结系耶。答若前生未断则系。若前未生设生已断则不系。此中义意广如前说。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过去未来见结系耶。答若未断。此中义意如前应知。设有过去未来见结系。复有过去爱结系耶。答若前生未断则系。若前未生设生已断则不系。此中义意广如前说。若于此事有过去爱结系。亦有过去未来现在见结系耶。答此中有三句。或有过去爱结系。无过去未来现在见结系。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而见结已断。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而见结已断者。遮有过去未来现在见结。谓集类智已生。见灭道所断见结不相应法。有爱结前生未断。道类智已生。修所断法有爱结前生未断。或有过去爱结系。及有过去未来见结系无现在。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及有见结未断而不现在前。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有见结未断者。显有过去未来见结。而不现在前者遮有现在见结。或有过去爱结系。亦有过去未来现在见结系。谓于此事有爱结前生未断。亦有见结现在前。此中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显有过去爱结。亦有见结现在前者。显有现在见结。此过去未来有不说自成。见结现在前必有过去未来故。设有过去未来现在见结系。复有过去爱结系耶。答若前生未断则系。若前未生设生已断则不系。此中义意广如前说。如对见结对取结疑结亦尔。俱唯三界见所断故。以爱对彼作小七句。如对见说。于中亦有少分差别。谓取结唯有道类智已生。于修所断法有爱结前生未断者。有过去爱。无三世取。非如见结集类智已生于见灭道所断见结不相应法。有爱结前生未断者。亦有过去爱无三世见。差别义少故此不说。如爱结对后作小七。乃至嫉结对悭结随其所应作小七亦尔。此中随其所应者。唯慢与爱俱通三界五部。唯有漏缘非遍行故。对后作小七句。皆如爱说。无明通三界五部。有漏无漏缘遍行非遍行见疑通三界唯四部通有漏无漏缘遍行非遍行。二取通三界唯四部。有漏缘通遍行非遍行。恚唯欲界通五部。唯有漏缘非遍行。嫉悭唯欲界修所断有漏缘非遍行。如是诸结宽狭有异。对后七句有不同者。是故须说随所应言。

如小七大七亦尔差别者。以二对一乃至以八对一。谓以过去爱结恚结。先对过去慢结。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慢结作七句如以过去爱结恚结。对慢结作七句。对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各作七句亦尔。次除爱结。以过去恚结慢结先对过去无明结。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无明结作七句。如以过去恚结慢结。对无明结作七句。对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各作七句亦尔。次除恚结。以过去慢结无明结。先对过去见结。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见结作七句。如以过去慢结无明结对见结作七句。对取结疑结嫉结悭结各作七句亦尔。次除慢结。以过去无明结见结。先对过去取结。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取结作七句。如以过去无明结见结。对取结作七句对疑结嫉结悭结各作七句亦尔。次除无明结。以过去见结取结。先对过去疑结。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疑结作七句。如以过去见结取结对疑结作七句。对嫉结悭结各作七句亦尔。次除见结。以过去取结疑结。先对过去嫉结。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嫉结作七句。如以过去取结疑结对嫉结作七句。对悭结作七句亦尔。复除取结。以过去疑结嫉结。先对过去悭结。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悭结作七句。如以二结对一结。以三以四以五以六以七以八结对一结亦尔。

如过去爱等为首有七。乃至过去未来现在爱等为首亦各有七。如是应知有七七句。此中有说以过去爱等。先对过去恚等。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恚等为初七句。以过去爱等。先对未来恚等。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恚等为第二七句。以过去爱等。先对现在恚等。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后对未来恚等为第三七句。以过去爱等。先对过去现在恚等。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后对现在恚等。为第四七句以过去爱等。先对未来现在恚等。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后对过去现在恚等。为第五七句。以过去爱等。先对过去未来恚等。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后对未来现在恚等。为第六七句。以过去爱等。先对过去未来现在恚等。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未来恚等。为第七七句。是谓小七。以过去爱恚等。先对过去慢等。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慢等为初七句。以过去爱恚等。先对未来慢等。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慢等。为第二七句。以过去爱恚等。先对现在慢等。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后对未来慢等为第三七句。以过去爱恚等。先对过去现在慢等。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后对现在慢等。为第四七句。以过去爱恚等。先对未来现在慢等。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后对过去现在慢等。为第五七句。以过去爱恚等。先对过去未来慢等。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后对未来现在慢等。为第六七句。以过去爱恚等。先对过去未来现在慢等。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未来慢等。为第七七句是谓大七。如是所说唐捐其功。于文无益于义无益。以重说故。又非唯七七句应作是说。以过去爱等。先对过去恚等。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恚等。为初七句。以未来爱等。先对未来恚等。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恚等。为第二七句。以现在爱等。先对现在恚等。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后对未来恚等。为第三七句。以过去现在爱等。先对过去现在恚等。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后对现在。为第四七句。以未来现在爱等。先对未来现在恚等。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后对过去现在恚等。为第五七句。以过去未来爱等。先对过去未来恚等。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后对未来现在恚等。为第六七句。以过去未来现在爱等。先对过去未来现在恚等。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未来恚等。为第七七句。是谓小七。以过去爱恚等。先对过去慢等。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后对过去未来现在慢等。为初七句。以未来爱恚等。先对未来慢等。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慢等。为第二七句。以现在爱恚等。先对现在慢等。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后对未来慢等。为第三七句。以过去现在爱恚等。先对过去现在慢等。次对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后对现在慢等。为第四七句。以未来现在爱恚等。先对未来现在慢等。次对过去未来。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后对过去现在慢等。为第五七句。以过去未来爱恚等。先对过去未来慢等。次对过去未来现在。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后对未来现在慢等。为第六七句。以过去未来现在爱恚等。先对过去未来现在慢等。次对过去。次对未来。次对现在。次对过去现在。次对未来现在。后对过去未来慢等。为第七七句。若作是说功不唐捐。于文有益于义有益。不重说故。又唯有七七句。

问一行历六小七大七。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名一行。名历六。名小七。名大七故。复次依一行法作问答故名一行。依六句法作问答故名历六。依七句法作问答以一对一故名小七。依七句法作问答以二对一。乃至以八对一故名大七。复次以不相似法对不相似法作问答。不以世定故名一行。以相似法对相似法作问答。以世定故名历六。以不相似法对不相似法作问答。以世定以一对一故名小七。以不相似法对不相似法作问答。以世定以二对一。乃至以八对一故名大七。一行历六小七大七。是谓差别。

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于九十八随眠中。一一摄几随眠。答一切应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说。诸法摄他性非自性摄。如分别论者。彼依假名契经。及依世俗言论故作是说。依假名契经者。如契经说。诸台帐等所有中心为台帐等。众材所依能任持彼令不散坠。故说中心能摄于彼。然彼中心与众材异而说能摄。故知诸法皆摄他性非自性摄。余经亦说于五根中慧根最胜。慧根能摄诸余四根。然彼慧根与四根异而说能摄。故知诸法皆摄他性非自性摄。又余经说。世尊告彼手长者言。汝以何法摄自徒众。徒众云何受汝所摄。手长者言。世尊为我说四摄事。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我以此四摄自徒众。徒众由此受我所摄。然手长者与徒众异而说摄众。故知诸法皆摄他性非自性摄。余经复说。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摄。正念正定定蕴摄。然正思惟正精进与慧蕴异。正念与定蕴异。而说彼摄。故知诸法皆摄他性非自性摄。依世俗言论者。谓世间说户枢摄扇缕摄衣服附摄薪等。在家者说。我能摄田诸畜财宝僮仆家属出家者说。我摄徒众资具衣钵。如是能摄与所摄异。故知诸法皆摄他性。为止彼意显一切法皆摄自性是胜义摄。若摄他性是胜义者。则一法自性应是一切法。一法生时一切法应生。一法灭时一切法应灭。复有别失。应见苦所断即见集灭道修所断摄。断见苦所断时见集所断等烦恼亦应断。若尔修后诸对治道应成无用。勿有此过故一切法唯摄自性是胜义摄。问若一切法唯摄自性是胜义摄非他性者。分别论者所引契经世俗言论当云何通。答所引契经是不了义。依假名说有别意趣。谓契经说。诸台帐等所有中心为台帐等。众材所依能任持彼。令不散坠。故说中心能摄彼者于任持义假立摄声。此任持彼不散坠故。假立摄名。非胜义摄。又契经说。于五根中慧根最胜。慧根能摄余四根者。于方便义假立摄声。慧为方便令余四根亦速运转能办大事。假立摄名。非胜义摄。又契经说。以四摄事摄徒众者。于能引彼令不离散假立摄声。由四摄事方便诱引假立摄名。非胜义摄。又契经说。正思惟正精进亦慧蕴摄。正念亦定蕴摄者。于随顺义假立摄声。以正思惟正精进随顺慧蕴。正念随顺定蕴故。假立摄名。非胜义摄又彼所引世俗言论。户枢摄扇缕摄衣服附摄薪等。依任持义假说摄名。非胜义摄。在家者说能摄田等。出家者说摄徒众等。依饶益义假说摄名。非胜义摄。摄他性者待时待因而立摄名。非究竟摄。待时者。谓有时能摄。有时不摄。待因者。谓有因能摄。有因不摄。故非究竟。如有颂曰。

有因故起爱  有因故起憎

世间无无因  而起爱憎者

摄自性者。不待时因而有摄义。是究竟摄。不待时者。诸法无时不摄自性。以彼一切时不舍自体故。不待因者诸法无因而摄自性。以不待因缘而有自体故。若欲观察一切法者。应先观彼自性摄义。问观察诸法自性摄时。有何胜利得何功德。答除去我想及一合想。修习法想别想易满。谓诸有情若有我想一合想者。贪嗔痴等烦恼增盛。由增盛故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灾患事。若除我想及一合想。便观色法如面麨聚不久离散。观无色法前后不俱不久磨灭。总观一切有为之法。犹如沙抟风飘散坏。由此便得空解脱门相似种子。观有为法空非我故。便于生死深不愿乐。由此复得无愿解脱门相似种子。彼于生死不愿乐故。便于涅槃深心愿乐。由此复得无相解脱门相似种子。彼于如是三三摩地。依下生中依中生上依上发慧。离三界染得三菩提证永寂灭。观察诸法自性摄时。便获如是胜利功德。由此因缘故作斯论。此中一切应分别者。谓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一一所摄随眠各异。是故一切皆应分别。

谓三结中有身见结摄三者。谓此结于九十八随眠中摄三随眠。即三界见苦所断有身见随眠。此约总种类说摄三随眠。若别分别欲界者摄欲界有身见。色界者摄色界有身见。无色界者摄无色界有身见。此一一界有三世别。过去者摄过去有身见。未来者摄未来有身见。现在者摄现在有身见。此复一一有多刹那。各自相摄后准应知。戒禁取结摄六者。谓此结于九十八随眠中摄六随眠。即三界见苦道所断戒禁取随眠。疑结摄十二者。谓此结于九十八随眠中摄十二随眠。即三界见苦集灭道所断疑随眠。三不善根中贪嗔不善根各摄五者。谓摄欲界五部贪嗔。痴不善根摄四一少分者。谓摄欲界后四部及见苦所断不善无明。三漏中欲漏摄三十一者。谓摄欲界三十六随眠中除五无明余三十一。有漏摄五十二者。谓摄色无色界六十二随眠中除十无明余五十二。无明漏摄十五者。谓摄三界各五部无明。四瀑流中欲瀑流摄十九者。谓摄欲界五部贪嗔慢及四部疑。有瀑流摄二十八者。谓摄色无色界各五部贪慢及各四部疑。见瀑流摄三十六者。谓摄三界各十二见。即有身见边执见各一戒禁取二邪见见取各四为十二。无明瀑流摄十五者。谓摄三界各五部无明。如四瀑流四轭亦尔者。名义虽别而体同故。四取中欲取摄二十四者。谓摄欲界五部贪嗔慢无明及四部疑。见取摄三十者。谓摄三界各十见。即前所说十二见中除二戒禁取余十见。戒禁取摄六者。谓摄三界各二戒禁取。我语取摄三十八者。谓摄色无色界各五部贪慢无明及各四部疑。四身系中贪欲嗔恚身系各摄五者。谓摄欲界五部贪嗔。戒禁取身系摄六者。谓摄三界各二戒禁取。此实执身系摄十二者。谓摄三界各四见取。五盖中贪欲嗔恚盖各摄五者。谓摄欲界五部贪嗔。疑盖摄四者。谓摄欲界四部疑。余盖无所摄者。惛沉睡眠掉举恶作是缠性故。不摄随眠五结中贪慢结各摄十五者。谓摄三界各五部贪慢。嗔结摄五者。谓摄欲界五部嗔。嫉悭结无所摄者。此二结非随眠性故。五顺下分结中贪欲嗔恚结各摄五者。谓摄欲界五部贪嗔。有身见结摄三者。谓摄三界各一有身见。戒禁取结摄六者。谓摄三界各二戒禁取。疑结摄十二者。谓摄三界各四部疑。五顺上分结中色贪结摄一少分者。谓摄色界修所断少分贪。无色贪结摄一少分者。谓摄无色界修所断少分贪。掉举结无所摄者。非随眠性故。慢结摄二少分者。谓摄色无色界各修所断少分慢。无明结摄二少分者。谓摄色无色界各修所断少分无明五见中有身见边执见各摄三者。谓摄三界各一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各摄十二者。谓摄三界各四邪见见取。戒禁取摄六者。谓摄三界各二戒禁取。六爱身中眼耳身触所生爱身各摄二少分者。谓各摄欲色界修所断各少分贪。鼻舌触所生爱身各摄一少分者。谓各摄欲界修所断少分贪。意触所生爱身摄十三二少分者。谓摄三界各前四部。及无色界修所断贪并欲色界修所断各少分贪。七随眠中欲贪嗔恚随眠各摄五者。谓摄欲界五部贪嗔。有贪随眠摄十者。谓摄色无色界各五部贪慢。无明随眠各摄十五者。谓摄三界各五部慢无明。见随眠摄三十六者。谓摄三界各十二见。疑随眠摄十二者。谓摄三界各四部疑。九结中爱慢无明结各摄十五者。谓摄三界各五部贪慢无明。恚结摄五者。谓摄欲界五部嗔见。取结各摄十八者。谓见结摄三界各一有身见边执见四邪见。取结摄三界各二戒禁取四见取。疑结摄十二者。谓摄三界各四部疑。嫉悭结无所摄者。非随眠性故。九十八随眠中欲界有身见摄欲界有身见。乃至无色界修所断无明。摄无色界修所断无明者。各各自摄彼自性故。问云何诸法各摄自性。答自性于自性是有是实是可得故说名为摄。自性于自性非异非外非离非别恒不空故说名为摄。自性于自性非不已有非不今有非不当有故名为摄。自性于自性非增非减故名为摄。诸法自性摄自性时。非如以手取食指捻衣等。然彼各各执持自体令不散坏故名为摄。于执持义立以摄名。故胜义摄唯摄自性。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九

猜你喜欢
  佛说四无所畏经·佚名
  法华义记卷第五·法云
  续高僧传卷第第二十一下·道宣
  月江和尚语录序·月江正印
  为师胸怀·佚名
  魔品第十一·佚名
  广求皇明禅师语录塔铭备续传灯小札·箬庵通问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八·唐慧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三·澄观
  鼻奈耶卷第二·佚名
  利养品第十三·佚名
  卷第二·德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佚名
  向重庆记者谈话·太虚
  佛说摩达国王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古鼎禅师祖铭(古鼎外集)·顾嗣立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徧参诸尊宿,闻元叟在灵隐,往谒焉。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

  • ●録鬼簿序·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虽然,人生斯世也,但以已死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为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

  • 杨景贤·隋树森

    作者简介见杂剧部分。 小令 【中吕】红绣鞋 咏虼蚤 小则小偏能走跳,咬一口一似针挑,领儿上走到裤儿腰。眼睁睁拿不住,身材儿怎生捞?翻个筋斗不见了。 【中吕】普天乐 嘲汤舜民戏妓 宁可效陶潜,休要学

  • 卷518 ·佚名

    赵蕃 雪初作怀成父弟及诸子 岁事方虞旱,山行敢愿晴。 雨花才若洒,冰霰忽如倾。 孤役宁私己,群生足慰情。 泉源滋久竭,陇亩动深耕。 冷落三家住,凌兢独木横。 暂从求束縜,还是问前征。 冻雀

  • 卷二十八·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二十八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二十宋吕蒙正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初蒙正父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沦踬窘乏刘

  • 王弘贽传·欧阳修

    王弘贽,不知他的家世是什么人。唐明宗时,当合、阶二州刺史、右千牛卫将军、卫州刺史。潞王从珂在凤翔造反,拥兵东进到陕州。愍帝害怕,夜里和一百多骑出逃,到卫州东面七八里,遇晋高祖准备到京朝见,骑马做前导的侍从不知回避,愍

  • 卷之五十六  謇齋瑣綴錄四(明)尹直 撰·邓士龙

    (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四 朝廷用人,多取儀表。天順間,韓都憲雍巡撫大同,因議事至京,留補少司馬。英廟諭李文達曰:「大同巡撫

  • 卷六·蔡清

    <经部,四书类,四书蒙引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防引卷六眀 蔡清 撰雍也第六雍也可使南面【芟一条减四十字】有人君之度度犹言体也不止徳量如言徳量止説得寛洪色不得简重寛洪而不褊急简重而不轻躁自是宜居人上 孔子称仲弓

  • 先进第十一·孔子

    本篇评论孔子的学生较多,尤其是对颜渊和子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长篇,除思想内容外,还很抓学价值。全篇原文共26章,本书选11章。 修身宜早不宜迟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①也;后进于礼乐,君子②

  • 卷十·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十      呉江朱鹤龄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岍又作汧】此下随山也岍岐荆皆雍州山汉地理志呉山在扶风郡岍县【今凤翔府陇州】

  • 卷三百二十一·佚名

    △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四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三摩地门故行。为弃舍三摩地门故行。为摄取陀罗尼门故行。为弃舍陀罗尼门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

  • 卷三十三·佚名

    释初品中到彼岸等【经】&ldquo;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rdquo;【论】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无为法中,从须陀洹至

  • 第十一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十一卷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释授记品二。初解题二。初正解五初明。今是二种四种记者。首楞严三昧经。佛告坚意。记有四种。一者未发心记。或有流转六道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过

  • 释氏要览卷中·道诚

    钱塘月轮山居讲经论赐紫沙门释道诚 集&middot;礼数&middot;道具&middot;制听&middot;畏慎&middot;勤懈&middot;三宝&middot;恩孝&middot;界趣&middot;习学礼数天竺九仪西域记云。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八·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八 偈颂四 侍者 文斌等 编 明真颂二十八首 我有摩尼一颗。埋在五蕴身田。昨向泥中取出。光明照烛无边。所为莫不知意。日用寻常现前。世上谁无此宝。昏迷未脱盖缠。死生生死。萦绊

  • 东岩禅师蕲州语录·佚名

    侍者 照务 宗智 记录蕲州仰天窝示众师云流光易迈日月推迁去圣时遥人多懈怠山僧才离浙省已到蕲黄直欲遍访精蓝举扬法道在今云窝片地玉润含辉不妨就此韬藏刀耕火种古德插锹又手说大义甚有来由辊木毬解打鼓一场败露山

  • 三里湾·赵树理

    长篇小说。赵树理著。初载《人民文学》1955年1至4月号。本书有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1959年2版,1962年3版;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1963年版。1951年,太行山区三里湾村建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第二年

  • 众许摩诃帝经·佚名

    梵名Maha^sammata -ra^ja 。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Sammata )之意译,摩诃帝(梵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