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明季战争

明熹宗天启七年,春正月,满洲遣使遗宁远巡抚袁崇焕书议和。先是,崇焕总统关内外诸军,闻满洲新丧,欲乘间修复锦州大小凌河诸城,为持久计,遣使偕喇嘛僧一人至吊,因以觇虚实,满洲主皇太极遣使报之。至是,使者再至,要求偿金与岁币,数各钜万。崇焕覆书,言书中有不顺语,难以奏闻。时满洲兵已入朝鲜,先后陷义州、定州、安州、平壤等处,尽屠其军。皮岛都司毛文龙屯守铁山,亦败走。满洲兵渡大同江,次中和,遣使至书朝鲜主,诘责备至。 二月,满洲进陷朝鲜之黄州,朝鲜主李倧出奔江华岛。满洲兵至瑞兴,朝鲜主上书请成,使者往返协议,以三月和成,约为兄弟之国。贝勒阿敏纵兵大掠三日而还。 夏四月,满洲再遣使遗书袁崇焕及喇嘛,请以辽东归满洲,凡辽西地方所有城堡,明人不得加修葺,并言以后两国通问书式,明皇帝不得与天并列,明诸臣不得与满洲主并列,各当递降一格。崇焕还书,言满洲当将已经占领之辽东地方及俘虏,酌议还付,并撤回朝鲜镇守兵,以复不得再进兵朝鲜。事闻,朝旨咎其非计,数相戒谕;加以双方意见不合,和议卒无成。 五月,满洲大举进攻辽西,时大凌河城工未竣,总兵赵率教守锦州,围之不克,移军簿宁远。袁崇焕令诸将背城据壕,以车为营,环列枪炮。满洲军阳退以诱之,不为动,挥众进击,大败,士卒死伤无算。回军攻锦州,又以壕广不得进,毁大小凌河城而还。 秋七月,魏忠贤使人劾袁崇焕不救锦州罪,崇焕乞休去,以王之臣代之。 八月,熹宗崩,思宗立。 冬十一月,魏忠贤伏诛。

思宗崇祯元年,夏四月,复起袁崇焕督师蓟辽。

二年,夏六月,袁崇焕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崇焕自宁远一捷,颇自矜,谓满洲人已破胆,可望献地讲和。及再起召封,遂言五年可灭满洲。虑文龙识其诈,深忌之,至是以阅兵为名,泛海抵双龙岛,以计诱文龙,诬以十二罪,杀之。自是岛弁离心,不为用。其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相继叛去,全岛尽属于满洲矣。 冬十月,满洲主帅师入边,以喀喇沁台吉布尔噶为向导。先是满洲侦知辽西有备,故取道蒙古进兵。 十一月,满洲兵由喜峰口毁边墙入,围遵化。城陷,巡抚王元雅自殌死。赵率教闻变赴援,亦战殁。满洲兵遂趋蓟州,越三河,略顺义,进逼北京。总兵满桂帅师相拒于德胜门外,值袁崇焕自山海关入援,督诸路勤王军,营广渠门外。满洲主素畏崇焕,用反间计纵所获太监归言于朝,谓袁崇焕与满洲有密约。时都人士骤遭兵,怨谤纷起,指崇焕拥兵坐视。朝士亦因前通和议,诬其召兵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思宗亦以崇焕擅杀文龙,疑其有异志,下之狱。 十二月,满洲分兵陷固安良乡,回军至卢沟桥,破副将申甫营,进次永定门。总兵满桂迎拒,战死。寻遣使持议和书,置德胜、安定两城门外,皆不报,遂移军越通州而来。

三年,春正月,满洲攻陷永平,回军袭兵部侍郎刘之纶兵于遵化城外,尽歼其众,之纶战殁。之纶自制木,为西洋大小炮,用以击满洲兵,死伤甚众。后其炮裂,复奋鬬十二小时,全军尽没,之纶亦被创死。满洲兵拔迁安、滐州,分兵向山海关。守将官惟贤力战御之,还攻抚宁、昌黎,皆不克,复遣书议和,不报。 二月,满洲撤兵还沈阳。 夏五月,华州监军道张春等攻复滐州,满洲贝勒阿敏,时拥皇兵屯永平,见军势甚,不敢赴援,屠城中官民,偕迁安及遵化守将,素城遁,春等追击之,袭杀甚众。关内四城皆复。

四年,秋九月,满洲军围大凌河。初,督师孙承宗恢复关内,更理关外旧疆。以七月兴工,筑大凌河城,画夜崔督。工程甫半,而满洲军骤至,围之数周,以城守坚固,攻之不克。辽东巡抚邱嘉禾与总兵吴襄、宋伟等联军赴援。满洲主见其列阵严整,不敢迎击,引军还。联军于是夜趋大凌河,阵长山口。满洲主督军进击,伟等坚阵不动。襄复纵火逼满洲军,忽反风,毁襄营,襄遁走。伟亦以力尽引退。 冬十月,大凌河守将祖大寿以城降满洲。大寿坚守三月,城中粮尽,杀人马以食。满洲主屡以书招之,至是降。寻纵之归锦州,约为内应,毁其城而还。

五年,夏六月,满洲兵攻察哈尔,降其部落数万。先是,满洲主累岁用兵辽本,皆无功,则以察哈尔阻隔长城之北,致其兵不能深入腹地,至是移兵攻之。部长林丹汗帅众西遁,其部落皆降。

七年,夏五月,满洲主将兵渡辽河。 秋七月,满洲兵入尚方堡,纵掠至宣府右卫,分兵攻龙门、新城、怀仁、井砰、小西城、赤城,皆不克。 八月,满洲兵围大同,亦不克,攻城兵死伤相属。 闰八月,满洲主班师,退出尚方堡边二十里驻营,时察哈尔部长林丹汗已殂,其妻窦土门福晋携国人来降,满洲主纳为妃。 九月,满洲主还都。

八年,夏四月,满洲贝勒多尔衮往收察哈尔部落,林丹汗子额哲帅馀众,奉中国历代传国玺降。

九年,夏五月,满洲主更国号曰清,改元崇德,群臣共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时临邦一致承认,独朝鲜主有违言,(〈时朝鲜国书并无不顺语,譒译官有意挑衅,故将原文譒误,激国主怒致决裂。〉)将往侵之,恐为中国兵所牵制,议先入扰。 夏六月,清主命英郡王阿济格等分道入边,沿途大掠,出冷口关而归。 冬十二月,清主亲征朝鲜,分兵屯辽河及海口以防中国,师次沙河堡,命睿郡王多尔衮等统兵自宽甸入长山口,豫郡王多铎等帅师潜袭朝鲜之国都。朝鲜主退保南汉山,清军围之。

十年,春正月,清主渡汉江,营于北岸。初朝鲜事急,乞援于中国,并檄国中诸道勤王兵。中国时方苦流寇,不暇顾藩属,登莱总兵陈洪范率舟师求之,出海,阻风,不得渡,其国中诸道兵亦相继奔溃,不敢前。多尔痛督造小舟,进击江华岛,获朝鲜王妃、王子及宗室大臣家口。清主两次以书谕降,朝鲜主献中国所给敕印,帅群臣步行出降,约岁时贡献表贺。约成,乃还其君臣家属,留其二王子为质。

十一年,秋九月,清多尔衮及戍王岳讬等分道入塞,蓟辽总督吴阿衡败死,总监高起潜迎战于牛阑山,亦败。清军遂由卢沟桥趋良乡,下畿辅城四十八,诏卢象升督师迎拒。象升主战,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和,各持一议,不相下。清军已分三路深入,一由涞水攻易州,一由新城攻雄县,一由定兴攻安肃。象升自涿州进驻保定,令诸将分道出御,大战庆都,犹未败衄,而一时列城望风失守。嗣昌遽奏,落象升尚书衔,著仍以侍郎督师。象升为嗣昌所扼,兵单饷乏,进至钜鹿,起潜相距五十里,乞援不应。象升兵仅五千,行至嵩水桥遇清军,围之数垒。象升奋鬬,身中四矢三刃,手格杀数十人乃死,一军尽亡。起潜闻败,帅众遁。先是,帝一日召对六部,杨嗣昌言有盈城、盈野善战者服上刑等语,帝厉声责之曰:“今天天下一统,与孟子列国兵争时不同。今不遇一属夷小丑,纵不能伸大司马九伐之威,奈何为是言耶?”并戒以今后勿复言,后论星变。嗣昌又引汉武疑塞、元和宣慰、太平兴国连年兵败诸故事。给事中何楷奏驳,而帝反谓枢臣不必深求,其得君之专如此!

十二年,春正月,清军自德州渡河,连陷山东州县十六。山东重兵已为嗣昌檄移德州,济南空虚。清军至,德王由枢以城溃被执。 三月,清主命降将恭顺王、孔有德等以炮围攻松山,副将金国凤死守不下,有德等复请穴地攻城,亦无功,围遂解。

十三年,春三月,清军分略锦州、宁远。清主知宁、锦诸城不破,不能得山海关,山海关不下,不能图中原。是年命诸王贝勒等更奋往略松、杏、宁、锦。而相持旷岁,未有成功。

十四年,春三月,清兵围锦州,城中蒙古兵内应,破其外城。 夏五月,辽蓟总督洪承畴等帅八总兵师十三万赴援,屯宁远、锦州间,城守祖大寿遣卒自城中逸出传语,以军营遇敌,毋轻战,承畴持重不发,而朝旨趋战,遂进兵,阵于松山城之北。 秋八月,清主亲统兵至,环松山而营,遣阿济格等夺获其笔架山之积聚,吴三桂等六总兵同时遁去,中途为伏兵邀击,死伤无算,蹈海死者尤众,承畴等入松山固守

十五年,春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遣子夏舒,约清兵乘夜竖梯登城。清军夜至,遂拔之,总督洪承畴被擒,巡抚邱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皆死之。锦州城内亦因粮乏,祖大寿帅众出降。杏山、塔山皆下。 夏五月,清主俘洪承畴入盛京,承畴降,清主喜,谓近侍曰:“吾欲取中原,然如瞽者之不识途径。今得承畴,犹水母之有虾也!”时北京传承畴不屈死,帝惊悼甚,诏设坛都城,赐祭十六,并命建祠都城外。承畴、民仰并列。将亲临莫,方祭第九坛。而承畴生降之信至,乃止。 冬十月,杀兵部尚书陈新甲。新甲由武举历任本部,杨嗣昌荐以自代,为款局地也,帝亦欲籍款以纾目前,遂遣马绍愉等至建州,清不表谢,而复得嫚书,帝大悔恨。后新甲复申其说,再遣绍愉行,方至义州,清主欲杀绍愉,绍愉遁归,新甲由是得罪。 十一月,清兵至边,毁长城而入,自蓟辽分道而下,直抵衮州,凡攻克八十八城。

十六年,夏四月,清军自山东还至近畿,所至屠掠一空,京师大震。大学士周廷儒自请督师,及出,次通州,不敢进。清兵至怀柔,蓟辽总督赵光忭会诸军邀战于螺山,皆溃。总兵张登科、和应荐败殁。廷儒侦清兵还,乃言兵退,请下兵部议诸将功罪,遂反北京。 秋八月,清主皇太极殂。初,清宸妃于十四年九月病卒,时清主方督军攻松山,闻讣,驰返京城,居关睢宫,朝夕悲恸,遂患

猜你喜欢
  帝纪第七 武成高湛·李百药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二·李心传
  卷之五百四十四·佚名
  尚史卷三十·李锴
  一百七十八 江宁织造曹(禺页)奏李煦代任盐差补完亏欠摺附单一件·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四十二·纪昀
  一二四四 文源阁办理全书处为移送供事史晋事致内阁移付·佚名
  ●绩碑传选集目录·佚名
  目录·佚名
  刘筠传·脱脱
  大理土司传·张廷玉
  毕锵传·张廷玉
  五国伐秦无功·佚名
  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司马迁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南海之神·闻一多

    ——中山先生颂一神之降生炎风煽惑了龃龉的波浪;海水熬成了一锅热油——大波噬着小澜,惊涛扑着骇浪。妖云在摇旗,迅雷在呐喊,天是精铜的破镜一面;世界要变成一场大血战。贝阙里的老龙睡得不安,仿佛听见了一阵隐约的哭声,像是

  • 卷五·佚名

    台湾诗钞卷五林豪林豪豪,字卓人,号次逋,清福建同安金门人。同、光之际,数游台湾,尝主于竹堑潜园,并两度掌教澎湖文石书院;着「东瀛纪事」(「文丛」第八种)并修「澎湖厅志」(「文丛」第一六四种)。所遗「诵清堂诗钞」,内有「台阳草

  • 御选明诗卷七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七十八七言律诗十一王守仁次壁间杜牧韵春山路僻问归樵为指前石迳遥僧与白云还暝壑月随沧海上寒潮世间老去浑无赖游兴年来独未消回首孤帆又陈迹疎钟隔渚夜迢迢夜宿浮峰次谦之韵日日春山不厌寻

  • 御选元诗卷四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四十九七言律诗七萨都拉丁卯及第谢恩奉天门禁柳青青白玉桥无端春色上宫袍卿云五彩中天见圣泽千年此日遭虎榜姓名书防纸羽林冠盖竪旌旄朝回龙尾频回首玉漏花深紫殿高赐恩荣宴内侍传宣下玉京四方

  • 后汉光武皇帝纪八卷第八·袁宏

      二十二年(丙午、四六)  春闰月丙戌,上幸长安,祠园陵〔一〕。 〔一〕 陵原作“邑”,据黄本改。 夏五月乙未晦,日有蚀之。   六月,伏波将军马援还京师。   是时梁松贵幸,百僚惮之。援尝小病,松来候援,独拜床

  • ●宋季三朝政要题辞·佚名

    此书不知何人所作谛观数四葢有下乔木入幽谷之悲乎余尝掇拾里中故老旧闻譔厓山小志二卷皆宋史所未具者藏笥中未及梓行丙午夏于役金陵以前笥寓于旧馆主人弗戒遂为祝融氏夺去今于吴闗偶得此书于市肆中则胜国善本与余厓山

  • 第一六六谕光绪十七年二月五日一一三二四—二·佚名

    新竹知县沈,饬前粮总书吕洲,将其任内应解府、道册费缴存钦加同知衔、特授苗栗县、代理新竹县正堂沈为谕饬捐缴事。案查,本邑年应捐解:晴雨报府房册费番银参拾陆元,又新章奉饬解送道辕户粮书办公册费番

  • 一一二九 河南巡抚毕沅奏覆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十九部折·佚名

    一一二九 河南巡抚毕沅奏覆本年抽改《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十九部折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河南巡抚臣毕沅跪奏,为遵例汇奏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

  • 六七六 军机大臣奏查明十至十二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六七六 军机大臣奏查明十至十二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初三日查四库全书馆进过书籍,前经奉旨:将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校、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其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三十九·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冨秦公言墓志铭富弼呜呼我先君奋寒苦入尚书为郎朝请大夫秩上柱国勲五品服天子又以郡政委之在官凡三十一年不为不遇矣年六十三考终命亦不为凶且夭矣人之生是为初孰无终乎而何苦恨焉呜呼苍天何可胜道先君尝

  •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陈寿

    (杜微传、周群传、杜琼传、许慈传、孟光传、来敏传、尹默传、李譔传、谯周传、郤正传)杜微传,杜微,字国辅,梓潼郡涪县人。他年少时在广汉人任安门下学习。刘璋征召他为从事,因病而去官。待刘备平定蜀地,杜微常常装作耳聋,在家

  • 康福传·薛居正

    康福,蔚州人,世代担任本州军校。祖父康嗣,曾担任蕃汉总知兵马使,追赠太子太师。父亲康公政,历官至平塞军使,追赠太傅。康福熟谙弓箭兵马,年轻时事奉后唐武皇,历补军职,兼承天军都监。庄宗即位,曾经对左右侍臣说:“我本来是蕃地人

  • 卷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七户部杂赋周礼山泽之赋供之大府金玉锡石之地卝人守之絘布总布质布廛人歛之盖利用通财而薄徵之以便民也前代以来杂赋繁重国家宽政频施复除殆徧矣惟其治於有司者系之赋籍俾在官者有稽焉凡

  • 第八章 20·辜鸿铭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辜讲舜这个伟大的帝王有五位伟大的公仆,辅佐舜帝日常事

  •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延寿

    夫欲显正宗。先除邪执者。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谬解唯识正理。凡有几种。答。不达唯识真性。邪执盖多。宗镜所明。正为于此。如唯识论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 东皋录·妙声

    三卷。明释妙声撰。释妙声,字九皋,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末居景德寺,后居常熟慧曰寺,又主平江北禅寺。洪武三年(1370),与释万金同被召,总领全国佛事。所作诗文,辑为《东皋集》三卷。洪武十七年(1384),其徒德瓛始刊行。《明

  • 三消论·刘完素

    一卷。金·刘完素撰。清·周学海注。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周氏医学丛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以《内经》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宋以前诸医家的有关论述和发明,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

  • 终南家业·守一

    宋守一述、行枝编,共三卷。上卷有《教观撮要》、《三观尘露》、《答日本芿法师教观诸问》;中卷有《重受戒文》、《戒体正义直言》、《四诤要论》、《衣制格言》、《论分部》、《论僧体》、《科释杂心论出三有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