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五十二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二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根蕴第六中等心纳息第四之二

问无想定自性云何。答不相应行蕴为性。是彼摄故。界者在色界。地者在根本第四静虑地。问何故下地无此定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广说。又无想定灭心心所故。得下地不顺心心所灭。问何故第四静虑顺心心所灭。非下地耶。答诸欲入彼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入初静虑。次入第二静虑。次入第三静虑。后入第四静虑。于第四静虑上中下心。从上入中。从中入下。下品心断入无想定。譬如女人续毛为缕。除去粗者缉绩细者乃至将尽以手绝之。入无想定当知亦尔。从粗入细乃至都灭故。此唯在第四静虑。又下诸地有欢戚受行相粗动难可除灭。第四静虑唯有处中受行相微细易可断灭。故下地中无无想定。问何故无色界无彼定耶。答唯有异生计习此定以为能证无想涅槃。无色界中无有无想异熟可计故。无想定于彼亦无。又诸异生怖畏断灭。彼界无色若更灭心便为断灭。是彼所怖故彼界中无无想定。问此无想定何处能起。有作是说唯欲界起欲界心猛。有说。力故。有余师说。通欲界三静虑起由念曾修加行势力亦能起故。复有说者。第四静虑亦能现起除无想天勿果与因极相逼故。彼殁定当生欲界故。问此无想定谁所起耶。答唯异生起由作出离想故。圣于有法无出离想。问起此定。后有能入见道不。有说。不能由此定是异生定故。若起此定后能入见道。便有圣者成就此定。不应名异生定。有说。起此定后亦能入见道。问若尔云何名异生定。答圣虽成就而不现行。彼依现行名异生定。是故尊者妙音说曰。得此定补特伽罗有能入正性离生者。应言退失此定。于彼极厌不现行故。命终生于第四静虑。于彼处所有容受故。评曰。应知前所说好

。问此无想定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是加行得非离染得。离第三静虑染时不得故。若离染得者圣离第三静虑染时亦应得。然则不应名异生定。问此无想定亦得过去修未来耶。有说。不然。唯有心定可有是事。非于无心有得修义若作是说。定初刹那唯成就现在。定余刹那成就过去现在。出此定已但成就过去。有说。此定有未来修。以加行得法有未来修故。此定必由极作意力加行而得。云何无未来修耶。若作是说。定初刹那成就未来现在。定余刹那成就三世。出此定已成就过去未来。问若如有心有得修者。圣离第三静虑染第九无间道时。如得第四静虑并眷属亦应得此定。是则不应名异生定。答前说此定唯加行得。是故异生圣者离第三静虑染时皆悉不得。唯诸异生离彼染已。以加行力方乃得之。是故无过。如是说者。应如初说。以有心定可未来修。此定无心无未来修义。由此过去亦无得理。如别解脱律仪。此亦如是。问此无想定有退转不。答此无退转。云何知然。曾闻有苾刍得无想定。出此定已诸根寂然。进止威仪语言衣著。受诸饮食皆悉详审。有阿罗汉先得愿智。见已念言此善男子。必获胜法我当观其所证边际。念已入定以愿智力见彼苾刍得无想定。便从定起而语之言。汝之所证极为非善。如何遇佛功德宝藏。舍而谬取外道所学粪坏定耶。汝今宜应疾疾弃舍。苾刍闻已作意舍之。此定随逐不能舍离。乃至休道还家亦不能舍。后命终已生无想天。故知此定不可退转。譬喻者说。此有退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若遇胜缘亦有转义。若无间业不可转者。应无有能越第一有。评曰。应知前所说好。问此无想定于众同分为能牵引。为但圆满。答但能圆满不能牵引。以众同分唯业所引此非业故。问此无想定为顺现法受为顺次生受。为顺后次受。为顺不定受耶。答唯顺生法受。非顺现法受等。非顺现法受者。以于余处修此定已生无想天方与果故。非顺后次受者。此定猛利速与果故。非顺不定受者。不可退转故。问此于何处受何异熟果。答于无想天受五蕴异熟果。入灭尽定几根灭。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譬喻者分别论师执。灭尽定细心不灭。彼说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若定无心命根应断。便名为死非谓在定。为止彼意显灭尽定都无有心。有执。此定虽无有心。但离色染即能现起以界同故。为止彼意显灭尽定要离无所有处染方得现前。非想非非想处心为等无间缘故。由此尊者世友说言。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止息想作意为先心心所法灭。是名灭尽定。由此因缘故作斯论。入灭尽定几根灭。答七。谓意舍信等五根。何系心心所灭。答无色界系。此依界类总相而说。然唯非想非非想处系。出灭尽定几根现前。答或七或八。有漏心七。无漏心八。谓若非想非非想处心出者。七根现在前。如前说。若无所有处心出者。八根现在前。谓前七及已知具知根随一。何系心心所现前。答或无色界系。或不系。谓若非想非非想处心出者无色界系。若无所有处心出者不系。由此所说证灭尽定决定无心。以入定时。但说诸根心心所法灭。而不说起。于出定时但说诸根心心所法起而不说灭故。

问灭尽定自性云何。答不相应行蕴为性。是彼摄故。界者在无色界。地者在根本非想非非想处地。问何故下地无此定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广说。又灭尽定灭极细心心所故得。下地不顺极细心心所灭。问何故非想非非想处。顺极细心心所灭。非下地耶。答诸欲入彼定者。先起欲界善心。次入初静虑。次入第二静虑。如是乃至入无所有处。次入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处上中下心。从上入中。从中入下。下品心断。入灭尽定。所说譬喻如前应知。故此唯在非想非非想处。又下诸地皆名有想。行相粗动难可止息。此地名非想非非想。行相微细易可止息故。下地中无灭尽定。有说。二定俱无心故各于一界边立。谓无想定于有色界边立。灭尽定于无色界边立。有说。二定俱无心故各于一地边立。谓无想定依有色地边立。灭尽定依无色地边立。有说。二定俱无心故。各于一聚边立。谓无想定于大种所造色聚边立。灭尽定于心心所法聚边立。有说。一切地皆有二种过。一过贪欲。二过住处。初静虑地过贪欲者。谓自地圣道。过住处者。谓第二静虑。乃至无所有处。过贪欲者。谓自地下地圣道。过住处者。谓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过贪欲者。谓下地圣道。过住处者。谓灭尽等至。若下地有灭尽定者。则下诸地应有三种过。或二种过。非想非非想处。唯有一种过。勿有如斯不平等过故。灭尽定非下地有。有说。此定由二因缘立为解脱。一背舍一切所缘。二边际心断。若下地有灭尽定者。则非背舍一切所缘。于上所缘未弃背故。亦不可说边际心断。中间心断非边际故。有说。此定次第定中为后边故。必从非想非非想处无间而入。由此等缘于下诸地无灭尽定唯有顶有。如世尊说。何等名为灭尽等至。谓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问灭尽等至即非想非非想处系。何故佛说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耶。答虽即彼系寂静胜故。佛说超彼。譬如村边阿练若处。虽即村界亦以寂静说离于村。又有二种非想非非想处。一有心。二无心。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者。依有心非想非非想处说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者。依无心非想非非想处说。如有心无心。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行相无行相。有作意无作意。有所缘无所缘。应知亦尔。又有二种非想非非想处一染污。二不染污。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者。依染污者说。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者。依不染污者说。如染污不染污。见所断修所断亦尔。又有二种非想非非想处。一曾得二未曾得。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者。依曾得者说。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者。依未曾得者说。如曾得未曾得。共不共亦尔。又有二种非想非非想处。一离染得。二加行得。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者。依离染得者说。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者。依加行得者说。又依地次第超过而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依超过下地贪欲说。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者。依超过自地有心住处说。问诸无学者。可言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彼于有顶具有贪欲及住处二种过故。诸有学者。于彼唯有一种过。如何可言超过一切。答一切有二种。一一切一切。二少分一切。此中学者依少分说故无过。有说。此中但依超过住处而说。谓诸学者。虽于有顶修所断贪欲未能超过一切。而于有顶住处能一切超过。有说。此中依暂时超过说。谓诸学者。暂时超过有心位一切有顶出有心入无心故。

问灭尽定中灭一切心心所法。何故但言想受灭。不说心等。答譬喻者说。此定有心唯灭想受。问今不问彼。但问说无心者何故尔耶。答说想受灭显余亦灭。非余相应法离想受起故。有说。此中说最胜者。以诸心品想受最胜。以胜灭故余亦随灭。有说。此中现门现略现趣入故。谓心聚中有是根性有非根性。若说受当知已说是根性者。若说想当知已说非根性者。如根性非根性。有明无明。有现见无现见。应观察不应观察。妙非妙。尊非尊。胜非胜。应知亦尔。有说。想受是诸瑜伽师极所厌患。由受力故令诸有情色界劳弊。由想力故令诸有情无色劳弊。是故世尊说想受灭。有说。想受二界中胜。受于色界中胜。想于无色界中胜。有说。耽乐受故。执倒想故。令诸有情轮回生死。受诸苦恼。有说。想受各别立蕴。及立识住。有说。想受能起爱见二种烦恼。受力故起爱。想力故起见。一切烦恼此二为首。有说。想受是二诤根。由受故耽著诸欲。令在家者起诸斗诤。由想故耽著诸见。令出家者起诸斗诤。如二诤根。二边。二箭。二戏论。二我所。二杂染应知亦尔。有说。行者憎受想故入灭尽定。由如是义故佛唯说灭此二法。如施设论说。云何加行起灭等至。谓初修业者。于一切行不作加行。不欲思惟诸我所有。未生想受当令不生。已生想受当令速灭。若于尔时所有想受未生不生。已生者灭。是名为灭。云何此灭说名等至谓于灭法无障无背自在现见。自身所证故名等至。以是事故世尊说灭唯一刹那。等至相续。问令心平等说名等至。此中无心云何名等至。答等至有二。一令心平等。二令大种平等。无想灭尽定。虽断平等心令不相续。而引平等大种令现在前故名等至。

问何故二无心定中。唯灭尽定立为解脱非无想定。胁尊者言。佛于诸法体相作用了达究竟。余不能知。若法有解脱相者。便即立之。无者不立。复次灭尽定唯内法有故立解脱。无想定唯外法有故不立解脱。如内法外法。圣者异生亦尔。复次灭尽定唯背杂染向清净者相续中可得故立解脱。无想定唯背清净向杂染者。相续中可得故不立解脱。如背杂染向杂染。背生死向生死背流转向流转当知亦尔。复次灭尽定唯背我见。向无我见者。相续中可得故立解脱。无想定唯背无我见向我见者。相续中可得故不立解脱。复次灭尽定唯背萨迦耶见向空观者。相续中可得故立解脱。无想定唯背空观。向萨迦耶见者。相续中可得故不立解脱。复次前说灭尽定由二因缘立为解脱。一背一切所缘。二边际心断。无想定二事俱无。是故不立。复次灭尽定。唯障诸界诸趣诸生者。相续中可得故立解脱。无想定。唯不障诸界诸趣诸生者。相续中可得故不立解脱。复次弃背诸有名为解脱。灭尽定。弃背诸界诸趣诸生。生死转流觉。无想定不尔。由此等缘二无心定中。唯灭尽定立为解脱。非无想定。

问无想定灭尽定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名无想定。名灭尽定。复次界亦差别。无想定色界系灭尽定无色界系。复次地亦差别。无想定在第四静虑灭尽定在非想非非想处。复次相续亦有差别。无想定在异生相续灭尽定在圣者相续。复次入无想定时作出离想入灭尽定时作止息想。复次入无想定时唯厌于想。入灭尽定时通厌想受。复次入无想定时唯欲灭想。入灭尽定欲灭受想。复次入无想定时灭色界系心心所法。入灭尽定时灭无色界系心心所法。复次入无想定时。灭第四静虑心心所法。入灭尽定时。灭非想非非想处心心所法。复次无想定招色界异熟。灭尽定招无色界异熟。复次无想定招第四静虑异熟。灭尽定招非想非非想处异熟。复次无想定唯顺生受异熟。灭尽定顺生后不定受异熟。故有差别。尊者世友作是问言。无想定灭尽定何差别。答一名无想定。一名灭尽定。故有差别。又界地相续想厌欲乐。所灭异熟皆有差别。广说如上。又异生入无想定感无想处果。圣者入灭尽定感有顶处果。又无想定令诸异生受色界异熟果。灭尽定令诸学者受无色界异熟果。令无学者受无色界等流果。是谓无想定灭尽定差别。

问八解脱中世尊何故唯说第三第八解脱。名身作证非余耶。如契经言。净解脱身作证。想受灭解脱身作证。答有余契经于八解脱。世尊皆说名身作证。如大因缘经中。佛于八解脱一一皆说身作证具足住故。问虽少经中于八解脱说身作证。于多经中唯说二种名身作证。何故尔耶。答此二解脱八解脱中。名义最胜。是故偏说。有说。此二解脱俱用加行功力所证故。有说。此二各居一界边谓净解脱居色界边。想受灭解脱居无色界边。有说。此二解脱各居一地边。谓净解脱在第四静虑边。想受灭解脱在非想非非想处边。有说。净解脱于大种所造色聚边际而立。想受灭解脱于心心所法聚边际而立。有说净解脱虽取色净相。而不起烦恼。以殊胜故。世尊安立身作证名想受灭解脱。以无心故。在身非心身力所起非心力起。是故世尊说为身证。有说。于契经中说八解脱身作证者。皆以此二解脱故得名身证。由此等义故。唯二种说身作证具足住者。有多处说具足住声。谓或有处于色蕴少分说具足住。或有于善五蕴说具足住。或有于善四蕴说具足住。或有于不相应行蕴一分说具足住。或有于寂灭涅槃说具足住于色蕴一分说具足住者。如伽他说。

于妙慧圣教  具足住尸罗

一切皆贤善  多功德宝藏

于善五蕴。说具足住者。如说。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具足住。于善四蕴说具足住者。如说。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于不相应行蕴一分说具足住者。如此八解脱中。说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于寂灭涅槃说具足住者如说。于涅槃身作证具足住。

问灭尽定有几种类。有说。有四。谓具缚者所起。离上三品者所起。离中三品者所起。离下三品者所起。种类各别故。复有说四。谓离六七八九品染者所起。各以为一彼说具缚者。乃至离五品染者。皆未能起此定故。有说。此定有九种。谓离上上品者所起。乃至离下下品者所起。唯具缚者不能起故。有说。此定有十种。谓具缚者所起。乃至离下下品者所起。问若具缚者能起此定。诸异生类何不能起。答缚有二种。一见所断二修所断。于有顶中若缺见所断缚具修所断缚者能起此定。具二缚者则不能起。如是说者。此灭尽定有十一种谓具缚者所起。离上上品者所起。乃至离下下品者所起。时解脱阿罗汉练根得不动者所起。问此十一种体有异耶。有说。不异。问若尔何故说十一。答由位别故非体有异。有说。此十一种其体各异。随位所起种类别故。问若尔具缚者所起。乃至时解脱阿罗汉练根得不动者。所起差别云何。答有具缚时起灭尽定。即彼进断一品染时。复起灭尽定。彼于尔时先所起者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前。今所起者得亦在身。成就亦现前。即彼乃至从时解脱练根得不动。彼于尔时前诸位中所起灭定得而不在身。成就不现前。今不动位所起灭定得亦在身。成就亦现前。由此应知体类各别。

问此定有上中下品类别不。若有者。施设论说云何通。如彼说。灭无差别。若无者佛独觉声闻所起无胜劣耶。有说。此定无上中下。问施设论说灭无差别。虽已善通而佛独觉声闻所起无胜劣耶。答体无胜劣。皆以心心所灭为其性故。但由加行说有差别。谓佛起此定不由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如是说者。此灭尽定有上中下品类差别。问三乘所起有胜有劣。虽已善通。施设论说灭无差别当云何通。答依能断灭心心所法无差别义说无差别。而灭尽定是有为故。如余有为有上中下。由随根性阶分异故。谓佛所得是上。独觉所得是中。声闻所得是下。声闻乘中有多差别。且有学位具缚所起为下下。乃至断八品所起为上上。无学位中退法种性所起为下下。乃至学得不动种性所起为上下。余本得不动种性所起为上中。波罗蜜多声闻所起为上上。一一种性中根品差别所起。各有上中下品类差别。是故灭定有多品类。问此灭尽定几物为体。有说。此定一物为体。若灭现前即名无心故。问云何一灭刹那现前即名无心。答如一受刹那现前即名有受。一想刹那现前即名有想。一识刹那现前即名有识。如是一灭刹那现前即名无心。斯有何过。有说。此定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及心灭故。有说。此定二十一物为体。以十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及心灭故。如是说者。随灭尔所心心所法。即有尔所物现前为此定体。问此灭尽定自体既尔。其相云何。答自体即相。相即自体。以一切法不可离体别说其相。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此灭尽定解脱为相。故作是说。住此定者心心所法解脱。胜解脱。极胜解脱。离系。胜离系。极胜离系。问此定不能断诸烦恼。如何可说住此定者心心所法解脱等言。答住此定者心心所法暂时解脱。乃至暂时极胜离系。故说此言。非谓此能断诸烦恼。

有如是说。若法想微细为因。微微为等无间。不与彼俱。非不成就。是谓解脱问此说何法。有说。此说灭尽定若作是说。此说灭定者。彼说此定想微细为其因。谓一因即同类因。微微亦与作因。谓一因即同类因。亦与作等无间缘。若作是说。此说灭尽定者。彼应说。若法想微细为因。微微为等无间。不应说。不与彼俱。以彼灭定正现前故。应说。非不成就。以住定时彼成就定故。有说此说出定心。若作是说。此说出定心者。彼说此出定心想微细为其因。谓一因即同类因。微微亦与作因。谓一因即同类因。亦与作等无间缘。若作是说。此说出定心者。彼应说。若法想微细为因。微微为等无间。应说。不与彼俱。以住定时彼出定心不现前故。应说。非不成就以住定时彼成就出定心故。由此证知。彼先得出定心。有说。此说入定心。若作是说。此说入定心者。彼说。此入定心想为其因。谓一因即同类因。微细亦与作因。谓一因即同类因。亦与作等无间缘。若作是说。此说入定心者。彼应说。若法想为其因。微细为等无间。应说。不与彼俱。以住定时彼入定心不现前故。应说非不成就以住定时彼成就入定心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二

猜你喜欢
  卷一百(西晋居士聂道真译)·佚名
  卷第七·佚名
  卷第三·霁仑超永
  卷第八·昙噩
  宗镜录卷第八十七·延寿
  大乘起信论义疏上之上·慧远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二卷·佚名
   第七十二則 百丈問雲巖·胡兰成
  贺俞交通部长电·太虚
  卷六十·佚名
  千岩和尚语录·千岩元长
  俱舍论记 第三卷·普光
  经序·佚名
  第二十二章 圣者无著兄弟时代·多罗那他
  卷第三十·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中·唐圭璋

      中号澹翁,婺州(今浙江金华)人。   瑞鹤仙   用陆淞韵   睡馀抛倦枕。忆篆鼎香销,起来慵整。晴光破清冷。正柳黄梅淡,染金匀粉。茶瓯隽永。试经行、桐花旧井。记前回、未绿鸥波,近日燕芹青尽。   因省。春风如旧

  • 虞俦·唐圭璋

      俦字寿老,宁国人。隆兴初,入太学。举进士。绍熙元年(1190),国子监丞,直秘阁。绍熙五年(1194),知胡州。庆元二年(1196),知婺州。六年(1200),以太常少卿使金。嘉泰间,累官兵部侍郎,奉祠卒。有尊白堂集。   满庭芳   蜡梅   色

  • 古诗镜卷三十六·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三十六 明 陆时雍 编 谐语 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叶陵之反】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为虺弗摧行将为蛇【叶唐何反太公兵法引黄帝语

  • 卷三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三十预宴一百十三人诗一百二十七首【马甲】满 常【年七十五】忆昔金川师摧碉奋犂庭庙谟制全胜乃设健鋭营云梯嶤嶤登如飞马射歩射虞张机腾空跃马不动衣刀鞭花舞两手挥驾船驶

  • 谢罪以后·闻一多

    朋友,怎样开始?这般结局? “谁实为之?”是我情愿,是你心许? 朋友,开始结局之间, 演了一出浪漫的悲剧; 如今戏既演完了, 便将那一页撕了下去, 还剩下了一部历史, 十倍地庄严,百般地丰富,—— 是更生底灵剂,乐园底基础!朋友!让舞台上的经

  • 卷四·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四天象月赋           【汉】公孙乘月出皦兮君子之光鹍鸡舞于兰渚蟋蟀鸣于西堂君有礼乐我有衣裳猗嗟明月当心而出隠悬岩而似钩蔽修堞而分镜既少进以增辉遂临庭而高映炎日匪明皓

  • ◎刘玉凤之哀史(始乱之终弃之张生毋乃不情)·李定夷

    奉天要人某甲,于民国四年秋间,在任师长任内,为大公子完姻。一时军政商警绅学各界重要人物,无不往贺,颇极其盛。甲兴高采烈,将省城以内之着名女大鼓(即说大鼓书的)、耍艺者(即变戏法的)、说相声者暨坤名剧角,全行召至府中,为博贺客

  • 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下·袁枢

    宋 袁枢 撰宋文图恢复宋文帝元嘉七年帝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三月戊子诏简甲卒五万给右将军到彦之统安北将军王仲徳兖州刺史竺灵秀舟师入河又使骁骑将军段宏将精兵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刘徳武将兵一万继进后将军

  • 奚传·欧阳修

    奚,也是东胡种,被匈奴打败后退守乌丸山,汉时曹操曾斩杀手下帅将蹋顿,就是奚的后代。后魏时他们自称库真奚,居于鲜卑的旧地,在京师东北四千多里。其地东北接契丹,西连突厥,南为白浪河,北连靅国。与突厥同俗,逐水草而放牧,以毡庐为

  • 王建立传·欧阳修

    王建立,辽州榆社人。唐明宗当代州刺史,用建立当虞候将。庄宗曾经派女奴到代州祭墓,女奴侵扰代州百姓,建立捉住鞭打她们。庄宗发怒,想杀他,明宗庇护得免。明宗在魏反,入京,曹皇后、王淑妃都在常山,建立杀常山监军并其守军,保护了

  • 刘光世传·脱脱

    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人,刘延庆的第二个儿子。当初以荫补为三班奉职,历任..延路兵马都监、蕲州防御使。方腊起义后,刘延庆任宣抚司都统,派遣刘光世自率一军赴衢、婺州,出其不意击破方腊。方腊平定之后,朝廷命令刘光世为耀州观

  • 卷一百七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鲁文公十八年莒纪公生太子仆又生季佗爱季佗而黜仆且多行无礼於国仆因国人以弑纪公以其宝玉来奔纳诸宣公公命与之

  • ●目錄·佚名

    緣起 職名 三通館 總裁 纂修兼總校 纂修兼校對官 滿纂修官 提調官 收掌官 武英殿修書處 總理 總裁 提調 校對 監造 總目 凡例 卷一 食貨一 田制一 民田 卷二 食貨二 田制二

  • 隐公(元年~十一年)·左丘明

    【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隐公元年【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

  • 复王实居士书·太虚

    展读惠书,洵卓然不为环境笼罩,能自抽其智种灵苗于火宅之中者!惟似甚戚戚于家狱之不能超出,则当观家性空,了无逼迫,自可安忍一切艰辛苦难,而于其中成就波罗密行焉。若家事能舍离者,开春元初,即来院修持学习二三载,亦未始非成满二

  • 目录·佚名

    卷首序文卷上住荆州天王禅寺语录当阳度门禅寺语录卷下荆州菩提场语录荆州报恩禅寺语录机缘入室偈颂佛事塔记(附)法澜澂禅师语录目录

  • 拟寒山诗·中峰明本

    梅村居士张守约追拟五台居士陆光祖订正寒山三百篇篇篇是警策或歌廊庑间或书院宇壁当时国清寺僧行如云集有耳胡不闻有眼胡不识寒山出寒山拾得蹃拾得丰干自丰干三圣同混迹闾丘太守至当下齐言出拍手归去来云山高突兀子拟

  • 得无垢女经·佚名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辨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