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阿毗达磨发智大毗婆沙论序

问谁造此论。答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种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谁能究竟等觉开示。若尔此中谁问谁答。或有说者。尊者舍利子问。佛世尊答。复有说者。五百阿罗汉问。佛世尊答。有作是说。诸天神问。佛世尊答。有余师说。化苾刍问。佛世尊答。所以者何。诸佛法尔所知法性。于诸世间定应开示。然无问者。尔时世尊化作苾刍。形容端正众所乐见。剃除须发服僧伽胝。令彼请问佛世尊答。犹如征问义品因缘。问若尔此论何故传言。尊者迦多衍尼子造。答由彼尊者受持演说广令流布。是故此论名称归彼。然是佛说。复有说者。此论即彼尊者迦多衍尼子造。问岂不前言以一切种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谁能究竟等觉开示。云何彼尊者能造此论耶。答以彼尊者亦有微妙甚深猛利善巧觉慧。善知诸法自相共相。通达文义及前后际。善解三藏离三界染成就三明。具六神通及八解脱。得无碍解。获妙愿智。曾于过去五百佛所。积修梵行发弘誓愿。我于未来释迦牟尼佛般涅槃后造阿毗达磨。故如是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弟子众中。法尔皆有二大论师任持正法。若在世时如尊者舍利子。若般涅槃后如尊者迦多衍尼子。故彼尊者以愿智力观法所益而造此论。问若尔佛说阿毗达磨。何者是耶。答世尊在世于处处方邑。为诸有情以种种论道。分别演说阿毗达磨。佛涅槃后或在世时。诸圣弟子以妙愿智。随顺纂集别为部类。是故尊者迦多衍尼子佛去世后。亦以妙愿智随顺纂集造发智论。谓于佛说诸论道中安立章门。摽举略颂造别纳息制总蕴名。谓集种种异相论道。制为杂蕴。集结论道制为结蕴。集智论道制为智蕴。集业论道制为业蕴。集大种论道制为大种蕴。集根论道制为根蕴。集定论道。制为定蕴。集见论道制为见蕴。犹如一切邬拖南颂。皆是佛说。谓佛世尊于处处方邑。为种种有情随宜宣说。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转得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此亦如是。阿毗达磨本是佛说。亦是尊者随顺纂集。又若佛说若弟子说不违法性。世尊皆许苾刍受持。故彼尊者展转得闻。或愿智力观察纂集。为令正法久住世故制造此论。

复次诸佛出世皆说三藏。谓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如是三藏有何差别。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一切佛教从一智海之所生故。随一觉池之所出故。等力无畏所摄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复有说者。亦有差别。且名即差别。谓此名素怛缆。此名毗奈耶。此名阿毗达磨。复次依处亦有差别。谓若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若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若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问于一切中一切可得。谓素怛缆中亦有依增上戒增上慧论道。毗奈耶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慧论道。阿毗达磨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戒论道。如是三藏应无差别。答依增胜说。谓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增胜。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增胜。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增胜。有作是说。素怛缆中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毗奈耶中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慧论道即阿毗达磨。阿毗达磨中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依增上心论道即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即毗奈耶。故由依处亦有差别。复次所显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次第所显。谓素怛缆中应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无间宣说彼品若毗奈耶缘起所显谓毗奈耶中。应求缘起。世尊依何缘起制立彼彼学处。阿毗达磨性相所显。谓阿毗达磨中应求诸法真实性相。不应求彼次第缘起。或前或后或无缘起俱无过失。复次等流亦有差别。谓素怛缆是力等流。毗奈耶是大悲等流。阿毗达磨是无畏等流。复次所说亦有差别。谓种种杂说是素怛缆。说诸学处是毗奈耶。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是阿毗达磨。

复次所为亦有差别。谓未种善根者令种善根故说素怛缆。已种善根者令相续成熟故说毗奈耶。相续已成熟者令得正解脱故说阿毗达磨。

复次分位亦有差别。谓依始业位说素怛缆。依已串习位说毗奈耶。依超作意位说阿毗达磨。

复次进趣亦有差别。谓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说素怛缆。已入正法令受持学处故说毗奈耶。已受持学处令通达诸法真实相故说阿毗达磨。是故三藏亦有差别。

问何故尊者造此论耶。答为饶益他故。谓彼尊者作是思惟。云何当令诸有情类于佛圣教无倒受持。精进思惟筹量观察。由此无量烦恼恶行不现在前。便得悟入甚深法性。故造斯论。譬如有人为饶益他故于黑闇处然大明灯。令有目者见种种色。尊者亦尔为饶益他于佛灭后制造此论。令有智者入深法性。又如诸佛为饶益他。开示演说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所以者何。诸有情类。虽有因力若无缘力而觉发者。终不能修胜进之行。要遇缘力乃能修行。譬如池中虽有种种嗢钵罗等众妙莲华。若日月光不照触者。则不开发出种种香。要日月光之所照触。乃得随类开发出香。又如闇中有种种物。若无灯照终不可见。要假灯照乃得见之。有情亦尔。虽有因力若无缘力。广说如前。如有颂言。

譬如闇室中  虽有种种物

无灯闇所隐  有目不能见

如是虽有智  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  分别善恶义

譬如有目者  因灯见众色

有智依多闻  能别善恶义

多闻能知法  多闻离不善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又如经说。有二因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如理作意。又契经说。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亲近善友。二从他闻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复有经言。若我弟子一心属耳听闻正法能断五盖。及能修行七觉分满。故如诸佛为饶益他说十二分教。如是彼尊者为饶益他制造此论。复次为破无明闇故。如灯破闇能发光明。阿毗达磨亦复如是。破无明闇发智慧明。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显无我像故。譬如镜面极善磨莹。种种色像皆于中现。阿毗达磨亦复如是。分别诸法自相共相。令无我像分明显现。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度生死河故。如牢船筏百千众生依之无畏从河此岸渡至彼岸。阿毗达磨亦复如是。无数诸佛及诸有情。依之无畏。从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照契经等故。如人执灯入诸闇室。能见众色而无迷乱。如是行者以阿毗达磨照契经等义而无迷惑。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观察善等诸法故。如别宝人能善观察金刚等宝。阿毗达磨亦复如是。能善分别善等诸法。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为显阿毗达磨。诸大论师不倾动故。如妙高山踞金轮上一切猛风摇鼓飘击不能倾动。阿毗达磨诸大论师。亦复如是。住净尸罗。诸恶见者轻毁邪论不能摧伏。故彼尊者制造此论。复次尊者以三因缘制造此论。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遮计我故。增益智者。谓于内外诸经论中。令智增益无有能如阿毗达磨。开觉意者。谓诸有情无明所昏。如睡未觉不能了知。何者是遍行。何者非遍行。何者自界缘。何者他界缘。何者有漏缘。何者无漏缘。何者有为缘。何者无为缘。云何为摄。云何相应。云何因。云何缘。谁成就。谁不成就。何者顺前句。何者顺后句。何者四句。何者如是句。何者不如是句。于如是等所知境中。令诸有情开发觉意。无有能如阿毗达磨。遮计我者。尊者所造阿毗达磨。未曾说有补特伽罗。恒显诸行空无有我。以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彼尊者制造此论。

问阿毗达磨。自性云何。答无漏慧根。以为自性。一界一处一蕴所摄。一界者谓法界。一处者谓法处。一蕴者谓行蕴。若兼相应及取。随转三界二处五蕴所摄。三界者谓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者谓意处法处。五蕴者谓色蕴乃至识蕴。如契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无有谄诳。诸有所问皆为了知不为娆乱。我以甚深阿毗达磨恣彼意问。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无漏慧根。

又契经说。此筏蹉氏及善贤外道并梵寿婆罗门。皆于长夜其性质直无谄无诳。诸有所问皆为了知不为娆乱。我以甚深阿毗达磨恣彼意问。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无漏慧根。又如佛告西你迦言。我有甚深阿毗达磨。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浅智之所能及。所以者何。汝于长夜异见异忍异欲异乐。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空无我及如实觉。所以者何。以彼外道恒妄计我。空无我性非彼所及。又如佛告邬陀夷言。汝是愚夫盲无慧目。云何乃与上座苾刍共论甚深阿毗达磨。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灭定退及如实觉。又如佛告阿难陀言。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诸缘起。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因缘性及如实觉。又契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缘性缘起此处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非寻思境。唯有微妙聪睿智者。乃能知之。复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依皆永舍离。爱尽离染寂灭涅槃。此最甚深难见难觉。广说如前。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因缘性及彼寂灭并如实觉。又如佛告阿难陀言。复有甚深阿毗达磨。谓有余法相似甚深我于其中自觉正说。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诸见趣及如实觉。又契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甚深故难见。难见故甚深。此中何者甚深阿毗达磨。谓一切法性及如实觉。虽此等经中随别意趣作种种异说。然阿毗达磨胜义自性唯无漏慧根。即由此故发起世间修所成慧。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以能别观四圣谛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又由此故发起殊胜思所成慧。谓不净观持息念等。以能别总观诸蕴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又由此故发起殊胜闻所成慧。分别诸法自相共相建立诸法自相共相。害实物愚及所缘愚。以于诸法不增减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又由此故发起殊胜生处得慧。以于三藏十二分教能受能持思量观察不谬转故。亦得名为阿毗达磨。复由如是资粮摄持无漏慧根转得明盛。是故亦名阿毗达磨。

问若阿毗达磨唯无漏慧根为自性者。何故此论复名阿毗达磨。答阿毗达磨具故亦名阿毗达磨。如处处经中于彼彼具立彼彼名。此亦如是。谓如于乐具立以乐名。如伽他说。

食所乞食乐  衣随得衣乐

经行山林乐  栖隐岩窟乐

饮食衣等体实非乐。胜义乐者谓诸乐受。或有说者。亦轻安乐。然衣食等是乐具故。于伽他中亦说为乐。又如于垢具立以垢名。如伽他说。

女是梵行垢  女损害众生

苦梵行所净  非由水能洗

女实非垢。胜义垢者谓贪嗔痴。然伽他中说女为垢。是垢具故。又如于漏具立以漏名。如说七漏是损害是烧然是苦恼。根等实非漏。是漏具故立以漏名。胜义漏唯三。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又如于随眠具立随眠名。如契经说。苾刍当知。色是随眠随增随死。若随增即随死。若随死即随取。若随取即随缚。色非随眠。胜义随眠唯有七种。然经说色是随眠者。随眠具故。又如于味具立以味名。如契经说。苾刍当知。眼味妙色。色是魔钩。眼实非味。胜义味者谓所生爱。然契经说。眼味色者是味具故。又如于欲具立以欲名。如契经说。欲者是何。谓五妙欲。又如颂言。

如是五妙欲  可爱可欣乐

可意欲所牵  能令心染著

色等非欲。胜义欲者。谓于彼爱然经颂说。彼是欲者是欲具故。又如于退具立以退名。如契经说。有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一营事业。二乐戏论。三和诤讼。四好远行。五遇长病。非营事等是能退体。胜义退者。谓一切不善有覆无记法。然契经中说营事等是能退者。谓退具故。又于业具立以业名。如契经说。有三种意。故思恶不善业。若作增长感非爱异熟。谓贪欲嗔恚邪见。非贪欲等是实意业胜义意业。谓意俱思。然契经中名意业者。谓是不善意业具故。又如于异熟因具立异熟因名。如彼尊者无灭所说。我由一食异熟因故。七生天上七生人中。于最后身得尽诸漏。非即一食是异熟因。胜义异熟因者。谓诸不善善有漏法。然彼尊者即说一食为异熟因。是彼具故。如于此等处处经中以彼彼名说彼彼具。此论亦尔。是阿毗达磨具故亦名阿毗达磨。如是胜义阿毗达磨自性。唯是无漏慧根。一界一处一蕴所摄。若兼相应及取随转三界二处五蕴所摄。余资粮等皆是世俗阿毗达磨。是名阿毗达磨自性。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以何义故名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诸论师言。于诸法相能善决择能极决择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于诸法性能善觉察能善通达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于诸法现观作证故。名阿毗达磨。复次法性甚深能尽原底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诸圣慧眼由此清净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善显发幽隐法性故。名阿毗达磨。所知法性无始幽隐。离此无有能显发故。复次所说法性无有乖违故。名阿毗达磨。若有能于阿毗达磨自相共相极善串习。必无有能如法问难。令于法性有少违故。复次能伏一切外道他论故。名阿毗达磨。阿毗达磨诸大论师。邪徒异学无能敌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常能决择契经等中诸法性相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于十二支缘起法性善觉了故。名阿毗达磨。复次以能现观四圣谛法故。名阿毗达磨。复次善说修习八圣道法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证涅槃故。名阿毗达磨。复次能于诸法以无量门数数分别故。名阿毗达磨。大德说曰。于杂染清净系缚解脱流转还灭法。以名身句身文身次第结集安布分别故。名阿毗达磨。胁尊者言。此是究竟慧。此是决断慧。此是胜义慧。此是不谬慧故名阿毗达磨。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求解脱者修正行时。能为分别所未了义。谓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趣灭道。此是加行道。此是无间道。此是解脱道。此是胜进道。此是向道。此是得果。能正分别如是等义故。名阿毗达磨。法密部说。此法增上故。名阿毗达磨。如有颂言。

慧于世间尊  能决择趣向

以正了知故  老死尽无余

化地部说。慧能照法故。名阿毗达磨。如契经说。一切照中我说慧照最为上首。譬喻者说。于诸法中涅槃最上。此法次彼故。名阿毗达磨。声论者言。阿谓除弃。毗谓决择。此法能除弃决择故。名阿毗达磨。何所除弃。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何所决择。谓蕴界处缘起。谛食及沙门果菩提分等。尊者佛护作如是说。阿毗者。是助言显现前义。此法能引一切善法。谓诸觉分皆现在前故。名阿毗达磨。尊者觉天作如是说。阿毗者。是助言显增上义。如增上慢者名阿毗慢。增上觉者。名阿毗觉。增上老者名阿毗老。此亦如是。此法增上故。名阿毗达磨。尊者老受作如是说。阿毗助言显恭敬义。如恭敬稽首者名阿毗稽首。恭敬供养者名阿毗供养。此亦如是。此法尊重可恭敬故。名阿毗达磨。

问何故此论名发智耶。答诸胜义智。皆从此发此为初基。故名发智。复次此论应名智安足处。诸胜义智此为根本依此而立。是故名为智安足处。复次诸勇健智此最能发。发勇智缘故名发智。复次诸智彼岸依此能到故名发智。开发诸法自相共相。无有能如此论者故。复次世出世智。皆依此发智之妙门故名发智。

问此论胜利其相云何。答随顺解脱断除系缚。顺空无我违我我所。显无我理遮数取趣开觉意息昏迷。遣愚痴生智慧。断疑网与决定。背杂染向清净。诃流转赞还灭。舍生死得涅槃。摧破一切外道邪论。成立一切佛法正论。此论胜利其相如是。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显庆元年七月廿七日于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弘法寺沙门嘉尚笔受

  ·大慈恩寺沙门明珠证义

  ·大慈恩寺沙门惠贵证义

  ·大慈恩寺沙门法祥证义

  ·西明寺沙门慧景证义

  ·大慈恩寺沙门神泰证义

  ·大慈恩寺沙门普贤证义

  ·大慈恩寺沙门善乐证义

  ·大慈恩寺沙门迁玄缀文

  ·大慈恩寺沙门静迈缀文

  ·西明寺沙门慧立缀文

  ·西明寺沙门玄则缀文

  ·大慈恩寺沙门义褒正字

  ·大慈恩寺沙门玄应正字

  ·西明寺沙门神察执笔

  ·大慈恩寺沙门辩通执笔

  ·同州魏伐寺沙门海藏笔受

  ·大慈恩寺沙门神昉笔受

  ·西明寺沙门嘉尚笔受

  ·大慈恩寺沙门大乘光笔受

夫物情斯感。资于教悟。大圣贻则。寔启疑徒。而先匠译辰。篾尔无纪。爰使后学积滞疑怀。今故具书。以彰来信。愿传写之俦。与余同志。庶几弥劫。永无惑焉。

大唐中大夫内侍护军佛弟子观自在。敬写西域新翻经论。愿毕此余生。道心不退。庶以流通未闻之所。窃以佛日西沈。正法玄谢。慧流东渐。像教方传。希世之符。奥义宣于贝叶。非常之宝。至赜发于龙宫。挹其冲源。截暴河而遐逝。游其玄阃。出朽宅而长驱。玄奘法师者。释门之龙象。振旦之鹙鹭。逾葱山而励学。赍梵文而旋止。杀青甫就永事。流通士方涯多。幸预闻正法。植因或爽。禀质不全。今罄兹寸禄。缮斯奥旨。片言只字。具经心目。亲蒙口决。庶无乖舛。以斯福祉。奉福

太宗文皇帝。即御 皇帝王公卿士。六姻亲族。凡厥黎庶。及跂行喘息。平等熏修。乘此胜基。方升正觉。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七(第十诵之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五·澄观
  卷第三十四·元来
  卷第十八·道宣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欧阳竟无
  卷五·佚名
  相宗络索·王夫之
  四分僧戒本(昙无德出)·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六·佚名
  卷之三·佚名
  覆周亮才先生书·太虚
  维摩诘经纪闻叙·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八·彭定求

        卷458_1 【病中诗十五首·初病风】白居易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肘痹宜生柳,头旋剧转蓬。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卷458_2 【病中诗十五首·枕上作】白居易   风疾侵

  • 晁端礼·唐圭璋

      端礼字次膺,其先澶州清丰人,家彭门(今馀州)。生于庆历六年(1046)。举熙宁六年(1073)进士。两为县令,忤上官,坐保早事中以危法,废徙。政和三年(1113),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卒,年六十八。词有闲适集,不传。今传者有闲斋琴趣外篇六卷

  • 蔡確·唐圭璋

      確字持正,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景祐四年(1037)生。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知制诰、御史中丞、参政知事。元丰五年(1082),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元祐元年(1086),罢工知陈州。夺职、徙安州、又移邓州。坐讥讪,责英州别驾、新州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汤显祖

    第二十一齣 谗快【缕缕金】〔宇文笑上〕口裏蜜。腹中刀。奸雄谁似我逞英豪。来的遵吾道。那般痴老。一万重烟瘴怎生逃。家门尽休了。学生谗臣宇文融便是。一不做。二不休。卢生那厮开河三百里。开边一千里。可谓扶天翊

  • 卷七十五·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七十五明 高棅 编五言排律五大家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按唐纪宗八月五日生宴百官于花萼楼下百官因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中秋节王公以下献镜及承露囊此诗大厯四年秋潭州作】自罢千秋节频伤八

  • ●英雄成败·沈泰

    (山阴子若孟称舜编钱塘彦雯汪€评西湖启我沈时佑、飞卿曹兆龙阅) 【菩萨蛮】(〔末上开场〕几人载酒看花坐,几人布被蒙头卧。谁弱与谁雄?同生蜗角中。兴亡如过电,得失浮云变。怅怅几时休?看看尽白头。) 气黄巢称兵造反,众节度

  • 列传第二十五 袁 昂子君正·姚思廉

    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祖询,宋征虏将军、吴郡太守,父抃,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举兵奉晋安王子勋,事败诛死。昂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庐山,会赦得出,犹徙晋安。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

  • 两汉笔记卷四·钱时

    宋 钱时 撰武帝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防问以古今治道广川董仲舒对曰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则徳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懈书云懋哉懋哉皆彊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四 搬到哈尔滨·溥仪

    在开往哈尔滨的列车上,只有几个年轻些的人还有点兴趣谈天说笑,愿意跟看守员打打“百分”,其他的人则很少说话,即使说起来声调也不高。车厢里大部分时间都是沉寂的。有不少人夜里睡不着,白天吃不下。我虽然不像回国时那样

  • 弘一法师经历概要·李叔同

    弘一法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巨大,这让众多人渴望进一步了解他,现将法师的个人简单自述与大家共同分享,以期满足人们想要更多了解弘一法师的愿望。初到世间的慨叹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

  • 卷第一百二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第一百二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二十祭先圣先师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先师孔子于国学礼志洪武定制每嵗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

  • 卷十四·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十四宋 王昭禹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治直吏反】【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使之懋迁有无阜通货贿者莫大于市然利之所在民所竞趋茍无官以司之则智诈愚勇陵弱攘夺诞慢决性命之情以争无所

  • 成公·成公三年·左丘明

    【经】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辛亥,葬卫穆公。二月,公至自伐郑。甲子,新宫灾。三日哭。乙亥,葬宋文公。夏,公如晋。郑公子去疾帅师伐许。公至自晋。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大雩。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啬

  • 卷五十·佚名

    △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上尔时护世四大天王,见於无量阿僧祇众。天龙夜叉乃至迦吒富单那等。种种色种种形种种欲种种行种种性。彼等众生性无慈愍。於诸众生常起瞋恚恼害之心。不观後世可怖畏事。无所系属无所护持。是等

  • 妙行无住分第四·朱棣

      复次。须菩提。   【王日休曰】谓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也。此乃叙经者自谓。   【颜丙曰】复次。乃再说也。   【李文会曰】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疏钞

  • 佛教与中国女学·太虚

    ──二十九年四月在星嘉坡静芳女校讲──今天承贵校长约来参观,因此得与诸位相见。我知道星洲的学生,非常爱国,对于祖国募捐很为努力;而于国际情形亦均能明了,这是不用多说了。现在从佛教与中国的女子关系说一点:中国人通俗

  • 卷第十四·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四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非韩上 非韩子三十篇(并叙) 叙曰。非韩子者公非也质于经以天下至当为之。是非如俗用爱恶相攻。必至圣至贤乃信吾说之不苟也。其书三十篇。仅三万余言。 第一 韩子议论拘且

  • 柏岩感旧诗话·赵炳麟

    诗话著作。近人赵炳麟撰。赵炳麟,字竺垣,号柏岩,全州(今属广西)人。光绪十七年(189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监察御史,清亡不仕。有《赵柏岩集》。《柏岩感旧诗话》三卷,以记光绪朝及民国初年事为主,因事而存诗。赵炳麟身为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