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七十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五

问若等至随以何净静虑为因。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净静虑为所缘。即以彼为因耶。答依一一净静虑。皆应作四句。依净初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初静虑为因。而非所缘。此有十五。谓四无量。二解脱。四胜处。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净初静虑为所缘。而非因。此有九。谓味相应初静虑。净上三静虑无漏四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初静虑为因。亦作所缘。此有六。谓净初静虑。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初静虑为因。亦非所缘。此有三十五。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后四胜处。六解脱。十遍处。无诤所依。依净第二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第二静虑为因。而非所缘。此有十四。谓四无量。二解脱。四胜处。法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二静虑为所缘。而非因。此有九。谓味相应第一静虑。净初第三第四静虑。无漏四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二静虑为因。亦作所缘。此有六。谓净第二静虑。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第二静虑为因。亦非所缘。此有三十六。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后四胜处。六解脱。十遍处。无诤词无碍解所依。依净第三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第三静虑为因。而非所缘。此有七。谓三无量。法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三静虑为所缘。而非因。此有九。谓自地味相应。净初第二第四静虑。无漏四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三静虑为因。亦作所缘。此有六。谓净第三静虑。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第三静虑为因。亦非所缘。此有四十三。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喜无量。八胜处。八解脱。十遍处。无诤词无碍解所依。依净第四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第四静虑为因。而非所缘。此有二十一。谓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法无碍解。无诤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净第四静虑为所缘。而非因。此有八。谓味相应第四静虑。净下三静虑。无漏四静虑。有等至以净第四静虑为因。亦作所缘。此有七。谓净第四静虑。二无碍解。三通愿智所依。有等至不以净第四静虑为因。亦非所缘。此有二十九。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喜无量。七解脱。前四胜处。后二遍处。词无碍解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净无色为因。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净无色为所缘。即以彼为因耶。答下三净无色。若等至随以彼为因。亦即以彼为所缘。有等至以彼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净非想非非想处。应作四句。于中若等至以净空无边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一。谓净无漏四静虑。自地味相应。无漏愿智所依。若等至以净识无边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四。谓净无漏四静虑。无漏初二无色。净空无边处。即彼解脱。自地味相应愿智所依。若等至以净无所有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七。谓净无漏四静虑。无漏三无色。净初二无色。及初二无色解脱。自地味相应愿智所依。依净非想非非想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因。而非所缘。此有一。谓灭想受解脱。有等至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所缘。而非因此有十九。谓净无漏四静虑。三无色。及三无色解脱。自地味相应。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因。亦作所缘。此有五。谓净非想非非想处。即彼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因。亦非所缘。此有四十。谓七味相应四无量。初三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二无碍解。无诤。五通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无漏静虑为因。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无漏静虑为所缘。即以彼为因耶。答诸等至随以彼无漏静虑为因。亦即以彼为所缘。有等至以彼无漏静虑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于中若等至以无漏初静虑为所缘。而不以彼为因者。有十。谓净四静虑。四无色。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愿智所依。如无漏初静虑。无漏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亦尔。

问若等至随以何无漏无色为因。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无漏无色为所缘。即以彼为因耶。答依一一无漏无色皆应作四句。依无漏空无边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因。而非所缘。此有一。谓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所缘。而非因。此有十。谓净四静虑。四无色。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愿智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因。亦作所缘。此有十三。谓无漏四静虑。三无色。下三无色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空无边处为因。亦非所缘。此有四十一。谓八味相应四无量。四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二无碍解。无诤。四通所依。如无漏空无边处。无漏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亦尔。

问若等至随以何味相应静虑为等无间。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味相应静虑为所缘。即以彼为等无间耶。答依一一味相应静虑皆应作四句。依味相应初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应初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三。谓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初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十。谓净上三静虑。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初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四。谓自地味相应。净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应初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三十八。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六解脱。后四胜处。十遍处。无诤。三无碍解所依。依味相应第二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应第二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三。谓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第二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九。谓净上二静虑。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第二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五。谓自地味相应。净初二静虑。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应第二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三十八。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六解脱。后四胜处。十遍处。无诤。三无碍解所依。依味相应第三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应第三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六。谓三无量。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第三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九。谓净二静虑。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第三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五。谓自地味相应净第二第三静虑。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应第三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五。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喜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无诤。三无碍解所依。依味相应第四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应第四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九。谓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第四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九。谓净二静虑。无漏四静虑。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应第四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五。谓自地味相应。净第三第四静虑。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应第四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三十二。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喜无量。七解脱。前四胜处。后二遍处。无诤。三无碍解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味相应无色为等无间。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味相应无色为所缘。即以彼为等无间耶。答诸等至随以彼味相应无色为等无间。亦即以彼为所缘。有等至以彼味相应无色为所缘而不以彼为等无间。于中若等至以味相应空无边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等无间者。有十一。谓净三静虑。无漏四静虑。自地无漏。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若等至以味相应识无边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等无间者。有十三。谓净无漏。四静虑。无漏初二无色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若等至以味相应无所有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等无间者。有十六。谓净无漏。四静虑。净空无边处。即彼解脱。无漏三无色。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若等至以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等无间者。有十八。谓净无漏。四静虑。初二净无色。即彼解脱。无漏三无色。义无碍解。漏尽通。愿智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净静虑为等无间。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净静虑为所缘。即以彼为等无间耶。答依一一净静虑皆应作四句。依净初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初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五。谓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净初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三。谓净无漏第四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初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三。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初三静虑。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初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三十五。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六解脱。四胜处。十遍处。无诤所依。依净第二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第二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四。谓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法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二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一。谓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二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四。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四静虑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第二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三十五。谓七味相应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六解脱。四胜处。十遍处。无诤。词无碍解所依。依净第三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第三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谓三无量净。无漏空无边处。即彼解脱。法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三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一。谓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第三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四。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四静虑。二无碍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第三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谓七味相应。净上三无色。无漏上二无色。喜无量。七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无诤。词无碍解所依。依净第四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第四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二十七。谓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无诤。法无碍解。三通所依。净无漏初二无色。即彼解脱。有等至以净第四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二。谓净无漏。初静虑。有等至以净第四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三。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上三静虑。二无碍解。愿智。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第四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二十三。谓七味相应。净上二无色。无漏上一无色。喜无量。五解脱。前四胜处。后二遍处。词无碍解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净无色为等无间。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净无色为所缘。即以彼为等无间耶。答依一一净无色皆应作四句。依净空无边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空无边处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六。谓净无漏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即彼解脱。有等至以净空无边处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五。谓净无漏。初第二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空无边处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二。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上二静虑。空无边处。即彼解脱。遍处。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空无边处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二。谓七味相应。净非想非非想处。四无量。五解脱。八胜处。九遍处。二无碍解。无诤。五通所依。依净识无边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识无边处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五。谓净无漏。无所有处。净非想非非想处。及彼二解脱。有等至以净识无边处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七。谓净无漏。初三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识无边处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三。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第四静虑。初二无色。及初二无色解脱。识无边处。遍处。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识无边处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谓七味相应。四无量。四解脱。八胜处。九遍处。二无碍解。无诤。五通所依。依净无所有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无所有处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二。谓净非想非非想处。即彼解脱。有等至以净无所有处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九。谓净无漏四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无所有处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三。谓自地味相应。及净无漏初三无色。即彼三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无所有处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一。谓七味相应。四无量。四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二无碍解。无诤。五通所依。依净非想非非想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一。谓灭想受解脱。有等至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十二。谓净无漏。四静虑。空无边处。及空无边处解脱。愿智所依。有等至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二。谓自地味相应。及净上三无色。即彼三解脱。无漏上二无色。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净非想非非想处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谓七味相应。四无量。三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二无碍解。无诤。五通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无漏静虑为等无间。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无漏静虑为所缘。即以彼为等无间耶。答依一一无漏静虑皆应作四句。依无漏初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初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六。谓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二无碍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初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十四。谓净无漏。第四静虑。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四无色。解脱。愿智所依。有等至以无漏初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谓净无漏。初三静虑。二无碍解。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初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二十五。谓八味相应。二解脱。后四胜处。十遍处。无诤所依。依无漏第二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第二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十五。谓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法无碍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二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十二。谓净四无色。无漏三无色。四无色解脱。愿智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二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二。谓净无漏。四静虑。二无碍解。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第二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二十六。谓八味相应。二解脱。后四胜处。十遍处。无诤。词无碍解所依。依无漏第三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第三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八。谓三无量。法无碍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三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九。谓净上三无色。即彼三解脱。无漏上二无色。愿智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三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五。谓净无漏。四静虑。空无边处。及空无边处解脱。二无碍解。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第三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三十三。谓八味相应。喜无量。四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无诤。词无碍解所依。依无漏第四静虑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第四静虑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二十二。谓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法无碍解。无诤。四通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第四静虑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七。谓净无漏。初静虑净上二无色。及彼二解脱。无漏上一无色。有等至以无漏第四静虑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七。谓净无漏。上三静虑。初二无色。及初二无色解脱。二无碍解。二通愿智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第四静虑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十九。谓八味相应。喜无量。三解脱。前四胜处。后二遍处。词无碍解所依。

问若等至随以何无漏无色为等无间。即以彼为所缘耶。设等至随以何无漏无色为所缘。即以彼为等无间耶。答依无漏初二无色各应作四句。依无漏后一无色应作顺前句。依无漏空无边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一。谓空无边处遍处。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七。谓净无漏。初二静虑。净非想非非想处。及彼解脱。愿智所依。有等至以无漏空无边处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六。谓净无漏。后二静虑。初三无色。即彼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空无边处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一。谓八味相应。四无量。四解脱。八胜处。九遍处。二无碍解。无诤。五通所依。依无漏识无边处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无漏识无边处为等无间。而非所缘。此有一。谓识无边处遍处。有等至以无漏识无边处为所缘。而非等无间。此有七。谓净无漏。初三静虑。愿智所依。有等至以无漏识无边处为等无间。亦作所缘。此有十六。谓净无漏。第四静虑。下三无色。净非想非非想处。四无色解脱。二无碍解。漏尽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无漏识无边处为等无间。亦非所缘。此有四十一。谓八味相应。四无量。四解脱。八胜处。九遍处。二无碍解。无诤。五通所依。依无漏无所有处作顺前句者。谓若等至以无漏无所有处为等无间。亦即以彼为所缘。有等至以无漏无所有处为所缘。而不以彼为等无间。此有九。谓净无漏。四静虑。愿智所依。

问颇有一等至现在前时。三十三等至舍而不得。八等至得而不舍。二等至亦舍亦得。二等至少分舍。少分得。少分不舍不得。十三等至少分舍而不得。少分不舍不得。七等至非舍非得耶。答有。谓慧解脱阿罗汉。起味相应初静虑退。尔时于六十五等至中。三十三舍而不得。谓净无漏。上三静虑。净无漏无色。五解脱。后四胜处。十遍处。漏尽通所依。八得而不舍。谓味相应静虑无色。二亦舍亦得。谓无漏净初静虑。舍无学及上所修。得学及退分故。二少分舍少分得。少分不舍不得。谓有欲令亦有无漏宿住随念智通者。依彼可得作此问答。谓宿住随念。他心智通。尔时少分舍。即一切无学上地有漏及无学位等所修初静虑有漏者少分得。即初静虑学少分不舍不得。即初静虑余有漏者。若有欲令宿住随念智通唯有漏者。依彼不应作此问答。以宿住随念智通。尔时但有少分舍。及少分不舍不得故。十三少分舍而不得。少分不舍不得。谓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三通所依。即上地一切。及自地无学位等所修者舍而不得。余自地者不舍不得。七非舍非得。谓四无碍解。无诤愿智所依。灭尽解脱。以本未得故。问颇有得一等至而无所舍耶。答有。谓得灭尽解脱时。问颇有顿得六等至。而无所舍耶。答有。谓阿罗汉初起愿智时。顿得六等至。谓四无碍解。无诤愿智所依。问颇有舍一等至而无所得耶。答有。谓遍净殁生广果时舍。净第三静虑而无所得。问四向四果补特伽罗于六十五等至。谁成就几不成就几。答预流向成就八。谓八味相应。余不成就。如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亦尔。不还向极少成就八。如前说。即渐次者。极多成就四十七。即已离无所有处染。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者。谓净无漏。四静虑。净四无色。味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四无量。七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五通所依。不还果极多。如向说。极少成就二十五。谓八味相应。净无漏。初静虑。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五通所依。或减一二味。增一二净。皆亦二十五阿罗汉向极少成就十三。即生非想非非想处。不得灭尽解脱者。谓无漏四静虑。三无色。味相应净。非想非非想处。四解脱。若生无所有处未离自地染者。亦成就十三。谓增一味。减一解脱。极多成就五十一。即生欲界梵世。身证谓一味。八净。七无漏。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五通所依。阿罗汉果极少成就十三。即生非想非非想处。慧解脱阿罗汉。谓七无漏。一净四解脱。漏尽通所依。极多成就五十七。谓得无碍解无诤愿智者。唯除八味相应。余皆具有。佛定成就五十七。独觉中部行者如欲界声闻。麟角喻者如佛。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

猜你喜欢
  老子化胡经·佚名
  双峰钦禅师·惠洪
  第二章 妙臂王时代·多罗那他
  内典字义译注·周梦颜
  卷第十五·霁仑超永
  卷第五·永觉元贤
  卷三·徐昌治
  第二 比丘尼分别·佚名
  六趣轮回经·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净土圣贤录卷七·彭希涑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子璇
  卷第五十三·佚名
  曹溪大休珠禪師普說卷第十·佚名
  重刊金刚经集注序·朱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一一·魏庆之

      诗 病   诗病有八沈约   一曰平头 第一、第二字不得与第六、第七字同声。如“今日良宴会,欢乐莫具陈。”“今”、“欢”皆平声。   二曰上尾 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

  • 列传第八十八·刘昫

    ○赵憬 韦伦 贾耽 姜公辅 赵憬,字退翁,天水陇西人也。总章中吏部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仁本之曾孙。祖諠历左司郎中。父道先,洪州录事参军。 憬少好学,志行修洁,不求闻达。宝应中,玄宗、肃宗梓宫未祔,有司议山陵制度。时西

  •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欧阳修

    温大雅,字彦弘,并州祁人。父君攸,北齐文林馆学士,入隋为泗州司马,见朝政不纲,谢病归。大雅性至孝,与弟彦博、大有皆知名,薛道衡见之,叹曰:“三人者,皆卿相才也。”初为东宫学士、长安尉,以父丧解,会天下乱,不复仕。高祖镇太原,厚礼之

  • 卷二十六·谷应泰

      ○太子监国   成祖永乐二年四月,册立世子为皇太子。先是,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亲册为燕世子。时秦、晋、燕、周四世子,太祖皆教而试之。   一日,使分阅卫士,燕世子还独后。问之,对曰:“寒甚,士方食。”太祖喜。使阅章奏,择

  • 卷十八·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十八 【起丙寅明武宗正德元年尽癸酉明武宗正德八年】凡八年 【丙寅】武宗毅皇帝正德元年春二月大学士刘健等乞罢不许 【吏户兵三部及都察院各有疏言事为宦

  •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秋七月。庚申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司门之神。  ○壬戌。以阿达哈哈番觉罗脱布齐、为宗人府理事官。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袁懋功奏言、用人之途文武并重。直隶文场合八府之士

  • ◎斯文又弱一个·李定夷

    参议院参政杨惺吾先生守敬于民国三年逝世,兹特将先生事迹详志之。先生湖北宜都县人,同治壬戍科举人,曾任黄冈县学及黄冈府学教授,选授安徽霍山县知县,由张文襄改保内阁中书,历充礼部礼学馆顾问、出使日本大臣随员、湖北勤成

  • 一四○二 贵州巡抚额勒春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二 贵州巡抚额勒春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日贵州巡抚臣额勒春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有持论偏谬之处,钦奉上谕,交军机大臣量为删润改补

  • 卷之九·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九表第九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康熙二十七年来归旗十九爵二十二附原爵一】原封扎萨克图汗和硕亲王扎萨克多罗郡王今袭扎萨克图汗兼多罗郡王【附】辅国公今袭公品级三等台吉扎

  • 论语序说·朱熹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

  • ○ 卷上·叶梦得

      “易”,自孔子大传后,未有敢言者,虽孟子亦不言也。不知“易”之大趣,皆在老庄《列御寇》。三家殆无一言不相合,但世见无所显言,遂槩以为虚诞不可结之辞语矣。“六经”未尝言妙,惟易一见。

  • 卷三○·邱濬

    ▲征榷之课 《周礼》:太宰九赋,其七曰关市之赋(关以征其货之出入,市以征其货之所在)。大府掌九赋之贰以受其货贿之入,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司市,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 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于膳府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二复次嗢拖南曰五二与十三四业为最后有二种业。一者重业。二者轻业。复有二业。一者增进业。二者不增进业。复有二业。一者故思所造业。二者非故思所造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九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九卷广出与六师论我无我义 广释娑罗双树缘起 广释二月十五日缘起 广释一切法性无住住义 广释涅槃无相义 广释定慧舍相奢摩他等相师子吼品之第六尔时六师周遍六城(至)唯说如来常乐我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一·法藏

    归依大智海  十身卢舍那充满诸法界  无上大慈尊方广离垢法  圆满解脱轮普贤文殊等  海会大菩萨我在具缚地  悕心大法门唯愿见加哀  令增念智力开此秘奥藏  广益于自他愿令法久住  传灯报佛恩夫以法性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六(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料拣诸圣四。一依尘显悟门六。一色境。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优波尼沙陀。因观不净白骨微尘。析色明空。尘色既尽妙色密圆。今此拣云。色由妄想所结。染污真性。其体本粗

  • 卷之四·佚名

    禅林备用卷之四 水 专使请住持 凡住持补处公拈已定文命下寺。库司会两班耆旧茶。卜日通先书命制山门疏。茶汤榜。缺书记择才德人用绢素制榜。当修广如法。库司送纸诸寮作书。差能事行者老郎通书。次请人充专使。或

  • 龙虎中丹诀·佚名

    龙虎中丹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宋代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内丹功诀。内载颂诗六首(龙虎作用颂、胎阳颂、胎室颂、胎神颂、胎灵颂、胎化颂),咒诀三首(真火咒、真水咒、行火咒),卦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