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顺治元年甲申。八月丙辰朔日食是日、令大学士冯铨、同汤若望、携窥远镜等仪器率局监官生、齐赴观象台测验。其初虚□
□食甚复圆、时刻分杪、及方位等项惟西洋新法、一一吻合。大统回回两法、俱差时刻云。 ○归化城土默特部落章京古禄格等贡黄金、彩缎马匹、绒褐、雕翎等物。鄂尔多斯部落济农等贡驼马。宴赉如例。 ○招抚山西应袭恭顺侯吴惟华、陈征西五策言晋民虽切归顺。而贼设伪官、据城抗命者。如陈永福、南梦云、王安民之类、实繁有徒。臣一面率兵进取忻定。但恐孤军力弱、猝难决胜。请发重兵出关、合力驱巢□刀。庶晋地指日可平。一也。平西王吴三桂、与贼有不共戴天之讐。大学士洪承畴、素为三秦将吏所服。乞专命二臣、统旅西征则三秦军民、畏威怀德。扑灭贼焰、可计时而待二也。贼闻我兵西征。必集众据守河口。我师争渡。非万全之道。宜令大兵一枝、径趋蒲津。与贼相持。别遣大兵一枝、从保德渡河即由延安、澄城、郃阳等处、直捣腹心。俟贼势内溃、我兵飞渡蒲津。长驱大进。则长河失险。贼势坐困。三也。我兵两路渡河。须更发精兵数万、并调口北卜套各属蒙古兵。先期由边外渡河套。自延宁接界入口。从长安西路截击。会兵关中。则三秦望风震动。兼可断贼西奔之路。四也。贼之长枝、惟在依山傍险。埋伏诈诱又惯乘夜劫寨。偷营。乞敕各将领、凡遇山林险隘、搜巢□刀埋伏向晚安营。则必分番直更。使贼狡黠莫施。扫荡可必。五也。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大兵西征。今将抵晋。吴惟华其益尽心巢□刀贼。共建奇勋。 ○以故二等甲喇章京陶祜子都棱、袭职。以察哈尔国巴图、曾率所属一百二十人来降。授为牛录章京。 ○刑科给事中孙襄、条陈刑法四事。一曰定刑书。刑之有律。犹物之有规矩准绳也。今法司所遵、乃故明律令。就中科条繁简、情法轻重、当稽往宪。合时宜。斟酌损益。刊定成书。布告中外。俾知画一遵守。庶奸慝不形。风俗移易。一曰存国体。刑不上大夫。乃古者贵贵之义。请自今文官犯罪先下吏部核议。如所坐重大。必请上□日革职后、方送刑部问拟。武官隶兵部亦如之。在外府州县各官被参革应逮问者。行该抚按就近提讯。具狱报谳法司。但于爰书覆核。不必径行勾摄则士气伸。国体立。一曰禁刁讼。比来风俗儇薄。奸民健讼。撄利嫁祸、为害滋多。请申饬内外各衙门。凡已经审结之案。非系奇冤积枉。不得复起葛藤。重滋株累。至于傍观出首多属倾诬百姓告讦官长、尤为刁悖且民间妇女辄拘讯公庭。亦伤廉耻之化。俱乞严禁所全者多。一曰苏滞狱至治之世囹圄空虚。晚季刑繁狱重。上干天和甚非古人明慎用刑之意请敕法司各衙门。务以清狱省刑为第一义。非事关重大不得系狱。仍敕各抚按、不时亲诣郡邑。躬行查核即狱犯之多寡定有司之仁暴。庶可渐几刑措之治摄政和硕睿亲王谕令法司官会同廷臣详绎明律参酌时宜集议允当。以便裁定成书颁行天下启内各款、悉如议通行严饬。 ○丁巳。遣官祭先师孔子。上以将迁都燕京分命何洛会等统兵镇守盛京等处。以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左翼、以镶黄旗梅勒章京阿哈尼堪统之右翼以正红旗梅勒章京硕詹统之。八旗、每旗满洲协领一员。章京四员。蒙古汉军章京各一员。驻防盛京。又以傅喀纳为雄耀城城守官。仍设满洲章京三员。汉军章京一员。以梭木拜为锦州城守官。额蒙格为宁远城城守官。拜楮喀为凤凰城城守官、每城仍各设满洲章京二员。汉军章京一员。胡世塔为兴京城守官。爱汤阿为义州城守官。丹达礼为新城城守官。伊勒慎为牛庄城守官、青善为岫岩城城守官。每城复合设满洲章京一员。汉军章京一员东京、盖州、耀州、海州、鞍山、广城、每城各设满洲章京一员汉军章京一员。率兵驻防。 ○遣山西道监察御史吴邦臣、巡视长芦盐政。 ○礼部议覆顺天督学御史曹溶、条陈开支廪饩、赈助贫士、优恤死节三事。俱如所请行。 ○戊午。故明山西偏关副将王世明、西路偏头关副将马世荣、各奉表归顺。 ○己未。有王崇高者、曾为人仆。捐赀造泥沟坡桥成。事闻。上嘉之令以人偿伊主。出户为民。赏银百两复其家。仍命树碑其所。 ○礼部启请车驾将临应恭办卤簿仪仗等物。摄政和硕睿亲王令该衙门速行造办。 ○庚申。摄政和硕睿亲王赏大学士冯铨、侍郎沈惟炳、金之俊、天津总督骆养性、招抚山东河南侍郎王鳌永、招抚山西应袭恭顺侯吴惟华、内监曹化淳、车应奎、王德化、王之俊等貂褂各一袭。 ○睿亲王谕朝鲜国王李倧曰。适军需孔亟。尔今秋量所得米粟、可运送燕京。以助国用。睿亲王允户部议。内官监属各厂地亩租银照御用监近例、归并有司徵收。另项起解。以清冒破骚扰等弊。 ○顺天巡按柳寅东、疏劾旧州守备杨嘉祉、交通贼首张春宇等大肆焚劫为害居民。睿亲王令该抚按逮送法司究问。 ○辛酉先是大学士希福、路遇固山额真谭泰曰。尔果衰迈矣后又遣谷巴达科尔可代、向谭泰言。我两处房屋俱远。可将哈谈巴图鲁房屋更换与我。尔为固山额真。即主张另拨一房有何不可。尔诚衰迈矣。谭泰遣恩格德、谓希福曰前路遇时曾谓我衰迈退缩。今又谓我衰迈。如果衰迈退缩。尔当明言。我即悛改。希福答曰。我所以言固山额真者有二。有比伊口利之人。每占伊光。伊俊巡居后。伊非固山额真耶。分拨房屋、何为推诿于人。其得美房者曰、谁分拨此房、其不得美房者亦曰、谁分拨此房。伊为何碌碌因人耶。曾有一人觌面斥我、伊岂不知耶。伊兄系超等公爵。我家恩遇。亦不殊伊家。乃公殁后、已追封王爵异姓封王、原无成例。且伊之官爵、亦非袭自他人。乃伊以伟略丈夫所得之官爵也。奈何不侃侃而言也。又梅勒章京谭布。往诣希福所。希福谓之曰。我至署中。大学士范文程云、日食二十筵。我因曰、我等儒臣、岂比于六部大臣。及开疆辟土功臣。而盛设若此。随率范文程、刚林、启之摄政和硕睿亲王。王云、此言诚是。乃予误也。谭布以是言、白于伊兄谭泰。谭泰讦于法司。及问希福、言王并无予误之语。则是希福私意造言。自称其能。以王为误、假言招摇也。又问有一人觌面见斥者为谁。先称并无其人。后言护军统领图赖、因礼部官于摄政王处、启事错误。乃于众大臣前让之云、尔等密勿大臣。既知之。何不力阻而令其启王也。于是法司议希福伪传王言。固山额真谭泰、护军统领图赖、皆国家大臣。乃谓谭泰衰迈退缩。碌碌因人。其意非欲二臣构衅、疏远于王、即从此紊乱国政耶。希福应论死。启知摄政和硕睿亲王。王念其效力年久。且其侄索尼、亦蒙主眷。今复为国效力最多。希福免死。革职为民。归本牛录。止许往来兄弟亲戚之家。若在大臣家行走、从重治罪。 ○摄政和硕睿亲王、以书招伪总兵唐通、马登洪。 ○以故明兵部主事凌駉、为兵科给事中。 ○以故明户部郎中王弘祚、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岢岚兵备道。遵化道耿应衡、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大同左卫道。昌平州知州李日晋、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阳和兵备道。保定府通判童可选、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大同巡道。 ○壬戌。摄政和硕睿亲王、赏故明周后父嘉定侯周奎、缎百疋。银百两。晋王朱审煊、及妃嫔范氏等银两有差。 ○招抚山东河南侍郎王鳌永、启荐故明工部尚书曹珖、刑部侍郎潘士良、总漕郭尚友等三十二人。下吏部知之。 ○癸亥。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官民人等曰。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以后一应章奏、勿得拘牵文义。摭拾浮词。但将时宜事务、明切敷陈。盖语繁而支。则难听。言简而当。则易行。言之有益无益不在繁简。顾力行何如耳。自今遇有切于时务者。随便入告不必等待多款。以致迟延。国家利益之事。早行一日、则受一日之福。迟行一日、则受一日之病。惟以迅速为尚耳。至明季各项税课。除已经徵收、不必给还外。凡有亏欠俱与蠲免又各府州县卫所属乡村、十家置一甲长。百家置一总甲凡遇盗贼逃人、奸宄窃发事故。邻佑即报知甲、长甲、长报知总甲。总甲报知府州县卫。府州县卫核实、申解兵部。若一家隐匿、其邻佑九家、甲、长、总甲、不行首告。俱治以重罪。不贷。 ○甲子。小祥。致祭大行皇帝。是日、摄政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奉上率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齐诣殡宫。皇太后率众妃、及公主、格格、和硕福金以下、镇国将军固山额真尚书等官命妇以上、俱齐集。陈设祭物。行三叩头礼。祭毕。执事官于殿西、设卤簿仪仗。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奉上率众官等、皇太后、率众妃、举哀。跪几筵前、三献爵。行三叩头礼。昂邦章京、尚书、内大臣等、恭奉龙轝由中道出。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奉上率众官跪。献三爵。举哀。皇太后、及众妃、俱举哀。酉刻。恭捧宝宫安奉。 ○乙丑。顺天督学御史曹溶启言、请将辽东等处十五学、改附永平府。设教官三员。分司教导。择辽地经明行修之士、充其任。其拔贡廪给事宜、仍与各州县、一体举行。摄政和硕睿亲王从之。 ○故明山西总兵王越、奉表归诚。 ○丙寅。恭奉大行皇帝宝宫。安葬昭陵。摄政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奉上率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齐集山陵殿前西阶皇太后率众妃及公主、格格、和硕福金以下、镇国将军固山额真尚书等官命妇以上俱集皇太后、率众妃、及公主等、诣宝宫前。举哀毕跪献三爵。行三叩头礼。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等奉宝宫由中阶。升陵殿。奉安于地宫。葬毕。陈设祭物。皇太后、众妃、及诸王官员、献爵。行祭礼。 ○太祖武皇帝忌辰。遣官祭福陵。 ○故明宣大总兵张致雍、奉表归诚。 ○戊辰。免直隶被贼残破景州、河间、阜城、青县、本年额赋。 ○山东莱州府知府黄纪启言、大兵自晋临秦。贼势不支。必走汉中奔西蜀。窜踞一方。恐四省动摇。所关甚钜。请令该部将见在京师蜀中旧弁陈联芳、卢进忠、简化龙、李芝秀四人、檄发陕西军前。俾。相机先驰入蜀。徵废将。连乡勇。号召土司与在籍诸臣秦良玉等、戮力前进。不惟穷寇成擒。西蜀底定。滇黔楚粤之间、不烦一旅而定矣。摄政和硕睿亲王、令联芳等诣内院。面询方略具启。 ○己巳。以故明刑科右给事中李士焜、为兵科左给事中。 ○以故明口北道吴嵩允、为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参议、河东道。 ○以都察院参政祖可法为右都督、充河南卫辉府总兵官。梅勒章京夏成德为都督同知。充山东沂州总兵官。侍郎金玉和为都督佥事。充河南怀庆副将。理事官柯永盛为都督佥事、充山东胶州副将。 ○定在京文武官员支给俸禄柴直。仍照故明旧例。正一品。文、折支俸银二百一十五两五钱一分二厘。武、九十五两一分二厘。从一品。文、折支银一百八十三两八钱四分四厘。武、八十一两六钱九分四厘。正二品。文、折支银一百五十二两一钱七分六厘。武、六十七两五钱七分六厘。从二品。文、折支银一百二十两五钱八厘。武、五十三两四钱五分八厘。正三品。文、折支银八十八两八钱四分。武、三十九两三钱四分从三品。文、折支银六十六两九钱一分六厘。武、二十九两五钱六分六厘。正四品文折支银六十二两四分四厘。武、二十七两三钱四厘。从四品文、折支银五十四两七钱三分六厘。无武职。正五品。文、折支银四十二两五钱五分六厘。武、一十八两七钱六厘。从五品。文、折支银三十七两六钱八分四厘。武、十六两五钱三分四厘。正六品。文、折支银三十五两四钱六分。武、一十五两二钱一分。从六品。文、折支银二十九两八分四厘。武、一十二两四钱三分四厘。以下无武职。正七品。折支银二十七两四钱九分。从七品。折支银二十五两八钱九分六厘。正八品。折支银二十四两三钱二厘。从八品。折支银二十二两七钱八厘。正九品折支银二十一两一钱一分四厘从九品。折支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至无品之武官、试百户折支银六两七钱六分。署试镇抚、折支银五两七钱一分四厘。其本色禄米文、自正一品、至从九品。武自正一品、至试职。俱一十二石。柴薪。直堂。内阁大学士、□山戊不 □额柴薪银一百四十四两。直堂一十四名共银一百四十两。加宫保者、每季增柴薪银六两。詹事府正詹掌府、如系尚书□山戊不 □额柴薪银一百四十四两。如系侍郎、一百二十两。少詹事、七十二两。府丞、四十八两。主簿、录事、各银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十名。共银一百两。直厅二名。共银二十两。左右春坊谕德兼侍读中允兼编修赞善兼司直检讨岁额柴薪银四十八两。直堂各八名各银八十两司经局洗马兼修撰、□山戊不□额柴薪银四十八两。直堂七名。共银七十两翰林院大学士、□山戊不□额柴薪银七十二两。侍读侍讲修撰、各四十八两。编修、检讨、各三十六两。提督各馆少卿各七十二两待诏孔目、各二十四两制诰敕房中书舍人各三十六两庶吉士译字官、各一十二两。带俸等官、照品级加领翰林院、□山戊不□额直堂一十五名。共银一百五十两制诰敕房、直堂四名。共银四十两。提督馆、直堂一十二名。共银一百二十两。吏部尚书、岁额柴薪银一百四十四两。侍郎、一百二十两。郎中、员外、主事、各四十八两。司务、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四十八名。共银四百八十两。四司直厅、各四名。各银四十两。司务厅直厅二名。共银二十两。其五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主事、司务、□山戊不□额柴薪、俱与吏部同。户部照磨、宝钞司提举、□山戊不□额柴薪银各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四十七名。共银四百七十两。十三司直厅各四名。各银四十两。司务、照磨、直厅各二名。各银二十两。礼部、□山戊不□额直堂四十八名。共银四百八十两。司务厅直厅二名。共银二十两。四司直厅各四名。各银四十两。兵部武学教授、□山戊不□额柴薪银三十六两。训导、二十四两。京卫经历、二十四两。五城兵马司指挥、四十八两。副指挥、吏目、各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三十名。共银三百两。武选司直厅八名。共银八十两。誊黄直厅四名。共银四十两。额设清黄柴薪银七十二两。□山戊不□额车驾司直厅四名。共银四十两。职方司直厅看监八名。共银八十两。武库司郎中直厅四名。共银四十两。员外、主事。各直厅二名。各银二十两。前司主事直厅一名。银十两司务直厅二名。共银二十两。刑部照磨、检校、司狱、□山戊不□额柴薪银各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四十五名。共银四百五十两。十三司直厅各四名。各银四十两。 司务、照磨、直厅各二名。各银二十两。工部营缮所所正、所副、宝源等局大使、副使、□山戊不□额柴薪银各一十二两。□山戊不□额直堂四十名。共银四百两。四司直厅各四名。各银四十两司务直厅二名。共银二十两。都察院左都御史□山戊不□额柴薪银一百四十四两。左副都御史、一百二十两。左佥都御史七十二两经历、四十八两。都事照磨、检校、司狱、各二十四两。御史。三十六两。□山戊不□额直堂四十五名。共银四百五十两。经历司直厅四名共银四十两。照磨司务、直厅各二名。各银二十两。通政使司通政使、□山戊不□额柴薪银一百二十两。左右通政、各七十二两。左右参议、各四十八两。经历、知事、各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五十名。共银五百两。大理寺正卿、□山戊不□额柴薪银一百二十两。左右少卿、各七十二两。寺丞、寺正、寺副、各四十八两。评事、三十六两。司务、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直厅二十二名。共银二百二十两。六科都给事、左右给事给事□山戊不□额柴薪银各三十六两。□山戊不□额各科朝房直各四名各银四十两尚宝司正卿少卿、司丞、□山戊不□额柴薪银各四十八两□山戊不□额看朝房直七名共银七十两。中书科中书舍人、□山戊不□额柴薪银三十六两。试中书舍人、二十四两。带俸等官、照品级加领□山戊不□额看朝房直四名共银四十两。太常寺正卿、□山戊不□额柴薪银一百二十两。少卿、七十二两。寺丞、四十八两。典簿、博士、奉祀、祀丞、司乐、协律郎、赞礼郎、各二十四两。元□寸带乐舞生、一十二两。□山戊不□额直堂一十八名。共银一百八十两直厅四名。共银四十两。典簿厅直二名共银二十两光禄寺正卿、□山戊不□额柴薪银一百二十两少卿寺丞各四十八两。典簿录事各二十四两四署署正各四十八两。署丞监事各二十四两。银库大使一十二两。看朝房直四名共银四十两。国子监祭酒、□山戊不□额柴薪银七十二两。司业四十八两监丞典簿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各银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一十名。共银一百两。太仆寺正卿□山戊不□额柴薪银一百二十两。少卿七十二两寺丞、四十八两。主簿、大使、各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十名。共银一百两。□山戊不□额主簿厅直二名。共银二十两。鸿胪寺正卿、 □山戊不□额柴薪银七十二两。少卿、寺丞、各四十八两。主簿、署丞、鸣赞、序班、各银二十四两。□山戊不□额直堂二十名。共银二百两。主簿厅直二名。共银二十两。司宾、司仪、二署直、各二名。各银二十两。看仓等项直三名。共银三十两。行人司司正、司副、行人、□山戊不□额柴薪银各三十六两。□山戊不□额直厅看仓七名。共银七十两。钦天监监正监副、春夏秋冬中五官正□山戊不□额柴薪银各四十八两。灵台郎、保章正、挈壸正、监候正、司晨司历博士主簿。□山戊不□额柴薪银各二十四两。加衔者倍之。□山戊不□额直堂书房、主簿厅把门、观象台直共一十九名。共银一百九十两。太医院院使。院判。□山戊不□额柴薪银各四十八两。御医吏目。各二十四两。□山戊不 □额直堂一十名。共银一百两。上林苑监监正、监副、□山戊不 □额柴薪银各四十八两。监丞典署署丞典簿录事、各二十四两。 □山戊不□额直厅四名。共银四十两宗人府经历□山戊不□额柴薪银四十八两□山戊不□额直堂直厅二十名共银二百两。五府都督□山戊不□额直堂八名计银八十两。看朝房二名。共银二十两。经历□山戊不□额柴薪银四十八两都事二十四两。□山戊不 □额直厅四名。共银四十两。带俸都督□山戊不□额柴薪银四十二两。锦衣卫都督、一百六十八两。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各一百四十四两。署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佥事指挥使各一百二十两。指挥同知、九十六两。指挥佥事七十二两。带俸都指挥使等官、四十八两。经历、三十六两。□山戊不 □额直堂二十六名。共银二百六十两。镇抚司千户、镇抚□山戊不□额柴薪银各四十八两。□山戊不□额直堂四十三名。共银四百三十两。詹事府通事舍人王国佐、条奏长芦盐法十四事。一复额引以疏壅滞。一改引部以速引利。一便引价以壮京圉。一革防销以省商费。一除滥赎以伸商冤。一疏变价以止奸欺。一清焚溺以杜虚冒。一止改告以一引盐。一疏关禁以通引楫。一杜扰害以清私贩一核场灶以清窝囤。一复两坨以备讥察。一免徭助以济孤商一设赏例以鼓富商。部覆允行。 ○庚午。遣礼部侍郎蓝拜等诣房山祭金帝陵。 ○辛未。摄政和硕睿亲王以武功成。率诸王贝勒、及诸将士祭旗纛于南苑。 ○户科给事中郝杰启荐故明左都御史房可壮等六人。下吏部知之。 ○壬申。摄政和硕睿亲王谕兵部曰。各地方归顺文武官员、多有首鼠两端。观望形势。阳为归顺、而中怀二心者。此等之人。徒取罪戾。虽有显绩。亦难自赎。自今以后果能痛革前非。矢诚无二。仍与优叙。至无知小民、或乘乱作奸。或畏罪为贼。悉赦前愆。许令自新。归籍乐业。若怙恶不悛。定行诛巢□刀、不宥。 ○以故明兵科都给事中戴明说、为原官。 ○以故明山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邵名世、为本省左布政使。户部郎中郑廷櫆、为河南布政使司参议督粮道。户部主事胡之彬、为山东按察使司佥事、署按察司事。山西河东道郝絅、为本省布政使司参议、署布政司事。 ○摄政和硕睿亲王以书招逋逃海岛朝鲜总兵林庆业、及副将池凤高、向明时、参将周方苏等。 ○癸酉。摄政和硕睿亲王给故明妃女□宾任氏等貂裘衣服有差。 ○摄政和硕睿亲王谕户部曰。比因东来之人。借鬻人参名色、扰害地方。特行严察究治。但小民恃贸易为生。未便禁止。惟当设立科条。使之遵守。以后人参止许于南京、扬州、济宁、临清四处开肆贸易。一应满汉人民或商或贾各听其便。倘市易不平致行抢夺、以及亏直勒买等项。地方官即执送京师治罪。 ○甲戌。遣河南山东山西督抚道府等官赴任。摄政和硕睿亲王、谕以体国爱民。各给银两有差。 ○设镇守易州、卫辉、怀庆、胶州、柳沟等处官兵。易州。总兵、副将、各一员。参将二员。游击三员。守备五员。千总十员。把总二十员。兵五千名。卫辉。总兵副将各一员。参将游击各二员。守备四员千总十员。把总二十员。兵五千名。怀庆胶州副将各一员参将各二员。游击各三员。守备各五员。千总各十员把总各二十员。兵各五千名。柳沟。参将一员守备一员兵一千名。 ○乙亥上自盛京迁都燕京是日、车驾启行。驻跸旧边内木桥地方。以故明河南道监察御史张煊为原官。 ○改礼部郎中甯承勋、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张慎学、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兵部主事董复、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升刑部员外郎王凤翼、为山东按察使司佥事、驿传道。 ○户部议覆山东巡抚方大猷条陈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无力者、官给牛种三年起科。应如所请。仍敕抚按率属实力奉行。报可。 ○丙子上驻跸开城。 ○摄政和硕睿亲王给平西王吴三桂、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沉志祥、衣鞾、器皿等物有差。 ○遣浙江道监察御史黄徽允、巡按山西。 ○升保定府参将吴胜兆、为倒马关副将。山海关参将冷云登、为昌平副将。 ○丁丑。上驻跸杨石木地方。 ○戊寅。上驻跸张古台口地方。 ○己卯。上驻跸广城。 ○庚辰。上驻跸苏尔济地方。 ○擢山东宁海州知州陈培基、为顺天府府尹。 ○升兵部主事杨云鹤、为山东布政使司参议、分守关内道。 ○以故明兵部主事叶廷秀、为河南道监察御史。湖广道监察御史李春蓁、为广西道监察御史。 ○察哈尔国固伦公主、及外藩蒙古王、贝勒等。来迎圣驾。朝行在。贡献驼马。 ○辛巳。宴来朝蒙古王、贝勒等于行在。赐缎疋、银器弓、矢、甲、胄、鞍辔、佩刀等物有差。 ○顺天督学御史曹溶、启荐故明进士王崇简等五人。招抚山西应袭恭顺侯吴惟华、荐故明国子监司业朱之俊等四人。俱下吏部酌用。 ○顺天督学御史曹溶、请增设寓学廪额十名。给以膳饩。其 □山戊不□拔恩贡、如他学例。从之。 ○壬午。上驻跸魏家岭地方。 ○故明大学士谢升、赴召至京师。令入内院办事。升以年老乞归。慰留之。 ○顺天督学御史曹溶、启请旌表故明殉节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兵部侍郎王家彦、刑部侍郎孟兆祥、及子进士章明、左副都御史施邦耀、大理寺卿凌义渠、左春坊周凤翔、左中允刘理顺、左谕德马世奇、太常寺少卿吴麟徵、检讨汪伟、太仆寺寺丞申佳允、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陈良谟、陈纯德、吏部主事许直、兵部主事金铉、成德、新乐侯刘文炳、宣城伯卫时春、新城伯王国兴、惠安伯张庆臻、驸马都尉巩永固、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千户高文采等二十八人。摄政和硕睿亲王令俟天下平定。再行察议。 ○故明协守大同朔州等处副将杜国庆、山西水泉营参将李正馥、西路马站堡参将兰应魁等、各奉表归诚。 ○癸未。上驻跸广宁。 ○设故明十三陵司香官、及陵户。给以香火地亩。仍谕以虔洁禋祀。禁止樵牧。用称国家隆礼前朝至意。 ○甲申。上驻跸谢家台地方。 ○升刑部郎中潘巨、为山西布政使司参议、宁武兵备道。 ○摄政和硕睿亲王谕户部。凡鳏寡孤独、一切困穷无告者、许其赴部陈告。量给赡养。 ○摄政和硕睿亲王给大学士谢升貂裘、鞾帽、白金百两。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二·志第一百一十五·职官二·脱脱 王言解第三·王肃 春秋别典卷十一·薛虞畿 卷之五百一·佚名 绎史卷十六·马骕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一·佚名 卷二之四·佚名 朱修之传·沈约 垣护之传·沈约 罗洪先传·张廷玉 董一元传·张廷玉 卷三十八·佚名 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卷八十七·佚名 卷二十四·戴锡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