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三

问未来世中有等无间缘不。设尔何失。若有者未来诸法应次第住。修正加行应成无用。所以者何。若法在此无间而住。彼法从此无间必生。修正加行复何所用。又应无有伏诸烦恼生对治义。如是便无究竟解脱。见蕴所说复云何通。如说。若法与彼法作等无间。或时不与彼法作耶。答若时此法未至已生。若无者何故世第一法无间。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尽无生智。八分经说。复云何通。如说。如是补特伽罗作此业已。或十三劫。或十四劫。或乃至二十劫。不堕恶趣。又云何建立。顺现法受。顺次生受。顺后次受。三种业耶。答未来无有等无间缘。问若尔何故世第一法无间。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尽无生智耶。答此名数定。非事相定。所以者何。苦法智忍。在六地未知何地者。当生三根相应。未知何根相应者。当生有四行相。未知何行相。当生无量刹那。未知何刹那当生故。乃至住增上忍时。苦法智忍。唯于三事定。谓地定根定行相定。于二事犹不定。谓刹那不定。等无间缘不定。若住世第一法时。于五事皆定。复次不必要有等无间缘。诸法次第相续而起。所以者何。若法依属彼法。从彼法后无间得生。余则不尔。犹如外物虽无等无间缘。而相依属前后次第生起。如种芽茎枝条花果。依属彼者。彼无间生。余则不尔。如是内法在未来世。虽无等无间缘。而依属彼者彼无间生。余则不尔。苦法智忍。依属世第一法。苦法智等则不如是。是故世第一法无间。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尽无生智。复次未来法生。依现在法。若现在法和合。彼则得生。若不和合彼则不生。虽无是处为分别故。假使修道生缘先合。亦应先生。然无是事。唯苦法智忍。依世第一法和合而生。苦法智等依余和合。是故世第一法无间。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尽无生智。问八分经等。复云何通。有说。世尊依过去现在。比知未来。故作是说。谓世尊观过去现在。如是种类补特伽罗。造如是业。尔所劫中不堕恶趣。如是种类补特伽罗。造如是业现世受果。造如是业次生受果。造如是业后次受果。由此现见。如是种类补特伽罗。造如是业比知当来。尔所劫中不堕恶趣。如是种类补特伽罗。造如是业当现受果。造如是业当生受果。造如是业当后受果。有余师说。有情身中有如是相。是不相应行蕴所摄。世尊观彼。便知如是补特伽罗于未来世。尔所劫中不堕恶趣。亦知如是补特伽罗所造诸业。或当现受。或当生受。或当后受。评曰。不应作如是说。若作是说。便显世尊于未来事唯有比量智无现量智。此不应理。应作是说。佛知未来是现非比。谓佛智见明净猛利。未来诸佛。虽杂乱住无有次第。而能现知。如是种类补特伽罗。造如是业。于未来世尔所劫中不堕恶趣。如是种类补特伽罗。造如是业。或当现受。或当生受。或当后受。明了无谬。有余师说。未来亦有等无间缘。问若尔未来诸法应次第住。修正加行应成无用。又应无有伏诸烦恼生对治义。如是便无究竟解脱。答未来诸法虽有等无间缘性相定。而无前后次第定。谓心心所未已生位。有应从彼无间生法而无前后次第行列。至已生位。有应从彼无间生法。亦有前后次第行列。如多沙门。若杂乱住虽大小已定。而行列未定。若次第住大小亦定。行列亦定。此亦如是故无有失。修正加行非成无用。一心无间有二心故。谓未来世一心无间。有二心住一善二染。若现在世修正加行。则善心生染心不生。若现在世起邪加行。则染心生善心不生。如一种后二事应生一芽二灰。若芽缘和合则芽生灰不生。若灰缘和合则灰生芽不生。此亦如是。由此亦有伏诸烦恼生对治义。渐次便证究竟解脱。问见蕴所说复云何通。如说。若法与彼法作等无间。或时不与彼法作耶。答若时此法未至已生。答彼依前后次第定说。不依为缘性相定说。故不相违。评曰。应作是说。未来无有等无间缘。所以者何。等无间缘不杂乱住。未来世法杂乱住故。等无间缘次第而住。未来世法无次第故。等无间缘依开避义。立未来世法。无开避义故。复次若未来有等无间缘则。欲修善者应常作善。欲作恶者应常作恶。然今现见欲修善者。后便作恶。如天授等。欲作恶者后便作善。如指鬘等。故未来世决定无有等无间缘。

问何故色法非等无间缘。答若法相应。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觉有所缘。彼法可立等无间缘。色法不尔故。非等无间缘。有说。等无间缘现前无乱。色法有乱故。非等无间缘。谓一刹那。起欲界色及色界色。或一刹那。起欲界色及不系色。或一刹那。起色界色及不系色。尊者世友说曰。一异熟色相续未灭。有长养色及等流色。复相续生多类俱生。故非等无间缘。大德说曰。以诸色法少无间生多。多无间生少故。非等无间缘。少无间生多者。如夏雨时。少云无间起无量云。遍覆虚空。从小树子生极高大诺瞿陀树。从小羯刺蓝生广大身色。多无间生少者。如大草聚烧为少灰。问若尔心所法亦多无间生少。少无间生多。应不建立等无间缘。多无间生少者。如从有寻有伺地。入无寻无伺地。少无间生多者。如从无寻无伺地入有寻有伺地。答此依同地前后数等说。不依异地故无有失。有说。此依同类前后数等说。不依异类故无有失。谓一心中。若一受等无间二受等生。二受等无间一受等生。可有此失。然无是事故与色别。以诸色法同类极微。于一聚中众多俱起。故不可立等无间缘。心心所法无如是事。

问何故不相应行。非等无间缘。答若法相应。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觉有所缘。彼法可立等无间缘。不相应行不尔。故非等无间缘。有说。等无间缘现前无乱。不相应行现前有乱。故非等无间缘。谓一刹那。有起三界及不系。不相应行故。余随所应。如前广说。品类足论。有如是言。云何心等无间法。答若心等无间。余心心所法。已生正生。及无想定灭尽定。已生正生。是谓心等无间法。问彼何故不说无想异熟耶。有说。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二无心定。有加行有功用。勤劳而得故彼说之。无想异熟与此相违。故彼不说。有说。二无心定是善故说。无想异熟无覆无记故不说之。有说。若由心力无间引起。不杂乱者。可名为心等无间法。无想异熟是异熟因力所引起。任运而转。非入彼心势力所引。故不名心等无间法。问若尔异熟心心所法。亦异熟因力所引起。任运而转。应不名心等无间法。答自类相引有胜势力。不同彼故。俱是相应有所依等。说名自类。问何故二无心定。是心等无间法。而非心等无间缘耶。答彼由心加行功用。勤劳所引得故。名心等无间法。与心相违遮断心故。非心等无间缘。有说。彼由心势力所引起。故名心等无间法。不相应无所依。无行相无警觉。无所缘故。非心等无间缘。有说。彼由心势力得增长。有作用故。名心等无间法。损减心令不起作用故。非心等无间缘。问何故二无心定。前后相似无乱续生。而前非后等无间缘。答由入定心势力所引。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后等无间缘。问若尔异熟心心所法。由异熟因势力引起。任运而转。前应非后等无间缘。答心心所法。是相应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觉。有所缘故。前念于后有胜势力。引发开避。故皆是后等无间缘。不相应行与此相违。不可为例。问入出无想灭尽定。心中间或经半劫一劫。云何可说等无间耶。答中间无余心为隔故。谓入出心相去虽远。中间更无余心所间。故后于前名等无间。犹如二人共涉远路。一前一后相远而行。有人问言。汝有伴不。彼答言有。次后而来。二人中间虽有禽兽。无人为隔故言次后。此亦如是。无心为隔名等无间。问若法是心等无间。亦是心无间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心等无间。非心无间。谓除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诸余相续。二无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有法是心无间。非心等无间。谓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无常。有法是心等无间亦是心无间。谓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有法非心等无间亦非心无间。谓除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无常。诸余相续二无心定。及出定心心法生老住无常。问若法是心等无间。亦是无心定无间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心等无间。非无心定无间。谓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有法是无心定无间。非心等无间。谓除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无常诸余相续。二无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生老住无常。有法是心等无间。亦是无心定无间。谓除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诸余相续二无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有法非心等无间。亦非无心定无间。谓初刹那二无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无常。

有三种作意。谓自相作意。共相作意。胜解作意。自相作意者。思惟色是变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像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地是坚相。水是湿相。火是暖相。风是动相。如是等。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行相等。胜解作意者。如不净观持息念。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问此三种作意。几种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几种现在前耶。有说。三种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三种现在前。如是善通契经所说。不净观俱行。修念等觉支。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此中俱声。显无间义。有说。二种无间。圣道现在前。除自相作意圣道无间。三种现在前。有说。唯共相作意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三种现在前。问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不净观俱行修念等觉支。答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子孙法转相生故。谓胜解作意。引起共相作意。共相作意。引起圣道。有说。共相作意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共相作意现在前。问若尔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者。出圣道时。可起欲界共相作意。若依上地。入正性离生者。出圣道时。彼欲界心既不得起。以极远故。复未得色界共相作意。彼虽已得顺决择分。而圣道后不复现前。彼以何等共相作意。出圣道耶。答彼于顺决择分中间。已修得如是行相。谓一切行非常。一切法非我。涅槃寂静等。今出圣道起彼作意。评曰。彼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谓三种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三种现在前。

复次欲界有三种作意。谓闻所成作意。思所成作意。生得作意。色界有三种作意。谓闻所成作意。修所成作意。生得作意。无色界有二种作意。谓修所成作意。生得作意。无漏有一种作意。谓修所成作意。此中欲界。唯思所成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三种现在前。色界唯修所成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二种现在前除生得。无色界唯修所成无间。圣道现在前。圣道无间。亦唯修所成现在前。问何故圣道无间。欲界生得现在前。非色无色界生得耶。答欲界生得猛利。色无色界。生得不猛利故。若依未至定。得阿罗汉果。彼或以欲界心出圣道。或以未至定心出圣道。若依无所有处。得阿罗汉果。彼或以无所有处心出圣道。或以非想非非想处心出圣道。若依余地。得阿罗汉果。彼唯以自地心出圣道。

复次初静虑有三种。谓味相应净无漏。如是乃至无所有处。皆有三种。非想非非想处。但有二种。谓除无漏。此中味相应无间。二种现在前除无漏。净无间三种现在前。无漏无间二种现在前。除味相应净初静虑。复有四种。谓顺退分。顺住分。顺胜进分。顺决择分。如是乃至。无所有处。皆有四种。非想非非想处。唯有三种。除顺胜进分。此中顺退分无间。二种现在前。谓顺退分。及顺住分。顺住分无间。三种现在前。谓除顺决择分。顺胜进分无间。三种现在前。谓除顺退分。顺决择分无间。二种现在前。谓顺决择分。及顺胜进分。问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起初静虑诸识身时。几心无间入几心出耶。答随所生地。若未离染者。三种心无间。彼诸识身现在前。彼诸识身无间。三种心现在前。谓善染污。无覆无记。若已离染者。二种心无间。彼诸识身现在前。彼诸识身无间。二种心现在前。谓除染污。

有十二心欲界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无色界各三。谓前四中除不善。无漏有二。谓学无学。问此十二心。一一无间生几心。复从几心无间生耶。答欲界善心无间生九心。谓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八心无间生。谓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不善心无间生四心。谓欲界四心。此心复从十心无间生。谓欲界四。色无色界各三心。如不善心。欲界有覆无记心亦尔。欲界无覆无记心无间生七心。谓欲界四。色界二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欲界四。及色界一善心。色界善心无间。生十一心。谓十二心中。除无色界无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九心无间生。谓色界三。欲界二善无覆无记。无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六心。谓色界三。欲界三除无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八心无间生。谓色无色界各三。欲界二善无覆无记心。色界无覆无记心无间生六心。谓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三心无间生。谓色界三心。无色界善心无间生九心。谓无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六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色界一。善及学无学心。无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七心。谓无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二。善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七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欲色界各二。善无覆无记心。无色界无覆无记心无间生六心。谓无色界三。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三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心。学心无间生五心。谓三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三界善及学心。无学心无间生四心。谓三界善及无学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三界善及学无学心有二十心。欲界八。谓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无记。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通果心。色界六。谓前八心中。除不善及工巧处。无色界四。谓加行善。生得善。有覆无记。异熟生心。无漏二。谓学无学心。问此二十心。一一无间生几心。复从几心无间生耶。答欲界加行善心无间生十心。谓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八心无间生。谓欲界四。除无覆无记四。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有余师说。此心复从十一心无间生。谓前八及欲界。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心。所以者何。以熟修习加行善心者。从自界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心无间。亦现在前。欲界生得善心无间生九心。谓欲界七除通果心。色无色界各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十一心无间生。谓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不善心无间生七心。谓欲界七除通果心。此心复从十四心无间生。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四。除加行善及通果心。无色界三。除加行善心。如不善心。欲界有覆无记心亦尔。欲界威仪路心无间生八心。谓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色无色界各一。有覆无记心。有余师说。此心无间生九心。谓前八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习者能现前故。此心复从七心无间生。谓欲界七。除通果心。如欲界威仪路心。欲界异熟生心亦尔。工巧处心无间生六心。谓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有余师说。此心无间生七心。谓前六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习者能现前故。此心复从七心无间生。谓欲界七。除通果心。欲界通果心无间生二心。谓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此心复从二心无间生。谓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色界加行善心无间生十二心。谓色界六。欲界三。加行善生得善通果。无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十心无间生。谓色界四。除威仪路异熟生心。欲界二。加行善通果心。无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及学无学心。色界生得善心。无间生八心谓色界五。除通果。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色界五。除通果心。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九心谓色界五。除通果。欲界四。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十一心无间生。谓色界五。除通果。欲界三。生得善威仪路异熟生。无色界三。除加行善心。色界威仪路心无间生七心。谓色界四。除加行善通果心。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无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色界五。除通果心。如色界威仪路心。色界异熟生心亦尔。色界通果心无间生二心。谓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此心复从二心无间生。谓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无色界加行善心无间生七心。谓无色界四。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六心无间生。谓无色界三。除异熟生色界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无色界生得善心无间生七心。谓无色界四。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无色界四心。无色界有覆无记心无间生八心。谓无色界四。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二。加行善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十心无间生。谓无色界四。欲色界各三。生得善威仪路异熟生心。无色界异熟生心无间生六心。谓无色界三。除加行善心。欲界二不善有覆无记。色界一。有覆无记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无色界四心。学心无间生六心。谓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色无色界各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此心复从四心无间生。谓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学心。无学心无间生五心。谓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色无色界各一。加行善及无学心。此心复从五心无间生。谓三界各一。加行善及学无学心。

补特伽罗既不可得。又无前心往后心。理何缘能忆本所作事。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补特伽罗。自体实有。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若无我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或复有执。物性相隐。如说。诸法相隐。外道彼作是说。诸有为法有昼夜分。互相藏隐夜时昼入。夜中昼性。虽在而不显现。昼时夜入。昼中夜性。虽在而不显现。如是可能忆本所作。昼夜分中。有夜昼故。夜昼时所作。昼夜时能忆。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或复有执物性相变。如说。诸法相变。外道彼作是说。即羯刺蓝位变作。頞部昙位。乃至即坚固位变作。衰老位。如即青叶变作黄叶。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前后位体无异故。前位所作后位能忆。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或复有执。物性相往。如说。诸法相往。外道彼作是说。羯刺蓝往。入頞部昙位中。乃至坚固往。入衰老位中。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后位中有前法故。前位所作后位能忆。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问物性相变相往。外道二执何别。答相变外道执。即前位变作后位。后位中无前位。相往外道执。前位往后位既至后位其相不坏。即与后位俱时增长。有作是说相变外道执。后与前不一不异。相往外道执。后与前亦一亦异。或复有执。觉性是一。如说前后。一觉论者。彼作是说。前作事觉。后忆念觉。相用虽异其性是一。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前后位觉体一故。前位所作后位能忆。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或复有执。意界是常。如执意界是常论者。彼作是说。六识虽生灭而意界是常。如是可能忆本所作。六识所作事。意界能忆故。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或复有执。蕴有二种。一根本蕴。二作用蕴。前蕴是常。后蕴非常。彼作是说。根本作用二蕴虽别。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作用蕴所作事。根本蕴能忆故。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或复有执。前心往告后心。我作是事汝可忆持。彼作是说。心细冥通。前有所作必告后知。如是可能忆本所作。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然过殑伽沙数诸佛及佛弟子虽不说有补特伽罗。亦不说有物性相隐相变相往。一觉性意界常。根本蕴异作用蕴异。前心往告后心。而说有能忆本所作。此义决定。微细甚深难可觉了。为欲显示如是决定。微细甚深。难可觉了。诸法性相。及止他宗不如理说。故作斯论。问此中应具说补特伽罗既不可得。亦无物性相隐相变相往。一觉性意界常。根本蕴异作用蕴异。前心往告后心理。何缘能忆本所作事。何故但说补特伽罗既不可得。又无前心往后心理。答此中说补特伽罗不可得者。别遮初一补特伽罗论。又无前心往后心理者。总遮后七论。有说。此中说补特伽罗既不可得者。遮第一补特伽罗论。又无前心往后心理者。遮第八前心往告后心论。既遮初后。应知。已遮中间六论。谓本论师略举初后。令诸弟子易受持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十一

猜你喜欢
  电贺蒋主席·太虚
  俱舍论疏 第三卷·法宝
  卷第五·智旭
  卷六十四·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诸佛菩萨殊胜因缘序·太虚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下·智顗
  卷第二十一·费隐通容
  卷五十五·佚名
  卷二 宋·宝唱
  卷四百一十九·佚名
  卷第一·宗密
  明哲品法句经第十四·佚名
  第十九卷·佚名
  卷第十九·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四出 思忆·梁辰鱼

    〔末扮内臣上〕龙槛沉沉水殿淸。禁门深锁寂无声。君王去后舞衣冷。日暮水漂花出城。自家掌管馆娃宫一个内监是也。昨俺大王爷伐齐。要与娘娘同去。娘娘身子不好。独居宫中。怎么这时候还不见梳洗。只得在此俟候。〔

  • 楔子·孔文卿

    (正末扮虞候上,云)自家姓何,何宗立的便是。秦太师钧命,教西山灵隐寺勾捉呆行者去。谁想不见,惟留纸一张,上有八句诗,须索交太师看。(做见太师、等太师看诗科)(诗曰)弃了袈裟别了参,不来尘世住心庵。二时斋粥无心恋,薄利虚名不

  • 卷九十六·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九十六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戴复古石屏诗钞访苍山曾子实故人子曾子居处近金精福地佳山水诗家老弟兄十年重会面一笑最关情万象亭前月今宵为我明事机天下事机别朝廷局面新台官

  • 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一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送子壻崔真父归长城送君巵酒不成懽幼

  • 本纪第五 海陵王·萧子显

    海陵恭王昭文,字季尚,文惠太子第二子也。永明四年,封临汝公,邑千五百户。初为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十年,转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十一年,进号冠军将军。文惠太子薨,还都。郁林王即位,为中军将军,领兵置佐

  • 卷五十 志二十五·赵尔巽

      ◎时宪六   △雍正癸卯元法上   日躔改法之原:   一,更定岁实以衡消长。岁实古多而今少,故授时有消长之术。西人第谷所定,减郭守敬万分之三。至奈端等屡加测验,谓第谷所减太过,定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0

  • ●卷五·杨循吉

      挞懒与宗盘、宗隽既合议以齐地归宋,诸酋不肯。或曰:『我以地与宋,必德我。』或曰:『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资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之有?宜勿与。』然三大酋竟以河南、陕西地归宋,以张通古为使使宋。名曰:『诏谕江南使。』

  • ◎造币厂·费行简

    银铜局在清代即为优差,以薪水之外,有红可分也。赢余多者,督抚署年终亦提若干成以奉之。今则利皆归厂,且各省分厂,裁撤者多,现仅有总厂一设之天津,分厂六,设之江宁、沈阳、成都、汉阳、广州、昆明。外则河南有铜元局,厂愈少,则利

  • 卷七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一明 杨士奇等撰储嗣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臯落氏里克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 卷十二·戴锡章

    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景宗元昊子也。小字宁令哥,国语谓欢喜为宁令。两岔,河名也,母曰宣穆惠文皇后没藏氏,从元昊出猎,至此而生谅祚,遂名焉。以天授礼法延祚十年二月六日生,十一年春正月方期岁(《宋史·夏国传》:谅诈,景宗长于也。

  • 卷三十一·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三十一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周礼秋官司冦第五乃立节音义侀音刑【侀刑字误倒】刑官节疏士察至之狱○乃命大理瞻伤察创【创误疮乃大字记无】府六人节疏府治藏吏【藏吏当府藏之误】县士节疏郊

  • 大略第二十七·荀况

    [题解]本篇收集了荀子的学生平时所记下的荀子言论,因为这些言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用某一词语来概括,而这些言论从总体上来看大都比较概括简要,可以反映出荀子思想的大概,所以编者把它总题为“大略”。

  •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佚名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而作是念

  • 卷第七·契嵩

    传法正宗记卷第七  宋藤州东山沙门释契嵩编修正宗分家略传上(并序)序曰。正宗至第六祖大鉴禅师。其法益广。师弟子不复一一相传。故后世得各以为家。然承其家之风以为学者。又后世愈繁。然周于天下。其事之本末已详

  • 序·佚名

    续藏经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宋 法应集 元 普会续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序前集贤待制承事郎冯子振 撰禅宗颂古联珠者。钱唐沙门普会演宝鉴师法应所编。从上古德直指之声欬也。其机缘每一则。续已有补未有。因寿之板以唤

  • 母亲·高尔基

    苏联长篇小说。作者高尔基。作品通过1905年大革命前一个俄国普通工人的妻子、一个共产党员的母亲的觉醒的故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民主工党在领导和组织革命群众中的巨大力量以及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 首相绑架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首相绑架案【Poirot Investigates】又译作 波洛探案集。阿加莎·克里斯蒂于1923年发表了一系列以波洛和黑斯廷斯为主角的短篇故事,连载于英国《The Sketch》杂志,次年选编了11篇,集结成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首相绑架案

  • 全齐文·严可均

    《全齐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26卷,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全齐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齐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