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六十四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四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定蕴第七中缘纳息第二之三

有不修净初静虑亦非无漏。谓已得非初静虑世俗智无漏智现在前。若未得非初静虑世俗智无漏智。彼现在前而不修净初静虑及无漏。若一切染污心。无记心现在前。若住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已得非初静虑世俗智现在前者。此中余地以智名说。即从欲界未至定除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谓此诸地曾得世俗功德现在前时。彼势分尚不及自第二刹那。况能修余未来功德。又非初静虑故于净无漏初静虑俱无修义。已得非初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者。此中余地亦以智名说。即从未至定除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谓此诸地曾得无漏功德现在前时。彼势分尚不及自第二刹那。况能修余未来功德。又非初静虑故。于净无漏初静虑俱无修义。若未得非初静虑世俗智现在前而不修净初静虑及无漏者。此中余地亦以智名说。即从欲界未至定。除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谓异生起欲界未曾得。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及余闻思所成慧。现在前时。异生离欲界染。诸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即异生未离欲染。依未至定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暖顶忍世第一法时。已离欲染依未至定。起暖顶忍世第一法时。依静虑中间。起暖顶忍世第一法时。即异生依第二静虑近分为加行。离初静虑染。彼加行道。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时。即异生依第二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三解脱道时。起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念住。三义观。暖顶忍世第一法。有说。亦起持息念时。即异生离第二静虑染。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异生依第三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三解脱道时。起三无量。不净观。念住。三义观。暖顶忍世第一法。有说。亦起持息念时。即异生离第三静虑染。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异生依第四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三解脱道时。起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不净观。念住。三义观。[熛-示+大]顶忍世第一法时。即异生离第四静虑染。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异生起空无边处。解脱遍处。及念住时。即异生离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染。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异生起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念住。及识无边处。遍处时。若诸圣者起欲界未曾得。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及余闻思所成慧。现在前时。即圣者以世俗道离欲界染。若世俗为加行。诸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以无漏道离欲界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未离欲染。信胜解练根作见至。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圣者未离欲染依未至定。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时起入灭定微微心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非初静虑世俗智现在前。不修净初静虑及无漏。若未得非初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不修净初静虑及无漏者。此中余地亦以智名说。谓未离欲染入正性离生四谛现观各四心顷。已离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苦集灭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以无漏道离欲界染若无漏为加行。诸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未离欲染信胜解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无间解脱道时。未离欲染起无漏念住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非初静虑无漏智现在前。不修净初静虑及无漏。若一切染污心现在前者。谓三界烦恼随烦恼相应心。以彼顺退体性沉重懈怠相应。要顺胜进体性轻举精进相应方能修故。一切无记心现在前者。谓三界无覆无记心。以彼不坚不住不实其性羸劣如朽败种。要坚住实其性强盛方能修故。若住无想定灭尽定者。以彼无心要由有心方能修故。生无想天者。有说。彼天尽众同分善心不起。有说。彼天善心虽起而非修所依故无修义。此中但说生在修地而不修者。然生余处亦有不修。易知故不说。如说。初静虑第二第三静虑说亦如是。以此诸地于离下地染最后解脱道时。皆有入根本地有不入故。

若修净第四静虑。彼亦修无漏耶。设修无漏第四静虑。彼亦修净耶。答应作四句。有修净第四静虑非无漏。谓已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若未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不修无漏。已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者。谓异生及圣者。或学乃至或如来。为现法乐住等故。起曾得世俗第四静虑现在前时。彼势分尚不及自第二刹那。况能修余未来功德。然现前位即是习修故。得名修净第四静虑。若未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不修无漏者。谓异生离第三静虑染。最后解脱道。及为离第四静虑染。若第四静虑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异生依第四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三解脱道时。起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不净观。念住三义观。暖顶忍世第一法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不修无漏。有修无漏第四静虑非净。谓已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若未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不修净。若未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及未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彼现在前而修无漏第四静虑非净。已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者。谓诸圣者。或学乃至或如来为现法乐住等故。起曾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时。彼势分尚不及自第二刹那。况能修余未来功德。然现前位即是习修故。得名修无漏第四静虑。若未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不修净者。谓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苦集灭现观各三心顷。道现观四心顷。圣者依第四静虑离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染。一切无间解脱道时。离非想非非想处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依第四静虑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无间解脱道时。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不修净。若未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现在前。而修无漏第四静虑非净者。此中余地以智名说。即从未至定除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谓圣者依未至定。为离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依未至定已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已离第三静虑染。圣者依未至定。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时。起无碍解及世俗无碍解增长时。起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及增长时。即圣者依初静虑为离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依初静虑已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杂修初静虑中间心时。已离第三静虑染。圣者依初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二解脱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脱道时。即彼依初静虑起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有说。亦起持息念时。起无碍解及世俗无碍解增长时。起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及增长时。即圣者依静虑中间。为离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依静虑中间已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已离第三静虑染。圣者依静虑中间。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时。起无碍解及世俗无碍解增长时。起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及增长时。如说。依初静虑。如是依第二静虑。第三静虑说亦尔。差别者依第三静虑除喜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余皆如前说。即圣者以世俗道离第四静虑染。若即以空无边处近分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彼以世俗道。离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染。若世俗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彼依无色定。以无漏道离四无色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依无色定。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圣者起无色世俗解脱及后二遍处时。即彼依无色定。起世俗念住。二无碍解。及世俗二无碍解增长时。起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及增长时。起入灭定想微细心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现在前。而修无漏第四静虑。非净及未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修无漏第四静虑。非净者此中余地以智名说。即从未至定除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谓依未至定离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依未至定已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无间解脱道时。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即圣者已离第三静虑染。依未至定起无漏念住无漏无碍解增长时。即圣者依初静虑。离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依初静虑已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无间解脱道时。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杂修初静虑初后心时。即圣者已离第三静虑染。依初静虑起无漏他心智通。无漏念住。及无漏无碍解增长时。静虑中间如未至定说。第二第三静虑如初静虑说。即圣者依空无边处。离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离非想非非想处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依空无边处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起无漏空无边处解脱。依空无边处。起无漏念住。及无漏二无碍解增长时。如说。依空无边处。如是依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亦尔。差别者。即离彼上染。于如是时。起未曾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修无漏第四静虑非净。

有修净第四静虑亦无漏。谓未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修无漏。若未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修净。若未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未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修无漏者。谓圣者以世俗道离第三静虑染。最后解脱道时。即彼依第四静虑。为离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依第四静虑。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杂修第四静虑中间心时。即圣者依第四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二解脱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脱道时。即圣者依第四静虑。起三无量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不净观。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时。依第四静虑起无碍解。及世俗无碍解增长时起无诤愿智边际定。及增长时。依第四静虑起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及增长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净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修无漏。若未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修净者。谓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苦集灭现观各一心顷。依第四静虑。为离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依第四静虑得阿罗汉果。初尽智起时。依第四静虑。信胜解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及最后解脱道时。杂修第四静虑初后心时。依第四静虑。起无漏他心智通。无漏念住。及无漏无碍解增长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无漏第四静虑现在前而修净。若未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者。此中余地以智名说。即从未至定除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谓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静虑。离第三静虑染。最后解脱道时。即依彼地得阿罗汉果初尽智时。及依彼地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最后解脱道时。依无色定得阿罗汉果初尽智时。即依彼地。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最后解脱道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

有不修净第四静虑。亦非无漏。谓已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无漏智现在前。若未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无漏智。彼现在前而不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若一切染污心无记心现在前。若住无想定灭尽定生无想天。已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现在前者。此中余地以智名说。即从未至定除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谓此诸地曾得世俗功德现在前时。彼势分尚不及自第二刹那。况能修余未来功德。又非第四静虑。故于净无漏第四静虑俱无修义。已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者。此中亦以智名而说余地。即从未至定除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谓此诸地曾得无漏功德现在前时。彼势分尚不及自第二刹那。况能修余未来功德。又非第四静虑。故于净无漏第四静虑俱无修义。

若未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现在前而不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者。此中亦说余地名智。即从欲界除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谓异生起欲界未曾得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及余闻思所成慧现在前时。即异生离欲界染。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异生依未至定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暖顶忍世第一法时。即异生依初静虑。为离初静虑染。起加行道时依初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三解脱道时。起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念住。三义观。暖顶忍世第一法。有说。亦起持息念时。即异生依静虑中间。为离初静虑染。起加行道时。依静虑中间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暖顶忍世第一法时。如说。依初静虑。如是依第二静虑。第三静虑说亦尔。差别者即离彼上染及第三静虑。除解脱胜处喜无量。即异生依第四静虑近分。离第三静虑染。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即异生依空无边处近分。离第四静虑染。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即异生依空无边处起离下地染。第九解脱道及起为离自地染加行道时起空无边处解脱。遍处。及念住时即异生依识无边处近分。离空无边处染。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如依空无边处。如是依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亦尔。差别者无所有处除遍处。即异生依非想非非想处近分。离无所有处染。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即异生依非想非非想处。起离下地染第九解脱道。及起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及念住时。

若圣者起欲界未曾得不净观。持息念。念住三义观。及余闻思所成慧现在前时。即彼圣者以世俗道。离欲界乃至第二静虑染。若世俗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以无漏道离欲界乃至第二静虑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彼圣者以世俗道。离第三静虑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以无漏道离第三静虑染。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未至定练根作见至。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未至定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初静虑练根作见至。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初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二解脱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脱道时。即彼依初静虑。起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有说。亦起持息念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静虑中间练根作见至。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静虑中间。起三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持息念。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第二静虑练根作见至。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第二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二解脱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脱道时。即依第二静虑。起四无量。初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观。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有说。亦起持息念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第三静虑练根作见至。若世俗为加行。彼加行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第三静虑引发五通。诸加行道。五无间道。三解脱道。及世俗他心智通。解脱道时。即依第三静虑。起三无量。不净观。世俗念住。三义观。七处善。有说。亦起持息念时。起入灭定微微心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非第四静虑世俗智现在前不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及未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不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者。此中余地亦以智名说。即从未至定。乃至第三静虑。谓依未至定。乃至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四谛现观。各四心顷。以无漏道离欲界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以世俗道离欲界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依未至定离初第二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离第三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未至定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未至定起无漏念住时。依初静虑离初第二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离第三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初静虑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初静虑起无漏他心智通及无漏念住时。依静虑中间离初第二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离第三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静虑中间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静虑中间起无漏念住时。依第二静虑离第二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离第三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第二静虑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第二静虑起无漏他心智通。及无漏念住时。依第三静虑离第三静虑染。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道。九无间道。八解脱道时。未离第三静虑染。信胜解依第三静虑练根作见至。若无漏为加行。彼加行无间解脱道时。即彼圣者未离第三静虑染。依第三静虑起无漏他心智通。及无漏念住时。于如是时起未曾得。非第四静虑无漏智现在前而不修净。第四静虑及无漏若一切染污心。乃至生无想天者如前初静虑中说。如说。第四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说亦如是。以此诸地于离下地染最后解脱道时。皆必入根本地故。问何故依近分离欲界乃至第二静虑染最后解脱道。或即近分。或入根本。离第三静虑。乃至无所有处染。最后解脱道决定入根本地耶。答下三近分与根本地受有差别故。于求得根本地时。有即能入者。有不能入者。上五近分与根本地受无差别故。于求得根本地时定即能入。诸瑜伽师依近分地离下染者。必于自根本地生欣乐。心力能起者必即起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四

猜你喜欢
  大乘四法经释·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快目王眼施缘品第三十五·佚名
  卷第一百十三·霁仑超永
  佛说胜幡璎珞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造像量度经·佚名
  卷第十·佚名
  金刚般若经宣演卷上·道氤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三·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二十二·费隐通容
  卷十五·佚名
  第四 无闲省略与灭诤分解·佚名
  卷八十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一·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郑廷玉

    (店小二上,诗云)不是自家没主顾,争奈酒酸长似醋。这回若是又酸香,不如放倒望竿做豆腐。自家店小二的便是。开开门面,挑起望子,看有甚么人来。(正末同旦儿上,云)婆婆,俺烧罢香也,回家去来。(旦儿云)老的,俺和你行动些儿咱。(正

  • 《词综》(卷三十三 补)·朱彝尊

    金元词鹧鸪天题七真洞耶律楚材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 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洞仙歌谢杨诚之寄梅李俊民陇头潇洒,辜负寻芳眼。浪蕊浮花问

  • 御选明诗卷三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三十八七言古诗三陶凯赠琴士施彦昭君不见鸣琴无赏音伯牙絶弦仍破琴又不见斲琴无良工焦琴终为防下桐大江之南多好山孤桐往往生其间武林城中百万家斲琴施氏良足夸嗟哉施氏之外无复人桐树枯死终为

  • 列传第二十二·李延寿

    游雅 从祖弟明根 高闾 赵逸 兄子琰 胡叟 胡方回 张湛 段承根 宗钦 阚骃 刘延明 赵柔 索敞 宋繇 孙游道 江式游雅,字伯度,小名黄头,广平任人也。太武时,与勃海高允等俱知名,征拜中书博士。后使宋,授散骑侍郎,赐爵广平子。稍迁

  • 卷之三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议立福藩  四月初三日(庚申),时潞、周藩泊淮上者,各以宫眷随;独福王孑然,与常应俊等数人流离飘泊。凤阳总督马士英阴使人导之,借淮抚路振飞舟南行。  十四日(辛未),有内官至南京,府部科道等官始知北京被陷确信,上殉社稷;大

  • 卷之二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三五二呈道光二十三年闰七月十四日一二二○三--一一·佚名

    总理、义首等,禀举张妈喜为宛里街庄总理,萧兴等为族正,郑玉馨等为各庄庄正具佥呈台下竹南三保田藔庄总理梁妈成、宛里街绅士义首陈癸森、街正杨清河、董事陈升、吕加已、郭天送、庄正郭世富、陈盖淡

  • 卷三·郝经

    <史部,别史类,郝氏续後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      元 郝经 撰 帝纪第二 【义例曰末帝继昭烈在位四十余年为魏所灭降封安乐公而终於晋谥曰思陈夀三国志称昭烈为先主故称帝为

  • 七 关于娱园·周作人

    小皋埠秦氏是大舅父的先妻的母家,先世叫作秦树铦,字秋伊,也是个举人,善于诗画,是皋社主要诗人之一,家里造有娱园,也算是名胜之地。大舅父寄居在厅堂西偏的厢房里,我们便很有机会到这园里玩耍。秋伊的儿子字少伊,家传的也善于画

  • 拓跋屈传·李延寿

    拓跋屈是文安公拓跋泥的儿子,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明元帝时,在门下省办事,进出传送诏书命令。他本性聪明机灵,善于奏事,每次都和皇帝想法相同,被赐爵为元城侯,加功劳将军,和南平公长孙嵩、白马侯崔宏等一起判决案件和诉讼。明

  • 卷一百一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一十明 杨士奇等 撰务农周宣王即位不藉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事之共给於是乎在和协辑睦於

  • 第十七章 21·辜鸿铭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 大车·佚名

    ——用生命作爱的抵押【原文】大车槛槛①,毳衣如炎②。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窀窀③,毳衣如满④。岂不尔思,畏子不奔。瓠则异室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敫日⑥。【注释】①槛槛(kan):车辆行驶的声音。②

  • 卷第十二·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二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十世 前汝州首山省念禅师法嗣 汝州叶县归省禅师(凡十二) 首山举竹篦。问师云。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合唤作甚么即得。师於言下大悟。遂掣竹篦

  • 幼科心法要诀·佚名

    儿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五十~五十五)。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 论书表·虞龢

    南朝宋虞龢著。1卷,叙二王书事,搜访名迹情形及所得字数,编次二王、羊欣等人书事,另有文房用具的使用等等,内容丰富,其中所记王羲之为老妪书扇、《道德经》换鹅、掣笔不脱等遗闻佚事,成为书林佳话,久为传颂。有《法书

  • 平台纪略·蓝鼎元

    一卷。记康熙六十年(1721)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始末。起于是年四月,讫于雍正元年(1723)四月。鼎元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为该役清军主帅之一。鼎元参赞军务,一一亲见,故记载翔实可靠。有雍正元年、十年刊本和《鹿洲全集》

  • 吹万禅师语录·吹万广真

    凡二十卷。明代僧吹万广真撰,三山灯来重编。崇祯十六年(1643)刊行。系吹万说法之广录,内容包括卷一至卷二之衡州东禅院、忠州聚云寺等处五会之语录,卷三之普说、小参,卷四之示众、茶话,卷五之法语、入堂、入室、勘辨、问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