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八十五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五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五

如契经说。有一苾刍来诣佛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说有明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灭界。如是七界缘何施设。世尊告曰。缘闇故施设明界。缘不净故施设净界。缘色趣故施设空无边处界。缘边际故施设识无边处界。缘所有故施设无所有处界。缘有身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界。缘有身灭故施设灭界。问此中苾刍依何事问。世尊复以何事而答。答此中苾刍依八解脱覆相而问。佛亦以此覆相而答。明界者。谓初二解脱。净界者。谓第三解脱。四无色处界者。谓四无色解脱。灭界者。谓想受灭解脱。问何故苾刍依八解脱覆相而问答。以彼苾刍少欲喜足覆藏己善。不欲令他知自有德故作此问。问何故世尊以八解脱覆相而答。答欲令苾刍意乐满故。谓彼苾刍作如是念。若佛为我覆相而答。八解脱者岂不善哉。由此世尊覆相而答。此中缘闇故施设明界者。闇谓欲界缘色处贪。初二解脱是彼对治故缘彼立。缘不净故施设净界者。不净谓初二解脱第三解脱。是彼对治故缘彼立。缘色趣故施设空无边处界者。色趣谓第四静虑第四解脱。是彼对治故缘彼立。缘边际故施设识无边处界者。边际谓空无边处。彼住色边际故。第五解脱是彼对治故缘彼立。缘所有故施设无所有处界者。所有谓识无边处彼有无边行相转故。第六解脱是彼对治故缘彼立。缘有身故施设非想非非想处界者。有身谓无所有处。此犹有生死身非全无所有故。第七解脱是彼对治故缘彼立。缘有身灭故施设灭界者。有身灭谓非想非非想处。以彼能灭无所有处有身法故。第八解脱是彼对治故缘彼立。有作是说。此中苾刍依略广离三界染覆相而问。世尊亦以此覆相而答。明界者。略显离欲界染加行道。此缘闇施设者。闇谓欲界缘五欲贪。色界加行是彼对治故缘彼立。净界者略显离欲界染。空无边处界者。略显离色界染。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界者。广显离无色界染。灭界者略显离无色界染。此中有说。明界者略显离欲界染。唯未至定断欲闇故。净界者广显离色界染。以四静虑等皆名净故。空无边处界者。略显离色界染。后三无色处界者。广显离无色界染灭界者。略显离无色界染。欲界唯有一地染故。略显对治色无色界各有四地染故。广略显彼对治。譬喻者说。此中苾刍依八等至覆相而问。佛亦以此覆相而答。然此经文诵者增减。谓增减界而减广界。明界者。谓初二静虑此缘闇施设者。闇谓外缘诸盖。初二静虑是彼对治故缘彼立。净界者。谓第三静虑。广界者。谓第四静虑。四无色处界即四无色处。

即此经说。时彼苾刍闻佛所说欢喜敬受。复白佛言。世尊。明界乃至灭界由何定得。佛告苾刍。如是诸界由自行余定得。苾刍闻已欢喜敬受礼佛而去。此中有说。彼问得界。复有说者。彼问得断。

若问得界彼问意言。如是诸界由何定得彼体。佛答意言。明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界。由自行定得。自行定者谓自近分。由自近分离下地染得自地解脱。谓由初静虑近分离欲界染得初二解脱。由第四静虑近分离第三静虑染得净解脱。由空无边处近分离第四静虑染得空无边处解脱。乃至由非想非非想处近分。离无所有处染得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唯有灭界由余定得。余定者谓有所依定。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彼是诸有根本定故。或有说。此名有胜定。于诸有中此最胜故。或说此名想受灭定。是想受灭入出定故。由此定得第八解脱。若问得断彼问意言。如是诸界由何定得彼断。佛答意言。明界乃至无所有处界。由自行余定得。自行定者。谓自近分即有漏定。余定者谓诸无漏定。欲界乃至无所有处。皆由此二定离染得彼断。非想非非想。处界但由余定得。唯无漏定能离非想非非想处染得彼断。故灭界但由余得。余谓有身灭即是涅槃。般涅槃时舍灭尽定说名为断。由余涅槃而得彼断故说彼由余得。

八胜处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诸色青黄赤白。复为四种。如是八种名八胜处。问此八胜处自性是何。答无贪善根以为自性对治贪故。若兼取相应随转。则欲界者以四蕴为自性。色界者以五蕴为自性。如是名为胜处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胜处。胜处是何义。答胜所缘境故名胜处。复次胜诸烦恼故名胜处。虽观行者非一切能胜所缘境。而于所缘不起烦恼亦名为胜。如契经说。于此处胜故名胜处。此八胜处界者皆是色界。地者前四胜处在初二静虑及未至定静虑中间。后四胜处在第四静虑。所依者皆依欲界身起。行相者一切皆非分明行相。所缘者皆缘欲界一切色处。问若尔经说当云何通。尊者无灭在室罗筏住一精舍。尔时有四悦意天女。来至尊者座前而立。白言。我等于四色处转变自在。随所爱色皆能化作。以相娱乐随心所玩。衣服严具皆能现之。愿垂纳受以充供侍。尊者无灭作是念言。我应缘彼起不净观。作是念已入初静虑。缘彼不能起不净想。乃至后入第四静虑缘亦不能起不净想。复作是念。此天女身有种种色惑乱人意。若彼纯作一种色者。我能于彼起不净观。念已语言姊等前说于四色处转变自在。愿能为我皆现青色。天女奉教即为现青。缘亦不能起不净想。复作是念。彼于四色转变自在。若作余色或能缘之起不净观。念已语言愿现黄色。天女即为皆现黄色。缘亦不能起不净想。复语天女皆现赤色。缘亦不能起不净想。复作是念。于诸色中白色最能顺不净观。我当令彼皆现白色。念已语言愿现白色。天女复为皆现白色。缘亦不能起不净想。尊者无灭作是念言。天色殊妙不可胜伏。于是闭目默然而坐。天知尊者都无染心。相顾既惭忽然不现。时尊者定不胜彼境。境亦不能胜尊者定。如二力士展转力齐不能相胜。此亦如是。此经所说当云何通。答尊者无灭于天色境虽不能胜。舍利子等利根胜定皆能胜之。问缘佛身色颇有能起不净观不。有说。不能。以佛身色光明赫曜清净无垢。无有能缘起不净想。有作是说。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皆不能缘诸佛身色起不净想。唯佛世尊于佛身色容有能缘起不净想。或有说者。不净观有二种。一观色过患。二观色缘起。观色过患者。不能缘佛起不净想。观色缘起者亦能缘佛起不净想。复有说者。不净观有二种。一于自相转。二于共相转。于自相转者。不能缘佛起不净想。于共相转者。亦能缘佛起不净想。问诸不净观为在意地为在五识。答在意地非五识。问若尔经说当云何通。如说眼见色已随观不净如理思惟。广说乃至身觉触已随观不净如理思惟。答由五识身方便引起诸不净观故作是说。如意近行实唯意地。五识引起此亦应尔。问诸不净观唯缘色处。但应说言眼见色已。随观不净如理思惟。何故亦言耳闻声已。广说乃至身觉触已如理思惟。答如不净观能伏色贪亦能伏余四境贪故。作如是说亦不违理。有作是说。眼见色已广说乃至身觉触已。一一皆能引起缘色不净观故作如是说。或有说者。非不净观缘声等起。别有殊胜不净行相。能缘声等不净相生。复有说者。诸瑜伽师。先缘色处修不净观。得成熟已后缘声等。起厌患想胜伏彼境。能伏者善。若不能伏复缘色处起不净观。如习斗战而活命者从木册出。与他斗战得胜者善。若不得胜还入木册。此亦如是故不相违。有余师说。此契经中不说缘色起不净观。但说于色等起厌患想。观此成满已乃至能厌心心所法。故彼经说意知法已。随观不净如理思惟。故不净言显厌患想非不净观。故八胜处唯以欲界一切色处为所缘境。念住者此八唯与身念住俱。智者一切唯与世俗智俱。三摩地者。一切不与三摩地俱。根相应者总说但与喜舍相应。三世者皆通三世。缘三世者。此八胜处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皆唯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皆缘三种。三界系及不系者皆唯色界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皆唯缘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唯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者。皆唯修所断。缘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者。皆唯缘修所断。缘名缘义者。皆唯缘义。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初二缘自他相续。后六有说。唯缘他相续。有说。通缘自他相续。加行得离染得者。皆通二种。离染得者。在初静虑者离欲界染时得。在第二静虑者离初静虑染时得。在第四静虑者离第三静虑染时得。彼后由加行现在前加行得者由加行故得。亦由加行故现在前。声闻或由中加行。或由上加行。独觉由下加行。佛不由加行得及现前。曾得未曾得者。皆通曾得未曾得。谓诸圣者及内法异生皆通二种。外法异生唯是曾得如是已说胜处总相。一一别相今应广说。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是初胜处。此中内有色想者。谓有内各别色想未离未舍未除。观外色者谓为离舍除各别内色想。由胜解作意观外诸色。少者谓二种少。一所缘少。二自在少。若好者。谓不弊坏青黄赤白色。若恶者。谓弊坏青黄赤白色。于彼诸色胜知胜见者。谓为调伏欲贪故。断坏欲贪故。超越欲贪故。于彼诸色起胜知见胜伏彼色。谓摄受彼及调伏彼。犹如大家及大家子摄受调伏自诸仆使。是故名为胜知胜见。是初胜处者。初谓名数次第在初。或入彼定次第在初胜处者。谓入彼定时所有善色。受想行识总名胜处。如初胜处应知第二胜处亦尔。有差别者。谓此第二观外色多。多有二种一所缘多。二自在多。余如前说。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恶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是第三胜处。此中内无色想者。谓内各别色想已离已舍已除。观外色者。谓不为离舍除内各别色相。而由胜解作意观外诸色。余如前说。如第三胜处应知第四胜处亦尔。有差别者。谓第四胜处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色青青显青现青光无量。无量净妙可喜可乐不可违逆。如坞莫迦花。或婆罗痆斯染青衣色。于彼诸色胜知胜见有如是想。是第五胜处。此中内无色想外观色义如前说。青者谓诸青色。若大若小总说为青。青显者。谓彼青色眼所照了眼所行境故名青显。青现者。谓彼青色如为眼识所了别已。引生意识亦分别之故名青现。青光者。谓彼青色光明照曜故名青光。无量者。谓彼青色广无边际故名无量。无量净妙者。谓如青色广无边际。彼净妙相亦无边际。是故名为无量净妙。可喜者。谓彼青色可欣可悦令意悦豫故名可喜。可乐者。谓彼青色可爱可玩。若缘于此不复希余故名可乐。不可违逆者谓彼青色令心堪忍随顺趣向。是故名为不可违逆。如坞莫迦花或婆罗痆斯染青衣色者。谓彼极青故引为喻。于彼诸色胜知胜见。义如前说。有如是想者。谓于彼青色有如前说。青想现前是第五胜处。义亦如前。如说青胜处说黄赤白胜处应知亦尔。有差别者黄胜处应说如羯尼迦罗花。赤胜处应说如槃度时缚迦花。白胜处应说如坞杀私星婆罗痆斯。黄赤白衣随类应说。问四显色中何者最胜。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白色最胜世共说此是吉祥故。如四方中东方最胜。是吉祥故白色亦尔。大德说曰。缘白色时令心明净。以不随顺惛沉睡眠。能任持身故最为胜。

十遍处者。谓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遍处。问此十遍处自性是何。答前八遍处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对治贪故。若兼取相应随转。即欲界者以四蕴为自性。色界者以五蕴为自性。后二遍处俱以四蕴为自性。如是名为遍处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遍处。遍处是何义。答由二缘故名为遍处。一由无间。二由广大。由无间者。谓纯青等胜解作意不相间杂故名无间。由广大者。谓缘青等胜解作意。境相无边故名广大。大德说曰。所缘宽广无有间隙故名遍处。

此十遍处界者。前八遍处是色界。后二遍处是无色界。地者前八遍处在第四静虑。第九遍处在空无边处。第十遍处在识无边处。所以者何。以净解脱在第四静虑。由此能入后四胜处。此后四胜处复能入前八遍处。此中解脱唯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非唯分别青黄赤白。而亦能作无边行相。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起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次复起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更不立上为遍处。所依者前八遍处唯依欲界身起。后二遍处通依三界身起。行相者。此十皆作无边行相。所缘者。前八遍处唯缘欲界色处。后二遍处各缘自地四蕴。念住者。前八遍处身念住俱。后二遍处法念住俱。智者一切皆与世俗智俱三摩地者一切不与三摩地俱。根相应者。一切唯与舍根相应。三世者。皆通三世。缘三世者。前八遍处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后二遍处俱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皆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前八遍处缘三种。后二遍处缘善无记。三界系及不系者。前八遍处唯色界系。后二遍处唯无色界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前八遍处唯缘欲界系。后二遍处唯缘无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唯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者。皆唯修所断。缘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者。前八遍处唯缘修所断。后二遍处缘见修所断。缘名缘义者。皆缘义。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前八遍处。有说。唯缘他相续。有说通缘自他相续。后二遍处俱缘自他相续。加行得离染得者。皆通加行得及离染得。离染得者。前八遍处离第三静虑染时得。第九遍处离第四静虑染时得。第十遍处离空无边处染时得。彼后由加行现在前。加行得者由加行故得。亦由加行故现在前。声闻或由中加行。或由上加行。独觉由下加行。佛不由加行得及现前。曾得未曾得者。皆通曾得未曾得。谓诸圣者及内法异生通曾得未曾得。外法异生唯是曾得。

问此十遍处加行云何。答前四遍处以眼识为加行。至成满时缘青黄赤白四色处为境。中四遍处以身识为加行。至成满时缘地水火风四触处为境。有作是说。前七遍处以眼识为加行。中一遍处以身识为加行。所以者何。地水火遍处。以形显色为所缘故。风遍处以动性触为所缘故。复有说者。前八遍处皆以眼识为加行。所以者何。风遍处亦以色为所缘故。如世间说。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有尘风无尘风。毗隰缚风。吠岚婆风。风轮风等。故风遍处亦缘色处。空无边处以空为加行。识无边处以识为加行。

如是已说遍处总相。一一别相今应略说。于一切青若上若下若傍。无二无量。起一青想是初遍处。一切青者。谓诸青色若小若大总名为青。上者谓上方。下者谓下方。傍者谓四方四维无二者。谓纯青相无余间杂。无量者。谓无边际。起一青想者。谓由胜解作意于一切处起一青想。是初遍处者。初谓名数次第在初。或入此定次第在初遍处。谓入此定时所有善色受想行识总名遍处。如青遍处广说。乃至识无边处遍处亦尔。有差别者。后二遍处不应说色。唯应说受想行识蕴。问前八遍处可有上下。彼所缘境有方处故。后二遍处缘空缘识。所缘既无方处上下。云何可说有上下耶。答后二遍处所缘虽无上下方所。而所依定有三品。故可说上下。上谓依上品定。下谓依下品定。复言傍者依中品定。复次修观行者。身所居处有上下故可言上下傍。谓处等其事云何下者住人中。中者住四大王众天。上者住三十三天。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展转相望为下中上。上者名上。下者名下。中者名傍。

问何故第三静虑无解脱胜处遍处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广说。复次对治欲界初静虑中。识身所引缘色贪故。初二静虑立缘不净解脱胜处。第二第三静虑无识身所引缘色贪故。第三第四静虑。不立缘色不净解脱胜处。前三静虑有寻伺喜乐。及入出息扰乱事故无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缘净妙境能伏烦恼其事甚难。是故必依无扰乱地乃得成就。复次第三静虑去欲界远。于静虑中又非最胜。故无解脱胜处遍处复次第三静虑如第三无色。无多功德故无解脱等。谓空识无边处有无边行相功德。非想非非想处有灭定功德。无所有处无无边行相。又无灭定。是故此地功德减少第三静虑如彼亦无解脱胜处遍处功德。复次第三静虑有生死中最胜受乐。能令行者耽著迷乱故无解脱胜处遍处。问若尔应无无量通等诸余功德。答言功德少不说全无。若此地中无无量等应此静虑空无功德。复次无量总缘通慧游戏此地。得有解脱胜处遍处功德。别缘色等伏诸烦恼以难成故此地中无。

如契经说。得地遍处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地之与我无二无别。得余遍处定者。随自所缘广说亦尔。问得遍处定者。必已离第三静虑染。彼所起我见必是第四静虑。若第四静虑我见。必唯缘第四静虑地等前八遍处。但缘欲界色处为境。如何可说与彼我见同缘地等。有作是说。此中于未得彼定者说得彼定者声。如非沙门说名沙门。非婆罗门说名婆罗门。谓以欲界闻思所成初学修习地等遍处。犹未能断欲界烦恼。未得根本地等遍处。故缘地等容起我见。或有说者。仍旧名说亦不相违。如有国王。虽失王位。仍旧名说亦呼为王。如是先得地遍处等。今虽退失仍名得者。彼起欲界我见。缘欲界地等计我于理无违。复有说者。依速入出遍处我见。作如是说亦不相违。谓彼先得地遍处等。后速退起欲界我见。缘执欲界地等为我。速复还得第四静虑地遍处等彼缘欲界地等为境。如提婆达多先得静虑。以神境通力变作小儿。著金缕俗衣作五花顶。在未生怨太子膝上婉转而戏。仍令太子知是尊者提婆达多。时未生怨怜爱抱弄。呜而复以唾置口中。提婆达多贪利养故遂咽其唾。故佛诃曰。汝是死尸食人唾者。彼咽唾时便退静虑。速复还得令所变身在太子膝如故而戏。遍处我见应知亦尔。有余师说。此中有身见执第四静虑地等为我。前八遍处亦缘第四静虑地等。问岂不前八遍处缘欲界色耶。答亦缘欲界色亦缘第四静虑色。问色界诸天纯一白色。云何缘彼作青等耶。答色界有情纯一白色。彼非情数亦有青等。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若有身见与八遍处相应俱有。可设难言如何相应俱有法。或缘第四静虑或缘欲界。然有身见前八遍处非相应非俱有不应为难。而一有情名计我者亦名得定者。以有身见故名计我者。以遍处故名得定者。有身见执第四静虑地等为我。前八遍处缘欲界色非俱时故善通此经。此有身见与八遍处所依身同所缘境异。

如契经说。有地等定有地等遍处。问此地等定与地等遍处有何差别。答地等定在欲界四静虑地等遍处唯在第四静虑。复次加行时名地等定。成满时名地等遍处。复次因时名地等定。果时名地等遍处。复次若作少分解时名地等定。若作周遍解时名地等遍处。是谓差别。

问解脱胜处遍处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此名解脱此名胜处此名遍处。复次下品善根名解脱。中品善根名胜处。上品善根名遍处。复次小善根名解脱。大善根名胜处。无量善根名遍处。复次唯因名解脱。唯果名遍处。通因果名胜处。复次能有弃背名解脱。能胜伏境名胜处。能广所缘名遍处。复次唯作胜解名解脱。能伏烦恼名胜处。于所缘境无二无量名遍处。复次若得解脱未必已得胜处遍处。若得胜处必已得解脱。未必已得遍处。若得遍处必已得解脱及胜处。所以者何。从解脱入胜处。从胜处入遍处。故是谓解脱胜处遍处差别。

此中八智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如后智蕴当广分别。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如此蕴初已广分别。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五

猜你喜欢
  洪武时代的僧律·太虚
  金色童子因缘经卷第九·佚名
  卷三十三·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二卷·蕴闻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二·彦悰
  卷第一百九十五·佚名
  卷第六十八·李通玄
  佛说菩萨睒子经·佚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并序)·法藏
  不可得三际品第二十六·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三卷·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一卷·世亲
  卷四百五十八·佚名
  卷五·佚名
  地狱品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四·陈衍

    一、说诗标举名句,其来已久,此诗话所由防也。谢安石与子侄辈各举《三百篇》中心赏之句,玄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句,道蕴举“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二句,空白举“訏谟定命,远猷辰告”二句。锺

  • 卷一百六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六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梅谿诗集【八】铜陵阻风江入铜陵县舟藏芦苇间邮亭危压浦佛屋陋依山月出乌将绕风高鴈欲还江山不贫处一览见尘寰【山有富览亭】离宣城天色阴晦望羣山

  • 秋崖小藁钞·吴之振

    方岳感风谢客閤閤官蛙鸣,齁齁老牛喘。政坐一朝暄,作此十日沴。天公信难料,气候随手转。吾贫了目前,遽脱春衣典。宁知昨夜雪,缩若蚕作茧。坐令鼻流沫,客邪闭关键。畏风甚防秋,畏酒甚把浅。呼童语之故,有客姑谢遣。使吾早自觉,安

  • 卷四十六·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四十六兵部主事陈焯编杨 简【字敬仲慈谿人乾道五年进士授富阳主簿会陆九渊过富阳问答有所契遂定师弟子之礼为绍兴府司理忤其帅引去用荐差浙西抚干改知嵊县丁艰服除知乐平县召为国博以疏救赵汝

  • 卷十·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十目录山水类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宋苏轼】读东坡叠嶂图【宋张九成】秋烟叠嶂图【元刘因】米元章云烟叠嶂【元刘因二首】题赵子昂叠岫图【元戴表元二首】题烟江叠嶂图【元王恽二首

  • 卷五十·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五十孟郊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隠嵩山性耿介五十登进士第为溧阳尉日赋诗曹务多废令白府以他尉代之分其半俸郑余庆奏为叅谋卒諡为贞曜先生韩愈甚称其诗李翺云郊诗高处在古无上平处犹下顾沈谢

  • 本纪第二 武帝中·姚思廉

    天监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设坛柴燎,告类于天曰:“皇帝臣衍,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帝:齐氏以历运斯既,否终则亨,钦若天应,以命于衍。夫任是司牧,惟能是授;天命不于常,帝王非一族。唐谢虞受,汉替魏升,爰及晋、宋,宪章在

  • 弘一大师最后一言--谈写字的方法(3)·李叔同

    我想了又想,觉得想要写好字,还是要多多地练习,多看碑,多看帖才对,那就自然可以写得好了。诸位或者要说,这是普通的方法,假如要达到最高的境界须如何呢?我没有办法再回答。曾记得《法华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 第九章 接受改造 一 怎样做人?·溥仪

    “新的一年开始了,你有什么想法?” 一九五五年的元旦,所长这样问我。 我说惟有束身待罪,等候处理。所长听了,不住摇头,大不以为然地说: “何必如此消极?应当积极改造,争取重新做人!” 一九五四年年底,我在检察人员拿来的最后的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吕思勉

    从鸦片战争到中日战争,为时恰好半世纪。这半世纪之中,中国藩属的丧失,和本国权利的被剥削,其情形也可谓很危急了,然而中日战争以后,还有更紧张的局势。当中、日战争时,李鸿章知道兵力的不足恃,本想借别国之力,牵制日本的。这时

  • 泾野子内篇卷十三·吕柟

    鹫峯东所语汪威问衣服之制先生曰古人制物无不寓一个道理如制冠则有冠的道理制衣服则有衣服的道理制鞋履则有鞋履的道理人服此而思其理则邪僻之心无自而入故曰衣有深衣其意深逺履有絇綦以为行戒故夫子曰立则见其参于前

  • 论语集解义疏卷三·皇侃

    魏 何晏 集解梁 皇侃 义疏论语公冶长第五疏【公冶长者孔子弟子也此篇明时无明君贤人获罪者也所以次前者言公冶虽在柱滥缧绁而为圣师证明若不近仁则曲直难辨故公冶次里仁也】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 卷九·陈大章

    <经部,诗类,诗传名物集览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名物集览卷九   庻吉士陈大章撰草蒹葭苍苍朱传蒹似萑而细高数尺又谓之薕葭芦也孔疏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为苇又名离释草蒹薕郭璞曰似而细江东呼为薕藡陆疏水草也坚实牛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七·澄观

    疏。五天殉命以奔风下。第六劝物修敬。初二句引例劝修。五天竺国粗云二十万里。孰知其实数耶。若以陆行途经数百国。云山几万重。或扪索凭虚。或飞梯架回或风行雪卧。或木食松栖。或恶兽盈群。或盗贼相继。若以水行洪

  • 佛母经·佚名

      尔时世尊入般涅槃。倚卧双告诸大众。吾今欲般涅槃。不见阿难及吾迦叶。来时语言。吾与汝不相见也。即使忧波梨往诣刀利天上。告吾母知。举身疼痛不可思议。愿母早来。礼敬三宝。尔时佛母于其中夜作六种恶梦。一者

  • 宝真斋法书赞·岳珂

    廿八卷。著录。宋代岳珂撰。珂(1183—1234年),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汤阴(今河南)人。鄂国公武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历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置史。是书以其家藏前人墨迹,自晋唐迄于南宋,各系以跋而

  • 萍踪寄语·邹韬奋

    现代通讯报告集。邹韬奋著。本书分初集、二集、三集,分别于1934年6月、9月和1935年6月由生活出版社出版。1933年,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鲁迅和蔡元培等人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执行委员。同年6月民权保障同

  • 玉禅师翠乡一梦·徐渭

    明代杂剧。简名《玉禅师》《翠乡梦》。明徐渭著。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以此剧入“妙品”,说:“迩来词人依傍元曲,便夸胜场。文长一笔扫尽,直自我作祖,便觉元曲反落蹊径。如〔收江南〕一词,四十语藏江阳八十韵,是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