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八十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

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非初无漏蕴灭观即能修缘蕴道故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以初得无漏种性力未广故。道类智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已得无漏种性势增广故。从此以上一切圣者起未曾得善根现在前时。未来皆修四念住十六行相。唯除闻思所成慧。及入灭定微微心时。余一切异生又无圣行相。是故从此以后但说修念住多少不说行相。

若诸异生离欲界染加行道时。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如离欲界染乃至离第三静虑染亦尔。离第四静虑染。若则以第四静虑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若以空无边处近分为加行诸有欲令彼近分地有别缘者彼加行道时。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第九解脱道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三除身念住。诸有欲令彼近分地唯总缘者。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法念住现在修则此未来修。第九解脱道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三除身念住。如离第四静虑染乃至离无所有染亦尔。差别者除身念住。则诸异生起不净观持息念。身念住初三解脱八胜处前八遍处。及引发神境天眼天耳通时。身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起后三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起四无量引发宿住随念通。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引发他心通时心念住或受心法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若起无色解脱及后三念住时。后三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三除身念住。若起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遍处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三除身念住。是谓异生位所修差别。若诸圣者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一切加行道时。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一切无间解脱道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一切加行道时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一切无间道解脱道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若诸圣者起不净观持息念身念住初三解脱八胜处前八遍处。及引发神境天眼天耳通。及起词无碍解时身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若杂修静虑及诸有欲令一切法皆是胜义者。起义无碍解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定想微细心时。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若起四无量宿住随念通。及诸有欲令唯涅槃是胜义者。起义无碍解法无碍解无诤后二遍处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时。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若引发他心通时。心念住或受心法念住及起后三念住时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是谓此处略毗婆沙。

若修身念住彼受耶。设修受念住彼身耶。答应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受。谓已得身念住现在前。以曾得法现在前时。无力能及未来故不修受念住。然现前是习修故说修身念住。问亦有未得身念住现在前不修受。如未曾得闻思所成身念住现在前时。此中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依修所成念住而作论。无有未得修所成身念住现在前时不修受念住者是故不说。有修受念住非身。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已得受念住现在前者如前释。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者。谓诸异生离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染。若以受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诸异生起受念住无色解脱时。于如是时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未得心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者。谓诸异生离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染。若以心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诸异生起心念住无色解脱时。于如是时未得心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者。谓诸异生离第四静虑染最后解脱道时。离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染。若依下根本地起法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依上近分地为加行。诸有欲令无色近分有别缘者。若以法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时。诸有欲令无色近分唯总缘者唯第九解脱道时。若诸异生起法念住无色解脱。及起后二遍处时。于如是时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非身。有俱修谓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若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修身。若未得心法念住现在前修身受。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者。谓增长暖顶位身念住现在前。若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身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身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起不净观持息念身念住。初三解脱八胜处前八遍处引发神境天眼天耳通。起词无碍解时。若以身念住杂修静虑时。诸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彼起身念住义无碍解及身念住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定想微细心时。于如是时未得身念住现在前修身受。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修身者。谓增长暖顶位受念住现在前时。若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受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受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引发他心通受念住现在前时。若以受念住杂修静虑时。诸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彼起受念住义无碍解及受念住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定想微细心时。于如是时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修身受未得心念住现在前修身受者。谓增长暖顶位心念住现在前时。若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心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心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引发他心通心念住现在前时。若以心念住杂修静虑时。诸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起心念住义无碍解。及心念住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定想微细心时。于如是时未曾得心念住现在前修身受。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身受者。谓初暖位缘三谛增长暖缘四谛法念住现在前时。若初及增长顶缘四谛法念住现在前时。若一切忍及世第一法时。若入正性离生苦集道现观各四心顷。若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法念住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法念住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若引发他心通法念住现在前及引发宿住随念通起四无量时。若以法念住杂修静虑时。诸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彼起法念住义无碍解时。诸有欲令唯涅槃是胜义者。彼起义无碍解法无碍解无诤。后二遍处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时。若起法念住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定想微细心时。于如是时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身受。有俱不修。谓已得心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受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已得心法念住现在前者如前释。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受者。谓初暖位缘灭谛若入正性离生灭现观四心顷。若诸异生离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染。诸有欲令无色近分唯总缘者。若上地近分为加行彼一切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于如是时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受。一切染污心者。谓染污心皆顺退分性沉重懈怠相应。要顺胜进性轻举精进相应。心方能修故。无记心者。谓无记心其性羸劣腐败萎歇要住强势坚胜之心方能修故。在无想定灭尽定者。谓彼无心要有心者方能修故。生无想者。有说。生彼于一切时善心不起。有说。虽起而非修所依以不能修未来法故。于如是时不修身受。问亦有未得心念住现在前不修身受。如未曾得闻思所成心念住现在前时。此中何故不说。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此中说未曾得念住现在前时。能修未来而不修身受者。无未曾得心念住现在前时。能修未来而不修身受者是故不说。问若尔亦应说一切散善心何故但说染污心无记心耶。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彼不决定难用称说。谓若以修言之则彼无力能修未来。若以不修言之则现前时是习修摄。是故于此修不修中皆不说。彼如身念住受念住。应知身念住心念住亦尔。以未来受念住心念住修不修必俱故。

若修身念住彼法耶。设修法念住彼身耶。答应作四句。有修身念住非法。谓已得身念住现在前此如前释。有修法念住非身。谓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法非身。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者如前释。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者。谓初暖位缘灭谛。若入正性离生灭现观四心顷。若诸异生离第四静虑染。诸有欲令空无边处近分唯总缘者。若以彼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时。若诸异生离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染。以法念住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若诸异生起法念住无色解脱。及起后二遍处时。于如是时。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身。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修法非身者。如前未得受念住现在前不修身说。未得心念住现在前修法非身者即如受说有俱修。谓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身。若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身法。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者如前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说。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身者如前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身受说。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身法者。谓增长暖顶位受心念住现在前时。若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受心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受心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引发他心通受心念住现在前时。若以受心念住杂修静虑时。诸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彼起受心念住义无碍解。及受心念住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定想微细心时。于如是时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修身法。有俱不修。谓已得受心念住现在前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皆如前释。

若修受念住彼心耶。设修心念住彼受耶。答应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心。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有修心念住非受。谓已得心念住现在前皆如前释。有俱修谓未得身受心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心。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者如前诸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说。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者如前诸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说。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心者如前诸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余念住说。有俱不修谓已得身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心。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心者。如前诸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余念住说余如前释。

若修受念住彼法耶。设修法念住彼受耶。答应作四句。有修受念住非法。谓已得受念住现在前此如前释。有修法念住非受。谓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已得法念住现在前者如前释。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受者。如前诸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不修余念住说。有俱修谓未得身受心念住现在前。若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者。如前诸未得身念住现在前说。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者如前诸未得受心念住现在前说。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受者。如前诸未得法念住现在前。修余念住说。有俱不修谓已得身心念住现在前。一切染污心无记心在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皆如前释。如受念住法念住应知。心念住法念住亦尔。以未来受念住心念住修不修必俱故。

于身循身观念住当言法智。乃至广说。问此文应先修而说。所以者何。以有自性乃可修故而不先说者有何意耶。答阿毗达磨应以相求不以次第。以阿毗达磨正欲分别诸法性相但不违其义。若先若后说皆无失。有余师说。欲显此中唯分别修所成念住非闻思所成等故。先说修后明自性。于身循身观念住当言法智。谓知欲界系及一分无漏色当言类智。谓知色界系及一分无漏色。不说他心智者他心智知心心所。法身念住唯知色法故。当言世俗智。谓知一切色当言苦智。谓知有漏色作非常苦空非我行相当言集智。谓知有漏色作因集生缘行相。不说灭智者灭智唯知无为法身念住。知有为法故当言道智。谓知无漏色作道如行出行相。此中不说。尽无生智者以此是见蕴但说诸见性智。彼智非见性是故不说。显自性已当显地。当言有寻有伺。谓依未至初静虑当言无寻唯伺。谓依静虑中间当言无寻无伺。谓依上三静虑及四无色。显地已当显相应。当言乐根相应。谓依第三静虑当言喜根相应。谓依初及第二静虑。当言舍根相应。谓依未至静虑中间第四静虑及四无色。显相应已当显行相。当言空三摩地俱。谓二行相当言无愿三摩地俱。谓十行相不说无相三摩地俱者如不说灭智说。显行相已当显所缘当言缘欲色界系。谓缘苦集。当言缘不系谓缘道。于受循受观念住当言法智。谓知欲界系及一分无漏。受当言类智。谓知色无色界系及一分无漏。受当言他心智。谓知欲色界系及一分无漏他相续现在前。受当言世俗智。谓知一切。受当言苦智。谓知有漏。受作非常等四行相。当言集智谓知有漏。受作因等四行相。不说灭智者以受念住唯知有为法故。当言道智谓知无漏。受作道等四行相。不说余智者如前释。显自性已地相应行相皆如前说。当显所缘。当言缘三界系。谓缘苦集。当言缘不系。谓缘道如于受于心亦尔。此一所缘常相应故于法修法观念住当言法智。谓知欲界系诸行及彼因彼灭彼一切法智品。当言类智谓知色无色界系诸行及彼因彼灭彼一切类智品。当言他心智谓知欲色界系及一分无漏他相续现在前。除受及心余心所法当言世俗智。谓知一切法当言苦智。谓知五取蕴作无常等四行相。当言集智谓知有漏因作因等四行相当言灭智。谓知择灭作灭等四行相当言道智。谓知无漏五蕴作道等四行相不说余智者亦如前释。显自性已。地相应如前说。当显行相当言空无愿三摩地俱亦如前释。当言无相三摩地俱。谓四行相显行相已当显所缘。当言缘三界系。谓缘苦集。当言缘不系。谓缘灭道。

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受。此四智。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再度分别受心法念住。一度分别身念住耶。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中世尊亦应作是说。彼行住等时如实知我行住等此四智。乃至广说。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若法微细难见难觉不明了。不现见者则重分别身念住粗显。乃至现见故不重说。有说。若依彼起种种不相似异相文句。及异相智者则重分别身念住。若分别时文句不异智亦不异故不重说。问受乐受时则不如实知。如实知时则不受乐受。所以者何。受乐受时彼受在现在非尔时能如实知。不知相应故无二心品俱行故。如实知时彼受在过去未来。非尔时名受乐受无作用故。苦受不苦不乐受说亦尔。佛何故说受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受等耶。有说。此中应作是说。受乐受已如实知我已受乐受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已如实知我已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而不作是说者有何意耶。应知此中说已受名受于过去说现在声。如说大王从何方来。此说已来名来。又如说菩萨入正性离生时得现观边世俗智。此说已入名入彼亦如是。尊者世友说曰。诸受在过去未来时则不可受。在现在时唯自性转亦不可受。云何说受乐受苦耶。当知彼观乐苦众具相续而说。谓观乐具相续言我受乐。观苦具相续言我受苦。复次彼观乐苦因缘相续而说。谓观摄受因缘相续言我受乐。观损害因缘相续言我受苦。复次彼于诸受相续转时中间数起彼境意识。便谓此于所依为益为损故言我今受乐受苦。大德说曰。彼于乐苦受所依大种相续转中谓之为受故言我今受乐受苦。

如说受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受。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问何故此中不说他心智。答他心智知他相续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自相续心心所法是故不说。复次他心智知现在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知过去心心所法。复次他心智但知心心所法。此中如实智亦知心心所法所依所缘。复次他心智一一法缘。此中如实智亦多法总缘以是故不说他心智。问此中复何故不说苦集智耶。有说。此中亦应说苦集智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苦集智是厌行相智。此中如实智是欣行相智是故不说。有说。苦集智缘所厌事。此中如实智缘所欣事。有说。苦集智憎恶所缘而转。此中如实智爱乐所缘而转。有说。此中说如实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然有漏心心所法无始数知。又粗近易了起世俗智则能了知不待起无漏智。是故无有舍世俗智而以苦集智知者。无漏心心所法昔来未知。又微细难了起无漏智乃能知之。是故此中如实知有漏心心所法。唯世俗智如实知无漏心心所法。谓余三智由此不说有苦集智。有说。此中说如实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事差别相。彼有漏者。起世俗智则知更不起苦集智以难起故。及起时但知总相故。彼无漏者起世俗智不能知故便起道智。然道智生虽不如前唯差别知。然以总相知差别事故有道智无苦集智。有说。此中说。如实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行相差别。然有漏心心所法多非缘谛行相。设所有者亦未善成就故。但以世俗智作非谛行相。如实知其行相差别。无漏心心所法皆是缘谛行相极善成就故。还以道智作谛行相如实知其行相差别。是故此中无苦集智不说尽无生智者。此是见蕴但说诸见性智。彼非见性智是故不说。此中法智者。谓知法智品乐受。类智者。谓知类智品乐受。世俗智者。谓知有漏乐受。道智者。谓知无漏乐受。虽无一乐受四智所知。谓有漏者一智知。无漏者三智知。然以总说故言四智如实知乐受。有说。无漏乐受四智所知。受苦受时如实知受苦受此一智谓世俗。以苦受唯有漏故世俗智知。受不苦不乐受时如实知受不苦不乐受。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知乐受说。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九

猜你喜欢
  寰 游 记·太虚
  除诸业障一切智金刚仪轨分第十八·佚名
  卷第十·通云
  第九 刀提耶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阿兰品第十五·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占海南岛之威胁与对佛教国之诱略·太虚
  南塔光涌禅师·惠洪
  卷第二十·道世
  道行经清净品第六·佚名
  卷第四·丈雪通醉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宋文宪公护法录目录·宋濂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拾遗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一·澄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二十六·彭定求

        卷826_1 【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贯休   有美一人兮,婉如青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铛。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卷826_2 【读离

  • 第一折·武汉臣

    (张郎同旦儿上,云)欢喜未尽,烦恼到来。自家张郎的便是,这个是我浑家引张。我当日与这刘员外家做女婿,可是为何?都则为这老的他有那泼天也似家私,寸男尺女皆无,所以上与他家做女婿,我满意的则是图他这家私。不想老的近日间着这

  • 卷十八·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十八明 钱仲益 撰锦树集八七言古体送陈指挥还常德都门二月春正妍官街弱栁摇春烟江头下马送君别短歌一曲心悬悬我昔梁溪训乡校此时识君方少年双瞳如漆面如玉锦袍白马人中仙停舟访我读书舍手持大

  •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范晔

    崔骃 子瑗 孙寔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高祖父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剌史无与燕刺王通。及剌王败,擢为侍御史。生子舒,历四郡太守,所在有能名。舒小子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篆辞曰:「吾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七、明朝亡于李自成之后,清·雍正

      七、明朝亡于李自成之后,清兵的确是明臣请来除寇治乱的,是救亿万生灵于水火之中的仁义之师啊!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明亡之恨”等语。前明之亡国,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与我朝毫无干涉。自有明之季,政教

  • 卷之二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风雨话金陵·李定夷

    秦淮妓女,当年繁盛时,至多不满三百人,近来已有五百七八十人。从前多属扬妓,间有苏帮。近来则大多数为本地人,下关妓女最多时百数十人,近来亦满四百人。其情形与秦淮同向来妓女以歌曲擅长,近则以曾在女校肄业稍有程度者为占优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二 叛臣传三·纪昀

    叛臣传五代○五代 赵在礼 朱守殷 董璋范延光 安重荣 安从进杨光远 李守贞 王景崇赵思绾 皇甫晖 杜重威赵在礼 朱守殷 董璋 范延光 安重荣 安从进 杨光远 李守贞 王景崇 赵思绾 皇甫晖 杜重威 △赵在礼 赵在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八十五·纪昀

    列传五代 【五】○五代五豆卢革 卢程任圜赵凤李袭吉 张宪萧希甫 刘赞何瓒豆卢革卢程任圜赵凤李袭吉张宪萧希甫刘赞何瓒△豆卢革豆卢革父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世名族唐末革避乱中山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议建唐国以革名家

  • 通志卷一百二十九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四十二上晋王羲之【子元之 凝之 徽之 徽之子桢之 徽之弟操之 献之 许迈】王逊蔡豹 羊鉴 刘允 桓宣【族子伊】朱伺 毛寳【子穆之 安之 孙璩 宗人徳祖】刘遐

  • 卷四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四十七礼部六册立三亲王册立仪洪武三年定受册宝前期择日奏告太庙至日设宝册案五座于殿中宝册亭十座于丹陛上之东皇太子侍立位于御座之东诸王拜位于丹陛上及御座

  • 马承康·佚名

    马承康先生小传马先生名骥良字承康以字行鄞人而生于沪十一岁而孤家四壁立母甘太夫人抚以成人读书于澄衷学堂淬励攻苦同学者皆为动容少长以家寒辍读习商于瑞生洋行寄父尤公葛民之门克勤克慎尤公激爱之无何瑞生收业人咸

  • 二十四年·佚名

    (辛卯)二十四年大明萬曆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戌,地震,四方皆同,京師最甚。二月2月1日○朔戊辰,特旨以李誠中爲忠淸監司,前大司諫李海壽爲驪州牧使。〈海壽曾牧驪州,秩滿而遞,今再赴。〉先是,柳成龍、鄭澈與誠中、海壽私會,澈

  • 跡府·谢绛

      府聚也,述作論事之跡。聚之於篇中,因以名篇。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白”之論。假物取譬,以“守白”辯,物各有材,聖人之所資用者也,夫眾材殊。辯名恃所長,更相是非

  • 卷三十二·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三十二 明 冯复京 撰小雅鹿鸣之什一鹿鸣篇苹传云苹蓱也○夏小正七月湟潦生萍○周书曰谷雨一日萍始生萍不生阴气愤盈○淮南子云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又云容华生萍萍生萍藻萍藻生浮草凡浮

  • 卷四百四十二·佚名

    △第二分佛母品第四十六之二复次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示现色。不示现受想行识。不示现眼处。不示现耳鼻舌身意处。不示现色处。不示现声香味触法处。不示现眼界。不示现耳鼻舌身意界。不示现色界。不示现声香味触

  • 滋溪文稿·苏天爵

    元代诗文别集。30卷。苏天爵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属河北)人。累官肃政廉访使、集贤侍讲学士、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其藏书之所名滋溪书堂,故名集。原稿三十七卷。诗七卷,文三十卷。诗稿七卷已佚。文稿三十卷为天

  • 今生今世·胡兰成

    现当代作家回忆录。胡兰成著,台湾远行出版社1976年出版。胡兰成为汉奸文人,曾任汪精卫伪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及《大楚报》的社长。抗战胜利后他化名为张嘉仪在浙江各地逃亡,1949年经香港偷渡日本。他于1974年应邀去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