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十三

能作因体即增上缘。俱一切法为自性故。然义有异。谓多胜义是增上缘义。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问若多胜义是增上缘义。则所缘缘亦应名增上。彼体亦摄一切法故。如品类足论辩。此二缘俱以一切法为自性故。答若依相续则此二缘宽狭相似。若依刹那则增上缘体义多胜。谓缘一切法非我行相现在前时。一切法中非所缘者。谓此自性相应俱有。非增上者唯此自性。由此相应俱有诸法。是此增上非所缘故。问若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者。则能作因体应不摄一切法。谓一有情若有一趣蕴界处起。即此有情更无第二蕴界处生。若依一眼一眼识生。于中更无第二识起。如于一处。若有一树无第二树。若有一舍无第二舍。如是诸法互相障碍。云何此因摄一切法。答虽有此事而理无违。谓一有情若有一趣蕴界处起义。语诸余蕴界处曰。我于汝等不为障碍随汝等生。设我与汝为障碍者。汝等于彼则不得生。若依一眼眼识现前。此识义语余眼识言。我于汝等不为障碍随汝等生。设我与汝为障碍者。汝等于彼不得现前。树及舍喻准此应说。又即于彼为障碍者。彼若生时亦不为碍。是故一法将欲生时。余一切法皆不为碍。设有一法障碍彼者。彼法尔时应不得起故。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而能作因摄一切法。问因缘和合故诸法生。因缘和合故诸法灭。因缘无有不和合时。诸法云何不恒生灭。尊者世友作如是言。一生和合故诸法生。一灭和合故诸法灭。生灭和合无二无多。诸法云何恒生恒灭。复作是言。因缘和合诸法生已。次后相续无量刹那。连注覆压不能复起。如人堕崖复为上土续续覆压。彼人尔时尚不能动况得起耶。大德说曰。和合因缘既唯暂有。云何诸法恒生灭耶。尊者觉天作如是说。诸法生灭各唯一时。应有作用生已复生。灭已复灭便为无用。是故诸法生灭非恒。问因缘和合生诸法时。因缘功能为多为一。若言唯一云何依多。若言有多云何和合。答可说为一可说为多。办一事故依多体故。复次因缘功能相随顺故。可说为一生多法故可说为多。复次因缘功能同令诸法起作用故可说为一。起色受等作用别故可说为多。若彼功能无多种者。所起作用色非色等应无差别。是故诸法因缘功能。不可定言是多是一。问如有因缘故诸法得生。亦有因缘故诸法灭耶。譬喻尊者作如是说。生待因缘灭则不尔。如人射时发箭须力堕则不然。如陶家轮转时须力止则不尔。阿毗达磨诸论师言。诸法生灭俱待因缘以灭与生皆是用故。问前所说喻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非三藏故。然凡圣法异不可例同。又箭与轮亦由因堕止。箭堕因者谓排楯的等。设无余因则弯弓等亦是其因。若不先射今何由堕。轮止因者谓手杖等。设无余因则能转者亦是其因。若先不转今何由止。问若排手等障碍箭轮令其堕止。如何与彼为能作因。答排手等物障彼行转。非碍堕止为能作因于理何失。问若法生灭俱待因缘。生灭因缘一切时有。何不生时亦灭灭时亦生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生灭两时和合各异。是故生时无灭灭时无生。不可一因有二果故。复作是说。生时因缘随顺彼法。灭时因缘违害彼法。虽彼因缘前后体一。而益损用时分不同。犹如苾刍解安居已。携持衣钵游历诸寺。有贼见之先申礼敬恭顺随逐。后至旷野夺其衣钵陵辱而去。生灭因缘亦复如是。大德说曰。生灭两事既互相违如何俱有。尊者妙音作如是说。诸法生时未有作用当何所灭。诸法灭时已有作用复何所生。

问一法既与多法为能作因。多法亦与一法为能作因。一法与多法为能作因时。为如一法与多法为因。为如多法与多法为因耶。多法与一法为能作因时。为如多法与一法为因。为如一法与一法为因耶。设尔何失此一法与多法为能作因时。若如一法与多法为因者。云何不因一故果亦成一。若如多法与多法为因者。云何不果多故因亦成多。此多法与一法为能作因时。若如多法与一法为因者。云何不因多故果亦成多。若如一法与一法为因者。云何不果一故因亦成一。答应作是说。一法与多法为能作因时。亦如多法与一法为因。多法与一法为能作因时。亦如一法与多法为因。问若尔一应成多多应成一。答我说一亦成多多亦成一。此依作用不依实体。我说诸因以作用为果非以实体为果。又说。诸果以作用为因非以实体为因。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然无为法名能作因。但不为障非能办果。

复次有为法与有为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有为法不与无为法为能作因。亦不以彼为增上果。无为法不与无为法为能作因。亦不以彼为增上果。无为法与有为法虽为能作因。而不以彼为增上果。以无取果与果用故。问何故有为法有因有果。无为法无因无果耶。答有为法流转世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如远行者须具资粮能有所至非不行者。复次有为法有作用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如营务者须备作具能有所成非不营者。复次有为法有生灭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有和合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性羸劣故有因有作用故有果。如羸劣者依他而住非勇健者。无为不尔故无因果。复次有为法如王如王眷属。如富贵者如富贵者眷属如因陀罗如因陀罗眷属。故有因有果。无为不尔故无因果。问有为法不生者为有为法为留难故令彼不起。为无为法为留难故彼不生耶。答以有为法为留难故令彼不起非无为法。无为与彼为能作因于一切时不障碍故。如注水渎水若不流自为余因非渎为障。问无为法与有为法为能作因及增上缘时。何者为胜为缘彼者为余法耶。答等无差别如两豆聚。若无为法与有为法为所缘缘有是有非。

复次过去法与过去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过去法与未来现在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因。然有为法无无因者。未来法与未来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未来法与过去现在法为能作因。然不以彼为增上果。所以者何。果与因俱或在后故。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果。然有为法无无果者。现在法与现在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现在法与未来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因。然有为法无无因者。现在法与过去法为能作因。然不以彼为增上果。果与因俱或在后故。义言我若不与汝为近能作因者汝则无果。然有为法无无果者。问何故后法与前法为能作因。而前法非后法增上果耶。答不障碍义是能作因义。后法于前法不障碍故得为能作因。果必是因力所取与。后法于前无取与力故前法非后果。如有为法以无为法为能作因而非彼果。彼无取果与果力故。

复次善法与善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善法与不善无记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不善法与不善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不善法与善无记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无记法与无记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无记法与善不善法为能作因。亦以彼为增上果。如善不善无记法展转为能作因及增上果。如是三界系不系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所断修所断不断法。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相应不相应法等。应知亦尔。

复次有善法与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善业生乐善家。生已复能多修妙行。有善法与不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善业生富贵家。生已放逸多造恶行。有不善法与不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不善业生不律仪家。生已复造众多恶行。有不善法与善法为近能作因。如由不善业身遭病恼或失财位。心生厌悔修诸妙行。有内法与内法为近能作因。如一有情供多人众。有内法与外法为近能作因。如诸农夫种殖稼穑。有外法与外法为近能作因。如水粪等生长苗稼。有外法与内法为近能作因。如饮食等长养有情。有一趣法与五趣法为近能作因。如有多人食一羊肉身强盛已有作善业有作恶业。作善业者得生人天作恶业者堕三恶趣。

问若一有情害生命时一切有情不障碍。彼无不与彼为能作因。何不一切俱得杀罪。答彼能杀者起杀加行。亦令果满故得杀罪。余不尔故不得杀罪。复次彼起恶心亦断他命故得杀罪。余不尔故不得杀罪。余业道等准此应知。问诸外财物一切有情共业所起。何故盗者唯于财主得罪非余。答财主于财摄受守护余则不尔。是故盗者唯于财主得罪非余。复次财主于财作己有想。盗者于彼作财主想。故唯于彼得罪。非余。复次若财物于彼是士用果及增果者于彼得罪。财物于余一切有情是增上果非士用果。是故于彼不得盗罪。问士用果与增上果有何差别。答作功力得者是士用果。不障碍得者是增上果。复次财物于作者是士用果。于用者是增上果。如诸果实于种殖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于食用者唯增上果。如诸财物于营求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于受用者唯增上果。

问此器世界苏迷卢山洲渚等物一切有情共业所起。于中若有般涅槃者。何故此物不减少耶。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若物是彼士用果及近增上果者亦有减少。苏迷卢等但是彼远增上果故无减少。复作是说。苏迷卢等一切有情共业所起。假使此中一有情在。由彼业力所任持故亦不减少。况有无量无边有情未得灭度。如富贵者虽已命终。而彼宫殿园林象马不随隐没。是余有情业力持故。此亦如是。复作是说。此中虽有无量有情得般涅槃及生他处。复有无量无边有情来生此界。由彼业力故不减少。尊者觉天作如是说。此是过去业力所持故无减少。问如转轮王于四洲渚皆得自在是何果耶。答自身威势是异熟果。所统领物是增上果。彼于过去修习增上自身众具诸善业故今得如是二殊胜果。

复次有三种增上。一自增上。二世增上三法增上。自增上者。如有一类烦恼未断恶境现前。而为自护不起恶业勿我由斯堕诸恶趣。世增上者。如有一类烦恼未断恶境现前。护世间故不起恶业勿我由斯为世讥毁。有作是说。勿由我故世间有情造诸恶业。法增上者。如有一类烦恼未断恶境现前。为护法故不起恶业勿由我故令诸世间轻毁正法。此三即是近能作因。问何故此三说名增上。答以于善法不障碍故。是善亲近增上缘故。问能作因力有增减不。答有。如多人众挽大木时。中有尽力不尽力者。其尽力者能作因增。不尽力者能作因减。如彼挽木竖刹牵船转石等时应知亦尔。如内于外若外于内。外内自望亦复如是。问能作因与增上果何者为多。答能作因多增上果少。以能作因摄一切有为无为法。增上果唯摄有为法故。由此故说颇有法于法非能作因耶。答有。谓自性于自性。颇有法于他性非能作因耶。答有。谓有为于无为及无为于无为。

问能作因以何为自性。答一切法。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能作因能作是何义。答不障碍义是能作义。有所办义是能作义。此能作因定通三世及离世法有增上果。如是已显六因自性。今当复显六因相杂不相杂义。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俱有因耶。答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相应因。谓有为不相应法。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同类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相应因非同类因。谓未来相应法。有法是同类因非相应因。谓过去现在不相应法。有法是相应因亦同类因。谓过去现在相应法。有法非相应因非同类因。谓未来不相应法及无为法。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遍行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相应因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诸余相应法。有法是遍行因非相应因。谓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住老无常。有法是相应因亦遍行因。谓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有法非相应因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诸余不相应法。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相应因非异熟因。谓无记无漏相应法。有法是异熟因非相应因。谓不善善有漏不相应法。有法是相应因亦异熟因。谓不善善有漏相应法。有法非相应因非异熟因。谓无记无漏不相应法。问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相应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相应因。谓不相应法。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同类因耶。答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同类因。谓未来法。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遍行因耶。答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有为法。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若法是异熟因彼亦是俱有因。有法是俱有因彼非异熟因。谓无记无漏有为法。问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俱有因。谓无为法。问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遍行因耶。答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同类因。有法是同类因彼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过去现在法。问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同类因非异熟因。谓过去现在无记无漏法。有法是异熟因非同类因。谓未来不善善有漏法。有法是同类因亦异熟因。谓过去现在不善善有漏法。有法非同类因非异熟因。谓未来无记无漏法及无为法。问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同类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同类因。谓未来法及无为法。问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异熟因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遍行因非异熟因。谓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有法是异熟因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不善善有漏法。有法是遍行因亦异熟因。谓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有法非遍行因非异熟因。谓除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无记及无漏法。问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遍行因。谓除过去现在遍行随眠及彼相应俱有法诸余一切法。问若法是异熟因彼亦是能作因耶。答若法是异熟因彼亦是能作因。有法是能作因彼非异熟因。谓无记及无漏法。

问此六因几是色几非色。答二唯非色。谓相应遍行因余通色非色。如色非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执受无执受。是长养非长养是大种非大种是造色非造色亦尔。问此六因几有漏几无漏。答二唯有漏谓遍行异熟因。余通有漏无漏问此六因几有为几无为。答五唯有为一通有为无为谓能作因。问此六因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答三通三世谓相应俱有异熟因。二唯过去现在谓同类遍行因。一通三世亦离世谓能作因。问此六因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一唯不善无记谓遍行因。一唯善不善谓异熟因。余通三种。问此六因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二唯三界系谓遍行异熟因。余通三界系及不系。问此六因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二唯非学非无学。谓遍行异熟因。余通三种。问此六因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不断。答一唯见所断谓遍行因。一唯见所断修所断谓异熟因。余通三种。问此六因几染污几不染污。答一唯染污谓遍行因。余通二种。如染污不染污有罪无罪黑白有覆无覆退非退亦尔。问此六因几有异熟几无异熟。答一有异熟谓异熟因。余通二种。问此六因几是异熟几非异熟。答二非异熟谓遍行异熟因。余通二种。问此六因几相应。几不相应。答一唯相应谓相应因。余通二种。如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所缘无所缘。有行相无行相。有警觉无警觉。有等无间无等无间亦尔。问此六因几是四谛摄几非四谛摄。答二唯苦集谛摄谓遍行异熟因。三唯苦集道谛摄谓相应俱有同类因。一通四谛及非谛摄谓能作因。问此六因几是五蕴摄几非五蕴摄。答二唯四蕴摄除色蕴谓相应遍行因。三通五蕴摄谓俱有同类异熟因。一通五蕴及非蕴摄谓能作因。问此六因几何处摄。答二唯意法处摄谓相应遍行因。一唯色声意法处摄谓异熟因。三通十二处摄谓俱有同类能作因。问此六因几何界摄。答一唯意法意识界摄谓遍行因。一唯七心法界摄谓相应因。一唯色声七心法界摄谓异熟因。三通十八界摄谓俱有同类能作因。

问如是六因谁有何果。答相应俱有因有士用果。同类遍行因有等流果。异熟因有异熟果。能作因有增上果。其解脱果是道所证非因所得。问如是六因何时取果何时与果。答相应俱有因现在取果现在与果。一刹那取果一刹那与果。取一刹那果与一刹那果。同类遍行因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取多刹那果。与多刹那果。异熟因现在取果过去与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取多刹那果与多刹那果。能作因有作是说。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一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取多刹那果与多刹那果。有余师说。此能作因过去现在取果过去现在与果。多刹那取果多刹那与果。若取果时即能与果余如前说。若能觉了如是六因即于四果分明照察如观掌中余甘子等。

复次诸法作用必假因缘因已广辩。次应说缘。缘有四种。如施设论及见蕴辩。然施设论作如是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亦是增上缘。乃至有法是增上缘彼亦是因缘亦是等无间缘亦是所缘缘。问一切法中有能作四缘者如心心所法。有能作三缘者如色心不相应行。有能作二缘者如无为法。何故彼说有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乃至广说耶。答彼依容有故作是说。谓诸法中有心心所具四缘性不说一切皆作四缘。若尽理者应作是说。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等无间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因缘。有法是因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有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因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因缘谓无为法。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所缘缘。有法是所缘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若法是等无间缘彼亦是增上缘。有法是增上缘彼非等无间缘。谓除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余一切法。问若法是所缘缘彼亦是增上缘耶。答如是。问若于一法具四缘者应但一缘云何立四。答依作用立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四用故。谓一刹那心心所法引起次后刹那同类心心所故立为因缘。即此开避。次后刹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等无间缘。即此能为次后刹那心心所法所取境故。立为所缘缘。即此不障碍次后刹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为增上缘。此中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杖法。增上缘如不障法。如是等过去现在非最后心心所法具四缘性。余有为法有三缘性。三无为法有二缘性。皆依义说不依物体。一物体中有多义故如诸法中有能作。六因者。谓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有能作。五因者。谓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或过去现在不善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或过去现在非遍行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有能作。四因者。谓过去现在无记遍行随眠及彼相应法生老住无常。或过去现在非遍行不善善有漏色心不相应行。或过去现在无漏心心所法。或过去现在非遍行无记心心所法。或未来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有能作。三因者。谓过去现在非遍行无记色心不相应行。或过去现在无漏色心不相应行。或未来不善善有漏色心不相应行。或未来无记无漏心心所法有能作。二因者。谓未来无记无漏色心不相应行有能作。一因者。谓无为法如一。有为有多。因义互不相违。缘亦应尔。问若尔因缘有何差别。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无有差别。因即是缘缘即是因。如契经说二因二缘能生正见。谓他言音及内如理作意。又如大因缘经说。

佛告阿难。老死支有如是由。有如是因有如是集。有如是生。有如是缘。谓生支是也。故知因缘无有差别。复作是说。若有此则有彼此是彼因亦是彼缘。问由有瓶故得有瓶觉岂此瓶觉唯瓶为因。答非但有瓶则有瓶觉以无瓶时亦有瓶觉。虽有瓶时无瓶觉故然有和合故得有瓶觉。是故和合是瓶觉因缘。有作是说。和合是因此和合因说名为缘。问若一一别不名为因。众事和合亦应非因。答如一一别不名和合。众事聚集即名和合。故一一别不名为因众事和合得名为因。复有说者。同类是因异类是缘。如火于火麦于麦等说名同类。问麦于麦芽有何同类。若同称麦名同类者。应田水等大种同故亦名同类。则田水等应是麦因。复有说者。近者是因远者是缘。问若尔因与等无间缘应无差别。又善心无间起不善。或无记心应是因非缘。复有说者。不共是因共者是缘。问若尔眼于眼识应是因非缘以不共故。又麦于芽灰应是缘非因以是共故。复有说者。能生者是因随能生者是缘。问若尔生支于老死应非缘随顺生支有等于老死应非因。复有说者。能长养自相续者是因。能长养他相续者是缘。问若尔缘自相续所起善心唯长养自相续应是因非缘大德说曰。转是因随转是缘。近是因远是缘。如近远在此在彼。和合不和合。在此身在余身。应知亦尔。问若尔同类随转应是缘非因无明缘行等应是因非缘。故因缘体虽无差别而义有异。谓因义亲。缘义是疏。为表此义说因有六。说缘有四若不尔者名数应同。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一

猜你喜欢
  叙·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道宣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一(并序)·知礼
   第九十六則 趙州示眾三轉語·胡兰成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二·海明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九卷·佚名
  胡适禅学研究记事·胡适
  卷四十五·佚名
  守行品第二十三·佚名
  攝大乘論本卷第三·欧阳竟无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四(别录之四)·智升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佚名
  佛说圣曜母陀罗尼经·佚名
  世界未来大战之救济·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首四·佚名

    ·御制诗(二)戊申元旦试笔太和元会万方趋,五十三年教敬敷。戒在得乎老已至,思其艰也易为图。却非求治成欲速,惟是慎终始弗渝。天子古稀敢称倦?孜孜犹日最勤吾。康熙三载逮今岁,一百还饶廿五年(康熙三年元旦甲子,至今岁元

  • 志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八十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刑法一。○刑以惩其已然法以防其未然。 惩其已然而使人知畏不若防其未然而使人知避也。 然非刑则法无以行。 此先王所以 用而不能偏废者也

  • 樊山政书卷四·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筹赈局书办吕祥凤等禀(陕臬任内稾)批渭南县民魏镇明呈词批应袭一等子鲍世爵禀批管解委员陈令禀词批应袭一等子鲍世爵禀批咸宁县民程英盛呈词批泾阳县民黄生云呈词批咸宁县民薛福生呈词批朝邑县易令国勋

  • 中英禁烟条件·佚名

    按照三年前中英政府订定之办法自一千九百零八年正月一号起三年之内如中国一方面能将土药减种减销英国政府允将印药出口每年续行减运一成如是十年至一千九百十七年止今英国政府业经承认三年以内中国于减种一事立意诚笃

  • 中英藏印续约·佚名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五日,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大吉岭。光绪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即西历一千八百九十年三月十七日,藏、印立约未结通商、交涉、游牧三款,现已议定章程,接附前约。通商第一款 藏内亚东订于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

  • 卷一百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二乐考乐歌宋寜宗郊祀乐章皇帝入中壝乾安合祀丘泽登侑祖宗顾諟惟精灵承惟恭有严皇仪有庄帝容监于克诚肃肃雍雍降神景安圜锺为宫天门荡荡云车隂隂百神咸秩三灵顾歆神哉来娭神哉溥临

  • 卷三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十七金科库藏一天下起解税课及赃罚等项悉贮内库以资国用其交纳回报行移次第甚备若诸库该收某物亦有定例其在京太仓库并在外诸司库附见于後课程诸司职

  • 卷五论事篇·杨时

    子曰:行事在审己,不必恤浮议。恤浮议而忘审己,其心驰矣。子曰:息,止也,生也。一事息则一事生。生息之际,无一毫之间。硕果不食,即为复也。子曰:久阅事机,则机心生。方其阅时而喜人其趣,则犹物之遗种,未有不生者也。子曰:天下之事无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孔子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

  • 世祖章皇帝遗绪·雍正

    诏命儒臣编辑孝经衍义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永久顾以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徧朕乃命专译经文以便诵习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

  • 卷首上·王鸿绪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首上凡例一历代史志所载诗经传受源流及先儒讲论六义之体读诗之法与评议诸家经解是非得失者采为纲领一朱子表章圣经惟诗集传与周易本义为成书尤生平精意所属今标以为宗而自汉迄明诸儒先

  • 卷十·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十     元 刘玉汝 撰 小雅二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

  • 高僧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興福第八(十四人)釋慧達一釋慧元二釋慧力三釋慧受四釋僧慧五釋曇翼六釋僧洪七釋僧亮八釋法意九釋慧敬十釋法獻十一釋法獻十二釋僧護十三釋法悅十四   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并

  • 论 文·太虚

    太虚以为:文章者载道之器,其恉博,其行远,其辞衍而不为侈,约而不为窘,不可以句节行裁,抑昂乎辞气之间,务为高世。见时所为古之文者,其于辞也,以寡为洁,以竭为远,严其程法,倜乎若无俦。及窥其所至,非有乎理之殚而意之尽也。夫一杯之水

  • 论臂香·印光

    ●(以下论臂香)臂香者, 于臂上燃香也。灵峰老人, 日持《楞严》、《梵网》二经, 故于燃香一事, 颇为频数。良以一切众生, 无不爱惜自身, 保重自身。于他则杀其身, 食其肉, 心更欢乐。于己则蚊噆芒刺, 便难忍

  • 琉球国志略·周煌

    域外地理。清周煌辑。十六卷。 煌, 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讲。乾隆二十二年(1757)成书。约十一万字。首卷载御书三、诏敕六、谕祭文七。绘图有星野、琉球全图、国都、先王庙、册封中山王、针路等十二图。正文分星野、国

  • 三十三号屋·孙了红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那位神秘朋友鲁平,生平和字典上的“家”字,从不曾发生过密切的关系。但这一次,他却郑重其事,亲自去租下了一所房屋。租房屋,原是一件绝对平常的事,可是后来因这件事而引起的结果,非但完全出乎一般

  •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佚名

    简称《白衣金幢缘起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三卷。叙述佛宣说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来历,及善恶升降、业报平等的思想。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五《小缘经》、《中阿含经》第一百五十四《婆罗婆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