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一十七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七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业蕴第四中邪语纳息第二之二

有律仪。有不律仪。有住律仪者。有住不律仪者。云何律仪。谓有七种。即离断生命。乃至离秽杂语。云何不律仪。谓亦有七种。即断生命乃至杂秽语。云何住律仪者。谓有七众。一苾刍。二苾刍尼。三正学。四勤策男。五勤策女。六近事男。七近事女。云何住不律仪者谓有十二种不律仪家。一屠羊。二屠鸡。三屠猪。四捕鸟。五捕鱼。六游猎。七作贼。八魁脍。九缚龙。十守狱。十一煮狗。十二婆具履迦。此中屠羊者。为活命故怀杀害心。若买若卖养饲断命。如是一切皆名屠羊。屠鸡屠猪亦复如是。捕鸟者。为活命故采捕众鸟。捕鱼等亦如是。缚龙者。为活命故习咒龙蛇。或言缚象。煮狗者。谓栴茶罗等诸秽恶人。婆具履迦者。谓有傍生名婆具罗。即是蟒类。恒于旷野吞食商侣。有人专能杀之。取商侣价以自活命。由此故名婆具履迦。有说。罝弶名婆具罗。有人为活命故恒设罝弶。取诸众生故名婆具履迦。有说。猎主名婆具履迦。如有颂言。

鹿出婆具履迦苦  终不还投婆具罗

智者弃凡俗出家  终不还归苦迫迮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若受上命讯问狱囚。肆情暴虐加诸苦楚。或非理断事。或毒心赋税。如是一切皆名住不律仪者。

问如是诸律仪要受方得。此不律仪亦如是耶。或有说者。亦由受得。谓手执杀具誓从今日乃至命终。常作此业以自活命。尔时便得此不律仪。复有说者。虽执杀具自立誓言。然彼不得此不律仪。由二缘得。一由作业。二由受事。由作业者。谓生不律仪家最初作彼杀生等业。尔时便得此不律仪。由受事者。谓生余家为活命故怀杀害心。往屠羊等不律仪所。作是誓言我从今者乃至命终。常作汝等所作事业以自活命。尔时便得此不律仪。复有说者。此亦最初作彼业时。方乃获得此不律仪。彼说不律仪唯一缘得。

若有以下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尽众同分彼诸律仪下品随转。虽于后时励力发起身语意摄恶行妙行。然彼律仪常下品转更不增长。若有以中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尽众同分彼诸律仪中品随转。虽于后时励力发起身语意摄恶行妙行。然彼律仪常中品转不增不减。若有以上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尽众同分彼诸律仪上品随转。虽于后时励力发起身语意摄恶行妙行。然彼律仪常上品转更不损减。故如是。问颇有新学苾刍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耶。答有。谓有新学苾刍以上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有阿罗汉以下品心。起有表业受诸律仪。如是新学苾刍成就上品律仪。而阿罗汉成就下品律仪。

若有最初以下品缠断众生命。于此众生得下品断生命所摄。及不律仪所摄表无表业。于余一切有情身上。唯得下品不律仪所摄无表业。若彼后时随以下中上品缠断众生命。于此众生唯得下中上品。断生命所摄表无表业。更不得不律仪所摄表无表业。先已得故如是最初以中品缠以上品缠。广说亦尔。断生命等。随别渐得不律仪业普顿得故。问如屠羊者不欲杀余众生。何故此人普于一切有情所得不律仪耶。答虽于羊处起不律仪。然诸有情一切皆有羊蕴界处。又彼恶心境界宽遍。故于一切得不律仪。无有是处为分别故。设诸有情皆作羊像。来住前者于彼一切。皆起恶心皆欲杀害。是故于一切有情所得不律仪。

住不律仪者。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不律仪非于一切有情者。此类无有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类。一切支者。谓断生命乃至说杂秽语。一切因者。谓下中上缠。或贪嗔痴。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谓以下缠断众生命。或中或上非余亦不起余支。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者。谓以下缠断众生命。乃至说杂秽语。或中或上非余。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谓以下中上缠断众生命不起余支。有于一切有情得不律仪。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者。谓以下中上缠断众生命。乃至说杂秽语。住律仪者。有于一切有情得律仪。非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非由一切因。有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支。由一切因。若于一切有情得律仪。由一切因非由一切支者。此类无有。若由一切支由一切因得律仪。非于一切有情者。此亦无有一切有情者。即是一切有情之类。一切支者。谓离断生命乃至离杂秽语。一切因者。谓下中上品心。或无贪无嗔无痴。有于一切有情得律仪。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谓以下心受近事勤策戒。或中或上或二非余。有于一切有情得律仪。亦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谓以下心受近事乃至苾刍戒。或中或上或二非余。有于一切有情得律仪。亦一切支亦一切因者。谓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事勤策苾刍戒。问若以下中上心。如次受近住近事勤策戒时。即名于一切有情得律仪。亦一切因非一切支。何以言无。答此中但依尽寿律仪作论不依昼夜。所以者何。彼名为斋。于律仪中非决定故。

问如受律仪于下品后复得中品。于中品后复得上品。诸不律仪亦如是耶。或有说者。如得律仪不律仪亦尔。所以者何。诸善律仪作大功用。作大加行尚数数得。况不律仪。如是说者。律仪渐得非不律仪。所以者何。律仪难得以难得故渐受渐得。不律仪易得以易得故顿受顿得。

问如善律仪有支不具。诸不律仪亦如是耶。答健驮罗国诸论师言。不律仪业有支不具。若诸有情生在种种不律仪家。生便喑哑尽众同分不能言说。彼但可得身三业性不律仪业。不得语四。迦湿弥罗国诸大论师咸作是说。诸不律仪无支不具。如善律仪渐次受者有支不具。诸不律仪则不如是。无渐受故易可得故。问住不律仪者受八戒斋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旦时舍律仪还得不律仪耶。答健驮罗国诸论师言。住不律仪者受八戒斋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旦时舍律仪还得不律仪。得律仪故不律仪断。舍律仪故不律仪续。迦湿弥罗国诸大论师咸作是说。住不律仪者受八戒斋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旦时舍律仪不得不律仪。得律仪故舍不律仪。分齐极故又舍律仪。是故尔时名非律仪非不律仪。若彼有情尽众同分。不复作者不得不律仪。若复作者还得不律仪。尽寿律仪由四缘舍。一舍所学。二二形生。三断善根。四舍众同分。诸持律者说。法灭没时为第五缘。谓法灭没时。一切所学。出家受具。结界羯磨。悉皆息灭。是故尔时律仪亦舍。如是说者。当于尔时先得律仪不舍。已出家者犹名出家。已受具者犹名受具。未出家者无复出家。未受具者无复受具。依此故言一切息灭。

诸不律仪由四缘舍。一受别解脱律仪。二得静虑律仪。三二形生。四舍众同分。问如善律仪舍所学。舍此不律仪亦如是耶。答或有说者。若能决定舍诸杀具。尔时舍不律仪。如是说者。虽复决定舍诸杀具。若不受戒得善律仪。终不得名舍不律仪。

三恶行。三曲秽浊。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三恶行。三曲秽浊。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辩广说如前。复有说者。前纳息中已分别三恶行。而未分别三曲秽浊。今欲分别故作斯论。

三曲秽浊。谓身曲身秽身浊。语曲语秽语浊。意曲意秽意浊。三曲云何。谓谄所起身语意业。所以者何。谄名为曲。由曲相法所起三业说名为曲。是彼果故。问复何因缘谄名为曲。答直相违故。如有颂言。

诸盘回屈曲  不平直不正

险坑涧稠林  是皆喻其谄

复有说者。以诸有情谄所损污。难出生死难入涅槃。犹如曲木难出稠林难入聚落。此亦如是故名为曲。复有说者。以诸有情谄所损污。诸所作事将现在前。复还弃背将欲出言复还内止。其性险恶难得意趣。难可共交故名为曲。复有说者。以诸有情谄所损污。诸聪慧者皆应远离。如乐净人逃避冢间死尸臭秽。正直所厌故名为曲。复有说者。以诸有情谄所损污。诸佛于彼亦舍大悲。如谄病人良医所弃。障碍正化故名为曲。问谄在何处。答在欲界初静虑非上地。问何故上地无谄。答上地于谄。非田非器非地非依。以非田器非地依。故于彼不有。复有说者。为除其谄往趣上地。若于上地复有谄者。不应加行求趣上地。若下地法上地亦有者。不应施设渐次灭法。若不施设渐次灭法。则应无有究竟灭法。若无究竟灭法。便无解脱。若无解脱亦无生死则一切法无。欲令无如是过是故上地无谄。复有说者。若于是处安立王臣。安立众生尊卑差别。则有其谄。非于上地得有斯事故无有谄。诸有王臣众主尊卑差别。必怀谄曲更相接事故。复有说者。若于是处有诸识身。有寻有伺。及有自性身语表业则有其谄。如是诸法上地皆无故无有谄。三秽云何。谓嗔所起身语意业。所以者何。嗔名为秽。由秽相法所起三业。说名为秽是彼果故。问诸烦恼皆是其秽如有颂言。

世间诸秽草  能秽污良田

如是诸贪秽  秽污诸含识

世间诸秽草  能秽污良田

如是诸秽秽  秽污诸含识

慢爱无明。余烦恼颂说亦如是。何故此中唯嗔名秽。答虽诸烦恼皆名为秽。然唯嗔恚有二秽名故独名秽。如上颂言如是诸秽秽秽污诸含识。复有说者。由此嗔恚秽自相续。秽他相续。胜余烦恼故说名秽。云何秽自相续。谓若嗔恚现在前时。举身粗强恼悴颦蹙战掉不安。如鬼所著人不喜见。云何秽他相续。谓若嗔恚恼乱他时令他尘垢。或受鞭捶乃至丧命。问嗔在何处。答在欲界。非上二界。问何故上二界无嗔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广说。复有说者。为除嗔故求趣上界广说如前。复有说者。若于是处有悭嫉结则有嗔恚。所以者何。以诸有情依悭嫉结。于他相续起嗔恚故。上界不尔故无嗔恚。复次若处有无惭无愧。则有嗔恚上界不尔。复次若处有苦忧根。则有嗔恚上界不尔。复次若处有男女根。则有嗔恚上界不尔。复次若处有段食爱及淫欲爱。则有嗔恚上界不尔。释皆如前。是故上界无有嗔恚。复有说者。若于是处有怨害因则有嗔恚。怨害因者名九恼事。色无色界无怨害因故无有嗔。是故尊者妙音说言。怨害因缘则令嗔转。或有说者。若所依身干燥粗强则有嗔恚。上界依身润泽柔濡故无嗔恚。复有说者。色无色界有嗔对治。谓等引慈故无有嗔。如于是处若有吠蓝婆风。是处云场终不得住上界亦尔。有嗔对治等引中慈。吠蓝婆风故嗔云场于彼不住。

三浊云何。谓贪所起身语意业。所以者何。贪名为浊。由浊相法所起三业说名为浊。是彼果故。问何因缘故贪名为浊。答能染浊故。世间染色说名为浊。如世间说根浊茎浊枝浊叶浊花浊果浊。此皆能染故名为浊。复次浊者是鄙下义。世间并谓多贪欲者名为鄙浊。复次浊者是不清净义。由贪蔽心习近染法舍净法故。问贪在何处。答在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已说自性今当显示杂无杂相。为三恶行摄三曲秽浊。三曲秽浊摄三恶行耶。答应作四句。有恶行非曲秽浊。谓除欲界谄嗔贪所起身语意恶行。诸余身语意恶行。有曲秽浊非恶行。谓初静虑谄贪所起身语意业。及余色无色界贪所起意业。有恶行亦曲秽浊。谓欲界谄嗔贪所起身语意恶行。有非恶行非曲秽浊。谓除前相。相谓所名如前说。谓于色蕴中除不善色。及谄贪所起有覆无记色。取余色蕴。于行蕴中除不善思。贪嗔邪见及谄贪所起有覆无记思。取余相应不相应行蕴。及三蕴全并无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谓除前相。

此中有二种等起。谓因等起。及刹那等起。因等起名能转心。刹那等起名随转心。问五识亦能作二等起发身语业不。或有说者。五识不能发身语业。所以者何。唯有意识于身语业。作转随转令彼业现前。五识不能作转。亦不能作随转。不能令彼业现前。问若尔如说自见身表业。自闻语表业。三识识。此云何通。答不见身表但见余相。不闻语表但闻余音。即由此义名见名闻。三识识者。缘他身业非自身业。复有说者。五识亦能发身语业。以意识作能转亦作随转。五识虽不作能转。而作随转发彼业故。若作是说。即为善通自见身表自闻语表。所以者何。若以意识作能转及随转。亦以眼识作随转者便见身表。若以意识作能转及随转。亦以耳识作随转者便闻语表。三识识者。亦缘自业亦缘他业。尊者僧伽伐苏说曰。五识亦能发身语业。作因等起及刹那等起。所以者何。如有士夫先不作意。欻被他打即还打彼。非于尔时得起我当打彼思念。当知即是住身识打。是故五识亦能发起身语二业。作因等起及刹那等起。如是说者。五识不能作因等起发身语业。所以者何意识于身语业作能转及随转。五识唯作随转不作能转故。

此中若善心作能转。即善心作随转。若染污心作能转。即染污心作随转。若威仪路心作能转。即威仪路心作随转。若工巧处心作能转。即工巧处心作随转。发身语业。问若威仪路心作能转。即彼心作随转者。如有行时遇见佛像等起善眼识。或见淫女等起染眼识。如是岂非善染随转起彼业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此由觉慧速疾回转起增上慢。谓于行位起此眼识。而实行时则善心染心不现在前。若善心染心现在前时即止不行。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复有说者。威仪路心发起业时。善染心等相助发起。是故威仪路心转时。其随转心容有三种。谓善染无记。问若工巧处心作能转。即彼心作随转者。如画师画作佛时起善眼识。画女人时起染眼识。如是岂非善染随转发彼业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觉慧速疾起增上慢。谓于画时起此眼识。而实画时善心染心不现在前。若善心染心现在前时便止不画。此善心染心。但如伴者不名等起。复有说者。工巧处心发起业时。善心染心相助发起。是故工巧处心为能转时。其随转心容有三种。谓善染无记。问异熟生心何故不能作二等起发身语业耶。答强盛心发身语业。异熟生心其性羸劣故不能发。复有说者。若身语业异熟生心。为二等起而发起者。此身语业当言是何。为威仪路。为工巧处。为异熟生。若威仪路。或工巧处。异熟生心云何能发。若异熟生此身语业应是异熟。然身语业定非异熟。加行起故。亦不可说为善染污。执异熟生心所起故。由此异熟生心。不能发身语业。复次若见所断心作能转。修所断心作随转。或修所断心作能转。即修所断心作随转。发身语业斯有是处。若见所断心作能转。即见所断心作随转。或修所断心作能转。见所断心作随转发身语业无有是处。何以故。以见所断心不能作刹那等起发身语业故。今于此中。因论生论。问何故住见所断心。不能作刹那等起发身语业耶。答要粗散心。能作刹那等起发身语业。此心微细故不能发。复次外门转心。能作刹那等起发身语业。此心内门转故不能发。复有说者。若见所断心。能作刹那等起发身语业者。此业当言是何。为见所断。为修所断。为俱所断。若见所断者。此身语业应非修所断法为方便依。谓修所断四大所造。若修所断者。不应以见所断心。为刹那等起。若俱所断者。随所起一业应成二分。如是则一法有二自性。但不尔故见所断心非刹那等起。问若见所断心不能作刹那等起。发身语业者。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契经说。诸邪见人所有身语意业。若思若求若所造作。一切皆得不可爱不可乐非悦意果。所以者何。此见暴恶所谓邪见。答依因等起作如是说。非依刹那等起是故无过。复次若此众同分心作能转。即此众同分心作随转。或余众同分心作能转。即余众同分心作随转。发身语业斯有是处。若此众同分心作能转。余众同分心作随转。发身语业无有是处。复有说者。亦有是处。谓如有人发愿当作五年大会中间命终。乘此愿力生富贵家自忆宿命。如昔所愿一切皆作。如是则名此众同分心作能转。余众同分心作随转发身语业。

三妙行三清净。谓身语意清净。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三妙行三清净。虽作是说而不广辩。广说如前。复有说者。前纳息中已分别三妙行未分别三清净今欲分别故作斯论。

为三妙行摄三清净。三清净摄三妙行耶。答随其事展转相摄。所以者何。诸身妙行即身清净。诸语妙行即语清净。诸意妙行即意清净。问无漏妙行永离垢离秽离浊可名清净。有漏妙行既是有垢有秽有浊。云何名清净。答有漏妙行以分清净故名清净。所以者何。有漏妙行亦能离乃至无所有处诸烦恼垢。故得名清净。复有说者。有漏妙行能引发。随顺第一义清净故亦名清净。

三妙行三寂默。谓身语意寂默。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三妙行三寂默。虽作是说而不广辩。广说如前。复有说者。前纳息中已分别三妙行。未分别三寂默。今欲分别故作斯论。

三妙行三寂默。为三妙行摄三寂默。三寂默摄三妙行耶。答应作四句。有妙行非寂默。谓除无学身语妙行。诸余身语妙行。及一切意妙行。有寂默非妙行。谓无学心。有妙行亦寂默。谓无学身语妙行。有非妙行非寂默。谓除前相。相谓所名如前广说。谓于色蕴中除善色。行蕴中除无贪无嗔。正见及诸善思。识蕴中除无学心。取余色行识蕴及二蕴全并无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谓除前相。

三清净三寂默。为三清净摄三寂默。三寂默摄三清净耶。答应作四句。有清净非寂默。谓除无学身语清净。诸余身语清净。及一切意清净。此复云何。谓学非学非无学身语清净。及三种意清净。以意寂默唯无学心故。有寂默非清净。谓无学心非业性故。有清净亦寂默。谓无学身语清净。有非清净非寂默。谓除前相。相谓所名如前广说。

问何故于五蕴中。唯色识二蕴建立寂默非余蕴耶。答应具建立而不立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有说者。此中显示最初最后故作是说。初谓色蕴后谓识蕴。如说初后如是入出趣向已度。方便究竟当知亦尔。复有说者。此中显示最粗最细。于五蕴中。色蕴最粗。识蕴最细。复有说者。真实寂默唯无学心。此无学心由谁比度。谓身语业。故唯无学心身语业。建立寂默。问何故寂默唯在无学。答唯无学身中寂默可得。学及非学非无学身中皆不可得。因论生论何故唯无学身中寂默可得。非余耶。答由此寂默是最胜法。非劣身中有胜法可得。所以者何。若说胜法则无学法。胜非学法等。若说胜补特伽罗则无学补特伽罗。胜非有学等。复有说者。无学身中烦恼意言究竟息灭。寂默圆满故立寂默。余身不尔故不建立。

问妙行清净寂默有何差别。或有说者。名即差别。谓名妙行。名清净。名寂默。复有说者义亦差别。谓善巧作义是妙行义。体洁白义是清净义。离痴乱义是寂默义。复有说者。能感爱果故名妙行。不杂烦恼故名清净。究竟静息故名寂默。是谓妙行清净寂默三种差别。诸身恶行。彼尽非理所引身业耶。设非理所引身业。彼尽身恶行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非理所引身语意业。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辩。广说如前。复有说者。前纳息中虽已分别三种恶行。而未分别非理所引身语意业。今欲分别故作斯论。诸身恶行。彼尽非理所引身业耶。设非理所引身业。彼尽身恶行耶。答诸身恶行彼尽非理所引身业。何以故。以诸恶行皆违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有非理所引身业。非身恶行。谓有覆无记身业。及无覆无记。非理所引身业有覆无记身业者。谓初静虑地谄爱等烦恼所起身业。无覆无记非理所引身业者。谓应如是去来。而不如是去来等。广说如前。诸语恶行。彼尽非理所引语业耶。设非理所引语业。彼尽语恶行耶。答诸语恶行。彼尽非理所引语业。何以故。以诸恶行皆违理故。非理作意所等起故。有非理所引语业。非语恶行。谓有覆无记语业。及无覆无记非理所引语业。有覆无记语业者。谓初静虑地谄爱等所起语业。无覆无记非理所引语业者。谓应作一言而不作等。广说如前。

诸意恶行。彼尽非理所引意业耶。设非理所引意业。彼尽意恶行耶。答应作四句。有意恶行非非理所引意业。谓贪欲嗔恚邪见三种意恶行。有非理所引意业非意恶行。谓有覆无记意业。及无覆无记非理所引意业。有覆无记意业者。谓欲界系萨迦耶见。边执见相应思。及色无色界一切烦恼相应思。无覆无记非理所引意业者。谓思能起。如前所说。无覆无记非理所引身语二业。有意恶行亦非理所引意业。谓不善意业。有非意恶行亦非非理所引意业。谓除前相。相谓所名如前广说。谓于行蕴中作四句。于中除贪嗔邪见。及染污思。并无覆无记非理所引思。取余相应不相应行蕴。及四蕴全并无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谓除前相。

诸身妙行。彼尽如理所引身业耶。设如理所引身业。彼尽身妙行耶答诸身妙行。彼尽如理所引身业。何以故。一切妙行不违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有如理所引身业非身妙行。谓无覆无记如理所引身业。此复云何。谓应如是去来。而能如是去来等。广说如前。

诸语妙行彼尽如理所引语业耶。设如理所引语业。彼尽语妙行耶。答诸语妙行。彼尽如理所引语业。何以故一切妙行不违理故。如理作意所等起故。有如理所引语业。非语妙行。谓无覆无记如理所引语业。此复云何。谓应作一言而作一言等。广说如前。诸意妙行。彼尽如理所引意业耶。设如理所引意业。彼尽意妙行耶。答应作四句。有意妙行。非如理所引意业。谓无贪无嗔正见三种意妙行。有如理所引意业。非意妙行。谓一分无覆无记如理所引意业。即思谓能起。如前所说。无覆无记如理所引身语二业。有意妙行。亦如理所引意业。谓善意业。有非意妙行。亦非如理所引意业。谓除前相。相谓所名如前广说。谓于行蕴中作四句。于中除无贪无嗔正见及善思。并无覆无记。如理所引思。取余相应不相应行蕴。及四蕴全并无为法。如是一切作第四句。故言谓除前相。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七

猜你喜欢
  千松笔记序·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六·佚名
  中观论疏卷第二(本)·吉藏
  卷第四十四·白岩净符
  佛说金身陀罗尼经·佚名
  御制天圣广灯录序·李遵勖
  净慈要语目次·永觉元贤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九卷·宗赜慈觉
  六门陀罗尼经论广释·佚名
  佛说苦阴因事经·佚名
  卷第十四·永觉元贤
  摩诃令奴缘品第三十一·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四·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迈·唐圭璋

      迈字实之,仙游人。生于淳熙十一年(1184)。嘉定十年(1217),以第四人登第,官教授,为郑清之所知。因论事镌秩,历通判外州。清之再相,召入为右司郎官,淳祐八年(1248)卒,年六十四,赠司农少卿。有臞轩集,永乐大典辑出。   水调歌头  

  • 第十二出 私引·李渔

    (净扮鸨母上)接客的人家都不怕,刚刚只怕得穷措大;一夜沾身定有几夜闲,只为晦气侵人难洗刷。——自家非别,乃勾栏中一个鸨母。只因女儿邓蕙娟,被那侯酸丁睡了许久,不见一厘嫖钱,前日已经谢绝。这几时不见上门,今早着人

  • 附录·朱熹

    附录同安郡斋刊本跋〔宋〕杨楫庆元乙卯,楫自长溪往侍先生于考亭之精舍,时朝廷治党人方急,丞相赵公谪死于道,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忽一日出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编,楫退而思之,先生平居教学者首以大学、语、孟、中庸四书,次而

  • 古今词话·杨湜

    (宋) 杨湜唐庄宗后唐庄宗修内苑,掘得断碑,中有字三十二曰:曾宴桃源深花草粹编作仙洞。一曲舞鸾歌粹编作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残月落花烟重粹编作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粹编作残月落花烟重。庄宗使乐工

  • 宋词三百首(5)·朱祖谋

    岳飞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初抗金名将。少年从军,官至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因坚持抗金,反对和议,为高宗赵构、奸相秦桧所害。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嘉定四年(1211)追

  • 玉澜集补钞·管庭芬

    玉澜集补钞朱槔大食饼窳质谢天巧,风轮出鬼谋。入窑奔阏伯,随舶震阳侯。独鸟藏身稳,双虹绕腹流。可充王会赋,漆简写成周。

  • 卷八·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 涉斋集卷八       宋 许纶 撰七言律诗 和袁同年接伴谒洪泽镇龙祠韵 鬼神为德着冥冥不在牲牷只在诚护客往来今九度感神昭假等三成长安妥帖平於席画舫夷犹稳作程应鉴微衷有孤愤中原却隔泗州城

  • 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赵尔巽

      荣全喜昌 升泰 善庆柏梁 恩泽 铭安 恭钅堂 庆裕 长庚 文海 凤全 增祺 贻穀信勤   荣全,关佳氏,满洲正黄旗人,一等威勇侯那铭嗣子。咸丰元年,袭爵,授二等侍卫。从征山东,以功迁头等,还直乾清门。十一年,出为塔尔巴哈台领

  • ●卷四·陶宗仪

      ◎发宋陵寝吴兴王筠庵先生(国器),示余所藏唐义士传。读之,不觉令人泣下,谨录之。《传》曰:“辛亥秋,友人端叟倪君,过余溪上,示游杭杂藁,中有识唐玉潜事一篇。余读,大惊,顿足起立曰:“异哉!今世乃有此人,有此事。愿详告

  •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八·王祎

    【宋太宗明皇帝泰始三年 魏显祖献文皇帝皇兴元年】春正月癸巳魏都督诸军尉元大破张永等于吕梁东遂取淮北及豫州淮西之地【以魏纪及吕祖谦标目修】解题曰按通鉴考异索虏传曰永攸之败退虏攻青兾二州执文秀道固又下书曰

  • 二百三十六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六年九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兆页)跪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目下米价巳贱,每石七钱至八钱四、五分不等。百姓安乐,太平无事。谨将八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朱批:朕安。所奏知道了。

  • 卷十二·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二元 胡一桂 撰宋南朝起自西晋之乱东晋元帝渡江国於江左於是南北分据其接东晋之统者为宋齐梁陈而谓之南朝其据有中原僭窃尊号者则为元魏【起东晋孝武时】为西魏东魏【皆起梁武帝时】为北齐

  • 南唐书卷十·陆游

    宋 陆防 撰张李皇甫江欧列传第七张义方不知其所以进烈祖代吴用为侍御史义方旣就职卽上疏曰古之任御史者非止平狱讼肃班列也有怙威侮法弃忠贼义树朋党蔽聪明者得以纠弹至于人主好游畋声色说奢侈佞媚赏非功罚非罪得

  • 卷十一·袁燮

    <经部,书类,絜斋家塾书钞钦定四库全书絜斋家塾书钞卷十一   宋 袁燮 撰酒诰读酒诰一书须看饮酒不过一事周公何故专作一书周公之为此所以重其事也盖方纣在上天下皆化为沈湎之俗今将痛革其弊此岂易事若杂于他篇之

  • 卷之七·张居正

    旅獒旅,是西夷国名。犬之高大异常者,叫做獒。昔周武王时,有西旅国,以本地所出獒犬,进献于朝。太保召公,以为异物非所当受,作书进戒,遂以旅獒名篇。【原文】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底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

  • 东溪试茶录·宋子安

    宋代茶书,宋子安撰,1卷,今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二、《通考·经籍考》卷四五均著录为朱子安撰,实误。清末王先谦寓目的旧抄本和四部丛刊本《晁志》均作宋子安,《皕宋楼藏书志》卷五三著录的宋刊本和百川学海本

  • 真气还元铭·强名子

    道家养生学著作。五代时强名子注,1卷。首有作者自序,自谓于后梁贞明(915~920年)年间从仙人受屈伸吐纳练形之术,于二纪后“翻作新经”,即此铭。铭文为四言体,逐句有注,铭、注盖出一人之手。述吐纳、导引、服气、咽津等

  • 密行忍禅师语录·密行寂忍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广等编。清康熙年间(1662~1722)刊行。全称衡州开峰密行忍禅师语录。本书内容:卷一为上堂语,卷二为有关上堂语之机缘、法语、职事榜、安禅榜,卷三收录颂古、诗偈、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