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百八十八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八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

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依金出金刚。依金刚能坏石等坚物。胁尊者言。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是生得慧。依生得慧起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种子生芽。依芽生茎。依茎生枝叶。依枝叶生花果。问此三念住何差别。有说。名则差别。谓此名闻所成念住。乃至此名修所成念住。有说。闻所成念住一切时依名于义转。谓素怛缆说有何义。毗柰耶说有何义。阿毗达磨说有何义。邬波拖耶说有何义。阿遮利耶说有何义。余书论说有何义。思所成念住或依名。或不依名于义而转。修所成念住一切时离名于义转。譬如三人俱在池浴。初人未学浮。第二半学。第三善学。未学浮者一切时依岸浴。半学浮者或依岸或离岸而浴。善学浮者恒时离岸在中而浴。如第一人闻所成亦尔。如第二人。思所成亦尔。如第三人修所成亦尔。是谓此三念住差别。

问此闻思修所成念住。何界有几种。答欲界有二。谓闻思所成非修。所以者何。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染地。作意修时便堕思中故。色界有二。谓闻修所成非思。所以者何。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离染地。作意思时便堕修中故。无色界有一。谓修所成。然修所成亦不堕界。有余师说。欲界具有三种。余如前说。有说。欲色界各具三种。余如前说。有说。三界皆具三种。唯修所成亦不堕界。评曰。初说者好。问此诸念住谁为谁因。答闻为三种因。思唯思因非闻因。以彼劣故非修因。以界别故。修唯修因非闻因。以彼劣故非思因。以彼劣及界别故。谁为谁果。答闻唯闻果思闻思果非修。修闻修果非思。

问此三念住谁现前修几。答闻所成现前时唯修闻非思修。思所成现前时唯修思非闻修。此中闻思刹那现前时以习修故名修。非修未来以势劣故。则以此故唯修自不修他。修所成现前时能修三种。闻思自力虽不能修未来。而由他力有未来修义。

问闻思修所成念住。佛独觉声闻各有几种。答佛具三种而修所成为胜。以自然觉及具力无畏等功德故。独觉亦具有三而思所成为胜。以自思惟觉而无力无畏等功德故。声闻亦具三种而闻所成为胜。以从闻他音入圣道故。如说。

我圣弟子闻杖具足断不善法修习善法。复有三种念住。谓言说究竟念住。思惟究竟念住。出离究竟念住。应知此三则闻思修所成念住。如其次第。然闻等三种念住一切皆可名闻所成。如说。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离罪

多闻舍无义  多闻得涅槃

一切皆可名思所成。如说。思者是业。虑者是慧。彼所说虑则思所成。一切皆可名。修所成如说。云何应修法。谓一切善有为法。

问何谓念住加行。云何自相种性杂缘。及闻思修所成念住生起次第。答不净观持息念界作意。是谓念住加行。则此为先入自相种性身念住。则身念住为先入自相种性受念住。则受念住为先入自相种性心念住。则心念住为先入自相种性法念住。从自相种性法念住起杂缘法念住。从杂缘法念住起三义观。从三义观有闻所成身念住。先作无常乃至无我行相缘苦谛起次作因。乃至缘行相缘集谛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缘道谛起。从此无间有闻所成受念住心念住。各作十二行相缘三谛起亦尔。从此无间有闻所成法念住。先作无常乃至无我行相缘苦谛起次作因。乃至缘行相缘集谛起次作灭。乃至离行相缘灭谛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缘道谛起。从闻所成法念住无间。有思所成身念住作十二行相缘三谛起。从此无间有受念住作十二行相缘三谛起。从此无间有心念住作十二行相缘三谛起从此无间有法念住作十六行相缘四谛起。从思所成法念住有修所成法念住先作无常。乃至无我行相缘苦谛起次作因。乃至缘行相缘集谛起次作灭。乃至离行相缘灭谛起次作道。乃至出行相缘道谛起。如是缘四谛作十六行相法念住名为初暖。是谓念住加行所引自相种性杂缘。及闻思修所成念住生起次第。问何故闻思所成念住皆初起身念住缘三谛作十二行相。后乃起余念住。而修所成念住初则起法念住缘四谛作十六行相耶。答未曾得种性故。渐次得行相故。先观粗蕴后观细蕴。于五蕴中色蕴最粗。先观彼故初起身念住。然身受心皆三谛摄故。身念住缘三谛作十二行相。如是闻所成身念住。引起闻所成受念住。闻所成受念住引起闻所成心念住。闻所成心念住引起闻所成法念住。此闻所成法念住缘四谛作十六行相。闻所成四念住渐圆满已。便能引起思所成四念住。思所成四念住渐圆满已。复能引起修所成法念住。此曾得种性故于一切蕴行相坚住。故初则起法念住。先缘苦谛作四行相。乃至后缘道谛作四行相。如契经说。如是修直正愿念住能破无明发起于明。此中说。何名修直正愿念住耶。有作是说。此中说苦法智忍以此能破无明。则欲界见苦所断十随眠发起于明则苦法智。有说。此中说道类智忍以此能破无明。则色无色界见道所断十四随眠发起于明则道类智。有说。此中说金刚喻定以此能破无明。则非想非非想处软软品烦恼发起于明则尽智。有说。此中说一切无间道以此能破无明。则彼所断烦恼品发起于明则彼品解脱道胁尊者言。此中说方便善巧所摄受善慧名修直正愿念住。以此能破无明。则三不善根发起于明则三善根。

如薄伽梵说伽他言。

若丛网便著  无爱谁能将

佛所行无边  无迹何迹引

此中佛所行者。谓四念住。问佛为得念住边际而般涅槃。为不得边际而便般涅槃耶。设尔有何过。若言得者。何故说佛所行无边。若不得者。何故说佛得尽智时事善究竟。答有因缘故可言得边际。有因缘故可言不得边际。谓依牵引故可言得边际。依受用故可言不得边际。复次依获得故可言得边际。依在身故可言不得边际。复次依成就故可言得边际。依现前故可言不得边际。

如契经说。何谓非苾刍所行处。应言五妙欲。是何谓是苾刍所行处。应言四念住是。问五妙欲亦随入念住中。何故说非所行处耶。答依能观者故作是说。谓若不如理观名非所行处。若如理观名所行处。

如契经说。有三念住圣者应习。若有圣者善习此时乃应御众。云何为三。谓如来为弟子说法时起深怜愍义利悲心告言。此为利益此为安乐此为利益安乐。若弟子众恭敬属耳住奉教心。行法随法不越圣教受学学处。如来于彼亦不喜庆心不踊悦。唯住正舍正念正知。是名第一念住。若有圣者善习此时乃应御众。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时起深怜愍。乃至义利悲心告言。此为利益此为安乐此为利益安乐。若弟子众不恭敬不属耳不住奉教心。不行法随法违越圣教不受学学处。如来于彼亦不恚恨心无忧戚。唯住正舍正念正知。是名第二念住。若有圣者善习此时乃应御众。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时起深怜愍。乃至此为利益安乐。若一分弟子众恭敬属耳乃至受学学处。一分弟子众不恭敬不属耳乃至亦不受学学处。如来尔时于敬受者亦不欢喜心不踊悦。于不敬受者亦不恚恨心无忧戚。唯住正舍正念正知。是名第三念住。若有圣者善习此时乃应御众。问若尔者。但应有二念住。谓于敬受及于不敬受。云何说三种耶。答随众会有三故说三种。谓有众会一切敬受。有众会一切不敬受。有众会一分敬受。一分不敬受。是故随彼说三念住。问若尔。便应说七念住。谓前四及此三种。答此中三种则入前四。以俱是前杂缘外法念住所摄故。问佛说法时若皆敬受便应无三念住。若有不敬受者。将无世尊于非田非器雨正法雨。如是佛说法则为唐捐。答世尊为人说法欲令人解。若当人不解者亦有天能解之。如是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说法。所以者何。以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能解故不于非田非器而雨法雨。有说。佛说法时欲令彼彼有情得阿罗汉果。彼不得阿罗汉果而得不还果。故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说法。所以者何。以不得阿罗汉果故。念住有三。以得不还果故。不唐捐说法。复次佛说法时欲令彼彼有情得不还果。彼不得不还果而得一来果。广说如前。如是欲令得一来果。预流果。顺决择分善根。顺解脱分善根顺福分善根。展转次第广说亦尔。复次佛说法时欲令彼彼有情得现法果。彼不得现法果而能种当来善根故。念住有三亦非佛唐捐说法。广说如前。问何故弟子敬受教时。佛不生喜。不敬受时佛不生忧耶。答佛知有情有如是种性差别。恶意乐者行恶。善意乐者行善。若当恶意乐者行善可于彼生喜。善意乐者行恶可于彼生忧。但不如是。种性别故。如知外物种性差别。铁矿出铁金矿出金是故于销炼时。从铁矿得铁心不生忧。从金矿得金心不生喜。若当与此相违得者可生忧喜。然无是事种性异故。世尊亦尔。知诸有情种。性差别不生忧喜。有作是说。佛已善断爱恚法故。谓喜似爱忧似恚。佛于爱恚皆已善断。故无忧喜。复有说者。佛已善修空为根本而作是念。谁为恭敬者。谁为不恭敬者。唯空行聚故于众会不生忧喜。

如契经说。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净。谓四念住。乃至广说。问云何名一趣道。为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为以能超越一趣故。为以能超越一生故为以能通达一谛故。为以能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为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耶。设尔何过。若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者。则非一趣道界有三故。若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趣有五故。若以能超越一生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生有四故。若以能通达一谛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谛有四故。若以能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究竟有二种。一事究竟。二功用究竟故。若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者。亦非一趣道以道有多种。谓随信行道随法行道信胜解道见至道时解脱道不时解脱道故。云何言有一趣道耶。答则由前所说缘及余缘故名一趣道。由前所说缘者。谓以能超越一界故名一趣道。则无色界。以超此界者。更不生三界故。亦以能超越一趣故名一趣道。则天趣。以超此趣者更不往五趣故。亦以能超越一生故名一趣道。则化生。以超此生者更不受四生故。亦以能通达一谛故名一趣道。则道谛。以此谛从无始时来未曾得故。及未曾通达故。亦以趣一究竟故名一趣道。则事究竟。以修功用究竟皆为得事究竟故。亦以但有一道故名一趣道。则圣道。问岂不有随信行道乃至不时解脱道如是便有多道耶。答一切皆是趣苦灭行故说名一道。如趣苦灭行。如是趣有灭。世间灭。生死灭。流转灭。生老病死灭行说亦尔。是名由前所说缘故。名一趣道。及余缘故者。谓无异趣故不退还故。至不退解脱故。至背五趣之一趣故。如说涅槃是阿罗汉趣。由如是义名一趣道。复有说者。能对治异道故名一趣道。谓诸外道或执不食为道。或执随日转为道。或执卧灰饮风服水茹菜啖果裸形粗衣卧不平等各以为道。佛为对治彼异道故说一趣道。此意义言。彼种种道皆非真道但是恶邪妄道。是不善士所习近道。非诸善士所习近道。所以者何。真道唯一。谓四念住。或有说者。能趣一解脱宫门故名一趣道。此中应引嗢底迦经所说喻。如彼说。佛告嗢底迦。如国边城。其墙坚厚却敌楼橹埤堄寮窗并皆严备。唯有一门委一人捉。其人聪慧多闻善习应入者听不应者止。彼每巡城察之乃至不见兽往来处。况余门耶。嗢底迦当知。彼守门者。虽不知日日有尔所有情入城出城。然其定知诸有入出皆由此门不从余门。如是如来虽不作意知尔所有情已般涅槃。尔所有情当般涅槃。然其定知诸有情类已般涅槃未般涅槃。皆由此道不依余道。是故以能趣一解脱宫门故名一趣道。

问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为是一趣道不。若是者。何故彼经唯说念住名一趣道。不说余耶。若非者何故唯念住是一趣道非余耶。答应说彼亦是一趣道。问若尔者何故彼经而不说耶。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有说。若说念住当知亦已说正断等。有说。念住是一趣亦是道。正断等是一趣而非道。以非一切皆是慧故。有说。念住从初业地乃至尽无生智作用恒胜。正断等不尔。有说。念住能分别诸法自相共相能建立诸法自相共相。能害事愚及所缘愚。于诸法中不增减转。正断等不尔。有说。念住如有目者能将导所余如盲。菩提分法趣涅槃宫而无异趣。如明眼者引诸盲人令随正路不行非道。念住亦尔。是故。彼经唯说念住名一趣道而不说余。

如契经说。有一趣道能令有情清净超灭忧苦。乃至能证随正理法。谓圣正三摩地及彼因缘彼众具。问何故世尊或说般若为一趣道。或说等持为一趣道耶。答随所化有情所未具者而说故。谓所化有情或有阙奢摩他。或有阙毗钵舍那。若阙奢摩他者为说等持为一趣道。若阙毗钵舍那者。为说般若为一趣道。般若者则前所说念住。以念住慧为性故。

如契经说。若有能办四念住则能办正如理。若能办正如理则能办圣道。若能办圣道则能办甘露。若能办甘露则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法。问念住正如理圣道。甘露何差别。答名则差别谓名念住乃至名甘露。有说。念住则显念住。正如理显正断神足根力觉支。圣道显道支甘露显彼果。有说。念住显所缘念住。正如理显相杂念住。圣道显自性念住。甘露显彼果。有说。念住显闻所成念住。正如理显思所成念住。圣道显修所成念住。甘露显彼果。有说。念住显言说究竟念住。正如理显思惟究竟念住。圣道显出离究竟念住。甘露显彼果。有说。念住显见道。正如理显修道。圣道显无学道。见地修地无学地说亦尔。甘露显彼果。有说。念住显未知当知根正如理显已知根。圣道显具知根。甘露显彼果。是谓念住正如理圣道甘露差别。

若修身念住彼受耶。乃至广说。修有四种。谓得修习修对治修除遣修。得修习修谓一切善有为法。对治修除遣修谓一切有漏法。西方师言。修有六种。谓前四及防护修分别修。防护修者。谓修根如说。如是六根善调善护善守善防能感当来乐受异熟。分别修者。谓修身如说此身发毛爪齿。乃至广说。迦湿弥罗国诸师言。此后二修则前对治除遣修摄四修义如智蕴等处广说。此中依二修作论。谓得修习修。依此二修于诸位中修念住有差别。谓初暖位中缘三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则此未来修。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亦同分修非不同分。非初蕴灭观。能修缘蕴道。故增长暖缘三谛。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问何故初暖唯同分修非不同分。增长暖同分不同分修耶。答初暖是未曾得种性。初缘谛起行相势力劣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增长暖是曾得种性。已缘谛起行相势力强胜故能同分不同分修。初顶位中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增长顶位缘三谛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初忍及增长位俱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问何故初忍及增长位皆唯法念住现在修耶。答以忍近见道故与见道相似。如见道中唯法念住现在修忍亦尔。尊者妙音说曰。顺决择分善根二在欲界。谓暖顶。二在色界谓忍世第一法。若依彼说初忍缘三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则此未来修非初蕴灭观能修缘蕴道。故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增长忍缘三谛四念住随一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不同分修。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十六。问何故初忍唯同分修。增长忍亦不同分修耶。答如前广说。评曰。前说者好然顺决择分善根顺见道故。初起位中现在皆唯修法念住。于增长住有四念住随一现前。从初忍位近见道故于一切时现在唯修法念住。世第一法位亦唯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问世第一法亦是曾得种性已缘谛起行相。何故唯同分。修非不同分耶。答世第一法是极邻近见道善根最与见道相似。如见道中唯同分修非不同分。世第一法亦尔。有说。世第一法是见道前行修治道者故。如见道唯同分修。有说。世第一法唯有尔所行相可修。如裸形者无衣可夺。应知增上忍亦尔。余忍位中随减所缘则不修彼念住行相。如应当知。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八

猜你喜欢
  第一 心生起品·佚名
  正信会会员格言·太虚
  评唯民月刊·太虚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一卷·佚名
  道行经远离品第十八·佚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佚名
  卷第二十六·李通玄
  维摩义记·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三·佚名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佚名
  说无垢称经疏第一(末)·窥基
  总目卷第三·智旭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十·佚名
  卷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丁绍仪

    ○冯柳东与项莲生词冯柳东大令太常引云:“落花一院雨丝丝。无计挽春归。纵使挽春归。已误了、莺期燕期。红阑十二,画帘廿四,长定是相思。何苦苦相思。翻悔了、当时见时。”项莲生鹾尹客中闻歌,亦倚前调云:&ldquo

  • 茶山集卷六·曾几

    宋 曾几 撰七言律诗上元日大雪句芒整辔浃辰间雪片相随大可观挑菜园林有余润烧灯庭院不胜寒柳条弄色政尔好梅蘂飘香殊未阑便似落花飞絮去直疑春事并衰残寒食只旬日间风雨不已年光胡不少留连熟食清明又眼前敢望深宫传

  • 卷一·佚名

    续拾全唐诗续拾卷一庾抱咏史得韩非说难徒有美,孤愤竟无申。定是名伤命,非关犯逆鳞。 【见《十万卷楼丛书》本唐释皎然《诗式》卷三。】陈子良学小庾体拂簟承花落,开帘待燕归。 【见《四部丛刊》本《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

  • 卷三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四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凤扆朝碧落龙图耀金镜维岳降二臣戴天临万姓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比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七十八·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十八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侯氏优才      拜思胡朗裴氏裴登举     裴?柯方氏方义文     方敏东冯氏冯士勇

  • 第25章 堵塞长江交通·冯玉祥

    蒋介石找我到鄂东一带查看阵地,并到九江以下查看马当堵塞长江的办法。我先到了鄂东田家镇附近,看见那里把海军的炮从兵舰上搬下来,造的有坚固的炮垒。我到炮垒附近看了一遍,我问炮兵的指挥官:“你这炮打多么远?”他说:“打五

  • 食货八·徐松

    水利下绍兴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诏令临安府自浙江清水闸横河口西曲尽头南至龙山闸一带河道,并令开淘。马(瑞)[端]临《通考》:绍兴元年,诏:宣州、平太州守臣修圩,议修圩官赏罚。又诏:修圩钱米及贷民种粮,并于宣州常平义仓米内

  • 邝孙谋·周诒春

    邝孙谋 字星池。年五十五岁。生于广州。弟芹生。家居。已婚。子二。女二。同治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麻省某中学。光緖六年。入麻省工业学校。习土木工程。光緖七年。回国。光緖十一年。充京奉铁路工程学生。光緖十

  • 論衡校釋卷第三·黄晖

      偶會篇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適偶之數,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非有他氣感動,旁物厭勝也。厭讀作「壓」。   世謂子胥伏劍,注見逢遇篇。屈原自沉,注見書虛篇。子蘭、宰嚭誣讒,史記屈原傳:「令尹子蘭使上官

  • 卷之三十九·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三十九智君臣之智《三国志》: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躬耕亩亩,好为梁父昤,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司马徽清雅有知人之监,同郡庞德公素有重名。德公常谓:孔明为卧龙,德操为冰监。故刘备在刑州,访士於司马徽

  • 补阙·周梦颜

      安士先生撰辑此书,事理文义,悉皆周到。唯于帝君末后一世,及于公治狱、窦氏济人、宋郊救蚁、叔敖埋蛇五事,皆未曾录。或以他书俱载,后世咸知,故略之耳。然未曾博览者,不得而知,实为一大憾事。因按《阴骘文注证》,录而补之于

  • 众经撰杂譬喻·佚名

    道略集 姚秦 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譬喻卷上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一)智者思惟财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火势。火未至时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宝全在。更修屋宅广开利业。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

  • 摄大乘论卷上·无著

        无著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依止胜相中众名品第一  摄大乘论。即是阿毗达磨教。及大乘修多罗。佛世尊前。善入大乘句义菩萨摩诃萨。欲显大乘有胜功德。依大乘教说如是言。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

  • 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十不二门者。本出释签岂须钞解。但斯宗讲者。或示或注著述云云。而事理未明解行无托。荆溪妙解翻隐于时。天台圆宗罔益于物。爰因讲次对彼释之。命为指要钞焉。盖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也。聊备

  • 卷第一百十六·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九 【论】从此十一地已后会慈氏一生所得佛果门於此门中长科为十段

  • 敘·丈雪通醉

    慨夫教外別傳之旨,悉成義學筌蹄;單傳直指之風,盡變詩文騷雅,秖圖熱鬧,不顧凌危,非大力量、大氣魄鐵橛漢,何能挽世頹波,作中流礎柱。丈雪和尚無情無識并無面目,無學、無文兼無一元字腳,無入世法亦無出世法,萬里南來,深知其為破山老

  • 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给孤独园,为阿难说二咒,是但对扬阿难而说,非有别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