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六

  顺治元年。甲申。秋七月。丙戌朔。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启言、凡土寇率众归顺者。应赦罪勿论。缚渠来献者。应分别叙功。就抚之众。州县官编置牌甲。令安故业。无恒产者、设法安插。请颁谕各镇道府、以便遵行。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土寇本皆吾民、渠魁能率众来归。自当赦罪、同党能缚献贼首。自当论功。其就抚之民。必马匹兵器、尽数交官。方见真心就抚。牛驴乃农事必需。毋得括取滋扰。作速行文各道府、转行所属。将地方有无土寇、曾否归降、据实详报。即以此定各官之殿最。如有玩寇殃民、或贪功生事者。必罪不宥。

  ○丁亥。礼部启言、定鼎燕京。应颁宝历。据钦天监称改用新法推注已成。请易新名。伏候钦定。以便颁行。摄政和硕睿亲王谕治历明时。帝王首重。今用新法正历。以敬迓天休。诚为大典。宜名时宪历。用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自明岁顺治二年为始即用新历颁行天下监局各官、仍公同证订新法注历。作速缮写装潢呈览。

  ○戊子。令平定山东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等移师会固山额真叶臣军。平定山西。

  ○己丑。礼部议覆顺天督学御史曹溶条议、考拔贡生。应听学臣于所至之地、便宜考试。至褒扬节孝、原属旧制。自逆寇荼毒京师。誓节死难之臣、所在多有。宜听学臣详访启闻。恤其子孙。旌其门闾。以励风节。摄政和硕睿亲王从之。

  ○庚寅。天津卫民讦告巡视南城监察御史熊世懿、隐粮二千余石。下刑部勘实。削其职。

  ○壬辰。擢吏部员外郎吴孳昌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管巡抚事以侍郎刘余祐金之俊保举故也。

  ○以招抚山东监军副使方大猷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

  ○升户部郎中向列星、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保定南道。

  ○癸巳。上以中原平定。迁都于燕。遣官祭告上帝。太庙。福陵。告上帝文曰。荷天眷命。锡我以故明燕土。抚乂中邦。荡平寇乱兹者俯徇群情迁都定鼎。作京于燕。用绍皇天之休。永锡蒸民之庆斋祓告虔。惟帝时佑之。告太庙文曰。臣闻流寇李自成、鸱张肆逆。陷明北京。崇祯帝自经。随命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师西征。未抵山海关。明总兵吴三桂遣使来迎我师比至、开门纳款。我兵即以是日、整伍入关。自成犹拥马步军二十余万、逆我颜行。大将军多尔衮、奋张三军。一战败之。追逐四十余里。俘斩无算。贼首尾不相顾。狼狈西遁。我大兵蹑其后。抚谕所过郡县。直抵燕京。自成惶惧。焚明宫阙。窜走西秦。大将军复简精兵。令各王同固山额真等、统领追贼。随亲率师入京。安抚百姓。其大军追击贼兵至真定之庆都、两战两败之。贼势益不支。鸟兽骇散。河北山东、山西郡县人民。悉闻风归降。接踵恐后。此皆我皇祖之素志也。兹特虔告。仰慰在天之灵。至燕地为历代帝王都会。诸王朝臣、请都其地。臣顺众志、迁都于燕。以抚天畀之民。以建亿万年不拔之业。谨告祭福陵文同。

  ○甲午。月祭大行皇帝。并告迁都。文与祭太庙文同。

  ○升礼部郎中黄熙允、为尚宝司少卿。

  ○改刑科都给事中孙承泽、为吏科都给事中。

  ○以故明给事中袁恺、为礼科左给事中。

  ○改户部郎中孙襄、为刑科给事中。刑部主事黄徽允、为浙江道监察御史。

  ○以故明御史卢世<氵隺>、为福建道监察御史。

  ○修政历法汤若望启言、臣制就浑天星球一座。地平、日晷、窥远镜、各一具。并舆地屏图。恭进王览。再照臣所修西洋新法。已蒙钦定为时宪宝历。所有应用诸历从此永依新法推算。其颁行民历式样、俟完日进呈。摄政和硕睿亲王谕、所进测天仪器准留览。应用诸历、一依新法推算其颁行式样作速催竣进呈。

  ○天津总督骆养性、启请豁免明季加派钱粮。止徵正额并火耗。摄政和硕睿亲王报曰、官吏犯赃审实论斩。前谕甚明、所启钱粮徵纳、每两火耗三分。正是贪婪积弊。何云旧例。况正赋尚宜酌蠲。额外岂容多取。着严行禁革。如违禁加耗、即以犯赃论。

  ○乙未。宣府巡抚李鉴、启荐故明宣大总督江禹绪。令吏部行取来京录用。

  ○以故明户部侍郎党崇雅、通政使司通政使王公弼、俱为原官。

  ○锦衣卫官舍李谏善、启进自置庄田。摄政和硕睿亲王谕、故明勋戚赡田已业、俱准照旧。乃朝廷特恩。不许官吏侵渔。土豪占种。各勋卫官舍、亦须加意仰体。毋得生事扰民。

  ○丙申。吏部侍郎沈惟炳、启请徵聘逸贤、以收人望。摄政和硕睿亲王从之。

  ○丁酉。朝鲜国王李倧、遣陪臣表贺平定燕京并谢停解瓦尔喀人民、及复用李敬舆等免罪恩。附贡方物。宴赉如例。

  ○索伦部落牛录章京敖尔拖木尔等、贡貂狐皮。宴赉如例。

  ○招抚山东河南侍郎王鳌永、启荐山东故明大学士谢升等四十余人。事下吏部。

  ○王鳌永又启报济南、东昌、青州、临清等州郡、以次抚定。并赍送故明德王朱由<弼木>降表。

  ○王鳌永又密报南中情形。言近闻南中已拥立福王。改元弘光。以史可法为内阁。封总兵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高杰等、分据各镇。江北之地、彼所必争。请亟补镇臣。移驻曹单。控扼淮徐。启入。下所司确议。

  ○己亥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启荐故明蓟辽总督丁魁楚、陕西总督丁启睿、陕西巡抚练国事、副都御史房可壮、吏部员外郎左懋泰、河东守道郝絅等。摄政和硕睿亲王、令卫送来京录用。

  ○户科给事中郝杰、条陈四事。一劝农桑以植根本。一抚逃亡以实户口。一禁耗赎以除苛政。一严奢侈以正风俗。摄政和硕睿亲王、以其言有裨新政。令该部院即饬行。

  ○山东巡按朱朗鑅启言、中外臣工。皆以衣冠礼乐。覃敷文教。顷闻东省新补监司三人、俱关东旧臣。若不加冠服以临民。恐人心惊骇。误以文德兴教之官疑为统兵征战之将、乞谕三臣。各制本品纱帽、圆领、临民理事。摄政和硕睿亲王谕、目下急巢

  □刀逆贼。兵务方殷。衣冠礼乐、未遑制定。近简用各官、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以便莅事其寻常出入、仍遵国家旧例。

  ○庚子。中元节。享太庙。遣公塔瞻行礼。

  ○遣官祭福陵。

  ○以投诚宁远兵备道韩昭宣、为山东布政使司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青州道。进士王标极、为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济南道。李永昌、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蓟州道。

  ○大同总兵官姜镶因王谕切责、内不自安至是具启引罪求罢摄政和硕睿亲王谕令洗心易虑管总兵官事如故倘仍前不悛越分干预国有定法毋自取戾。

  ○设故明长陵以下十四陵司香内使各四人。

  ○辛丑上以中原平定免盛京满洲汉人额输粮草布疋。

  ○壬寅。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官吏军民人等曰、尝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之道必省刑罚薄税敛。然后风俗醇而民生遂。自明季祸乱以来刀风日竞闾阎细故、轻渎听闻。以越诉为等间。以诬告为常事。设机构讼。败俗伤财。心窃痛之。自今以往、嘉与维新。凡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不拘在京在外、事无大小、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悉行宥免。如违谕兴讼者、即以所告之罪罪之。官司受听者、并治。以后斗殴婚田细事止就道府州县官听断归结。重大事情方赴抚按告理在京仍投通状。听通政司查实、转送刑部问拟其五城御史有例应受理送问者。照旧送问。非系机密重情不许入京越诉倘奸棍讼师、沿袭恶俗。陷害良民。定加等反坐。以挽浇风。至于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巢□刀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更有召买粮科。名为当官平市实则计亩加徵。初议准作正粮既而不与销算。有时米价腾贵。每石四五两不等。部议止给五分之一高下予夺惟贿是凭而交纳衙门、又有奸人包揽猾胥抑勒明是三饷之外、重增一倍催科。巧取殃民。尤为秕政。兹哀尔百姓困穷。夙害未除。痌瘝切体。徼天之灵为尔下民请命。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巢□刀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各该抚按、即行所属各道府州县军卫衙门大张榜示。晓谕通知。如有官吏朦胧混徵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倘纵容不举。即与同坐。各巡按御史、作速叱驭登途。亲自问民疾苦。凡境内贪官污吏、加耗受赇等事。朝闻夕奏。毋得少稽。若从前委理刑官查盘。委府州县访恶。纯是科索纸赎。搜取赃罚。各为除害。实属害民。今一切严行禁绝。州县仓库钱粮、止许道府时时亲核。衙蠹豪恶、止许于告发时从重治罪总不容假公济私。朘民肥已。有负朝廷惠养元元至意。

  ○又谕诸王及官民人等曰、凡我黎民。无论新旧。同属朝廷赤子。近闻有将归顺人民给与满字背帖、径充役使。或给发资本令其贸易。同于家人或擅发告示占据市行与民争利亏损国税。乱政坏法莫此为甚。除已往姑不追究外。自今传谕以后、宜亟改正。若仍怙势不悛定置重典。决不轻宥。其新附军民、力能自赡者宜各。安本业。不许投充势要甘为奴仆。如有奸棍土豪、自知积恶畏惧有司。因而委曲钻营。结交权贵。希图掩饰前非。仍欲肆志害民者。定行加等重治。如果鳏寡孤独、无计自存。许亲赴顺天府呈告、转咨户部启闻。

  ○以锦州投诚副将高勋、为宁武总兵官。

  ○平定山东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言、前遣人招故明总督李化熙、已约期来见。尚有王副将、赵旗鼓、惧罪不降。摄政和硕睿亲王、令兵部移咨招化熙、并王副将赵旗鼓降。

  ○癸卯。左春坊左庶子李若琳、启荐故明词臣陈具庆、韩四维、林增志、高尔俨、张悬锡、成克巩等。摄政和硕睿亲王令卫送来京录用。

  ○御用监太监吴添寿等、请照旧例遣内员徵收涿州、宝坻县、皇庄钱粮。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差官必致扰民。着归并有司。另项起解。

  ○顺天督学御史曹溶条陈三事一开支廪饩请仍明制。在京者户部支给。在外者州县官支给一赈助贫生。兵燹之后士有菜色。请广新恩给以钱粟。一优恤死节。寇乱时临难殒身者顺天一学不下百人。请沛浩荡之恩用励风化。下所司亟议行

  ○甲辰以内秘书院学士杨方兴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河道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马国柱、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内院副理事官陈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等处地方。

  ○以内院副理事官李栖凤、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东昌道。李翔凤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分守济南道。户部启心郎朱国柱、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济宁道。高士俊、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武德道。礼部启心郎章于天、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分守兖东道。兵部启心郎丁文盛、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登莱道。工部启心郎马鸣佩、为山西布政使司参政、分守冀南道。内院副理事官迟变龙、为山西布政使司参政、管理粮储道。崔光前、为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分守青登莱道。户部启心郎苏弘祖、为河南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河北道。刑部启心郎申朝纪、为河南布政使司参政、分守河北道。吏部启心郎焦安民、为山西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管理屯田。

  ○吏部左侍郎沈惟炳、启荐故明尚书张忻等三十余人。令详注履历以闻。已奉谕起用者、仍行文催取。

  ○遣官往房山、访金朝陵寝。仍绘图进览。

  ○户部侍郎党崇雅、以老病请罢。不允。

  ○招抚山东河南侍郎王鳌永、启报抚定青州郡县。并赍故明衡王降书以闻。

  ○王鳌永又请蠲免山东钱粮、如河北例。从之。

  ○修政历法汤若望启言、谨按敬授民时。全以节气交宫、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为重。若节气之时日不真。则太阳出入、昼夜刻分俱缪矣。历稽大统回回旧历。所用节气止泥一方。且北直之节气。春分秋分、前后俱差一二日。况诸方乎。薄海内外、尽知纰缪。安可谓敬授民时之信历也。新法之推太阳出入地平环也。则有此昼而彼夜、此入而彼出之理。若旧法以一处而概诸方、不明经纬之奥。故日月多应食而不食当食而失推。五星当疾而反迟。应伏而反见。种种差讹、难以枚举。今以臣局新法所有诸方节气、及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俱照道里远近推算。共增数叶、加于历首。以协民时。以前民用装潢告成恭呈王览。旧于历尾、附列五官等职名。今用新法、不系监官推算。亦应更改。庶于大典有光。摄政和硕睿亲王谕、新历节气交脱、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按道里远近推算。诸方各有不同。果为精确。但字画细小。行款稠密。宜更定式样、以便颁行。沈阳改写盛京。历尾五官等官职名、既系旧例。着附列汤若望之后。仍取该监更定历样呈览。

  ○招抚山西应袭恭顺侯吴惟华启报山西代州阖城归顺。工科给事中朱鼎□□清启言从来抚按镇道、各有职掌今总兵官位敌王侯。胁令监司以下、悉行属礼刚愎自用全无和衷之谊。其镇委添设各弁、扰民滋害。挟制有司。致使畏缩不能尽职是地方有官而无官。民未蒙福而先受害也请严饬各镇道臣。文专理民。武专缉贼。民失抚字罪文。贼纵剽掠、罪武仍责令抚按严核、不时纠参其滥委杂弁、尽行斥革。各州县土寇窃发、小者守令缉捕。大者抚镇巢□刀除。庶权一而法行矣摄政和硕睿亲王从之。

  ○丁未。兵部左侍郎刘余祐、以京东土寇窃发。请移顺天巡抚驻密云。蓟州道驻遵化摄政和硕睿亲王从之。

  ○刘余祐又启荐故明尚书仇维祯等八人下吏部知之。

  ○戊申兵部右侍郎金之俊、启劾通州道郑煇、优游养寇巢□刀抚无闻三关镇臣郝之润借名诛伪纵兵肆掠并请趣畿南北按臣及监司以下官、速补赴任启入摄政和硕睿亲王令解煇之润任仍谕御史叱驭星驰毋滋观望。其地方紧要员缺、吏部速与铨补。

  ○庚戌。顺天巡抚宋权、请行久任考成之法。下部知之。

  ○辛亥。工部左侍郎叶初春、以新铸制钱、每七文作银一分。钱价日增。民未称便。请颁内库旧铸当五制钱、并铸当二钱、以济民用。不允。

  ○壬子。摄政和硕睿亲王、令南来副将韩拱薇、参将陈万春等赍书致史可法曰予向在沈阳。即知燕山物望。咸推司马。及入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接见。识介弟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拳致衷绪未审以何时得达。比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讐。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平西王吴三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狗鼠。入京之日。首崇愍帝及后谥号。入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亳无扰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讐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弗审事机。聊慕虚名。顿忘实害予甚惑之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兹乃乘逆寇稽诛。王师蹔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揆诸情理、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耶。夫闯贼但为明朝祟耳。未尝得罪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同讐。特伸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勍敌。予将简西行之锐转旝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夫以中华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国。胜负之数。无待蓍龟矣予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则以姑息。诸君子果识时知命。笃念故主。厚爱贤王。宜劝令削号归藩永绥福禄朝廷当待以虞宾。统承礼物带砺山河。位在诸王侯上。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至南州群彦。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惟执事实利图之。挽近士大夫、好高树名义。而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筑舍。昔宋人议论未定。兵巳渡河。可为殷鉴。先生领袖名流。主持至计。必能深维终始。宁忍随俗浮沉。取舍从违、应早审定。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毋贪一时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笑。予实有厚望焉。记有之、惟善人能受尽言。敬布腹心。伫闻明教。江天在望。延跂为劳。书不宣意。可法旋遣人报书。语多不屈。

  ○裁六部蒙古侍郎。

  ○升工部理事官巴山、为本部侍郎。

  ○升镶红旗满洲护军参领罗弼、正蓝旗满洲甲喇章京叶赫朱玛喇、各管本旗梅勒章京事。

  ○以镶红旗满洲吴喇禅、为护军参领。正蓝旗满洲精奇尼、管甲喇章京事。

  ○以内弘文院学士王文奎、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处地方。内国史院学士罗绣锦、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升河南道御史涂必泓、为太仆寺少卿。

  ○以故明给事中冯杰、为户科右给事中。御史赵继鼎、为浙江道御史。刘今尹、为广东道御史。兵部员外郎赵开心、为陕西道御史。刑部员外郎黄昌允、为江西道御史。礼部主事高去奢、为湖广道御史。行人李之奇、为福建道御史。

  ○升兵部郎中张正声为山东布政使司参议粮储道。户部主事贺久邵、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口北道。苑马寺卿林德馨、为山西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蔚州道。户部员外郎娄惺伯、为山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冀宁道。长芦运同康万民、为长芦盐运使。

  ○设京城巡捕南北营参将二员把总十员。巡兵二千名以兵部主事一员督之。

  ○癸丑酉刻。雨雹。

  ○太常寺请于仲秋祭社稷。摄政和硕睿亲王谕、俟圣驾至京。南郊礼成后奏行。

  ○甲寅。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官民人等曰、书有云、惟后非贤不乂故帝王图治。必劳于求贤、而逸于任人。得贤则治理雍熙。不得贤、则民生憔悴。予所以展转夙夜、寤寐思服者。皆深为斯世虑也。近见廷臣所举。类多明季旧吏。及革职废员。未有肥遁山林、隐迹逃名之士。岂谓前朝官吏、无补于清时。废员沉沦、鲜资于经济。但其中有贤有不肖惟在举荐之人、公与不公耳。举主公则所荐必贤。社稷苍生并受其福。举主不公、则结连党与。引进亲朋。或受私贿或受嘱托。混淆名实。标榜虚声。误国妨贤。莫此为甚。自今以后、须严责举主。所举得人、必优加进贤之赏。所举舛谬、必严行连坐之罚。至于荐举本章、止许开具乡贯履历。其才品所宜应听朝廷定夺。不许指定某官、坐名何地。无论贵贱远近。隐显升沉。果有灼见真知、悉许荐举。倘以赀郎杂流、市佣村叟、及革黜青衿、投闲武弁、妄充隐逸。以致流品不分。选法壅滞。如前朝保举故事咎有所归。若畏避连坐、因而缄默不举者。亦必治以蔽贤之罪。

  ○又谕都察院六科十三道曰旧制政事悉归六部而复设都察院及科道衙门者。所以绳愆纠缪。匡正阙失法至善也尔等既职司风纪为朝廷耳目之官。一有见闻。即当入告。凡贪污枉法暴戾殃民者。指实纠参。方为称职。近观尔等未尝明举一清廉持正之贤。未尝明劾一受贿贪赃之辈然则朝廷设立风宪衙门、亦复何益自今以后。凡六部卿寺堂属大小官员尔等宜从公举劾直言无讳。贤者即实称其贤。内勿避亲。外勿避仇。不肖者、即实指其不肖。勿徇私情。勿畏权势。诗不云乎。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果能如此、则升赏有加。垂名不朽。傥党同伐异。诬陷私仇。门户相持。援引朋类。必置重法。吏科都给事中孙承泽、启荐霸州道刘芳久、才堪办贼。请加衔久任以收成效。摄政和硕睿亲王、以霸州一带、土寇纷纷。未见断绝。此启似属徇私切责之。

  ○顺天巡按柳寅东、陈民间疾苦二事。一驿递累民近畿为最。法莫善于按地派银。召募给养。莫不善于按地派差贫富俱困。请速议徵银召募。俾小民得以息肩。一解京钱粮头绪纷杂。扰累滋多。有一县正额三千余两、而起解分四十余项者有一项钱粮、止一两六七钱。而解费至二三十两者。请总计各款、分四季解府汇解户部。俾免赔累下户兵二部酌议。

  ○以故明诸帝后遗像同历代帝后像藏通集库

  ○令故明妃嫔各带内使侍女一二人于空闲府第居住户部量给养赡并设守护

  ○乙卯以都督佥事杜应登为通州总兵官

  ○是月兴乾清宫工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六·李延寿
  卷七十一·志第三十八·柯劭忞
  卷四百三 列传一百九十·赵尔巽
  卷第二百九十四·胡三省
  科试考四·王世贞
  ◎亲迎不得妻·吴虞公
  ◎接收敌产与逮捕汉奸·恽逸群
  第四七○单光绪十五年五月十九日一二二四一--一·佚名
  列传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十三·郑麟趾
  卷十二·张守节
  史记集解卷八十八·裴骃
  卷五十二 末造殉节诸臣·李有棠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四·佚名
  卷一百五·佚名
  兵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高宣教·唐圭璋

      宣教,不知其名,唐仲友之戚,淳熙间人。   卜算子   去又如何去。住又如何住。但得山花插满头,休问奴归处。

  • 卷第二百五十 唐紀六十六·司马光

      起上章執徐(庚辰),盡強圉大淵獻(丁亥),凡八年。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咸通元年(庚辰、八六0年)   春,正月,乙卯,浙東軍與裘甫戰於桐柏觀前,范居植死,劉勍僅以身免。乙丑,甫帥其徒千餘人陷剡縣,開府庫,募壯士,衆至數千人;越州大恐

  • 第一百三十一回 启争端兵车络绎 肆辩论函电交驰·蔡东藩

      却说曹锳退回保定,吴佩孚大怒,立刻回明曹锟,要依法惩办。曹锟也很不以曹锳为然,惟因碍于手足之情,只好马虎一点,仅免去曹锳二十六师师长职,委张国熔继任。吴佩孚见内部一切已妥,便即分遣军队,向北前进。这时直方的军队,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佚名

    万历元年四月庚戌朔 上享 太庙○云南巡抚邹应龙<婠勶-釒>荐逸贤佥都御史严清参政万文彩行太仆卿邵惟中副使张烈文凡四人○兵部覆提督殷正茂<婠勶-釒>言广东沿海地方十余年来倭患接冲民不聊生盖繇防守不严以致乘虗肆毒虽

  • 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八十四卷 文苑 一 一·缪荃孙

    常 州 府 一 汉高彪 高岱高彪,字义方,无锡人。家本单寒。为诸生,游太学。有雅才而讷于言。常从马融欲访大义,融疾,不获见,乃复刺遗融书,讥融养疴傲士。融省书渐,追谢还之,彪逝而不顾。后郡举孝廉,试经第一,除郎中,校书

  • 卷之六十八·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八 传第五十二 扎萨克一等台吉诺尔布列传 诺尔布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扎萨克图汗格埒克延丕勒族弟其五世祖锺图岱号巴图尔有子丹巴号昆都伦陀音为喀尔喀八扎萨克之

  • 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班固

    【原文】是时既灭两粤,粤人勇之乃言:“粤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嫚,故衰耗。”;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

  • 食货三四·徐松

    坑冶矾场坑冶杂录各路产物买银价白矾晋州炼矾,庆(历)[历]元年置;临汾县矾场务,旧置;襄陵县官泉务,庆(历)[历]六年置,熙宁七年罢;芹泉务,端拱二年置,熙宁九年废,给京师支用并客旅筭请。无为军昆山场,旧以兵匠煎炼,天圣二年罢,置场收

  • 卷六教务二·冯煦

    教堂中国允许西人租地建堂,实始咸丰庚申之约。其先或禁或弛,要不过外人传教、华民习教而已。然据国初人记载,当明之季,开堂者十三省中已有十三处,而江南一省为最多。其在淮、扬、镇、苏、宁五府及常熟、上海两县者凡七处。

  • 四书通凡例·胡炳文

    四书通凡例一语录凡朱子未定之説与门人传录差误及重意者不复出门人姓氏依纂疏例亦不复纪一集注谓集诸家之注而为之也或融其意或举其辞字字称停不可増减今集成复举朱子以前诸议论是朱子当时犹有遗者也今并不复出或张氏

  • 卷第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憨予暹禅师语录憨予暹禅师语录卷第二嗣法门人 法云 广学 等编住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姑射山乾明禅寺语录顺治辛丑季秋望日就本寺受请孟冬望日众请。上堂拈香祝圣毕次拈香云此瓣香诸人已知不必更举不图报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陈梦雷

    历象汇编是中国古籍中有关气象天文内容的汇编。清康熙时广罗古今群籍有关记载,分门别类比排而成。原系陈梦雷所编,雍正时改由蒋廷锡修撰。收入《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按康有为藏本于1934年缩小影印。陈梦雷,

  • 家政须知·丁耀亢

    吾友丁颐若,善读父书者也。忆乃翁野鹤先生,旷世逸才,于书无所不窥,著作甚富。其大者,论断古史,法戒昭乘;次而主盟词坛,古体、近体、歌行、赋记、赞颂,一切俱臻绝顶;兼及传奇、小说。遗稿诸书,传流海内者非一日。此皆予素闻教于先

  • 黄帝阴符经疏·李筌

    黄帝阴符经疏,原题「少室山李筌疏」。三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据考此书并非唐人李筌之作,而系宋人取李筌《阴符经序》与袁淑真《阴符经疏》(亦名《阴符经集解》)拼合而成。

  • 异苑·刘敬叔

    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作。现存10卷。全书共有382条,题材广泛。记述自先秦迄刘宋的怪异之事,尤以晋代事为多。有少数故事,优美新鲜,叙事刻物,意态神形毕肖。语言简练,但描写比较粗略。《隋志》著录《异苑》十卷,

  • 七佛父母姓字经·佚名

    一卷,失译。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别译也。

  • 维摩经疏·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六卷。(1)北淡76,首尾均残,存六百零三行。所释为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首残),《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2)P.2049,首尾俱全,系卷三。所释为《弟子品第三》。(3)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