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石匮书后集

明末清初张岱撰。张岱,字宗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兵南下,入剡溪山著书。文笔清新,时杂诙谐。在其自撰墓志铭中有“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及“好精舍、好美婢……”12“好”等文字。作品多写山水景物。自明崇祯元年(1628)起,自行编著明史,取材截止于明熹宗末年,五易其稿,历时27年,勒定成书,名《石匮书》。清康熙初年,在友人谷应泰处看到崇祯朝邸报,又续成后集。《石匮书后集》全书63卷(其中8卷有目无书),有《烈皇帝本纪》、《烈皇后本纪》、《献愍太子本纪》三本纪、《烈二王世家》、《明末五王世家》、《戚畹世家》三世家及五十七列传。书中对袁崇焕、史可法、张煌言等抗清人物均立专传,并予以颂扬。同时,大力宣扬忠于明朝的人物和事迹。撰有“死义”、“殉难”等列传10余个,表现了对明朝无限怀念、眷恋的感情。但对农民起义军却极端仇视,诬蔑为“乱贼”、“逆贼”、“盗贼”,将李自成归入“盗贼列传”,即使如抗清名将李定国等也不为立传。由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史,且采用部分少见资料,故此书对研究明末史实有一定参考价值。《石匮书后集》在清朝原为禁书,以钞本流传。乾隆二十年(1755)始有许景仁作序的初刻本。乾隆六十年有金烜再刻本。以后还有嘉庆二十五年朱文然刻本,兴德十四年陈锦刻本,1918年绍兴印刷局印本(此书线装一册,蔡元培作序)等。1959年中华书局用杭县叶景葵卷庵藏书重新排印出版。

《石匮书后集》全部章节目录

(1)石匮书后集卷第一
(2)石匮书后集卷第二
(3)石匮书后集卷第三
(4)石匮书后集卷第四
(5)石匮书后集卷第五
(6)石匮书后集卷第六
(7)石匮书后集卷第七
(8)石匮书后集卷第八
(9)石匮书后集卷第九
(10)石匮书后集卷第十
(11)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
(12)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二
(13)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三
(14)石匮书后集卷第十四
(15)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五
(16)石匮书后集卷第十六
(17)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七
(18)石匮书后集卷第十八
(19)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九
(20)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
(21)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一
(22)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二
(23)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三
(24)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四
(25)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五
(26)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六
(27)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七
(28)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八
(29)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九
(30)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
(31)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一
(32)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二
(33)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三
(34)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四
(35)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五
(36)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六
(37)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七
(38)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八
(39)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九
(40)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
(41)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一
(42)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二
(43)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三
(44)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四
(45)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五
(46)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六
(47)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七
(48)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八
(49)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九
(50)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
(51)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一
(52)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二
(53)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三
(54)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四
(55)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五
(56)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六
(57)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七
(58)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八
(59)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九
(60)石匮书后集卷第六十
(61)石匮书后集卷第六十一
(62)石匮书后集卷第六十二
(63)石匮书后集卷第六十三

猜你喜欢
  隋唐佳话·刘餗
  清代野记·梁溪坐观老人
  后汉通俗演义·蔡东藩
  明史通俗演义·蔡东藩
  随手杂录·王巩
  元明事类钞·姚之骃
  国初礼贤录·佚名
  归庐谈往录·徐宗亮
  中法兵事始末·罗惇曧
  大清宣统政纪·佚名
  东坡先生年谱·王宗稷
  江苏省通志稿民政志·缪荃孙
  康有为事实·梁鼎芬
  西山政训·真德秀
  朝鲜王朝实录[显宗改修实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原书纂校后案·乾隆

    御选。唐宋诗醇。四十七卷。乾隆十五年御定。凡唐诗四家曰李白。曰杜甫。曰白居易。曰韩愈。宋诗二家曰苏轼。曰陆游。诗至唐而极其盛。至宋而极其变。盛极或伏其衰。变极或失其正。亦惟两代之诗最为总杂。于其中通评

  • 卷三十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三十三都邑两都赋【有序       唐】李 庾臣伏见汉诸儒若班固张衡者皆赋都邑盛称汉隆当王道升平火德丕赫数子歌咏发着后代今自隋室迁都而我宅焉广狭荣陋与汉殊状言时则有六姓千龄之

  • 卷八十七·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八十七皮日休日休字袭羙襄阳竟陵人性傲诞隠居鹿门自号间气布衣咸通八年登进士第为著作佐郎崔璞守苏辟军事判官入朝授太常博士干符丧乱东出关为毘陵刺史陷巢贼中贼遣为防文疑其讥已遂害之有

  •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王肃

    颜回,鲁人,字子渊,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回,门人日益亲。”回之德行着名,孔子称其仁焉。闵损,鲁人,字子骞,以德行着名,孔子称其孝焉。冉耕,鲁人,字伯牛,以德行着名,有恶疾 ,孔子曰:“命也夫。”冉雍,字仲弓,伯牛之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五·徐乾学

    宋纪一百十五【起重光作噩十月尽阏逄因敦十二月凡三年有三月】髙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徳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一年冬十月丙寅朔金人入泗州遂入楚州淮南大震 戊辰杨政败金人于寳鸡禽万户通检贝勒戊寅诏修玉牒秦桧奏

  • 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十三·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闰五月辛酉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安。至己丑皆如之。起居注  ○谕内阁。前因御史张盛藻等奏。近畿省分被旱。请饬拨帑赈济。当谕令户部速议具奏。兹

  • 今献备遗卷二十七·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杨守陈杨守陈字维新浙江鄞县人也景泰辛未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歴官至吏部石侍郎成化初开经筵守陈以尚书武成篇进讲曰鲁论称舜无为而治周书称武王垂拱而天下治后世人主有深居禁中委政内侍者乃召望夷之祸

  • 五三一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确查徐述夔殷宝山案并着明白回奏及查参该管各官·佚名

    五三一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确查徐述夔殷宝山案并着明白回奏及查参该管各官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大学士暂管两江总督高<晋>、署两江总督 河道总督萨<载>、江苏巡抚杨<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

  • 职官二八·徐松

    国子监【宋会要】国子监掌经术教授、荐送之事,阙祭酒、司业则以朝官判监事。祭酒一人,秩从四品;司业一〔人〕,秩正六品;丞一人,秩正八品;主簿一人,秩从八品;太学博士三人,秩从八品;学正一人,秩正九品;学录一人,秩正九品。元丰「元丰

  • 卷六·佚名

    <经部,四书类,日讲四书解义>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六 论语【上之三】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此一章书是孔子自叙其立言之有本也孔子曰凡前人所己言已行而於我传之谓之述前人所未言未行

  • 卷三十五·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三十五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之二祝迎尸于门外正义郑氏康成曰尸自外来代主人接之就其次而请不拜不敢与尊者为礼周官掌次凡祭祀张尸次贾氏公彦曰祝出就次尸乃出

  • 卷第二十·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二十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四世之七(南岳下后第三世之三) 赵州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 太上洞玄灵宝太玄普慈劝世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太玄普慈劝世经,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乃寻声救苦天尊与普慈真人问答,劝导世人修道结缘。内称世间众生迷恋世法,如厕中蛆虫,以粪秽为乐。不知人身本为因缘会合,是假非

  • 诊家正眼·李中梓

    诊法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中梓有《内经知要》 已著录。李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兼采各家之说,参以己见,于崇祯十五年 (1642) 撰成此书。原刻本已散佚,后由其门人尤乘加以增补,收入《士材三书》 中。卷

  • 非梦记·苏曼殊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刊于1917年12月出版的《小说大观》第十二集,文明书局、中华书局发行。作于1916年。写青年海琴的一段恋爱悲剧。海琴随画师汪玄度学习绘画,与其女薇香志同道合,相互爱慕。画师正拟为他俩定亲时,海琴

  • 朝鲜王朝实录[正祖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英

  • 华严经合论·李通玄

    凡一二○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卍续藏第五册。本书为新译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内容开立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经之要义,即:(一)依教分宗,(二)依宗教别,(三)教义差别,(四)成佛同别,(五)见佛差别,(六)说教时分,(七)净土权实,(八)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