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九十八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八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

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著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纳息。诸有此见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恶行。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无施与等如上释。此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集所断者显彼对治。谓于集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寻不正分别。颠倒见不平等取便永断灭没。复次此见依集处转故见集时则断。如草头露日出则干。此亦如是无妙行恶行果此谤果邪见见苦所断。此邪见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谓于苦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寻不正分别颠倒见不平等取便永断灭没。复次此见依苦处转故见苦时即断。如草头露日出则干。此亦如是。然此但说彼见自性及对治。不说等起。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现见世间有杀生长寿离杀短寿。有盗丰财离盗乏财。有悭而富乐施而贫。有损恼他无病安乐。有不恼他而多疾苦。见如是等相违事已便作是念。无施与无爱乐乃至无妙行恶行果。若有者则应杀生一切短寿。乃至不恼他者无病安乐。现见相违故知决定无施与乃至广说。然彼外道不善了知妙行恶行果有远近故。于现见事中不如理寻思而起此见。有说。外道得世俗定见少时分不知终始因果差别。见行恶者有得生天。见造善者有堕恶趣。便作是念无施与无爱乐乃至广说。或有说者。有诸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由随顺恶友教故说无施与乃至广说。

无此世无他世无化生有情。此谤因邪见或见集所断。或谤果邪见见苦所断。问他世是不现见说无可尔。此世现见何故言无。答彼诸外道无明所盲于现见事亦复非拨不应责。无明者愚盲者堕坑。复有说者。彼诸外道但谤因果不谤法体。无此世者谓无此世为他世因。或无此世为他世果。无他世者谓无他世为此世因。或无他世为此世果。无化生有情者有诸外道作如是说。诸有情生皆因现在精血等事。无有无缘忽然生者。譬如芽生必因种子水土时节无有无缘而得生者。故定无有化生有情。此或拨无感化生业。或复拨无所感化生。或有说者。化生有情所谓中有。无此世他世者谤无生有。无化生有情者谤无中有。有诸外道言中有无。彼说但应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更无第三世间可得。此或拨无感中有业。或复拨无所感中有。或拨中有为生有因。或拨中有为死有果。此邪见者显彼自性。或见集所断或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无父无母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问世间父母皆所现见彼以何故谤言无耶。答彼诸外道无明所盲乃至广说。有说。彼诸外道谤无父母感子之业不谤其体。彼作是论父母自以爱染心故不为子故。然以精血和合缘故彼类自生非谓父母有感子业。如因湿叶粪土等故有诸虫生。非湿叶等有感虫业此亦如是。故彼外道有如是颂。

男女染心合  女值时无病

我从此自有  彼于我何为

或有说者。彼诸外道谤父母义不谤其体。如因湿叶粪等生虫。叶等于虫非父非母。如是因彼不净而生。彼复何缘独于生者有重恩德名父母耶。是故彼类说无父母。此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集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此中但说彼自性对治不说等起。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天暴雨时见诸浮泡便作是念。此从何来灭至何所。但因水雨忽起忽灭。如是有情缘合故生。缘离故死。不从前世来至此生。亦非此生往至后世便决定说无此世无他世。又见世间父母生子水土生芽所见皆从缘合而有。便作是念何处当有化生有情。又见虫生因湿叶等广如前说。然彼外道不知情与非情生类有别四生有情。藉缘不等内法外法缘性各异。故于少分相似事中不正寻思起此诸见。复有说者。彼诸外道得世俗定有诸有情从上地及余世界殁来生此间。或此间殁生于上地及余世界。彼观此类不见所从及所往处。便起此见无此世无他世。又彼获得粗浅定故观去来世时但见生有。不见中间中有之身以微细故。由此便说无化生有情。又因定力观诸有情或从怨家来作父母。或从妻子兄弟姊妹来作父母。乃至或从驼驴狗等杂类之身来作父母。复从父母作彼形类便作是念。此如客舍有何决定。由此便说无父无母。复有说者。彼诸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由随顺恶友教故说无此世乃至广说。

诸有此见世间无阿罗汉。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此谤道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道所断者显彼对治。谓于道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寻不正分别颠倒见不平等取便永断灭没。复次此见于道处转故见道时即断。如草头露日出则干。此亦如是无正至。此谤灭邪见见灭所断。正至谓涅槃是无漏道所应至故。此谤灭邪见者显彼自性。见灭所断者显彼对治。谓于灭谛忍智已生。于彼所有不正推寻不正分别颠倒见不平等取便永断灭没。复次此见于灭处转故见灭时即断。如草头露日出则干。此亦如是无正行此世他世则于现法知自通达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实知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无正行此世他世者谓彼拨无四种正行。则苦迟通等此是谤有学道。余是谤无学道。此谤道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道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此中但说彼见自性及对治。不说等起。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见阿罗汉有老病死及受诸苦。同余有情便说世间无阿罗汉。即是谤无阿罗汉法。又闻涅槃诸根永灭便作是念彼应是苦。复闻涅槃诸行寂灭便作是念彼应是无。又见圣者形貌饮食同余有情便谓彼无一切圣道。然彼外道不知圣者有漏身异无漏身异涅槃寂乐。非苦非无故起如是差别邪见。有说。外道得世俗定不能观见圣道涅槃。便作是言无阿罗汉乃至广说。有说。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由随顺恶友教故。便言世间无阿罗汉乃至广说。有说。此中应说始骞持事。彼事即是此见等起诸有此见。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断坏。无有此四大种士夫身广说乃至。此边执见断见摄。见苦所断此中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断坏无有者。彼执有我名为命者。此命者乃至此生未死恒有。死已更不相续名断坏。无有此四大种土夫身者。彼所说士夫身亦余法成而唯说四大种者以粗现故。死时地身归地水身归水火身归火风身归风根随空转者。彼说众生死时内大种身归外地等。根无大种为所依故便随空转。譬如树倒鸟则飞空。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以执我所是常住故。舆为第五者。谓四肘半舆四人舁之以送死尸。故言舆为第五持彼死尸往弃冢间。即施身处或烧尸处。名为冢间。未烧可知者。谓乃至未烧差别可见烧已成灰。余鸽色骨者谓若烧已便成灰烬。此中烧言若谓烧薪等者此则正见。若谓即烧火者此则邪智非见。若谓烧有漏业者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若谓烧无漏业者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愚者赞施智者赞受。愚谓无智或恶慧者。智谓有智及善慧者。彼外道言诸愚痴者赞叹行施。诸智慧者赞叹受施。然佛独觉及圣弟子诸智慧者皆赞行施。彼拨为愚此即谤无成智者法。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诸有论者一切空虚妄语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断坏无有者。说有后世名有论者彼皆谤之为空妄语云乃至活有愚智者死已一切断坏无有。然佛独觉及圣弟子说有后世。彼拨为妄此即谤无实语者法。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此边执见断见摄者显彼自性。此中虽有余邪见等。而但显示断坏无有故。断见摄。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此但说彼自性对治不说等起。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不忆前际不见后际。计诸有情皆以此生得胎为初死为最后。又诸命终无有还者故说乃至活有命者。死已断坏无有犹如草木无有后世。有说。外道得世俗定。或有众生从此间殁生于上地及余世界。彼观此类不知所往便作是说。乃至活有命者。乃至广说。有说。外道不因余事但由恶友邪教授故便作是言。乃至活有命者乃至广说。诸有此见无因无缘令有情杂染。非因非缘而有情杂染。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此谤因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集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现见世间。有居阿练若处而生杂染。有住城邑而不起染。便作是念无因无缘令有情杂染。非因非缘而有情杂染。若有者则应住阿练若处者不生杂染。住城邑者皆生杂染现见相违。是故决定无因无缘乃至广说。然由三事故有情杂染。一由因力。二由加行力。三由境界力。彼住阿练若处者虽无境界而由因力加行力故生诸杂染。住城邑者虽有因及境界。由无加行力故不生杂染。彼于此事不能通达便起此见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因得世俗粗浅定故。观见有情起诸杂染。而不见其因缘差别。便起是见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因恶友而起此见无因无缘令有情清净。非因非缘而有情清净。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此谤道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道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现见世间有住城邑而得清净。有居阿练若处而不清净。便作是念无因无缘令有情清净。非因非缘而有情清净。若有者则应住阿练若斯皆清净。住城邑者皆不清净。现见相违。是故决定无因无缘乃至广说。然由三事故有情清净。一由因力。二由加行力。三由缘力。彼住阿练若处者虽有因缘或由阙加行故不得清净。住城邑者虽或阙缘而由因及加行力故而得清净。彼于此事不能通达便起此见。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因得世俗粗浅定故。观见有情证得清净而不见彼得净因缘。便起是见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因恶友而起此见。

无因无缘令有情无智无见。非因非缘而有情无智无见。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此谤因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集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现见世间。不为求无智无见故起诸加行。而彼有情自然无智无见便作是念无因无缘乃至广说。若有者则应作加行求无智见者。起无智见不求者不起。现见相违故知决定无因无缘乃至广说。然由三事故有情无智无见。一由乐著阿赖耶故。二于所作多疑惑故。三于有情不谦敬故。有说。由五事故。三如前说。四由不勤求故。五由无方便故。彼于此事不善了知便起此见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得世俗粗浅定观见有情无智无见。而不见其因缘差别便起此见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因恶友而起此见无因无缘令有情智见。非因非缘而有情智见。此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此谤道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道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现见世间。有求智见起大加行而不生智见。有不起加行而生智见。便作是念无因无缘乃至广说。若有者则应为求智见起加行者生于智见不起加行者不生智见。现见相违故知决定无因无缘乃至广说。然由四事故有情智见。一善取其名。二善取其义。三乐多推寻。四乐简择是理非理彼于此事不善了知便言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得世俗粗浅定观见有情得胜智见。而不见其因缘差别便起此见。无因无缘乃至广说。有说。外道不因现见亦不因定。但因恶友而起此见。

诸有此见无力无精进。无力精进无士无威势无士威势。无自作无他作无自他作。一切有情一切生一切种。无力无自在无精进无威势定合性变。于六胜生受诸苦乐。此若谤有漏力精进等。即谤因邪见见集所断。若谤无漏力精进等即谤道邪见见道所断。此中力精进士威势体一义异。皆谓诸法功能差别。力者势力是难屈伏义。精进者是发趣义。士者士用是雄猛义。威势者是能伏他义。彼说诸法无如是义。即是总谤诸法功能。无自作者谤自相续诸法功能。无他作者谤他相续诸法功能。无自他作者谓俱谤。此是无衣迦叶波计如后当说。一切有情者谓有识类。一切生者谓即有情名曰众生。一切种者谓即众生为种相续。力自在等亦体一义异。即诸有情功能差别。自在者是能役他义。力等如前释。彼说有情无有如是功德差别。定谓决定是法尔义合谓和合是缘会义。性谓本性。变谓转变。彼说有情有如是理趣法尔缘会则本性转变。于六胜生受诸苦乐。非由彼有力自在等能受苦乐六胜生后当说。此则谤因或谤道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集或见道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现见世间。为求富贵广施功力而不能得。有不希求自然而得。便作是念无力无精进乃至广说。若有者应求乃得不求不得。现见相违故知无也。然世福乐必由先时定不定业有施功力而不获者以无先时业故。有不施功而便得者以有先时决定因故。彼于此事不善了知便谓无力无精进乃至广说。由定及由恶友应准前说。前杂蕴中说颠倒处。唯明拨有漏因故见集所断。此中通明谤有漏无漏因故。见集见道所断。诸有此见造教造煮教煮害教。害杀诸众生。不与取。欲邪行。知而妄语。故饮诸酒。穿墙解结尽取所有守厄断道。害村害城害国生命以刀以轮拥略大地。所有众生断截分解聚集团积为一肉聚应知由此无恶无恶缘。于殑伽南断截挝打。于殑伽北惠施修福应知由此无罪福。亦无罪福缘。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皆无有福。此谤因邪见见集所断此中无恶者无恶自性。无恶缘者不能感恶果。无罪福亦无罪福缘应知亦尔。于殑伽南断截挝打者以殑伽南多有药叉祠。于中杀害众生故。于殑伽北惠施修福者。以殑伽北多有天祠于中惠施修福故。此谤因邪见者显彼自性。见集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现见世间。有造恶者受诸快乐。有修善者多遭忧苦。便作是念造教造广说乃至皆无有福。若有者应造恶受苦。修善得乐。现见相违故知决定造教造乃至皆无有福。然善恶业果有远近彼不善知便起此见。由定及由恶友应准前说。

诸有此见此七士身不作作不化化。不可害常安住如伊师迦安住不动无有转变互不相触。何等为七。谓地水火风及苦乐命。此七士身非作乃至如伊师迦安住不动。若罪若福若罪福若苦若乐若苦乐不能转变。亦不能令互相触碍。设有士夫断士夫头亦不名为害世间生。若行若住七身中间刀刃虽转而不害命。此中无能害无所害。无能捶无所捶。无表无表处。此边执见常见摄见苦所断。七士身者谓我所执持。七士夫身不作者。谓无作者。能作。此身作者谓虽不作而似作显现。不化者谓无化者能化此身。化者谓虽不化而似化显现。如伊师迦者谓如伊师伽木。或如伊师迦山坚固难坏。无有转变者谓我常住虽有隐显而无转变。互不相触者无有能令互相触碍。若行若住者行谓人等。住谓树等彼说树等亦名士夫。计彼类中有寿命故。七身中间虽有孔隙容刀刃转。而不害命以常住我所任持命不可害故。无表者无能害能捶业故。无表处者无所害所捶境故。此边执见常见摄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尊者世友说曰。有诸外道于四大种及苦乐命相续。依因依缘和合故有刹那不住中不善了知。便计有我于中执持令无损害。彼所说命谓识相续。然彼不见身心相续。刹那刹那因果转中所有间隙。便执有我持令常住。舍此身已受彼身时。如树倒时鸟集余树故说此七士身乃至广说。由定及由恶友应准前说。

诸有此见有十四亿六万六百生门。五业三业二业业半业六十二行迹。六十二中劫。百三十六地狱。百二十根。三十六尘界。四万九千龙家。四万九千妙翅鸟家。四万九千异学家。四万九千活命家。七有想藏。七无想藏。七离系藏。七阿素洛。七毕舍遮。七天七人七梦七百梦七觉七百觉七池七百池七险七百险七减七百减七增七百增六胜生类八大士地。于如是处经八万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来流转乃决定能作苦边际。如掷缕丸缕尽便住此中无有沙门若婆罗门。能作是说我以尸罗或以精进或以梵行令所有业未熟者熟。熟者触已即便变吐。以如是斛度量生死苦乐边际不可施设。有增有减亦不可说。或然不然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十四亿六万六百生门者。如正法中有四生门。谓胎卵湿化是诸有情共所经受。其量决定不过不减。如是外道无胜发褐计有尔所杂类生门。一一有情遍所经历数量决定亦不增减。五业乃至业半业者如正法中感四生门。及于生门所造不出五业等业。如是外道所说感尔所生门。及于尔所生门所造亦不过于五业等业。五业者如正法中。说感五趣五趣加行五趣处所。如是外道所说五业。谓举下屈申行为第五。或语手足大小门五。三业者如正法中身语意业。彼说亦尔但语为初。二业者如正法中思思已业。彼说所谓黑业白业。业半业者如正法中牵引业名业。圆满业名半业。或具二种名业。随但有一名半业。如是外道说有二业。一者双业二者只业。牵引业名双业。圆满业名只业。或具二种名双业。随但有一名只业。诸双名业只名半业。又彼外道说有二业。谓堕业近堕业。若害婆罗门若行父母师友女人。盗金饮酒名为堕业。其余恶业名近堕业。初名为业后名半业。又说语身业名业损益自他故。意业名半业唯自损益故。又说感生有业名业。感中有业名半业。又说于未生感众同分业名业。于生已受异熟业名半业。又说于业具足造名业。少分造名半业。六十二行迹者。如正法中说四行迹名清净道。如是外道说六十二行迹名清净道。六十二中劫者。如正法中说八十中劫为一分齐。如是外道说六十二中劫为一分齐。于此时中修六十二行迹作苦边际。百三十六地狱者。如正法中说八大地狱一一各有十六眷属。如是外道所说亦尔。然说有情遍生其中然后解脱。百二十根者如正法中说有二十二根。如是外道说有百二十根。谓眼耳鼻各二为六。舌身意命及五受根信等五根总为二十六。趣各二十为百二十六。趣者谓阿素洛为第六。彼说有情要于六趣受尔所根不过不减。有说。根者是增上义有情要于百二十处为主已然后解脱。三十六尘界者如正法中说有九十八随眠为一切杂染依处。如是外道说有三十六尘界为杂染依处。四万九千龙家者。家谓族类如正法中龙有四族即胎卵湿化。如是外道说有四万九千龙家。一一有情于彼族类无不经受。四万九千妙翅鸟家者。如正法中妙翅鸟有四族谓胎卵湿化。如是外道说有四万九千妙翅鸟家。一一有情于彼族类无不经受。四万九千异学家者。谓出家外道有尔所类。彼说一一有情于彼族类应遍出家。四万九千活命家者。谓习工巧处以自活命有尔所类。彼说有情于彼处所皆应遍学。七有想藏者彼说有七有想定。七无想藏者彼说有七无想定。如是诸定一一有情皆应遍起。七离系藏者即前所说诸定加行。彼说有情于彼加行应离诸系摄心修习。七阿素洛七毕舍遮者。彼说有情于阿素洛毕舍遮处七返往还方得解脱。七天七人者彼说有情于天人处七返往还方得解脱。七梦七百梦者彼说有情生处差别大梦有七。小梦七百。所更所见各各不同。一一有情皆具经历。七觉七百觉者。彼说有情生处差别随尔所大小梦。还有尔所大小觉。所更所见亦各不同。一一有情皆具经历。七池七百池者。彼说世间灭罪泉池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皆遍洗浴方得解脱。七险七百险者。险谓坑谷山岩河岸。彼说如此灭罪险处。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遍于其中经舍身命乃得解脱。七减七百减者。减谓退失功德。彼说有情退功德处。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皆应于中退失功德。七增七百增者增谓增进功德。彼说有情进功德处。大者有七。小有七百。一一有情遍于其处随退还进方得解脱。六胜生类者谓满迦叶波外道施设六胜生类。谓黑青黄赤白极白。生类差别黑胜生类谓杂秽业者即屠脍等。青胜生类谓余在家活命。黄胜生类谓余出家活命。赤胜生类谓沙门释子。白胜生类谓诸离系。极白胜生类谓难陀伐蹉末塞羯利瞿赊利子等。彼说有情于此六种皆应具受然后解脱。佛亦施设六胜生类。一者有黑胜生类补特伽罗生长黑法。二者有黑胜生类补特伽罗生长白法。三者有黑胜生类补特伽罗生长不黑不白得涅槃法。四者有白胜生类补特伽罗生长白法。五者有白胜生类补特伽罗生长黑法。六者有白胜生类补特伽罗生长不黑不白得涅槃法。八大士地者。如正法中有四静虑四无色具功德处。如是外道说有八梵胜处名八大士地。有情于中皆应遍得于如是处经八万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来流转。乃决定能作苦边际者。彼说黑胜生类经十四千大劫往来流转。然后得入青胜生类。即青胜生类经十四千大劫往来流转。然后得入黄胜生类。即黄胜生类复经十四千大劫往来流转。然后得入赤胜生类。即赤胜生类复经十四千大劫往来流转。然后得入白胜生类。即白胜生类复经十四千大劫往来流转。然后得入极白胜生类。即极白胜生类复经十四千大劫往来流转。然后乃能作苦边际。如掷缕丸缕尽便止者。如在山上掷大缕丸乃至缕尽然后方止。如是有情经八万四千大劫上诸生处往来流转然后乃能作苦边际。以如是斛度量生死苦乐边际不可施设有增有减亦不可说。或然不然者如以斛函量稻麦等。知数量已不可增减亦不生疑。如是彼说有情经八万四千大劫于上所说诸处往来流转。然后解脱不过不减亦不应疑。有说。倍此所说数量于中流转方得解脱。以彼说有往来言故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谓有外道或因不正寻思。或因得世俗定。或因亲近恶友而起此见如前应知。

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无不皆以宿作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诸有所受谓一切现在所受苦乐。无不皆以宿作为因者。谓此皆以过去业为因。问此正法中亦说所受苦乐过去业为因而非恶见。彼外道亦作是说。何故名恶见耶。答此正法中说现所受有以过去业为因。有是现在士用果者。彼说一切皆以过去所作业为因。不说现在有士用果故名恶见。问彼既谤无现在因果。应名邪见何故名戒禁取耶。答今不说彼谤现因果名戒禁取。但说彼计余因所生法以余法为因故是戒禁取摄。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何。谓彼外道现见世间有设功用而不获果。有不希求自然而得。便作是念当知皆是宿作为因非现功力。然彼不知善恶业类定与不定。及时分差别故起此执。有说。外道得世俗定念知过去所起诸业。便谓一切皆由宿作。有说。外道但因恶友广说如前。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八

猜你喜欢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澄观
  第二集 地·佚名
  阿毗昙心论经序·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四十九·佚名
  佛说人本欲生经·佚名
  杂毒海卷二·性音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佚名
  序·其白德富
  佛地經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法句譬喻经泥洹品第三十六·佚名
  无异禅师语录序·元来
  胜鬘宝窟卷下(之本)·吉藏
  卷十·佚名
  释迦牟尼的教育·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危西麓·唐圭璋

      刘壎水云村吟稿卷十有“至樵城别西麓危提举”诗。   风流子   郭县尹美任   西风吹锦水、朝天路、冉冉两凫飞。看父老袅花,苦遮去辙,儿童骑竹,争问归期。帐簇马前纷蔽日,实绩纪行碑。冰饮三年,从容官事,棠阴百里,

  • 卷三百三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三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古梅吟藳【二】寿乡衮讷斋先生三首华衮褒荣御墨鲜堂堂剑佩在凌烟十三相后功为最五百年间遗有传落落甘霖施后土岩岩钜石补青天太平有策安排了浯水清

  • 卷五百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五刘驾刘驾字司南江东人登大中进士第官国子博士诗一卷皎皎词皎皎复皎皎逢时即为好高秋亦有花不及当春草班姬入後宫飞燕舞东风青娥中夜起长叹月明里长安旅舍纾情投先逹【一作长安抒怀

  • 列传第六十 阳尼 贾思伯 李叔虎 路恃庆 房亮 曹世表 潘永基 朱元旭·魏收

    阳尼,字景文,北平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与上谷侯天护、顿丘李彪同志齐名。幽州刺史胡泥以尼学艺文雅,乃表荐之。征拜秘书着作郎,奏佛道宜在史录。后改中书学为国子学。时中书监高闾、侍中李冲等以尼硕学博识,举为国子祭酒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佚名

    正统二年秋七月己丑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日生背气青赤○庚寅福余卫指挥也儿马丹陛辞令赍敕及彩币表里归赐其头目指挥把秃不花○遣指挥岳谦千户张阿老丁等使迤西朵儿只伯赐袭衣彩币钞锭有差其应用氊帐军器鞍

  • 卷之三百四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六月。辛酉。谕军机大臣等、倭韩之事。关系重大。特派尚书翁同和、李鸿藻、与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同详议。妥筹具奏。兹据该大臣等会议覆奏。倭人以重兵驻韩。日久未撤。和局迄无成议

  • 赵安传·张廷玉

    赵安,狄道人。堂兄赵琦,是土指挥同知,因犯罪被处死,赵安被贬去戍守甘州。永乐元年,他进献马匹,被授予临洮百户,出使西域。随从北征有功,累升为都指挥同知。宣德二年,松潘番人反叛。赵安充任左参将,随从总兵官陈怀将他们讨平,进升

  • ●皇朝通典卷十一·佚名

    食貨十一 ○食貨十一 漕運 △漕運 (臣)等謹按漕運自明開會通河始罷海運陸運而為儹運自支運而變為兌運又為改兌始罷民運法似善矣然明臣邱濬歷言其害甚謂唐宋之不若今考其弊軍固無室家之樂有轉輸之勞而民受其害者亦多當時

  • 生平述略·梁漱溟

    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前一年(1893年)。此次战争以后,国际侵略日加,国势危殆。1937年“七七”事变,我国又遭受日寇长达八年之久的入侵。我的大半生恰是在这两次中日之战中度过的。我原名焕鼎,祖籍广西桂林。但自曾祖

  • 沈祖伟·周诒春

    沈祖伟 字奎侯。年二十六岁。浙江湖州籍。生于上海。叔瑞麟。任驻奥公使。已婚。子二。初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米西根大学。习土木工程。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回国。任上海美孚煤油公司建

  • 三、心灵欢乐吗·林语堂

    这里让我们来讨论这种所谓心灵和精神的高等欢乐,究竟它们和我们的情感(不是智能)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关系达到何种程度。谈到这件事,我们就不期然生出以下的问题,这些有别于高等欢乐的下等情感欢乐,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们可是同样

  • 卷一百六十二·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三十五射礼仪礼乡射礼【郑目録云州长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之礼谓之乡者州郷之属乡大夫或在焉不改其礼于五礼属嘉礼】【张氏尔岐

  • 卷十八·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十八   明 季本 撰祈父经防曰祈当作圻毛氏以为职掌封圻之兵者得之但即以为司马则恐未然春秋时宋有司马司城二官则圻父当为司城之类欤盖京师之兵有二有守宫城之内者宿卫之兵也谓之禁军

  • 旧杂譬喻经卷下·佚名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三五)  佛为诸弟子说经。时有射猎人担弩。及负十余死鸟。过往观佛。其意精锐。愿闻说经心欲听受。佛则止不为说之。猎人退去。便言。若我作佛。必普遍为人说道。无所违逆。阿难问佛。此人撰情

  • 大乘三聚忏悔经·佚名

    隋开皇年阇那崛多共笈多等于大兴善寺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毗舍梨大光明林。与大比丘众千余人俱。复有无量诸菩萨等。尔时世尊与于无量百千诸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长老舍利弗在彼会坐。承佛威神从坐而起。偏袒

  • 宝刀飞·王度庐

    《宝刀飞》是王度庐所著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1948年11月由上海励力出版社出版 。讲述少年英雄裘文焕为寻找宝刀而化装进京,为了一位被人欺侮的穷女子,多次与江湖强人斗杀,终不能取胜。 而藏有宝刀的原皇家侍卫王得宝老人,因

  • 方泉诗集·周文璞

    诗别集。南宋周文璞(约1216年前后在世)撰。四卷。文璞字晋仙,号方泉,又号野斋、山楹,阳谷(今属山东)人。为江湖派诗人之一。此集系据《永乐大典》辑出,收赋凡六篇,诗二百四十九首。有怀古、纪游、咏物、抒怀诸作。抒

  • 菩萨五法忏悔文·佚名

    一卷,失译。于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五悔各作偈语,盖西土贤圣之撰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