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六、台湾朱一贵之乱

圣祖康熙六十年,夏四月,台湾民朱一贵作乱。总兵官欧阳凯,水师副将许云,南路参将苗景龙,游击刘得紫、游崇功,千总陈元等死之。一贵,福建漳州府长泰县人,小名祖,于康熙五十二年充台厦道辕役,寻被革,居母顶草地饲鸭为生。其鸭旦暮编队出入,愚民异之。时承平日久,守土恬熙,知府王珍税歙苛虐,以风闻,滥捕结会及私伐山木者二百馀人。株连需索,民不堪其扰,于是凤山县民黄殿、李勇、吴外、郑定瑞等谋变。以一贵朱姓,可托明乔,遂奉以起事,称中兴大元帅,率众数百夜袭冈山、溏汎。警报至郡,总兵官欧阳凯集将弁议出兵,中营游击刘得紫请行,不许,令右营游击周应龙,以兵四百,及新港、目加留湾、肃垄、麻豆四社土番往。应龙躯干魁伟,议论风生,故主兵重之。是日微雨,应龙率兵番行五里即止,翌日,再进十五里。一贵已于是夜出槟榔林,劫防汎,戕把总,掠军械,而应龙隔一水不往救,一贵乃旁掠四出,南路民杜君英等起应之。应龙兵至小冈山,遇敌,千总陈元、把总吴益等奋力掩击,一贵败走入山,应龙命止兵弗追,但传令悬赏购杀。土番性凶残,纵火燔民居,民死无数,人心激忿,各乡树帜响应。于是杜君英、陈福寿、刘国基起淡水;郭国正、翁义起草潭;载穆、江图论起下埤头;林曹、杜骞、林琏起新园;王忠起小琉球;皆约一贵攻府治。君英合众袭南路参将苗景龙于下淡水,景龙败死。应龙闻景往救,日行十五里,越日遇敌于赤山。君英、一贵两路夹攻之,方激战,应龙遽以后队退,陈元阵殁。吴益、周应、李硕等负伤走,而应龙竟回府治,一贵大队随之,郡中大震。欧阳凯、刘得紫、许云共率师千有五百出御,列营春牛浦以待。忽军中夜惊,镇兵四散,黎明,始稍集,然人无战心。逾日,敌兵大至,许云跃马陷阵,敌大败。时水师游击游崇功以兵入鹿耳门赴援,遇台厦道梁文煊、知府王珍等眷属舟,叹曰:“官者,兵民之望。官眷逃则人心散,大事去矣!”麾众驰春牛浦。一贵、君英合队来犯,镇兵忽内乱,把总杨泰,绰号违家勇者为内应,刺欧阳凯坠马死,刘得紫被执,许云、游崇功等十馀人皆死之,水师游击张彦贤等率兵千馀人,船四十馀艘,联䑸杨帆出澎湖,应龙复遁归内地,文煊等奔澎湖。 五月,台湾陷,朱一贵僭号于台湾。一贵既入台郡,北路贼赖池、张岳等同时陷诸罗,参将罗万仓死之。凡七日,而全台尽失。一贵等开府库,有红毛楼者,故荷兰据台时所筑,旧名赤嵌城,后郑氏以之贮军火,四十年来莫有启者,至是发之。得之大小炮位、枪弹、硝磺、铜铁无算。一贵乃自称中兴王,号永和元年,大封其众。国师、太师、公侯、都督、将军、尚书、总兵以下千馀人,优孟衣冠,辉煌道上,民间为之谣曰:“头载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称永和,六月还康熙。”盖当日虽妇人孺子亦知其必亡也。 六月,南澳镇总兵蓝廷珍,克复台湾府,朱一贵遁。先是,台中逃官及难民抵澎湖,澎协将弁皆仓惶失措,以为一贵将长驱至,亦各出眷属登舟,将窜厦门。右守营备林亮,请主将掣回登舟各家属,诸将犹豫未决。亮按剑厉声曰:“朝廷以海外封疆付我等,今锋刃未血而相率委去,可乎?请整兵配船守要害,俟贼至,决一死战!战不捷,公等归亦未晚。”乃驰出江干,申主将令,拔㐽刀,驱官民眷属各登岸,人心始固。时水师提督施世骠驻厦门,见难民船日至甚众,始知台变,而郡中文武窜至澎湖,喘息称定,然后具文申报至厦,世骠即日率师出港。总督觉罗满保疾驰抵厦门,咨檄南澳镇总兵蓝廷珍。而廷珍条上进兵事宜之书至,所议悉与吻合,大喜曰:“吾调此君平台,得人矣。”使总统渡台水陆兵八千,船四百艘,会提督合兵进剿。师行,满保躬迼海滨送之,廷珍意气激昂,从容语总督曰:“草寇不足烦区处,某一登彼岸,大帅可即奏报荡平也!”抵澎湖,适降将吴良受一贵命,谋取澎湖,赴世骠营前诈降,讯之,尽吐党中情形,知其党内乱。一贵、君英互争雄长,谋相攻,百姓不附。廷珍言于世骠曰:“群盗皆乌合,不足忧,但众至三十万,诛之不胜诛。且多杀无益,宜张示止歼渠魁,馀勿问,则人人有生之乐,无死之心,可不血刄平也。”世骠诺之,并戒将士登岸之日,无得妄杀。是日,发澎湖先锋林亮、董芳,以六舟冒死直进,遥望炮台、火药累积,专以炮注攻,中之轰发如雷,守台者死无数,遂扬帆直渡鲲身(海河)。敌将苏天威退保安平镇,与城守郑定瑞列队迎拒。林亮、董芳复先登陷阵,廷珍督大队继之,苏、郑败走,廷珍入镇城。次日,世骠始至,敌二次来犯,皆为廷珍击退,自是一贵等退入府治,不敢出。有西港民某,愿导兵由西港暗渡,距府不远,呼召立应,又多竹林,可埋伏,彼若以数千人分布要害,四面掩击,亮等一军危矣。宜遣将统大军继其后,方可万全。骠曰:“谁当此者?”廷珍曰:“非他人所以往,某不敢辞。”遂率水师五千五百馀,夜指西港进发,黎明登岸,令空舟悉回安平。诸将请其故,廷珍曰:“示军士必死,无还心。今日战胜,明日直抵府治耳。”会敌在苏厝田与林亮等正激战,廷珍严陈设伏而进,敌望见曰:“此老蓝旗帜也!”惊而溃。是夜驻黎头标,料敌众必乘夜劫营,伏兵大败之。比晓抵城下,敌数万皆遁去。廷珍夜入城,秋毫无所犯,民大悦,自进兵至此裁七日耳,遂复府治。世骠亦同日抵城,获杀害欧阳凯、许云、罗万仓之杨泰、黄龙、陈碧三人,各付其子欧阳敏、许方度、罗世正等自行处死。凌迟、剖腹、碎尸、扬骨,惨极无人理。台人至今犹谈之而色变云。 闰六月,总兵官蓝廷珍复台南北,朱一贵、杜君英等恶就擒。廷珍分兵收复南北二路,一贵走下加冬,廷珍密遣将林卿等擒之于沟尾庄,与其党村君英等送京师,磔之,台湾平。

猜你喜欢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脱脱
  卷八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宋濂
  卷七十三·毕沅
  第七十八回 大婚礼成坤闱正位 撤帘议决乾德当阳·蔡东藩
  提要·董说
  读礼通考卷七十·徐乾学
  卷二十六诗三·何良俊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八·佚名
  四九八 署云贵总督裴宗锡奏第四次查缴应禁书籍分别委员解京折(附清单二)·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八·阿桂
  五九 讲西游记·周作人
  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林献堂
  渚宫旧事卷二·余知古
  中法互定广州湾租界条约·佚名
  總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一·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八十一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庆成宴【静志居诗话明高皇帝渡江丙午十二月命立郊社吴元年丁未圜丘方丘社稷坛成圜丘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阳方丘在太平门外钟山之北社稷坛在宫城之西南洪武元年戊中

  • 卷九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九十五渚类五言古和徐都曹出新亭渚    【斋】谢 脁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青郊路廻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巳俶载言归望緑畴至牛渚忆魏少英 

  • 问礼第六·王肃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八·乾隆

      蜀汉【起昭烈帝章武元年辛丑至后主炎兴元年癸未共二帝四十二年】  昭烈皇帝  帝名备字元徳涿郡涿【郡治今顺天府涿州是】人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裔【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帝祖雄父世

  • 朱子年谱卷三·王懋竑

    宝应王懋竑撰淳熙九年壬寅五十三嵗春正月巡历绍兴府属县婺州衢州【行状分画既定按行所部穷山长谷靡所不到拊问存恤所活不可胜计每出皆乗单车屛徒从所历虽广而人不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仓皇惊惧常若使者压其境至有自引去

  • 第四章 灭亡时代·佚名

    ○第八十九节 溥仪之兼祧方载湉之初立也,吏部主事吴可读以死建言,痛斥西太后不为载淳立嗣之非计。西太后虽心恶之,而屈于理之不当,乃宣旨,将来载湉生子,即承继载淳为嗣。及光绪二十四年,载湉以变法忤西太后,幽于西苑瀛台,其时

  • 王弼传·张廷玉

    王弼,原是定远人,后迁徙到临淮。擅长使用双刀,有“双刀王”之称。最初结交乡里豪杰,倚仗三台山树栅自保。过了一年,率领部属归附太祖。太祖了解他的才华,命他率部宿卫。他率部在湖州攻破了张士诚的部队,攻取了池州石埭,攻占婺

  • 卷第九·董仲舒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奚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

  • 春秋亿卷一·徐学谟

    明 徐学谟 撰隠公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纪鲁之元也何以纪鲁之元也春秋鲁史也纪元当先鲁焉书春王正月王谓周之共主也而谷梁以为始受命之文王非也鲁史而冠以春王正月公羊之所谓大一统也正月者周以建子之月为春也胡氏曰以

  • 结和第四十三·桓宽

    【题解】本篇就文学所提的结和亲问题展开讨论。大夫总结了“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的经验教训,认为匈奴“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高度赞扬了汉

  • 假号品第三·佚名

    复次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观。菩萨者但字耳。佛亦字耳。般若波罗蜜亦字耳。五阴者亦字耳。舍利弗。一切有言吾我者亦皆字耳。索吾我亦无有吾我。亦无众生亦无所生。亦无生者亦无自生。无人无生无作无造。亦

  • 谈印度语文的统一·太虚

    ──二十九年二月在贝勒纳斯语文统一学社欢迎会讲──今天承贵社欢迎,使我感到特别兴趣!我到印度,就知道印度有许多语言不同,觉到印度需要有统一的语言。正在这样想,今天听了报告,才知道诸君已在这里做这种工作,并且有五十年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九(末)·窥基

    沙门基撰论第九论。若有三性至皆无自性。述曰。第二违经失。若言三性亦不离识有三种者。何故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今言有识也。论。颂曰至即唯识实性。述曰。显扬十六说与此同。初二颂正答所问。后一颂明唯识性。即

  • 夏小正·佚名

    相传为夏代的历法。它根据天象、物候来定季节与月份。记有各月昏旦伏见和南中天的星象,并指明初昏斗柄方向和时令的关系 (可能即后世每月斗建的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从以观测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向以观测天象确定农时的

  • 正一出官章仪·佚名

    正一出官章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系早期天师道出官上章醮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出身中五体真官诸神,收录、斩杀恶人,追捕叛逃,拘鬼打入地狱,并有其他禁厌法。

  • 状元堂陈母教子·关汉卿

    简名《陈母教子》。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旦本。本事出《宋史·陈尧佐传》及《青琐高议》、《游宦纪闻》、《渑水燕谈录》、《清波杂志》等宋人笔记,增饰附会而成。冯氏训子读书甚严,盖状元堂令其苦读。朝

  • 俱舍论实义疏·安慧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

  • 序听迷诗所经·佚名

    景教早期译经。敦煌原本初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梵文教授高楠顺次郎藏,羽田亨最早研究此经,并著录刊布,见《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1926)。1931年,此经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影印出版。现卷存一百七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