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七十五

  顺治十年。癸巳。五月。丙寅朔。

  ○丁卯。谕吏部。翰林官升转。旧例论资俸兼论才品。朕思果有才品特出者、何必拘于旧例。右春坊右中允仍管内翰林秘书院修撰事吕宫、文章简明。气度闲雅。朕所亲见。着遇学士员缺、即与推补。以示破格用人之意。

  ○又谕吏部。朕览亲政以前本章。见原任太仆寺少卿曹溶、以多送监生革职。原任户科右给事中刘鸿儒、以纠拾劳有学、降调。原任吏科给事中林起龙、以纠拾杨云鹤、革职。此三臣虽系降革。皆非操守玷缺、品行可议之比。时方需才、宜弃短录长。俱着该地方官、起送来京。奏闻定夺。

  ○四川巡按郝浴、疏劾永宁总兵官柏永馥临阵畏缩、乾没兵饷。命褫职、下该督提讯。

  ○戊辰。以阿达哈哈番多诺、为都察院理事官。

  ○谕吏部。六部启心郎顶带、前改同侍郎。今除布丹、吴达礼、效力年久、仍留其侍郎顶带外。其余、及此后补授之启心郎、俱照太宗时定例。品级、仍视甲喇章京。

  ○己巳。升学士刘正宗、为吏部右侍郎。太仆寺卿李士焜、为工部右侍郎。顺天府府丞魏琯、为大理寺卿。

  ○升参将管大同右卫副将事徐长春、为遵化副将。太原营参将李好贤、为湖广镇筸副将。浑源城参将冯武卿、为江北狼山副将。

  ○升刑部郎中孙籕、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

  ○庚午。谕内三院。朕自亲政以来。惓惓以吏治民生为念。每有传谕、期于大小臣工、实力遵行。惟恐迟延废阁、以致诏令不信。朕因时图治。提纲挈领。若宣布德意、全在各衙门孜孜奉公。知无不为。如朕言未当。不妨执奏更改。若宜遵依、即应速为举行。推托因循、有何裨益。朕视诸臣条议有关政治者、即谕令部院。作速具覆。各衙门遇发下谕上□日、务刻期施行。以求实用。若有奉行不力、迟延□山戊不□月者、着都察院、及科道官、指名纠参。以凭察处。着传与吏部等衙门遵行。

  ○谕吏部。朕前有谕上□日。国家官人、内外互用。在内者、习知纪纲法度。在外者、谙练土俗民情。内可外。外亦可内。内外扬历、方见真才。又前尔部疏请酌议内外通用之法。已经降上□日。着精详举行。乃过月余、未见内外通用。今京堂员缺甚多。在内堪升补者、作速升补。其在外才品素着者、照应升职衔。通融升转。着九卿科道会同推举。以凭擢用。务疏壅滞。俾内外鼓励。以收得人之效。

  ○上幸内院。问翰林各官、何下直太早。大学士范文程等奏曰。今日端午、是以下直较早。上顾谓群臣曰。乘藉天休、猥图安乐、人情尽然。但欲希晏逸、必先习勤劳。俾国家大定、其乐方永。若止图安乐、嗜欲莫遏。先计身家而后国是、其乐亦蹔耳。即如朕躬所行、兢兢业业期于尽善。故每乐闻诸臣之言。但今之人多有能言而不能行者、其故何也。今日为之明日易之弗克持久是以不能行耳夫人孰无过知过而改即为善士傥自掩饰谬以为是过乃滋长咎斯甚矣。朕与诸臣、果能共勤政务裨益民生。天必眷之。若人之所行不善弗自省改天必降之以殃尚能邀眷佑乎至天不加眷佑而委命于天不知天之谴尔者、以尔之不善也岂有尔所行善、而天谴之者。昔商成汤、为盛德之主。犹且检身不及。改过不吝。若明之正德帝、耽志嬉游怙过不悛。徒责善于臣工。揆之修己治人之道、乌乎可。纵使臣工胥善、而君不改过迁善、何由而向化耶。文程奏曰圣谕诚然。大凡行善合天者必君明臣良交相释回始克荷天休、而济国事。若人主愎谏自用、谁复进言。势必谄谋者、献媚而日亲。忠鲠者、矢忠而日疎矣。人主诚持已公明臣下自翻然从善。斯天心眷顾国祚悠久、克享太平矣上曰善。自今以往始自朕躬、有过即改。卿等亦各宜黾勉。朕有过举、勤为启沃。朕将殚力修省焉。

  ○辛未。厄鲁特部落顾实汗下、穆齐台吉等贡驼马等物、宴赉如例。

  ○壬申。裁陕西安东中护卫、镇羌守御所、河南禹州守御所。

  ○升兵科右给事中高辛允、为户科左给事中。户科右给事中陈协、为礼科左给事中。兵科给事中王廷谏、为礼科右给事中。

  ○升福建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周亮工、为本省左布政使。山东按察使司按察使佟延年、为浙江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山东东兖道参议马登科、为山西按察使司副使、蓟州道。四川提学道参议陈卓、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临巩道。四川布政使司参议管左布政事王原膴、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榆林中路道。四川川北道参议李藻、为湖广按察使司副使、下荆南道。江南扬州兵备道参议刘兴汉、为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阳和道。广东南韶道参议林嗣环、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琼州道。湖广武昌道佥事佟凤彩、为河南布政使司参议、督粮道。山西阳和左卫道佥事吕逢春、为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关内道。四川川北道佥事刘通、为广东布政使司参议、岭东道。礼部郎中张笃行、为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关内道。兵部郎中杨时荐、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驿传道。四川保宁府知府柯臣、为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鴈平道。浙江严州府同知潘焕寅、为广东按察使司佥事、海北道。顺天府霸州知州王来聘、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福宁道。保安州知州董克念、为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关西道。河南汝州知州林中宝、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兴泉道。转户科给事中李生芳、为陕西布政使司参议、西宁道。

  ○都察院左都御史金之俊疏言、大清律开载、强盗无籍没之条。近者刑部审拟、概行籍没。以致地方签解盗属、株累无辜。自今以后、仍依律处斩、免其籍没以省苦累。得上□日、所司照律议奏。

  ○甲戌。赠故太子太保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宋权少保兼太子太保、锡之诰命、荫一子为中书舍人

  ○命镶蓝旗梅勒章京沙尔虎达、为昂邦章京、镇守宁古塔地方。

  ○免河南祥符、封邱、河内、孟温、修武、临漳等县、九年分水灾额赋。

  ○吏部都察院议覆、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疏言。各省巡按、为察吏安民之官近者多受属员献媚、参劾无闻。应将巡按概行停止。其十四道、京畿道御史。止留二十员。其余俱应裁汰。从之。

  ○免湖广沔阳州、潜江、天门县、八年分水灾额赋。

  ○以正白旗阿达哈哈番李佛讷、为护军参领。

  ○乙亥。论内三院朕惟修己治人。大经大法备载经史。欲与翰林诸臣明其义理但内院尚非经筵日讲之地。着工部即将文华殿作速起造以便讲求古训。即传谕行。

  ○封精奇尼哈番郑芝龙、为同安侯。子成功、为海澄公。弟鸿逵、为奉化伯。芝豹、为左都督。锡之敕谕曰。朝廷报功、必隆其典臣子效顺、各因其时兹尔郑芝龙、当大兵南下。未抵闽中、即遣人来顺。移檄彻兵父子兄弟归心本朝厥功懋矣。睿王不体朕心、仅从薄叙猜疑不释防范过严在闽眷属又不行安插恩养以致阖门惶惧、不能自安。虽郑芝豹音信尚通、而郑成功、郑鸿逵、恩养遂阻。加以地方抚镇道官、不能宣扬德意、曲示怀柔。反贪利冒功、妄行启衅。厦门之事、咎在马得功。而鸿逵遵依母教、遂尔旋师。足见诸臣、身在海隅、不忘忠孝。朕甚嘉之。已将有罪官将、提解究拟。即遣人赍敕传谕、开导归诚。成功、鸿逵、果令李德持家书来、并传口语。芝龙随即具奏。书词虽涉矜诞、口语具见本怀。朕念尔等前有功而不能自明。后有心而不能上达。君臣谊隔。父子情疎。尔等不安于衷、亦已久矣。朕亲政以来、知百姓疮痍未起、不欲穷兵。尔等保众自全、亦非悖逆。今以芝龙首倡归顺、赏未酬功。特封为同安侯、锡之诰命。芝龙子成功、为海澄公。芝龙弟鸿逵、为奉化伯。芝豹、为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总兵官。各食禄俸如例。成功、鸿逵、另有专敕。芝豹、遇缺推补。朕推心置腹、不吝爵赏、嘉与更始。犹虑尔等、疑畏徘徊。兹特遣官黄徵明往谕。敕谕到日、满洲大军、即行彻回。闽海地方、保障事宜、悉以委托。尔等当会同督抚、商酌行事。应奏闻者、不时奏闻。尔等受兹宠命、果能殚心竭力、辑宁地方。实尔等之功。如或仍怀疑虑、不肯实心任事、以致地方不安、非徒误朕封疆亦且扰尔桑梓。揆情度理、尔等谅必不然。况尔等父兄在朕左右。子弟尽列公侯。怀君德、则为忠臣。体亲心、则为孝子。顺兄志、则为悌弟。此尔等千载一时之遇也。可不勉哉。前差黄正升、已经议恤以官。今奉差之黄徵明、及往来李德等、事竣之日、各加官赏。朕命重申。服之无斁钦哉。

  ○命驻防江宁府昂邦章京喀喀木、为靖南将军统领官兵往征广东逆寇赐之敕曰今逆贼侵犯广东肇庆等处地方、以尔喀喀木为靖南将军。同梅勒章京噶来道腊总统官兵、前赴广东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处将延扰广东贼寇与二王相机巢□刀除。其未服本省府州县等处地方、亦与二王相机巢□刀抚。凡事与梅勒章京等会议而行。毋谓自知、不听众议。毋谓兵强、轻视逆寇仍严侦探勿致疎虞。抗拒不顺者戮之迫而复降者勿赦。有先被贼胁从、闻大兵一至即时迎降者勿加诛戮。如有杀贼擒贼投诚者、俱分别奏闻。惟以安民为首务。尔等须严禁兵将、凡归顺人民、毋得扰害。务体朕定乱安民至意。行间将领功罪、察实纪明汇奏。有犯小过者、当即处分、至于骁骑校、护军校以下、除死罪外其余大小罪过俱与众将商酌。径行处分。俟贼氛既靖、地方宁谧再行具奏候上□日定夺尔受兹重任、益宜殚竭忠力、勉之。钦哉。

  ○达赖喇嘛自代噶起程归国。命固山贝子吴达海饯之。

  ○以右春坊右中允吕宫为内翰林秘书院学士。

  ○免山东历城齐河齐东肥城等六十九州县、八九两年分水灾额赋。

  ○丙子。升侍讲学士梁清标、为詹事府詹事、兼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传以渐、为詹事府少詹事、兼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胡兆龙、为詹事府少詹事、兼内翰林弘文院侍讲学士。左春坊左庶子李奭棠、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右春坊右庶子梁清宽、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侍读陈爌、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黄志遴、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讲学士。右春坊右谕德杨思圣、为左春坊左庶子、兼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司经局洗马夏敷九、为右春坊右庶子兼内翰林弘文院侍讲。中允兼编修李霨、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左春坊左赞善艾元徵、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右春坊右赞善蓝润、为内翰林弘文院侍读。赞善兼检讨庄冋生、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编修石申、为内翰林国史院侍讲。沙澄、为内翰林弘文院侍讲。修撰程芳朝、为左春坊左谕德、兼内翰林秘书院修撰。编修周启嶲、为右春坊右谕德、兼内翰林弘文院修撰。冯溥、为司经局洗马、兼内翰林国史院修撰。卓彝、为左春坊左中允、兼内翰林秘书院编修。黄机为左春坊左中允、兼内翰林弘文院编修。李目、为右春坊右中允、兼内翰林秘书院编修。检讨章云鹭、为右春坊右中允、兼内翰林国史院编修。编修方悬成、为左春坊左赞善、兼内翰林秘书院检讨。左敬祖、为左春坊左赞善、兼内翰林弘文院检讨。何采、为右春坊右赞善、兼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曹本荣、为右春坊右赞善、兼内翰林国史院检讨。

  ○丁丑。谕吏部。内翰林弘文院修撰麻勒吉、会试殿试、皆居第一。同庶吉士教习、有志向学。朕观其气度老成。兼通清汉文义。遇有侍读学士员缺即行推补。

  ○谕内三院。朕仰承天眷统一区宇深惟我太祖武皇帝。肇造艰难。太宗文皇帝大勋克集诞祐朕躬、以有今日。自登极以来、眷怀陵寝。辄思展谒。但彼时朕年冲幼、未获举行每届祀期、瞻仰在天之灵。徘徊几筵、不禁陨涕。以致寝食俱废、日夜靡宁。今将躬诣山陵、稍展孝思。议政诸王、大臣满汉九卿等官、其详议以闻。即传谕礼部知之。

  ○定旌表宗室节孝贞烈例。旌表节孝和硕亲王、固伦公主、和硕福金、给银一百两、缎十六疋。世子和硕公主、和硕亲王侧福金、世子福金、给银九十两、缎十四疋。多罗郡王、和硕格格、世子侧福金、多罗郡王福金、给银八十五两、缎十二疋。多罗贝勒、多罗格格、多罗郡王侧福金、多罗贝勒福金、给银八十两、缎十一疋。固山贝子、多罗贝勒侧福金、多罗贝勒女多罗格格、固山贝子福金、给银七十五两、缎十疋。镇国公、固山贝子侧福金、固山格格、镇国公夫人、给银七十两、缎九疋。辅国公、镇国公侧夫人、入八分公之女格格、辅国公夫人、给银六十五两、缎八疋。镇国将军、辅国公侧夫人、给银六十两、缎七疋。辅国将军、镇国将军夫人、给银五十五两、缎六疋。奉国将军、辅国将军夫人、给银五十两、缎五疋。奉恩将军、奉国将军妻、给银四十五两、缎四疋。奉恩将军妻、给银四十两、缎三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女、及闲散宗室、并妻女、给银三十五两、缎二疋。以上俱赐敕奖谕、旌表贞烈。固伦公主、和硕福金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除上所赐羊酒纸张外、该部仍照例另给。内院撰文、遣官致祭。镇国将军夫人以下闲散宗室以上妻女、部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觉罗内有节孝者、给银三十两、缎一收。有贞烈者、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

  ○旌表和硕巽亲王满达海福金博尔济锦氏、侧福金贵齐特氏、辅国公世布石伦夫人博尔济锦氏、贞烈。正黄旗厄尔济根妻觉罗氏、贞节。

  ○都察院左都御史屠赖等奏言、自古帝王创业莫不宠眷勋旧。我朝定鼎、功臣后有获罪者、概黜其官。似觉太过以后宜计其罪之重轻念其功之大小、酌量处分。庶皇恩广被于元臣。与古帝王报功之意、亦允协矣。下所司议。

  ○都察院左都御史金之俊奏言、直隶江南、江北提学员缺、宜以词林简用从之。

  ○戊寅。遣官祭关圣帝君。

  ○己卯。谕兵部。天下初定、疮痍未起。加之比年水旱、民不聊生。饥寒切身、迫为盗贼。及至官兵捕巢□刀、玉石难分。魁恶虽多、剪除殊蔓、岂无冤滥。况当年沉陷、情事不同。或见迫于贪污。或逼胁于渠寇。既为贼党、自拔无门念此人民、皆朕赤子生聚最难、摧残极易。若概加诛戮、深可悯伤。兹特降殊恩、曲加赦宥。自今顺治十年五月二十五日以前凡有啸聚山林、劫掠道路、曾为土贼者无论人数多寡、罪犯大小、但能真心改悔、自首投诚悉准照曹四达子事例尽赦前罪。仍着所在官司酌量安插。兵仍补伍。民即归农。不愿还乡者、听其随便居住。俱不许将吏有司。及讐怨之家挟制吓诈告扰侵害。如有故违者、该督抚应参奏者参奏。应处治者处治。其受抚人众须痛改前非。革心安业。不许倚恃受抚名色、欺压良民。倘或违犯定行追论。国法森严断不再宥。着该部作速行文各地方督抚、转行所属。于通衢道路遍张告示、晓谕通知。仍将抚过人数、安插事实不时奏闻。

  ○升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岭北道李际期、为通政使司左通政。山东按察使司副使天津道李呈祥、为通政使司右通政。河南按察使司佥事睢陈道孙建宗、为通政使司右参议。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宁绍道王尔禄、为太仆寺卿浙江按察使司佥事。嘉湖道霍达为太仆寺少卿。江南布政使司参议常镇道。原毓宗、为顺天府府丞。

  ○庚辰。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奏言、皇上思念太祖、太宗、寝食俱废。日夜靡宁。孝思诚笃。舜帝之大孝武王之达孝不是过也。兹奉上谕、欲躬诣山陵、稍展孝思。臣等仰体圣心、敢不恭承。但思我皇上为天下臣民之主。亲政以来、因革损益、各当天心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必然欣慰。见今南方用兵、吏治尚未全饬。民生尚未全宁。一日万几靡不出自亲裁。若圣驾远行、奏报未免稽迟稍需□山戊不□月再议举行亦不为晚伏望皇上以太祖太宗安定天下之心。天下太平百姓歌咏圣德、即是太祖太宗之德。永永与天罔极。其为圣孝更大矣。疏入得上□日。览王等奏欲朕以太祖太宗安定天下之心为心。具见为国悃忱。但朕追念深恩昊天罔极顾瞻山陵以日为年。即今日未可必行拟于来年躬诣尔诸王大臣勿阻朕诚礼部可记朕谕届期预行择吉具奏。

  ○升吏部文选司郎中梁清远、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刑科都给事中袁懋功、为太常寺少卿掌河南道御史朱鼎延、为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右寺正高景、为通政使司左参议。

  ○命内外热审、于每年小满后、三法司会审见监人犯。笞罪释放。徒流以下减等发落。重困可矜疑者、奏请定夺。直隶各省、□山戊不□一举行。逃人三次处绞从刑部尚书李化熙请也。

  ○以三等精奇尼哈番尼堪效力有年升为二等精奇尼哈番。

  ○以故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线应琦叔子线应藻三等阿达哈哈番喀敏子阿什谈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莫谈子阿木虎郎各袭职。

  ○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任珍有罪、令其子任弘祖袭职。

  ○壬午。谕浙江福建总督刘清泰曰。招抚郑成功郑鸿逵等前已有上□日。今特差满洲章京硕色赍赐郑成功海澄公印一颗敕谕一道。郑鸿逵奉化伯印一颗敕谕一道同黄徵明领李德等四人前去。但满汉语言难通、不便将命。到日尔即精选地方文武官各一员务要。通达国体、晓畅事机。赍捧到彼、宣朕德意竣事报命尔系侍从旧臣须悉心料理成就抚事、称朕怀柔海隅至意。

  ○赏郑成功、郑鸿逵差官黄徵明、李德周际武陈福李春等、衣服靴帽银两。

  ○予川湖总督右都御史罗绣锦祭葬立碑如例。

  ○癸未。升检讨王熙、为国子监司业

  ○升陕西固原州知州郭之培、为本省按察使司、佥事平凤临巩兴屯道。

  ○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李化熙、疏乞终养。许之仍命驰驿还里。

  ○户科给事中周体观劾奏。总河杨方兴治河罔效、误国病民命方兴回奏。

  ○免三山煤税、并裁造办大炭主事一差、着为令。从工部尚书刘昌请也。

  ○乙酉。追封太祖武皇帝伯额尔衮、为多罗郡王谥慧哲。界堪为多罗郡王、谥宣猷。弟雅尔哈齐、为多罗郡王谥通达。

  ○追封达尔汉巴图鲁贝勒舒尔哈齐、视其子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爵、为和硕亲王、谥曰庄。镇国公祜塞、视其子多罗康郡王杰书爵、为多罗郡王、谥惠顺。卓礼克图贝勒巴雅喇、为多罗贝勒谥刚果。图伦视其子多罗贝勒吞齐爵、为多罗贝勒谥恪僖寨桑古为多罗贝勒、谥和惠辅国公篇古、视其子多罗贝勒尚善爵、为多罗贝勒、谥靖定尚建、视其子固山贝子苏布图爵、为固山贝子、谥贤懿。三等镇国将军阿拜、视其子镇国公席特库爵、为镇国公谥勤敏。三等辅国将军塔拜、视其子辅国公班布尔善爵为辅国公、谥悫厚。奉恩将军赖慕布、视其子辅国公来祜爵为辅国公、谥介直达尔察视其子辅国公穆臣爵为辅国公谥刚毅。奉恩将军范图、视其子辅国将军法复礼秩、为辅国将军、谥怀仪。奉恩将军巴特玛篇古、视其子辅国将军巴尔善秩、为辅国将军、谥悼殇。

  ○免湖广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岳州、等府。九年分旱灾额赋。

  ○庚寅。谕内三院湖南两广地方、虽渐底定。滇黔阻远、尚未归诚、朕将以文德绥怀不欲勤兵赎武而远人未喻朕心、时复蠢动。若全恃兵威、恐玉石俱焚非朕承天爱民本念必得夙望重臣、晓畅民情练达。治理者、假以便宜。相机抚巢□刀、方可敉宁。朕遍察廷臣无如大学士洪承畴着特升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听择扼要处所驻劄。应巡历者随便巡历抚镇以下、听其节制兵马粮饷、听其调发一应抚巢□刀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满兵。或留或彻、酌妥即行具奏。文武各官、在京在外、应取用者、择取任用升转。补调随宜奏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应用钱粮、即与解给户部不得稽迟。归顺官员、酌量收录投降兵民、随宜安插。事会可乘、即督兵进取。时当防守、则慎固封疆。各处土司、已顺者加意绥辑未附者布信招怀务使近悦远来称朕诞敷文德至意。功成之日优加爵赏俟地方既定善后有人。即命还朝慰朕眷怀应给敕谕印信作速撰铸给与即传谕该部遵行。

  ○辛卯。夏至。祭地于方泽。遣内大臣伯索尼行礼

  ○壬辰。升兵部左侍郎张秉贞、为刑部尚书

  ○升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耿焞、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光禄寺少卿郝杰、为大理寺少卿。刑科给事中赵进美、为户科右给事中工科给事中。李实秀、为兵科右给事中

  ○甲午。日生两珥、色赤黄、旋有晕

  ○赠川湖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罗绣锦、为兵部尚书荫一子入监读书。

  ○赠殉难湖广桃源县知县郑朝肃、为本省按察使司佥事。广东香山县知县张令宪、为本省按察使司佥事各荫一子入监读书。湖广桃源县典史王应星、为河南济源县主簿

  ○免直隶霸州、保定、庆云、东光等三十一州县、九年分水灾额赋。

猜你喜欢
  卷八 晋语二·左丘明
  卷五百十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第一百回 窃国权王莽弑帝 投御玺元后覆宗·蔡东藩
  风俗纪·张瀚
  卷之三百一·佚名
  卷之一千五十六·佚名
  大事记卷九·吕祖谦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纪昀
  卷二十五兵志五海军·黄遵宪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司马迁
  儒林传序·李延寿
  卷七·佚名
  卷三·佚名
  卷八十八渔业·冯煦
  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铨·唐圭璋

      李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有李通判铨,盖铨为宁宗时人,曾官通判。   点绛唇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   把酒题诗,遐想欢如旧。花知否。故人清瘦。长忆同携手。

  • 龚自珍·龙榆生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人。更名巩祚。道光九年(一八二九)进士,授内阁中书,升宗人府主事,寻改礼部,告归不复出。博学,负才气,於经通《公羊春秋》,於史长西北舆地,晚尤好佛乘。其文道源周、秦诸子,沈博奥衍,自

  • 提要·林鸿

    【臣】等谨案鸣盛集四巻明林鸿撰鸿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荐授将乐县训导厯官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明初闽中善诗者有长乐陈亮髙廷礼闽县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元永福王偁侯官黄元而鸿为之冠号十

  • 于鹄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于鹄,唐诗人。大历、贞元年间在世。初隐居汉阳山中,大历(766—779)中,从军塞上,担任过从事之类的微职。气质高洁,不合流俗,贞元六年(790)前后,辞官归隐,后卒于山中。 其诗“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

  • 卷之三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五十八·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寿盛典卷第五十八典礼【九 乐章三】一百一  【御制文二集积千余首】慎【徵工】厥【角上】身【徵上】修【徵工】谟【角上】训【羽凡】文【角上】更【徵工】思

  • 卷八·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八典礼四宫规【谨按  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开载编录】一位号本朝定制皇帝尊圣祖母为太皇太后尊圣母为皇太后居慈宁夀康 宁夀等宫奉太妃太嫔等位随居皇后居中宫主

  • 食货六五·徐松

    免役一题上原批:「免役,又曰免役钱。」题下原批:「起治平四年,讫干道九年。」【宋会要】治平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天头原批:「此卷与《大典》一万七千五百四十九重。」,诏曰:「农,天下之本么。祖宗以来,务功惠养,每勤劳勉,屡下宽恤之

  • 第五章 20·辜鸿铭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辜讲孔子评论当时一位公众人物(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说:“当国家政府井然有序、司法公正严明的时候,这个人就像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但是当国家政府混乱

  • 卷四·袁燮

    <经部,书类,絜斋家塾书钞钦定四库全书絜斋家塾书钞卷四    宋 袁燮 撰夏书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别九州者别其疆界也不特洪水既治始分别这九州方水患未平亦必先辨其每州之界分然后方可施功至于水患已平其分

  • 卷三·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三宋 李明復 撰隱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程頤曰月王月也事在二月則書王二月事在三月則書王三月無事則書時書首月蓋有事則道在事無事則存天時王朔天時備則歲功

  • 佛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尔时世尊为末世众生。宣说持明藏八大总持王经。令彼未来四众之中诸修行人。为一切众生而作利益。乃至求诸悉地而获成就。佛言若有行人。发勇猛心坚固不退。于此

  • 第三品 普行者品·佚名

    第七十一 婆蹉衢多三明经如是我闻。&mdash;&mdash;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域之大林重阁讲堂。尔时,有婆蹉姓之普行者,定居在普行者园之耶伽芬多利伽。是时,世尊晨着衣,执持衣钵,入毗舍离城行乞。尔时,世尊有[此念]:&ldquo;于毗舍离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林顿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是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创作的文化史著作,首次出版于1955年。该书是作者倾其毕生的研究经验、研读心得思想的结晶,将人类文化比做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榕树,详细追溯了文化的演进过程,从文化低级阶

  • 牧潜集·圆至

    元代诗文别集。7卷。释圆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释圆至去世后,由释行魁将他的诗文结集刊印,并请戴表元及方回作序,洪焱祖作跋(洪焱祖,《四库全书》本作洪乔祖)。今传《牧潜集》卷首有崇

  • 崇正辩·胡寅

    南宋哲学家胡寅著。作者站在维护儒家正统思想的立场上,针对自晋迄唐宋高僧佛徒之言行,一一加以驳斥。认为佛设此教,“反以利乐害其心”。佛教是“离天性之自然而对立其德。”佛法入中国,“有以惑人之耳目而移人之心意”。

  • 辨定祭礼通俗谱·毛奇龄

    五卷。清毛奇龄(1623-1713)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初晴,学者称为西河先生,浙江萧山人。兼工书画,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为“文中三豪、浙中三毛”之一。本是明朝诸生,明末遁隐,康熙间以诸生荐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