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十三、日本订约

穆宗同治十年,夏五月,日本使臣伊连宗城、柳原前光来议订约。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议于天津。日本在东海中,全国四面环海,统四大岛而为国。所属小岛,凡一千八百馀。当周惠王时,有盘武彦尊起日向国,率师东征,计平长髓及彦八十岛贼,开山林,营宫室,遂迁都继位于大倭〈(即大和)〉之橿原,是为神武帝。自汉武帝灭朝鲜,始有驿使通汉。建武中,其倭奴〈(今作伊都古怡土县)〉国王遣使举贡,朝贺于汉,光武帝赐以印绶。安帝时,又遣使献其生口百六十人,然皆出其国造〈(神武帝即位,赐功臣椎根津彦等以地名,曰国造。)〉之所为,故非王室之所遣。至献帝朝,神功皇后渡海攻新罗,降之,高丽、百济皆归歀。后遂因高丽乡导,数遣使朝于魏。自西晋以至于南朝,贡聘不绝,皆受中国封拜。隋炀之世,国书失辞,炀帝仍遣使往报。唐贞观以逄,信使踵至,遗僧侣、学生留学于唐,或有仕唐者。当是时,上自天时、地理、官制、兵备,暨乎典章制度、语言文字,至于饮食居处之细,玩好游戏之微,无一不取法于大唐。礼仪文物,居然大备。及昭宗国乱,聘使渡海者多阻于兵,不得达,其参议菅原道实采留中学僧中瓘报告,奏罢遣唐使。五代及宋,国交彼此皆绝。元世祖混一志侈穷兵东伐,丧师十馀万。日人筑石砦于博多,禁通商,自是始有轻中国之心。明太祖时,张士诚、方国珍馀党,导其奸民为寇,出没海上。至嘉靖中,尤猖獗。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皆罹其害。四十三年,总兵戚继光、俞大猷等合师大创之,其患始渐息。神宗之世,其关白丰臣秀吉两出兵侵朝鲜,明师赴援,皆失利。秀吉卒,日本始收兵还国。后德川氏世执政权,方欲以文治致太平,故二百数十载彼此相安于无事。咸丰、同治以来,其国迫于外患,下诏变法,广事外交,与泰西诸国互订条约。念与中国邻近,宜亟通好,以冀同心协力,御外侮。乃于同治九年七月,遣外务大丞柳厚前光、少臣花房义质等携外务卿书来中国,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预商通好事宜。至天津,谒见通商大臣成林、总督李鸿章。成林代为上书,命留津候命。总理衙门议履,许通商,不必换约。前光再三力争,总理衙门始允与之订约,至是,日本特以大藏卿伊连宗城为正使,来缔盟约,前光副之。朝命鸿章为全权大臣,办理日本通商事务。江苏按察使应宝时、署津海关道陈钦随同帮办,是为中日议约之始。 秋九月,与日本订约成。先是,日使柳厚前光归,疆臣有以前明倭寇为辞,奏请拒绝日本通商者,李鸿章奏驭之,谓:“顺治乞嘉、道年间尝与日本通市江、浙,设官商额船,每岁购钢百万斤。咸丰以后,苏、浙、闽商往长崎贸易寄居者络绎不绝。论者拒绝之请,于今昔时势,彼国事实,盖未深究。今彼见泰西各国与中土立约,彼亦援例而来,设拒之太甚,和因泰西介绍固请,自不如就此时推诚相与。彼使臣等来谒,每称欲与中国结好,协力对外,立言亦颇得体。既允立约在前,断难拒绝于后云云。”时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亦上疏力争,其大致与鸿章折中言相同,且言:“彼或转求西国介绍固请,势难中却,即使外国前后恭观,疑中国交际之道,逆而胁之则易于行成,顺而求之则难于修好。”又言:“日本素称邻邦,非朝鲜、越南、琉球臣属之比,若不以泰西诸国之例待之,彼将谓厚驣簿薛,积疑生嫌,但约中不可载明比昭泰西各国通例办理,尤不可载利益均沾等语。逐条备载,每国详书,不必为此简帖含混之词,坚彼之党而奈我之章。”疏入,朝旨韪之,遂命鸿章与定修好条规十八条,通商章程三十三款,附以中国、日本海关税则。约成,以中有不能尽同西约者。宗城既归,日政府意沿觖望,旋以事免宗城官。

十二年,夏四月,命北洋大臣李鸿章为换约大臣,与日本全权大使副岛种臣互换条约。初,十一年二月,日本以外务大臣柳厚前光前少办务使〈(即四等公使)〉来议改约,并赍有外务卿副岛种臣、大辅寺岛宗则致鸿章书,略谓“承订条规,谨奏闻允行。惟去岁我国特派大臣使于欧西,欲仿万国通例,议商改约。将来改定后条规中所载‘以己国法讯断己民’等事,必须更正,故先商明。又条规第二条:‘遇事彼此相助、从中调处’之语,两国既结和议,虽无此语,亦有权可行,应请裁撤。第十一条,带刀之禁,佩刀乃喔国礼制,若以入国问禁,第交我国理事官检束可耳,不便明禁,亦宜削去。今特派前光等面陈冀与贵大臣时备文书往来拟议以为他日批准互换之地云云前光又陈通商章程所载进出口税各条须议由日本海关按照成规抽收不必指明税则鸿章谓前光曰日本与泰西改约成否未可知事果有成可以换约后再商海关收税亦可届时商办带刀之禁原虑细民滋事预为防范由理事官布告禁令亦无不可待约满时删除至从中调处一语信如外务卿所谓各国均有此权但议约不载则可既载复裁转贻耻笑且语以万国公法最忌失信今两国于未换约之先遽尔遣员议改旋允旋悔于全权立约之命不几相枘凿而贻笑外人乎前光嗫嚅惶愧而退后其右大臣岩仓具视至泰西诸邦议改约于领事法权及海关税则两事终不得要领而还带刀一事未几亦从其外务少辅森有礼之议卒自行革禁至彼此调处之言中国不允裁撤颇受西人倻揄日人大惭迨十月闲有秘鲁国商船玛利亚留士骗诱澳门华民三百馀人载往其国佣工已而避风横滨舟师虐工人工人愤而投水通英舰长挨仁雕泊此救之出引告神奈川县厅种臣时为外务卿令扣留商船解放工人使告于中国中国遣同知陈福勲往谢携工人归日人旋于十一月以种臣为特命全权大使来换约种臣既至天津见鸿章自陈前此前光之来商改约非其本意云遂互换条规种臣旋入京与泰西各国公使同觐见于紫光阁贺大婚及亲政盛典并呈递国书种臣既归留前光为公使以井田让为总理事管十五口商务品川忠道为理事驻上海兼管宁波镇江九江汉口四处林道三郎为副理事管广州琼州潮州三处而驻于香港

十三年夏四月命船政大臣沈葆桢巡视台湾兼办各国通商事务先是十年十一月有琉球船遇飓风飘至台湾为生番劫杀五十四人十二年二月日本小田县民四名亦漂至遭害日本诸臣喜事者因谓生番豺狼不可不膺惩特以生番熟番有异欲先质经界于中国会副岛种臣在北京乃寄谕种臣命询台地事种臣难于启口因遣副使柳原前光往问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董恂昶熙等答曰番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害贵国人则我未之闻夫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琉球群岛在日本之西南与中之台湾等处相对旧分山南山北中山三部各有王分领之明初中山王尚氏统一琉球受明册封世通朝贡顺治入关以后称臣入贡一如明制然同时亦朝贡于日本故当日前光大争琉球为日本版图又具证小田县民遇害状且曰贵国已知恤琉人而不惩台番者何也曰生番系化外之民我政府未便穷治前光曰生番害人贵国舍而不治然一民莫非赤子赤子遇害而不问安在为之父母是以我邦将问罪岛人为盟好故使某先告之反复论诘者累日卒不能毕议而去是年三月日廷乃以陆军少将西乡从道为都督谷干城及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为参军率兵赴台海军少佐福岛九成为厦门领事兼管番事别延美国人李仙得参谋议佣英美船为运输而特命参议兼大藏乡大隈重信为总理时美公使镂斐迪执局外中立之例收还其船舶人民之为日本所佣役者并令厦门领事捕李先得等英公使巴夏礼亦言日本此举不合公法中国必生异议于是内阁大生纷议急遣人驰谕于重信令止军行且归京重信告从道从道不奉命曰某当亲捣虏巢毙而后已万一清国生异议朝廷目臣等为亡命流贼以覆之可也重信劝谕百端从道不听即夜下令发师重信电闻日廷大忧再传内旨于长崎从道愤然行而厦门日领事九成亦书告闽督李鹤年谓今将起师问罪于贵国化外之地鹤年覆书争生番为中国属地请撤兵随疏以闻令葆桢巡阅台湾调兵警备 冬十一月沈葆桢奏日本遵约退兵命妥筹台湾善后事宜初日本以英美公使有违言所赁船舶悉解约还之于是运粮调兵皆失便诸舰出发两月馀始达台湾之社寮港分道进攻竹社风日石门诸番生番据险力拒不能进攻牡丹社亦不利乃退守黾山造都督府设病院修桥缮道为屯田持久之计葆桢抵台筑礟台于澍湖诸岛设海底电线于台湾厦门闲购新式洋枪三万枝于德调淮军来台议购鐡甲舰于丹防务既傋不先开衅端仍成谕生番诸社番人愿遵约束日人为之夺气又久屯龟山以酷暑多病疫棺楷相望进退维谷而是时赤松则良在上海侦探驰报巡抚来凯泰将兵二万向台助战守日本大惧遂于八月以参议兼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为办理全权大臣来议台事九月至天津谒总理王大臣辩论番地所隶之经界互相龃龉逾两旬不决利通乃阳言归国再举而阴托英公使威妥玛出任调停利通始要偿军需金三百万圆总理衙门以日本为无理横肆坚执不许军机大臣文祥执议不给一钱葆桢亦疏言倭备虽增倭情渐怯虚声恫喝冀我迁就求和倘入其彀中彼必得步进步我但厚集兵力无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 魏诸宗室·李延寿
  列传九·薛居正
  卷七十一·列传第一·后妃·脱脱
  卷六十六·列传第四·始祖以下诸子·脱脱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三、著述《格物集》的刘先·雍正
  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时厘降 二使劝进克日登基·蔡东藩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七·倪在田
  续只麈谭卷上·胡承谱
  一四二一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南巡盛典》告成并请议叙纂修人员折·佚名
  七二七 寄谕各省督抚详查各种书籍不应销毁而印本留有空格者解京填补·佚名
  六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续获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第五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司马迁
  梁纪十八 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己已、549)·司马光
  世祖章皇帝圣训序·顺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巡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张巡(709—757),唐代民族英雄。唐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开元二十四年(736)登进士第。天宝年间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转真源令。 安史之乱爆发,他立即率兵讨贼,始守雍丘,后与许远合力守睢阳,战功卓著,迁御史中丞,

  • 巻一·郭奎

    ○五言古诗希庶斋为姚忠赋帝舜称大孝,天下犹敝屣。父母或在堂,不许友以死。圣贤有明训,百行由此始。昔当汉祚衰,曹暪奋雄起。嗟嗟刘豫州,士慕如归水。君臣分未定,徐庶乃为子。方寸以亲乱,慷慨谢知已。后世称其贤,髙名策青史。

  •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赵尔巽

      ◎礼一吉礼一   自虞廷修五礼,兵休刑措。天秩虽简,鸿仪实容。沿及汉、唐,讫乎有明,救敝兴雅,咸依为的。煌煌乎,上下隆杀以节之,吉凶哀乐以文之,庄恭诚敬以赞之。纵其间淳浇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随时以树之范。故

  • 第十五回 灭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丧新君嗣统·蔡东藩

      却说速不台班师回国,由成吉思汗接着,闻知哲别已殁,悲悼不置,便命哲别子生忽孙为千户,承袭父祀。再遣使颁谕术赤,命他就钦察以东,忽章河以北,新定各部,俱归镇治。至西北未定地方,亦须随时勘定。术赤虽曾奉谕,恰不愿再出征战,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正统十三年二月丁巳朔释奠先师孔子遣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陈循行礼 敕谕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及管事大头目人等曰昔我 皇曾祖君临大位尔祖之叔安克帖木儿首先率义来朝特封忠顺王锡以金印命管治哈密人民保御边境其后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七(梁本)·佚名

     天启四年冬十月熹宗旧纪是月壬午朔亲享太庙大学士魏广微后至魏大中劾以不敬广微求去温旨慰留广微遂于魏忠贤 媒孽之卒成乙丑丙寅之狱 启祯两朝剥复录是月阁臣魏广微失仪被纠广微以认宗通内自称为侄遂怙势偃蹇会初

  • 卷之一千四百五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三月。壬辰朔。予故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永吉祭十三次立碑谥文通。遣官护其丧归葬  ○癸巳。吏部议奏旧制各省分守道系参政参议衔。分巡道系副使佥事衔今不必拘地方坐定职衔。守道缺出

  • 卷之七十·佚名

    宣统三年。辛亥。十二月。己酉。谕内阁、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据岑春火滟宣袁树勋等、暨出使大臣陆徵祥等、统兵大员段祺瑞等电、请速定共和国体。以免生灵涂炭等语。现在时局阽危。四民失业。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

  • 卷之三·佚名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十一月。戊戌。恭移大行皇帝梓宫安奉观德殿。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奉天官制宜斟酌损益以节糜费一摺。着徐世昌按照所陈各节。体察情形。酌核办理。原摺着钞给阅看。寻奏、若裁巡抚则总

  • 第九三付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十九日一一三○一-一·佚名

    淡水同知准台湾府关移:奉巡抚杨牌,饬查厅蠹拘禁酷勒一案,饬粮总书张升等赶办□。(注一)毋轻信地保查覆,毋滥授佐杂(注二)讯供,随到案之后〔先〕,(注三)权事理之轻重,以次〔赶办〕,〔定限文到〕□□内一月,扫数完

  • 卷三十三·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三十三    宋 萧常 撰吴载记十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本名议世为江东大族祖纡敏而好学仕至城门校尉父骏九江都尉逊少孤从祖康为庐江太守往依焉袁术攻康康遣逊及亲戚

  • 四 寄谕各省督抚学政速行购访遗书并先将购访情形奏覆·佚名

    四 寄谕各省督抚学政速行购访遗书并先将购访情形奏覆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各省督抚学政,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向来未登大内收藏书目者,已降旨直省督抚会

  • 马喻品第十九·佚名

    譬马调能软,随意如所行。信戒及精进,定法要具足。获法第一义,利用故无穷。一心行和忍,得免轮回苦。忍和意得定,能断诸苦恼。从是得住定,如马善调御。断恚获无漏,如马能自调。弃恶至平坦,後受生天乐。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觉悟。如

  • 卷第一百三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七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具见纳息第三之四问此除色想。自体云何。答慧为自体。若尔何故以想为名。由此聚中想用增故。如持息念身等念住。本性生念。宿住随

  • 永嘉禅宗集注卷上·传灯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重编并注永嘉禅宗集。题目五字。应从正安。先人后法。称为永嘉禅宗集。如天台止观之类。旧集者。先法后人。盖倒置也。永嘉。则大师所生之地。乃以处而彰人。禅宗。则大师所说之法。乃以

  • 石村画诀·孔衍栻

    画诀。 清代孙衍栻。一卷。约1820年。该书凡十则: 一、立意, 二、取神,三、运笔, 四、造景, 五、位置, 六、避俗,七、点缀,八、渴染,九、款识, 十、图章。其中渴染一则,作者自谓有秘诀,不忍泯灭,言之较详, 颇具心得。

  • 岭海焚余·今释澹归

    三卷。明金堡撰。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县)人。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官止兵科给事中,明亡后脱发为僧,释名今释,抗志以终。是编三卷,皆为奏疏,上卷十八篇,自隆武乙酉十月至丙戌八月,中卷下卷共三十一篇,自永历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