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击之第四十二

【题解】

本篇就要不要抗击匈奴的侵扰,以保境安民的问题展开辩论。大夫认为:只有打退匈奴的侵扰,才能使中原地区的生产建设得到发展,社会秩序得到安宁。并指出:“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辽远不遂,使得复喘息,休养士马,负绐西域。西域迫近胡寇,沮心内解,必为巨患。”“终日逐禽,罢而释之,则非计也。”“一日违敌,累世为患。”文学则认为方今之计,“莫若偃兵休士,厚币结和亲,修文德而已”。主张对匈奴采取投降妥协的政策。贤良(1)、文学既拜,咸取列大夫(2),辞丞相、御史。

大夫曰:前议公事、贤良、文学称引往古,颇乖世务(3)。论者不必相反,期于可行。往者,县官未事胡、越之时,边城四面受敌,北边尤被其苦。先帝绝三方之难(4),抚从方国(5),以为蕃蔽(6),穷报郡国(7),以讨匈奴。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固亡之时也。辽远不遂(8),使得复喘息,休养士马,负绐西域(9)。西域迫近胡寇,沮心内解(10),必为巨患。是以主上欲扫除,烦仓廪之费也(11)。终日逐禽,罢而释之(12),则非计也。盖舜绍绪(13),禹成功。今欲以军兴击之(14),何如?

【注释】

(1)“贤良”下原衍“曰”字,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删订。

(2)取列大夫:取得不同位次的大夫官职。

(3)乖:违背,不符合。

(4)绝:除掉,消灭。三方:指东、南、西三边。

(5)抚从:抚慰之使其服从。方国:周围的国家。

(6)蕃蔽:即遮蔽,屏障。

(7)张敦仁曰:“‘郡’当作‘羣’,字或作‘群’,故讹也。此谓通乌孙、大夏等,详见于《史记》、《汉书》矣。”

(8)遂:顺心、如意。这里指征服。

(9)绐(dai):欺哄。负绐,犹言欺负。西域:汉代对玉门关以西诸国的总称。(10)沮(j():败坏,沮丧。

(11)烦:动用的意思。

(12)罢(p0):疲劳。

(13)绍绪:继承功业的意思。

(14)“军兴”原作“小举”,今改。案兴击为汉代出兵之法,《周礼·地官·旅师》:“平颁其兴积。”郑注:“县官征物曰兴,今云军兴是也。”《晋书·刑法志》:“魏文侯时,李悝著《法经》八篇,萧何又益《兴》、《厩》、《户》三篇。”案《商君书垦令》:“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则军兴自商鞅时已有之,不过在萧何定《汉律》时,始以之为成文法耳。《史记·司马相如传》:“用《兴法》诛其渠帅。”《集解》:“《汉书》曰:‘用《军兴法》也。”又:“今闻其乃发《军兴》制。”《索隐》:“张揖曰:‘兴制,谓起军法制也。’案唐蒙为使,而用《军兴法》制也。”此为以《军兴法》抗击侵扰之证。考本书《西域篇》:“盗贼并起,。。然后遣上大夫衣绣衣以兴击之。”《汉书·雋不疑传》:“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又《成帝纪》:“阳朔三年夏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逐捕,以军兴从事。”师古曰:“逐捕之事,须有发兴,皆依军法。”此为以《军兴法》逐捕所谓盗贼之证。夫以所谓盗贼尚以《军兴法》从之,况其为抗击匈奴而顾可以“小举击之”耶?则“小举”为“军兴”之误必矣。盖“兴”以形近而误为“举”、“军举”不词,传写者遂以臆改为“小举”也。《汉书·西域传》下载汉武帝诏曰:“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兴”下原有“师”字,从《通鉴》删)遣贰师将军。”师古曰:“兴军而遣之。”此正为以《军兴》击匈奴之事,且正汉武帝时事也,今据改正。

【译文】

贤良、文学拜过汉昭帝,都取得了不同位次的大夫官职,一同告辞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

大夫说:前面我们讨论有关盐、铁官营等国家大事,你们贤良、文学总是称颂和引用古人的东西,很不符合现在的社会情况。发议论不必互相反驳,但意见要切实可行。从前,朝廷没有向匈奴和两越用兵的时候,四周的边境经常受到骚扰,北边的人们尤受其苦。武帝消除了东、南、西三方面的灾难,安抚了周围的国家,使它们作为汉朝的屏障,竭尽郡国的人力物力,以便讨伐匈奴。匈奴壤界四面被包围,如困兽之被圈起一般,孤立衰弱没有援助,这正是他们困难重重将要灭亡的时候。如果剩下那些逃到遥远地方去的匈奴不消灭,就会使他们重新得到喘息的机会,兵马得到休整,还会欺负西域。西域离匈奴很近,受到他们的离间,人心涣散,内部瓦解,这必然会造成大祸。因此,皇上想把匈奴彻底消灭,就得动用一些财力物力。过去整天猎逐鸟兽,现在因疲劳而放弃不追逐,这不是好的计谋。从前舜继承了尧的功业,到禹就成功了(我们也应该这样)。现在朝廷想用《军兴法》抗击匈奴,你们认为怎么样?

文学曰:异时县官修轻赋,公用饶,人富给。其后保胡、越,通四夷,费用不足。于是兴利害,算车舡,以訾助边,赎罪告缗,与人以患矣。甲士死于军旅,中士罢于转漕,仍之以科适,吏征发极矣。夫劳而息之,极而反本,古之道也,虽舜、禹兴、不能易也。

【注释】

保:看守,这里有占有的意思。

兴利害:指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等政策。

舡,同“船”。

訾(z9):同“赀”,钱财。

甲士:穿盔甲的兵士。

中士:不穿盔甲的兵士。转漕:水陆运输。

科适: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春,朝廷发布七科谪令,命令征发七类人当兵,以抗击匈奴入侵。“适”、“谪”字同。

【译文】

文学说:过去朝廷征税较少,国家费用充足,老百姓生活富足。但后来由于要守卫胡、越的地方,打开通往四周少数民族的道路,造成国家费用不够。于是实行盐、铁官营等政策,加倍征收商人车、船税的办法资助边防费用,还发布了用钱赎罪的条文和告缗令,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在前方作战的士兵死在战场上,后方的士兵疲劳于水陆运输,又加上实行七科谪令,官吏征兵和发送物资频繁到了极点。人劳累了就要休息,事物到了极点就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去,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就是舜、禹现在出现,也是不能改变的。

大夫曰:昔夏后底洪水之灾,百姓孔勤,罢于笼臿,及至其后,咸享其功。先帝之时,郡国颇烦于戎事,然亦宽三陲之役。语曰:“见机不遂者陨功。”一日违敌,累世为患。休劳用供,因弊乘时。帝王之道,圣贤之所不能失也。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

【注释】

夏后:即夏禹。底:作动词用,制止、平定的意思。

孔:甚、很。

笼:用竹子、柳条编成的筐。臿(cha):即锸,铁锹。

陲:边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又《三十一年》:“文不犯顺,武不违敌。”这里合用两传文。违敌,放走了敌人。张敦仁说:“‘违’当作‘遗’”。非是。休:这里指后方。劳:这里指前线。用供:即合理安排。

因弊,原作困弊,“困弊”哪能“乘时”?“困”应作“因”,形近之误。“因弊”和“乘时”,语意相偶。《淮南子·氾论篇》:“乘时应变。”“应变”义与“因弊”相近。本书《世务篇》:“因时而发,乘而可动。”也是以“因”“乘”对举,今改。说略本陈遵默。倦:疲劳。

【译文】

大夫说:从前,夏禹治理洪水灾害,老百姓与洪水搏斗,非常劳苦,疲于抬筐挖土,而后代却享受到成果。武帝的时候,地方苦于战争,但后来放宽了东、南、西三面边境的徭役。俗话说:“见到机不利用,就会有损于事情的成功。”一旦放走了敌人,就使世世代代忧患。后方和前线得到合理安排,利用敌人疲惫,乘机消灭它。这是帝王处理事情的道理,圣明而有才能的人是不会丢掉的。建立功业要不断继承下去,害怕劳苦而不完成,就好像种地的人,因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一样。办事情中途停止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不会有收获。

文学曰: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虎兕相据,而蝼蚁得志。两敌相抗,而匹夫乘间。是以圣王见利虑害,见远存近。方今为县官计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币结和亲,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不计其难,弊所恃以穷无用之地,亡十获一,非文学之所知也。

【注释】

“德”原作“得”,今据《治要》改订。《淮南子·氾论篇》:“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此桓语所本。

兕(s@)犀牛。

“抗”原作“机”,今据陈遵默说校改。

乘间:投机,钻空子。

偃兵:停止用兵。

厚币:指丰厚的礼物。结和亲:与敌国讲和而缔结为姻亲。

弊所恃,原作弊持,今据俞樾说校改。弊,作动词用,使。。穷尽。恃(sh@):依杖,依赖。亡十获一:丢掉十个得到一个,即得不偿失。

【译文】

文学说:国家土地广阔,如果不实行德政就有危险,兵力强大,如果欺凌敌国自己就会灭亡。猛虎和犀牛斗得相持不下,蝼蛄和蚂蚁就会乘机得到好处。两敌相斗,百姓就会乘机作乱。因此,圣明的君主,看到有利的一面,还要考虑有害的一面,看到远方,不要忘了近处。现在为朝廷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停止用兵,让战士们休息,用厚礼去和敌国讲和而缔结为姻亲,施行礼乐教化。如果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考虑后方的灾难,把国家依仗的人力物力消耗在去争夺那些无用的地方上,那就是丢掉十个仅仅得到一个,对这种做法,我们文学是不能理解的。

猜你喜欢
  楚王飨晏子进橘置削晏子不剖而食第十一·晏婴
  伐功第四十五·桓宽
  周礼·张载
  卷一六○·邱濬
  经礼补逸卷三·汪克宽
  第七章 37·辜鸿铭
  感虚篇第十九·王充
  成子高寝疾(1)·戴圣
  提要·魏了翁
  内储说下六微 译文·韩非
  论语正义卷十七·刘宝楠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佚名
  卷十四·佚名
  附录·黄道周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魏徵

    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移都,改曰豫州。东面三门,北曰上春,中曰建阳,南曰永通。南面二门 ,东曰长夏,正南曰建国。里一百三,市三。三年改为郡,置尹。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 河南带郡。有关官。有郏山。有瀍水。洛阳

  • 列传第二 后妃下·欧阳修

    张皇后 章敬吴太后 贞懿独孤皇后 睿真沈太后 昭德王皇后 韦贤妃庄宪王皇后 懿安郭太后 孝明郑太后 恭僖王太后 贞献萧太后 宣懿韦太后尚宫宋若昭 郭贵妃 王贤妃 元昭晁太后 惠安王太后 郭淑妃 恭宪王

  • 卷一六六 梁紀二十二·司马光

      起旃蒙大淵獻(乙亥),盡柔兆困敦(丙子),凡二年。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公元五五五年)   春,正月,壬午朔,邵陵太守劉棻將兵援江陵,至三百里灘,部曲宋文徹殺之,帥其衆還據邵陵。   梁王詧卽皇帝位於江陵,改元大定;追尊昭明太

  • ●三朝聖諭錄附录·杨士奇

      三朝聖諭錄三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明楊士奇撰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中充翰林編修官燕王簒立入内閣典機務官至華葢殿大學士諡文貞事迹具明史本傳士奇自降附燕王以後厯事仁宗宣宗英宗以功名終始是編乃自錄

  • 卷上·刘餗

      述曰:余自髫丱之年,便多闻往说,不足备之大典,故系之小说之末。昔汉文不敢更先帝约束而天下理康,若高宗拒乳母之言,近之矣。曹参择吏必于长者,惧其文害。观焉马周上事,与曹参异乎许高阳谓死命为不能,非言所也。释教推报应之

  • 自序·凌雪

    或曰:南天痕者何纪?弘光、隆武、永历三朝事也。何以不言朝?季野所谓「不成朝」也。何以不名史?次公所谓「不敢当史笔」也。何以谓之「南」?哂园所谓「皆南土也,势不及乎北也」。何以谓之「天」?苍水所谓「天之所兴、天之所废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四·高晋

    目录天章【十四】乾隆二十 年乙酉御制古今体诗 钦定南廵盛典卷十四天章【乙酉 江南 山东 直】诗回跸至蘓州廿日如杭来往途翠华回复驻姑蘓一天霁色皆喜色万姓难诬实不诬瞻就何曾有所避遮留宁忍弗云俞【近行宫门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 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丁未朔,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 朝鲜国权知国事李成桂遣同知密直司事卢嵩,安南国遣大夫阮宗亮,广西思明府土官知府黄广平、沾益州知州阿索、姚安军民府同知高保

  • 17.愚蠢的宋襄公·林汉达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

  • 备城门第五十二·墨子

    禽滑厘问于子墨子曰:“由圣人之言,凤鸟之不出,诸侯畔殷周之国,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厘对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

  • 机论·胡兰成

    成毁是自然的全机大用阳明山上秋天的太阳与风,使人想起禅僧说的“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大自然一派空阔光明,人世的事无迹可寻。然而人世的事具在。三国演义里卧龙冈的村店里崔州平对刘备说话,开头第一句是&ldquo

  • 卷二·夏良胜

    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二     明 夏良胜 撰率性之道之义【传道之统 体道之要 衍道之实 明道之功 害道之防 杂道之辨】尧曰咨尔舜天之厯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朱熹曰厯数帝王相传之次第犹四时气节之先后也允信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一·代智旭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佛祖之道。以心传心。菩萨造论通经。亦唯此一大事。故云。十方谛求。更无余乘。纵令曲为群机。循循善诱。从实施权。说种种道。譬如三草二木。受润不同。而能润之雨。原只一味。故云。如食石蜜。中

  • 单身女子公寓·松本清张

    服部和子在下午四点左右离开公司。这天是星期六,所以比平时提早一个钟头半就下班。尽管提早下班,和子并不特别高兴,因为既没有约会的人,也没有想要看的东西。提早下班反而让她感到忧郁。她任职的公司是机械商行,她在那里打

  • 历算全书·梅文鼎

    六十二卷。梅文鼎(1633—1721)撰。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著书八十多种,主要成就在天文学、数学方面。是书汇集梅氏所著二十九种,言历者居前,言算者列后。内容大体可分三部分:一是历学理论,如《历学疑问》、《历

  • 儒林外史·吴敬梓

    吴敬梓作。共五十六回。作品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儒家士子,他们并无真才实学,却喜附庸风雅,追逐名誉地位,他们出仕是贪官污吏,在家是土豪劣绅。作品中还描绘了一些表面上无意功名,自赏清高的人物,而实际

  • 首楞严义疏注经·子璇

    凡二十卷。北宋子璇集。又作首楞严经疏。系大佛顶首楞严经之注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总分十门,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教义分齐,四所被机宜,五能诠体性,六所诠宗趣,七教迹前后,八传译时年,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 达变权禅师语录·佚名

    清显权撰,海澄等编。五卷。卷一至卷三收住明州慈溪县五磊山灵峰禅寺语录。卷四至卷五收颂古、垂问、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二十九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