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九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一

随信行乃至俱解脱。于八智几成就。几不成就。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无实成就不成就性。为遮彼执显成就性不成就性体俱实有故作斯论。问何故此中及后定蕴俱依七种补特伽罗而作论。前于结蕴不善纳息。唯依五种补特伽罗而作论耶。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复次前结蕴中依有结者而作论故。不说后二补特伽罗。此及定蕴依有智定补特伽罗。而作论故亦说后二。复次前结蕴中以补特伽罗为章。以烦恼为门故不说后二。此及定蕴以补特伽罗为章。以智定为门故亦说后二。以慧解脱及俱解脱虽无烦恼。而有智定故具说七补特伽罗。广辩七种补特伽罗如前结蕴不善纳息答随信行于八智。或成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义不定故。谓苦法智忍时无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者。若未离欲染入正性离生。不成就他心智故名无他心智。彼成就一世俗智。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成就他心智故名有他心智。彼成就世俗他心二智。苦法智苦类智忍时。无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者。此二心顷若不成就他心智但成就三。谓法智苦智世俗智。若成就他心智则成就四。谓前三加他心智。后位增智准前应知。随法行亦尔者。如随信行或成就一乃至八故。以此二圣地等道等所依身等离染亦等。唯根有异。谓随信行是钝根摄。若随法行是利根摄。信胜解于八智或成就七八。谓无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者。谓未离欲染不成就他心智故唯成就七。若已离欲染亦成就他心智故具成就八。见至亦尔者如信胜解。或成就七。或具八故。以此二圣地。等道等所依身等离染亦等。唯根有异准前应知。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于此八智皆成就者。以此三圣皆已离欲染具成就八智故。

随信行乃至俱解脱。于八智成就过去几未来几现在几。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过去未来俱非实有。为遮彼执显彼实有。复次前虽总说成就八智。未依三世分别多少。今欲说之故作斯论。答随信行于八智。苦法智忍时无他心智过去未来一。现在无有他心智过去未来二。现在无者无他心智有他心智义如前说。一谓世俗智。二谓世俗他心智。忍非智故现在都无。苦法智时。无他心智过去一者。谓世俗智未来三者。谓法智苦智世俗智。现在二者谓法智苦智。有他心智过去二未来四。现在二者过去未来加他心智现在不加。以他心智见道决定无容现前亦不修故。后位增智准前应知。随法行亦尔者。此二地等广说如前。信胜解于八智。无他心智未来七。有他心智未来八。过去若已灭不失。现在若现在前者。过去若已灭非得果练根及退故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三缘故。失则不成就。此说无漏智。或他心智非世俗智。以世俗智过去未来定成就故现在或一或二或三。若无心时都不成就。见至亦尔者准前应知。身证等三如文具说。已灭不失谓若已灭非练根等及退故失则成就。

随信行乃至俱解脱。法智乃至道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耶。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诸智虽可一一现前不得有二。为遮彼执显智现前或一或二或复三种。有余复执。入现观时总观四谛。四智顿起为遮彼执显现观时。各别观谛无二谛智俱时起义况得起多。或复有执。多识俱生多智并起。为遮彼执显一有情一刹那中唯起一识。智体亦尔故作斯论。答随信行法智现在前时。二智现在前。谓法苦智二。广说乃至道智现在前时二智现在前。谓道法智。二者谓见道位七智现在前时。一一刹那智体虽一而义说二。谓对治故或名法智或名类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随法行亦尔者。此二地等广说如前。信胜解法智现在前时。或二三智现在前。谓法苦智二广说乃至道智现在前时。或二三智现在前。谓道法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道类智非他心智二。是他心智三者。谓修道位诸智现在前时。一一刹那智体虽一。而义说二或义说三。谓无漏智现在前时。若苦集灭智及他心智所不摄道智但义说二。谓对治故或名法智。或名类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若他心智所摄道智则义说三。谓对治故或名法智或名类智。行相故名道智。加行故名他心智。有漏智现在前时。若非他心智则唯一智。谓世俗智。若是他心智则义说二。谓自性故名世俗智。加行故名他心智。见至身证亦尔者。谓位等故诸智现前义相似故。慧解脱法智现在前时。或二三智现在前。谓法苦智。非尽无生智二。是尽或无生智三。广说乃至道智现在前时。或二三智现在前。谓道法智。非尽无生他心智二。是尽或无生或他心智三。道类智非尽无生他心智二。是尽或无生或他心智三者。谓无学位诸智现在前时。一一刹那智体虽一而义说二。或义说三。谓无漏智现在前时若尽无生智所不摄苦集灭智。及尽无生他心智所不摄道智但义说二。谓对治故或名法智。或名类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若尽或无生智所摄苦集灭智。及尽或无生。或他心智所摄道智则义说三。谓对治故或名法智。或名类智。行相故或名苦智。乃至或名道智。事办故或名尽智。因圆故或名无生智。加行故或名他心智。有漏智现在前时。若非他心智则唯一智。谓世俗智若是他心智则义说二。谓自性故名世俗智。加行故名他心智。问何故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体不相杂耶。答尽无生智非见自性。他心智是见自性故不相杂。尽智无生智所起行相互有异故亦不相杂。谓苦我已知等是尽智所起行相。不复当知等是无生智所起行相。俱解脱亦尔者。谓位等故。随信行乃至俱解脱于三三摩地几成就几不成就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三三摩地体唯是一义说三种。为遮彼执显此三种自性各异故作斯论。答随信行于三三摩地。灭法智忍未已生成就二。已生成就三者。谓灭法智忍未现在前但成就空无愿二。苦法智忍时二双修故。灭法智忍已生。乃至道类智忍现在前时皆成就三。复成就无相故。随法行亦尔者。此二地等广说如前。信胜解乃至俱解脱于三三摩地皆成就者已具得故。

随信行乃至俱解脱。于三三摩地。成就过去几未来几现在几。答随信行于三三摩地。若依空入正性离生苦法智忍时。过去无。未来二现在一。广说乃至灭法智。乃至道类智忍时过去二。未来三。现在一者。谓若依空入正性离生。见苦初心顷过去无。见苦四心顷现在一。谓空见苦后三心顷。及见集初心顷过去一。谓空见集后三心顷。见灭初心顷过去二。谓空无愿见苦见集各四心顷未来二。谓空无愿见灭四心顷现在一。谓无相见集四心顷见道三心顷现在一。谓无愿见灭后三心顷。见道三心顷皆过去具三。见灭四心顷见道三心顷皆未来亦具三。若依无愿入正性离生应知亦尔。有差别者。谓过去定无。空唯有一或二见苦见集各四心顷见道三心顷皆现在一。谓无愿。问何等补特伽罗依空入正性离生。何等补特伽罗依无愿入正性离生耶。答若见行者依空入正性离生。若爱行者依无愿入正性离生。唯除菩萨。虽是爱行而依空入正性离生。又见行者复有二种。著我见者依非我行相入正性离生。著我所见者依空行相入正性离生。诸爱行者亦有二种。我慢增者依非常行相入正性离生。懈怠增者依苦行相入正性离生。复次若利根者多依空入正性离生。若钝根者多依无愿入正性离生。如利根钝根乃至开智说智应知亦尔。若依无愿入正性离生者。彼或依无愿无相离三界染尽众同分空不现前。随法行亦尔者。此二地等广说如前。信胜解乃至俱解脱。于三三摩地皆未来三。过去若已灭不失。现在若现在前者。此皆准前应知其相。随信行乃至俱解脱空无愿无相三摩地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耶。答随信行空三摩地现在前时。或二或无。广说乃至俱解脱亦尔者。谓见道中忍时无智。智时有二智。修道中苦集灭智时有二智。道智时或二或三智。无学道中苦集灭智。无学正见摄者一一有二智。非无学正见摄者。一一有三智。道智若非无学正见摄者有三智。若是无学正见摄他心智者亦有三智。即此若非他心智者唯有二智。问何故尽无生智不与空三摩地相应耶。答行相异故。谓空行相非尽无生智。若尽无生智行相非空。复次空三摩地与见相应。尽无生智非见性故。复次空三摩地自性是胜义。所起行相亦是胜义。尽无生智自性虽是胜义。而所起行相非胜义。谓此智后作是念言。我生已尽等有我行相是世俗摄非胜义故。

随信行乃至俱解脱。三无漏根七觉支八道支随应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耶。答随信行未知当知根现在前时。或二或无。广说乃至俱解脱亦尔者。谓见道中八忍时全无智。七智时各有二智。修道中苦集灭智时各有二智。道智时或有二智或有三智。无学道中苦集灭道智。皆或有二智或有三智准前应知。问此中数说慧解脱者起他心智。此起必依根本静虑。若慧解脱亦能现起根本静虑。岂不违害苏尸摩经。彼经中说。慧解脱者不能现起根本静虑。答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是全分。少分慧解脱于四静虑能起一二三。全分慧解脱于四静虑皆不能起。此论中说少分慧解脱。故能起他心智。苏尸摩经说全分慧解脱。彼于四静虑皆不能起。如是二说俱为善通。由此少分慧解脱者。乃至能起有顶等至但不得灭定。若得灭定名俱解脱。诸法法智相应。彼法类智相应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心心所法。一一而生无相应义。为遮彼执显心心所必俱时生有相应义。或复有执。心心所法前后相应。有余复执。自性与自性相应。为遮彼执显相应者必俱时生。别有自体故作斯论。此中诸法由三缘故。互相交涉对显相应。谓或有法由相摄故。互相交涉如智与智。或复有法由相应故互相交涉如智与三摩地。或复有法由相摄相应故互相交涉如智与根觉支道支。是谓此处略毗婆沙。诸法法智相应。彼法类智相应耶。答不尔。设法类智相应。彼法法智相应耶。答不尔。所以者何。非一心故。所缘异故。对世俗智亦尔。所以者何。非一心故。有漏无漏聚各异故。诸法法智相应。彼法他心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法智相应非他心智。谓他心智所不摄法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苦集灭法智。及他心智所不摄道法智相应法。有法他心智相应非法智。谓法智所不摄他心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类智世俗智所摄他心智相应法。有法法智相应亦他心智。谓法智所摄他心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此相应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及心。有法非法智相应。亦非他心智。谓法智他心智。及法智他心智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法智他心智者。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法智他心智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者不摄。除彼自性不相应。除彼相应。取诸余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谓苦集灭类智他心智所不摄。道类智相应聚。无漏忍相应聚。他心智不相应一切有漏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皆非法智相应亦非他心智无所缘故。对苦集灭道智及正见亦尔者。如法智对他心智作四句。此对苦集灭道智及八道支中正见亦尔。

诸法法智相应彼法空三摩地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法智与三三摩地相应。空三摩地与二智二忍相应。二智者。谓苦法智苦类智。二忍者。谓苦法智忍苦类智忍。是故此中作大四句。有法法智相应非空。谓法智相应空。及空不相应法智相应法。此中法智相应空者。谓法智俱生空三摩地。此与法智相应非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空不相应法智相应法者。谓无愿无相俱生法智相应法。有法空相应非法智。谓空相应法智。及法智不相应。空相应法。此中空相应法智者。谓空俱生法智。此与空相应非法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法智不相应空相应法者。谓苦类智及苦忍俱生空三摩地相应法。有法法智相应亦空。谓二相应法。此中二相应法者。谓法智空俱生聚中。除二自性。诸余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谓二相应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及心。有法非法智相应亦非空。谓法智不相应空。空不相应法智。及法智空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法智不相应空者。谓苦类智及苦忍俱生空三摩地。此非法智相应是他聚故。亦非空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空不相应法智者。谓无愿无相俱生法智。此非空相应是他聚故。亦非法智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及法智空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者不摄。除二自性不相应。除二相应。取诸余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谓法智不相应无愿无相相应聚。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皆非法智相应。亦非空无所缘故。对无愿无相喜觉支正思惟亦尔者。如法智对空作大四句。此对无愿无相喜觉支正思惟亦尔。

诸法法智相应。彼法未知当知根相应耶。答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法智相应非未知当知根。谓未知当知根所不摄法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已知根具知根所摄法智相应法。此与法智相应非未知当知根。是他聚故。有法未知当知根相应非法智。谓未知当知根所摄法智。及法智不摄不相应未知当知根相应法。此中未知当知根所摄法智者。谓未知当知根俱生聚中法智。此与未知当知根相应非法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法智不摄不相应未知当知根相应法者。谓诸类智及无漏忍俱生聚中。未知当知根相应法。此与未知当知根相应非法智。是他聚故。有法法智相应亦未知当知根。谓未知当知根所摄法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余八根及彼相应。余非根心所法。有法非法智相应亦非未知当知根。谓未知当知根所不摄法智。及法智未知当知根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未知当知根所不摄法智者。谓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法智。此非法智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亦非未知当知根相应。是他聚故。及法智未知当知根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者。谓法智不摄不相应。已知根具知根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一切有漏心心所法。皆非法智相应。亦非未知当知根。是他聚故。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皆俱不相应。无所缘故。对已知具知根亦尔者。如法智对未知当知根有四句。此对已知根具知根亦尔。

诸法法智相应彼法念觉支相应耶。答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法智相应非念谓法智相应念觉支。此与法智相应非念。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有法念觉支相应非法智。谓法智及法智不相应念觉支相应法。此中法智者。谓念觉支俱生法智。此与念觉支相应非法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法智不相应。念觉支相应法者。谓无漏忍及类智俱生聚中念觉支相应法。此与念觉支相应非法智。是他聚故。有法法智相应亦念。谓二相应法即法智俱生聚中除法智及念。诸余心心所法与二相应。此复是何。谓二相应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及心。有法非法智相应亦非念。谓法智不相应念觉支。及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法智不相应念觉支者。谓无漏忍类智俱生聚中念觉支。此非法智相应是他聚故。亦非念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余心心所法者。此非无漏心心所法。但是有漏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皆俱不相应无所缘故。对精进轻安定舍觉支正精进正念正定亦尔者。如法智对念觉支有四句。此对精进觉支乃至正定亦尔。诸法法智相应。彼法择法觉支相应耶。答诸法法智相应。亦择法觉支法智。皆是择法觉支摄故。有法择法觉支相应非法智。谓法智所不摄择法觉支相应法。此法是何。谓无漏忍类智俱生聚中择法觉支相应法。此与择法觉支相应非法智。是他聚故。如法智对后。类智对后亦尔者。如法智对类智。乃至正定类智对他心智乃至正定亦尔。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世俗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他心智相应非世俗智。谓世俗智所不摄他心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无漏他心智相应法。有法世俗智相应非他心智。谓他心智所不摄世俗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他心智所不摄。诸善染污无覆无记世俗智相应法。有法他心智相应亦世俗智。谓他心智所摄世俗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此相应。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及心。有法非他心智相应。亦非世俗智。谓他心世俗智及他心世俗智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他心世俗智者。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他心世俗智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者。谓无漏忍苦集灭智。及他心智所不摄道智俱生聚心心所法。俱不相应是他聚故。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俱不相应无所缘故。对道智择法觉支正见亦尔者。如他心智对世俗智有四句。此对道智择法觉支正见亦尔。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苦智相应耶。答不尔。设法苦智相应彼法他心智相应耶。答不尔。对集灭智空无相三摩地未知当知根亦尔者。非一心故。或行相异故。或所缘异故。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无愿三摩地相应耶。答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他心智相应非无愿。谓他心智相应无愿及无愿不相应他心智相应法。此中他心智相应无愿者。谓他心智俱生无愿。此与他心智相应非无愿。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无愿不相应他心智相应法者。谓有漏他心智相应法。此与他心智相应非无愿是他聚故。有法无愿相应非他心智。谓无愿相应他心智。及他心智不相应无愿相应法。此中无愿相应他心智者。谓无愿俱生他心智。此与无愿相应非他心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他心智不相应无愿相应法者。谓苦集无愿。及他心智不相应。道无愿相应法。此无愿相应非他心智是他聚故。有法他心智相应亦无愿。谓二相应法。即无漏他心智俱生聚中。除他心智及无愿三摩地。诸余心心所法。此法是何。谓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及心。有法非他心智相应。亦非无愿。谓他心智不相应无愿。无愿不相应他心智。及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他心智不相应无愿者。谓苦集无愿及他心智不相应道无愿。此非他心智相应是他聚故。亦非无愿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无愿不相应他心智者。谓有漏他心智此非无愿相应是他聚故。亦非他心智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诸余心心所法者。谓空无相俱生聚中。心心所法及他心智不摄不相应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应是他聚故。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俱不相应无所缘故。对念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亦尔者。如他心智对无愿有四句。此对六觉支四道支亦尔。

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已知根相应耶。答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他心智相应。非已知根。谓已知根所不摄他心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具知根所摄他心智相应。及有漏他心智相应心心所法。此法他心智相应非已知根是他聚故。有法已知根相应。非他心智。谓已知根所摄他心智。及他心智不摄不相应已知根相应法。此中已知根所摄他心智者。谓修道中无漏他心智。此与已知根相应非他心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他心智不摄不相应已知根相应法者。谓修道中苦集灭智俱生聚。及他心智所不摄道智。俱生聚中心心所法。此与已知根相应非他心智是他聚故。有法他心智相应亦已知根。谓已知根所摄他心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修道中无漏他心智相应法。即此相应八无漏根。及彼相应余非根心所法。有法非他心智相应。亦非已知根。谓已知根所不摄他心智。及他心智已知根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已知根所不摄他心智者。谓具知根所摄他心智。及有漏他心智。此非他心智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亦非已知根相应是他聚故。及他心智已知根不摄不相应。诸余心心所法者。谓未知当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摄不相应。具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摄不相应。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应是他聚故。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俱不相应无所缘故。对具知根亦尔者。如他心智对已知根有四句。此对具知根亦尔。诸法世俗智相应彼法苦智乃至正定相应耶。答不尔。设法苦智乃至正定相应。彼法世俗智相应耶。答不尔。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苦智乃至正定皆无漏故。

诸法苦智相应。彼法集智相应耶。答不尔。设法集智相应。彼法苦智相应耶。答不尔。对灭道智无相三摩地亦尔。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异故。或所缘异故。诸法苦智相应。彼法空三摩地相应耶。答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苦智相应非空。谓苦智相应空。及空不相应

苦智相应法。此中苦智相应空者。谓苦智相应空三摩地。此与苦智相应非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空不相应苦智相应法者。谓无愿俱生苦智相应法。此与苦智相应非空是他聚故。有法空三摩地相应非苦智。谓空相应苦智。及苦智不相应空相应法。此中空相应苦智者。谓空三摩地俱生苦智。此与空相应非苦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苦智不相应空相应法者。谓苦忍俱生空相应法。此与空相应非苦智是他聚故。有法苦智相应亦空。谓二相应法。此法是何。谓苦智相应空。俱生聚中除苦智及空。诸余心心所法。即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及心。有法非苦智相应。亦非空。谓苦智不相应空。乃至广说。此中苦智不相应空者。谓苦忍俱生空。此非苦智相应是他聚故。亦非空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空不相应苦智者。谓无愿俱生苦智。此非苦智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亦非空相应是他聚故。及诸余心心所法者。谓苦智不相应无愿俱生聚心心所法。无相俱生聚心心所法。一切有漏心心所法。此俱不相应是他聚故。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俱不相应无所缘故。对无愿亦尔者。如苦智对空有四句。此对无愿亦尔。对三无漏根七觉支八道支如法智说。者如法智对三无漏根等。此苦智对三无漏根等。广说亦尔。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

猜你喜欢
  五、香严上树·慧开
  梅村居士拟寒山诗序·中峰明本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七卷·灌顶
  注维摩诘经卷第五·僧肇
  答郑贤宗函·太虚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七十·霁仑超永
  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佚名
  卷第二十七·晦翁悟明
  卷五百二十九·佚名
  卷第十四·道宣
  卷第十八·佚名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下·鸠摩罗什
  跋·永觉元贤
  答 苇 舫 问·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一十六·彭定求

        卷316_1 【古意】武元衡   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长波东接海,万里至扬州。   开门面淮甸,楚俗饶欢宴。舞榭黄金梯,歌楼白云面。   荡子未言归,池塘月如练。   卷316_2 【塞下曲】武元衡   草枯马蹄

  • 词论·张祥龄

    辞章一道,好尚各殊,如讲学家各分门户。词有南北,出主入奴,喜疏快者,丽密以为病,主气行者,烹炼以为嗤,求悦于人难矣。予言不问人论何如,自叩用工甘苦,深造有得,天下非之而不顾。况知者愈少,传也必远,焜耀一时希贵哉。周清真,诗家之李

  • 卷四·赖良

    钦定四库全书大雅集卷四元 赖良 编张以宁【字志道闽人】蛾睂亭碧酒双玉瓶独酌蛾睂亭不见李太白但见三山青秋色淮上来萧然满云汀安得五十弦弹与蛟龙听孙华【字元实】夕阳夕阳挂红鼓强半浸绿水斯须日渐下堆阜参差起老

  • 卷三十八·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三十八 宋 陆游 撰 秋怀 形骸岁岁就枯朽意气时时犹激昂水远浮鸥方浩荡霜高残菊更芬芳人皆有舌是非在劫未成灰时世长三百里湖行自复子孙努力事耕桑【镜湖废百七十余年故吾乡多凶会有复之者

  • 卷六·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六      明 冯惟讷 撰 古逸第六 箴【文心雕龙曰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箴石也斯文兴盛於三代夏商二箴余句颇存及周之辛甲百官箴一篇体义备焉迄至春秋微而  未絶故

  • 卷五·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五 唐 贾岛 撰 送雍陶入蜀 江山事若谙那肯滞云南草色分危磴杉隂近古潭日斜褒谷鸟夏浅巂州蚕吾自疑双鬓相逢更不堪 张郎中过原东居 年长惟添懒经旬止掩关高人餐药後下马此林间对坐天将暮同来

  •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范晔

    宣秉 张湛 王丹 王良 杜林 郭丹 吴良 承宫 郑均 赵典宣秉字巨公,冯翊云阳人也。少修高节,显名三辅。哀、平际,见王氏据权专政,侵削宗室,有逆乱萌,遂隐遁深山,州郡连召,常称疾不仕。王莽为宰衡,辟命不应。及莽篡位,又遣

  •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赵尔巽

      ◎礼十宾礼   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   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四曰宾礼。清初藩服有二类,分隶理藩院、主客司。隶院者,蒙古喀尔喀,西藏、青海、廓尔喀

  • 卷三十八·黄以周

      徽宗   △重和元年(戊戌,一一一八)   1、九月(案:《四史朔闰考》:九月係庚辰朔。) 丙戌,太学、辟雍各差通《内经》、《庄子》、《列子》二人为博士。(《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案:《宋史·本纪》并云《道德经》,此当脱去

  • 皇清开国方略巻三·阿桂

      太祖髙皇帝【己亥年至辛亥年】  己亥年春正月呼尔哈路长来朝  东海窝集部之呼尔哈路长旺格彰格率百人来朝献黒白红三色狐皮黒白二色貂皮自是呼尔哈部朝贡时至其长博济哩乞婚  太祖嘉其率先归附因以大臣女六

  • 卷二十九·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二十九雍正十年春二月己丑朔命踏勘翁金附近修城事冝上谕大学士等曰据奉差原任巡抚布兰泰奏称翁金修城地方并无树木土少沙多不能修城等语翁金系通军营大路适中之地其附近地方或有可以

  • 达云传·张廷玉

    达云,甘肃凉州卫人。勇敢骠悍有智有谋。万历中,世袭指挥佥事,提升为守备,升任肃州游击将军。炒胡儿入犯,达云带领参将杨浚将他击败,提拔为西宁参将。永邵卜是顺义王俺答的侄子,部众很强盛。先前,他曾被授予都督同知,后升为龙虎

  • 进宋名臣奏议序·赵汝愚

    进宋名臣奏议序臣窃惟国家治乱之原系乎言路通塞而已盖言路既通则人之邪正事之利害皆得以其实上闻人君以之用舍废置罔有不当故其国无不治言路不通则人之邪正事之利害皆壅於上闻虽或闻之亦莫得其实人君以之用舍废置不得

  • 主客部·佚名

    郎中员外郎主事掌诸蕃朝贡等事   朝贡一凡诸蕃国及四夷土官人等或三年一朝或每年朝贡者所贡之物会同馆呈报到部主客部官赴馆点检见数遇有表笺移付仪部其方物分豁进贡上位若干殿下若干开写奏本发落人夫管领先具手本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八·高晋

    目录河防【十四】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八河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大学士公阿桂两江总督萨载河道总督李奉翰奏言窃照桃源防属临河集之九里岗一带河势向走北岸旧有埽工嗣因河向南趋工即淤闭河势由南岸之临河集下注

  • 卷四·胡士行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四     宋 胡士行 撰汤誓第一          商书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地】遂与桀战于鸣条【地】之野作汤誓五就桀而桀不悛则伐罪吊民之举尹不得不相汤而汤亦不得而不顺天应人矣陑

  • 贤愚经卷第九·佚名

      (四一)净居天请佛洗品第三十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首陀会天。下阎浮提。至世尊所。请佛及僧。洗浴供养。世尊默然。已为许可。即设饮食。并办洗具。温室暖水。调和适体。苏油浣草。皆悉

  •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九卷·慧远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九卷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下次广上佛境不思。境谓涅槃。随化示灭实德常存。实德虽存妙寂离相故曰不思。斯德难彰。今寄化灭趣入以显。欲使众生学佛舍相趣入其中。于中有四。一寄灭处显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