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一百四十四卷。清巴泰等修。巴泰,清光禄大夫,内阁大臣,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该书原题为《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康熙六年(1667)正式设立实录馆,命大学士巴泰、图海等人纂修,至十一年成书。前有御制序、进实录表、纂修凡例。是书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并写三部。存贮内府者,不易轻见;存辽宁者,今已不可考其卷数;另有传抄本流传到日本。今有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稿本,南浔刘氏藏抄本。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全部章节目录

(1)首卷一
(2)首卷二
(3)首卷三
(4)卷之一
(5)卷之二
(6)卷之三
(7)卷之四
(8)卷之五
(9)卷之六
(10)卷之七
(11)卷之八
(12)卷之九
(13)卷之十
(14)卷之十一
(15)卷之十二
(16)卷之十三
(17)卷之十四
(18)卷之十五
(19)卷之十六
(20)卷之十七
(21)卷之十八
(22)卷之十九
(23)卷之二十
(24)卷之二十一
(25)卷之二十二
(26)卷之二十三
(27)卷之二十四
(28)卷之二十五
(29)卷之二十六
(30)卷之二十七
(31)卷之二十八
(32)卷之二十九
(33)卷之三十
(34)卷之三十一
(35)卷之三十二
(36)卷之三十三
(37)卷之三十四
(38)卷之三十五
(39)卷之三十六
(40)卷之三十七
(41)卷之三十八
(42)卷之三十九
(43)卷之四十
(44)卷之四十一
(45)卷之四十二
(46)卷之四十三
(47)卷之四十四
(48)卷之四十五
(49)卷之四十六
(50)卷之四十七
(51)卷之四十八
(52)卷之四十九
(53)卷之五十
(54)卷之五十一
(55)卷之五十二
(56)卷之五十三
(57)卷之五十四
(58)卷之五十五
(59)卷之五十六
(60)卷之五十七
(61)卷之五十八
(62)卷之五十九
(63)卷之六十
(64)卷之六十一
(65)卷之六十二
(66)卷之六十三
(67)卷之六十四
(68)卷之六十五
(69)卷之六十六
(70)卷之六十七
(71)卷之六十八
(72)卷之六十九
(73)卷之七十
(74)卷之七十一
(75)卷之七十二
(76)卷之七十三
(77)卷之七十四
(78)卷之七十五
(79)卷之七十六
(80)卷之七十七
(81)卷之七十八
(82)卷之七十九
(83)卷之八十
(84)卷之八十一
(85)卷之八十二
(86)卷之八十三
(87)卷之八十四
(88)卷之八十五
(89)卷之八十六
(90)卷之八十七
(91)卷之八十八
(92)卷之八十九
(93)卷之九十
(94)卷之九十一
(95)卷之九十二
(96)卷之九十三
(97)卷之九十四
(98)卷之九十五
(99)卷之九十六
(100)卷之九十七
(101)卷之九十八
(102)卷之九十九
(103)卷之一百
(104)卷之一百零一
(105)卷之一百零二
(106)卷之一百零三
(107)卷之一百零四
(108)卷之一百零五
(109)卷之一百零六
(110)卷之一百零七
(111)卷之一百零八
(112)卷之一百零九
(113)卷之一百一十
(114)卷之一百十一
(115)卷之一百十二
(116)卷之一百十三
(117)卷之一百十四
(118)卷之一百十五
(119)卷之一百十六
(120)卷之一百十七
(121)卷之一百十八
(122)卷之一百十九
(123)卷之一百二十
(124)卷之一百二十一
(125)卷之一百二十二
(126)卷之一百二十三
(127)卷之一百二十四
(128)卷之一百二十五
(129)卷之一百二十六
(130)卷之一百二十七
(131)卷之一百二十八
(132)卷之一百二十九
(133)卷之一百三十
(134)卷之一百三十一
(135)卷之一百三十二
(136)卷之一百三十三
(137)卷之一百三十四
(138)卷之一百三十五
(139)卷之一百三十六
(140)卷之一百三十七
(141)卷之一百三十八
(142)卷之一百三十九
(143)卷之一百四十
(144)卷之一百四十一
(145)卷之一百四十二
(146)卷之一百四十三
(147)卷之一百四十四

猜你喜欢
  史记·司马迁
  松漠纪闻·洪皓
  顺宗实录·韩愈
  瓮中人语·韦承
  南征录汇·李天民
  圣安本纪·顾炎武
  元朝典故编年考·孙承泽
  闽海纪要·夏琳
  四友斋丛说·何良俊
  清代文字狱档·佚名
  郑氏史料三编·佚名
  乾隆晋政辑要·海宁
  幸鲁盛典·孔毓圻
  安徽咨议局章程·佚名
  游美同学录·周诒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二·徐世昌

    高斌高斌,字右文,号东轩,满洲旗人。由内务府主事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改大学士衔,管江南河道总督。赠内大臣衔,谥文定。有《固哉草亭诗》。秋日蓟门道上口占秋山行近蓟门东,烟树苍茫叶渐红。爱煞云岩如画里,却忘

  • 学堂歌·张之洞

    张之洞《札学务处发学歌、军歌》(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六日):照得胶庠之有弦诵,军旅之有雅歌,历世相传,其风甚古。近来外国学堂及行军,皆有唱歌一门,深与中国古风相合。前由本部堂自撰《学堂歌》及《军歌》各一通,饬发各学堂学生

  • 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脱脱

        ◎外国七   ○流求国 定安国 渤海国 日本国 党项   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彭湖,烟火相望。其国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植棘为藩,以刀槊弓矢剑铍为兵器,视月盈亏以纪时。无他奇货,商贾不通,厥土沃壤,无赋敛,

  •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张廷玉

        魏允贞 王国 余懋衡 李三才   魏允贞,字懋忠,南乐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荆州推官。大学士张居正归葬,群吏趋事恐后,允贞独不赴,且抶其奴。治行最,征授御史。吏部尚书梁梦龙罢。允贞言:“铨衡任重。往者会推

  • 附錄·多人

      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   ……在漢中興,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作世祖本紀,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自是以來,春秋考紀亦以煥炳,而忠臣義士莫之撰勒。於

  •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佚名

    宋孝宗五甲午淳熙元年春正月庚子,上宣示文字一纸云:蔡洸具到衢州守臣并本路监司措置会子,申缴文历比他州稽缓。守臣可恕,所专责者监司,其提刑赵彦端特降两官[1]。曾怀奏:『赏信罚必,要当如此。』上曰:『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

  • 大事记解题卷五·吕祖谦

    宋 吕祖谦 撰周赧王十九年楚怀王薨于秦解题曰是后八十六年楚戍卒陈胜称大楚首难于蕲郡县豪杰皆应之遂以灭秦范増説项梁立怀王孙心也其言曰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终之降子婴灞上覆秦

  • 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范晔

    明十二 章五 和三十三 殇一 安四十六 顺二十三 质三孝明永平元年四月丁酉,流星大如斗,起天市楼,西南行,光照地。流星为外兵,西南行为西南夷。是时,益州发兵击姑复蛮夷大牟替灭陵,斩首传诣雒陽。三年六月丁卯,彗星出天船北,长二

  • 卷二百四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七四裔考西域【臣】等谨按一统志哈密所属编为旗分视各蒙古是固不得外视之矣今仍列於西域者从前史旧文耳哈密卫元末以威武王古纳实哩镇哈密

  • 张彭春·周诒春

    张彭春 字仲述。年二十五岁。生于直隶天津。兄伯苓。天津南开学校校长。未婚。初学于南开学校。及直隶高等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克拉克大学。习心理及社会学。民国二年。得学士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习哲

  • 代序一 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

    柏 杨  天下有很多“奇缘”的事,使人无法解释,柏杨先生之得来《厚黑教主传》,便属其中之一。这本《厚黑教主传》和《厚黑学》,都是绝版书,曾经托许多朋友代觅一读,以便大开茅塞,结果全归失望。不料前天忽然接寒爝先生

  • 隋书经籍志纠谬第十一·康有为

    《隋志》与《经典释文》并出隋、唐时,伪古学一统久矣。今学亡绝,独尊伪古固宜,然纷纭谬乱,盖已多矣。抑自《汉志》之后,诸史无志,藉以考经籍之源流,舍是莫之焉。故唐、宋以来,钻仰无尽,恐其惑乱学者耳目,并纠绳焉。然序《说卦》

  • 卷二十·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二十     宋 黄伦 撰盘庚中盘庚作惟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防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张氏曰君民之势疑若甚逺而不相侔也盘庚之告必登进之则不压

  • 檀弓疑问·邵泰衢

    钦天监左监副邵泰衢撰檀弓孔氏疏曰檀弓善于礼故着姓名以显之此檀弓在六国之时仲梁子为六国时人此篇载仲梁子故知也是檀弓一书非礼之旧文乃六国时之纪载礼记疏意云多记变礼之由其诬圣之言及自相抵牾甚多后人谓秦汉诸儒

  • 击之第四十二·桓宽

    【题解】本篇就要不要抗击匈奴的侵扰,以保境安民的问题展开辩论。大夫认为:只有打退匈奴的侵扰,才能使中原地区的生产建设得到发展,社会秩序得到安宁。并指出:&ldquo;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辽远不遂,使得复喘

  • 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太虚

    ──十八年一月在德国耶纳城讲──中国民族之历史太长,此云近代,姑断自千年间之赵宋以来。所云中国民族,自然指汉族而言,但后来已被汉族同化之蒙古、满洲、回回族,当然也算在内。此千年间之汉族,虽在政治上曾被蒙古族、满洲

  • 光赞经卷第六·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乘大乘品第十四贤者舍利弗问分耨文陀尼弗:&ldquo;云何菩萨摩诃萨乘于摩诃衍?&rdquo;分耨谓舍利弗:&ldquo;唯,贤者!菩萨摩诃萨于是行般若波罗蜜,乘檀波罗蜜亦复不得檀波罗蜜,亦无菩萨,不见受者

  • 成实论 第十六卷·佚名

    成实论 第十六卷诃梨跋摩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圣行品第一百九十二有二行。空行无我行。于五阴中不见众生是名空行。见五阴亦无。是无我行。何以知之。经中说。见色无体性。见受想行识无体性。又经中说。因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