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六、戊戌政变

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夏四月,下诏定国是,宣示中外。自咸丰、同治以来,中国叠经外患,三次劫盟,当事者始渐知西人之长技,思所以效法而自强,创行新政,不一而足。如设制造局以制新械,方言馆以养真材,招商局以争航利,流学生出洋以游学外国,用客卿美人蒲安臣为大使,以联邦交。其他如练兵、通商、造路、开矿诸大端,皆次等举行。然变法不知其本,故行这已数十年,于国势之孱弱,仍莫克振救。[1]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愤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时翁同和车辅政,造成具说尤力,御史杨深秀、侍读徐致靖又相继上书,请定国是,帝乃赴颐和园白太后,召军机全堂。于是月二十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中外。诏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汰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宗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橽坚甲利兵乎?朕维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之积习,于国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皇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求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务求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爱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各衙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各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武职后备具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习,以其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谕令宗人府保荐王公贝勒等游历各国,从侍郎荣惠、御史杨深秀前后奏请也。命下,亲贵大哗,谓帝破坏中国之礼法,且使满洲之权势处于危险地位。帝不得已,改命毋庸保荐。 谕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保荐工部主事康有为等,著于本月二十八日预备召见。光绪十五年,有为以诸生伏阙上书,极陈时局,请及时改革以图自强。格不得上。二十一年,代表公车千三百人上书请变法,亦不达,旋通籍授工部主事。自是四年之间,凡七上书申前议,仍寝不上,乃退而立强学会于京师,继设分会于上海。京会推鄂督张之洞为会长,郎中沈曾炽、编修张孝谦、浙江温处道、袁世凯皆赞成人也。寻复开保国会于北京。是年以给事中高燮曾之疏荐,谕令王大臣传至总署,询问变法事宜。王大臣取其上年冬间呈请工部代奏之书以上,帝览之,指其篇中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及不忍见煤山前事等语,语军机大臣曰:“康某何不顾死生乃尔,竟敢以此言陈于朕前耶?”然亦不之罪,仍命嗣后康某如有条陈,当即日呈递,毋许扦格,并宣取所著日本法变法、俄大彼得传等书。至是,以协揆翁同和及至靖交章荐,著预备召见。 召见部主事康有为于仁寿殿。帝深以廷臣守旧阻碍变法为忧,有为对曰:“请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荐擢小臣。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彼大臣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禄,而新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则守旧大臣既无办事之劳,复无失位之惧,谤怨自息,即皇上果有黜陟之全权。而侍此辈之大臣,亦祇当如日本侍藩侯故事,设为华族,立五等之爵以处之,厚禄以养之,不必尽去之也。”帝然其言,旋命有为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 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和罢。先是,同和在毓庆宫授帝读最久,因鉴于事变,非变法不足图存,时为陈说于帝前,为太后所闻,撤同和毓庆宫行走。其荐康有为也,谓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举国以听,太后尤恶其语。又其时天津阅兵,废立之谋渐有所闻,同和密言于帝,太后侦知,遂命开缺回籍。 命二品以上大臣补官陛见,均诣皇太后前谢恩,外官一体奏谢。东朝久未召见臣工,时因康有为召用后,附之者日众,朝班有新党旧党之分。太后忿甚,是日帝谕凡二品以上官授任之初当亲往太后处谢恩,于是朝士又有后党、帝党之分[2]。 五月,命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改试策论。 派协办大学士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 赏举人梁启超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启超,有为弟子也,以侍郎徐致靖之荐,总理衙门再荐,被召见,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大加奖励,谓不愧为康有为弟子,因赏给六品衔,命办理译书局事务。 命御史文悌回原衙门行走。文悌,满人,颇愤东朝之专横,闻同僚杨深秀有门人抚北方豪士千馀,因欲利用之以劫太后。适同侍祠,竟夕语深秀宫中隐事。及侍郎长麟去官之故,又言太后刻虐皇孙载澍益为帝示戒,故帝见太后辄颤,此与唐武氏何异?并朗诵徐敬业讨武檄“燕啄王孙”四语以激深秀。深秀难之,既而文悌虑语泄,乃日腾谤于朝,谓新党将不利于太后,冀以自解,犹虑不免。至是,露章劾深秀与彼有不可告人之言,以康有为开保国会,徒欲保中国,不保大清,复牵涉同僚宋伯鲁等。帝斥其难保,非受人指使,不胜御史之任,著回原衙门行走。 命神机等营改习洋操。 命四川总督裕禄留京,授礼部左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裕禄素为太后所宠信,故命入军机以侦政□□情。 申谕,各省地方官实力保护教堂,因四川川北厅、广西永安州、湖北长沙市均有教案故也。 命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学政荐举经济特科人才,限于三个月内咨送总理衙门。会同礼部奏请考试,从贵州学政严修、浙江巡抚廖寿丰先后奏请也。 六月,定乡会试随场去取之法,并推行于生童岁科考。又停止朝考,从鄂督张之洞、湘抚陈宝箴奏请也。并谕嗣后一切考试,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命删改各衙门则例,从礼部右侍郎李端棻请也。 申谕各省实力举行保甲,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 高颎·魏徵
  列传第六十八 夷貊上·李延寿
  列传十二·薛居正
  前汉孝文皇帝纪下卷第八·荀悦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五十八·纪昀
  卷五十·佚名
  史纠卷五·朱明镐
  列传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一百九·郑麟趾
  钦定金史语解卷七·佚名
  卷六·平台药言·丁曰健
  ●序·佚名
  颜杲卿传·欧阳修
  周敦颐传·脱脱
  张献忠陷庐州记·余瑞紫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王实甫

    (末上,云)昨夜红娘所遗之简,约小生今夜成就。这早晚初更尽也,不见来呵,小姐休说谎咱!人间良夜静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 【仙吕】【点绛唇】伫立闲阶。夜深香霭、横金界。萧洒书斋,闷杀读书客。 【混江龙】彩云何在,月明如水

  • 四集卷八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八十八古今体一百七首【壬寅四】西直门外作将祀农坛耕耤田轻舆诘旦驾言旋昨隂未雨诚惜矣土润弗乾略释然柳过薰黄垂袅袅麦方芃緑吐芊芊今年额手同民庆时正长哉敬吁

  • 卷四百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一元稹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此後竝江陵士曹时作】昔在凤翔日十岁即相识未有好文章逢人赏顔色可怜何郎面【吴生小字何郎】二十才冠饰短髪予近梳罗衫紫蝉翼伯舅各骄纵仁兄未摧抑事业若杯盘

  • 卷之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一六三 北大感旧录九·周作人

    十三,马隅卿 隅卿是于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在北大上课,以脑出血卒于讲堂里的,我也在这里抄录《隅卿纪念》的一篇文章作替代,原本是登载于《苦茶随笔》里的。“隅卿去世于今倏忽三个月了。当时我就想写一篇小文章纪念他,

  • ●尚书崔文敏公传·李鹗翀

    海盐郑晓 公名铣字子锺一字仲鳬安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正德初宦瑾擅权卿佐皆伏谒跪公遇瑾史馆门独长揖瑾怒目视公他日诸史官旅见又皆长揖瑾益怒谓张彩曰翰林白面后生多轻薄如崔铣尤甚会 孝宗实录成

  • 郭原平传·李延寿

    郭世通的儿子郭原平,字长恭,也具有仁孝的品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赡养父母,给人家做工挣取饣善食。性情谦虚,每为人做活儿,只收取打短工的工钱。主人供应饭食,原平因为自己家贫,父母都没有吃过好饭的缘故,就只吃些咸饭。如果有时

  • 孔思晦传·宋濂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资质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时读书已能通晓大义。稍长,拜导江张须立为师,讲求义理,对词章认为浅薄而不讲求。家中贫困,亲自耕种以自养,即使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

  • 卷一百四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四十七人物志二十七大臣传十三【满洲正黄旗一 扬古利 楞额礼纳穆泰 额尔德尼 恩格德尔希福 明安 敦拜 索尼 希尔根】扬古利扬古利姓舒穆禄世居浑春後隶满洲正黄旗父郎柱为库尔

  •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司马迁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索隐】:案:地理志观津县属信都。以言其累叶在观津,故云“父世”也。【正义】:观津城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正义】:百

  • 卷十四(僖十五年,尽二十一年)·孔颖达

    【经】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无传。诸侯五年再相朝,礼也。例在文十五年。)[疏]注“诸侯”至“五年”。○正义曰:文十五年,曹伯来朝。传曰:“礼也。诸侯五年再相朝,以?王命,古之制也。”杜云:“十一年,曹伯来朝,虽至此乃来,亦

  • 提要·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仪礼经传通解      礼类五【通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按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续二十九卷仪礼经传通解宋朱子撰初名仪礼经传集注朱子乞修三礼劄子所云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诸经史

  • 卷六十八(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菩萨见实会第十六之八光音天得授记品第二十尔时五十八千万光音诸天见诸阿修罗伽楼罗乃至梵天等供养如来。闻授记已,欣喜踊跃皆得称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作礼。白佛言世尊,有三昧名照耀一切法。若菩萨摩

  • 百法明门论的宇宙观·太虚

      交芦子曰:百法明门论,天亲大士作也。法者、轨范物解,任持自性;故法与物,异名同义,百法犹云百物耳。列举此百法者,则以统摄群有也。统摄群有之论,天竺之胜论师六句,数论师二十五法,近世英吉利人穆勒约翰之意、神、形、法四句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九·澄观

    如来现相品第二(此下第二正宗分从第六经尽第十一)将释此品四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宗趣。四释文。然下诸品多用此四。若有增减至文当辩。今初来意中二。先分来后品来。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

  • 卷第十·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 此下总明上卷所列十海之外亦各有所管十海。其中一海又各管不可说佛剎微尘

  • 卷第五十·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不着世间不取众生其心清净无

  • 入无分别法门经·佚名

    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佛自说大乘无分别法,而为发起。加无分别光菩萨问入无分别法门?佛为答之。亦说一喻。