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一百三十六

  顺治十七年。庚子。六月。甲申朔。谕兵部巴图鲁公鳌拜、所教武进士。学习骑射日久。俱娴熟可用。张国彦、刘秉礼、李登相、王肇春、于昌祐、周于仁六员、留充侍卫。仍着再加肄习。候上□日擢用其余尔部俱即照例选授。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朱之弼疏言、顺治十二年下诏求言。内外千百疏、部覆未见施行。臣请此次应诏章疏、傥有事关大利大害。宜因宜革者祈皇上俯赐裁决有益者、立为施行。无益者、立为报罢。可否断自宸衷君咨臣警上下一心。其于皇上格天恤人之政、庶有禆益也。下所司知之。

  ○乙酉。谕翰林院。翰林各官、原系文学侍从之臣。分班直宿、以备顾问。往代原有成例。今欲于景运门内、建造直房。令翰林官直宿。朕不时召见顾问。兼以观其学术才品应分几班每班酌用几员即开列职名具奏。

  ○又谕吏部。都察院职司风纪。责任重大必得其人、方能胜任。阿思哈着以兵部尚书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

  ○浙江道监察御史季振宜疏言、臣伏读上谕。兴革责之部院。条奏责之科道。各加训诫。而内阁诸臣阙马未及臣请得而备言之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又云、天工人其代之。是三公得人则逸。不得其人则劳。且古有不问伤人而问牛喘者、明阴阳之不调。宰相责也。至于因水旱而策免、有不待策免而自引退者、往往见之史册矣。夫用人行政、其将用未用、将行未行之际、毫厘千里、间不容发。天颜咫尺。呼吸可通者。惟内阁诸臣而已。身居密勿之地。苟怀缄默之风。又何藉梦卜以求乎。皇上亲政以来。忧勤惕励。百度维新。原未见有过举也。皇上既以为有过举矣、试问其时曾有言及者乎。则宰相之不言、亦可见矣。夫皇上业以心膂股肱寄之。而内阁诸臣、犹然畏首畏尾。不痛不痒。或避市恩之嫌或拘文具之迹。徒拟票四五字、以了宰相事业。则食有一品二品之俸。飨用三坛六坛之祭。存殁皆荷君恩。夙夜何以报称。蒙皇上优待大臣。纵不加以谴责。清夜扪心、恐有难以自慰者矣。得上□日、此奏内阁臣不能进言、朕原未令其遇事陈奏。非伊等之罪。前谕十二十三年间过举、皆系已行之事人所共知。朕心中过失、未见施行者、即今岂能尽无。阁臣何由得知。惟期自加省改耳。部覆章奏、奉上□日依议者、恐一有更张、反致生事。是以照拟批发。皆系朕亲裁亦非阁臣之咎。朕亲政既久。深知图治之难。朝乾夕惕、恒虑此心少懈。或致裁决失于精详。若朕心克正。大小臣工、秉公无党。悉心襄赞。不难渐跻隆平。其各加内省。务殚忠诚、以图治理。

  ○季振宜又言、天下财赋、莫盛于东南。亦莫竭于东南。如云南兵饷、以千万计。闽浙兵饷、以百万计。今以滇南初服、委之平西王令其便宜从事。该藩兵力原厚。而满洲绿旗兵丁、复屯数万。其间更番往来经历数省供亿夫船粮糗、所费不赀。是不独云南困。而数省俱困矣。臣以为云南宜先守御。而守御专任之平西一藩。应分该省之满兵、驻劄湖南相机接应。一则为滇南援臂。一则为三楚犄角。计至便也。至郑逆游魂。为闽浙江南三省重患。今大兵入闽、捣其巢穴。夫彼之巢穴固不止厦门舟山等处。而船即其巢穴也。闽浙造船且无论其累民。而我之兵马乘风破浪、不顾万死以前驱。则性命全寄于篙师水工之手。傥逆贼奸细阳为应募。而我兵入其彀中。风水腾涌弓刀莫施。可不为寒心哉。臣以为闽浙江南、亦当先守御而后征巢□刀。闽之漳州、泉州、兴化、福州、浙之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江南之崇明、江阴、通州、镇江凡十三处或用督抚、提镇、都统、章京、每处。专驻一官。各率精兵。永为重镇使三省之兵、犬牙相制。声息相闻。绝其觊觎之情。则郑逆掠无所得可坐待其毙矣但闽抚徐永桢、浙督赵国祚。或胆略全无。或疲老难振。而浙江新抚史记功、庸懦无为军旅非所娴习、宜早简贤能、以代其任。庶几封疆不致贻误。至山东、河南、为京师辅翼重地。连年水旱、盗贼繁兴。而直隶八府、强贼公行。白昼。劫掠。殆无虚日。涓涓不塞、将成江河。祈密敕兵部、宁为远虑。毋使势成。臣更有虑者、风闻陕西洮岷一带蒙古、门□东入者将十余万人。已历有年。近来或耕种于其地。秦人犷悍。傥以贸易小故、妄生衅端。马首扬尘事真有不忍言者。况关门无结草之固。自西宁以抵宣大等处长城数千里、皆頺败已尽。士卒单弱。防卫空虚。何可听其自出自入、而不一加讥察耶。惟望宸衷密画未雨绸缪。天下幸甚。得上□日、此奏内事情、关系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察议奏。

  ○丁亥。以辅国公一等侍卫来虎、为宗人府右宗人

  ○升户部郎中周起岐、为湖广按察使司佥事、提调湖南学政。户部郎中马云龙、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苛岚道。刑部郎中方兆及、为山东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济宁兵备道。刑部郎中师人淑、为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榆林中路兵备道。

  ○遣四川道监察御史李文熙巡按广西

  ○升镶白旗满洲参领鄂思海为副都统

  ○升宁夏镇屯田水利都司佥书高师文为江南掌印都司

  ○掌翰林院事学士折库讷、条奏八事。一、召对之典宜行数年以来止凭章奏敷陈召见诸臣甚疎。以致诸臣之心术不知。贤良莫辨、稽唐虞三代以及汉唐宋创业之主。俱召见诸臣、面商政务。故能躬致太平即我太祖太宗亦行此典。以后一切事务宜令诸臣面奏。立行裁决庶君臣之间无所障蔽而人才可识矣。一、起居注宜设古之盛世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善者、记之以为法。不善者记之以为戒、乞选方正博学之士。授为起居注官俾随侍左右。凡一言一动俱令书记以垂后世。一、封驳之典宜行。今之大臣、相率唯诺不计是非言官亦大率陈不急之务从未见有驳正者。以后凡所行法令傥有未备之处。或令内阁封驳。或今该科封驳。应求至当而后举行。一、会议之实宜核。迩来会议、有迎合上意而言者。有因一己之爱憎而言者。有缄默以从众者。有观望大臣、不肯轻言者。不几有悖会议之意乎。以后会议宜令各抒所见。具疏奏请、以听宸断。事定之后、因其事之利弊、以观其言之孰当孰否。用昭劝惩。而后可收会议之实效。一、奢侈宜禁。近来习于僭侈。糜费无度。风俗之坏、莫此为甚。宜严加禁饬。一、穷丁宜恤。频年以来满兵困苦弥甚。请敕都统副都统查满兵内有不能自给者造册送部酌议赡养令其得所。一、逃人剌面之法宜更礼者、防于未然。法者、绳于已然总以廉耻为要人若无耻何所不为。窃思窃盗之罪、较逃人为重。而律止刺臂此用法之间寓之以礼。养廉耻而开自新之路也。乞停逃人剌面之法。照窃盗例行。使之自新。一、国学宜兴。今见官学生、习学数年、尚不谙文义。此皆师范不得其人。而弟子嬉游荒惰、习学不专故也。今宜选满汉文义精通、德行纯正者、以为教官。不论满洲蒙古、汉军学生、俱令读满汉书。仍令国子监按季考试。礼部年终考课师生、分别劝惩。则学校兴而贤才可得矣。得上□日、此奏内召对、设史官二款、知道了。余着该部议奏。

  ○戊子。谕吏部。楚省重地。巡抚务在得人、乃克胜任。杨茂勋、着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

  ○兵部议奏、武进士随侍卫学习骑射、应照例给以应得品级。一甲第一名林本直、授为副将。第二名黄建中、授为参将。第三名武灏、授为游击。二甲谢文等、俱为守备。部给劄付。各支俸禄。俟满一年、另疏题请选授从之。上以亢旱不雨、恐有冤抑。遣内大臣爱星阿、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大学士成克巩、卫周祚、学士白色纯会同刑部清理刑狱

  ○免湖广澧州、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安乡、通城等县岳州卫旱灾石首天门汉川江陵监利等县荆州卫沔阳卫水灾十六年分额赋有差。

  ○己丑。谕吏部枢部职掌重大必得其人、乃堪胜任。苏纳海着调补兵部尚书

  ○兵部疏言向来议叙完粮卫千总有加至署守备者有加至守备者有加至都司佥书、游击者。升转未有定例。终属参差。臣等酌议定例。以后卫千总加署守备无纪录者、以守备管守备。有纪录者、以署都司佥书管守备其加守备无纪录者、以署都司佥书管守备有纪录者、游击都司并升。其递加至游击都司者查该弁有无纪录。通照各官挨俸推升。庶为画一。从之。

  ○吏部、都察院议覆宪臣魏裔介纠拾疏言、丁忧太仆寺卿戴明说、身为大臣不守孝制。又行事乖谬。应革职。原任苏松巡抚周国佐、才庸年老。滥荐属员。应不准起用。差回御史李及秀、见在提问俟案结再议从之。

  ○补考选福建建阳县知县姚启盛、为刑科给事中。

  ○调福建随征左路总兵官张承恩仍以都督佥事、充浙江宁绍台总兵官。

  ○礼部议覆、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疏言、帝王庙、创建于故明。及我朝增定金太祖、金世宗、辽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皆系开创之主不及守成贤君但守成不乏谊主。如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见于诗书史鉴诚为守成令主。汉之文帝、史称其节俭爱民。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宋之仁宗恭俭仁恕。忠厚之政、培有宋三百年之基。明之孝宗仁恭节用任贤图治。忧勤惕励。始终不渝。应否入庙。并祭仰候睿裁至从祀功臣、见今从祀者。似应照旧惟宋臣潘美虽平南汉有功。然斜谷之败、不能制护军王侁、擅离陈家谷口致杨业父子、无援而死。宋之不能复征契丹。实由此败。又宋臣张浚、三命为将。而一败于富平关陕沦亡。再败于淮西。郦琼叛命。三败于符离。而中原不可复。且劾李纲。杀曲端。与岳飞议不合。奏飞欲专兵柄。观史书所载。未可与韩世忠、岳飞、同日并论。此二臣皆宜罢其从祀。得上□日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庙并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着停止。余依议。

  ○庚寅。赠故定西将军都统侯墨尔根侍卫李国翰太子太保。

  ○义王孙可望疏辞封爵册印。得上□日、王自南方、孑身投诚。朕心嘉尚。特锡王封。乃举国臣工、意怀轻忽、容或有之。王以孤踪疑畏、控辞册印。理亦宜然。但封爵出自朕裁。孰敢陵侮、虽系孤踪。不必疑畏。册印着仍祇受。

  ○增设吏部笔帖式八员

  ○降补翰林院编修姜元衡为检讨。以顺天等府试卷内有舛谬故也

  ○升吏科给事中汪之洙、为刑科右给事中。

  ○辛卯。遣官祭翁牛特部落杜棱郡王博托和、阿霸垓部落绰博辉达尔汉贝子福金、如例

  ○壬辰。谕礼部。今夏亢阳日久。农事堪忧。朕念致灾有由痛自刻责。谷为民天非雨不遂。竭诚祈祷、积有日时。乃精诚未达。雨泽尚稽。昼夜焦心。不遑启处、兹卜于月之十三日、预行斋戒。黎明步至南郊。是夜子刻、祭告圜丘。恳祈甘霖速降。以拯灾黎。若仍不雨、则再行躬祷。务回天意。祭告仪物、尔部即速行备办。

  ○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裔介劾奏、大学士刘正宗、阴毒奸险。而大学士成克巩相为比附。蠹国乱政、不止一端。如自陈疏内、不许隐瞒过失。正宗于昨□山戊不□奉上谕切责。言其持论矫偏、处事执谬、暴戾褊浅、过失日增、谆谆数十言、竟不叙入。忍背训诫。大不敬。无人臣礼。又如李昌祚系李之春叛案有名未经拏获审问。刑部原招具在。进士陈于鼎、王重俱以通海发觉。正宗克巩系阅看本章之官。乃于上前票拟、竟令李昌祚内升。不将刑部本章奏明。使叛案之人得跻九列。又克巩荐周亮工、徇私败露。自宜认罪。乃仅以二人合荐巧饰。至正宗一荐董国祥而国祥为贪官卢慎言、辇金打点。再荐梁羽明、而羽明以包揽河工、俱被总督纠参。正宗不自检举。欺君之罪何辞。正宗莫逆之友、为张缙彦。方拱乾。缙彦外贬拱乾流徙正宗之友如此。正宗为何如人耶且缙彦序正宗之诗曰。将明之才。其诡谲尤不可解。如刘祚远、系正宗孙辈祖为内阁。孙为巡抚。一居政府。一掌兵权。未闻正宗辞避。况祚远系崇祯时秀才。同枭逆刘正学、及家人李弼等、投海寇郑成功为大帅。顺治六年始回。并未投诚自首正宗发书学道、复其秀才。李弼目不识丁。正宗代为营求。冒滥武举。见充兵部差官。又正宗之弟正学亡命入海。为郑逆总兵。顺治六年始行潜归。亦未投诚自首。正宗嘱托巡抚耿焞、题授文登。守备未几躐升抚标中军。又联宗久已严禁。正宗与总兵官刘芳名结为昆弟。前至京师索其名马姑绒、银器等物。又告假归里受耿焞之赙千金。其他混淆是非。颠倒用舍。又不知凡几也。祈乾断处分以杜祸乱之萌。得上□日此所参情节、关系重大。着刘正宗成克巩、各据实明白回奏。

  ○掌翰林院事学士折库讷、王熙疏言、臣等遵谕、分翰林官为三班。直宿景运门、以备顾问。侍读学士左敬祖、侍讲学士曹尔堪、侍读熊伯龙、侍讲綦汝楫、编修富鸿业、张贞生、检讨庄朝生、崔蔚林、八员为一班。侍读学士曹本荣。侍讲学士杨永宁、侍读田逄吉、侍讲田种玉、编修马晋允、检讨范廷魁、邹度珙熊赐履、八员为一班。侍读学士张士甄、侍讲学士刘芳躅、侍读冯源济、侍讲党以让、编修萧惟豫、检讨宋之绳、谭篆、熊赐玙、八员为一班。以上三班依次直宿。周而复始。又臣等二员、原与各官职掌相同应否分日直宿。统候睿裁。得上□日、是折库讷王熙着直宿。

  ○谕礼部。顷因亢旱日久已有谕上□日。朕于十三日、步至南郊。中夜祭告。今思为民请命。应先诣郊坛、洁诚斋戒。兹改于十三日、步至南郊即于彼处斋戒三日。以十五日之夜、子刻祭告、余俱照前谕遵行。

  ○又谕吏部等衙门顷因亢旱为灾。朕省躬引咎。宣谕求言原欲大小臣工于朕躬阙失、及关系国计民生利害者指实陈奏。以图兴革。近见入告章疏、多摭拾浮泛。修饰繁辞开列款数沽名塞责不惟无裨治理。反使虚文愈增。稽误正务其于朕躬阙失、并内外满汉大小臣工结党徇私、贪赃坏法、以及豪右侵渔、商市强霸、一切蠹政害民之事。未见确有指陈。殊负朕省改咨询实意。今思上天示警。虽朕之咎。亦由任事诸臣、不肯公忠体国委卸欺蒙。俾朝廷德意。不获下究。兵民疾苦、无由上闻以致阴阳否塞。雨泽愆期、嗣后陈言务将朕躬阙失、及内外满汉臣工结党徇私、蠹政害民等项情弊。直指其人。直举其事。详切敷奏。如仍前浮泛列款虚文塞责。必加重治不贷。前谕直言勿讳朕不加罪。原为确有指陈、犯颜直谏者而言其浮泛塞责等疏原不足谓之建言。法何容贷、着即通加严饬遵行

  ○癸巳。以一等侍卫穆理玛、为工部尚书

  ○命礼部左侍郎文华殿学士白色纯、暂署河道总督事务。

  ○浙江道监察御史季振宜劾奏、大学士刘正宗身秉铨政。乃滥荐降调员外董国祥、超躐三司。径升文选郎中。破例专擅。自荐自用。已可惊异。彼时台臣杨义、面责其庇护国祥。具疏纠参。奏上□日查议则国祥为正宗之私党明矣。近国祥收藏卢慎言金银代为打点罪状败露流徙尚阳堡正宗实为举主、自当检举入告。请候处分。而公肄欺罔竟无一言辅弼大臣、悍然不畏君父如此。是庇奸之罪犹小。而欺君之罪更大即此一端、正宗死有余辜矣。又正宗系禁籞大臣。乃令其弟刘正学、先以营求得授山东文登守备。后托山东巡抚耿焞、题补本标中军又令家人李弼、钻充兵部差官头领。夫巡抚中军、及兵部差官皆军机紧密之所。正宗一以其弟、一以其家人、分置兵马、要地。其意何居。今但查正学、是否抚标中军。李弼、是否兵部差官。则正宗百喙难解矣。又青州府城、向有丝布二行。每丝一疋。抽银三分每布百桶抽银四两五钱。乃铺行从来旧例。正宗势要垄断强占二行以营利行户李明寰等具告益都县正宗复以名帖压嘱不行明寰等不甘赴京告理。正宗密令腹仆于心宇、托同乡冢臣孙廷铨家人谈魁三等多方挽止。其营利无厌、为乡党切齿如此至正宗因其兄丧、给假回籍。巡抚耿焞、借送奠礼为名。馈以三千金。正宗径行收受。则平日之收受者、又不知几何矣。山东巡抚之馈献如此。山东司道府县之馈献、又不知几何矣。推之、天下巡抚司道府县、又不知馈献几何矣。及耿焞犯赃狼籍。刑部提问。令林姓家人与正宗腹仆于心宇、结拜弟兄朝夕出入正宗之家希图营救。凡奉上□日改驳、焞必先知之。今但拏于心宇严审便知交通实据矣。凡此皆正宗作福作威招权纳贿之大端也而臣又更有进者。刘祚远为正宗侄孙以应行降调之官瀂而正卿。倐而畿抚矣。曹申吉为正宗外甥。以外转之官、未逾二年、忽升九列矣。臣非不知祚远、申吉之异数。特简帝心。独是天下之人见此二臣、皆正宗最私昵之宗戚。顿邀破格之殊恩。正宗又未免扬扬得意。似予夺皆出其手。恐天下无耻躁进之徒、从此望风下拜。曳裾其门如水之就下。兽之走圹。羽翼不招而自致。门户不结而自成矣。疏入得上□日所参情节着刘正宗据实明白回奏。

  ○吏部疏言、各部汉军侍郎员缺、俱经停补今本部侍郎杨茂勋。已升巡抚。此缺亦应停补从之

  ○

  ○甲午。增设太仆寺满洲寺丞一员。笔帖式二员。

  ○旌表山东烈妇、高密县单俨妻王氏。节妇、长清县郭一龙妻姚氏。孝子、禹城县刘波、各给银建坊如例

  ○升户部左给事中阴应节、为工科都给事中。工科给事中刘大谟、为吏科右给事中。转吏科右给事中蔺挺达、为户科左给事中

  ○乙未。吏部都察院、甄别满洲汉军四品以下京官。通政使司左通政谆退年老光禄寺少卿佟耄年大常寺寺丞管司业事傅达礼、俱才力不及。并郎中以下官六十员俱应照例处分得上□日、谆退着解任佟耄年着降二级调本旗办事傅达礼着降二级调用余俱依议

  ○户部遵谕条奏国赋不足、民生困苦、皆由兵马日增之故。江南省旧设有督、抚、提督、水陆总兵官。及江宁驻防满兵近又于京口、设立都统。及左右二路总兵官。共增兵一万六千名。又增凤抚标兵一千五百名。而驻防各官、及督抚总兵官又增闲甲。浙江省、除先设驻防汉军、及绿旗官兵外。增设满兵驻防。又增闲甲一千名。随征兵三千名。两省既因地方紧要、增设精兵。则从前庸懦官兵俱应裁减。若腹里之保定沧州太原西安汉中皆有满兵驻防除督抚镇标外。其余各营亦当酌减。至于四川除原设镇守官兵外。近增成都、建昌、提镇二标兵六千名又有投诚兵六千名既已增兵六千则投诚兵内应令愿为民者为民愿入伍者裁革庸懦兵丁补入。云南平西王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又有八旗满兵。需用粮饷甚多以致各省挽输困苦至极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该省米价每石至二十余两。兵民交敝。所系匪小平西甲兵素称精锐。今或彻满兵。或酌减绿旗、并投诚官兵。应敕兵部酌议。务期永远可行其在京各衙门官役匠役亦应敕各该衙门确查裁汰。得上□日此奏内兵马钱粮、国家要务关系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密议速奏。余着各该衙门议奏。

  ○先是上以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女、抚育宫中。至是封为和硕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子之隆

  ○升江北徐州署副将刘朝辅、为署都督佥事、管山永副将事。陕西汉羌参将杨守奇、为湖广常德副将。陕西河州署副将沈伟、为署都督佥事、管广西柳庆副将事。山东督标参将楚进功、为广东韶州副将。通州署游击王一相、为江西南赣副将。宣府张家口参将宣有才、为陕西宁夏西协中卫副将。湖广黄州参将张汉鼎、为江西南赣左协副将。

猜你喜欢
  第二十七回 得良将北方靖寇 信贪臣南服丧师·蔡东藩
  东林列传卷六·陈鼎
  卷六 贪十三案·丁耀亢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五十一·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三·朱国祯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二十三·纪昀
  一一五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专差送交续得书籍并缮书目呈览折·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四十三·佚名
  沈约传·姚思廉
  尉迟迥传·令狐德棻
  弁言·查继佐
  卷二十五·陆宗楷
  同治元年四月十一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古今滑稽联话序·范左青

    诗词联对,文章小道,余自幼喜之特甚。忆龆时夏日纳凉,有族长口述古人巧对数则,余喜而笔之,族长嘉之,乃为更诵谐联数则以去,是为余搜集韵语之嚆矢。厥后有闻见辄录之,其途渐广,兑凡有兴趣之诗词杂文无不辑孴,名其册曰《珊瑚网》。

  • 唐鉴卷十六·范祖禹

    德宗五十三年六月张茂宗许尚公主未成婚茂宗母卒遗表请终嘉礼帝许之八月起复茂宗左卫将军左拾遗蒋又上疏谏以兵革之急古有墨衰从事者【衰方崔切】未闻驸马起复尚主也帝遣中使谕之不止乃特召对于延英谓曰人间多借吉成婚

  • 补遗卷二·沈德符

      ○内阁【阁臣事寄】高皇帝自丞相胡惟庸谋逆,革中书省,置四辅官,秩从一品,以代丞相。至洪武十五年,以王大中败事革四辅,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刘仲质为华盖殿,吴伯宗为武英殿,宋讷为文渊阁,吴沉为东阁,俱称大学士。十八年,朱

  • ●八、性情一斑·秦翰才

    溥仪性情还不失为笃厚一路,对待亲故很有恩意。像陈宝琛是溥仪的老师傅,每到长春,溥仪必优礼有加,临去送给匹头等物(宫中簿籍登记溥仪给人家的东西,都称“赏某人”或“下赐某人”,只有给醇亲王和陈宝琛的独称“送”,而对于宝琛

  • 卷第十·朱熹

    二先生语十洛阳议论苏 季明录子厚谓程卿:「夙兴干事,良由人气请则勤,闲不得。」正叔谓:「不可,若此,则是专为气所使。」子厚谓:「此则自然也。」伯淳言:「虽自然,且欲凡事皆不恤以恬养则好。」子厚谓:「此则在学者也。」伯淳谓

  • 卷四·梁寅

    钦定四库全书 诗演义卷四 明 梁寅 撰 王国风 周平王徙居东都王城而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为雅而为风其王号未替故不曰周而曰王 黍离 周既东迁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之 彼黍

  • 曾子问·姚际恒

    当时老子之徒欲绌吾儒以崇其师,故庄子有孔子问礼于老聃之说,而史迁妄述之,世俗遂为口实,可叹也。此篇多作「吾闻诸老聃」及「老聃云」之语,论语孔子之徒多曰「吾闻诸夫子」,此用其说,以见孔子为老子之弟子也。夫老子「绝仁义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願品之餘   復次.   願淨佛土故 滅除諸雜惡.   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命飲酒等.有如是惡名爲不淨。復次國   土中有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道

  • 建中靖国续灯录上帙目录[宋刻]·惟白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一一曰正宗门 (西天此土诸祖相传契悟因缘直叙宗致)二曰对机门 (诸方师表啐啄应机敷唱宗猷发明心要)三曰拈古门 (具大知见拈提宗教抑扬先觉开凿后昆)四曰

  • 序·佚名

    教外别传序世尊付法传衣。叮嘱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世尊末后殷勤。将千二百斤担子。一肩卸却。以此观之。四

  •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憬兴

    释璟兴撰经曰佛告阿难至及不定聚者。述云第二辨众生往生因果。即遂摄众生愿而申往生。往生有四。一凡小往生二大圣往生三双以得失劝凡小生四叹彼土胜令大圣求。初又有三。此初彰正定令物仰求也。有说有涅槃法名正定聚

  • 显扬圣教论 第十五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十五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成苦品第五如是成立无常相已。云何成立苦相。颂曰生为欲离因  灭生和合欲倒无倒厌离  彼因为苦相论曰。若法生时为远离欲因。若法灭时为和合欲因。若不

  •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翻译之记·龙树

    诸国语言。中天音正。彼言那伽夷离淳那。此云龙胜。名味皆足。上世德人。言龙树者。片合一厢。未是全当。龙胜菩萨通法之师。依大般若。而造中论众典。于义包而不悉。大乘论师。名阿僧佉。解未解处。别为此部。魏尚书

  • 众护法宰官请启·如玺

    方融玺禅师住天界语录众护法宰官请启伏以秋月空悬光卷夜明帘不借凉飙桂发香飘无影树重荣况灯王之余焰交辉而善世之高门直立诸山俟响四众瞻风恭惟方公大师毓秀终南分竹林之悲花戒月钟奇浐水得天界之妙用神机把断要津潜

  • 握奇经·佚名

    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1卷,380余字。相传书中的经文为黄帝臣风后撰,姜尚加以发挥引申,后来又经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作解。经文后附有佚名《握奇经续图》一卷,但仅

  • 集韵·丁度

    韵书名。宋丁度、李淑等奉敕编撰。十卷。二百零六韵。体例仿《广韵》,但韵目名称和次第稍有变动。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收字五万三千五百的二十五(包括古体、或体、俗体等不同字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韵书。完稿于

  • 灵源大道歌·曹文逸

    《灵源大道歌》是宋朝宣和年间曹文逸仙姑所做。这位女真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道学一流。《灵源大道歌》通篇一百二十八句,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隐语暗喻,不象其它什么丹书,满篇的什么铅汞啦,坎离啦,龙虎啦,都基本是明明白白的阐述

  • 苦阴经·佚名

    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