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五十六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六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根蕴第六中一心纳息第五之二

诸法无学正见相应。彼法无学正思惟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见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无漏心。无学正思惟一切无漏心可得非一切地。是故得作大四句。有法无学正见相应。非无学正思惟。谓无学正见相应正思惟。及无学正思惟不相应无学正见相应法。无学正见相应正思惟者。谓无学正见聚中正思惟。此但与无学正见相应。非无学正思惟。自体与自体由三因缘不相应故。一无二自性俱起故。二前后刹那不并故。三诸法不观自体与他为缘故。及无学正思惟不相应无学正见相应法者。谓静虑中间。上三静虑。下三无色。无学正见相应法。此非无学正思惟相应。彼地无正思惟故。有法无学正思惟相应。非无学正见。谓无学正思惟相应正见。及无学正见不相应。无学正思惟相应法。无学正思惟相应正见者。谓无学正思惟聚中正见此但与无学正思惟相应。非无学正见。自体与自体由三因缘不相应故。及无学正见不相应。无学正思惟相应法者。谓未至初静虑。尽无生智聚中。正思惟相应法。此非无学正见相应彼聚中无正见故。有法无学正见正思惟相应。谓除无学正见相应正思惟。及除无学正思惟相应正见。诸余无学正见正思惟相应法。谓此聚中除二自体。余心心所与二相应。此复云何。谓九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心及伺。有法非无学正见正思惟相应。谓无学正见不相应正思惟。无学正思惟不相应正见。及前所不摄心心所法。并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无学正见不相应正思惟者。谓尽无生智聚中正思惟。此非无学正见相应。彼聚中无正见故。亦非无学正思惟相应。自体与自体不相应故。无学正思惟不相应正见者。谓静虑中间。上三静虑。下三无色。无学正见。此非正见相应。自体与自体不相应故。亦非无学正思惟相应。彼地中无正思惟故。及前所不摄心心所法者。谓静虑中间。上三静虑。下三无色。尽无生智聚心心所法。及一切学有漏心心所法。并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当知皆是第四句摄。诸法无学正见相应。彼法无学正勤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见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无漏心。无学正勤一切地。一切无漏心可得。是故得作中四句。有法无学正见相应非无学正勤。谓无学正见相应正勤。此非无学正勤相应。自体与自体不相应故。有法无学正勤相应。非无学正见。谓无学正见及无学正见不相应。无学正勤相应法。无学正见者。自体与自体不相应故。无学正见不相应无学正勤相应法者。谓尽无生智聚中正勤相应法。此非正见相应。彼聚中无正见故。有法无学正见正勤相应。谓除无学正见相应正勤诸余无学正见相应法。正勤多故于此偏除。然此聚中除二自体余心心所皆二相应。此复云何。谓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心及寻伺。有法非无学正见正勤相应。谓无学正见不相应正勤。及前所不摄心心所法。并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无学正见不相应正勤者。谓尽无生智聚中正勤。此非正见相应。彼聚中无正见故。亦非正勤相应。自体与自体不相应故。及前所不摄心心所法者。此中无余无学心心所法前所不摄。但有一切学有漏心心所法是前所不摄。并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当知皆是第四句摄。如对正勤对正念正定正解脱亦尔。此皆得作中四句故。诸法无学正见相应。彼法非无学正智相应。诸法无学正智相应彼法非无学正见相应。以此二法不俱起故。

诸法无学正思惟相应。彼法无学正勤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思惟。一切无漏心可得非一切地。无学正勤一切地一切无漏心可得。是故亦得作中四句。文如正见对正勤说。如对正勤对正念正定正解脱亦尔。诸法无学正思惟相应。彼法无学正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思惟。一切无漏心可得非一切地。无学正智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无漏心。是故亦得作大四句。文如正见对正思惟说。

诸法无学正勤相应彼法无学正念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勤正念俱一切地一切无漏心可得。是故得作小四句。有法无学正勤相应。非无学正念。谓无学正念此与无学正勤相应非正念。自体与自体不相应故。有法无学正念相应。非无学正勤。谓无学正勤。此与无学正念相应非正勤。自体与自体不相应故。有法无学正勤正念相应。谓除无学正勤正念。诸余无学正勤正念相应法。谓此聚中除二自体。余心心所与二相应。此复云何。谓九大地法九大善地法心及寻伺。有法非无学正勤正念相应。谓前所不摄心心所法。并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无余无学心心所法前所不摄。但有一切学有漏心心所法。是前所不摄。并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当知皆是第四句摄。如对正念对正定正解脱亦尔。此皆得作小四句故。诸法无学正勤相应。彼法无学正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正勤一切地一切无漏心可得。正智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无漏心。亦作中四句文如正思惟对正勤说。如正勤正念正定亦尔。

诸法无学正解脱相应。彼法无学正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解脱。一切地一切无漏心可得。无学正智。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无漏心。亦作中四句文如正勤对正智说。

根蕴第六中鱼纳息第六

若成就眼根。彼于二十二根。几成就几不成就。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当广分别。问此纳息何故名鱼。答多位转移难执取故。何谓多位。谓具根不具根位。无形一形二形位。有心无心位。定不定位。生界地差别位。断善不断善位。离染未离染位。善染无记心位。异生圣者位。见道修道无学道位。于此等位二十二根成与不成转移不定。如鱼难执故立此名。若成就眼根。彼于二十二根。几成就几不成就。乃至具知根问亦尔。答若成就眼根。彼定成就五余不定。成就五者。谓眼身命意舍根。余不定者余十七根。或成就或不成就。谓耳鼻舌根身根。具者则成就。不具者不成就。女根男根若一形随成就一。若二形俱成就。若无形俱不成就。谓本不得或得已由渐命终。或余缘故失。乐根若生遍净及下。若圣者生第四静虑则成就。若异生生第四静虑则不成就。苦根若生欲界则成就。若生色界则不成就。喜根若生极光净及下。若圣者生第三第四静虑则成就。若异生生第三第四静虑则不成就忧根若未离欲染则成就。若已离欲染则不成就。信等五根若不断善则成就。若断善则不成就。未知当知根住见道则成就余则不成就。已知根住修位则成就。余则不成就。具知根住无学位则成就。余则不成就。是故说余不定。如眼根。耳鼻舌根亦尔。皆色界定成就。无色界定不成就。欲界不定故。若成就身根彼定成就四余不定。成就四者。谓身命意舍根。余不定者。余十八根或成就或不成就。眼根眼根具者则成就。不具者不成就。余十七根如前说。若成就女根彼定成就八余不定。成就八者。谓女身命意乐苦喜舍根。余不定者。余十四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如女根男根亦尔。若成就男女二根。彼定成就十五根。谓男女身命意五受信等五根。定不成就三根。谓三无漏根。余不定如前应知。若成就命根彼定成就三余不定。成就三者。谓命意舍根。余不定者。余十九根或成就或不成就。谓眼耳鼻舌根生色界则成就。生无色界则不成就。生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说。身根生欲色界则成就。生无色界则不成就。女根男根生色无色界则不成就。生欲界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说。乐根若生遍净及下。若圣者生上则成就。若异生生上则不成就。苦根若生欲界则成就。若生色无色界则不成就。喜根若生极光净及下。若圣者生上则成就。若异生生上则不成就余如前说。如命根意根舍根亦尔。皆三界有情定成就故。若成就乐根彼定成就四余不定。成就四者。谓乐命意舍根。余不定者。余十八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若成就苦根彼定成就七余不定。成就七者。谓身命意四受除忧。余不定者。余十五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若成就喜根彼定成就五余不定。成就五者。谓命意乐喜舍根。余不定者。余十七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若成就忧根彼定成就八。定不成就一。余不定。成就八者。谓身命意五受根。不成就一者。谓具知根。余不定者。余十三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若成就信根彼定成就八余不定。成就八者。谓命意舍信等五根。余不定者。余十四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尔。若成就未知当知根。彼定成就十三。定不成就二。余不定。成就十三者。谓身命意四受除忧信等五。未知当知根。不成就二者。谓已知具知根。余不定者。余七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若成就已知根彼定成就十一。定不成就二。余不定。成就十一者。谓命意乐喜舍。信等五。已知根。不成就二者。谓未知当知具知根。余不定者余九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若成就具知根彼定成就十一。定不成就三。余不定。成就十一者。谓命意乐喜舍。信等五。具知根。不成就三者。谓忧前二无漏根。余不定者。余八根或成就或不成就如前应知。

若成就眼根。彼于三世二十二根。几成就几不成就。乃至具知根问亦尔。答若成就眼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八无记根唯成就现在。非过去未来势羸劣故。定成就过去未来二现在三。过未二者。谓意舍根此于现在非定成就。以彼或住无心位故。现三者。谓眼身命根余不定如前说。如眼根。耳鼻舌亦尔。若成就身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二现在二。过未二者。谓意舍。现二者。谓身命余不定如前说。若成就女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五。现在三。过未五者。谓意四受除忧。现三者。谓女身命。余不定如前说。如女根。男根亦尔。若成就男女二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三。过未八者。谓命等。三世三者。谓三无漏。定成就过去未来九。三世二。现在四。过未九者谓四受信等五。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在四者。谓男女身命余不定如前说。西方师言。应说过未定成就十。谓五受信等五。三世定成就一。谓意。受名不定故。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名虽不定而数则定。必有一受现在前故。此中说数不说名。若成就命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二。现在一。过未二者。谓意舍。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如命根。意根舍根亦尔。若成就乐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二。未来一。现在一。过未二者谓意舍。未一者。谓乐。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成就苦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五。现在二。过未五者。谓意四受除忧。现二者。谓身命余不定如前说。若成就喜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二。未来二。现在一。过未二者。谓意舍。未二者。谓乐喜。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成就忧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一。过未八者。谓命等。三世一者。谓具知。定成就过去未来四。三世二。现在二。过未四者。谓四受。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二者。谓身命。余不定如前说。健驮罗国说。此文应言过未成五。谓五受。三世成一。谓意受名不定。故迦湿弥罗说。名虽不定以数定故应如前说。若成就信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七。现在一。过未七者。谓意舍信等五。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尔。若成就未知当知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二。现在二。过未八者谓命等。三世二者。谓已知具知。现二者。谓苦忧。定成就三世七。过去未来三。未来现在一。现在二。三世七者。谓意一受信等五。过未三者。谓三受。未现一者。谓未知当知。现二者。谓身命此中二说如前。余不定如前说。若成就已知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二。过未八者。谓命等。三世二者。谓余二无漏。定成就过去未来七。未来三。现在一。过未七者。谓意舍信等五。未三者。谓乐喜已知。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成就具知根。彼定不成就过去未来八。三世三。过未八者。谓命等。三世三者。谓忧余二无漏。定成就过去未来七。未来三。现在一。过未七者。谓意舍信等五。未三者。谓乐喜具知。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眼根。彼于二十二根。几不成就几成就。乃至具知根问亦尔。答若不成就眼根。彼定不成就一。谓眼。定成就三。谓命意舍。余不定如前说。如眼根。耳鼻舌女男根三无漏根亦尔。若不成就身根。彼定不成就十。谓七色苦忧未。知当知。定成就八。谓命意舍信等五。余不定如前说。若男女根俱不成就。彼定不成就二。谓男女。定成就三。谓命意舍。余不定如前说。命意舍根无不成就。若不成就乐根。彼定不成就九。谓女男四受除舍三无漏。定成就八。谓命意舍信等五。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苦根。彼定不成就五。谓女男苦忧未知当知。定成就八。谓命意舍信等五。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喜根。彼定不成就八。谓女男苦喜忧三无漏。定成就八。谓命意舍信等五。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忧根。彼定不成就一。谓忧。定成就八。谓命意舍信等五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信根。彼定不成就八。谓信等五三无漏。定成就八。谓身命意五受。余不定如前说。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尔。若不成就眼根。彼于三世二十二根。几不成就几成就。乃至具知根问亦尔。答若不成就眼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一。过去未来七。三世一者。谓眼。过未七者。谓命等七。定成就过去未来二。现在一。过未二者。谓意舍。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如眼根。耳鼻舌女男根亦尔若不成就身根。彼定不成就三世十。过去未来一。三世十者。谓七色苦忧未知当知。过未一者谓命。定成就过去未来五。三世二。现在一。过未五者。谓信等五。三世二者。谓意舍。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男女根俱不成就。彼定不成就三世二。过去未来六。三世二者。谓男女。过未六者。谓五色命。定成就过去未来二。现在一。过未二者。谓意舍。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命意舍根无不成就。若不成就乐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九。过去未来六。三世九者。谓女男四受除舍三无漏。过未六者。谓五色命。定成就过去未来七。现在一。过未七者。谓意舍信等五。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苦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五。过去未来六三世五者。谓女男苦忧未知当知。过未六者。谓五色命。定成就过去未来七。现在一。过未七者。谓意舍信等五。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喜根。彼定不成就三世八。过去未来六。三世八者。谓女男苦忧喜三无漏。过未六者。谓五色命。定成就过去未来七。现在一。过未七者。谓意舍信等五。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忧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一。过去未来八。三世一者。谓忧。过未八。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七。现在一。过未七者。谓意舍信等五。现一。谓命。余不定如前说。若不成就信根。彼定不成就三世八。过去未来八。三世八者。谓信等五三无漏。过未八者。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四。三世二。现在二。过未四者。谓四受。三世二者。谓意一受。现二者。谓身命余不定如前说。如信根。精进念定慧根亦尔。若不成就未知当知根。彼定不成就三世一。过去未来八。三世一者。谓未知当知。过未八者。谓命等。定成就过去未来二。现在一。过未二者。谓意舍。现一者。谓命。余不定如前说。如未知当知根。已知具知根亦尔。诸根善彼根因善根耶。设根因善根彼根善耶。答诸根善彼根。因善根谓八根全。及六根少分。此以善根为三因。即相应俱有同类。有根因善根彼根非善。谓善根所引异熟生根。即善根所引异熟命等八根。及意乐喜舍根。此以善根为一因。谓异熟因。此中无贪无嗔无痴名因善根。

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耶。设根因不善根彼根不善耶。答诸根不善彼根因不善根。谓六根少分。此以不善根为四因。即相应俱有同类遍行。有根因不善根。彼根非不善。谓不善根所引异熟一生根。即不善根所引命等八根。及意苦根。此以不善根为一因。谓异熟因。及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根。此以不善根为二因。谓同类遍行。此中贪嗔痴名因不善根。

诸根无记彼根因无记根耶。设根因无记根。彼根无记耶。答应作四句。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无记根有三。谓无记爱慧无明。无记爱者。谓色无色界五部爱。无记慧者。谓有覆无记慧。无覆无记慧。有覆无记慧。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及色无色界五部染污慧。无覆无记慧。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变化心俱生慧。无记无明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及色无色界五部无明。此中无记贪相应心。由三无记根故名有根心。所余有覆无记心由二无记根故名有根心。谓无记慧无明一切无覆无记心。由一无记根故名有根心。谓无记慧。依此以释四句义者。有根无记。彼根非因无记根。谓无缘根即命等八根。此根无记而不以无记根为因。有根因无记根彼根非无记。谓不善根。即六少分。此根不善而以无记根为二因。谓同类遍行。有根无记彼根亦因无记根。谓无记有缘根。即五少分。此根无记亦以无记根为四因。谓相应俱有同类遍行。有根非无记。彼根亦非因无记根。谓善根。即八全六少分。此根非无记。亦不以无记根为因。颇有根非因善根。非因不善根。非因无记根。彼根非无因耶。答有。谓无缘根。即命等八根。以色心不相应行为因。此非三性根为因而以色心不相应行为三因。谓俱有同类异熟。西方诸师说。无记根有四。谓无记爱见慢无明。无记爱者。谓色无色界五部爱。无记见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及色无色界五见。无记慢者。谓色无色界五部慢。无记无明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及色无色界五部无明。此中无记贪相应心。由二无记根故名有根心。谓无记爱无明。无记见慢相应心。亦各由二无记根故名有根心。谓即彼及无明。所余有覆无记心。由一无记根故名有根心。谓无记无明。依彼以释四句义者。此文应作是说。有根无记彼根非因无记根。谓无覆无记根。此根无记而不以无记为根因。有根因无记根彼根非无记。谓不善根。此根非无记而以无记根为二因。谓同类遍行。有根无记彼根亦因无记根。谓有覆无记根。此根无记亦以无记根为四因。谓相应俱有同类遍行。有根非无记彼根亦非因无记根。谓善根此根非无记。亦不以无记根为因。颇有根非因善根。非因不善根。非因无记根。彼根非无因耶。答有。谓无覆无记根。以色心不相应行等为因。此根不以三性根为因。而以色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心心所为四因。谓相应俱有同类异熟。此即总说然相应根具有四因。不相应根唯三因。除相应因。问何故西方诸师。立慢为无记根。答彼说力坚强义是根义。慢力坚强故立为根。谓瑜伽师。所以退失百千善品皆由慢力。问何故此国诸师不立为根耶。答此说下义是根义。慢令心举于下下顺故不立根。问何故此国诸师立无覆无记慧为无记根。答此说为依因义是根义。无覆无记慧为依因胜故立为根。问何故西方诸师不立为根。答彼说力坚强义是根义。无覆无记慧势力羸劣故不立根。问何故此彼国师俱不立疑为无记根。答俱说定住义是根义。疑不定住二门转故。不立为根。如是说者。如善不善根俱有三种。无记根亦应尔。又如不善慢不立不善根。无记慢亦应尔故。无记根唯三者善。

根蕴第六中因缘纳息第七

诸根因过去。彼根缘过去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当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拨无因缘者意。乃至广说故作斯论。此中依二缘作论。谓因缘所缘缘。问何故不依余二缘作。论耶。答等无间缘唯一刹那增上缘通一切法。若依彼作论则文义不婉博故。此但依二缘作论。此中应作略毗婆沙。谓二十二根中。十四有所缘。八无所缘。有所缘中。五识身相应品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生法缘未来。不生法缘三世。意识身相应品随在何世。若生不生皆缘三世及无为法。又见苦见集所断根通缘五部。见灭见道所断根唯缘自部及不断修断。不断根通缘五部及不断。又欲色界系及不系根。通缘三界系及不系。无色界系根唯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因缘差别亦应准知。是谓此中略所说义。随文广释如理应知。于中一切初翻因略而缘广。一切后翻缘略而因广。此中诸忍以智名说智眷属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六

猜你喜欢
  华严五十要问答后卷·智俨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五·念常
  业成就论·世亲
  卷五十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澄观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三·义净
  与法尊书(六十通)·太虚
  萨昙分陀利经·佚名
  佛说贫穷老公经·佚名
  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佚名
  卷第一百七十八·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八·延寿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祩宏
  常欢喜品第三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吴景旭

      【臣】等谨案厯代诗话八十卷  国朝呉景旭撰景旭字旦生归安人是书前后无序跋而中有涂乙之处盖犹初定之藁分为十集以十千为目甲集六卷皆论三百篇乙集六卷皆论楚词丙集九卷皆论赋丁集六卷皆论古乐府戊集六卷皆论汉

  • 艺苑雌黄·严有翼

    (宋)严有翼撰一、金错刀张平子《四愁诗》云:“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钱昭度诗云:“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①金错刀,王莽所铸钱名。莽〔居摄,〕②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

  • 列传第九 斛律金(子光 羡 兄平)·李百药

    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高祖倍侯利,以壮勇有名塞表,道武时率户内附,赐爵孟都公。祖幡地斤,殿中尚书。父大那瑰,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天平中,金贵,赠司空公。金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

  • 列传第四十四 梁简文帝诸子 元帝诸子·李延寿

    简文二十子。王皇后生哀太子大器、南郡王大连。陈淑容生寻阳王大心。左夫人生南海王大临、安陆王大春。谢夫人生浏阳公大雅。张夫人生新兴王大庄。包昭华生西阳王大钧。范夫人生武甯王大威。褚修华生建平王大球。陈夫

  • ●卷八·徐梦莘

      政宣上帙八。   起宣和四年六月三日庚寅,尽十二日已亥。   宋昭上书论北界利害乞守盟誓女真决先败盟(删女真至此六字)。   奏曰:臣闻犬戎之性不可以信义结去来无定叛服不常虽成周盛世犹有玁狁之难自古御戎未见

  • 雍正上谕 一、皇上嗣位以来,是五谷丰登,人民乐业?·雍正

      【原文】  问曾静:你书内云“五六年之内,四时寒暑易序,五谷耕作少成,恒雨恒,荆、襄、岳、常等郡,连年洪水,吴、楚、蜀、粤,到处旱涝时闻”等语。皇上嗣位以来,阴阳和顺,风雨时调,五谷丰收,人民乐业。各省之内,间有数州县旱

  • 卷之二百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八十六·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正月辛酉。祈谷于上帝。遣庄亲王载勋恭代行礼。外记注  ○以礼亲王世铎、署正蓝旗满洲都统。明发  ○以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崇礼署镶黄旗护军统领。明发  ○以正红旗满洲副都统熙拉布署镶黄旗满

  •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目録·佚名

    史评类卷一周平王王子带汉惠帝太子荣【梁王附】戾太子据东汉东海王彊三国呉废太子和卷二晋惠帝愍怀太子遹宋元凶劭【濬附】南齐武帝梁昭明太子统卷三北魏太子

  • 卷九十三·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三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佞幸传第六十三 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师古曰婉顺也媚悦

  • 奥屯忠孝传·脱脱

    奥屯忠孝,字全道,本名牙哥,懿州胡土虎猛安人。从小父亲去世,对母亲很孝顺。大定二十二年(1182)中进士,调任蒲州司候。因政绩清廉而升官,任校书郎兼太子司经。三迁任礼部员外郎。再迁翰林待制,权户部侍郎,辅佐参知政事胥持国治

  • 卷一百五十·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宋 赵汝愚 编总议门总议六上哲宗七事       李 常一曰崇廉耻臣闻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而管子亦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古之

  • 职官一六·徐松

    刑部侍郎【续宋会要】元丰正名,除大理卿崔台符为之本页天头眉批云:「校注销。」。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六 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续宋会要】元丰正名,初除熊本为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六 屯田部员外郎「部」字当

  • 晋纪(徐广)·干宝

    (清)汤球辑肃祖遗诏,庾亮、王导辅幼主而进大臣官。陶侃、祖约不在其例。侃、约疑亮寝遗诏也。(徐广《晋纪》*《世说。容止》注)P。403咸安元年十二月,荧惑逆行入太微。至二年七月犹在焉。帝惩海西之事,新甚忧之。(徐广《晋纪

  • 卷八·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禹贡长笺卷八      呉江朱鹤龄撰华阳黑水惟梁州蔡传东距华山之阳西据黑水【孔传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按黑水未详而梁州东境止于华阳从蔡是】华山即太华详导山正义梁州之境东抵华山之南不得其山故言

  • 二十八、久响龙潭·慧开

      龙潭因德山请益,抵夜。潭云:“夜深,子何不下去?”   山遂珍重揭廉而出。见外面黑,却回云:“外面黑。”   潭乃点纸烛度与。山拟接。潭便吹灭。山于此忽然有省,便作礼。   潭云:“子见个甚么道理?”   山云:“某甲从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佚名

    道家气功著作。一作《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简称《服内元气诀》。作者及写作年代不详,一卷。《通志·艺文略》道家吐纳类著录五代时烟萝子《服内元气诀》一卷,不知是否本书。书首序文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之《序》大体

  • 神仙感遇传·杜光庭

    五卷。五代蜀杜光庭撰。道教中常有假托神、人相遇之事以感众。杜光庭撰《神仙感遇传》,就是辑录古今之人与神仙感应相遇之事,令人去向往追求。书中记述人神相遇的故事七十五条,每条都以遇仙者名号为题。所记故事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